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银小蕾)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提问策略》拓展练习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40分钟
一、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王国的“公民”。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带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2分)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2.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图。
(3分)
3.下面是程程在阅读文章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4分)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4.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他想让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劝劝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是天然保护网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000多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保护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5.微生物被称为( )。(2分)
A.净化器 B.清洁工 C.预报员 D.防疫员
16.文章第三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2分)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下定义
17.下列不属于益鸟的一项是( )。(2分)
A.灰喜鹊 B.啄木鸟 C.猫头鹰 D.蝙蝠
18.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2分)
A.植物是地球的环境保护网。B.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遗骸。
C.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D.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环境。
19.“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中的“全部”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结合文章内容,为保护环境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一百多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开来,并快速向英法联军的阵地飘移,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
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科学家们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强,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有删改)
17.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提出几个“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18.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2分)
19.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介绍了制造防毒面具的背景,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20.“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中的“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逗人喜爱的小黄燕
我们家养了一只小黄燕,黄色的羽毛,黑而小的眼睛,尖尖的嘴。起初我对它并不在意,总觉得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天地。只有当爷爷奶奶给它喂食的时候,我偶尔看它两眼,因为我有好多事要做,才懒得管它呢!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奶奶总是叫我去给小黄燕喂食。开始我很不耐烦,但经过
一个多星期对小黄燕的喂养,我觉得在它身上好像多了些什么似的。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注意它,观察它了。
小黄燕除了吃小米外,还特别爱吃菜叶,而且动作很敏捷,吃饱后,它总是很悠闲地用它的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原来它那么爱整洁。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自己的身上,觉得有些惭愧,怪不得家里人总是叫我注意个人卫生。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开始爱我家的小黄燕了。
清晨,只要一醒来,我便听到它那时而短促、时而悠扬的鸣叫声,十分美妙动听。那叫声把我的思绪带到深山、带进树林、带上蓝天、带进白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我觉得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使我产生了拥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是啊,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8分)
偶然——( ) 内疚——( )
灵敏——( ) 希望——( )
2.读文章最后一段,用“要是……会……也会……”写一句话。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明白了什么呢?选一选。( )(4分)
A.爷爷奶奶让“我”喂养小黄燕,是让“我”学会照顾这个
小动物。
B.小黄燕用自己的行动,让“我”学会了爱整洁。
C.小黄燕教“我”学会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4.填空。(12分)
作者对小黄燕的态度经历了从____________到注意它、____________它,再到爱它的转变。通过观察,作者觉得小黄燕________。小黄燕美妙动听的叫声,使作者产生联想,从而得到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昆虫学家和蝴蝶
①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有一位昆虫学家与他的战友们被困在列宁格勒。
②一天,这位昆虫学家看到营地不远处的树枝上停着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看出了其中的隐情:它一定是受伤了。
③昆虫学家轻轻地将蝴蝶从树枝上拿下来,带回营地,小心翼翼地给它上了药。两天后,蝴蝶康复了。昆虫学家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大自然。
④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
⑤昆虫学家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一夜之间,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花花绿绿的蝴蝶在阳光下扑闪着美丽的翅膀,分外耀眼。
⑥昆虫学家研究昆虫多年,还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他将目光停留在了蝴蝶的翅膀上,突然他灵机一动: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不正是最好的“防护服”吗?昆虫学家激动极了。他想出了用几种颜色装扮军事基地的方法,给军事基地穿上了一件大大的“花衣裳”。因此,德军在飞机上看到的只是一片花草蝴蝶的海洋。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然平安无事,这为他们赢得最后的胜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⑦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有删改)
1.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这是因为( )(2分)
A.蝴蝶的翅膀沾水了。
C.蝴蝶受伤了。
B.蝴蝶飞累了。
D.蝴蝶很伤心。
2.第④段,“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中的“奇迹”指的是( )(2分)
A.蝴蝶的伤好了。
B.那只受伤的蝴蝶又回来了。
C.营地前停满了蝴蝶,美丽壮观。
D.昆虫学家把蝴蝶放回了大自然。
3.第⑥段中,“昆虫学家激动极了”,这是因为( )(2分)
A.军事基地平安无事。
B.蝴蝶来报恩了。
C.他发现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正是最好的“防护服”。
D.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
4.军事基地平安无事,是因为( )(2分)
A.军事基地建在海上。
B.战士们都穿着迷彩服。
C.昆虫学家巧妙地利用色彩骗过了德军。
D.战士们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把德军都给消灭了。
5.从文中看,“迷彩服”的设计启发来自于( )(2分)
A.蝴蝶翅膀的色彩
C.海洋的颜色
B.花草树木的色彩
D.鲜艳的衣服
6.下面是几位同学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一只蝴蝶带来成千上万只蝴蝶,它们在军事基地上空飞舞,用自己的翅膀保护了军事基地。
B.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
C.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并由此受到启发。
D.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之后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昆虫学家受这些蝴蝶翅膀色彩的启发,利用色彩保护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
7.读完文章,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日新月异 (2)拭目以待
2.①单片镜 ②佩戴不方便 ③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3.A
4.示例: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二、15.B 16.A 17.D 18.C
19.不能去掉。因为“全部”的意思是所有,说明了微生物可以把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如果去掉会改变句意。“全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
20.示例:植树造林,把绿色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点拨]要结合文章内容,从植树造林、保护益鸟等方面来写。
三、17.D
18.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19.C
20.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示例: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四、1.偶尔 惭愧 敏捷 愿望
2.示例:要是我们能做到认真听讲,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也
会懂得很多道理。
3.B
4.懒得管它 观察 很可爱 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
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
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五、1.C 2.C 3.C 4.C 5.A 6.D
7.示例:针对文章内容提问:昆虫学家从蝴蝶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
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银小蕾)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提问策略》拓展练习
班级: 姓名:
建议时间:40分钟
一、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王国的“公民”。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带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2分)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2.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图。
(3分)
3.下面是程程在阅读文章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4分)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4.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他想让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劝劝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是天然保护网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000多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保护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5.微生物被称为( )。(2分)
A.净化器 B.清洁工 C.预报员 D.防疫员
16.文章第三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2分)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下定义
17.下列不属于益鸟的一项是( )。(2分)
A.灰喜鹊 B.啄木鸟 C.猫头鹰 D.蝙蝠
18.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2分)
A.植物是地球的环境保护网。B.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遗骸。
C.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D.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环境。
19.“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中的“全部”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结合文章内容,为保护环境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一百多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开来,并快速向英法联军的阵地飘移,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
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科学家们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强,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有删改)
17.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提出几个“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18.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2分)
19.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介绍了制造防毒面具的背景,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20.“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中的“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逗人喜爱的小黄燕
我们家养了一只小黄燕,黄色的羽毛,黑而小的眼睛,尖尖的嘴。起初我对它并不在意,总觉得它有它的世界,我有我的天地。只有当爷爷奶奶给它喂食的时候,我偶尔看它两眼,因为我有好多事要做,才懒得管它呢!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爷爷奶奶总是叫我去给小黄燕喂食。开始我很不耐烦,但经过
一个多星期对小黄燕的喂养,我觉得在它身上好像多了些什么似的。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注意它,观察它了。
小黄燕除了吃小米外,还特别爱吃菜叶,而且动作很敏捷,吃饱后,它总是很悠闲地用它的小嘴梳理自己的羽毛。原来它那么爱整洁。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自己的身上,觉得有些惭愧,怪不得家里人总是叫我注意个人卫生。我似乎明白了许多,开始爱我家的小黄燕了。
清晨,只要一醒来,我便听到它那时而短促、时而悠扬的鸣叫声,十分美妙动听。那叫声把我的思绪带到深山、带进树林、带上蓝天、带进白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使我觉得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使我产生了拥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是啊,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8分)
偶然——( ) 内疚——( )
灵敏——( ) 希望——( )
2.读文章最后一段,用“要是……会……也会……”写一句话。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明白了什么呢?选一选。( )(4分)
A.爷爷奶奶让“我”喂养小黄燕,是让“我”学会照顾这个
小动物。
B.小黄燕用自己的行动,让“我”学会了爱整洁。
C.小黄燕教“我”学会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急躁。
4.填空。(12分)
作者对小黄燕的态度经历了从____________到注意它、____________它,再到爱它的转变。通过观察,作者觉得小黄燕________。小黄燕美妙动听的叫声,使作者产生联想,从而得到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昆虫学家和蝴蝶
①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有一位昆虫学家与他的战友们被困在列宁格勒。
②一天,这位昆虫学家看到营地不远处的树枝上停着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看出了其中的隐情:它一定是受伤了。
③昆虫学家轻轻地将蝴蝶从树枝上拿下来,带回营地,小心翼翼地给它上了药。两天后,蝴蝶康复了。昆虫学家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大自然。
④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
⑤昆虫学家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一夜之间,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花花绿绿的蝴蝶在阳光下扑闪着美丽的翅膀,分外耀眼。
⑥昆虫学家研究昆虫多年,还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他将目光停留在了蝴蝶的翅膀上,突然他灵机一动: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不正是最好的“防护服”吗?昆虫学家激动极了。他想出了用几种颜色装扮军事基地的方法,给军事基地穿上了一件大大的“花衣裳”。因此,德军在飞机上看到的只是一片花草蝴蝶的海洋。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然平安无事,这为他们赢得最后的胜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⑦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有删改)
1.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这是因为( )(2分)
A.蝴蝶的翅膀沾水了。
C.蝴蝶受伤了。
B.蝴蝶飞累了。
D.蝴蝶很伤心。
2.第④段,“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中的“奇迹”指的是( )(2分)
A.蝴蝶的伤好了。
B.那只受伤的蝴蝶又回来了。
C.营地前停满了蝴蝶,美丽壮观。
D.昆虫学家把蝴蝶放回了大自然。
3.第⑥段中,“昆虫学家激动极了”,这是因为( )(2分)
A.军事基地平安无事。
B.蝴蝶来报恩了。
C.他发现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正是最好的“防护服”。
D.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
4.军事基地平安无事,是因为( )(2分)
A.军事基地建在海上。
B.战士们都穿着迷彩服。
C.昆虫学家巧妙地利用色彩骗过了德军。
D.战士们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把德军都给消灭了。
5.从文中看,“迷彩服”的设计启发来自于( )(2分)
A.蝴蝶翅膀的色彩
C.海洋的颜色
B.花草树木的色彩
D.鲜艳的衣服
6.下面是几位同学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一只蝴蝶带来成千上万只蝴蝶,它们在军事基地上空飞舞,用自己的翅膀保护了军事基地。
B.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
C.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并由此受到启发。
D.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之后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昆虫学家受这些蝴蝶翅膀色彩的启发,利用色彩保护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
7.读完文章,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日新月异 (2)拭目以待
2.①单片镜 ②佩戴不方便 ③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3.A
4.示例: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二、15.B 16.A 17.D 18.C
19.不能去掉。因为“全部”的意思是所有,说明了微生物可以把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如果去掉会改变句意。“全部”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
20.示例:植树造林,把绿色洒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点拨]要结合文章内容,从植树造林、保护益鸟等方面来写。
三、17.D
18.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19.C
20.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示例: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四、1.偶尔 惭愧 敏捷 愿望
2.示例:要是我们能做到认真听讲,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也
会懂得很多道理。
3.B
4.懒得管它 观察 很可爱 要是我们能够随时注意观察和了
解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会得到很多知识和明白很多道理,
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五、1.C 2.C 3.C 4.C 5.A 6.D
7.示例:针对文章内容提问:昆虫学家从蝴蝶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