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全新的突破,全面的提升——实试雨果最新UPMAGCD专辑与HRP、LPCD老版之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韶采)
E
巳
I
绘声绘色
HUGO,s UPMAGCD V.S. HRP & LPCD
全新的突破,全面的提升
—
文/杨维中
实试雨果最新UPMAGCD专辑与HRP、LPCD老版之PK
2020年3月,雨果公司高调宣布
推出UPMAGCD系列唱片在业内引
起了不小震动及乐迷的关注。据
称,该UPMAGCD采用了终极专业
母带制作,其系列专辑碟面采用比
24K镀金更抗氧化且反射率超强的铜
铝合金反射面,故无论是声音品质
与视觉品相均超越HRP与LPCD版
本0
在我的CD唱片收藏中,以中国
民族音乐为主要素材的雨果专辑占
有相当份额。悉数下来,雨果唱片
制作发行已有三十多年了,历经了
从最早的44.1KHz/16bit的HRP格式
(含LT-4000)制作到UPM母带制作
的LPCD1630,其中一些专辑也还间
或采用了 24bit/192KHz编码录音方
式。
毋庸置疑,雨果唱片所涉及中
国音乐题材当之无愧是最为宽泛且
数量最为繁多的,从而足以令其他
唱片公司望其项背。习惯上,本人
是将雨果唱片划分为早期的近代和
后期的当代两个不同时空阶段的,
而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大多都诞
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其精华的、经
典的民乐曲目大多荟萃于雨果早期
的HRP版本之中,如民乐迷十分熟悉
的《小刀会》《夜深沉》《卖花姑
娘》《江南好》《剑器》《管弦丝
竹知多少》《舂江花月夜》《喜洋
洋》《蜀中琴韵》《广陵琴韵》
《将军令》《云南回忆》及已经绝
版了的《阳舂白雪》等等。
而雨果后期的LPCD唱片,虽再
版了不少经典HRP专辑,但在曲目的
112 fflJIRM
违
仗
■ UPMAGCD版的《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彩凤鸣岐》、《穆桂英挂帅》、《雨果发烧碟+二》、《疏彩》
风格走向和题材选取上则有所不同,
即大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演奏曲目不
多,转而偏向于单件制乐器的独奏,
其中尤其是古琴专辑明显篇幅增多,
如《太古清音》《朱远琴声》《逍遥
游》等等。此类素材专辑的聆听对象
相对高深,受众面更适宜资深民乐专
业人士,可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但
总体而言,雨果唱片于中国大陆及港
澳台、东南亚地区华人圈乐迷中,一
直享有良好口碑而广泛受到粉丝们的
推崇。与此同时,雨果唱片对于民族
器乐爱好者乃至各大音乐学院民乐系
在校生,亦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意义
和收藏价值而弥足珍贵。
此次雨果首批推出的
UPMAGCD系列唱片中,全新再版
了《穆桂英挂帅》《阳春白雪》
《十面埋伏》《闵惠芬》《无所事
事》《彩凤鸣岐》《疏影》《雨果发
烧碟十二》等等多张经典专辑。
为了验证雨果AGCD新碟的实
际音效,本人此次采取了两种版本专
辑进行PK的方式,而且直接用耳机
监听以便快速判断决出胜负,试听的
器材甚为简洁:索尼CDP-
X3000CD机、烙尖记忆P1 pro耳
放、AKG-K601耳机、TARA
AGCD版,更换碟片时耳机放大器
音量调节是不动的、用耳机监听两个
版本的同一张专辑,非常容易分辨出
其声音不同,我将曲目的播放时间控
制在引子段落1分15秒之内,也就是
起部(一)的《独占鳌头》的曲酋那
二三十个小节、这是纯音响性的试
听,而非常态下的音乐欣赏,两码
事。
实际的AB对照播放只进行了三
个轮回便告结束,直接获得的感受几
乎是一耳朵的事,没有丝毫的悬念。
两个版本中,LPCD的音量电平要稍
高一点,因此声底明显也硬朗了好几
分,琵琶的弹指音质感纹理非常明晰
而纤毫毕现,音符的颗粒感很强而令
人听起来十分的清新提神,伴奏声部
处于右后方位的木鱼节奏敲击,在
47秒处显得解析力很高的清脆而亮
labs超时空信号线。首听的是王静的
琵琶专辑之一曲《阳春白雪》,此曲
虽为琵琶独奏曲目,但由于采用了中
西弦乐器及打击乐器强力协奏,故具
有后时代新民乐演奏风格特征,加之
动态响应十足而倍受音响迷青睐被常
用来作为发烧试音碟(该碟的HRP、
LPCD版本在广东珠三角音响发烧群
体中拥有率很高)。
先听LPCD1 630版,再听
113
E55AVI
绘声绘色
■试听的器材甚为简洁:索尼CDP-X3000CD机、烙尖记忆P1pra耳放、AKG-K601耳机、TARA labs超时空信号线
丽纤细。相比较之下播放AGCD版
本时,所获得的听感则有了很大的不
同而迥然有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
的风格趋向于柔和与温暖了很多,琵
琶的拨弦与扫弦音和左后方的高胡伴
奏绵和了不少,直锐的线条感被稀释
了好几分,旋律音符包括木鱼的敲击
声听起来更像是作了美化的圆滑过渡
处理,从而宽松、温顺、丰润了不
少。
AB比较的笫二首曲目是选自
AGCD《十面埋伏》(中国弹拨乐
曲精迭二)中第七首的扬琴独奏之
《舂到清江》,对应参照的为编号
LT4007-2的老版本专辑《春到清
江>,两个版本曲目均源自广州星海
音乐学院王文礼同一录音演奏,不同
的只是碟片的后期处理与制作不同。
由于是全曲式聆听,因此两个版
本的轮番比试耗时达到45分钟有
余,为了听到更多的微末细节,耳放
的音量旋纽被升至到两点半刻度值。
这次是倒过来直接先听AGCD版
的。这首曲子我太熟悉了,因为曲作
者就是武汉歌舞剧院的扬琴演奏家刘
维康,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从
AGCD碟的屏息聆听中,发现王文
礼于快速段落演奏中的琴竹误触码达
到了三次之多,笫一次为2分54秒处
(强),第二次为3分22秒处
(弱),笫三次则为3分38秒处
(中),而这是以往我听老版碟未能
发现这么明显的。
听老版本《春到清江》时,感觉
电平信号要略强一点,但解析力却逊
色于AGCD几分,何以见得?具体
表现在琴竹触码的瑕疵细节被遮蔽贻
尽,其中尤其是2分54秒的最强一处
触码声,已荡然消失而全无可闻,第
二次和第三次的琴竹触码也有所暗淡
弱化,这一轮试听二者在声音风格的
走向上我没察觉出有何太大的差别,
这也是单件击弦乐器所难以甄别的,
但AGCD的优势是解析力占了上
风,这种能将演奏瑕疵展现无遗的特
质,对于日后演奏者录音作品的完成
度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乐演奏不易获得音响发烧友认
同的缘由之一是“干涩”,这也是眼
下民族管弦乐团大量掺入西方大提琴
和倍大提琴的原因,借以提升声音上
的厚实度与蓬松感。而雨果管弦乐专
辑《穆桂英挂帅》中的曲一《安徽民
歌主题随想曲》,则是于交响乐团演
奏中融入板胡领奏从而全曲贯穿大
气、欢腾、热烈而又不失中国元素氛
围。
114 細违
H
作
IHI
解
錄箒澤 母傳重遍系鰊
Studar A8C
•檐凰«
數碾轉攙和«
hr
至酿矚
m
1630•鼸
電平和相位校正
LJPM
耆
A
系
Kill
0630
DCS972
〇〇*>嫌鐘賴作及雷檐
U
承
K
■fl
畤鳙
雨
IR
轉
M
各«配合
MM
EM
系
M
01、UPMAGCD制作图解 02、UPMAGCD版(左边 > 和LPCD1630版(右边 > 的《阳春白雪》
04、UPMAGCD版的《+面埋伏》和《春到清江》
03、HRP版(左边 > 和UPMAGCD版(右边 > 的《穆桂英挂帅》
反复比较HRP和AGCD两个版本
的《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引子部分
I分28秒段落发现,由于AGCD的信
号电平输出较高,因此在试听时需衰
减一定音量而求得与HRP版响度上的
平衡一致。经过四轮的AB比较,虽
然二者的差异极小,但我从耳机直达
声中能感受到的区别是HRP老版的声
音略为干薄、发糙,而后者
AGCD的声音则来得更为润滑有如
婴儿的肌肤,由于旋律的转折和起伏
过渡得十分圆滑,所以聆听起来更为
顺耳、舒服一些。
从音响发烧友对声音的追求、审
美来看,无论是交响乐还是室内乐或
人声、爵士乐、弦乐乃至于民乐等
等,均以温馨、厚实、饱满的暖色调
为最合口味,而西方管弦乐器在乐团
声部的结构上要更优于中国民族管弦
乐团的声部编制,因此民乐曲目专辑
制作无论是录音还是后期合成,其难
度反而更高,简单地说就是民乐唱片
必须声音丰满、顺耳、耐听性强才能
赢得乐迷们的钟情。
综上所述,雨果老易直言:
“CD面世后不到十年也为人诟病,
原因在哪?也是母模生产电脑化,唱
片公司不再提供开盘带或UMatic数
码母带,只是把CDR拷贝当制作母
盘源,近十几年更是用电邮等网络数
据传输。这些原因大都因方便、快
捷、节约成本等造成的。”
老易在谈及AGCD专辑制作时
并不讳言一一回顾历史找出“好声”
原由:发烧友喜欢模拟录音;早期的
数码母带格式是优秀的;CD碟的金
属反射面会影响激光反射和读取率;
CD碟的塑胶透光率也会影响激光反
射和读取率;CD碟的塑胶数据坑纹
精度会影响数码的失真;数码母带读
取传输和玻璃母模的刻录也会影响整
体音质;数码磁带或CDR母源都有
著限度有效期;数码录音混音或母带
制作的所有环节,包括电源、电脑、
时钟、接线、软件、硬体、外挂程
式、媒介体等都会影响音质。数码失
真量化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黑
洞”。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任何完
善的配合都需要优秀的母带制作,这
是门需要全面音乐和音响修养的精细
的艺术工作,并不能单靠发烧情怀来
完成,许多发烧友分不清先后程式而
以为某种材料作为片基就会有好声音
了,其实不然。S3
115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韶采)
E
巳
I
绘声绘色
HUGO,s UPMAGCD V.S. HRP & LPCD
全新的突破,全面的提升
—
文/杨维中
实试雨果最新UPMAGCD专辑与HRP、LPCD老版之PK
2020年3月,雨果公司高调宣布
推出UPMAGCD系列唱片在业内引
起了不小震动及乐迷的关注。据
称,该UPMAGCD采用了终极专业
母带制作,其系列专辑碟面采用比
24K镀金更抗氧化且反射率超强的铜
铝合金反射面,故无论是声音品质
与视觉品相均超越HRP与LPCD版
本0
在我的CD唱片收藏中,以中国
民族音乐为主要素材的雨果专辑占
有相当份额。悉数下来,雨果唱片
制作发行已有三十多年了,历经了
从最早的44.1KHz/16bit的HRP格式
(含LT-4000)制作到UPM母带制作
的LPCD1630,其中一些专辑也还间
或采用了 24bit/192KHz编码录音方
式。
毋庸置疑,雨果唱片所涉及中
国音乐题材当之无愧是最为宽泛且
数量最为繁多的,从而足以令其他
唱片公司望其项背。习惯上,本人
是将雨果唱片划分为早期的近代和
后期的当代两个不同时空阶段的,
而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大多都诞
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其精华的、经
典的民乐曲目大多荟萃于雨果早期
的HRP版本之中,如民乐迷十分熟悉
的《小刀会》《夜深沉》《卖花姑
娘》《江南好》《剑器》《管弦丝
竹知多少》《舂江花月夜》《喜洋
洋》《蜀中琴韵》《广陵琴韵》
《将军令》《云南回忆》及已经绝
版了的《阳舂白雪》等等。
而雨果后期的LPCD唱片,虽再
版了不少经典HRP专辑,但在曲目的
112 fflJIRM
违
仗
■ UPMAGCD版的《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彩凤鸣岐》、《穆桂英挂帅》、《雨果发烧碟+二》、《疏彩》
风格走向和题材选取上则有所不同,
即大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演奏曲目不
多,转而偏向于单件制乐器的独奏,
其中尤其是古琴专辑明显篇幅增多,
如《太古清音》《朱远琴声》《逍遥
游》等等。此类素材专辑的聆听对象
相对高深,受众面更适宜资深民乐专
业人士,可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但
总体而言,雨果唱片于中国大陆及港
澳台、东南亚地区华人圈乐迷中,一
直享有良好口碑而广泛受到粉丝们的
推崇。与此同时,雨果唱片对于民族
器乐爱好者乃至各大音乐学院民乐系
在校生,亦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意义
和收藏价值而弥足珍贵。
此次雨果首批推出的
UPMAGCD系列唱片中,全新再版
了《穆桂英挂帅》《阳春白雪》
《十面埋伏》《闵惠芬》《无所事
事》《彩凤鸣岐》《疏影》《雨果发
烧碟十二》等等多张经典专辑。
为了验证雨果AGCD新碟的实
际音效,本人此次采取了两种版本专
辑进行PK的方式,而且直接用耳机
监听以便快速判断决出胜负,试听的
器材甚为简洁:索尼CDP-
X3000CD机、烙尖记忆P1 pro耳
放、AKG-K601耳机、TARA
AGCD版,更换碟片时耳机放大器
音量调节是不动的、用耳机监听两个
版本的同一张专辑,非常容易分辨出
其声音不同,我将曲目的播放时间控
制在引子段落1分15秒之内,也就是
起部(一)的《独占鳌头》的曲酋那
二三十个小节、这是纯音响性的试
听,而非常态下的音乐欣赏,两码
事。
实际的AB对照播放只进行了三
个轮回便告结束,直接获得的感受几
乎是一耳朵的事,没有丝毫的悬念。
两个版本中,LPCD的音量电平要稍
高一点,因此声底明显也硬朗了好几
分,琵琶的弹指音质感纹理非常明晰
而纤毫毕现,音符的颗粒感很强而令
人听起来十分的清新提神,伴奏声部
处于右后方位的木鱼节奏敲击,在
47秒处显得解析力很高的清脆而亮
labs超时空信号线。首听的是王静的
琵琶专辑之一曲《阳春白雪》,此曲
虽为琵琶独奏曲目,但由于采用了中
西弦乐器及打击乐器强力协奏,故具
有后时代新民乐演奏风格特征,加之
动态响应十足而倍受音响迷青睐被常
用来作为发烧试音碟(该碟的HRP、
LPCD版本在广东珠三角音响发烧群
体中拥有率很高)。
先听LPCD1 630版,再听
113
E55AVI
绘声绘色
■试听的器材甚为简洁:索尼CDP-X3000CD机、烙尖记忆P1pra耳放、AKG-K601耳机、TARA labs超时空信号线
丽纤细。相比较之下播放AGCD版
本时,所获得的听感则有了很大的不
同而迥然有别,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
的风格趋向于柔和与温暖了很多,琵
琶的拨弦与扫弦音和左后方的高胡伴
奏绵和了不少,直锐的线条感被稀释
了好几分,旋律音符包括木鱼的敲击
声听起来更像是作了美化的圆滑过渡
处理,从而宽松、温顺、丰润了不
少。
AB比较的笫二首曲目是选自
AGCD《十面埋伏》(中国弹拨乐
曲精迭二)中第七首的扬琴独奏之
《舂到清江》,对应参照的为编号
LT4007-2的老版本专辑《春到清
江>,两个版本曲目均源自广州星海
音乐学院王文礼同一录音演奏,不同
的只是碟片的后期处理与制作不同。
由于是全曲式聆听,因此两个版
本的轮番比试耗时达到45分钟有
余,为了听到更多的微末细节,耳放
的音量旋纽被升至到两点半刻度值。
这次是倒过来直接先听AGCD版
的。这首曲子我太熟悉了,因为曲作
者就是武汉歌舞剧院的扬琴演奏家刘
维康,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从
AGCD碟的屏息聆听中,发现王文
礼于快速段落演奏中的琴竹误触码达
到了三次之多,笫一次为2分54秒处
(强),第二次为3分22秒处
(弱),笫三次则为3分38秒处
(中),而这是以往我听老版碟未能
发现这么明显的。
听老版本《春到清江》时,感觉
电平信号要略强一点,但解析力却逊
色于AGCD几分,何以见得?具体
表现在琴竹触码的瑕疵细节被遮蔽贻
尽,其中尤其是2分54秒的最强一处
触码声,已荡然消失而全无可闻,第
二次和第三次的琴竹触码也有所暗淡
弱化,这一轮试听二者在声音风格的
走向上我没察觉出有何太大的差别,
这也是单件击弦乐器所难以甄别的,
但AGCD的优势是解析力占了上
风,这种能将演奏瑕疵展现无遗的特
质,对于日后演奏者录音作品的完成
度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乐演奏不易获得音响发烧友认
同的缘由之一是“干涩”,这也是眼
下民族管弦乐团大量掺入西方大提琴
和倍大提琴的原因,借以提升声音上
的厚实度与蓬松感。而雨果管弦乐专
辑《穆桂英挂帅》中的曲一《安徽民
歌主题随想曲》,则是于交响乐团演
奏中融入板胡领奏从而全曲贯穿大
气、欢腾、热烈而又不失中国元素氛
围。
114 細违
H
作
IHI
解
錄箒澤 母傳重遍系鰊
Studar A8C
•檐凰«
數碾轉攙和«
hr
至酿矚
m
1630•鼸
電平和相位校正
LJPM
耆
A
系
Kill
0630
DCS972
〇〇*>嫌鐘賴作及雷檐
U
承
K
■fl
畤鳙
雨
IR
轉
M
各«配合
MM
EM
系
M
01、UPMAGCD制作图解 02、UPMAGCD版(左边 > 和LPCD1630版(右边 > 的《阳春白雪》
04、UPMAGCD版的《+面埋伏》和《春到清江》
03、HRP版(左边 > 和UPMAGCD版(右边 > 的《穆桂英挂帅》
反复比较HRP和AGCD两个版本
的《安徽民歌主题随想曲》引子部分
I分28秒段落发现,由于AGCD的信
号电平输出较高,因此在试听时需衰
减一定音量而求得与HRP版响度上的
平衡一致。经过四轮的AB比较,虽
然二者的差异极小,但我从耳机直达
声中能感受到的区别是HRP老版的声
音略为干薄、发糙,而后者
AGCD的声音则来得更为润滑有如
婴儿的肌肤,由于旋律的转折和起伏
过渡得十分圆滑,所以聆听起来更为
顺耳、舒服一些。
从音响发烧友对声音的追求、审
美来看,无论是交响乐还是室内乐或
人声、爵士乐、弦乐乃至于民乐等
等,均以温馨、厚实、饱满的暖色调
为最合口味,而西方管弦乐器在乐团
声部的结构上要更优于中国民族管弦
乐团的声部编制,因此民乐曲目专辑
制作无论是录音还是后期合成,其难
度反而更高,简单地说就是民乐唱片
必须声音丰满、顺耳、耐听性强才能
赢得乐迷们的钟情。
综上所述,雨果老易直言:
“CD面世后不到十年也为人诟病,
原因在哪?也是母模生产电脑化,唱
片公司不再提供开盘带或UMatic数
码母带,只是把CDR拷贝当制作母
盘源,近十几年更是用电邮等网络数
据传输。这些原因大都因方便、快
捷、节约成本等造成的。”
老易在谈及AGCD专辑制作时
并不讳言一一回顾历史找出“好声”
原由:发烧友喜欢模拟录音;早期的
数码母带格式是优秀的;CD碟的金
属反射面会影响激光反射和读取率;
CD碟的塑胶透光率也会影响激光反
射和读取率;CD碟的塑胶数据坑纹
精度会影响数码的失真;数码母带读
取传输和玻璃母模的刻录也会影响整
体音质;数码磁带或CDR母源都有
著限度有效期;数码录音混音或母带
制作的所有环节,包括电源、电脑、
时钟、接线、软件、硬体、外挂程
式、媒介体等都会影响音质。数码失
真量化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黑
洞”。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任何完
善的配合都需要优秀的母带制作,这
是门需要全面音乐和音响修养的精细
的艺术工作,并不能单靠发烧情怀来
完成,许多发烧友分不清先后程式而
以为某种材料作为片基就会有好声音
了,其实不然。S3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