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泷国)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
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
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
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
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
景观的现代主义》。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
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经过大使馆入口处的一片荷花池时,韩文杰指着这个缓冲设计说“很有象征意义”。他解释道:“就像从中
国进入美国要经过一片海域一样,从中国的街道进入美国使馆,也要经过这样一片水。”
这座耗资4.34亿美元的使馆闹中取静。它虽地处北京朝阳区的中央商务区(CBD),背靠亮马河地段,但与
毗邻的燕莎商圈、北京女人街的喧嚣相比,美国驻华新使馆和马路对面在建的印度使馆、韩国使馆却共同构成
了天泽路上最安静的区域。
新使馆占地4公顷,建有4.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新使馆从职能上分为主办公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
公区、公寓区和停车区。馆内五座建筑物彼此分离,但由翠竹掩映的小径和景观花园连接在一起。使馆中心是
一座8层的主办公楼,与其相邻的是一座3层的中庭办公楼,另外还有一座海军陆战队岗哨、一座领事签证办
公楼和一个多用途的附楼。
新使馆的启用也标志着美国政府机构驻京的千余名外交官将首次在一个一体化的场所办公。
雷德对记者说,2001年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时,美国驻北京的政府机构有10个,其500多名员工在8个
地点办公。而到2008年,美国驻京机构已增加到26个,人员也达到1100多人,但仍分散在22个地点办公。
新使馆启用后,美国外交官们将结束在几处办公地点奔波的尴尬。
记者当天从位于天泽路的使馆东门进入,首先参观的是领事签证办公楼。自然光柔和地射进这座通体透亮
的玻璃建筑。大楼一层是中国公民办理赴美签证的地方,有14个窗口,比正在使用的美国签证处多了4个窗口,
而且每个窗口上方有电子显示屏,还有四排座椅供来宾休息。
“这是赴美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我们希望它能充分体现美国特点。”新使馆建设项目工程师韩文杰
(JohnHolleran)对记者说,使馆建筑采用了节能和环保技术,通过玻璃表面来充分利用自然光,并用白色屋顶来
减少消耗和碳排放。
这座建筑的二层是美国公民服务处和美国国家安全部驻华机构工作的地方。记者注意到这里开辟了几个小
隔间。工作人员说:“一些美国公民比较注意个人隐私,这些空间可供他们处理敏感问题时用。”
记者还参观了中庭办公楼的一层。引导记者参观的韩文杰没有披露哪些机构将在这里办公,但从标牌可以
看出,使馆公共事务部、资源中心、新闻处等部门以及新闻发布会厅都将落户这里。楼里的现代化设备和人性
化的设计让人惊叹。开放式的办公室,多是利用可拆卸的墙分隔而成,办公椅是专门按照人体的构造设计。办
公室门口的指示牌还刻有盲文,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备通向各个场所。
一层还有一个小型美术馆,陈列了18位美国和中国杰出艺术家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
家包括林璎(MayaLin),蔡国强,BettyWoodman,RobertRauschenberg,季云飞,JeffKoons,海波,以
及MartinPuryear。
小桥流水也是为了安全
看到使馆的主要建筑外体都被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覆盖,记者不禁好奇:这些玻璃是防弹的吗?韩文杰没
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鉴于现在的安全环境,我们大量使用玻璃是很昂贵的,因为我们要设计得可以
防止炸弹攻击。”
新使馆的项目总监威廉•普莱尔(WilliamPrior)则表示,使馆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确保安全,吸取历史教
训,防范可能的汽车炸弹攻击、恶意人群聚集攻击和手持枪械者在街道上攻击等。
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泷国)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
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
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
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
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
景观的现代主义》。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
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
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经过大使馆入口处的一片荷花池时,韩文杰指着这个缓冲设计说“很有象征意义”。他解释道:“就像从中
国进入美国要经过一片海域一样,从中国的街道进入美国使馆,也要经过这样一片水。”
这座耗资4.34亿美元的使馆闹中取静。它虽地处北京朝阳区的中央商务区(CBD),背靠亮马河地段,但与
毗邻的燕莎商圈、北京女人街的喧嚣相比,美国驻华新使馆和马路对面在建的印度使馆、韩国使馆却共同构成
了天泽路上最安静的区域。
新使馆占地4公顷,建有4.6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新使馆从职能上分为主办公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
公区、公寓区和停车区。馆内五座建筑物彼此分离,但由翠竹掩映的小径和景观花园连接在一起。使馆中心是
一座8层的主办公楼,与其相邻的是一座3层的中庭办公楼,另外还有一座海军陆战队岗哨、一座领事签证办
公楼和一个多用途的附楼。
新使馆的启用也标志着美国政府机构驻京的千余名外交官将首次在一个一体化的场所办公。
雷德对记者说,2001年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时,美国驻北京的政府机构有10个,其500多名员工在8个
地点办公。而到2008年,美国驻京机构已增加到26个,人员也达到1100多人,但仍分散在22个地点办公。
新使馆启用后,美国外交官们将结束在几处办公地点奔波的尴尬。
记者当天从位于天泽路的使馆东门进入,首先参观的是领事签证办公楼。自然光柔和地射进这座通体透亮
的玻璃建筑。大楼一层是中国公民办理赴美签证的地方,有14个窗口,比正在使用的美国签证处多了4个窗口,
而且每个窗口上方有电子显示屏,还有四排座椅供来宾休息。
“这是赴美中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我们希望它能充分体现美国特点。”新使馆建设项目工程师韩文杰
(JohnHolleran)对记者说,使馆建筑采用了节能和环保技术,通过玻璃表面来充分利用自然光,并用白色屋顶来
减少消耗和碳排放。
这座建筑的二层是美国公民服务处和美国国家安全部驻华机构工作的地方。记者注意到这里开辟了几个小
隔间。工作人员说:“一些美国公民比较注意个人隐私,这些空间可供他们处理敏感问题时用。”
记者还参观了中庭办公楼的一层。引导记者参观的韩文杰没有披露哪些机构将在这里办公,但从标牌可以
看出,使馆公共事务部、资源中心、新闻处等部门以及新闻发布会厅都将落户这里。楼里的现代化设备和人性
化的设计让人惊叹。开放式的办公室,多是利用可拆卸的墙分隔而成,办公椅是专门按照人体的构造设计。办
公室门口的指示牌还刻有盲文,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备通向各个场所。
一层还有一个小型美术馆,陈列了18位美国和中国杰出艺术家的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
家包括林璎(MayaLin),蔡国强,BettyWoodman,RobertRauschenberg,季云飞,JeffKoons,海波,以
及MartinPuryear。
小桥流水也是为了安全
看到使馆的主要建筑外体都被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覆盖,记者不禁好奇:这些玻璃是防弹的吗?韩文杰没
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鉴于现在的安全环境,我们大量使用玻璃是很昂贵的,因为我们要设计得可以
防止炸弹攻击。”
新使馆的项目总监威廉•普莱尔(WilliamPrior)则表示,使馆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确保安全,吸取历史教
训,防范可能的汽车炸弹攻击、恶意人群聚集攻击和手持枪械者在街道上攻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