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邱听云)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年中
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 863计
划” 。
1986年 3月 3日, 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联合
提出的 《关 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 邓小
平看到 4位科学家的 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
“ 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 100亿元专款,其中 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 9月 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
会 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
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
实验。
第二步, 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 (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
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 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
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几代 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 863计划” ,还
是真正起步 的“ 921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
解。
早在“ 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中 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
是 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
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试想,如果上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
域, 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
了几 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
培养新 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 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 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
不仅 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 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简 化、 改装, “变身” 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并于 1999年 11月 20日清晨 6点 30
分发射升空的。 在围绕地球飞行 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
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 F
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 108圈,在太空飞行近 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
的 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3月 25日 22时 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
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 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
预定的 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于 2002年 12月 30日凌晨发
射。 其载 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
验,并取得圆满 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 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
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
航天 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 10月 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
测神 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
太空之 旅。
5天 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
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 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 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
2008
年 9月 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 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
的舱门, 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 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 突破了载
人飞船气闸舱、 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 家。
2011年 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 ,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
航天 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
名航天员 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
已 经 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
从“零” 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
人,并在 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 而今, 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
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 33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
的平均 年龄只有 30岁, 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
的飞控试验队 的平均年龄也不过 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
国同行艳羡不已, 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
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发射试验队仅用了 3天 3夜就将问题彻底
解决, 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
累了 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
曾由衷地 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
在于所拥有 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 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年
轻又富 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
挑起了 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 到 2020年, 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 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
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简化、 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环绕地球 14
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
施在 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 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
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
实的 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 23分,环绕
地球 14圈
成为世界上第 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 5天 5夜 即 115小
时 32分,环绕地球 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
验, 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 (出舱 、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 2天 20小时 27分
环绕地 球 45圈
27日 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
开创 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
键技术,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 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 :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
立 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
间物理 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 17天
分别于 11.03 01:36和 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
破并 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
航天三大 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 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 (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 、 刘
旺、 刘洋 (中 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 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
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 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
员 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
飞 船和长二 F 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邱听云)
孜孜追梦二十年 载人航天硕果丰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年中
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 863计
划” 。
1986年 3月 3日, 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联合
提出的 《关 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 邓小
平看到 4位科学家的 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
“ 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 100亿元专款,其中 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 9月 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
会 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
了载 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
实验。
第二步, 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 (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
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 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
人照料 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几代 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 863计划” ,还
是真正起步 的“ 921工程” ,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
解。
早在“ 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中 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
是 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
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试想,如果上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成为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而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不发展以航天为代表的高科技领
域, 就会失掉发展先机,也很难再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当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向中央提交的建议中主要提出
了几 个观点,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提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
培养新 一代高技术人才。
经过 20年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 老一辈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得到了验证:载人航天工程
不仅 带来了航天技术的重大飞跃,而且沉淀了一批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高技术人才。
航天科技进步世人瞩目
从“ 921”立项开始,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就以火箭般的速度一飞冲天。
神舟一号飞船可以说是一次打破常规的试验。它是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简 化、 改装, “变身” 成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并于 1999年 11月 20日清晨 6点 30
分发射升空的。 在围绕地球飞行 14圈后,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首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
满成功。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由长征二号 F
运载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 108圈,在太空飞行近 7天。
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利用飞船有效载荷开展
的 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也使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3月 25日 22时 15分,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
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绕地飞行 108圈后,神舟三号成功返回,完成了
预定的 全部科学实验和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于 2002年 12月 30日凌晨发
射。 其载 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
验,并取得圆满 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 10月中旬,首次载人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当杨利
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天,并在太空中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全世界都震惊了。中国
航天 人只用五艘飞船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航天时代。
2005年 10月 1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人们纷纷猜
测神 舟六号飞船还能不能如约发射时,费俊龙和聂海胜踏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踏上了遨游
太空之 旅。
5天 5夜,这一飞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出色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
人 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然而, 中国航天人并不满足于圆一个千年飞天梦, 自然也不会在工程一期目标上止步。
2008
年 9月 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奉命出征。 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
的舱门, 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 这是一次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 突破了载
人飞船气闸舱、 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
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 家。
2011年 11月,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完成首次“太空相拥” ,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
航天 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时隔不到一年,神舟九号搭载三
名航天员 太空赴约,旨在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向着“三步走”的最终目标——空间站建设快速迈进。
人才队伍建设给力发展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刚刚转入实施阶段时,王永志、戚发轫等老一辈载人航天专家都
已 经 60岁了。加之特殊历史时期造成的人才“断档”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
从“零” 起步的。也正因此,在工程实施伊始,老专家们就提出,一定要确保航天事业后继有
人,并在 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下着力培养人才。 而今, 中国航天早已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
的人才收获期。
神舟七号飞船总体设计和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 33岁,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团队
的平均 年龄只有 30岁, 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九号飞船研制团队和执行两次交会对接任务
的飞控试验队 的平均年龄也不过 30多岁„„这样一批年轻而富有创新热情的航天队伍让外
国同行艳羡不已, 不仅在于其年龄上和结构上的优势,更在于其经验积累和能力水平上的优
势。
在神舟八号发射前一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发射试验队仅用了 3天 3夜就将问题彻底
解决, 没有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按时、成功完成。
这支年轻的航天队伍不仅具备了一流的学习能力,还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逐渐历练、积
累了 一流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连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都
曾由衷地 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巨大成就,还
在于所拥有 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 20年培养造就并继续培养着一支新的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年
轻又富 有朝气,一直身处型号工作一线,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并逐渐开始在重要岗位上
挑起了 大梁。对中国航天来说,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理由坚信, 到 2020年, 这些年轻的航天科学家们, 将在太空中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
间站。 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01、神舟一号飞船 7755KG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在一艘初样电性船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简化、 改装
1999.11.20 06:30:03发射 1999.11.21 03:41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环绕地球 14
圈
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
施在 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02、神舟二号飞船 7800KG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01.10 01:00:03发射 2001.01.16返回 在太空飞行近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因降落伞故障成功返回而着陆失败
03、神舟三号飞船 7800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03.25 22:15:03发射 2002.04.01返回 在太空飞行 7天,环绕地球 108圈
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系统 模拟载人
04、神舟四号飞船 7794KG 正样无人飞船
2002.12.30 00:40:03发射 2003.01.05返回 在太空飞行 6天零 18小时,环绕地球
108圈
与载人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模拟载人,其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
境 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
实的 基础。
05、神舟五号飞船 7800KG 首次载人航天 杨利伟
2003.10.15 09:00:03发射 2003.10.16 06:28返回 在太空飞行 21小时 23分,环绕
地球 14圈
成为世界上第 3个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06、神舟六号飞船 7800KG 第二次载人航天 费俊龙 聂海胜
2005.10.12 09:00:03发射 2005.10.17 04:32返回 在太空飞行 5天 5夜 即 115小
时 32分,环绕地球 77圈
首次实现了我国多人多天飞行,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
验, 为中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07、神舟七号飞船 7790KG 第三次载人航天 翟志刚 (出舱 、刘伯明、景海鹏
2008.09.25 21:10:04发射 2008.09.28 17:37返回 在太空飞行 2天 20小时 27分
环绕地 球 45圈
27日 16:43,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的舱门,进行了 19分 35秒的出舱活动。这是一次
开创 中国航天新纪元的漫步,突破了载人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和航天员地面训练等关
键技术,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08、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8506KG 设计寿命 2年
2011.09.29 21:16:03发射
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主要任务是 :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
立 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
间物理 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
09、神舟八号飞船 8082KG 无人飞船 首次交会对接
2011.11.01 5:58:10发射 2011.11.17 19:32分返回 在太空飞行 17天
分别于 11.03 01:36和 11.14 20:00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突
破并 验证了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运行与分离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中国航天突破了载人
航天三大 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0、 神舟九号飞船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景海鹏 (中国第一位二次飞天的航天员 、 刘
旺、 刘洋 (中 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2.06.16 18:37:24发射 在太空飞行 13天
创下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我国女航天
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 10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实施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全面突破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女航天
员 空间飞行;实现空间人员和物品转移,全面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进一步考核改进后的神舟
飞 船和长二 F 火箭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和医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