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Ru(Ⅱ)和Ru(Ⅲ)配合物[Ru(bpy)(PH3)(-C≡CC6H4N02-p)C1] m(m=-O,+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巧曲)
维普资讯
第1O期
2007年1O月
无 机 化 学 学 报
Vol-23 No.1O
Oct一2007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u(11) ̄n [Ru(bpy)(PH3)(一C-CC6H4NO2一p)C1]'(m=-O,+1)
的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李明霞1,2周 欣 张红星 , 付宏刚z-E、家钟
(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3)
(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我们利用DFF中的B3LYP方法优化了Ru(Ⅱ)配合物和氧化的Ru㈣配合物【Ru(bpy)(PH3)(一C;CC6H4NO2-p)C1]m[bpy=2,2 .
bipyridine;m=O(1),+1(1+)】的基态几何结构,得到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采用TDDFF方法。得到了配合物1和1+
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1 随着氧化过程的发生,光谱性质也发生变化。Ru(Ⅱ)配合物的
低能吸收被指认为MLCT/LLCT混合跃迁,而氧化的Ru(町配合物l+的低能吸收具有LMCT跃迁性质。
关键词:钌配合物;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
中图分类号:O614.12 1;O614.8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61(2007)10.1695.05
DFT and TDDFT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Ru(1I)and Ru(m)
Complexes:【Ru(bpy)(PH3)(-C三CC6H4NO2-p)C1] (,,l=O,+1)
LI Ming—Xia ,2 ZHOU Xin ZHANG Hong—Xing FU Hong—Gang ̄SUN Chia—Chung
( State Key Labortaory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tiaonal Chemistry,Institute ofTheoretical Chemistyr,
in University,Changchun 1 300231
( ̄SchoolofChemisty randMaterials Science,Heilon ̄ingUniaversity,Harbin 15oo8o)
Abstract:The ruthenium(11)and ruthenium(皿complexes[Ru(bpy)(PH3)(-C i CC6H4NO2-p)C1] [bpy=2,2'-bipyrid—
ine;m=0(1),+1(1+)】ar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o explore their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
ies.The ground—state geometry stuctrures of 1 and 1 are optimized by the DFT method fB3LYP).The calculated
geomety parametrers are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Absorption spectra for complexes 1 and 1 are
predicted at the TDDFT/B3LYP leve1.For complex 1,the low—energy absorptions have a mixed MLCT/LLCT
character.whereas that of 1 iS LMCT nature.
Key words:ruthenium complexes;charge transfer;absorption spectra;DFI';TDDFT
近几十年.钌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引起了科研工
作者的极大兴趣 ] 联吡啶钌配合物由于具有丰富
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光谱研究发
现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发光性质极具多样化.它们一
ligand charge transfer.LLCT).和配体内电荷转移
f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ILCT)等发光性质。最
近.Adams等人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二联吡啶钌
(Ⅱ),(皿乙炔配合物,研究表明此类配合物具有氧
化还原转换的光学性质[6,71。因此,本文以此类Ru(U)
和Ru(皿配合物[Ru(bpy)(PH3)(-C;CC6H4NOz-p)C1]
般具有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fMetal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MLCT),配体到配体电荷转移(Ligand to
收稿日期:2007.03—19。收修改稿日期:2007.07—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fNo.20173021,20333050,20573042)。
通讯联系人。E—mail:zhanghx@maf1.jlu.edu.en
第一作者:李明霞,女,31岁,讲师,研究方向:量子化学。
维普资讯
l696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bpy=2,2'-bipyridine;m=0(1),+1(13]为研究对象,
使用DFT/TD—DPr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几何结构.电
子结构和吸收光谱,以揭示该类配合物电荷转移的
本质特征。
据问 关于配合物1和1+的基态几何结构的理论研
究还未见报导.所以我们的计算可以对已有的实验
结果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补充 配合物1和1+
的几何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在图1中只给出了配合
物1的几何结构。在本文计算中.配合物1和1+均
采用e对称性,相应地,这2个配合物都具有・A 电
子基态。由图1中可以看出.配合物1和1+中.钌原
子的配位几何是略微扭曲的八面体结构 如表1
所示.计算得到的几何参数和实验数据吻合的很
好 在配合物1和1+中.Ru—N2的键长都比Ru—N1
的键长短 比较氧化前后配合物1和1+的几何结
构.与Ru(II)配合物1相比.氧化的Ru㈣配合物1+的
Ru—CI键长和Ru—C键长分别减少了0.008 5 am和
1 计算方法
采用DFT方法中的B3LYPISJ泛函对Ru(Ⅱ)和
Ru(皿配合物1和l 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 以基态几
何结构为基础.按电子吸收过程的垂直跃迁机制.
采用TDDFT191方法.计算得到了配合物在气态中的
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 计算中采用
LanL2DZ基组,对Ru,Cl,和P原子使用Hav和
WadtI1Ol提出的准相对论赝势.Ru原子使用16个价
电子.Cl原子使用7个价电子.P原子使用5个价
电子。计算中所使用的基组为:Ru(8s7p6d/6s5p3a),
Cl(3s3pld/2s2pla),P(3s3pld/2s2t,la),O(10s5p/3s2t,),
N(10s5/,/3s2p),C(1Os /3s2t,)和H(4s/2s)。所有计算
均使用Gaussian 03程序[111.在Origin/3900服务器
上完成
2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基态几何结构
用B3LYP方法优化了配合物1和1+的基态稳
定结构.计算得到的主要几何参数列于表1中,
同时给出了配合物[Ru(Me:bipy)(PPh3)(C;CBu )cqN
[Ru(Me2bipy)(PPh3)(C=CBu')C1][PF6]的晶体结构数
图l 配合物1的基态几何结构图
Fig.1 Optimized ground—state structure of 1
表1 优化得到的配合物1和1+的基态几何参数及实验值
Table 1 Partial optimized geometry parameters of the ground states for 1 and 1 using
the DFT method.together wiUl the experimental data
afrom ref.6
维普资讯
第1O期
李明霞等:Ru(H)和Ru㈣配合物[Ru(bpy)(PH3)(-C—CC6H N0rp)Cl】m(m=0,+1)
的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T697
0.005 0 nm。这种变化是由于在氧化过程中.d(Ru1轨
如表2所示.计算得到的Ru(Ⅱ)配合物1的最
低能吸收为537 nm.具有X'A 一A'A 跃迁本质.
吸收振子强度为0.247 9。在A-A 激发态中.分别具
有0.59和0.28的ICII组合系数的27a”一29a”和
70a 一71a,激发组态贡献537 nm吸收 由表3和
图2可以看出,27a”轨道fHOMO。2)含有47%的d
(Ru)的轨道成分和23%的p (Cl1轨道贡献,70a 轨道
fHOMO)主要有49%d  ̄(Ru 1轨道成分和35%的 兰C
道失去了一个电子.而d(Ru)轨道与Cl和乙炔配体
的轨道形成反键:由于反键轨道的电子减少了.所
以Ru—Cl键长和Ru.C键长变短。此外,我们还注意
到.与Ru(Ⅱ)配合物相比.Ru㈣配合物Ru.P键长和
Ru—N键长变长了 以上这些变化趋势与实验上观
察到的结果一致
2.2电子吸收光谱
保持基态的稳定几何不变.利用TDDFT方法
CC ̄,NO2配体成分组成。而29a 轨道(LUMO)和
71a 轨道(LUMO+I)分别集中在二联吡啶配体f91%1
和C兰CC6H4NO2配体f97%)上。因此,Ru(Ⅱ)配合物1
的537 nm的吸收跃迁被指认为 (Ru) (C1)]一
计算得到了激发态对应配合物1和1 的电子吸收
计算得到的激发态.吸收波长和相应的振子强度.
以及对每个跃迁的指认列于表2中 为了指认配合
物在气态中的吸收光谱.本文在表3中列出了吸收
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成分 并在图2和图3中
分别给出了配合物1和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
的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图
(bpy)](MLCT/LLCT)和【 (Ru)]一【C;cc6H4NO2]
电荷转移(MLCT)跃迁 对于Ru(Ⅱ)配合物1的B-A
激发态.在368 nITI处产生一条具有振子强度为
0.2147的吸收 该跃迁主要由26a”一29a 和69a
表2 TDDF.r计算得到的配合物1和1+的电子吸收光谱及实验值
Table 2 Calculated absorptions of 1 and 1 using the TDDFT method,together wih tthe experimental values
from ref.6.7
表3配合物1和1+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成分
Table 3 Partial molecular orbital composiionts(%)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and 1
X:C=CC6H4N02.
维普资讯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瓠
2 1 a”(HOMO一1 2) 26a”(HOMO ̄) 69a’(HOMO一3) 27a”(HOMO.2)
捧
28a”(HOMO—1) 70a”(HOMO) 29a’(LUMO) 71a’(LUMO+1)
图2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图
Fig.2 Electron density diagrams of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71a 激发组态贡献.它们相应的ICII组合系数分
别为O.43和O.33。其中,26 轨道含有l7% fRu1,
3O%p;(C1)和30%PH 配体成分,而69a’轨道含有
4l%p C1)轨道成分和40%C兰CC6H4NO2配体成分。
因此,我们把368 am吸收指认为 (Ru1+p,(C1)+
1的537,368和273 am吸收分别与实验观察到的
490~500 am.330~350 am和280 am吸收相对应。
很明显.对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的计算反映了实验
观察.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有关吸收跃迁性质的信
息。
PHs]一【7r (bpy)】(MLCT/LLCT)和【p (C1)】一【C兰
CCgLNO2](LLCT)跃迁。由表2和表3可知,来自于
XIA 一C A 跃迁的273 nm吸收具有二联吡啶配
在氧化后的Ru(皿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光谱
中,在300~550 nm范围内,没有发现MLCT吸收
谱,而是在721 nm处产生一条具有振子强度为
0.1917的吸收,具有XIA 一AIA 跃迁本质。在
体内电荷转移ILCT性质。从图2中,我们可以直观
的看到,21a 轨道拥有二联吡啶的7r成键性质,而
在29a轨道中二联吡啶的原子问形成7r 反键 所
以.我们指认273 nm吸收为定域在二联吡啶配体
内的7r 7r 跃迁
AIA 激发态中.69a 一70a 组态具有最大的ICII波
函数组合系数fO.931,它决定该吸收的跃迁性质。由
表3和图3可以看到.69a 轨道(HOMO一21含有55%
C-CCd-I4NO2配体成分和27%py(C1)轨道成分,70a
轨道(LUMO1主要由55%d fRu)轨道贡献和31%
C三CCd-I4NO 配体成分组成。因此Ru⑩配合物1
的721 am吸收被指认为【C--CCd-I4NO2+py(C1)】一
[ (Ru)】电荷转移(Ligand to metal charge transfer,
69a’(HOMO一21 70a’(LUMO)
LMCT)跃迁
图3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
电子云图
Fig.3 Electon densitry diagrams of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3 结 论
利用DFT(B3LYP)方法计算得到的配合物1和
1+的几何参数和实验数据吻合的很好。采用TDDFT
方法.得到了配合物1和1+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
Adams等人[6,71研究了一系列配合物fRu
(Me2bipy)(PPhs)Cl(C=C-R)】(R=Bu ,Ph,P—cgt4一Me,P—
C6H4-NO2)在室温CH2Cl 溶液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实
验观察到这类配合物的最低能电子吸收在490~500
nm
子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1+随着氧
化过程的发生.光谱性质也发生变化,Ru(II)配合物
的537和368 nm吸收被指认为MLCT/LLCT混合
跃迁.273 nm吸收被指认为定域在二联吡啶配体内
之间.并指认为Ru—bpy(MLCT)电荷转移跃
迁:并把330~350 nm范围内的吸收同样归属为
的7r一7r 跃迁:而氧化的Ru㈣配合物1+的最低
能吸收被指认为LMCT跃迁。
MLCT跃迁:实验研究在大约280 am处观察到具有
7r一7r 跃迁性质的电子吸收。我们计算的配合物
维普资讯
第10期
李明霞等:Ru(的光Ⅱ) ru(岫配合物【R.u ̄py)(PH3)(-C CCM,NO 一p)Cl ̄(m=0,+1)
谱性质的密度泛函一笛时面度泛函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Endicott J F,Chen Y J,Xie P.Coor.Chem.Rev.,2005。249:
343—373
【2】Nazeeruddin M K,P6chy P,Renouard T,et a1.上A m.Chem.
Soc..2001.123:1613—1624
【3】Madhu V,Das S K.1norg.Chem.,2006,45:10037~10039
【4】Barolo C,Nazeeruddin M K,Fantacci S,et a1./norg.Chem.,
2006,45:4642~4653
【5】Nazeeruddin M K,Angelis F D,Fantacci S,et a1.上A m.
Chem.Soc.,2005,127:16835~16847
【6】Adams C J,Pope S J A.1norg. e,,L,21104,43:3492~3499
【7】Adams C J,Bowen L E,Humphrey M G,et a1.上Chem.Soc.
Dalton.Tram..2o04:4130~4138
【8】Miehlieh B,Savin A,Preuss H.Chem. .Lett.,1989,
157:200~206
【9]Barone V,Cossi M.上Chem.Phys..1997,107:3210~3221
【10]Hay P J,Wadt W R.上Chem. .,1985,82:299—310
【1llFrisch M J,Trucks G W,Schlegel H B,et a1.Gaussian 03,
Revision A.9,Gaussian,Inc.,Pittsburgh PA.2003.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巧曲)
维普资讯
第1O期
2007年1O月
无 机 化 学 学 报
Vol-23 No.1O
Oct一2007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u(11) ̄n [Ru(bpy)(PH3)(一C-CC6H4NO2一p)C1]'(m=-O,+1)
的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李明霞1,2周 欣 张红星 , 付宏刚z-E、家钟
( 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3)
( 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我们利用DFF中的B3LYP方法优化了Ru(Ⅱ)配合物和氧化的Ru㈣配合物【Ru(bpy)(PH3)(一C;CC6H4NO2-p)C1]m[bpy=2,2 .
bipyridine;m=O(1),+1(1+)】的基态几何结构,得到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采用TDDFF方法。得到了配合物1和1+
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1 随着氧化过程的发生,光谱性质也发生变化。Ru(Ⅱ)配合物的
低能吸收被指认为MLCT/LLCT混合跃迁,而氧化的Ru(町配合物l+的低能吸收具有LMCT跃迁性质。
关键词:钌配合物;电荷转移;吸收光谱;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
中图分类号:O614.12 1;O614.8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61(2007)10.1695.05
DFT and TDDFT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Ru(1I)and Ru(m)
Complexes:【Ru(bpy)(PH3)(-C三CC6H4NO2-p)C1] (,,l=O,+1)
LI Ming—Xia ,2 ZHOU Xin ZHANG Hong—Xing FU Hong—Gang ̄SUN Chia—Chung
( State Key Labortaory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tiaonal Chemistry,Institute ofTheoretical Chemistyr,
in University,Changchun 1 300231
( ̄SchoolofChemisty randMaterials Science,Heilon ̄ingUniaversity,Harbin 15oo8o)
Abstract:The ruthenium(11)and ruthenium(皿complexes[Ru(bpy)(PH3)(-C i CC6H4NO2-p)C1] [bpy=2,2'-bipyrid—
ine;m=0(1),+1(1+)】ar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o explore their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
ies.The ground—state geometry stuctrures of 1 and 1 are optimized by the DFT method fB3LYP).The calculated
geomety parametrers are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Absorption spectra for complexes 1 and 1 are
predicted at the TDDFT/B3LYP leve1.For complex 1,the low—energy absorptions have a mixed MLCT/LLCT
character.whereas that of 1 iS LMCT nature.
Key words:ruthenium complexes;charge transfer;absorption spectra;DFI';TDDFT
近几十年.钌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引起了科研工
作者的极大兴趣 ] 联吡啶钌配合物由于具有丰富
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光谱研究发
现联吡啶钌配合物的发光性质极具多样化.它们一
ligand charge transfer.LLCT).和配体内电荷转移
f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ILCT)等发光性质。最
近.Adams等人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二联吡啶钌
(Ⅱ),(皿乙炔配合物,研究表明此类配合物具有氧
化还原转换的光学性质[6,71。因此,本文以此类Ru(U)
和Ru(皿配合物[Ru(bpy)(PH3)(-C;CC6H4NOz-p)C1]
般具有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fMetal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MLCT),配体到配体电荷转移(Ligand to
收稿日期:2007.03—19。收修改稿日期:2007.07—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fNo.20173021,20333050,20573042)。
通讯联系人。E—mail:zhanghx@maf1.jlu.edu.en
第一作者:李明霞,女,31岁,讲师,研究方向:量子化学。
维普资讯
l696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bpy=2,2'-bipyridine;m=0(1),+1(13]为研究对象,
使用DFT/TD—DPr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几何结构.电
子结构和吸收光谱,以揭示该类配合物电荷转移的
本质特征。
据问 关于配合物1和1+的基态几何结构的理论研
究还未见报导.所以我们的计算可以对已有的实验
结果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补充 配合物1和1+
的几何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在图1中只给出了配合
物1的几何结构。在本文计算中.配合物1和1+均
采用e对称性,相应地,这2个配合物都具有・A 电
子基态。由图1中可以看出.配合物1和1+中.钌原
子的配位几何是略微扭曲的八面体结构 如表1
所示.计算得到的几何参数和实验数据吻合的很
好 在配合物1和1+中.Ru—N2的键长都比Ru—N1
的键长短 比较氧化前后配合物1和1+的几何结
构.与Ru(II)配合物1相比.氧化的Ru㈣配合物1+的
Ru—CI键长和Ru—C键长分别减少了0.008 5 am和
1 计算方法
采用DFT方法中的B3LYPISJ泛函对Ru(Ⅱ)和
Ru(皿配合物1和l 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 以基态几
何结构为基础.按电子吸收过程的垂直跃迁机制.
采用TDDFT191方法.计算得到了配合物在气态中的
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 计算中采用
LanL2DZ基组,对Ru,Cl,和P原子使用Hav和
WadtI1Ol提出的准相对论赝势.Ru原子使用16个价
电子.Cl原子使用7个价电子.P原子使用5个价
电子。计算中所使用的基组为:Ru(8s7p6d/6s5p3a),
Cl(3s3pld/2s2pla),P(3s3pld/2s2t,la),O(10s5p/3s2t,),
N(10s5/,/3s2p),C(1Os /3s2t,)和H(4s/2s)。所有计算
均使用Gaussian 03程序[111.在Origin/3900服务器
上完成
2结果与讨论
2.1 配合物基态几何结构
用B3LYP方法优化了配合物1和1+的基态稳
定结构.计算得到的主要几何参数列于表1中,
同时给出了配合物[Ru(Me:bipy)(PPh3)(C;CBu )cqN
[Ru(Me2bipy)(PPh3)(C=CBu')C1][PF6]的晶体结构数
图l 配合物1的基态几何结构图
Fig.1 Optimized ground—state structure of 1
表1 优化得到的配合物1和1+的基态几何参数及实验值
Table 1 Partial optimized geometry parameters of the ground states for 1 and 1 using
the DFT method.together wiUl the experimental data
afrom ref.6
维普资讯
第1O期
李明霞等:Ru(H)和Ru㈣配合物[Ru(bpy)(PH3)(-C—CC6H N0rp)Cl】m(m=0,+1)
的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T697
0.005 0 nm。这种变化是由于在氧化过程中.d(Ru1轨
如表2所示.计算得到的Ru(Ⅱ)配合物1的最
低能吸收为537 nm.具有X'A 一A'A 跃迁本质.
吸收振子强度为0.247 9。在A-A 激发态中.分别具
有0.59和0.28的ICII组合系数的27a”一29a”和
70a 一71a,激发组态贡献537 nm吸收 由表3和
图2可以看出,27a”轨道fHOMO。2)含有47%的d
(Ru)的轨道成分和23%的p (Cl1轨道贡献,70a 轨道
fHOMO)主要有49%d  ̄(Ru 1轨道成分和35%的 兰C
道失去了一个电子.而d(Ru)轨道与Cl和乙炔配体
的轨道形成反键:由于反键轨道的电子减少了.所
以Ru—Cl键长和Ru.C键长变短。此外,我们还注意
到.与Ru(Ⅱ)配合物相比.Ru㈣配合物Ru.P键长和
Ru—N键长变长了 以上这些变化趋势与实验上观
察到的结果一致
2.2电子吸收光谱
保持基态的稳定几何不变.利用TDDFT方法
CC ̄,NO2配体成分组成。而29a 轨道(LUMO)和
71a 轨道(LUMO+I)分别集中在二联吡啶配体f91%1
和C兰CC6H4NO2配体f97%)上。因此,Ru(Ⅱ)配合物1
的537 nm的吸收跃迁被指认为 (Ru) (C1)]一
计算得到了激发态对应配合物1和1 的电子吸收
计算得到的激发态.吸收波长和相应的振子强度.
以及对每个跃迁的指认列于表2中 为了指认配合
物在气态中的吸收光谱.本文在表3中列出了吸收
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成分 并在图2和图3中
分别给出了配合物1和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
的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图
(bpy)](MLCT/LLCT)和【 (Ru)]一【C;cc6H4NO2]
电荷转移(MLCT)跃迁 对于Ru(Ⅱ)配合物1的B-A
激发态.在368 nITI处产生一条具有振子强度为
0.2147的吸收 该跃迁主要由26a”一29a 和69a
表2 TDDF.r计算得到的配合物1和1+的电子吸收光谱及实验值
Table 2 Calculated absorptions of 1 and 1 using the TDDFT method,together wih tthe experimental values
from ref.6.7
表3配合物1和1+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成分
Table 3 Partial molecular orbital composiionts(%)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and 1
X:C=CC6H4N02.
维普资讯
无机化学学报 第23卷
瓠
2 1 a”(HOMO一1 2) 26a”(HOMO ̄) 69a’(HOMO一3) 27a”(HOMO.2)
捧
28a”(HOMO—1) 70a”(HOMO) 29a’(LUMO) 71a’(LUMO+1)
图2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电子云图
Fig.2 Electron density diagrams of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71a 激发组态贡献.它们相应的ICII组合系数分
别为O.43和O.33。其中,26 轨道含有l7% fRu1,
3O%p;(C1)和30%PH 配体成分,而69a’轨道含有
4l%p C1)轨道成分和40%C兰CC6H4NO2配体成分。
因此,我们把368 am吸收指认为 (Ru1+p,(C1)+
1的537,368和273 am吸收分别与实验观察到的
490~500 am.330~350 am和280 am吸收相对应。
很明显.对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的计算反映了实验
观察.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有关吸收跃迁性质的信
息。
PHs]一【7r (bpy)】(MLCT/LLCT)和【p (C1)】一【C兰
CCgLNO2](LLCT)跃迁。由表2和表3可知,来自于
XIA 一C A 跃迁的273 nm吸收具有二联吡啶配
在氧化后的Ru(皿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光谱
中,在300~550 nm范围内,没有发现MLCT吸收
谱,而是在721 nm处产生一条具有振子强度为
0.1917的吸收,具有XIA 一AIA 跃迁本质。在
体内电荷转移ILCT性质。从图2中,我们可以直观
的看到,21a 轨道拥有二联吡啶的7r成键性质,而
在29a轨道中二联吡啶的原子问形成7r 反键 所
以.我们指认273 nm吸收为定域在二联吡啶配体
内的7r 7r 跃迁
AIA 激发态中.69a 一70a 组态具有最大的ICII波
函数组合系数fO.931,它决定该吸收的跃迁性质。由
表3和图3可以看到.69a 轨道(HOMO一21含有55%
C-CCd-I4NO2配体成分和27%py(C1)轨道成分,70a
轨道(LUMO1主要由55%d fRu)轨道贡献和31%
C三CCd-I4NO 配体成分组成。因此Ru⑩配合物1
的721 am吸收被指认为【C--CCd-I4NO2+py(C1)】一
[ (Ru)】电荷转移(Ligand to metal charge transfer,
69a’(HOMO一21 70a’(LUMO)
LMCT)跃迁
图3配合物1+的电子吸收跃迁所涉及的分子轨道的
电子云图
Fig.3 Electon densitry diagrams of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relevant to the absportions of 1
3 结 论
利用DFT(B3LYP)方法计算得到的配合物1和
1+的几何参数和实验数据吻合的很好。采用TDDFT
方法.得到了配合物1和1+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电
Adams等人[6,71研究了一系列配合物fRu
(Me2bipy)(PPhs)Cl(C=C-R)】(R=Bu ,Ph,P—cgt4一Me,P—
C6H4-NO2)在室温CH2Cl 溶液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实
验观察到这类配合物的最低能电子吸收在490~500
nm
子吸收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1+随着氧
化过程的发生.光谱性质也发生变化,Ru(II)配合物
的537和368 nm吸收被指认为MLCT/LLCT混合
跃迁.273 nm吸收被指认为定域在二联吡啶配体内
之间.并指认为Ru—bpy(MLCT)电荷转移跃
迁:并把330~350 nm范围内的吸收同样归属为
的7r一7r 跃迁:而氧化的Ru㈣配合物1+的最低
能吸收被指认为LMCT跃迁。
MLCT跃迁:实验研究在大约280 am处观察到具有
7r一7r 跃迁性质的电子吸收。我们计算的配合物
维普资讯
第10期
李明霞等:Ru(的光Ⅱ) ru(岫配合物【R.u ̄py)(PH3)(-C CCM,NO 一p)Cl ̄(m=0,+1)
谱性质的密度泛函一笛时面度泛函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Endicott J F,Chen Y J,Xie P.Coor.Chem.Rev.,2005。249:
343—373
【2】Nazeeruddin M K,P6chy P,Renouard T,et a1.上A m.Chem.
Soc..2001.123:1613—1624
【3】Madhu V,Das S K.1norg.Chem.,2006,45:10037~10039
【4】Barolo C,Nazeeruddin M K,Fantacci S,et a1./norg.Chem.,
2006,45:4642~4653
【5】Nazeeruddin M K,Angelis F D,Fantacci S,et a1.上A m.
Chem.Soc.,2005,127:16835~16847
【6】Adams C J,Pope S J A.1norg. e,,L,21104,43:3492~3499
【7】Adams C J,Bowen L E,Humphrey M G,et a1.上Chem.Soc.
Dalton.Tram..2o04:4130~4138
【8】Miehlieh B,Savin A,Preuss H.Chem. .Lett.,1989,
157:200~206
【9]Barone V,Cossi M.上Chem.Phys..1997,107:3210~3221
【10]Hay P J,Wadt W R.上Chem. .,1985,82:299—310
【1llFrisch M J,Trucks G W,Schlegel H B,et a1.Gaussian 03,
Revision A.9,Gaussian,Inc.,Pittsburgh P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