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4年4月8日发(作者:过南晴)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
一 填充题 (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 )第一部有河渠
志的是(史记 )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
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
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 )朝的(郦道元)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 )朝的(常璩 )
3.齐召南是( 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
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 )
宋朝的东京指今( 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
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 )关,东迄( 山海)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 周礼 ~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二.填空题
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 历史学 和 地理学
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
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 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
和以 方国 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 侨州郡和实州郡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 西汉 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 杜诗 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
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 卫温 和 诸葛直
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纺织业 。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 苏州 和 松江 是全国棉纺
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唐 代设置的。
⒕ 汉书 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
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班固 。
⒖ 华阳国志 是东晋时 常璩 的所撰写的一部我
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三.选择题
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
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
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
3,明代长城西起(D),东至(C)
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 嘉峪关e鸭绿江
4,(C )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 D)年中俄又订立
了《恰克图条约》
a1586 b1736 c1689 d1728 e1812
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b )( c)( e)( g)
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 五原g敦煌h北地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A瑗珲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C尼布楚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C )
2,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A县级政区;B省级政区,C州级政
区;D乡或镇。(A )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增加;B农业区的扩大;C分封制的终止;D中央集权制
的形成。( D)
4,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A阴山;B贺兰山;C终
南山;D太行山。(B)
5,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
B五百年来北京的气候变迁;C泉州沿革;D重访千年古城。(D )
6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是:A《汉书.地理志》;B《山海经》;C
《水经注》;D《史记.大宛列传》(B )
7,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
清朝。(B )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A都护府;B节度使;C双
头郡;D厅。(A )
9,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缓;B水量变化
太大;C堤防不巩固;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D)
10 商朝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
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
生态保护。( A)
11,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年代悠久;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
素;C古今对照;D,附有历史资料。(B )
12,“湖广”是指:A湖南与广东;B湖北与广东;C湖北与湖南;D湖
北、湖南与广东、广西。( C)
13,在河西走廊高立行政区域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
唐朝。( )
14,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开始于: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 C)
15,“四川”一名的来历是:A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B宋朝设置过川
陕四路;C当地有四个带“川”字的政区;D是四川行省的简称。(B )
16,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
济比较发达;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C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D异
族由北方侵入。(C)
17,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B )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 A)
19,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A河西走廊;B山西;C蒙古高原;D
内蒙古南部。(D )
20,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A赫图阿拉;B萨尔浒;
C建州女真;D盛京。( A)
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
A
A、春秋时期 B、战国 C、秦朝 D、汉代
4、羁縻府州是 B 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D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6、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发现于 C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
文化
7、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绿肥? B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代
8、元朝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繁华城市的下列哪个?B
A、广州 B、泉州 C、杭州 D、苏州
9、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坊”与“市”的界线
被打破是在哪个朝代? B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0、我国城市中的“前市后坊”布局结构形成于哪个时期?
A、秦朝 B、汉唐时期 C、唐宋时期 D、宋元时期
11、我国古代第一部水利专著是 D (明 潘季驯)
A、《史记河渠书》 B、《吴中水利书》
C、《行水金鉴》 D、《河防一览》
12、陶瓷业在宋代很发达,其中以“瓷都”闻名于世的地方是
B
A、浙江龙泉 B、江西景德镇 C、 江苏宜兴 D、广东石
湾
三, 问答题(40分)
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
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
详见笔记 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选址原则
西汉:长安 东汉:洛阳 西晋:洛阳 东晋:南京 隋唐:(两都制)长
安 洛阳(东都) 元:大都(北京) 明:北京 清:北京
2,
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
关中丧失全国政治中心,是生态气候、政治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状
况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
生态环境与气候是古代都城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安之所以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正是由于长安及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
厚的天然优势: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然而,长安及
关中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历史上掀起过一次次土
地开发的热潮。关中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 “ 天府 ” ,但同时也给
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
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
的山林,使森林受到巨大的损失。唐政府曾在东西两京附近盛产木材
的地区设置了六监,掌管采伐工作,供应建设所需 。曾有 “ 八水绕
长安 ” 美誉的西安水系,在唐代以后也随着环境的恶化遭到灭顶之
灾。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与秦岭
森林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了长安的环境优势已
不存在,从而影响长安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地位逐渐下降。
在气候方面,唐中期以来,西安及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唐
贞观元年以后,长安地区的气候以寒冬为主,不时有霜雪害稼的现象。
北宋时,关中地区气候继续偏凉,旱灾情况,次数甚多。北宋地区的
这一凉干气候所引起的灾害致使饥荒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宋代长安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金代前期关中地区气候略有回升,年平
均温度略高于现代,是温干型气候。但后期气候又转寒。这种不稳定
的气候波动势必对长安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金代关中地区旱灾
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其已经丧失原有的环境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
后世建都于此。
二、政治及军事上防御的考虑
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
原的门户,能否牢固有效地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很明显,建都关中可以加强政府在西北的防御能力,因为只有把政府
机关置于前线,以都城守卫边疆,才能加强边境的防御实力,才不会
在战争中掉以轻心。 汉代在都城长安的西北的咸阳原上修建陵墓、
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富豪 , 唐代也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北山脚下依
山建陵,究其原因,除了讲求“风水”之外,封锁匈奴、突厥进入关中
的交通要道、加强在西北的防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明朝皇陵的
地址选择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地区 , 距离边墙非常之近,就与汉、唐
皇室选择陵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祖
先崇拜意识使得人们不能容忍祖陵受到丝毫侵犯,保护祖陵也不能有
任何懈怠,而把都城和祖陵置于前线,显然可以有效地加强边境的防
御能力。这就说明,在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治军事实力较强的时期,
西北边境多事,各统一王朝为了能够与这些边境政治势力相抗衡,都
2024年4月8日发(作者:过南晴)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
一 填充题 (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 )第一部有河渠
志的是(史记 )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
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
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 )朝的(郦道元)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 )朝的(常璩 )
3.齐召南是( 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
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 )
宋朝的东京指今( 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
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 )关,东迄( 山海)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 周礼 ~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二.填空题
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 历史学 和 地理学
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
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 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
和以 方国 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 侨州郡和实州郡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 西汉 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 杜诗 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
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 卫温 和 诸葛直
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纺织业 。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 苏州 和 松江 是全国棉纺
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唐 代设置的。
⒕ 汉书 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
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班固 。
⒖ 华阳国志 是东晋时 常璩 的所撰写的一部我
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三.选择题
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
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
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
3,明代长城西起(D),东至(C)
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 嘉峪关e鸭绿江
4,(C )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 D)年中俄又订立
了《恰克图条约》
a1586 b1736 c1689 d1728 e1812
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b )( c)( e)( g)
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 五原g敦煌h北地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A瑗珲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C尼布楚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C )
2,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A县级政区;B省级政区,C州级政
区;D乡或镇。(A )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增加;B农业区的扩大;C分封制的终止;D中央集权制
的形成。( D)
4,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A阴山;B贺兰山;C终
南山;D太行山。(B)
5,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
B五百年来北京的气候变迁;C泉州沿革;D重访千年古城。(D )
6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是:A《汉书.地理志》;B《山海经》;C
《水经注》;D《史记.大宛列传》(B )
7,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
清朝。(B )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A都护府;B节度使;C双
头郡;D厅。(A )
9,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缓;B水量变化
太大;C堤防不巩固;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D)
10 商朝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
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
生态保护。( A)
11,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年代悠久;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
素;C古今对照;D,附有历史资料。(B )
12,“湖广”是指:A湖南与广东;B湖北与广东;C湖北与湖南;D湖
北、湖南与广东、广西。( C)
13,在河西走廊高立行政区域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
唐朝。( )
14,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开始于: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 C)
15,“四川”一名的来历是:A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B宋朝设置过川
陕四路;C当地有四个带“川”字的政区;D是四川行省的简称。(B )
16,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
济比较发达;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C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D异
族由北方侵入。(C)
17,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B )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 A)
19,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A河西走廊;B山西;C蒙古高原;D
内蒙古南部。(D )
20,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A赫图阿拉;B萨尔浒;
C建州女真;D盛京。( A)
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
A
A、春秋时期 B、战国 C、秦朝 D、汉代
4、羁縻府州是 B 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D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6、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发现于 C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
文化
7、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绿肥? B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代
8、元朝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繁华城市的下列哪个?B
A、广州 B、泉州 C、杭州 D、苏州
9、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坊”与“市”的界线
被打破是在哪个朝代? B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0、我国城市中的“前市后坊”布局结构形成于哪个时期?
A、秦朝 B、汉唐时期 C、唐宋时期 D、宋元时期
11、我国古代第一部水利专著是 D (明 潘季驯)
A、《史记河渠书》 B、《吴中水利书》
C、《行水金鉴》 D、《河防一览》
12、陶瓷业在宋代很发达,其中以“瓷都”闻名于世的地方是
B
A、浙江龙泉 B、江西景德镇 C、 江苏宜兴 D、广东石
湾
三, 问答题(40分)
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
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
详见笔记 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选址原则
西汉:长安 东汉:洛阳 西晋:洛阳 东晋:南京 隋唐:(两都制)长
安 洛阳(东都) 元:大都(北京) 明:北京 清:北京
2,
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
关中丧失全国政治中心,是生态气候、政治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状
况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
生态环境与气候是古代都城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安之所以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正是由于长安及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
厚的天然优势: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然而,长安及
关中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历史上掀起过一次次土
地开发的热潮。关中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 “ 天府 ” ,但同时也给
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
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
的山林,使森林受到巨大的损失。唐政府曾在东西两京附近盛产木材
的地区设置了六监,掌管采伐工作,供应建设所需 。曾有 “ 八水绕
长安 ” 美誉的西安水系,在唐代以后也随着环境的恶化遭到灭顶之
灾。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与秦岭
森林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了长安的环境优势已
不存在,从而影响长安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地位逐渐下降。
在气候方面,唐中期以来,西安及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唐
贞观元年以后,长安地区的气候以寒冬为主,不时有霜雪害稼的现象。
北宋时,关中地区气候继续偏凉,旱灾情况,次数甚多。北宋地区的
这一凉干气候所引起的灾害致使饥荒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宋代长安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金代前期关中地区气候略有回升,年平
均温度略高于现代,是温干型气候。但后期气候又转寒。这种不稳定
的气候波动势必对长安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金代关中地区旱灾
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其已经丧失原有的环境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
后世建都于此。
二、政治及军事上防御的考虑
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
原的门户,能否牢固有效地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很明显,建都关中可以加强政府在西北的防御能力,因为只有把政府
机关置于前线,以都城守卫边疆,才能加强边境的防御实力,才不会
在战争中掉以轻心。 汉代在都城长安的西北的咸阳原上修建陵墓、
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富豪 , 唐代也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北山脚下依
山建陵,究其原因,除了讲求“风水”之外,封锁匈奴、突厥进入关中
的交通要道、加强在西北的防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明朝皇陵的
地址选择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地区 , 距离边墙非常之近,就与汉、唐
皇室选择陵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祖
先崇拜意识使得人们不能容忍祖陵受到丝毫侵犯,保护祖陵也不能有
任何懈怠,而把都城和祖陵置于前线,显然可以有效地加强边境的防
御能力。这就说明,在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治军事实力较强的时期,
西北边境多事,各统一王朝为了能够与这些边境政治势力相抗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