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TG01SZ0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9日发(作者:暨竹萱)

第32卷第2期 

2O13年4月 

飞行器测控学报 

Journal of Spacecraft TT&C Technology 

VoL 32 NO.2 

Apr.2013 

TGO 1/SZO 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李 勰 。,唐歌实 ,张 宇 ,谢剑锋 ,李翠兰 ,王 健 ,段建锋 。,曹建峰 

(1.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2.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100094) 

摘 要:以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为背景,介绍了交会对接任务轨道计算和预报的新特点。针对TG01(“天宫一 

号”目标飞行器)调相控制期间的中长期轨道预报问题,分析了影响预报精度的多种因素,定量给出了偏航飞行姿 

态对轨道预报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策略预报结果的比较,制定了轨道预报的最优策略;针对SZ08(“神舟八号”飞船) 

远距离导引期间的短弧定轨,采用适应短弧情况下的定轨策略,分别利用3圈、6圈地基统一S频段和中继卫星数 

据的定轨位置精度优于50 m。 

关键词:“天宫一号”(TG01);“神舟八号”(SZ08);交会对接;中长期轨道预报;短弧定轨 

中图分类号:V526;P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620(2013)02—0162—06 

DOI:10.7642/j.issn.1674—5620.2013—02—0162—06 

Accuracy Analysis of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TG0 1/SZ08 Rendezvous and Docking 

LI Xie ,TANG Geshi ,ZHANG Yu ,XIE Jianfeng ,LI Cuilan 一, 

WANG Jian 。DUAN Jianfeng 。CAO Jianfeng '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erospace Flight Dynamics Laboratory,Beijing 100094; 

2.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Center,Beijing 100094) 

Abstract:New characteristics of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rst ren— 

dezvous and docking mission of China.Factors affecting orbit prediction accuracy,including yaw steering mode,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ng term orbit prediction problem during the period of phasing maneu 

ver of TG0 1(Tiangong一1).The optimal orbit prediction strategy is set up through results comparison using differ— 

ent strategies.Regarding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with short arc of SZ08(Shenzhou一8)spaceship during the far range 

guided phase,orbit determination strategy adapted tO the short arc condition is adopted.As a result,the position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50m with 3 and 6 passes during orbit determination with ground—based S-band tracking data 

and tracking data of the TDRSS(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 

Keywords:Tiangong一1(TG01);Shenzhou-8(SZ08);rendezvous and docking}long term orbit prediction;short arc 

orbit determination 

0 引 言 

面级在航天员的手动操作下完成了历史上首次交会 

对接,1967年,前苏联Cosmos 18与Cosmos 188完 

成了首次自动交会对接l4],此后美、俄、日等国相继 航天器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关键技 

术,与载人航天使命有关的高级空间任务操作(包 

括:天地往返运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与长期运 

实施了一系列空间交会对接操作。我国载人航天工 

程在成功实现航天员舱外活动之后,空间交会对接 

营、航天器在轨服务、太空救援、载人登月及行星际 

航行等),都要应用交会对接技术l_】。。]。 

1966年,美国Gemini一8飞船与Agena火箭上 

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第2阶段的重要目标。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成功发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下简称TG01),1个月后 

*收稿日期:2012—11—27;修回日期:2012—12—31;网络出版时间:2Ol3—3—29 1O:4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4230.TV.20130329.1041.013.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173005,No.11203003) 

第一作者简介:李勰(198o一),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航天器精密定轨方面的研究;E-mail:lixie

1980@yahoo.corn.cn 

第2期 李 勰,等:TG01/SZ0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神舟八号”飞船(以下简称SZ08)发射升空,完成了 

我国首次空间目标自动交会对接。本文主要针对我 

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TG01调相控制和SZ08远 

时序关系图。 

第l天 第2天 

船箭 导引 

距离导引控制,对轨道确定和预报精度进行分析。 

1 交会对接定轨预报特点 

与以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相比,空间交会对接 

任务时间周期长、精度要求高、飞控过程复杂,对2 

目标的轨道确定和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2 

目标的定轨预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1 目标飞行器中长期轨道预报 

TG01发射人轨,进入近地点200 km、远地点 

346.9 km的椭圆轨道,为了尽可能利用大气阻力使 

其自然衰减到达交会对接轨道高度,根据预报的空 

间环境状况,TG01在第4圈近地点附近和第13圈 

远地点附近分别进行了2次轨道控制,将TG01轨 

道调整为平均高度355 km的近圆轨道。 

为了实现TGO1和SZ08在343 km的圆轨道 

进行交会对接,根据设计轨道,TG01目标飞行器在 

SZ08入轨时刻应满足与SZ08共面,且2目标的相 

位差满足88.5。±10。。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兼 

顾TG01的调相能力,需在SZ08飞船发射前对 

TG01进行2~3次调相控制。按照技术要求,分别 

计划在飞船发射前21天、前6天和前1天安排 

TGO1进行调相控制,而调相控制需要依据TG01 

在SZ08飞船入轨时刻的状态进行规划,因此TG01 

调相控制时面临长达21天的轨道预报。这在以往 

各类航天任务中并不常见,给定轨和预报提出了全 

新的挑战。 

1.2追踪航天器的短弧定轨 

SZ08发射入轨之后,空间交会对接按照飞行过 

程可分为远距离导引、近距离导引、平移靠拢和对接 

4个阶段。从广义来说,还包括组合体的组合飞行 

以及撤离返回。本文重点关注由地面控制中心负责 

测定轨和控制计算的远距离导引过程。远距离导引 

过程从追踪航天器入轨开始至其上的对接敏感器捕 

获到目标航天器并转入自主控制结束。我国首次交 

会对接任务远距离导引利用5次轨道控制,将SZ08 

导引至TG01后下方约52 km位置的共面轨道,2 

目标建立相对导航。此时,在TG01轨道坐标系下, 

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速度要满足自主导 

引起控的条件(通常也称为远距离导引终点的精度 

指标)。图1为远距离导引飞船轨道计算和控制的 

分离 终点 

轨道计算时刻;・上行注入时刻;★轨道控制时刻 

图1 交会对接飞船远距离导引轨道计算和控制时序图 

Fig.1 Orbit calculation and maneuver scheduling of SZ08 

spaceship during the far range guide phase 

从图1可以看出,远距离导引过程包括轨道测 

量和计算、控制参数计算以及控制指令的上行注入 

和实施。整个远距离导引的定轨弧段被分割成若干 

子弧段,子弧段一般在3圈左右,最长不超过6圈。 

在短弧条件下,由于观测几何对航天器的约束较弱, 

法方程的收敛往往不唯一,因此定轨精度可能会存 

在较大误差。此外,由于弧段较短,数据的统计特性 

往往难以准确反映航天器的运动状态,不利于大气 

阻尼系数的求解,因此大气阻力的误差将会作为系 

统误差保留,这会影响定轨精度。同时,大气阻力的 

误差也将作为后续预报的初始误差,这也影响轨道 

预报精度。 

2 中长期轨道预报精度分析 

2.1轨道预报误差源分析 

轨道预报是对轨道在当前动力学条件约束下演 

化规律的描述,其误差源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轨道 

初值误差和力学模型误差。上述误差对轨道预报的 

影响可以用轨道确定精度和误差传播规律来表 

征_5 。图2和图3给出了TG01轨道初值误差和模 

型误差对轨道外推21天的影响。 

宴 

删 

量 

j}lj】 

删 

芝 

(c)沿迹方向0.OOl。误差 

图2 轨道初值误差对预报的影响 

Fig.2 Orbit prediction error affected by initial orbit error: 

(a)Aa=10 m;(b)A/=0.001。;(C)A(oJ+M)一0.001。 

164 

2 1 

飞行器测控学报 

岳 _

第32卷 

m m 0 

5[= 耋雪 

奏0萄 出0 .2仆  堂 壁 竺 =△ :=自 二. 二oc△ : l 

:三l0 4 8 12 16 20 

时l ,d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轨道初值误差基本呈 

线性传播,RTN三方向10 m量级的位置误差 

(RTN三个方向通过轨道半长轴、沿迹量和轨道倾 

角来体现)外推21天最大约为30 km,且主要是半 

长轴精度的影响。对于载人航天轨道,由于轨道高 

度较低,受大气阻力的影响十分显著。对轨道计算 

中常用的力学模型(主要考虑重力场、大气阻力和光 

压)施加15 的模型误差(通过重力场J2项系数、 

阻尼系数、光压系数的误差来表征),预报21天的结 

果表明,重力场模型和光压模型误差的影响非常有 

限,而大气阻力模型的误差最大可引起近2 000 km 

的位置偏差,可见,大气阻力是影响低轨航天器中长 

期预报的最关键因素。 

2.2飞行姿态对预报的影响 

TG01在自由飞行期间,为了保持整星能源平 

衡,当轨道面与太阳方向夹角超过一定限度,TG01 

将转入偏航飞行模式。偏航飞行模式示意图如图4 

所示。其中,X。y0 为航天器三轴稳定对地定向 

飞行模式下的本体坐标系。偏航模式下,本体系Z 

轴仍然指向地心,X轴绕Z轴旋转一个角度使X轴 

位于太阳、航天器和地心决定的平面内,XYZ成右 

手系。X轴转过的角度即为偏航角,太阳帆板法向 

指向太阳方向。航天器在偏航飞行模式下,迎风面 

积将会随着偏航角度、太阳与轨道面夹角的变化而 

产生周期性变化。 

偏航飞行姿态的气动模型如下式 

1 , 一、 

一一

妻f 1(SB+SP) 

图4偏航飞行模式示意图 

Fig.4 Orbit prediction error due to force models error:(a) 

15%error of atmospheric models;(b)15%error of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c)1 5%error of earth grav- 

ity models 

其中 为大气阻力加速度.fd为阻尼系数;p为大 

气密度;m为航天器质量;S 为航天器本体迎风面 

积;S 为航天器帆板迎风面积; 为飞行速度。本 

体和帆板的迎风面积计算如下 

SB—SE l cos0 l+sc l sin0  l

s 一s 

其中S ,S 分别为航天器的截面积和侧面积;S 

为帆板面积;0为偏航角;N为帆板法向,即太阳矢 

量方向。 

目标飞行器调相期间,TG01于2012年10月 

6日至24日处于偏航飞行模式,图5给出了整个 

偏航阶段太阳和轨道面夹角、偏航角及迎风面积 

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迎风面积的变化包含有 

与轨道周期相关的短周期变化和与太阳方位相关 

的长周期变化,迎风面积的变化将会对大气阻力 

计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轨道预报的结果。在其 

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轨道外推18天,由于偏航 

和三轴对地2种飞行姿态的不同,轨道偏差可达 

近2 000 km,对应相位差约17。。因此在轨道预报 

中,可以根据计算时刻航天器和太阳的相对关系, 

实时计算迎风面积,也可以采用求平均值的办法, 

计算等效的平均面积。 

2.3 TG01中长期轨道预报分析 

根据前文对调相控制的表述,本文以第1次调 

相(飞船发射前21天)控制轨道预报为例,对中长期 

轨道预报精度进行分析。 

影响轨道中长期预报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阻力的 

计算,而大气阻力计算的不确定性包含大气密度的 

第2期 李勰,等:TG01/SZ0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嫒一2O 

旦_40 

套 

60 

0 12 18 

2o0 

lOO 

搐 

堡 

{ 

遣 

较 

时间,d 

图5 TG01轨道面与太阳夹角、偏航角以及迎风面积随时 

间的变化 

Fig.5 Variation with time of angle between orbit plane and 

the sun,yaw angle and frontal area 

不确定性、考虑航天器结构和姿态影响的面质比不 

确定性以及阻尼系数的不确定性。此外,密度计算 

还与空间环境参数密切相关,而空间环境参数的长 

期预报精度难以有效保证。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 

中,往往通过估计大气阻尼系数来吸收以上各类因 

素误差,从而达到提高定轨预报精度的目的l6]。 

TGOI目标飞行器第1次调相计划于2011年 

1O月11日实施,此时TGO1正处于偏航飞行模式, 

分别利用1O月6日至9日计算的轨道,预报至 

SZ08发射时刻,并计算对应的控制策略,计算结果 

如表1所示。 

表1第1次调相控制策略计算结果 

Tab.1 Orbit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first phasing 

从表1可见,利用4组不同历元时刻轨道计算 

2目标无控状态相位差、速度增量、开机长度,其差 

异较大,这反映出中长期轨道预报误差的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大气阻力计算对轨道预报的影响因 

素,采用不同的轨道预报策略,分析评估中长期轨道 

预报的精度。由于TG01转入正飞后能源停控有喷 

气,因此,利用1O月11日定轨结果,采用以下4种 

不同的预报策略(见表2),分别预报至1O月24日0 

时,并将预报结果与1O月24日精密定轨结果进行 

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2轨道预报策略 

Tab.2 Orbit prediction strategies 

策略序号 策略描述 

一 .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包括解算采用的空 

间环境参数),迎风面积采用偏航实时计算模式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包括解算采用的 

空间环境参数),迎风面积采用等效面积 

一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空间环境参数采 

用预报值,迎风面积采用偏航实时计算模式 

一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空间环境参数采 

用预报值,迎风面积采用等效面积 

注:空间环境参数预报值采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21天预报结 

果,事后实测值采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结果。 

表3不同策略轨道预报结果比较 

Tab.3 Comparisons of orbit prediction errors us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Casel和Case2是地面控制中心在任务实施过 

程中较常采用的策略,预报18天轨道半长轴误差约 

10 km,沿迹误差用相位角表示,为45。左右。从理 

论上讲,对于中长期轨道预报,由于空间环境存在变 

化,利用当前弧段定轨拟合的大气阻尼系数和与之 

匹配的空间环境参数应用于后续数天的预报是不合 

理的,应该采用计算历元时刻的空间环境参数。但 

由于空间环境参数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不确 

定性较大(如图6所示),因此Case3、Case4的预报 

结果相比Case1、Case2并没有提高。 

3 SZ08飞船定轨策略与精度评估 

交会对接过程中,sz08飞船和TGO1目标飞行 

飞行器测控学报 第32卷 

避 

高 

臻 

_r 

妊 

越 

图6 TGO1调相期间观测和预报空间环境参数比较 

Fig.6 Space environment parameters’comparison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during TG0 1 phasing: 

(a)solar flux;(b)geomagnetic index 

器采用陆海天基的立体测控网络,即陆海基的USB 

(统一S频段)测量系统和我国自主的TDRS(中继 

卫星)测量系统。陆海天基测控网的测轨数据统一 

传送到地面控制中心,由地面控制中心完成2目标 

的轨道计算、飞行控制及任务规划。 

3.1 飞船远距离导引轨道计算及精度评估 

远距离导引过程包括轨道测量和计算、控制 

参数计算和控制指令的上行注入和实施。飞船的 

人轨误差、导航(轨道确定)误差、力学模型(轨道 

预报)误差和控制误差综合作用,将使实际轨道偏 

离设计轨道。其中,入轨误差通过远距离导引第1 

次轨道控制可以得到较好修正,而导航误差和力 

学模型误差通过历次控制规划的传递,将对导引 

终点的精度产生重要影响。前文已就力学模型误 

差进行了分析说明,下面将重点分析我国首次交 

会对接任务远距离导引阶段的导航误差,并对其 

进行精度评估。 

SZ08飞船远距离导引过程中,参与跟踪测轨任 

务的系统主要为USB测量系统与TDRS测量系 

统。其中,USB测量系统包括国内和国外测控站以 

及远洋测量船,TDRS测量系统包括分别定点于东 

经77。和130。的“天链一号”01星和02星(TL一01, 

TI 一02)。由于导引过程中飞船频繁轨控,如果不考 

虑轨控过程,整个远距离导引阶段典型的定轨弧段 

长度分别为5圈和3圈。选取SZ08飞船第2次和 

第3次轨道控制进行轨道计算,测轨弧度分别为第 

6—11圈和第13—16圈,定轨策略见表4。 

表4轨道计算策略 

Tab.4 Orbit determination strategy 

项目 模型 

坐标系 地心J2000天球坐标系 

重力场 JGM3(64×64) 

N体摄动 月球、太阳 

大气阻力 MSIS90模型,固定面质比 

位置速度+阻尼系数+测距系统差 

解算参数 位置速度+测距系统差z 

数据使用及 双程测距:10 ITI 

权重设置 四程距离和:5 ITI 

对流层延迟修正Hopfield模型 

船箭分离/导引控制后至上行注入前 

定轨数据长度 5圈跟踪测量” 

3圈跟踪测量 

注:1)对应第2次轨道控制策略;2)对应第3次轨道控制策略。 

依据第2、第3次轨道控制的测控条件,按照上 

述定轨策略,分别采用USB数据和TDRS数据进 

行轨道计算,并与精密星历进行比较,结果如图7、 

图8(△A 为总位置偏差)所示。从这2图可以看 

出,我国自主的天地基测量数据在3圈以上跟踪弧 

段条件下,定轨位置精度可达优于50 m的水平。 

中继卫星由于与飞船的相对几何关系比较固定,因 

此对轨道面的约束偏弱,故轨道面法向偏差较大[7]。 

2次导引控制定轨数据均方根误差如表5所示。 

g 

堪 

嘲 

图7 第2次导引控制定轨精度比较 

Fig.7 Orbit accuracy comparisons of the 2” far range guided 

control 

从表5可以看出,尽管第2次轨道控制测轨弧 

段较长,但参与跟踪的陆基测控站只有4个,而第3 

次轨道控制尽管只有3圈左右的跟踪,但参与跟踪 

的陆基测控站有7个。从测距拟合残差的均方根误 

差综合来看,USB测距数据的测量精度在5 ITI左 

右,不同的测站略有差异,这与加权时采用的权重是 

第2期 李 勰,等:TGO1/SZO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45 

30 

口 

堡 

塑 

15 

。 

厂_] 

O 

—一

1.a J 1 

图8第3次导引控制定轨精度比较 

Fig.8 Orbit accuracy comparisons of the 3 far range guided 

control 

表5 测量数据均方根统计误差 

Tab.5 Statistical rms error of ObservatiOns 

第2次导引控制 第3次导引控制 

测站 双或四程距离和/m测站 双或四程距离和/m 

致的。由于对各个测站设置了相同的权重,可以 

得到2次轨道计算总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54 m 

和4.83 m,这表明第3次轨道控制的数据拟合情况 

优于第2次轨道控制的,从内符合的角度验证了第 

3次轨道控制定轨精度略高。对应图7和图8的 

USB数据星历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第3次轨道控制 

全程星历基本都优于20 m,而第2次轨道控制定轨 

结果的沿迹方向位置偏差最大达到50 m,从外符合 

的角度验证了第3次轨道控制定轨精度优于第2次 

轨道控制的。 

般而言,在模型误差允许范围内,测轨弧段越 

长,数据拟合越好,定轨精度一般也越高。而以上结 

果表明,测轨弧段还应与有效跟踪联系起来,特别是 

针对我国USB测量系统局部布站的特点,应该综合 

考虑测轨弧段的跟踪有效性和效率,不能简单以时 

间长短来衡量。 

4 结 论 

在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TGOI目标 

飞行器调相期间的中长期轨道预报和SZ08飞船远 

距离导引期间的短弧定轨是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发展 

对轨道计算提出的新需求。本文从空间环境对轨道 

预报的效应着手,重点探讨了空间环境参数的应用 

策略对中长期轨道预报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自 

主USB和TDRS短弧定轨精度,在此基础上给出 

了适用于工程需求的应用策略,为后续我国载人空 

间站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1 2 3 4 5 

2024年4月9日发(作者:暨竹萱)

第32卷第2期 

2O13年4月 

飞行器测控学报 

Journal of Spacecraft TT&C Technology 

VoL 32 NO.2 

Apr.2013 

TGO 1/SZO 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李 勰 。,唐歌实 ,张 宇 ,谢剑锋 ,李翠兰 ,王 健 ,段建锋 。,曹建峰 

(1.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2.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100094) 

摘 要:以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为背景,介绍了交会对接任务轨道计算和预报的新特点。针对TG01(“天宫一 

号”目标飞行器)调相控制期间的中长期轨道预报问题,分析了影响预报精度的多种因素,定量给出了偏航飞行姿 

态对轨道预报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策略预报结果的比较,制定了轨道预报的最优策略;针对SZ08(“神舟八号”飞船) 

远距离导引期间的短弧定轨,采用适应短弧情况下的定轨策略,分别利用3圈、6圈地基统一S频段和中继卫星数 

据的定轨位置精度优于50 m。 

关键词:“天宫一号”(TG01);“神舟八号”(SZ08);交会对接;中长期轨道预报;短弧定轨 

中图分类号:V526;P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620(2013)02—0162—06 

DOI:10.7642/j.issn.1674—5620.2013—02—0162—06 

Accuracy Analysis of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TG0 1/SZ08 Rendezvous and Docking 

LI Xie ,TANG Geshi ,ZHANG Yu ,XIE Jianfeng ,LI Cuilan 一, 

WANG Jian 。DUAN Jianfeng 。CAO Jianfeng '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erospace Flight Dynamics Laboratory,Beijing 100094; 

2.Beijing Aerospace Control Center,Beijing 100094) 

Abstract:New characteristics of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present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rst ren— 

dezvous and docking mission of China.Factors affecting orbit prediction accuracy,including yaw steering mode,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long term orbit prediction problem during the period of phasing maneu 

ver of TG0 1(Tiangong一1).The optimal orbit prediction strategy is set up through results comparison using differ— 

ent strategies.Regarding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with short arc of SZ08(Shenzhou一8)spaceship during the far range 

guided phase,orbit determination strategy adapted tO the short arc condition is adopted.As a result,the position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50m with 3 and 6 passes during orbit determination with ground—based S-band tracking data 

and tracking data of the TDRSS(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 

Keywords:Tiangong一1(TG01);Shenzhou-8(SZ08);rendezvous and docking}long term orbit prediction;short arc 

orbit determination 

0 引 言 

面级在航天员的手动操作下完成了历史上首次交会 

对接,1967年,前苏联Cosmos 18与Cosmos 188完 

成了首次自动交会对接l4],此后美、俄、日等国相继 航天器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关键技 

术,与载人航天使命有关的高级空间任务操作(包 

括:天地往返运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与长期运 

实施了一系列空间交会对接操作。我国载人航天工 

程在成功实现航天员舱外活动之后,空间交会对接 

营、航天器在轨服务、太空救援、载人登月及行星际 

航行等),都要应用交会对接技术l_】。。]。 

1966年,美国Gemini一8飞船与Agena火箭上 

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第2阶段的重要目标。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成功发射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下简称TG01),1个月后 

*收稿日期:2012—11—27;修回日期:2012—12—31;网络出版时间:2Ol3—3—29 1O:4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4230.TV.20130329.1041.013.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173005,No.11203003) 

第一作者简介:李勰(198o一),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航天器精密定轨方面的研究;E-mail:lixie

1980@yahoo.corn.cn 

第2期 李 勰,等:TG01/SZ0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神舟八号”飞船(以下简称SZ08)发射升空,完成了 

我国首次空间目标自动交会对接。本文主要针对我 

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TG01调相控制和SZ08远 

时序关系图。 

第l天 第2天 

船箭 导引 

距离导引控制,对轨道确定和预报精度进行分析。 

1 交会对接定轨预报特点 

与以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相比,空间交会对接 

任务时间周期长、精度要求高、飞控过程复杂,对2 

目标的轨道确定和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2 

目标的定轨预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1 目标飞行器中长期轨道预报 

TG01发射人轨,进入近地点200 km、远地点 

346.9 km的椭圆轨道,为了尽可能利用大气阻力使 

其自然衰减到达交会对接轨道高度,根据预报的空 

间环境状况,TG01在第4圈近地点附近和第13圈 

远地点附近分别进行了2次轨道控制,将TG01轨 

道调整为平均高度355 km的近圆轨道。 

为了实现TGO1和SZ08在343 km的圆轨道 

进行交会对接,根据设计轨道,TG01目标飞行器在 

SZ08入轨时刻应满足与SZ08共面,且2目标的相 

位差满足88.5。±10。。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兼 

顾TG01的调相能力,需在SZ08飞船发射前对 

TG01进行2~3次调相控制。按照技术要求,分别 

计划在飞船发射前21天、前6天和前1天安排 

TGO1进行调相控制,而调相控制需要依据TG01 

在SZ08飞船入轨时刻的状态进行规划,因此TG01 

调相控制时面临长达21天的轨道预报。这在以往 

各类航天任务中并不常见,给定轨和预报提出了全 

新的挑战。 

1.2追踪航天器的短弧定轨 

SZ08发射入轨之后,空间交会对接按照飞行过 

程可分为远距离导引、近距离导引、平移靠拢和对接 

4个阶段。从广义来说,还包括组合体的组合飞行 

以及撤离返回。本文重点关注由地面控制中心负责 

测定轨和控制计算的远距离导引过程。远距离导引 

过程从追踪航天器入轨开始至其上的对接敏感器捕 

获到目标航天器并转入自主控制结束。我国首次交 

会对接任务远距离导引利用5次轨道控制,将SZ08 

导引至TG01后下方约52 km位置的共面轨道,2 

目标建立相对导航。此时,在TG01轨道坐标系下, 

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速度要满足自主导 

引起控的条件(通常也称为远距离导引终点的精度 

指标)。图1为远距离导引飞船轨道计算和控制的 

分离 终点 

轨道计算时刻;・上行注入时刻;★轨道控制时刻 

图1 交会对接飞船远距离导引轨道计算和控制时序图 

Fig.1 Orbit calculation and maneuver scheduling of SZ08 

spaceship during the far range guide phase 

从图1可以看出,远距离导引过程包括轨道测 

量和计算、控制参数计算以及控制指令的上行注入 

和实施。整个远距离导引的定轨弧段被分割成若干 

子弧段,子弧段一般在3圈左右,最长不超过6圈。 

在短弧条件下,由于观测几何对航天器的约束较弱, 

法方程的收敛往往不唯一,因此定轨精度可能会存 

在较大误差。此外,由于弧段较短,数据的统计特性 

往往难以准确反映航天器的运动状态,不利于大气 

阻尼系数的求解,因此大气阻力的误差将会作为系 

统误差保留,这会影响定轨精度。同时,大气阻力的 

误差也将作为后续预报的初始误差,这也影响轨道 

预报精度。 

2 中长期轨道预报精度分析 

2.1轨道预报误差源分析 

轨道预报是对轨道在当前动力学条件约束下演 

化规律的描述,其误差源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轨道 

初值误差和力学模型误差。上述误差对轨道预报的 

影响可以用轨道确定精度和误差传播规律来表 

征_5 。图2和图3给出了TG01轨道初值误差和模 

型误差对轨道外推21天的影响。 

宴 

删 

量 

j}lj】 

删 

芝 

(c)沿迹方向0.OOl。误差 

图2 轨道初值误差对预报的影响 

Fig.2 Orbit prediction error affected by initial orbit error: 

(a)Aa=10 m;(b)A/=0.001。;(C)A(oJ+M)一0.001。 

164 

2 1 

飞行器测控学报 

岳 _

第32卷 

m m 0 

5[= 耋雪 

奏0萄 出0 .2仆  堂 壁 竺 =△ :=自 二. 二oc△ : l 

:三l0 4 8 12 16 20 

时l ,d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轨道初值误差基本呈 

线性传播,RTN三方向10 m量级的位置误差 

(RTN三个方向通过轨道半长轴、沿迹量和轨道倾 

角来体现)外推21天最大约为30 km,且主要是半 

长轴精度的影响。对于载人航天轨道,由于轨道高 

度较低,受大气阻力的影响十分显著。对轨道计算 

中常用的力学模型(主要考虑重力场、大气阻力和光 

压)施加15 的模型误差(通过重力场J2项系数、 

阻尼系数、光压系数的误差来表征),预报21天的结 

果表明,重力场模型和光压模型误差的影响非常有 

限,而大气阻力模型的误差最大可引起近2 000 km 

的位置偏差,可见,大气阻力是影响低轨航天器中长 

期预报的最关键因素。 

2.2飞行姿态对预报的影响 

TG01在自由飞行期间,为了保持整星能源平 

衡,当轨道面与太阳方向夹角超过一定限度,TG01 

将转入偏航飞行模式。偏航飞行模式示意图如图4 

所示。其中,X。y0 为航天器三轴稳定对地定向 

飞行模式下的本体坐标系。偏航模式下,本体系Z 

轴仍然指向地心,X轴绕Z轴旋转一个角度使X轴 

位于太阳、航天器和地心决定的平面内,XYZ成右 

手系。X轴转过的角度即为偏航角,太阳帆板法向 

指向太阳方向。航天器在偏航飞行模式下,迎风面 

积将会随着偏航角度、太阳与轨道面夹角的变化而 

产生周期性变化。 

偏航飞行姿态的气动模型如下式 

1 , 一、 

一一

妻f 1(SB+SP) 

图4偏航飞行模式示意图 

Fig.4 Orbit prediction error due to force models error:(a) 

15%error of atmospheric models;(b)15%error of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c)1 5%error of earth grav- 

ity models 

其中 为大气阻力加速度.fd为阻尼系数;p为大 

气密度;m为航天器质量;S 为航天器本体迎风面 

积;S 为航天器帆板迎风面积; 为飞行速度。本 

体和帆板的迎风面积计算如下 

SB—SE l cos0 l+sc l sin0  l

s 一s 

其中S ,S 分别为航天器的截面积和侧面积;S 

为帆板面积;0为偏航角;N为帆板法向,即太阳矢 

量方向。 

目标飞行器调相期间,TG01于2012年10月 

6日至24日处于偏航飞行模式,图5给出了整个 

偏航阶段太阳和轨道面夹角、偏航角及迎风面积 

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迎风面积的变化包含有 

与轨道周期相关的短周期变化和与太阳方位相关 

的长周期变化,迎风面积的变化将会对大气阻力 

计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轨道预报的结果。在其 

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轨道外推18天,由于偏航 

和三轴对地2种飞行姿态的不同,轨道偏差可达 

近2 000 km,对应相位差约17。。因此在轨道预报 

中,可以根据计算时刻航天器和太阳的相对关系, 

实时计算迎风面积,也可以采用求平均值的办法, 

计算等效的平均面积。 

2.3 TG01中长期轨道预报分析 

根据前文对调相控制的表述,本文以第1次调 

相(飞船发射前21天)控制轨道预报为例,对中长期 

轨道预报精度进行分析。 

影响轨道中长期预报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阻力的 

计算,而大气阻力计算的不确定性包含大气密度的 

第2期 李勰,等:TG01/SZ0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嫒一2O 

旦_40 

套 

60 

0 12 18 

2o0 

lOO 

搐 

堡 

{ 

遣 

较 

时间,d 

图5 TG01轨道面与太阳夹角、偏航角以及迎风面积随时 

间的变化 

Fig.5 Variation with time of angle between orbit plane and 

the sun,yaw angle and frontal area 

不确定性、考虑航天器结构和姿态影响的面质比不 

确定性以及阻尼系数的不确定性。此外,密度计算 

还与空间环境参数密切相关,而空间环境参数的长 

期预报精度难以有效保证。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 

中,往往通过估计大气阻尼系数来吸收以上各类因 

素误差,从而达到提高定轨预报精度的目的l6]。 

TGOI目标飞行器第1次调相计划于2011年 

1O月11日实施,此时TGO1正处于偏航飞行模式, 

分别利用1O月6日至9日计算的轨道,预报至 

SZ08发射时刻,并计算对应的控制策略,计算结果 

如表1所示。 

表1第1次调相控制策略计算结果 

Tab.1 Orbit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first phasing 

从表1可见,利用4组不同历元时刻轨道计算 

2目标无控状态相位差、速度增量、开机长度,其差 

异较大,这反映出中长期轨道预报误差的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大气阻力计算对轨道预报的影响因 

素,采用不同的轨道预报策略,分析评估中长期轨道 

预报的精度。由于TG01转入正飞后能源停控有喷 

气,因此,利用1O月11日定轨结果,采用以下4种 

不同的预报策略(见表2),分别预报至1O月24日0 

时,并将预报结果与1O月24日精密定轨结果进行 

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2轨道预报策略 

Tab.2 Orbit prediction strategies 

策略序号 策略描述 

一 .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包括解算采用的空 

间环境参数),迎风面积采用偏航实时计算模式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包括解算采用的 

空间环境参数),迎风面积采用等效面积 

一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空间环境参数采 

用预报值,迎风面积采用偏航实时计算模式 

一 

利用定轨解算的阻尼系数,空间环境参数采 

用预报值,迎风面积采用等效面积 

注:空间环境参数预报值采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21天预报结 

果,事后实测值采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结果。 

表3不同策略轨道预报结果比较 

Tab.3 Comparisons of orbit prediction errors using different 

strategies 

Casel和Case2是地面控制中心在任务实施过 

程中较常采用的策略,预报18天轨道半长轴误差约 

10 km,沿迹误差用相位角表示,为45。左右。从理 

论上讲,对于中长期轨道预报,由于空间环境存在变 

化,利用当前弧段定轨拟合的大气阻尼系数和与之 

匹配的空间环境参数应用于后续数天的预报是不合 

理的,应该采用计算历元时刻的空间环境参数。但 

由于空间环境参数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的不确 

定性较大(如图6所示),因此Case3、Case4的预报 

结果相比Case1、Case2并没有提高。 

3 SZ08飞船定轨策略与精度评估 

交会对接过程中,sz08飞船和TGO1目标飞行 

飞行器测控学报 第32卷 

避 

高 

臻 

_r 

妊 

越 

图6 TGO1调相期间观测和预报空间环境参数比较 

Fig.6 Space environment parameters’comparison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predicted during TG0 1 phasing: 

(a)solar flux;(b)geomagnetic index 

器采用陆海天基的立体测控网络,即陆海基的USB 

(统一S频段)测量系统和我国自主的TDRS(中继 

卫星)测量系统。陆海天基测控网的测轨数据统一 

传送到地面控制中心,由地面控制中心完成2目标 

的轨道计算、飞行控制及任务规划。 

3.1 飞船远距离导引轨道计算及精度评估 

远距离导引过程包括轨道测量和计算、控制 

参数计算和控制指令的上行注入和实施。飞船的 

人轨误差、导航(轨道确定)误差、力学模型(轨道 

预报)误差和控制误差综合作用,将使实际轨道偏 

离设计轨道。其中,入轨误差通过远距离导引第1 

次轨道控制可以得到较好修正,而导航误差和力 

学模型误差通过历次控制规划的传递,将对导引 

终点的精度产生重要影响。前文已就力学模型误 

差进行了分析说明,下面将重点分析我国首次交 

会对接任务远距离导引阶段的导航误差,并对其 

进行精度评估。 

SZ08飞船远距离导引过程中,参与跟踪测轨任 

务的系统主要为USB测量系统与TDRS测量系 

统。其中,USB测量系统包括国内和国外测控站以 

及远洋测量船,TDRS测量系统包括分别定点于东 

经77。和130。的“天链一号”01星和02星(TL一01, 

TI 一02)。由于导引过程中飞船频繁轨控,如果不考 

虑轨控过程,整个远距离导引阶段典型的定轨弧段 

长度分别为5圈和3圈。选取SZ08飞船第2次和 

第3次轨道控制进行轨道计算,测轨弧度分别为第 

6—11圈和第13—16圈,定轨策略见表4。 

表4轨道计算策略 

Tab.4 Orbit determination strategy 

项目 模型 

坐标系 地心J2000天球坐标系 

重力场 JGM3(64×64) 

N体摄动 月球、太阳 

大气阻力 MSIS90模型,固定面质比 

位置速度+阻尼系数+测距系统差 

解算参数 位置速度+测距系统差z 

数据使用及 双程测距:10 ITI 

权重设置 四程距离和:5 ITI 

对流层延迟修正Hopfield模型 

船箭分离/导引控制后至上行注入前 

定轨数据长度 5圈跟踪测量” 

3圈跟踪测量 

注:1)对应第2次轨道控制策略;2)对应第3次轨道控制策略。 

依据第2、第3次轨道控制的测控条件,按照上 

述定轨策略,分别采用USB数据和TDRS数据进 

行轨道计算,并与精密星历进行比较,结果如图7、 

图8(△A 为总位置偏差)所示。从这2图可以看 

出,我国自主的天地基测量数据在3圈以上跟踪弧 

段条件下,定轨位置精度可达优于50 m的水平。 

中继卫星由于与飞船的相对几何关系比较固定,因 

此对轨道面的约束偏弱,故轨道面法向偏差较大[7]。 

2次导引控制定轨数据均方根误差如表5所示。 

g 

堪 

嘲 

图7 第2次导引控制定轨精度比较 

Fig.7 Orbit accuracy comparisons of the 2” far range guided 

control 

从表5可以看出,尽管第2次轨道控制测轨弧 

段较长,但参与跟踪的陆基测控站只有4个,而第3 

次轨道控制尽管只有3圈左右的跟踪,但参与跟踪 

的陆基测控站有7个。从测距拟合残差的均方根误 

差综合来看,USB测距数据的测量精度在5 ITI左 

右,不同的测站略有差异,这与加权时采用的权重是 

第2期 李 勰,等:TGO1/SZO8交会对接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分析 

45 

30 

口 

堡 

塑 

15 

。 

厂_] 

O 

—一

1.a J 1 

图8第3次导引控制定轨精度比较 

Fig.8 Orbit accuracy comparisons of the 3 far range guided 

control 

表5 测量数据均方根统计误差 

Tab.5 Statistical rms error of ObservatiOns 

第2次导引控制 第3次导引控制 

测站 双或四程距离和/m测站 双或四程距离和/m 

致的。由于对各个测站设置了相同的权重,可以 

得到2次轨道计算总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54 m 

和4.83 m,这表明第3次轨道控制的数据拟合情况 

优于第2次轨道控制的,从内符合的角度验证了第 

3次轨道控制定轨精度略高。对应图7和图8的 

USB数据星历比较结果可以看出,第3次轨道控制 

全程星历基本都优于20 m,而第2次轨道控制定轨 

结果的沿迹方向位置偏差最大达到50 m,从外符合 

的角度验证了第3次轨道控制定轨精度优于第2次 

轨道控制的。 

般而言,在模型误差允许范围内,测轨弧段越 

长,数据拟合越好,定轨精度一般也越高。而以上结 

果表明,测轨弧段还应与有效跟踪联系起来,特别是 

针对我国USB测量系统局部布站的特点,应该综合 

考虑测轨弧段的跟踪有效性和效率,不能简单以时 

间长短来衡量。 

4 结 论 

在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TGOI目标 

飞行器调相期间的中长期轨道预报和SZ08飞船远 

距离导引期间的短弧定轨是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发展 

对轨道计算提出的新需求。本文从空间环境对轨道 

预报的效应着手,重点探讨了空间环境参数的应用 

策略对中长期轨道预报精度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自 

主USB和TDRS短弧定轨精度,在此基础上给出 

了适用于工程需求的应用策略,为后续我国载人空 

间站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1 2 3 4 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