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旁俊良)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反思一: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
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
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
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
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
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
长的物体,,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帮助学
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
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
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历用直尺不够量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
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
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让
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
对米的认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
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
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反思二: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
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
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
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
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
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
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
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
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
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
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
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
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
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
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
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
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
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
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
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
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
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
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
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
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抓住联系,认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
米学习米。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
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
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
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
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
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
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
馈。
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
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
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
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
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
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
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
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
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
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
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
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
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
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反思三: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
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
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
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
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
试,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
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
160可以,妈妈身高160,好多学生都填米,对于米的单位
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
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
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
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
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
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
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
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
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
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
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
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
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
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
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
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
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
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反思四: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
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
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
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
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
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
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
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
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
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
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
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
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
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
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
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
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
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
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
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
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
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
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
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
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
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
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
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
臵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
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
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
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
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
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
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
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
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
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
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
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
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
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
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
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
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
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
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
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
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
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
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
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
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
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
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
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
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
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
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
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
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
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
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
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
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
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
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
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
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
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
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
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
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反思五: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
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
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
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
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
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
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
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
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
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
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
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
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
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
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
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
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
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
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
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
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
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
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
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
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
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
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
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
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
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
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
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
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
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
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
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
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
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
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
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
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
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
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旁俊良)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反思一: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
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
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
的认识和经验。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
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认识。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量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
度观念。
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常常
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
长的物体,,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帮助学
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
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
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
认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历用直尺不够量的情况,
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
关系:1米=100厘米。在这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
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让
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
对米的认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认识,在课下我让学
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
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反思二: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
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
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
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
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
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
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
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
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
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
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
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
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
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
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
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
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
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
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
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
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
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
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
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
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
米里有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
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抓住联系,认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厘
米学习米。
1、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张10厘
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厘米。再让
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
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0
厘米的结论。
2、认识1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
下:1米有多长,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3、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
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
馈。
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
都是1,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
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级
单位,厘米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米做单位,
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厘米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
位的用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
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
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
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
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
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
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
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
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反思三: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
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
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
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
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
试,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
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
160可以,妈妈身高160,好多学生都填米,对于米的单位
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
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
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
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
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
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
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
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
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
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
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
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
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
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
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
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
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
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反思四: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
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
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
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
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
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
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
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
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
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
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
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
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
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
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
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
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
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
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
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
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
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
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
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
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
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
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
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
臵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
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
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
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
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
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
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
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
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
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
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
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
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
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
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
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
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
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
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
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
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
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
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
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
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
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
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
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
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
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
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
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
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
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
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
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
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
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
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
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
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
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
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
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
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反思五: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
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
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
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
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
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
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
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
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
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
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
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
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
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
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
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
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
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
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
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
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
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
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
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
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
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
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
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
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
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
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
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
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
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
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
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
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
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
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
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
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
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
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