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德康裕)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而这几种疾病与膳食结构

和营养素的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脑血管疾

病的死亡率为ll1.0l/10万,占总死亡的20.4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95.77/10万,占总死亡的l7.62 ,

两者合计为38.04,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世界到2020年冠心病

和脑卒中仍将是人类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估算冠心病死亡数将从l990年的630万增至l100

万,脑卒中自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将自l430万增至2300万,所以,预防心血

管疾病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2]

根据多数报道,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

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以及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

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发展中国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纪末有

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而主食粮食的消费量逐

渐下降。据王惠君等报道,l989~2000年8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谷类、根茎类的消费量呈逐年下

降的趋势。其中谷类食物下降l25g/d;根茎类下降了60g/d;豆类及豆制品则由78 g/d提高到96 g/d;

蔬菜、水果的消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00 g/d和10 g/d。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

势,畜肉类和蛋类分别增长了25.6 g/d和l4.5 g/d.其增长幅度分别为45.9%和l29.2%;水产类和禽肉

类分别增长了8 g/d和5 g/d,

到2000年禽肉类和水产类平均消费量分别为l4.9 g/d和24.6 g/d。奶类的消费量近年有较大的增长,人

均达到l5kg/年,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过去确有较大的变化,况且目前

还在不断提高牛奶的生产量,城市居民对饮奶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农村饮奶者尚属少数。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因素亦随之增加,如我国大城市及郊区和富裕省份的农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过30 ,日均胆固

醇的摄入量已超过300mg。有研究证明。中国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keys脂质分值对升高血清

胆固醇作用的力度并不低于西方膳食,由此导致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高血胆固

醇血症(≥5.17mol/L)的检出率已达到中年人群的l/3,而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

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约l0%归因于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其结果是近l0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步步上升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很多,首先是脂肪,摄入脂肪的量和质,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构成

影响甚大。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如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则明

显增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呈正相关。

20世纪60年代keys和Hegsted通过人体试验,对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

肪酸与血清胆固醇的关系作出了量的估计,提出了评价的预测方程式

[1]

Keys:△TC-2.76△S+0.05△M-1.35P-1.68

Hegsted:△TC-2.32△S+0.32△M-1.46AP+1.56△C+0.83

式中:△TC血清胆固醇

△S为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M 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P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C为膳食胆固醇的变化

由上式可见,膳食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清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而单不

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则甚小,但随着对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

固醇的影响又有了新的认识。

2.1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的

作用,易形成动脉粥样化。硬脂酸(C18:0)由于在体内能迅速转变为油酸(C18:1)故不使血清胆

固醇升高。

虽然C12:0~C16:0饱和脂肪酸能使多数人的LDL-C水平升高,但其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对饱

和脂肪酸异常敏感,反应明显,但有些人则有较大的耐受性。LDL-C水平只有轻度的升高。是否与

遗传、环境、激素或年龄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降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2个系列。n-6

和n-3系。n-6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亚油酸。n-3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α-亚麻酸。两个系列的脂肪

酸在体内可转化为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转化过程如下图(去饱和的过程)。

n-6系: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四烯酸→二十二碳无烯酸

n-3系: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n-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起主要作用的是亚油酸。亚油酸来自于植物,尤以植物油中含

量丰富,含量最高的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豆油含量也很丰富,其次为芝麻油、大麻油、棉籽油和

花生油,除植物油外,坚果中含量也极丰富。亚油酸不仅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

LDL-C.其作用机理以往认为是亚油酸能降低LDL颗粒的胆固醇含量,但目前更为有力的解释是亚

油酸很可能是通过增进IDI 受体的活性,而增加了血循环中LDL 的清除量,另外与亚油酸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含apoB脂蛋白的分泌有关。但亚油酸在降低LDL的同时可使HDL降低,对其机理尚未确

定,可能与亚油酸减少apoA-I的合成有关。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母体是α-亚麻酸,亚麻酸的食物来源较少,在植物油中以胡麻油含量最高,

其次为菜籽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鱼油,鱼油含有丰富的EPA

和DHA,是由α-亚麻酸脱饱和和延长碳链而产生的。深海鱼油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鱼油总脂肪

酸的25%。

n-3脂肪酸对血浆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机理为其阻碍甘油三酯掺入到肝的

VLDL颗粒中,因而导致分泌到血循环中的甘油三酯减少。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摄入鱼油可降

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但其血浆apoB水平并不降低。这些发现提示分泌到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总数

并未减少。血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人,在用鱼油替换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时,LDL-C水平下降,

其效果与亚油酸一样。另外,EPA具有不使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食用

鱼油时,为了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必须同时服用维生素E,一般每食用1g鱼油需服0.9mg维生素E。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每日膳食脂肪酸n-6和n-3的摄入比值以(4~

6):1为宜

[3]

2.3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为油酸,属n-9系,硬脂酸去饱和后可转变为油酸。油酸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

Keys等在7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其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

醇水平皆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其每日摄入的脂肪量很高,供能比达40%。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人民以橄揽油为主要食用油脂,而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此使人们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引起

了重视。食用油脂中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茶油和橄榄油油酸含量达8O%以上,棕榈油

中含量也较高,约40%以上。

据多数研究报道,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作用与多

不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大量摄入亚油酸在降低LDL-C的同时,HDL-C也降低,而大量摄入油酸则无

此种情况。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潜在的不良作用,如促进机体脂质过氧化、

促进化学致癌作用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所以在膳食中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前提下,以单不饱和

脂肪酸取代部分饱和脂肪酸有重要意义。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LDL—C的机理,一般认为单不饱和脂

肪酸取代饱和脂肪酸可增加LDL受体的活性,饱和脂肪酸有抑制LDL受体活性的作用。LDL受体活

性增加,从而使循环中LDL的清除加快。同时也因受体活性增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经受

体清除增加,减少了VLDL残粒向LDL的转化,使得LDL的额外生成减少.因而使血清LDL-C降低。

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被动激活LDL受体外也有拮抗膳食中胆固醇对LDL受体抑制的作用。以地鼠进

行试验.饲料中同时加胆固醇和橄榄油,其肝脏LDL受体的活性远高于饲料中只加胆固醇而不加橄

榄油的地鼠,说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有拮抗作用。

2.3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是天然产物,通常食用西餐的人其组织中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氢化脂肪

产生的,如人造黄油,在氢化过程中某些天然存在的顺式双键转变为反式构型。人体摄入这些食物

后,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或被氧化掉,或掺合到结构脂类中去。近期有报道,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多时

可使血浆LDL-C上升,HDL-C下降,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性。Hu等报道妇女将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降至占热能的2%,可使冠心病的危险性下降53%。典型西餐可含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含8g/d,

约占总能量的3%

[4]

3 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除各种脂肪酸外,类脂中胆固醇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与

血脂呈正相关,因而增大了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食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膳食血

脂升高明显,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则血脂升高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高饱和

脂肪酸与高胆固醇同时存在,故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mg。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见

表1

[5]

。对膳食中胆固醇的敏感性,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有一部分人对膳食胆固醇是不敏感的,且胆

固醇摄入量高时还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表1 常见食物中胆固醇含量

食物名称

猪脑

羊脑

羊肝

猪肝

猪肉(肥)

鸡肝

鸡腿

炸鸡

牛肉(瘦)

蟹黄(鲜)

胆固醇含量(mg/100g)

2571

2004

349

288

158

356

162

198

58

466

食物名称

猪肉(瘦)

猪舌

鸡蛋

鸡蛋黄

鸭蛋(咸)

鳝鱼

墨鱼

河蟹

牛肉(肥)

胆固醇含量(mg/100g)

80

158

585

2850

1570

126

226

267

133

4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的危险因素

[6]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的分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

需要B族维生素B6、B12和叶酸作为重要的辅助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叶酸、V

B6

、V

B12

含量及其摄入量呈负相关。70%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血清叶酸和B族维生素水平较低。95%的叶

酸和V

B12

缺乏症的人群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正常者平均高31%。美国对中年男性医生进行的一前瞻性

研究表明,如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7μmol/L(或高于正常上限的12%),则其急性心肌梗塞的

危险性增加3.4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增高公认的界定方法是以正常人群的第95百分位数或平均

值加2个标准差为截点,高于此值,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5μmol/L~15

μmol/L之间为正常,16μmol/L~100μmol/L为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μmol/L为重度。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为:① 促进血栓形成;② 增强LDL致动脉硬化;⑨ 促

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④ 增加氧化应激和氧自由基水平。补充维生素V

B6

、V

B12

和叶酸可降低血

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有研究表明,单独给予0.5mg/d~5mg/d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25%;

同时补充叶酸0.5mg/d~5mg/d和V

B

12500μg/d,下降32%;同时给予叶酸0.5mg/d~5mg/d和

V

B6

16.5mg/d,下降32%。所以叶酸、V

B12

和V

B6

具有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主要系因同型半胱氨

酸在转甲基反应与转硫反应过程中必需有叶酸、V

B12

和V

B6

作为辅助因子,如缺乏则使同型半胱氨酸

水平升高

[7]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以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及

坚果中含量较多,如猪肝236.4μg/100g,黄豆381.2μg/100g,菠菜347.0μg/100g,花生104.9μg/100

g。维生素B12主要食物来源为动物性食物,以动物肝脏和蛤蟹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6主要食物来源

有动物肝脏、肉类、谷物、坚果、水果和蔬菜,蛋黄、乳粉中含量亦较高。

综上所述,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经济转型中的大国,随着

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慢性病的死亡率正在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我国

城市和农村死亡的第一、二位死因,据最近卫生部公布我国血脂异常者达1.6亿人,体重超重和肥胖

者达2.6亿人。据调查北京人每日植物油的平均摄入量高达83g。这些危险因素若不加以控制,将会

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关键时期,应及时

地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宣传,争取政府、社区和媒体的支持,以迎接预防慢性病的挑战,降低慢性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A.Drewnowski and Barry,M.Popkin.The Nutrition Transition:New trends in the global Diet[J],

Nutr.Rev,1997,55(2):31~34

[2] 赵法彶.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7~13

[3]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8~

98

[4] Gary J.Nelson.Dietary fat,trans fatty acids,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Nutr.Rev,1998,

56(8):250~252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著.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

版社,2002

[6] 闻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53,60~62

[7] 周北凡.经济转型期的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挑战和机遇并存[J].营养学报,2004,26(4):241~

243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德康裕)

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认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而这几种疾病与膳食结构

和营养素的摄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的卫生统计资料,脑血管疾

病的死亡率为ll1.0l/10万,占总死亡的20.42%;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95.77/10万,占总死亡的l7.62 ,

两者合计为38.04,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世界到2020年冠心病

和脑卒中仍将是人类死因的首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估算冠心病死亡数将从l990年的630万增至l100

万,脑卒中自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将自l430万增至2300万,所以,预防心血

管疾病对保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2]

根据多数报道,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

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

和农业资源、人民消费能力、人体营养需要,以及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居民

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发展中国家膳食式.但自上世纪末有

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而主食粮食的消费量逐

渐下降。据王惠君等报道,l989~2000年8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谷类、根茎类的消费量呈逐年下

降的趋势。其中谷类食物下降l25g/d;根茎类下降了60g/d;豆类及豆制品则由78 g/d提高到96 g/d;

蔬菜、水果的消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300 g/d和10 g/d。而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

势,畜肉类和蛋类分别增长了25.6 g/d和l4.5 g/d.其增长幅度分别为45.9%和l29.2%;水产类和禽肉

类分别增长了8 g/d和5 g/d,

到2000年禽肉类和水产类平均消费量分别为l4.9 g/d和24.6 g/d。奶类的消费量近年有较大的增长,人

均达到l5kg/年,这个数字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过去确有较大的变化,况且目前

还在不断提高牛奶的生产量,城市居民对饮奶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农村饮奶者尚属少数。

随着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因素亦随之增加,如我国大城市及郊区和富裕省份的农村膳食中脂肪的供能比已超过30 ,日均胆固

醇的摄入量已超过300mg。有研究证明。中国膳食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keys脂质分值对升高血清

胆固醇作用的力度并不低于西方膳食,由此导致血清胆固醇的水平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高血胆固

醇血症(≥5.17mol/L)的检出率已达到中年人群的l/3,而中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和

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约l0%归因于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其结果是近l0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步步上升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值得注意的问题。

2 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很多,首先是脂肪,摄入脂肪的量和质,尤其是其脂肪酸的构成

影响甚大。每日每人膳食中脂肪供给的能量如超过一日总能量的30,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则明

显增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呈正相关。

20世纪60年代keys和Hegsted通过人体试验,对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

肪酸与血清胆固醇的关系作出了量的估计,提出了评价的预测方程式

[1]

Keys:△TC-2.76△S+0.05△M-1.35P-1.68

Hegsted:△TC-2.32△S+0.32△M-1.46AP+1.56△C+0.83

式中:△TC血清胆固醇

△S为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M 为单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P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量百分比变化

△C为膳食胆固醇的变化

由上式可见,膳食饱和脂肪酸可升高血清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而单不

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则甚小,但随着对脂肪酸的深入研究,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清胆

固醇的影响又有了新的认识。

2.1 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有明显升高血清胆固醇的

作用,易形成动脉粥样化。硬脂酸(C18:0)由于在体内能迅速转变为油酸(C18:1)故不使血清胆

固醇升高。

虽然C12:0~C16:0饱和脂肪酸能使多数人的LDL-C水平升高,但其反应程度不同。有些人对饱

和脂肪酸异常敏感,反应明显,但有些人则有较大的耐受性。LDL-C水平只有轻度的升高。是否与

遗传、环境、激素或年龄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降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2个系列。n-6

和n-3系。n-6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亚油酸。n-3系列中的母体脂肪酸为α-亚麻酸。两个系列的脂肪

酸在体内可转化为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转化过程如下图(去饱和的过程)。

n-6系: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二碳四烯酸→二十二碳无烯酸

n-3系:α-亚麻酸→十八碳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n-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起主要作用的是亚油酸。亚油酸来自于植物,尤以植物油中含

量丰富,含量最高的是葵花籽油,玉米油和豆油含量也很丰富,其次为芝麻油、大麻油、棉籽油和

花生油,除植物油外,坚果中含量也极丰富。亚油酸不仅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而且可以降低

LDL-C.其作用机理以往认为是亚油酸能降低LDL颗粒的胆固醇含量,但目前更为有力的解释是亚

油酸很可能是通过增进IDI 受体的活性,而增加了血循环中LDL 的清除量,另外与亚油酸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含apoB脂蛋白的分泌有关。但亚油酸在降低LDL的同时可使HDL降低,对其机理尚未确

定,可能与亚油酸减少apoA-I的合成有关。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母体是α-亚麻酸,亚麻酸的食物来源较少,在植物油中以胡麻油含量最高,

其次为菜籽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鱼油,鱼油含有丰富的EPA

和DHA,是由α-亚麻酸脱饱和和延长碳链而产生的。深海鱼油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鱼油总脂肪

酸的25%。

n-3脂肪酸对血浆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机理为其阻碍甘油三酯掺入到肝的

VLDL颗粒中,因而导致分泌到血循环中的甘油三酯减少。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摄入鱼油可降

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但其血浆apoB水平并不降低。这些发现提示分泌到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总数

并未减少。血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人,在用鱼油替换其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时,LDL-C水平下降,

其效果与亚油酸一样。另外,EPA具有不使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食用

鱼油时,为了防止脂质过氧化作用必须同时服用维生素E,一般每食用1g鱼油需服0.9mg维生素E。

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建议每日膳食脂肪酸n-6和n-3的摄入比值以(4~

6):1为宜

[3]

2.3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为油酸,属n-9系,硬脂酸去饱和后可转变为油酸。油酸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

Keys等在7国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在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其冠心病发病率和血胆固

醇水平皆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其每日摄入的脂肪量很高,供能比达40%。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

人民以橄揽油为主要食用油脂,而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由此使人们对单不饱和脂肪酸引起

了重视。食用油脂中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茶油和橄榄油油酸含量达8O%以上,棕榈油

中含量也较高,约40%以上。

据多数研究报道,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作用与多

不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大量摄入亚油酸在降低LDL-C的同时,HDL-C也降低,而大量摄入油酸则无

此种情况。同时单不饱和脂肪酸不具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潜在的不良作用,如促进机体脂质过氧化、

促进化学致癌作用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所以在膳食中降低饱和脂肪酸的前提下,以单不饱和

脂肪酸取代部分饱和脂肪酸有重要意义。单不饱和脂肪酸降低LDL—C的机理,一般认为单不饱和脂

肪酸取代饱和脂肪酸可增加LDL受体的活性,饱和脂肪酸有抑制LDL受体活性的作用。LDL受体活

性增加,从而使循环中LDL的清除加快。同时也因受体活性增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经受

体清除增加,减少了VLDL残粒向LDL的转化,使得LDL的额外生成减少.因而使血清LDL-C降低。

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被动激活LDL受体外也有拮抗膳食中胆固醇对LDL受体抑制的作用。以地鼠进

行试验.饲料中同时加胆固醇和橄榄油,其肝脏LDL受体的活性远高于饲料中只加胆固醇而不加橄

榄油的地鼠,说明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有拮抗作用。

2.3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不是天然产物,通常食用西餐的人其组织中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氢化脂肪

产生的,如人造黄油,在氢化过程中某些天然存在的顺式双键转变为反式构型。人体摄入这些食物

后,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或被氧化掉,或掺合到结构脂类中去。近期有报道,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多时

可使血浆LDL-C上升,HDL-C下降,增加了冠心病的危险性。Hu等报道妇女将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降至占热能的2%,可使冠心病的危险性下降53%。典型西餐可含反式脂肪酸15g/d,美国膳食含8g/d,

约占总能量的3%

[4]

3 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

除各种脂肪酸外,类脂中胆固醇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与

血脂呈正相关,因而增大了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食高饱和脂肪酸和高胆固醇膳食血

脂升高明显,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则血脂升高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往往是高饱和

脂肪酸与高胆固醇同时存在,故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300mg。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见

表1

[5]

。对膳食中胆固醇的敏感性,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有一部分人对膳食胆固醇是不敏感的,且胆

固醇摄入量高时还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表1 常见食物中胆固醇含量

食物名称

猪脑

羊脑

羊肝

猪肝

猪肉(肥)

鸡肝

鸡腿

炸鸡

牛肉(瘦)

蟹黄(鲜)

胆固醇含量(mg/100g)

2571

2004

349

288

158

356

162

198

58

466

食物名称

猪肉(瘦)

猪舌

鸡蛋

鸡蛋黄

鸭蛋(咸)

鳝鱼

墨鱼

河蟹

牛肉(肥)

胆固醇含量(mg/100g)

80

158

585

2850

1570

126

226

267

133

4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新的危险因素

[6]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的分解产物。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

需要B族维生素B6、B12和叶酸作为重要的辅助因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叶酸、V

B6

、V

B12

含量及其摄入量呈负相关。70%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血清叶酸和B族维生素水平较低。95%的叶

酸和V

B12

缺乏症的人群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比正常者平均高31%。美国对中年男性医生进行的一前瞻性

研究表明,如果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7μmol/L(或高于正常上限的12%),则其急性心肌梗塞的

危险性增加3.4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增高公认的界定方法是以正常人群的第95百分位数或平均

值加2个标准差为截点,高于此值,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5μmol/L~15

μmol/L之间为正常,16μmol/L~100μmol/L为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00μmol/L为重度。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为:① 促进血栓形成;② 增强LDL致动脉硬化;⑨ 促

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④ 增加氧化应激和氧自由基水平。补充维生素V

B6

、V

B12

和叶酸可降低血

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有研究表明,单独给予0.5mg/d~5mg/d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25%;

同时补充叶酸0.5mg/d~5mg/d和V

B

12500μg/d,下降32%;同时给予叶酸0.5mg/d~5mg/d和

V

B6

16.5mg/d,下降32%。所以叶酸、V

B12

和V

B6

具有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主要系因同型半胱氨

酸在转甲基反应与转硫反应过程中必需有叶酸、V

B12

和V

B6

作为辅助因子,如缺乏则使同型半胱氨酸

水平升高

[7]

叶酸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食品中,以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及

坚果中含量较多,如猪肝236.4μg/100g,黄豆381.2μg/100g,菠菜347.0μg/100g,花生104.9μg/100

g。维生素B12主要食物来源为动物性食物,以动物肝脏和蛤蟹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6主要食物来源

有动物肝脏、肉类、谷物、坚果、水果和蔬菜,蛋黄、乳粉中含量亦较高。

综上所述,膳食、营养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经济转型中的大国,随着

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死亡率的下降,慢性病的死亡率正在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成为我国

城市和农村死亡的第一、二位死因,据最近卫生部公布我国血脂异常者达1.6亿人,体重超重和肥胖

者达2.6亿人。据调查北京人每日植物油的平均摄入量高达83g。这些危险因素若不加以控制,将会

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关键时期,应及时

地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宣传,争取政府、社区和媒体的支持,以迎接预防慢性病的挑战,降低慢性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A.Drewnowski and Barry,M.Popkin.The Nutrition Transition:New trends in the global Diet[J],

Nutr.Rev,1997,55(2):31~34

[2] 赵法彶.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7~13

[3]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8~

98

[4] Gary J.Nelson.Dietary fat,trans fatty acids,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Nutr.Rev,1998,

56(8):250~252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著.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

版社,2002

[6] 闻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53,60~62

[7] 周北凡.经济转型期的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挑战和机遇并存[J].营养学报,2004,26(4):241~

24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