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柳香旋)
创业这件小事儿,它被浮躁放大了
其實从大约七八年前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创业秀场阶段——就像央视总会把美国电
视台在几十年前的节目模式翻新成“超市大赢家”、“开心辞典”一样,源于美国的创业选秀节目
被覆制成中国版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连第一代超女都快被新一代年轻人遗
忘了,也没有见到各种创业选秀的桂冠选手们折腾出个什么声响来。 “创业”这个词现在出现
之频繁,足以将我们的耳朵磨出茧子,然而,—个正常的词汇被提到的次数越多,总是证明这个词
汇后面有很多东西不正常。 中国传统文化里重农抑商的基因始终以各种隐性的形式遗传到了今
天,但人性里对于财富的渴求,也从来没有让中国人遵从制度的制约。即便是在加强版小农经济的
计划经济年代,依旧有“资本主义的尾巴”需要去割。开放之初,一旦有人吃了螃蟹尝到了甜头,
其他“脑筋活泛”的人就会争相复制,“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制造的商潮,一样惹得政府公务员纷
纷“下海”。 那个时候,没有商学院,也没有天使基金,但这都不妨碍真正的社会精英成了大
器。 同样的悖论也出现在了创业选秀节目的发源地美国。40多年前,密苏里州白手起家的亿
万富翁尤因?马里昂?考夫曼(Ewing Madon Kauffman)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没有用巨额财
富去投入慈善回报社会,而是决定追逐“伟大的美国梦”。他在堪萨斯城创办了—家以自己名字命
名的研究所,以帮助企业家弘扬创业理想。如今,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ctatJon)已是美
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 但即便是英国财经媒体的记者,第一次遇到考夫曼基金会时,也会
觉得他们的整个行动有些可笑。因为英国佬头脑里的创业者形象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并无两样:
他们会孤身前行,奋力开拓,没有任何家长式的帮助。规模庞大的风投改变了美国的投资环境,但
像扎克伯格之类的人物,并不需要什么“基金会”来帮助他们创业。他们只需要在州政府网站下载
申请表,填好了,再附上一张200美元的支票邮寄到州工商局,—个礼拜后打开工商局寄来的邮
包:里面有新公司的营业执照、钢印和空白的标准公司档案文件夹。 其實考夫曼本人也不需要
——他出身农家,上世纪50年代在密苏里家中的地下室建了一个制药實验室,由此追逐自己的美
国梦。后来,这个實验室变成了医疗行业的一个巨擘。 所以,考夫曼基金会没有去开商学院——
因为那是斯坦福大学的事情——它现在正在争取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创业的政策变化,例如简化繁
琐的商业手续,放宽移民限制,實行更有利于创业的税法和专利法等等。 美国已经拥有了世界
上最好的创业环境,但仍然有人还想让它更好。美国人早已经明白,创新与创业是人本性里对于未
知世界的一种冲动,用不着谁去教。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创业”这个池子的水更深一些,可以
容下更多想游泳的鱼。至于创业选秀与拉风投,满足的只是创业者瞬间获得金钱的梦想,本质上与
中彩票暴富无异,并不意味着他后面一马平川、基业长青。 人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或许只是像
台南那些祖传了100多年的小吃摊位一样,让一家人快乐地糊口,而非要将麻辣烫做成垄断企业
去港股上市。创投资本正御彭化着创业者的欲望,在我们的创业者动辄规划几年将公司做到上市,
说明他们只看到了Facebook那样的爆炸式成功,却无视美国70%的创业只是做成了一个微小企
业,然后为政府解决了10多个就业岗位。 遗憾的是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这样连小富即安都
算不上的创业,面对主流文化关于“成功”的定义时,显得是那的“不科学”,但正是这样“不科
学”的创业,可能正支撑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柳香旋)
创业这件小事儿,它被浮躁放大了
其實从大约七八年前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创业秀场阶段——就像央视总会把美国电
视台在几十年前的节目模式翻新成“超市大赢家”、“开心辞典”一样,源于美国的创业选秀节目
被覆制成中国版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连第一代超女都快被新一代年轻人遗
忘了,也没有见到各种创业选秀的桂冠选手们折腾出个什么声响来。 “创业”这个词现在出现
之频繁,足以将我们的耳朵磨出茧子,然而,—个正常的词汇被提到的次数越多,总是证明这个词
汇后面有很多东西不正常。 中国传统文化里重农抑商的基因始终以各种隐性的形式遗传到了今
天,但人性里对于财富的渴求,也从来没有让中国人遵从制度的制约。即便是在加强版小农经济的
计划经济年代,依旧有“资本主义的尾巴”需要去割。开放之初,一旦有人吃了螃蟹尝到了甜头,
其他“脑筋活泛”的人就会争相复制,“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制造的商潮,一样惹得政府公务员纷
纷“下海”。 那个时候,没有商学院,也没有天使基金,但这都不妨碍真正的社会精英成了大
器。 同样的悖论也出现在了创业选秀节目的发源地美国。40多年前,密苏里州白手起家的亿
万富翁尤因?马里昂?考夫曼(Ewing Madon Kauffman)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没有用巨额财
富去投入慈善回报社会,而是决定追逐“伟大的美国梦”。他在堪萨斯城创办了—家以自己名字命
名的研究所,以帮助企业家弘扬创业理想。如今,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ctatJon)已是美
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 但即便是英国财经媒体的记者,第一次遇到考夫曼基金会时,也会
觉得他们的整个行动有些可笑。因为英国佬头脑里的创业者形象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并无两样:
他们会孤身前行,奋力开拓,没有任何家长式的帮助。规模庞大的风投改变了美国的投资环境,但
像扎克伯格之类的人物,并不需要什么“基金会”来帮助他们创业。他们只需要在州政府网站下载
申请表,填好了,再附上一张200美元的支票邮寄到州工商局,—个礼拜后打开工商局寄来的邮
包:里面有新公司的营业执照、钢印和空白的标准公司档案文件夹。 其實考夫曼本人也不需要
——他出身农家,上世纪50年代在密苏里家中的地下室建了一个制药實验室,由此追逐自己的美
国梦。后来,这个實验室变成了医疗行业的一个巨擘。 所以,考夫曼基金会没有去开商学院——
因为那是斯坦福大学的事情——它现在正在争取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创业的政策变化,例如简化繁
琐的商业手续,放宽移民限制,實行更有利于创业的税法和专利法等等。 美国已经拥有了世界
上最好的创业环境,但仍然有人还想让它更好。美国人早已经明白,创新与创业是人本性里对于未
知世界的一种冲动,用不着谁去教。他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创业”这个池子的水更深一些,可以
容下更多想游泳的鱼。至于创业选秀与拉风投,满足的只是创业者瞬间获得金钱的梦想,本质上与
中彩票暴富无异,并不意味着他后面一马平川、基业长青。 人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或许只是像
台南那些祖传了100多年的小吃摊位一样,让一家人快乐地糊口,而非要将麻辣烫做成垄断企业
去港股上市。创投资本正御彭化着创业者的欲望,在我们的创业者动辄规划几年将公司做到上市,
说明他们只看到了Facebook那样的爆炸式成功,却无视美国70%的创业只是做成了一个微小企
业,然后为政府解决了10多个就业岗位。 遗憾的是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这样连小富即安都
算不上的创业,面对主流文化关于“成功”的定义时,显得是那的“不科学”,但正是这样“不科
学”的创业,可能正支撑着我们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