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弭寒雁)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
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
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
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 1937年物
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
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
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 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6位是华裔科学家。分别是1957年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
- 1 -
道;1976年物理奖的丁肇中;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1997年得物理奖的朱棣文;
1998年得物理奖的崔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时间 姓名 中文译名 国别 获奖原因
1901年 't 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rE.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 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
1910年 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 2 -
1911年 .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
1912年 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
er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 3 -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
研究方法
1926年 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
1930年 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s贝吉乌斯德国
1932年 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尤里美国发现重氢
- 4 -
1935年 -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
1936年 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
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 5 -
1945年 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y斯坦利美国
1947年 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
1948年 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
1950年 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阿尔德
1951年 an麦克米伦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g西博格美国
1952年 马丁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英国
- 6 -
1953年 nger施陶丁格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g鲍林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
肽激素
1956年 ov谢苗诺夫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
1957年 托德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sky海洛夫斯基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开尔文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佩鲁兹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w肯德鲁英国
1963年 r齐格勒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 7 -
纳塔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n霍奇金夫人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rd伍德沃德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
杂有机物
1966年 en马利肯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h诺里什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波特英国
艾根德国
1968年 r翁萨格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挪威
1970年 莱洛伊尔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
用
1971年 rg赫茨伯格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
几何结构
- 8 -
1972年 en安分森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
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莫尔美国
斯坦美国
1973年 rE.O.费歇尔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弗洛里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rth康福斯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普雷洛格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mb利普斯科姆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ine普里戈金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ll米切尔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布朗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伯格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 9 -
t右尔伯特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桑格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nn霍夫曼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克卢格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陶布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eld梅里菲尔德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an豪普特曼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
的直接计算法
卡尔勒美国
1986年 bach赫希巴赫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美籍华人
i波拉尼美国
1987年 en佩德森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
- 10 -
化学奠定基础
J.-莱恩法国
克拉姆美国
1988年 hofer戴森霍弗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胡伯尔德国
米歇尔德国
1989年 奥尔特曼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切赫美国
1990年 科里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恩斯特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马库斯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穆利斯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 11 -
史密斯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欧拉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n克鲁岑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
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莫利纳美国
nd罗兰美国
1996年 克罗特英国 发现富勒烯
,Jr.苛尔美国
y斯莫利美国
1997年 博耶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沃克尔英国
斯科丹麦
1998年 科恩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波普英国
- 12 -
1999年 兹韦勒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 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
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
路。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
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 析的方法。
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
开创性贡献。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
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
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
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5 nobel 化学奖: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 岁
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即发现了化学键在碳原子间
是如何断裂和形成的,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13 -
2006 nobel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幢研究领域
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
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
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
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格
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
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美
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
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 、托马斯-施泰茨和阿
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3人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
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 14 -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弭寒雁)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
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
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
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 1937年物
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
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
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 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6位是华裔科学家。分别是1957年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
- 1 -
道;1976年物理奖的丁肇中;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1997年得物理奖的朱棣文;
1998年得物理奖的崔琦。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时间 姓名 中文译名 国别 获奖原因
1901年 't Hoff范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rE.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
1907年 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
1910年 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 2 -
1911年 .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
1912年 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
er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 3 -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
研究方法
1926年 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
1930年 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s贝吉乌斯德国
1932年 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尤里美国发现重氢
- 4 -
1935年 -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
1936年 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
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 5 -
1945年 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y斯坦利美国
1947年 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
1948年 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
1950年 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阿尔德
1951年 an麦克米伦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g西博格美国
1952年 马丁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英国
- 6 -
1953年 nger施陶丁格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g鲍林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
肽激素
1956年 ov谢苗诺夫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
1957年 托德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sky海洛夫斯基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开尔文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佩鲁兹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w肯德鲁英国
1963年 r齐格勒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 7 -
纳塔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n霍奇金夫人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rd伍德沃德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
杂有机物
1966年 en马利肯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h诺里什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波特英国
艾根德国
1968年 r翁萨格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挪威
1970年 莱洛伊尔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
用
1971年 rg赫茨伯格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
几何结构
- 8 -
1972年 en安分森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
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莫尔美国
斯坦美国
1973年 rE.O.费歇尔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弗洛里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rth康福斯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普雷洛格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mb利普斯科姆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ine普里戈金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ll米切尔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布朗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伯格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 9 -
t右尔伯特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桑格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nn霍夫曼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克卢格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陶布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eld梅里菲尔德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an豪普特曼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
的直接计算法
卡尔勒美国
1986年 bach赫希巴赫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美籍华人
i波拉尼美国
1987年 en佩德森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
- 10 -
化学奠定基础
J.-莱恩法国
克拉姆美国
1988年 hofer戴森霍弗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胡伯尔德国
米歇尔德国
1989年 奥尔特曼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切赫美国
1990年 科里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恩斯特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马库斯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穆利斯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 11 -
史密斯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欧拉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n克鲁岑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
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莫利纳美国
nd罗兰美国
1996年 克罗特英国 发现富勒烯
,Jr.苛尔美国
y斯莫利美国
1997年 博耶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沃克尔英国
斯科丹麦
1998年 科恩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波普英国
- 12 -
1999年 兹韦勒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 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
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
路。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
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 析的方法。
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
开创性贡献。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
科学家伊尔温-罗斯。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
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
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5 nobel 化学奖:74岁的法国人伊夫•肖万、63岁的美国人罗伯特•格拉布和60 岁
的美国人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即发现了化学键在碳原子间
是如何断裂和形成的,而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 13 -
2006 nobel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幢研究领域
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
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科恩
伯格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
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格
哈德•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
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美
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
200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 、托马斯-施泰茨和阿
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3人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
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