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IT圈 admin 3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许纳)

技术与市场 

第18卷第7期201 1年 

教育研究 

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梁东卓,梁 福 

(广西华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31) 

要:在阐述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机械工程教育的理论 

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方面。对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机械-r.t ̄;因材施教;基本模式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1.07.368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为高等学校教育带来了办学 

规模、办学层次及办学特色等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在科技、经 

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适应21世纪现代工 

程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特征,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各项高等工程 

教育就需要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通过科学合理的 

机械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 

型、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处理 

好高校学生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因材 

施教,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近年来所提出 

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究型教育都是由此提出的崭新概 

念。文章仅针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高校机械工程教育改革 

中的应用成效,在此略作探讨。 

1 机械工程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宋代理学家程颐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提炼出“圣人教人, 

各因其材”。当传承千年的教育思想融人现代教学实践时,其内 

涵得到了更多的拓展与延伸。除了教、学层面上知识的高效传 

递与吸收,超越人的现实规定性,适应人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成 

为现代高等教育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 

出,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更加注意“尊重学生全体与主动精 

神”,在依据人、社会的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有侧重的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4 ̄A'-性”。在继续推进机械工 

程专业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路线 

时,机械工程教育同样需要深刻地理会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 

本内涵,即“材”“教”二字。 

因材施教的“材”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发展规律, 

横向方面需要体现出个体的个性倾向性;纵向方面适应个体发 

展水平和阶段,有意识、有区分地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育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具体到学科教育中就是指教育方法 

与教育过程,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 

习的引导者、应用能力发展的指导者,教育重心逐渐向学习方 

法给予的方向倾斜。 

2机械工程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结构体系 

任何教学模式的确定,都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培养 

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发展所学的知识结构标准。在机械工程因材 

施教教育模式中,要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以不增删学时为 

代价,立足全局,科学地整合各项课程;强化基础教育,夯实专 

业知识基础,突出高校学生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 

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节点,全面推进 

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改革。 

2.1机械工程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因材施教,科学展开教学计划,必须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囊括的各项素质标准、专业知识与能力结 

构。相比较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特征 

表现为几点: 

2.1.1“反推法”设课,保证课程设置目标明确 

从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一知识、能力、素质一人文素质 

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有层次地将课程结构进行分解, 

课程设置以“必须、必要为度”,杜绝传统体系中老三段(文化 

课一文化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设课弊端。其优势在于个体课程 

间相互封闭、内容重复的现象得以消除;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教学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更多 

的学习空间。 

2.1.2“专业+分流”,模块化授课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块包括:文化素质、思想 

道德、机械基础、机械方向与机械分流。前4个模块可依据学生 

职业发展意愿和社会需求进行组合选择,解决专业问题;机械 

分流课程模块则体现出理论性强、广而新的专业特色,有包括 

工业工程导论、可编程控制等在内的十几门课程,对此可采取 

学分制措施,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拓展知识面,实 

现专业能力精深发展。 

2.1.3设置综合性课程,满足机械工程专业发展需要 

机械制造的本质特征就表现为综合化,CAD/CAM技术就 

是由绘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相融合的。在科技发展日新 

月异的今天,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到个体专业能力发展的潜力, 

要利用机械CAD/CAM、机械图学等专业节点的学习,很好地锻 

炼出学生对于学科前沿系统的综合掌控能力,使其科学思维与 

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取得相应进步。 

2.1.4重视思想道德与人文课程对知识能力发展的导向作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是知识,“质”是素质。现 

代高等教育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知识、能力相平齐地位的同 

时,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必须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与人 

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对于能力发挥的导向作用能得到凸显。其 

具体的模块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包括思想道德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包 

括心理学、美学、法律基础等。 

教育研究 TECHN0LoGY AND MARKET 

2.2机械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的是,学生应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根据单位实际确定综合性的 

设计课题,设计并撰写完成学术论文,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 

识与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成效,应要求学生高质高效 

地予以完成。另外,在因材施教教育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机 

械工程专业的应用特殊性,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外,还应 

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发挥社团工作优 

势,进一步拓宽专业实践领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凸显因材施教特征的具体表现。在高 

等教育中,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尴尬地位,适应社 

会需求,构建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从以 

下三个模块着手: 

2.2.1基本技能训练 

所谓基础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图学测绘、实验课 

等。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施行则体现在如下内容中:采用现代教 

学手段包括CAIi ̄件、投影、网络课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直 

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课后练习内 ̄Stit重视多元解问题的应用, 

考察学生全面分析、思考与探究的能力;拓展学生在实验内容上 

的设计空间,确立学生的实验主动权,教师要通过选做实验、自 

主实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展开探索性实验,发掘学生创造性 

思维能力;购置模拟实习系统,经常性地展开实习训练。 

2.2.2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倾向来组织专业第二课堂,举办包括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及 

网络培训或专家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更 

多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3结语 

从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研究型实践教学 

模式”给予了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有助于 

学生更快更好地由知识积累转向综合能力发展。按“材”施 

“教”,在综合学生专业学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能更 

有效地促进教、学,课内外专业训练的结合,在搭建创造性地获 

取知识平台的同时,学生可以早期进入科学研究状态,明确发 

学生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科或各类 

职业倾向,在实践能力训练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征求学生意愿, 

从两方面有侧重点地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发挥产学合作教 展方向,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更为明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育优势,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 

或根据理论教学测试中学生成绩的反馈信息,结合实训基地状 

况,设计出各类实践课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参与课题实践 

项目,在实践、收集与整理数据、提交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实现 

学生整体上科研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2.2.3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这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对学生机械电子设计、CAD/CAM 

[I】祁丽霞,谭群燕,王丽君,等.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0). 

『21海心,赵小龙.中等高工专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分析及比 

较f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3). 

『31刘述芳.浅析三本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发展 

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实习等课程的综合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工程实际与学 

[4]张亮峰.现代机械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架构【JJ.科技 

咨询导报。2oo7,(1O). 

生的兴趣或意愿确定出毕业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强调 

(上接第530页) 

4改革考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制造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平台,采用多媒体、校园局域网等教学 

手段和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 

能否顺利通过所学课程考核是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甚 

至是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考评方式大多是采用课程结 

束后的“一卷定音”考核模式,学生也往往靠死记硬背突击过 

关,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完试后什么都忘 

掉了,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对课程考评方式进行改革。 

为了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采 

用了平时学习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新 

模式,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组成,主要 

考查学生对本课综合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力,避 

免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实验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靠一纸实验报告定成绩;期末 

考核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试题的难易程度适当,试卷内容既突 

出了课程重点又兼顾了知识面的广度,有良好的区分度。采用 

这样多形式的考评方式,就不会出现学生在不理解内容的情况 

下“死背书、背死书”和“突击过关”的现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要求,不仅能有效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大 

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 

和探索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就 

业的竞争力,为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 

实践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冀秀焕.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 高有华,杨国和.普通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3】昊永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 

学院学报,2005,(5). 

『41 朱红建.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I). 

作者简介: 

张晓妍(1967一)。女,河南南阳人,工学学士,副教授,河南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模具设计、 

工艺与材料。 

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我们通过编写具有军工特色的校本教材,依据现有《机械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许纳)

技术与市场 

第18卷第7期201 1年 

教育研究 

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梁东卓,梁 福 

(广西华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31) 

要:在阐述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机械工程教育的理论 

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方面。对机械工程因材施教基本模式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机械-r.t ̄;因材施教;基本模式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1.07.368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为高等学校教育带来了办学 

规模、办学层次及办学特色等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在科技、经 

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适应21世纪现代工 

程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特征,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各项高等工程 

教育就需要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通过科学合理的 

机械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 

型、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处理 

好高校学生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因材 

施教,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点。近年来所提出 

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究型教育都是由此提出的崭新概 

念。文章仅针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高校机械工程教育改革 

中的应用成效,在此略作探讨。 

1 机械工程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宋代理学家程颐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提炼出“圣人教人, 

各因其材”。当传承千年的教育思想融人现代教学实践时,其内 

涵得到了更多的拓展与延伸。除了教、学层面上知识的高效传 

递与吸收,超越人的现实规定性,适应人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成 

为现代高等教育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 

出,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更加注意“尊重学生全体与主动精 

神”,在依据人、社会的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有侧重的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4 ̄A'-性”。在继续推进机械工 

程专业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路线 

时,机械工程教育同样需要深刻地理会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基 

本内涵,即“材”“教”二字。 

因材施教的“材”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发展规律, 

横向方面需要体现出个体的个性倾向性;纵向方面适应个体发 

展水平和阶段,有意识、有区分地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 

育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具体到学科教育中就是指教育方法 

与教育过程,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 

习的引导者、应用能力发展的指导者,教育重心逐渐向学习方 

法给予的方向倾斜。 

2机械工程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结构体系 

任何教学模式的确定,都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培养 

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发展所学的知识结构标准。在机械工程因材 

施教教育模式中,要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同时,以不增删学时为 

代价,立足全局,科学地整合各项课程;强化基础教育,夯实专 

业知识基础,突出高校学生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 

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节点,全面推进 

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改革。 

2.1机械工程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 

因材施教,科学展开教学计划,必须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囊括的各项素质标准、专业知识与能力结 

构。相比较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特征 

表现为几点: 

2.1.1“反推法”设课,保证课程设置目标明确 

从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一知识、能力、素质一人文素质 

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有层次地将课程结构进行分解, 

课程设置以“必须、必要为度”,杜绝传统体系中老三段(文化 

课一文化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设课弊端。其优势在于个体课程 

间相互封闭、内容重复的现象得以消除;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 

教学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更多 

的学习空间。 

2.1.2“专业+分流”,模块化授课 

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块包括:文化素质、思想 

道德、机械基础、机械方向与机械分流。前4个模块可依据学生 

职业发展意愿和社会需求进行组合选择,解决专业问题;机械 

分流课程模块则体现出理论性强、广而新的专业特色,有包括 

工业工程导论、可编程控制等在内的十几门课程,对此可采取 

学分制措施,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的拓展知识面,实 

现专业能力精深发展。 

2.1.3设置综合性课程,满足机械工程专业发展需要 

机械制造的本质特征就表现为综合化,CAD/CAM技术就 

是由绘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相融合的。在科技发展日新 

月异的今天,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到个体专业能力发展的潜力, 

要利用机械CAD/CAM、机械图学等专业节点的学习,很好地锻 

炼出学生对于学科前沿系统的综合掌控能力,使其科学思维与 

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取得相应进步。 

2.1.4重视思想道德与人文课程对知识能力发展的导向作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是知识,“质”是素质。现 

代高等教育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知识、能力相平齐地位的同 

时,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必须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与人 

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对于能力发挥的导向作用能得到凸显。其 

具体的模块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包括思想道德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包 

括心理学、美学、法律基础等。 

教育研究 TECHN0LoGY AND MARKET 

2.2机械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的是,学生应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根据单位实际确定综合性的 

设计课题,设计并撰写完成学术论文,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 

识与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成效,应要求学生高质高效 

地予以完成。另外,在因材施教教育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机 

械工程专业的应用特殊性,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外,还应 

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热情,发挥社团工作优 

势,进一步拓宽专业实践领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凸显因材施教特征的具体表现。在高 

等教育中,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尴尬地位,适应社 

会需求,构建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从以 

下三个模块着手: 

2.2.1基本技能训练 

所谓基础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图学测绘、实验课 

等。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施行则体现在如下内容中:采用现代教 

学手段包括CAIi ̄件、投影、网络课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直 

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课后练习内 ̄Stit重视多元解问题的应用, 

考察学生全面分析、思考与探究的能力;拓展学生在实验内容上 

的设计空间,确立学生的实验主动权,教师要通过选做实验、自 

主实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展开探索性实验,发掘学生创造性 

思维能力;购置模拟实习系统,经常性地展开实习训练。 

2.2.2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倾向来组织专业第二课堂,举办包括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及 

网络培训或专家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更 

多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3结语 

从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研究型实践教学 

模式”给予了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有助于 

学生更快更好地由知识积累转向综合能力发展。按“材”施 

“教”,在综合学生专业学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能更 

有效地促进教、学,课内外专业训练的结合,在搭建创造性地获 

取知识平台的同时,学生可以早期进入科学研究状态,明确发 

学生在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科或各类 

职业倾向,在实践能力训练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征求学生意愿, 

从两方面有侧重点地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发挥产学合作教 展方向,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更为明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育优势,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 

或根据理论教学测试中学生成绩的反馈信息,结合实训基地状 

况,设计出各类实践课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参与课题实践 

项目,在实践、收集与整理数据、提交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实现 

学生整体上科研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2.2.3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这一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对学生机械电子设计、CAD/CAM 

[I】祁丽霞,谭群燕,王丽君,等.基于机械大专业的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0). 

『21海心,赵小龙.中等高工专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分析及比 

较f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3). 

『31刘述芳.浅析三本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发展 

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实习等课程的综合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工程实际与学 

[4]张亮峰.现代机械工程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架构【JJ.科技 

咨询导报。2oo7,(1O). 

生的兴趣或意愿确定出毕业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强调 

(上接第530页) 

4改革考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制造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平台,采用多媒体、校园局域网等教学 

手段和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 

能否顺利通过所学课程考核是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甚 

至是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考评方式大多是采用课程结 

束后的“一卷定音”考核模式,学生也往往靠死记硬背突击过 

关,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完试后什么都忘 

掉了,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对课程考评方式进行改革。 

为了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采 

用了平时学习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期末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新 

模式,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组成,主要 

考查学生对本课综合系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力,避 

免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实验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靠一纸实验报告定成绩;期末 

考核采用闭卷考核方式,试题的难易程度适当,试卷内容既突 

出了课程重点又兼顾了知识面的广度,有良好的区分度。采用 

这样多形式的考评方式,就不会出现学生在不理解内容的情况 

下“死背书、背死书”和“突击过关”的现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要求,不仅能有效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大 

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 

和探索精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就 

业的竞争力,为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 

实践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冀秀焕.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 高有华,杨国和.普通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3】昊永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 

学院学报,2005,(5). 

『41 朱红建.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I). 

作者简介: 

张晓妍(1967一)。女,河南南阳人,工学学士,副教授,河南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模具设计、 

工艺与材料。 

体,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我们通过编写具有军工特色的校本教材,依据现有《机械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