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檀尔晴雪凝)
1.1 常温易气化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低于-50℃,因此它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 1L 液化石油
气可气化成 250—350L,而且比空气重 1.5~2.0 倍。由于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所以
泄漏时往往滞留会萃在地板下面的空隙及地沟、 下水道等低洼处, 一时不易被吹散, 即使在
平地上,也能顺风沿地面飘流到远处而不易逸散到空中。因此,在储存、灌装、运输、使用
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 一旦发生泄漏, 远处的明火也能将逸散的石油气点燃而引起燃烧或者
爆 炸。
1.2 受热易膨胀
液化石油气受热时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大。其体积膨胀系数在 15℃时,丙烷为0.0036,
丁烷为 0.00212,丙烯为 O.00294,丁烯为 O.00203,相当于水的 10~16 倍。随着温度的
升高, 液态体积会不断地膨胀, 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 大约温度每升高 1℃,体积膨胀 0.3%
~0.4%,气压增加 0.02~0.03MPa。在常温下液态体积大约占储槽内容积的 85%,留有
15%的气态空间供液态受热膨胀。
1.3 流动易带电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 10
11
~10
14
Ω ·cm,流动时易产生静电。实验证明,液化石油
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 9000V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
体,气体中常含有液体或者固体杂质, 在高速喷出时与管口、喷嘴或者破损处产生强烈磨擦所
致。 液化石油气中含液体和固体杂质愈多, 在管道中流动愈快, 产生的静电荷也就愈多。据
测试, 静电电压在 350-450V 时所产生的放电火花就可点燃或者点爆。
1.4 遇火易燃爆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约为 1.7%--0.7%,自燃点约为446℃~480℃,最小引燃(爆)
能量约为 0.26mJ。就是说,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处在1.7%,-0.7%的范围内,只
要受到 O.26mJ 点火能量的作用或者受到446,480℃点火源的作用即能引起燃烧或者爆炸。
1kg 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 4%(化学计量浓度)时,能形成 12.5m
3
的爆炸性混合
气, 爆速可达 2000-3000m/s,爆炸威力相当于 10~20kgTNT(炸药)爆炸的当量。在标准状
况下, 1m
3
液化石油气彻底燃烧大约需要 30m
3
的空气,产生 100760kJ 的热量,形成 2100℃
的火焰 温度。可见,液化石油气一旦燃爆,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1.5 含硫易腐蚀
液化石油气中大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微量硫化氢。硫化氢对容器设备内壁有腐蚀作用, 含
量愈高,腐蚀作用愈强。据测定, 民用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对钢瓶的内腐蚀速度可高达O.1mm
/a。液化石油气容器是一种受压容器,内腐蚀可使容器壁变薄,降低容器的耐压强度,缩
短容器的使用年限, 导致容器穿孔漏气或者爆裂,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同时, 容器内壁因受
硫
化氢的腐蚀作用会生成硫化铁粉末, 附着在容器壁上或者沉积于容器底部, 随残液倒出, 遇
空 气还有生热引起自燃的危(wei)险。
液化石油气是呈液体状态的石油气, 也叫液化气, 是石油气经加压或者降温后而成的液
态 烃混合物。 它是从石油、 天然气开采和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液化石油气
的组
分,各地都不一样, 这主要是由原油产地、炼制加工工艺和操作条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主
要成份。有丙烷、丁烷、丙烯、丁烯和丁二烯,还含有少量的甲烷、乙烷、戊烷、硫化物等
杂质。 我国的液化石油气按原石油工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 可分为四种规格: 标号为 1 号的
液化石油气,其C
3
(按丙烷计,下同)含量为 100%;标号为 2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3
、C
4
(按
丁烷计,下同)含量各为 50%;标号为 3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含量为 30%, C 的含量为
70%;标号为 4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的含量为 100%。
4
3 4
1.6 对液化石油气的质量要求
1.6.1 在 45℃时,饱和蒸气压不得大于 1.6MPa。
1.6.2 硫化氢的含量不得大于 0.02%。硫化氢含量高,会对钢瓶造成腐蚀、缩短钢瓶
的使用寿命。
1.6.3 液化石油气内,不得含有水分和其他沉淀杂质。
2.1.罐区安全管理的任务
2.1.1 对竣工的储槽和管道系统进行检验。
2.1.2 做好储槽投产前的置换工作。
2.1.3 控制储罐的进液量和出液量,并详细记录。
2.1.4 检查储罐和管道的运行状况,如定期记录液位、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及时处理设
备“跑、冒、滴、漏”和其他异常情况。
2.1.5 建立和保管设备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设备的创造与安装质量证明资料,
日常运行记录,定期检验与修理记录等。
2.1.6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等。
2.2 储罐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2.1 储罐区的运行管理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每班不能少于两人,且在2h 内
都应有人值班。
2.2.2 不得同时向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储罐进液,普通也不允许两台储罐同时出液。
2.2.3 每小时至少对罐区巡视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校对液面高度,核对压力表指
示值,检查安全阀铅封是否完好,检查设备和管道有无“跑、冒、滴、漏”等,并认真填写
运行记录。
2.2.4 发现液面计或者压力表失灵,安全阀铅封损坏等异常情况,均应进行妥善处理,
否则不得进行进液或者出液作业。
2.2.5 发现罐体有裂纹漏气,应即将采取倒罐措施。
2.2.6 在储罐进液或者出液作业时,运行人员必须在现场监视。若发现液位超过最
高允 许警戒标记,应及时查明原因后予以排除。
2.2.7 罐区内的液相管、气相管、热力管、排污管、水管、空气管等,应按规定涂成
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各种阀门上应统一编号挂牌,以防误操作。
2.2.8 对罐区的避雷设施,每年都要进行全面检查。遇雷雨天气,不应到储罐的顶部
和底部检查。
2.3 灌装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3.1 检查、维修、保养烃泵、压缩机和其他灌装机械,确保灌装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2.3.2 监测车间内空气中液化石油气浓度,保持良好通风。
2.3.3 严格控制灌装量,严禁超装。
2.3.4 各种灌装设备,均应由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操作。
2024年4月5日发(作者:檀尔晴雪凝)
1.1 常温易气化
液化石油气在常温常压下的沸点低于-50℃,因此它在常温常压下易气化。 1L 液化石油
气可气化成 250—350L,而且比空气重 1.5~2.0 倍。由于气态液化石油气比空气重,所以
泄漏时往往滞留会萃在地板下面的空隙及地沟、 下水道等低洼处, 一时不易被吹散, 即使在
平地上,也能顺风沿地面飘流到远处而不易逸散到空中。因此,在储存、灌装、运输、使用
液化石油气的过程中, 一旦发生泄漏, 远处的明火也能将逸散的石油气点燃而引起燃烧或者
爆 炸。
1.2 受热易膨胀
液化石油气受热时体积膨胀,蒸气压力增大。其体积膨胀系数在 15℃时,丙烷为0.0036,
丁烷为 0.00212,丙烯为 O.00294,丁烯为 O.00203,相当于水的 10~16 倍。随着温度的
升高, 液态体积会不断地膨胀, 气态压力也不断增加, 大约温度每升高 1℃,体积膨胀 0.3%
~0.4%,气压增加 0.02~0.03MPa。在常温下液态体积大约占储槽内容积的 85%,留有
15%的气态空间供液态受热膨胀。
1.3 流动易带电
液化石油气的电阻率约为 10
11
~10
14
Ω ·cm,流动时易产生静电。实验证明,液化石油
气喷出时产生的静电电压可达 9000V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
体,气体中常含有液体或者固体杂质, 在高速喷出时与管口、喷嘴或者破损处产生强烈磨擦所
致。 液化石油气中含液体和固体杂质愈多, 在管道中流动愈快, 产生的静电荷也就愈多。据
测试, 静电电压在 350-450V 时所产生的放电火花就可点燃或者点爆。
1.4 遇火易燃爆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极限约为 1.7%--0.7%,自燃点约为446℃~480℃,最小引燃(爆)
能量约为 0.26mJ。就是说,液化石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处在1.7%,-0.7%的范围内,只
要受到 O.26mJ 点火能量的作用或者受到446,480℃点火源的作用即能引起燃烧或者爆炸。
1kg 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 4%(化学计量浓度)时,能形成 12.5m
3
的爆炸性混合
气, 爆速可达 2000-3000m/s,爆炸威力相当于 10~20kgTNT(炸药)爆炸的当量。在标准状
况下, 1m
3
液化石油气彻底燃烧大约需要 30m
3
的空气,产生 100760kJ 的热量,形成 2100℃
的火焰 温度。可见,液化石油气一旦燃爆,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1.5 含硫易腐蚀
液化石油气中大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微量硫化氢。硫化氢对容器设备内壁有腐蚀作用, 含
量愈高,腐蚀作用愈强。据测定, 民用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对钢瓶的内腐蚀速度可高达O.1mm
/a。液化石油气容器是一种受压容器,内腐蚀可使容器壁变薄,降低容器的耐压强度,缩
短容器的使用年限, 导致容器穿孔漏气或者爆裂,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同时, 容器内壁因受
硫
化氢的腐蚀作用会生成硫化铁粉末, 附着在容器壁上或者沉积于容器底部, 随残液倒出, 遇
空 气还有生热引起自燃的危(wei)险。
液化石油气是呈液体状态的石油气, 也叫液化气, 是石油气经加压或者降温后而成的液
态 烃混合物。 它是从石油、 天然气开采和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液化石油气
的组
分,各地都不一样, 这主要是由原油产地、炼制加工工艺和操作条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主
要成份。有丙烷、丁烷、丙烯、丁烯和丁二烯,还含有少量的甲烷、乙烷、戊烷、硫化物等
杂质。 我国的液化石油气按原石油工业部规定的质量标准, 可分为四种规格: 标号为 1 号的
液化石油气,其C
3
(按丙烷计,下同)含量为 100%;标号为 2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3
、C
4
(按
丁烷计,下同)含量各为 50%;标号为 3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含量为 30%, C 的含量为
70%;标号为 4 号的液化石油气,其C 的含量为 100%。
4
3 4
1.6 对液化石油气的质量要求
1.6.1 在 45℃时,饱和蒸气压不得大于 1.6MPa。
1.6.2 硫化氢的含量不得大于 0.02%。硫化氢含量高,会对钢瓶造成腐蚀、缩短钢瓶
的使用寿命。
1.6.3 液化石油气内,不得含有水分和其他沉淀杂质。
2.1.罐区安全管理的任务
2.1.1 对竣工的储槽和管道系统进行检验。
2.1.2 做好储槽投产前的置换工作。
2.1.3 控制储罐的进液量和出液量,并详细记录。
2.1.4 检查储罐和管道的运行状况,如定期记录液位、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及时处理设
备“跑、冒、滴、漏”和其他异常情况。
2.1.5 建立和保管设备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设备的创造与安装质量证明资料,
日常运行记录,定期检验与修理记录等。
2.1.6 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等。
2.2 储罐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2.1 储罐区的运行管理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每班不能少于两人,且在2h 内
都应有人值班。
2.2.2 不得同时向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储罐进液,普通也不允许两台储罐同时出液。
2.2.3 每小时至少对罐区巡视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校对液面高度,核对压力表指
示值,检查安全阀铅封是否完好,检查设备和管道有无“跑、冒、滴、漏”等,并认真填写
运行记录。
2.2.4 发现液面计或者压力表失灵,安全阀铅封损坏等异常情况,均应进行妥善处理,
否则不得进行进液或者出液作业。
2.2.5 发现罐体有裂纹漏气,应即将采取倒罐措施。
2.2.6 在储罐进液或者出液作业时,运行人员必须在现场监视。若发现液位超过最
高允 许警戒标记,应及时查明原因后予以排除。
2.2.7 罐区内的液相管、气相管、热力管、排污管、水管、空气管等,应按规定涂成
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在各种阀门上应统一编号挂牌,以防误操作。
2.2.8 对罐区的避雷设施,每年都要进行全面检查。遇雷雨天气,不应到储罐的顶部
和底部检查。
2.3 灌装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3.1 检查、维修、保养烃泵、压缩机和其他灌装机械,确保灌装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2.3.2 监测车间内空气中液化石油气浓度,保持良好通风。
2.3.3 严格控制灌装量,严禁超装。
2.3.4 各种灌装设备,均应由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人员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