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C基因型牛副流感3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IT圈 admin 29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雀嘉珍)

C基因型牛副流感3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冉旭华;张峣;曹思;卢元赫;张玲玲;刘阳阳;倪宏波;朱战波;闻晓波

【摘 要】为了对宁夏地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舍饲牛进行病原鉴定,试验主要利用

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牛副流感3型病毒(BPIV3)M基因序列扩增,将扩增产物连

接在pMD18-T载体后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亚克隆.通过氨苄

青霉素平板筛选,将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菌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

件与GenBank上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测序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到了1株

BPIV3,并命名为NX49,其M基因全长为1 056 bp;进化分析表明,NX49隶属于

BPIV3 C基因型,其M基因与中国山东C型分离株SD0835具有较高同源性,核苷

酸同源性为99.4%;理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对温度、酸及有机物均敏感,高温孵育下

Mg2+对该病毒无保护力;血凝试验表明,NX49对豚鼠红细胞凝集效价仅为1:4,且

仅在4℃孵育时出现凝集反应.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一株BPIV3 C型毒株,这将有助

于中国BPIV3分子进化规律及病毒流行特点的进一步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6(043)005

【总页数】6页(P1368-1373)

【关键词】牛副流感3型病毒;C基因型;分离;鉴定;同源性比对

【作 者】冉旭华;张峣;曹思;卢元赫;张玲玲;刘阳阳;倪宏波;朱战波;闻晓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

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

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

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

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

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52.65

牛副流感3型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属于副黏病毒家

族呼吸道病毒属,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BPIV3最早分离于美国,随

着世界各国贸易的日益频繁,该病毒目前已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及澳洲等地[1]。

在已过去的半个多世纪,BPIV3从最初的1个基因型发展为现在3个基因型,即

BPIV3a、BPIV3b及BPIV3c[2]。中国于2008年在黑龙江首次分离到BPIV3[3],

此后在山东[4]及内蒙古[5]等地也先后有BPIV3的分离报道,国内分离株的基因型

为A型和C型。

血清学调查显示,中国BPIV3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较高[6],这表明BPIV3在中国

流行比较广泛,而BPIV3是牛呼吸道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主要病原之一[7],该病毒本身致病力并不强,但在其他继发

细菌等外界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则可使患牛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甚至死亡,因

此该病毒对舍饲牛危害极大,严重威胁着中国养牛业的发展[8]。国内目前对

BPIV3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临床分离毒株较少且分布区域有限,这在很大程

度上限制了中国BPIV3流行病学、病毒基因多样性、遗传变异特点及进化规律的

研究。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分离得到BPIV3,并对其M结构蛋白进行了

序列扩增、测定及比较分析,为研究中国BPIV3分布及病毒进化奠定基础。

1.1 材料

1.1.1 病料样本 样本采集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化养牛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

舍饲牛。

1.1.2 细胞和试剂 MDBK细胞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实验室保存;RPMI

Medium 1640 basic 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浙江天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RevertAid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购自

Thermo公司;2×GoTaq® Green Master Mix、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均购自Promega公司;pMD18-T载体购自TaKaRa公司;

DEPC水、琼脂糖均购自Sigm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参考毒株 日本病毒株910N(GenBank登录号:D84095);中国病毒株

NM09(GenBank登录号:JQ063064);中国病毒株SD0835(GenBank登录号:

HQ530153);美国病毒株TVMDL24(GenBank登录号:KJ647288);美国病毒

株SF(GenBank登录号:AF178655);美国病毒株Kansas(GenBank登录号:

AF178655);澳大利亚病毒株Q5592(GenBank登录号:EU277658);美国病毒

株TVMDL15(GenBank登录号:KJ647284);美国病毒株TVMDL16(GenBank

登录号:KJ647285);韩国病毒株12Q061(GenBank登录号:JX969001);日本

病毒株HS9(GenBank登录号:LC000638)。

1.2 方法

1.2.1 病毒分离与纯化 将患牛鼻拭子置于1 mL PBS中充分搅拌混匀,经0.22

μm滤膜滤过并接种于单层MDBK细胞(含5%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的

RPMI Medium 1640)。经3次传代,对产生CPE的样本进行病毒收集并进行6

孔板噬斑纯化试验,将挑取的独立噬斑进行扩大培养收集病毒液,-80 ℃保存备用。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参照BPIV3分离株910N、NM09及SD0835,利用

DNAStar生物分析软件查找M基因两侧保守序列并设计引物,引物序列为:M-F:

5′-GCTCTGCAAGAGTGAYGAAGA-AG-3′;M-R:5′-

GGTRATCTCTTTRATCCTAA-GTTTTTGAT-3′。引物由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合成。

1.2.3 RT-PCR 利用TRIzol法提取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总RNA,具体方法参照

说明书进行。反转录体系:总RNA 4.5 μL,Random Hexamer Primer 1 μL混

匀,65 ℃ 5 min并置于冰上迅速冷却;加入5×RV Buffer 4 μL,RiboLock

RNase Inhibitor 0.5 μL,dNTP(10 mmol/L) 2 μL,RevertAid RT 0.5 μL,

DEPC水7.5 μL。42 ℃ 2 h,70 ℃ 10 min终止反应。PCR反应体系20 μL:

2×GoTaq® Green Master Mix 10 μL,M-F、M-R各1 μL,ddH2O 8 μL。

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30 s,50 ℃退火30 s,72 ℃延

伸2 min,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1.2.4 扩增产物的亚克隆与测序 利

用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参照

pMD18-T载体说明书将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并用pMD18-T载体上的EcoRⅠ和HindⅢ酶

切位点进行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送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序。

1.2.5 序列分析 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已发表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

DNAStar和Mega 6.0生物学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1.2.6 病毒TCID50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 运用Reed-Muench法对传至第6代

病毒进行TCID50测定;温度敏感性及Mg2+保护力:对病毒液分别进行70 ℃ 1

h,60 ℃ 1 h,50 ℃ 1 h,50 ℃ 30 min,50 ℃ 30 min(含1 mol/L MgCl2)孵

育并通过TCID50对病毒效力进行鉴定,另设4 ℃ 1 h空白对照组;酸敏感性:

用HCl将病毒液pH调节至3.0并 37 ℃孵育 1 h,通过TCID50对病毒效力进行

鉴定,另设空白对照组;有机物敏感性:设乙醚4 ℃ 1 h、氯仿37 ℃ 10 min试

验组及37 ℃ 1 h对照组。

1.2.7 血凝性试验 制备豚鼠红细胞悬液对第6代病毒进行血凝性检测,准备3

块V型96孔板,每孔加入180 μL豚鼠红细胞悬液并在第一列每孔个加入20 μL

病毒液,将病毒液连续10倍稀释至第10列,11与12列为空白对照,接着将3

块板分别置于37、22及4 ℃孵育1 h并观察凝集情况。

2.1 噬斑纯化结果

将细胞培养上清在铺满MDBK细胞的6孔板上做10倍梯度稀释,可在10-4稀释

度孔中观察到独立噬斑并进行挑取(图1)。

2.2 M基因RT-PCR扩增及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RT-PCR获得约1 369 bp条带,与预期相符。EcoRⅠ和Hind Ⅲ双酶切可得到与

目的基因相同大小条带(图2)。

2.3 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通过NCBI BLAST对测序获得的M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

比对,结果表明,NX49 M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与BPIV3 C基因型同源性

较高,其中与中国C型分离株SD0835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4%,另外同源

性最低的为中国A型分离株NM09,核苷酸同源性为82.8%;氨基酸同源性方面,

NX49与SD0835高度同源,为100%,此外,NX49与澳大利亚病毒株Q5592

氨基酸同源性最低,为96.0%(图3)。遗传进化分析表明,NX49与SD0835、

12Q061、HS9及TVMDL16同属于C基因型,且与SD0835分属于同一亚型(图

4)。

2.4 TCID50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

病毒TCID50约为108.0,对经预处理并进行理化分析的试验组持续观察6 d,每

天记录TCID50,结果表明,温度试验中除50 ℃孵育1 h试验组外,其他试验组

相比于对照组TCID50下降达两个对数以上;酸及有机物敏感试验中,试验组均相

对于对照组TCID50下降达两个对数以上;而Mg2+保护性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

组TCID50差异不明显,综上该分离毒株对温度、酸及有机物均敏感且Mg2+对

其不具有保护力(图5)。

2.5 血凝试验结果

血凝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对豚鼠红细胞仅在4 ℃发生凝集作用且凝集效价约

为1∶4(表1)。

有研究表明,BPIV3血清阳性的牛在首次感染后可发生二次感染,但持续时间要

比首次感染时间短且仍可出现排毒现象[9]。因此,尽管中国目前饲养牛体内含有

较高的BPIV3血清阳性率,但这些牛仍存在潜在感染的可能性,因此,研究高效

且针对于中国目前流行毒株的BPIV3疫苗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NX49

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病毒库组成,也为研究BPIV3在中国的分子流行病学及

进化规律起到积极作用。

对NX49的理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对温度较为敏感,50 ℃孵育1 h病毒滴度显著

下降,60 ℃孵育1 h即可使病毒完全灭活;另外,该毒株对酸的敏感性也较强,

pH为3.0的条件下,37 ℃孵育1 h也可使病毒完全灭活;由于BPIV3为有囊膜

病毒,故该分离株对有机溶剂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50 ℃添加MgCl2孵育30

min与未添加对照组相比病毒滴度未获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Mg2+对该病

毒无保护力。

M基因是BPIV3的保守基因也是分型基因[1],保守的M蛋白在被BPIV3感染的

细胞中含量最高,它位于囊膜内侧,对于病毒的装配、出芽及子代病毒的释放具有

重要意义[10]。对M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NX49隶属于C基因型;核苷

酸及氨基酸分析表明,其与山东分离株SD0835具有较高同源性,但就血凝试验

而言,NX49与SD0835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与血凝性密切相关的HN基因分析

及全基因组测序将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人副流感病毒(HPIV)具有4个血清型,目前牛副流感病毒仅存在1个血清型,根

据该病毒与人副流感3型病毒HA-1株之间的血清学关系将其命名为BPIV3[11-

12]。截至目前,BPIV3已发现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基因组同源性为

80.9%~99.3%[2]。中国目前主要流行株基因型为A型与C型,各基因型临床分

离毒株相对较少且区域分布仅局限于中国东北部,但血清学调查表明中国目前

BPIV3已呈全国性流行。国内新建奶牛场多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进

口青年牛,虽经过海关和隔离场的双重检疫,但仍易带来一些传染病,其中就包括

BPIV3,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报道了B型BPIV3的流行,中国目前尚无B型

BPIV3的报道,因此,开展BPIV3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将为BRDC疾病的防

制及相关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雀嘉珍)

C基因型牛副流感3型病毒的分离鉴定

冉旭华;张峣;曹思;卢元赫;张玲玲;刘阳阳;倪宏波;朱战波;闻晓波

【摘 要】为了对宁夏地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舍饲牛进行病原鉴定,试验主要利用

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牛副流感3型病毒(BPIV3)M基因序列扩增,将扩增产物连

接在pMD18-T载体后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亚克隆.通过氨苄

青霉素平板筛选,将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菌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

件与GenBank上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测序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到了1株

BPIV3,并命名为NX49,其M基因全长为1 056 bp;进化分析表明,NX49隶属于

BPIV3 C基因型,其M基因与中国山东C型分离株SD0835具有较高同源性,核苷

酸同源性为99.4%;理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对温度、酸及有机物均敏感,高温孵育下

Mg2+对该病毒无保护力;血凝试验表明,NX49对豚鼠红细胞凝集效价仅为1:4,且

仅在4℃孵育时出现凝集反应.本研究成功分离得到一株BPIV3 C型毒株,这将有助

于中国BPIV3分子进化规律及病毒流行特点的进一步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6(043)005

【总页数】6页(P1368-1373)

【关键词】牛副流感3型病毒;C基因型;分离;鉴定;同源性比对

【作 者】冉旭华;张峣;曹思;卢元赫;张玲玲;刘阳阳;倪宏波;朱战波;闻晓波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

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

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

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

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

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

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兽医学省重点实验室,大庆1633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52.65

牛副流感3型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属于副黏病毒家

族呼吸道病毒属,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BPIV3最早分离于美国,随

着世界各国贸易的日益频繁,该病毒目前已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及澳洲等地[1]。

在已过去的半个多世纪,BPIV3从最初的1个基因型发展为现在3个基因型,即

BPIV3a、BPIV3b及BPIV3c[2]。中国于2008年在黑龙江首次分离到BPIV3[3],

此后在山东[4]及内蒙古[5]等地也先后有BPIV3的分离报道,国内分离株的基因型

为A型和C型。

血清学调查显示,中国BPIV3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较高[6],这表明BPIV3在中国

流行比较广泛,而BPIV3是牛呼吸道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主要病原之一[7],该病毒本身致病力并不强,但在其他继发

细菌等外界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则可使患牛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甚至死亡,因

此该病毒对舍饲牛危害极大,严重威胁着中国养牛业的发展[8]。国内目前对

BPIV3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临床分离毒株较少且分布区域有限,这在很大程

度上限制了中国BPIV3流行病学、病毒基因多样性、遗传变异特点及进化规律的

研究。本研究首次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分离得到BPIV3,并对其M结构蛋白进行了

序列扩增、测定及比较分析,为研究中国BPIV3分布及病毒进化奠定基础。

1.1 材料

1.1.1 病料样本 样本采集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化养牛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

舍饲牛。

1.1.2 细胞和试剂 MDBK细胞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预防实验室保存;RPMI

Medium 1640 basic 购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浙江天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RevertAid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购自

Thermo公司;2×GoTaq® Green Master Mix、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均购自Promega公司;pMD18-T载体购自TaKaRa公司;

DEPC水、琼脂糖均购自Sigm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参考毒株 日本病毒株910N(GenBank登录号:D84095);中国病毒株

NM09(GenBank登录号:JQ063064);中国病毒株SD0835(GenBank登录号:

HQ530153);美国病毒株TVMDL24(GenBank登录号:KJ647288);美国病毒

株SF(GenBank登录号:AF178655);美国病毒株Kansas(GenBank登录号:

AF178655);澳大利亚病毒株Q5592(GenBank登录号:EU277658);美国病毒

株TVMDL15(GenBank登录号:KJ647284);美国病毒株TVMDL16(GenBank

登录号:KJ647285);韩国病毒株12Q061(GenBank登录号:JX969001);日本

病毒株HS9(GenBank登录号:LC000638)。

1.2 方法

1.2.1 病毒分离与纯化 将患牛鼻拭子置于1 mL PBS中充分搅拌混匀,经0.22

μm滤膜滤过并接种于单层MDBK细胞(含5%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的

RPMI Medium 1640)。经3次传代,对产生CPE的样本进行病毒收集并进行6

孔板噬斑纯化试验,将挑取的独立噬斑进行扩大培养收集病毒液,-80 ℃保存备用。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参照BPIV3分离株910N、NM09及SD0835,利用

DNAStar生物分析软件查找M基因两侧保守序列并设计引物,引物序列为:M-F:

5′-GCTCTGCAAGAGTGAYGAAGA-AG-3′;M-R:5′-

GGTRATCTCTTTRATCCTAA-GTTTTTGAT-3′。引物由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合成。

1.2.3 RT-PCR 利用TRIzol法提取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总RNA,具体方法参照

说明书进行。反转录体系:总RNA 4.5 μL,Random Hexamer Primer 1 μL混

匀,65 ℃ 5 min并置于冰上迅速冷却;加入5×RV Buffer 4 μL,RiboLock

RNase Inhibitor 0.5 μL,dNTP(10 mmol/L) 2 μL,RevertAid RT 0.5 μL,

DEPC水7.5 μL。42 ℃ 2 h,70 ℃ 10 min终止反应。PCR反应体系20 μL:

2×GoTaq® Green Master Mix 10 μL,M-F、M-R各1 μL,ddH2O 8 μL。

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3 min;95 ℃变性30 s,50 ℃退火30 s,72 ℃延

伸2 min,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1.2.4 扩增产物的亚克隆与测序 利

用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参照

pMD18-T载体说明书将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重组质粒并用pMD18-T载体上的EcoRⅠ和HindⅢ酶

切位点进行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送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序。

1.2.5 序列分析 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已发表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

DNAStar和Mega 6.0生物学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1.2.6 病毒TCID50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 运用Reed-Muench法对传至第6代

病毒进行TCID50测定;温度敏感性及Mg2+保护力:对病毒液分别进行70 ℃ 1

h,60 ℃ 1 h,50 ℃ 1 h,50 ℃ 30 min,50 ℃ 30 min(含1 mol/L MgCl2)孵

育并通过TCID50对病毒效力进行鉴定,另设4 ℃ 1 h空白对照组;酸敏感性:

用HCl将病毒液pH调节至3.0并 37 ℃孵育 1 h,通过TCID50对病毒效力进行

鉴定,另设空白对照组;有机物敏感性:设乙醚4 ℃ 1 h、氯仿37 ℃ 10 min试

验组及37 ℃ 1 h对照组。

1.2.7 血凝性试验 制备豚鼠红细胞悬液对第6代病毒进行血凝性检测,准备3

块V型96孔板,每孔加入180 μL豚鼠红细胞悬液并在第一列每孔个加入20 μL

病毒液,将病毒液连续10倍稀释至第10列,11与12列为空白对照,接着将3

块板分别置于37、22及4 ℃孵育1 h并观察凝集情况。

2.1 噬斑纯化结果

将细胞培养上清在铺满MDBK细胞的6孔板上做10倍梯度稀释,可在10-4稀释

度孔中观察到独立噬斑并进行挑取(图1)。

2.2 M基因RT-PCR扩增及重组质粒鉴定结果

RT-PCR获得约1 369 bp条带,与预期相符。EcoRⅠ和Hind Ⅲ双酶切可得到与

目的基因相同大小条带(图2)。

2.3 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通过NCBI BLAST对测序获得的M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

比对,结果表明,NX49 M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与BPIV3 C基因型同源性

较高,其中与中国C型分离株SD0835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4%,另外同源

性最低的为中国A型分离株NM09,核苷酸同源性为82.8%;氨基酸同源性方面,

NX49与SD0835高度同源,为100%,此外,NX49与澳大利亚病毒株Q5592

氨基酸同源性最低,为96.0%(图3)。遗传进化分析表明,NX49与SD0835、

12Q061、HS9及TVMDL16同属于C基因型,且与SD0835分属于同一亚型(图

4)。

2.4 TCID50鉴定及理化特性分析

病毒TCID50约为108.0,对经预处理并进行理化分析的试验组持续观察6 d,每

天记录TCID50,结果表明,温度试验中除50 ℃孵育1 h试验组外,其他试验组

相比于对照组TCID50下降达两个对数以上;酸及有机物敏感试验中,试验组均相

对于对照组TCID50下降达两个对数以上;而Mg2+保护性试验中试验组与对照

组TCID50差异不明显,综上该分离毒株对温度、酸及有机物均敏感且Mg2+对

其不具有保护力(图5)。

2.5 血凝试验结果

血凝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对豚鼠红细胞仅在4 ℃发生凝集作用且凝集效价约

为1∶4(表1)。

有研究表明,BPIV3血清阳性的牛在首次感染后可发生二次感染,但持续时间要

比首次感染时间短且仍可出现排毒现象[9]。因此,尽管中国目前饲养牛体内含有

较高的BPIV3血清阳性率,但这些牛仍存在潜在感染的可能性,因此,研究高效

且针对于中国目前流行毒株的BPIV3疫苗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NX49

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病毒库组成,也为研究BPIV3在中国的分子流行病学及

进化规律起到积极作用。

对NX49的理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对温度较为敏感,50 ℃孵育1 h病毒滴度显著

下降,60 ℃孵育1 h即可使病毒完全灭活;另外,该毒株对酸的敏感性也较强,

pH为3.0的条件下,37 ℃孵育1 h也可使病毒完全灭活;由于BPIV3为有囊膜

病毒,故该分离株对有机溶剂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50 ℃添加MgCl2孵育30

min与未添加对照组相比病毒滴度未获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Mg2+对该病

毒无保护力。

M基因是BPIV3的保守基因也是分型基因[1],保守的M蛋白在被BPIV3感染的

细胞中含量最高,它位于囊膜内侧,对于病毒的装配、出芽及子代病毒的释放具有

重要意义[10]。对M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NX49隶属于C基因型;核苷

酸及氨基酸分析表明,其与山东分离株SD0835具有较高同源性,但就血凝试验

而言,NX49与SD0835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与血凝性密切相关的HN基因分析

及全基因组测序将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人副流感病毒(HPIV)具有4个血清型,目前牛副流感病毒仅存在1个血清型,根

据该病毒与人副流感3型病毒HA-1株之间的血清学关系将其命名为BPIV3[11-

12]。截至目前,BPIV3已发现3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之间基因组同源性为

80.9%~99.3%[2]。中国目前主要流行株基因型为A型与C型,各基因型临床分

离毒株相对较少且区域分布仅局限于中国东北部,但血清学调查表明中国目前

BPIV3已呈全国性流行。国内新建奶牛场多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等国进

口青年牛,虽经过海关和隔离场的双重检疫,但仍易带来一些传染病,其中就包括

BPIV3,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报道了B型BPIV3的流行,中国目前尚无B型

BPIV3的报道,因此,开展BPIV3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将为BRDC疾病的防

制及相关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