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磺胺类药物——精选推荐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年春)

§4、磺胺类药物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其在药物化学上的重要意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磺胺药

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最早为偶氮染料中间体,未应用于医药方面。直

到1935年才发现,含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毒性猛烈的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它细菌感染的疾病有高度的

疗效。

NH

2

H

2

N

N = N

SO

2

NH

2

这对于治疗细菌传染的疾病,即化学治疗是一较大的收获。当时认为百浪多

息的奏效原因是基于结构中的偶氮键的染色作用,因此合成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

物,发现有磺酰氨基的化合物才有抗链球菌的作用,从而动摇了偶氮基团是“生

效基团”的说法。用对氨基苯磺酰胺作抗菌实验,发现效力强,毒性也较低,与

百浪多息不同处为体外也有效。以后又从服用百浪多息的动物尿中分离出对乙酰

氨基苯磺酰胺,进一步说明百浪多息在体内先转变成对氨基苯磺酰胺后,才有制

菌作用。

肯定了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这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化学结构

与制菌作用关系的研究。

根据大量磺胺衍生物的结构与药理,临床实践的结果,归纳出以下的构效关

系规律:

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要的结构,即苯环上的两个取代基彼此处于对位。

邻位或间位异构体均无制菌作用。

2、 苯环上其它位置引入其它基团,均使其制菌效力降低或失去。

3、 N

1

取代基对制菌作用影响很大。如为酰基取代、则以低级的脂肪酰基疗

效较好。杂环取代衍生物,作用一般均较磺胺为强,毒性也较低。能产生较好药

效的杂环有噻唑、嘧啶、异噁唑、吡嗪等。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甲基、甲氧基

最常见。

如果N

1

上两个氢原子都被取代时,效力降低,因此在N

1

上保留一个氢原子

是必要的。

4、 芳伯氨基是产生制菌作用的必要基团。如N

4

上的取代基在体内易被水解

或还原为游离氨基时,则仍有制菌作用。否则活性降低和消失。如氨基为烃基、

羟基、磺酸基、氯原子等所取代,则完全失去制菌作用。

二、典型药物的合成

1、磺胺甲基异噁唑、又名新诺明、SMZ。

H

2

N

SO

2

NH

N

本品属中效磺胺类药物,一日服药两次即可。其抗菌作用与磺胺异噁唑基本相似,

不同点为胃肠道和尿中的排泄较磺胺异噁唑慢,故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缺点为在尿中乙酰化率高,且溶解度较低,故产生血尿和结晶尿的机会较磺胺异

O

CH

3

噁唑为多,因此长期和大剂量用药时宜与碳酸氢钠同服。

本品常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其复合片称为复方新诺明,其抗菌作用

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抗菌范围与临床用途亦扩大。

临床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和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在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本品与磺胺嘧啶相比较少引起泌尿系统反应。

合成方法:

COOC

2

H

5

COOC

2

H

5

+

CH

3

COCH

3

C

2

H

5

ONa

H

+

O

O

CH

3

C CH

2

C COOC

2

H

5

NH

2

OH ' HCl

CH

3

NH

3

CH

3

O

CH

3

CONH

CH

C

C

N

OH

OH

COOC

2

H

5

-H

2

O

CH

3

O

NH

2

CH

3

O

N

COOC

2

H

5

N

CONH

2

N

NaOCl ' NaOH

SO

2

Cl

CH

3

CONH

SO

2

NH

N

O

CH

3

NaOH

.HCl

HN

2

SO

2

NH

N

O

CH

3

2、磺胺嘧啶、SD

N

N

本品属中效磺胺类药物,其抗菌效力强,疗效较好,为目前主要应用的磺胺

类药物之一。它对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的抑制作用

较强,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感染疗效稍差。由于其

蛋白结合率低,易于扩散入组织和脑脊液,因而常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

首选药物。

临床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咽峡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等呼吸道感染、急性菌痢,泌尿道感染等。

3、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H

2

N

SO

2

NH

N

H

2

N

SO

2

NH

N

OMe

本品属长效磺胺类药物。其抗菌谱和磺胺嘧啶基本相同,但抗菌作用和对动

物感染的保护效能均较其它磺胺药(包括磺胺嘧啶在内)为强。

在血中和尿中的乙酰化率都很低,服药24小时后分别为5%和10%,因而

引起结晶尿、血尿的机会明显减少。

本品口服后吸收良好,血浆药物浓度的上升较磺胺嘧啶为快,且较高,维持

时间亦较长,半衰期约为40小时,因此可每日口服一次。

本品临床适应症比较广泛。用于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引起的

感染,如菌痢、肠炎、肺炎、感冒和流感的继发感染、膀胱炎、肾盂炎、尿道炎、

扁桃体炎、中耳炎、喉头炎以及皮肤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和疟疾等。

三、磺胺增效剂

1968年,发现了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MP)与各种磺胺药联合应

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数倍以致数十倍,治疗范围也有扩大,可以控制伤寒、布

鲁氏菌病、疟疾、结核、麻风病等疾病。

4、甲氧苄胺嘧啶TMP

CH

3

O

CH

3

O

H

2

N

CH

2

N

N

NH

2

CH

3

O

合成方法:从天然植物五倍子中提取3.4.5-三羟基苯甲酸,然后用硫酸二甲

酯在氢氧化钠存在下甲基化生成3.4.5-三甲氧基苯甲酸,接着进行以下反应: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HNH

2

COOH

CH

3

OH

H

2

SO

4

CH

3

O

CH

3

O

CH

3

O

COOCH

3

NH

2

NH

2

' H

2

O

CH

3

OH

K

3

[Fe(CN)

6

]

NH

3

' H

2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CH

2

CH

2

CN

CH

3

ONa

CH

3

O

CH

3

O

CH

3

O

CH=C CN

CH

2

OCH

3

NH

NH

2

C NH

2

HNO

3

CH

3

ONa

CH

3

O

CH

3

O

CH

3

O

H

2

N

CH

2

N

N

NH

2

由于从植物中提取不能满足药物生产的需要,其中重要中间体3.4.5-三甲氧

基苯甲醛还可采用下列方法合成:

CH

3

NO

2

Na

2

Sx

NaOH

H

2

N

CHO

NaNO

2

H

2

SO

4

HO

CHO

Br

2

Br

HO

Br

CHO

CH

3

ONa

CuCl / DMF

CH

3

O

HO

CHO

(CH

3

O)

2

SO

2

NaOH

CH

3

O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

在这条合成路线中,由对硝基甲苯制备对氨基苯甲醛的反应很有意义,同时

存在硝基的还原和甲基的氧化两个反应,据认为反应中间体是亚硝基甲苯,亚硝

基的类羰基活性比硝基强,它能活化甲基,形成碳负离子与亚硝基缩合,生成亚

胺再水解就得到对氨基苯甲醛。前面酰肼与六氰合铁(Ⅲ)酸钾的反应中也同时

存在肼的氧化和酰基的还原两个反应

Na

2

Sx

NaOH

NO

CH

3

NO

2

CH

3

OH

CH

3

N

CH

2

NO

CH

3

N

CH

N

n

CH

NO

CH

3

N

CH

N

n

CH

NH

2

NH

2

CH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HNH

2

K

3

[Fe(CN)

6

]

NH

3

' H

2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 = NH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

四、磺胺药物的制菌机理

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主要是有选择性的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致病菌受到药

物抑制后,人体的防御功能(如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最后将病菌杀灭。

磺胺药物的抑菌作用原理一般认为: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生长时不能直接利

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叶酸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必须物质),只能利用更为简

单的对氨基苯甲酸与二氢喋啶为原料,在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合成二氢

叶酸,后者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生成四氢叶酸,然后参与氨基酸、嘌呤和

嘧啶核苷酸的形成过程。促使核酸和核蛋白的合成,以供应细菌生长繁殖的需要。

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它可以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

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或形成以磺胺代替对氨基苯甲酸的伪叶酸,

最终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由于磺胺药对已合

成的叶酸无影响,故作用发挥较慢。能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细菌,对磺胺药不敏感。

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叶酸,仅能从食物中摄取补给,因此不受磺胺药这种阻断叶酸

合成作用的影响。

抗菌增效剂TMP的抗菌作用原理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

原成四氢叶酸,因而切断了叶酸的代谢途径。它与磺胺药合用时,可分别干扰微

生物叶酸代谢的两个不同环节,起到双重阻断作用,使细菌不能合成维持生长繁

殖所需要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因而大大增加磺胺药的抗菌效力,减少耐

药性并降低用药剂量。

O

O

O

N

N

H

CH

2

OPOPONa

NaO

ONa

H

2

N

N

A

H

N

+

H

2

N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C

O

B

H

N

H

2

N

N

N

N

H

CH

2

NH

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D

O

H

N

H

2

N

N

N

N

H

CH

2

NH

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前体嘧啶、嘌呤核苷酸核酸、蛋白质

注:A、对磺胺药敏感的病原体

B、其它病原体(人及动物),外源叶酸

C、磺胺作用点,二氢叶酸合成酶

D、TMP作用点,二氢叶酸还原酶

叶酸还原酶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年春)

§4、磺胺类药物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其在药物化学上的重要意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磺胺药

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最早为偶氮染料中间体,未应用于医药方面。直

到1935年才发现,含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毒性猛烈的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它细菌感染的疾病有高度的

疗效。

NH

2

H

2

N

N = N

SO

2

NH

2

这对于治疗细菌传染的疾病,即化学治疗是一较大的收获。当时认为百浪多

息的奏效原因是基于结构中的偶氮键的染色作用,因此合成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

物,发现有磺酰氨基的化合物才有抗链球菌的作用,从而动摇了偶氮基团是“生

效基团”的说法。用对氨基苯磺酰胺作抗菌实验,发现效力强,毒性也较低,与

百浪多息不同处为体外也有效。以后又从服用百浪多息的动物尿中分离出对乙酰

氨基苯磺酰胺,进一步说明百浪多息在体内先转变成对氨基苯磺酰胺后,才有制

菌作用。

肯定了对氨基苯磺酰胺是这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化学结构

与制菌作用关系的研究。

根据大量磺胺衍生物的结构与药理,临床实践的结果,归纳出以下的构效关

系规律:

1、 对氨基苯磺酰胺基是必要的结构,即苯环上的两个取代基彼此处于对位。

邻位或间位异构体均无制菌作用。

2、 苯环上其它位置引入其它基团,均使其制菌效力降低或失去。

3、 N

1

取代基对制菌作用影响很大。如为酰基取代、则以低级的脂肪酰基疗

效较好。杂环取代衍生物,作用一般均较磺胺为强,毒性也较低。能产生较好药

效的杂环有噻唑、嘧啶、异噁唑、吡嗪等。杂环上有取代基时,以甲基、甲氧基

最常见。

如果N

1

上两个氢原子都被取代时,效力降低,因此在N

1

上保留一个氢原子

是必要的。

4、 芳伯氨基是产生制菌作用的必要基团。如N

4

上的取代基在体内易被水解

或还原为游离氨基时,则仍有制菌作用。否则活性降低和消失。如氨基为烃基、

羟基、磺酸基、氯原子等所取代,则完全失去制菌作用。

二、典型药物的合成

1、磺胺甲基异噁唑、又名新诺明、SMZ。

H

2

N

SO

2

NH

N

本品属中效磺胺类药物,一日服药两次即可。其抗菌作用与磺胺异噁唑基本相似,

不同点为胃肠道和尿中的排泄较磺胺异噁唑慢,故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缺点为在尿中乙酰化率高,且溶解度较低,故产生血尿和结晶尿的机会较磺胺异

O

CH

3

噁唑为多,因此长期和大剂量用药时宜与碳酸氢钠同服。

本品常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其复合片称为复方新诺明,其抗菌作用

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抗菌范围与临床用途亦扩大。

临床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和皮肤化脓性感染等。

在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本品与磺胺嘧啶相比较少引起泌尿系统反应。

合成方法:

COOC

2

H

5

COOC

2

H

5

+

CH

3

COCH

3

C

2

H

5

ONa

H

+

O

O

CH

3

C CH

2

C COOC

2

H

5

NH

2

OH ' HCl

CH

3

NH

3

CH

3

O

CH

3

CONH

CH

C

C

N

OH

OH

COOC

2

H

5

-H

2

O

CH

3

O

NH

2

CH

3

O

N

COOC

2

H

5

N

CONH

2

N

NaOCl ' NaOH

SO

2

Cl

CH

3

CONH

SO

2

NH

N

O

CH

3

NaOH

.HCl

HN

2

SO

2

NH

N

O

CH

3

2、磺胺嘧啶、SD

N

N

本品属中效磺胺类药物,其抗菌效力强,疗效较好,为目前主要应用的磺胺

类药物之一。它对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的抑制作用

较强,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感染疗效稍差。由于其

蛋白结合率低,易于扩散入组织和脑脊液,因而常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

首选药物。

临床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咽峡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及肺炎

等呼吸道感染、急性菌痢,泌尿道感染等。

3、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H

2

N

SO

2

NH

N

H

2

N

SO

2

NH

N

OMe

本品属长效磺胺类药物。其抗菌谱和磺胺嘧啶基本相同,但抗菌作用和对动

物感染的保护效能均较其它磺胺药(包括磺胺嘧啶在内)为强。

在血中和尿中的乙酰化率都很低,服药24小时后分别为5%和10%,因而

引起结晶尿、血尿的机会明显减少。

本品口服后吸收良好,血浆药物浓度的上升较磺胺嘧啶为快,且较高,维持

时间亦较长,半衰期约为40小时,因此可每日口服一次。

本品临床适应症比较广泛。用于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引起的

感染,如菌痢、肠炎、肺炎、感冒和流感的继发感染、膀胱炎、肾盂炎、尿道炎、

扁桃体炎、中耳炎、喉头炎以及皮肤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和疟疾等。

三、磺胺增效剂

1968年,发现了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MP)与各种磺胺药联合应

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强数倍以致数十倍,治疗范围也有扩大,可以控制伤寒、布

鲁氏菌病、疟疾、结核、麻风病等疾病。

4、甲氧苄胺嘧啶TMP

CH

3

O

CH

3

O

H

2

N

CH

2

N

N

NH

2

CH

3

O

合成方法:从天然植物五倍子中提取3.4.5-三羟基苯甲酸,然后用硫酸二甲

酯在氢氧化钠存在下甲基化生成3.4.5-三甲氧基苯甲酸,接着进行以下反应: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HNH

2

COOH

CH

3

OH

H

2

SO

4

CH

3

O

CH

3

O

CH

3

O

COOCH

3

NH

2

NH

2

' H

2

O

CH

3

OH

K

3

[Fe(CN)

6

]

NH

3

' H

2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CH

2

CH

2

CN

CH

3

ONa

CH

3

O

CH

3

O

CH

3

O

CH=C CN

CH

2

OCH

3

NH

NH

2

C NH

2

HNO

3

CH

3

ONa

CH

3

O

CH

3

O

CH

3

O

H

2

N

CH

2

N

N

NH

2

由于从植物中提取不能满足药物生产的需要,其中重要中间体3.4.5-三甲氧

基苯甲醛还可采用下列方法合成:

CH

3

NO

2

Na

2

Sx

NaOH

H

2

N

CHO

NaNO

2

H

2

SO

4

HO

CHO

Br

2

Br

HO

Br

CHO

CH

3

ONa

CuCl / DMF

CH

3

O

HO

CHO

(CH

3

O)

2

SO

2

NaOH

CH

3

O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

在这条合成路线中,由对硝基甲苯制备对氨基苯甲醛的反应很有意义,同时

存在硝基的还原和甲基的氧化两个反应,据认为反应中间体是亚硝基甲苯,亚硝

基的类羰基活性比硝基强,它能活化甲基,形成碳负离子与亚硝基缩合,生成亚

胺再水解就得到对氨基苯甲醛。前面酰肼与六氰合铁(Ⅲ)酸钾的反应中也同时

存在肼的氧化和酰基的还原两个反应

Na

2

Sx

NaOH

NO

CH

3

NO

2

CH

3

OH

CH

3

N

CH

2

NO

CH

3

N

CH

N

n

CH

NO

CH

3

N

CH

N

n

CH

NH

2

NH

2

CH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HNH

2

K

3

[Fe(CN)

6

]

NH

3

' H

2

O

CH

3

O

CH

3

O

CH

3

O

CON = NH

CH

3

O

CH

3

O

CHO

CH

3

O

四、磺胺药物的制菌机理

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主要是有选择性的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致病菌受到药

物抑制后,人体的防御功能(如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最后将病菌杀灭。

磺胺药物的抑菌作用原理一般认为: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生长时不能直接利

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叶酸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必须物质),只能利用更为简

单的对氨基苯甲酸与二氢喋啶为原料,在菌体内经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合成二氢

叶酸,后者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生成四氢叶酸,然后参与氨基酸、嘌呤和

嘧啶核苷酸的形成过程。促使核酸和核蛋白的合成,以供应细菌生长繁殖的需要。

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相似,它可以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

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或形成以磺胺代替对氨基苯甲酸的伪叶酸,

最终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由于磺胺药对已合

成的叶酸无影响,故作用发挥较慢。能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细菌,对磺胺药不敏感。

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叶酸,仅能从食物中摄取补给,因此不受磺胺药这种阻断叶酸

合成作用的影响。

抗菌增效剂TMP的抗菌作用原理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

原成四氢叶酸,因而切断了叶酸的代谢途径。它与磺胺药合用时,可分别干扰微

生物叶酸代谢的两个不同环节,起到双重阻断作用,使细菌不能合成维持生长繁

殖所需要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因而大大增加磺胺药的抗菌效力,减少耐

药性并降低用药剂量。

O

O

O

N

N

H

CH

2

OPOPONa

NaO

ONa

H

2

N

N

A

H

N

+

H

2

N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C

O

B

H

N

H

2

N

N

N

N

H

CH

2

NH

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D

O

H

N

H

2

N

N

N

N

H

CH

2

NH

CONHCHCOOH

CH

2

CH

2

COOH

前体嘧啶、嘌呤核苷酸核酸、蛋白质

注:A、对磺胺药敏感的病原体

B、其它病原体(人及动物),外源叶酸

C、磺胺作用点,二氢叶酸合成酶

D、TMP作用点,二氢叶酸还原酶

叶酸还原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