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虎”1重型坦克

IT圈 admin 68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芮盼晴)

“虎”1重型坦克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世人流传自许许多多的“传奇”。但是大家知道的也许和事买真相相反,或者是,大家

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但是其真买细节,却又无法正确道出。在希特勒及真党羽所建立的第三帝国内,正好有许多这种“传

奇”发生,而广为流传于世。在这众多的“传奇”之中,当属二次大战中期登场的德国陆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为

最了。

二次大战前期德国坦克设计概念

二次大战初期德国陆军装甲车辆的设计理念,乃是注重一般陆军传统的“作战性”运动为重点。所谓的“作战”,也就

是介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一个层级,其意义为“野战大兵团,为求得最有利的态势和敌人野战军主力进行决定性会成,而

于战区之辽阔空间中所实行的行军运动”,此乃德国陆军军事思想的独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最初设计的德国坦克必须具

备有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全方位性能,而在机动力、火力以及防护力上求得一个平衡的发展。在这种性能要求下,德国坦

克特别适合执行远距离大战区的机动攻势。这一章原则乃是由古德里安(Helnz Guderian)率领下的“机械动力兵科总监部”

人员共同创建出采的特殊理念。

不过在古德里安于“机动兵总监部”中获得真正的实权,引导德国装甲兵日后发展方向之前,德国坦克的开发其实是

早已在进行了。虽说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制造坦克、飞机、重炮以及潜艇等攻击性器,但是德国人仍想

尽办法突破障碍,将这些生产研发重武器的技术和经验延续下去。德国人在一次世界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贫乏,又受到国

际的联合约锁,故德国只好和当时同在欧洲舞台尚处于孤立地位的苏联进行秘的军事台作。因此,德国在俄境卡马河(Kama)

畔的喀山(Kasan)建立了坦克试验场。将德国境内制造的试验克秘密运往喀山,进行技术性甚至战术上的试验。在这个时

期中,由千只能参考盟军在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以及战后西方列强的坦克发展状况,而古德里安等装甲兵尚未达到能够发

挥作用的地位,德国坦克的发展方向乃是以当代的主流军事思想为依据,也就是将坦克当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步兵支援武

器,这个时期的德国坦克,仍和一次大战时期的运用方式一样,主要是伴随步兵突破敌人坚强的战壕工事系统作为其主要

功能。

虽说后来古德里安等的“坦克至上派”掌握了德国装甲兵的实质发展方向,并对之进行一连串革命性的全新试验尝试,

让坦克在战场上的地位并非屈从于步兵之下担任战斗支援的附属角色,而一跃提升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兵种。但是德国技术

人员在这个时期开发新一代坦克时,仍然没有放弃坦克所具有支援步兵战斗的这一功能。故当时依照王德里安理念所设计

的Ⅲ号坦克、Ⅳ号坦克在生产线上制造生产的同时,德国国内的国防车辆工业还是设计制造出了若干作为支援步兵突破用

的“突击坦克”,在30年代上半期所出现的一款“突击坦克”,就是具有多炮塔的“新型结构坦克”。“新型结构坦克”是一

种重达23吨的中型坦克,上面有一座75毫米炮的主炮塔,主炮塔右前方有一座装备着机枪的小炮塔;主炮塔后方则是一

座射界向后的37毫米炮炮塔。这种多炮塔型式的步兵支援坦克乃是30年代初期各国坦克的一种风潮,将坦克依照水面上

的战舰型式设计,使其得以在突破敌人战线时,能够运用多炮塔的便利性朝四四八方开火射击。当时的各欧陆强权如英国、

法国、苏联等都开发了若干型多炮塔的“陆上战舰”式坦克。由于必须承载多炮塔以及装备其上的火炮,故这类的多炮塔

坦克大多体型庞大笨重,十分欠缺灵活性。德国“新型结构坦克”亦具有同样的笨重特点。

“虎”式坦克的革命

“虎”式坦克的最前身,就是一款代号为DW—1的试验车种。所谓的DW,就是“突击坦克”(Durchbruch-wagen)

的缩写。当时陆军军备局在1937年向位于卡塞尔(Kassel)的亨舍尔Henschel)厂提出合同要求该厂生产一型车重在30—33

吨之间的坦克,以作为将采替代现役的Ⅳ号但克的车种。当的Ⅳ号但克已经完成主产,正准备大量进人部队眼役。在德国

陆军装甲兵的战术运用中,Ⅲ号坦克将是装甲师作战的主力,而Ⅳ号坦克则是提供Ⅲ号坦克战斗时的火力支援用。Ⅳ号坦

克在分类上虽然亦可和Ⅲ号坦克同列为主坦克的行列之中,但是在德国人的买际战术设计中,Ⅳ号坦克反而是偏向于战斗

支援的角色。由此可知,“虎”式坦克的前身,最初也只是一种德国陆军欲作为战斗支援用途的车种而已。

亨舍尔厂的这一型试验车体的设计与制造,到了后采继承了“新型结构坦克”系列的性能要求,开始向“突击坦克”

的方向发展,称之为Durchbruchwagen—1,缩写为 DW一1。接着在1938年另一个合同要求制造“突击坦克”二型(DW

一2),DW一2乃是继承DW—1的发展而出现的另一种试验坦克,这是一款重为32吨,拥有5名乘员,装备着75毫米

坦克炮以及两挺MG一34机枪的中型坦克,当时的编号:VK3001(H)。所谓的VK,就是德文 Vollketten一kraftfahrzeug“全

履带机械动力车辆”的缩写。除了亨舍尔厂外,戴姆勒奔驰(Daimler Benz〕、保时捷(Porsche)、以及MAN(奥格斯堡纽

伦堡机械厂MaschinenfabrikAugsburg/Nurnberg)等厂亦同时接到发展原型车的合同要求。

1

VK3001(H)的发展到了1940年才算趋向于成熟,在该年初即进行了首度的试验。第二年3月,第一辆正式的VK3001

(H)试验车完成,但是由于更新的坦克生产计划出现,VK3001(H)的原计划将停止,现有的成就将改投入在新的车种

编号VK3601的研发计划中。VK3601乃是一种更重的手种,确信这是在参考了西方战役与盟军主力坦克交锋之后的经验

所提出的性能要求。VK3601要求装备一门能够在1500米距离即能穿透100毫米厚钢板的坦克炮,而其防护力则必须承受

相同等级的直射火炮的攻击,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其战斗重量势必为之直线上升。亨舍尔厂以原来的VK3001(H)试验

车作为基础,依照陆军军备局所开出的性能要求,开始了VK3601的研发工作。预定新车种将装备一门75毫米高初速的坦

克炮。

然而东方战役的经验又显示出了另一种新的状况。德军坦克人员在东线上遭遇到了两种令他们头痛的新锐坦克:T-34

中型坦克以及KV-1型坦克,这些把德军坦克人员搞得伤透脑筋的全新理念俄式坦克,顿时间让尚在研发阶段的德国新一

代坦克VK3601的性能要求显得落伍了,基于为求能和敌军T-34以及KV-1相匹敌,VK3601提升其火炮的等级,使能超

越其预想中的敌手。亨舍尔厂最先所考虑采用的火炮由于弹药方面出了问题,造成后续的研发出现严重的障碍,而不得不

暂时搁置。这个时候和亨舍尔厂竞争这一笔合同的保时捷厂正虎视眈眈地准备推出自己的产品VK4501(P),保的捷的车

种使用了和空军防炮Flak36同型的坦克炮88毫米KwK36,由干效果很好,亨舍尔厂亦决定采用该型坦克炮作为自己坦克

的制式火炮,所推出的就是VK4501(H)试验车种。

为了能够在炮塔内容纳大口径的KwK36坦克炮,承受其发射时的后坐力并保持平稳,整个车体结构都要随之作出改

变。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良,VK4501(H)型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0岁生日时推出,作为祝贺用的献礼,然

后再决定合同由哪一家厂获得。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当希特勒的50岁生日到来前,无论亨舍尔或香保时捷的车种都尚

未到达真正完成的阶段,最后的结果是亨舍尔的车种获得德国军备局人员的青睐,打败了保时捷厂的产品而获选,终于成

为德国制式坦克的下一代车种;而保时捷的车体则将移作自行火炮的平台用,装备着高初速的88毫米火炮成为后来闻名于

世的“费迪南”坦克猎手(PanzerjagerFerdinanad)自行炮车,也就是后来的“象”式驱逐坦克。至于获选的亨舍尔VK4501

(H)型则马上要求进人量产,以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投入现役中参加实战,官方赋予正式编号为“装甲战斗车辆六号E型,

特种机械动力车辆 181型”(Panzerkamptwagen Ⅵ Aust.E(Sd.Kfz.181)),一般普遍称之为“虎”式坦克(Tiger 1)。

“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比卢三小国,西方战役(Feldzug imWesten)正式展开。德国装甲部队分别在比利时中

部平原以及法国北部陆续和盟军的坦克部队接触,爆发了二次大战中首次的大规模坦克对战。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车种Ⅲ

号坦克以及Ⅳ号坦克,虽然说在整体的设计理念上以及实际的战术运用上,都超越其对手——英法军的主力坦克甚远,但

是战场上残酷的实战经验却指出,德国坦克在某些单项上是无法和他的对手们相匹敌的,德国装甲兵屡次吃足了苦头,仅

凭着优异的战术和灵活的机动,好不容易才能击破盟军的坦克,获得了战场上最后的胜利。

西方战役中德军所遭遇到的盟军坦克,如法军的索玛(Somua)S-35坦克、法军的B-1 bis坦克(Char B一1 bis)以

及英军玛蒂尔达Ⅱ型(Maildall)步兵坦克等,都具有一个特色,即这些坦克都拥有相当笨重的特性。在盟军的坦克性能上,

其装甲防护力被盟军的坦克设计工程人员视作为第一指标,因而盟军坦克无论英军或法军,皆具备了钢材质地相当良好的

厚重装甲。这种坦克的性能要求乃是符合盟军的总体军事准则:静态之线性守势思想。盟军坦克不强调机动,通常其乃布

置于设防良好的射击阵地之中迎击来犯之敌,其作用恰似一座能够机动的坦克防御炮。在面对面的坦克对战中,德军的Ⅲ

号以及Ⅳ号坦克虽然能够发扬其机动的优势,但是通常却必须要十分贴近盟军的坦克,才能获得击毁盟军坦克的机会,但

是此时德国坦克本身防护力不足的弱点亦跟着浮现出采,许多德国坦克在战场上的损失即因于此。西方战役的经验对于后

来德国坦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虎”式坦克之所以会采用厚重装甲作为防护的保障,德军在西方战役中和法国、

英国坦克的战斗经验应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另一个影响“虎”式坦克发展的因素就是苏联的新锐坦克:T-34中型坦克以及KV-1重型坦克。在1940年初,当时的

西方列强的坦克炮标准品径约为40一50毫米之间,例如德国的Ⅲ号坦克其主炮为50毫米坦克炮;而英国的玛蒂尔达Ⅱ步

兵坦克则装备着40毫米坦克炮;至于法军的索玛S-35中型坦克则是47毫米口径坦克炮。即使是苏联的T一26轻型坦克,

也是以45毫米口径坦克炮为主要武器。但是到了1941年初,苏联的T-34以及KV-1坦克陆续出现后,其上的76毫米口

径的坦克炮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能够在作战距离内击毁所有的德国坦克,而自己却有足够的装甲抵御德国坦克炮的攻击;

出就是说,如果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当时苏联的T一34、KV—1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够击毁德国的Ⅲ号、Ⅳ号坦克,但

是在同样的距离内德国坦克却奈何不了这两款苏联坦克。苏联战场的经验显示,T一34以及KV—1的厚重装甲无法为当

2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芮盼晴)

“虎”1重型坦克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德国,世人流传自许许多多的“传奇”。但是大家知道的也许和事买真相相反,或者是,大家

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但是其真买细节,却又无法正确道出。在希特勒及真党羽所建立的第三帝国内,正好有许多这种“传

奇”发生,而广为流传于世。在这众多的“传奇”之中,当属二次大战中期登场的德国陆军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为

最了。

二次大战前期德国坦克设计概念

二次大战初期德国陆军装甲车辆的设计理念,乃是注重一般陆军传统的“作战性”运动为重点。所谓的“作战”,也就

是介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一个层级,其意义为“野战大兵团,为求得最有利的态势和敌人野战军主力进行决定性会成,而

于战区之辽阔空间中所实行的行军运动”,此乃德国陆军军事思想的独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最初设计的德国坦克必须具

备有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全方位性能,而在机动力、火力以及防护力上求得一个平衡的发展。在这种性能要求下,德国坦

克特别适合执行远距离大战区的机动攻势。这一章原则乃是由古德里安(Helnz Guderian)率领下的“机械动力兵科总监部”

人员共同创建出采的特殊理念。

不过在古德里安于“机动兵总监部”中获得真正的实权,引导德国装甲兵日后发展方向之前,德国坦克的开发其实是

早已在进行了。虽说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制造坦克、飞机、重炮以及潜艇等攻击性器,但是德国人仍想

尽办法突破障碍,将这些生产研发重武器的技术和经验延续下去。德国人在一次世界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贫乏,又受到国

际的联合约锁,故德国只好和当时同在欧洲舞台尚处于孤立地位的苏联进行秘的军事台作。因此,德国在俄境卡马河(Kama)

畔的喀山(Kasan)建立了坦克试验场。将德国境内制造的试验克秘密运往喀山,进行技术性甚至战术上的试验。在这个时

期中,由千只能参考盟军在大战中的实战经验,以及战后西方列强的坦克发展状况,而古德里安等装甲兵尚未达到能够发

挥作用的地位,德国坦克的发展方向乃是以当代的主流军事思想为依据,也就是将坦克当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步兵支援武

器,这个时期的德国坦克,仍和一次大战时期的运用方式一样,主要是伴随步兵突破敌人坚强的战壕工事系统作为其主要

功能。

虽说后来古德里安等的“坦克至上派”掌握了德国装甲兵的实质发展方向,并对之进行一连串革命性的全新试验尝试,

让坦克在战场上的地位并非屈从于步兵之下担任战斗支援的附属角色,而一跃提升为战场上的决定性兵种。但是德国技术

人员在这个时期开发新一代坦克时,仍然没有放弃坦克所具有支援步兵战斗的这一功能。故当时依照王德里安理念所设计

的Ⅲ号坦克、Ⅳ号坦克在生产线上制造生产的同时,德国国内的国防车辆工业还是设计制造出了若干作为支援步兵突破用

的“突击坦克”,在30年代上半期所出现的一款“突击坦克”,就是具有多炮塔的“新型结构坦克”。“新型结构坦克”是一

种重达23吨的中型坦克,上面有一座75毫米炮的主炮塔,主炮塔右前方有一座装备着机枪的小炮塔;主炮塔后方则是一

座射界向后的37毫米炮炮塔。这种多炮塔型式的步兵支援坦克乃是30年代初期各国坦克的一种风潮,将坦克依照水面上

的战舰型式设计,使其得以在突破敌人战线时,能够运用多炮塔的便利性朝四四八方开火射击。当时的各欧陆强权如英国、

法国、苏联等都开发了若干型多炮塔的“陆上战舰”式坦克。由于必须承载多炮塔以及装备其上的火炮,故这类的多炮塔

坦克大多体型庞大笨重,十分欠缺灵活性。德国“新型结构坦克”亦具有同样的笨重特点。

“虎”式坦克的革命

“虎”式坦克的最前身,就是一款代号为DW—1的试验车种。所谓的DW,就是“突击坦克”(Durchbruch-wagen)

的缩写。当时陆军军备局在1937年向位于卡塞尔(Kassel)的亨舍尔Henschel)厂提出合同要求该厂生产一型车重在30—33

吨之间的坦克,以作为将采替代现役的Ⅳ号但克的车种。当的Ⅳ号但克已经完成主产,正准备大量进人部队眼役。在德国

陆军装甲兵的战术运用中,Ⅲ号坦克将是装甲师作战的主力,而Ⅳ号坦克则是提供Ⅲ号坦克战斗时的火力支援用。Ⅳ号坦

克在分类上虽然亦可和Ⅲ号坦克同列为主坦克的行列之中,但是在德国人的买际战术设计中,Ⅳ号坦克反而是偏向于战斗

支援的角色。由此可知,“虎”式坦克的前身,最初也只是一种德国陆军欲作为战斗支援用途的车种而已。

亨舍尔厂的这一型试验车体的设计与制造,到了后采继承了“新型结构坦克”系列的性能要求,开始向“突击坦克”

的方向发展,称之为Durchbruchwagen—1,缩写为 DW一1。接着在1938年另一个合同要求制造“突击坦克”二型(DW

一2),DW一2乃是继承DW—1的发展而出现的另一种试验坦克,这是一款重为32吨,拥有5名乘员,装备着75毫米

坦克炮以及两挺MG一34机枪的中型坦克,当时的编号:VK3001(H)。所谓的VK,就是德文 Vollketten一kraftfahrzeug“全

履带机械动力车辆”的缩写。除了亨舍尔厂外,戴姆勒奔驰(Daimler Benz〕、保时捷(Porsche)、以及MAN(奥格斯堡纽

伦堡机械厂MaschinenfabrikAugsburg/Nurnberg)等厂亦同时接到发展原型车的合同要求。

1

VK3001(H)的发展到了1940年才算趋向于成熟,在该年初即进行了首度的试验。第二年3月,第一辆正式的VK3001

(H)试验车完成,但是由于更新的坦克生产计划出现,VK3001(H)的原计划将停止,现有的成就将改投入在新的车种

编号VK3601的研发计划中。VK3601乃是一种更重的手种,确信这是在参考了西方战役与盟军主力坦克交锋之后的经验

所提出的性能要求。VK3601要求装备一门能够在1500米距离即能穿透100毫米厚钢板的坦克炮,而其防护力则必须承受

相同等级的直射火炮的攻击,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其战斗重量势必为之直线上升。亨舍尔厂以原来的VK3001(H)试验

车作为基础,依照陆军军备局所开出的性能要求,开始了VK3601的研发工作。预定新车种将装备一门75毫米高初速的坦

克炮。

然而东方战役的经验又显示出了另一种新的状况。德军坦克人员在东线上遭遇到了两种令他们头痛的新锐坦克:T-34

中型坦克以及KV-1型坦克,这些把德军坦克人员搞得伤透脑筋的全新理念俄式坦克,顿时间让尚在研发阶段的德国新一

代坦克VK3601的性能要求显得落伍了,基于为求能和敌军T-34以及KV-1相匹敌,VK3601提升其火炮的等级,使能超

越其预想中的敌手。亨舍尔厂最先所考虑采用的火炮由于弹药方面出了问题,造成后续的研发出现严重的障碍,而不得不

暂时搁置。这个时候和亨舍尔厂竞争这一笔合同的保时捷厂正虎视眈眈地准备推出自己的产品VK4501(P),保的捷的车

种使用了和空军防炮Flak36同型的坦克炮88毫米KwK36,由干效果很好,亨舍尔厂亦决定采用该型坦克炮作为自己坦克

的制式火炮,所推出的就是VK4501(H)试验车种。

为了能够在炮塔内容纳大口径的KwK36坦克炮,承受其发射时的后坐力并保持平稳,整个车体结构都要随之作出改

变。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良,VK4501(H)型必须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0岁生日时推出,作为祝贺用的献礼,然

后再决定合同由哪一家厂获得。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当希特勒的50岁生日到来前,无论亨舍尔或香保时捷的车种都尚

未到达真正完成的阶段,最后的结果是亨舍尔的车种获得德国军备局人员的青睐,打败了保时捷厂的产品而获选,终于成

为德国制式坦克的下一代车种;而保时捷的车体则将移作自行火炮的平台用,装备着高初速的88毫米火炮成为后来闻名于

世的“费迪南”坦克猎手(PanzerjagerFerdinanad)自行炮车,也就是后来的“象”式驱逐坦克。至于获选的亨舍尔VK4501

(H)型则马上要求进人量产,以在最短时间内能够投入现役中参加实战,官方赋予正式编号为“装甲战斗车辆六号E型,

特种机械动力车辆 181型”(Panzerkamptwagen Ⅵ Aust.E(Sd.Kfz.181)),一般普遍称之为“虎”式坦克(Tiger 1)。

“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比卢三小国,西方战役(Feldzug imWesten)正式展开。德国装甲部队分别在比利时中

部平原以及法国北部陆续和盟军的坦克部队接触,爆发了二次大战中首次的大规模坦克对战。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车种Ⅲ

号坦克以及Ⅳ号坦克,虽然说在整体的设计理念上以及实际的战术运用上,都超越其对手——英法军的主力坦克甚远,但

是战场上残酷的实战经验却指出,德国坦克在某些单项上是无法和他的对手们相匹敌的,德国装甲兵屡次吃足了苦头,仅

凭着优异的战术和灵活的机动,好不容易才能击破盟军的坦克,获得了战场上最后的胜利。

西方战役中德军所遭遇到的盟军坦克,如法军的索玛(Somua)S-35坦克、法军的B-1 bis坦克(Char B一1 bis)以

及英军玛蒂尔达Ⅱ型(Maildall)步兵坦克等,都具有一个特色,即这些坦克都拥有相当笨重的特性。在盟军的坦克性能上,

其装甲防护力被盟军的坦克设计工程人员视作为第一指标,因而盟军坦克无论英军或法军,皆具备了钢材质地相当良好的

厚重装甲。这种坦克的性能要求乃是符合盟军的总体军事准则:静态之线性守势思想。盟军坦克不强调机动,通常其乃布

置于设防良好的射击阵地之中迎击来犯之敌,其作用恰似一座能够机动的坦克防御炮。在面对面的坦克对战中,德军的Ⅲ

号以及Ⅳ号坦克虽然能够发扬其机动的优势,但是通常却必须要十分贴近盟军的坦克,才能获得击毁盟军坦克的机会,但

是此时德国坦克本身防护力不足的弱点亦跟着浮现出采,许多德国坦克在战场上的损失即因于此。西方战役的经验对于后

来德国坦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虎”式坦克之所以会采用厚重装甲作为防护的保障,德军在西方战役中和法国、

英国坦克的战斗经验应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另一个影响“虎”式坦克发展的因素就是苏联的新锐坦克:T-34中型坦克以及KV-1重型坦克。在1940年初,当时的

西方列强的坦克炮标准品径约为40一50毫米之间,例如德国的Ⅲ号坦克其主炮为50毫米坦克炮;而英国的玛蒂尔达Ⅱ步

兵坦克则装备着40毫米坦克炮;至于法军的索玛S-35中型坦克则是47毫米口径坦克炮。即使是苏联的T一26轻型坦克,

也是以45毫米口径坦克炮为主要武器。但是到了1941年初,苏联的T-34以及KV-1坦克陆续出现后,其上的76毫米口

径的坦克炮发挥出了惊人的威力,能够在作战距离内击毁所有的德国坦克,而自己却有足够的装甲抵御德国坦克炮的攻击;

出就是说,如果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当时苏联的T一34、KV—1在一定的距离内能够击毁德国的Ⅲ号、Ⅳ号坦克,但

是在同样的距离内德国坦克却奈何不了这两款苏联坦克。苏联战场的经验显示,T一34以及KV—1的厚重装甲无法为当

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