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姬泽洋)
China Ancient City I Leading Theory of City
时问与空问: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遗产
第五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综述
宋奕 丁援
摘 要:2016年1 1月举行的第五届ICOMOS—wuhan无
自2012年以来,IC0M0S—Wuhan无界论坛已成
界论坛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占
功举办了五届,前四届的论坛主题分别是“跨文化的建
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国内的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华中
筑遗产保护”、“工程一文化一景观”、“大学与城市”
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
以及“文化遗产与创意城市”。在前几届论坛中,来自
新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专家分别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风貌保
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
护、文化遗产在面向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女性
国际著名专家与国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共聚一堂,就文化
与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
遗产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充分交流,每届活动都在媒体上
关键词:无界论坛;城市更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女}生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 6年1 1月8—9日,第五
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
Aharact:Onthe 5thICOMOS-WuhanCrossover Forumin
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十多位
November,2016,International experts rfom UNESCO and ICOMOS
知名学者,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和国际
as well as scholars from Ton ̄i University,Southeast University,
古遗址理事会(1COMOS)的高级专家与官员、中国国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HUST)gathered in
the School ofArchitecture&Urban Planning,HUST,tO shared their
家文物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大批国内、外相关
imights on the rehriomhip betwee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
领域的顶级专家,聚焦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renewa1.Expe ’discu ̄ioiKs were carried out在Dm the perspecdves
研究实践,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路径。作为“无界
of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scape in urban renewals,the role of
论坛”的配套活动,本届“无界对话”则以“女性与遗
culturalheritage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swellasthemutual
产”为话题,邀请了国内外七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
rehdonshipbetweenwomenand culturalheritage.
Key words: Crossover Forum;urban renewal;cultural
名女性,从性别的角度畅谈女性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
heri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men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思考:城市更新大潮中的历史风貌保护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一04—11(6)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科院院
士常青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分列还是拼贴:为进化而保
护的思考与实践”。常青教授首先阐述了“建成遗产”
概念的三个基本点:1)建筑所属的“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是人为的生态系统,包括了自然、人、社会、
建造物(built a rtifacts)和基础设施网络(infrastructure
作者简介
network)等五大要素。其中建成遗产包括了所有以人
宋奕,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士。
工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是城乡演进中不可复制的历史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士。
文化资源。2)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高潮到来之
ll
中国名城l城市理论前沿
际,建筑学正面临建成环境增量(待建)和存量(既有)
比重此消彼长的现实, “城市修补”、 “乡村改造”和
“遗产保护”等正成为建筑学界、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核
心话题,而建成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保存、修复、翻建、
加建和新建等也正形成挑战性极强的建筑实践前沿。3)
建筑创新(creation)和遗产传承(inheritance)是建
筑学核心任务的一体两面。这与2001年UNESC0通
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关于保护创新多样性和遗
产多样性,倡导创新源于遗产的精神完全一致。常青教
授继而从建筑创新和遗产传承的建筑学核心任务出发,
对存真与再现、新旧分列、新旧拼贴等西方经典城市更
新理论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将这一讨论扩展至中国古
代与古为新、新旧相生的进化观。常青教授分别引述分
析了刘易斯・芒福德、勒一杜克、柯布西埃、莱特、科
林・罗、司空图以及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学说并研究了北
京与上海城市规划的案例。常青教授认为,在城乡发展
中的建成遗产愈来愈成为稀有文化资源的当下,对其“新
旧分列”和“新旧拼贴”两种存在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
实践探索尤为重要,而后者对城乡建成遗产及其历史环
境的保护与活化,及其未来的进化发展均意义非凡。常
青教授还以宁波月湖西区地块复生和海口骑楼老街区修
复的案例,展示了其“瞻前顾后、与古为新”的遗产保
护理念,以及“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保护修复策略。
常青教授总结并提出“为活化和进化而保护”的理念,
以此追求“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境界。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以“时
空压缩中的历史嬗变”为题,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探讨
了当前历史城市空间变迂的机制及对策。何教授认为,
自20世纪8O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急
遽而深刻的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具有强烈的“时空压
缩性”。过于漫长的农业化社会,在开始真正意义的工
业化之际就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冲击。要在几十年内完成
通常需要几个世纪的进化过程,是今天中国城市面临众
多复杂与尖锐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当下零散化和破碎
化历史城市,何依教授提出了“四维城市”的空间概
念,并以宁波历史城区的保护实践案例,探讨了历史城
市从原型到破碎再到重构的整体性保护对策。何依教授
认为,宁波市地处我国浙东沿海,是古代著名的四大港
口城市之一。解放后一度被作为“东海前哨”的战略要
地,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
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宁波成为第二批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对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进行
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十四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宁波又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因此,城市发展是
以保护与开发的双重身份驶入了快车道。何依教授指
出,宁波历史城区的历史演化和现代改造过程,是大多
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由此,何
依教授在对宁波历史和现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在
个寄生在现代城市机体中,已经破碎化和模糊化的历
史城区的保护重构问题,试图回答“还有没有整体保护
价值?”以及“如何整体保护?”的问题。通过研究宁
波的案例,何依教授运用“四维城市”的理论对中国现
代城市建设问题进行解析,并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探究了
历史城区的历史演化、现代改造、现状认识及规划对策
等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武汉共
享遗产研究会理事长郭粤梅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城市发
展与遗产保护二元架构的思考”。郭粤梅教授以武汉市
江岸区建国后优秀建筑资源调查为例,探讨了城市遗产
保护在资源认定、组织架构和展示利用三方面从二元对
立到融合的必要性。郭粤梅教授继而梳理了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自2005年起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历史性
城市景观(HUL)”理念,并结合澳大利亚巴拉瑞特、
日本京都、中国澳门、美国纽约、上海虹口港等案例,
提出了在遗产保护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之间形成二元融
合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在武汉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
市更新环境下在武汉建立具有全球示范性HUL试点项
目的可能性。郭粤梅教授继而总结,在文化遗产的资源
认定方面,需要认识到从纪念性经典建筑到社区认同日
常建筑的二元并立;而在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的组织架
构方面,需要实现从政府组织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大学与
城市的相互融合促进:最后,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方
面,需要将保护与创新的国际理念,例如历史性城镇景
观(HUL)以及国际建筑展(1BA)等,放置在中国实
践的语境中进行研究、运用和发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
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理事及学术委员陈薇教授演讲的题
目是“层叠型历史城市遗产深度保护的基本思路”。陈
薇教授首先以秦长安、汉长安、唐长安以及明清西安的
发展脉络为例,提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突出
China Ancient City J Leading Theory of City
特点,即随着历史更迭文化层呈现层叠型的特征。陈薇
教授继而以杭州与南京的实例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理论。
现象的观察以及78个上海案例的分析,李振宇教授总
结出城中厂从拆除重建到创意园区到“社区化”更新历
程,并以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码头区、巴塞罗那面粉厂公
陈薇教授认为,这些层叠型历史城市的历史都埋藏在地
层里面,时间也被挤压,因此当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
的保护工作也会进入到一个深度发展的阶段,即需要更
细致、更细腻的研究,才能让地层“说话”,让历史“说
寓、柏林Kreuzberg啤酒厂等国外工业地区更新的成功
案例,阐明了城中厂“从工厂到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李振宇教授还以嘉兴冶金片区城市更新设计为案例,展
话”,以充分发现并呈现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多元性以及丰富性。陈薇教授进一步从“层叠”、 “拉
开”、 “对位”、 “特色”四部分,探讨了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扬州城址(隋一宋)保护的相关问题,并提
出这也是历史城市保护范围划定和特色保护策略制定的
一
种工作和思维方式。陈薇教授继而结合扬州的案例,
总结了层叠性历史城市遗产深度保护的基本思路,即我
们应该通过研究,拥有一双能够透视地下的眼睛,由此
看到中国的历史的厚度,继而对它的历史做一个深度、
细致、全面的研究。同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我
们要进一步实现技术落实、管理落实有效的衔接,以便
对我们城市的多元性、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历史
文化进行解读。陈薇教授同时强调,遗产保护工作的跨
学科合作还牵涉到对城市遗产进行 隹确的评估和定位,
然后通过规划和设计有效地落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
及展示。陈薇教授认为,一个美好的历史城市一定不是
单一强调风貌、强调特色,而是一个有故事、有记忆、
有历史、有厚度的城市。只有把握好上述深度保护的基
本思路,才有可能达到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在时间和
空间的梯度下实现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
在题为“城中厂 从创意园到社区化改造”的演讲中指
出,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留下了大约占建设用
地10%的“城中厂”。这些“城中厂”具有一些共同
的特点,即区位在城市当中;现状需要继续更新;规模
大小不一,但位于城区之内,规模可与街坊尺度相比拟;
权属比较复杂,但大部分属于国有;建造的年代不一,
从洋务运动到今天到改革开放以后到工业园区等等;文
化价值丰富;建筑本身具有价值;使用功能类型独特等。
李振宇教授认为在过去的十数年间,这些“城中厂”的
价值被逐步认识,并被发展成为众多创意园。但“创意
园式”改造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如果要进一步发挥这些
“城中厂”的功能及作用, “社区化”更新是一个具有
创新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途径。通过对长三角“城中厂”
示了该项目在社区化改造中的“4—3—2—1”原则,即保
留道路广场、适用建筑、绿化景观、工业纪念物四元素:
引入办公、居住、社区服务设施三功能,采取插建和改
建两类方式,实现城中厂改造为社区这一目标。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刘奇志教授以“武汉历史
文化保护规划探索”为题进行了演讲。刘奇志教授首先
回顾了始自1984年的《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的编制与后续修编工作,并重点介绍了2006年进行的
第三次修编成果的核心内容,以及在该规划基础上编制
的2O佘项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详细规划、《武
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都市
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历史镇村的保护规划》以及《武汉“文化五城”空间
发展规划》,并进一步说明了如何通过上述规划的编制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传承并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文
化魅力。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在当下
城市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
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以上海为例,探讨了“遗
产保护是否可以引领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与以往
的旧城改造有什么区别?”、 “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的
关系怎样?”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需要怎样的转
型和变革?”等问题。通过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遗产保护
文件的解读,张松教授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城市遗产”
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能仅仅只追求或者只知道世
界遗产,而是要重视世间遗产,就是在人世间的普通的
遗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其实这个东西是什
么呢,就是城市遗产。”张松教授继而对“城市更新”、
“城市修补”以及“城市再生”等概念的发展与相互关
系进行了梳理,并以上海为例反思了“城市更新”过程
中“大拆大建”的政府土地经济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
间的矛盾。张松教授提出,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不应只
考虑当下使用者的利益,而应该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其内容应当包括物质结构的振兴、经济活动的振兴及街
中国名城I城市理论前沿
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振兴,最终通过城市保护,真正解决
改善民生的问题。
2国际视野: “人居三大会”语境下的可持续“城
市更新”与文化遗产的角色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律、管理与财经问题委员会
秘书长、美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詹姆斯・瑞
普教授以“城市更新中文化遗产的角色:找到我们前进
的方向”为题,从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发布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报告》入手,通过
对“第1 1条目标”的解读探讨了当前文化遗产在城市
更新中广受关注的角色。瑞普教授认为,快速发展中的
诸多城市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新的观念,并且致力于在城
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平衡。成功的
更新开发项目已经开始顾及到社区大众对历史性城镇景
观、文化价值以及集体记忆不断消失的现状所产生的焦
虑与关切。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两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或是
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而是需要在发展建设和遗产保护
之间找到一种包含着“地方的原真性”的平衡。瑞普教
授还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相反,在历史语境中创造新的价值和元素恰恰有助于社
区群体实现其发展的期望;同时创意与创新也可以确保
文化遗产的合力发展与利用。瑞普教授继而通过一些来
自美国的案例,如萨凡纳海滨电厂、艾力斯广场、纽约
高线公园、亚特兰大Fourth Wa rd公园、拉斯维加斯中
心区项目等探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可持续发
展全球报告》如何有望在当代与未来促成这一可持续平
衡的实现。瑞普教授最后总结到,当下可以说是一个对
于世界城市来说令人兴奋的时代:创意城市、可持续城
市、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城市议程等概
念层出不穷;同时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性日益获得共识;确保城市能够延续曾经养育它
们的文化脉络继续前行,必须创造性地、可持续性地利
用好这些文化遗产。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法国国家建筑与遗产之城”处
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1998—2005年“150位
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在法国”项目总协调兰德
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范式的转换”,以强调在可持续
发展中文化与遗产的关键作用。兰德教授介绍,在“人
居三大会”的准备过程中法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多位专
14
家向政府提出建议,起草了一份包含六大目标以及强
调文化与遗产突出地位的陈述。这六大目标分别为:
1)推广高度整合型规划战略以防止土地投机以及减少
项目各自为政的情况;2)鼓励联合体项目,促进都会
区、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补;3)调节居民参与及对
良好行政管理与城市战略的需求;4)研究生态环境问
题,着重关注地方文化与多样性 5)推动说技术语言
的城市规划师与说日常语言的地方居民之间的对话:
6)将文化与遗产放置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同时
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层面相关联。兰德教授继而以来
自巴黎的“La Petite Centure”(“巴黎细腰带”历史
铁路系统)、 “Les G rands Voisins”(Saint Vincent
de Paul医院旧址)、 “玛黑区社会住房项目”及“La
Halle Pajol更新利用”等4个城市规划项目为例阐述了
相关论点,即全球化背景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可
以和谐共生,而建筑环境的守护以及遗产空间的整体
或部分修复有助于为建筑与城市规划项目找寻文化之
根。它们将过去、现在及未来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资深
的遗产保护专家,兰德教授最后还分享了一些对“文化
遗产”的观察与认识:遗产一经破坏便无法重生;遗产
不是一种“时髦”;遗产并没有一种绝对的特征;遗产
的存活并不需要依赖于被偶像化;对于遗产的洞察随时
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遗产是一个“活”的动态过程:
遗产需要被尊重;遗产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逐层添
加而更为丰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科学委员
会主席西格弗里德・安德斯(Siegfried Enders)教授
以“共享建筑遗产给前殖民地城市更新带来的至关重要
的影响”为题,以新加坡、开普敦、孟买、布宜诺斯艾
利斯为案例,探讨了共享遗产在前殖民地城市更新过程
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国际文献的解读,
对“城市更新”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安德斯教授指
出,国际范围内的“城市更新”(U rban Renewal,在
英国也多称为U rban Regeneration,而在美国则多称为
U rban Revitalization)的运动作为西方工业化的结果,
发端于19世纪末期,并在20世界40年代进入密集
期。 “城市更新”的过程包括了产业的转移、老建筑的
损毁、人口的迁移以及大面积的征地,以适应政府主导
的城市开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保护”(U rban
Conservation)的理念应运而生,意味着一个城市区域
的保护、保存以及妥善的管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上
China Ancient City Leading Theory of City
述前殖民地城市同样遇到了当年那些欧美城市在工业化
之后所遭遇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
度。敏佳杨教授指出,在城市化加速的世界潮流中,亚
太地区仍然是城市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
区,但是让人忧虑的是,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中有相当
大的比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遗产城市作为活生生
的文化源泉的角色受到关注。保护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同时将文化遗产与创意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就
业,并实现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平
态势,以及人们(包括城市决策者)对“场所的意义”
的追寻以及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日趋重视也深刻地影
响了“共享建筑遗产”在这些前殖民地城市新规划中的
角色与地位。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协会ISOCARP前任主席、
EUROPA NOSTRA工业与工程遗产委员会主席皮埃
尔・拉孔特博士参与了前两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对“人
居三大会”也一直保持关注。拉孔特博士在演讲中详细
介绍了老鲁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由其亲自参与的鲁汶大
学新城的规划过程,探讨了通过高密度、低楼层的建筑
设计、基于轨道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以及将街道与公
共空间保留给行人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可能性。拉孔特博士在演讲中总结了鲁汶大学新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如下突出亮点:一、鲁汶大学新城
从老鲁汶的文化遗产中获取了建筑创新与城市设计的灵
感;二、基于城市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上的诉求,鲁汶
新城的规划者们设计出了一个完全步行的城市中心,这
个线性的中心区域由一连串小广场构成。城市交通将优
先权给予了轨道交通系统;三、这一线性的步行系统通
过与轨道站点的直接联系为大学院系、居住与商业社区、
博物馆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脊柱般的支
撑,以至于在其后的45年时间里,这座比利时唯一的“新
城”成为了比利时发展最迅速的城市服务中心;四、城
市雨水通过特殊的水库系统进行收集,具有湖泊的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前副主任,比利时
鲁汶大学Raymond Lemaire保护中心主席敏佳杨教授
结合联合国“人居三大会”所传达的重要讯息,以“可
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为题进行了演讲。敏佳杨
教授提出:我们在以往是否过分关注了城市基础设施等
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软环境”的发展?我们目前
所经历的“发展”是否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期待的“发
展”?敏佳杨教授继而从分别人类食品的可持续性、交
通系统、居住环境以及供水管理的可持续性角度切入并
指出:当我在思考“文化”的角色的时候,应该认识到,
我们所谈的“文化”不仅仅是指那些物质的文化遗产,
不仅仅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纪念物,我们同时也在
谈论用水管理体系、房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
系等几乎涉及城市生活的所有公共设施体系中的文化维
衡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3女性与文化遗产:一个全新的视角
倡导性别平等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参与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本届无界
论坛的配套活动,以“女性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无界
对话活动由敏佳杨教授主持。敏佳杨教授从自身的成长
与工作经历出发,指出许多历史城市空间中的性别不平
等尤其明显,从我们今天对未来城市的展望来看,这些
历史城市固然需要我们理解其成因,但是同时也需要有
所改变。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性别平等
的世界,城市中的一些空间区域应该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空间,男人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我们的社会也应该
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面向所有不同性别、不同年
龄的群体。谈到“城市竞争力”问题,敏佳杨指出,像
武汉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也可以试着从女性的视角来思
考,如何能够让其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友善、以人为本、
包容的未来城市。同时,也正是由于女性在历史中扮演
的角色及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与意义都被低估了,所以今
天我们有必要坐在一起,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考在
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女性如何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
局专家组专家,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与古迹
保护中心主任的张之平教授以“阿巴和加一布达拉一天
安门: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感受和经验”为题,分别用
新疆喀什阿巴 ̄n)jn墓、西藏布达拉宫、北京天安门等保
护维修工程中的片段为案例讲述了自己在遗产保护工作
的探索和点滴感受,并围绕女性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话
题,阐述其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中不可缺失的重
要角色。张之平教授认为,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
中,女性职业工作者扮演着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因为
她们的工作往往更加认真、细腻、富于情感。此外,许
多女性专业工作者也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15
中国名城l城市理论前沿
这也正式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张之平教授
继而介绍了活跃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女性
工作者,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女性文化遗产保护者
们的敬意: “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
的实验性建筑,倡导文化创新,为很多国家与地区的规
划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上述三个实例中,兰德
教授提炼出女性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即长于在不同领域、
历史以及社会间建立联系,并因此成为创造的母体。例
如女性在缝补、编织、刺绣等工艺中所展现出的连接技
艺,以及她们在为家庭、友人准备食物的时候组合何种
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
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梅清教授则讨论
了东西方建筑空间中所体现出的性别空间以及女性视角
的问题。她指出,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处在非常显眼的位
置,但建筑的里面是为供奉女神而建造的。如何在帕提
农这种雄伟的建筑面前来展示它的存在呢?它的设计其
实利用了一个比较小巧灵活的布局,高低错落,形成鲜
明对比,通过对比来界定它的存在。这正是性别空间与
视角关系的体现。梅教授指出,在日常生活里面,可能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男人,或者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
个女人;而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中,也会有这样的反映。
梅青教授继而分别通过香港的天妃宫与关帝庙以及韩国
首尔为例阐述了性别空间在一些亚洲城市传统建筑中的
体现。关于女性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梅青教授认为在这项工作中,男性更多地关注尺度方面
的问题,更加理性。而在如何把我们独特的记忆和文化
的符号以现代化的语境加以诠释,并实现城市肌理的延
续的方面,女性建筑师的角度则会更加细腻。
法国的兰德教授首先从中国贵州妇女针织艺术品切
入主题,提出女性大都会刺绣、缝补或者编织方面的工
作。在这些工作中,女性把不同的元素或者形状拼合成
图案,其工作细致而富有意义,往往可以将当地的历史
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这个例子,兰德教授提出了需
要思考的问题:何以女性会对文化遗产抱有一种特定的
态度?兰德教授继而介绍了三位法国女性,并以她们为
例讲述了女性建筑师的独特贡献。例如主要从事建筑研
究工作的Francoise Choay对世界作出了贡献,即在~
个建筑领域被男性统治的时代,她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
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关注女性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她的
观点激发人们思考这一久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另一位女
性建筑师Renee Gailhoustet的贡献则在于指出建筑不
仅仅只是建筑,应该能更好地体现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所以我们在做建筑修复工作时,不仅仅只是修复
建筑的构造 ̄u#l-表,更应该考虑到建筑与人、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Francoise Helene Jou rda则设计出了优秀
l6
食材、味道、颜色的能力。正是这样的能力让女性在保
护与设计等议题的时候能够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兰德教授总结,很多女性在一生中要做很多的
工作,胜任不同的角色。在胜任多重身份的同时,特别
是在做~些细致工作的处理上,女性可以整合和利用这
些技能和优势,将自己的领域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
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及武汉共享遗产研
究会的郭粤梅教授也分别从自己的个人经历长期洞察出
发,畅谈了女性职业群体在建筑、规划以及文化遗产保
护领域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自身的心灵感悟。何依
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山西、浙江等地的田野工作以及所参
与的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工作,从中展现了一个
职业女性将专业追求与个人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郭粤
梅教授则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
作,许多职业女性在长期生活与工作的内外角色转换中
磨练出的坚韧品质正在使她们成为这项事业的一个重要
群体。我们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遗产,就正
如我们关注两性社会中的妇女一样,需要有一个全新的
视角。
责任编辑:王凌字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姬泽洋)
China Ancient City I Leading Theory of City
时问与空问: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遗产
第五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综述
宋奕 丁援
摘 要:2016年1 1月举行的第五届ICOMOS—wuhan无
自2012年以来,IC0M0S—Wuhan无界论坛已成
界论坛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占
功举办了五届,前四届的论坛主题分别是“跨文化的建
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国内的同济大学、
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华中
筑遗产保护”、“工程一文化一景观”、“大学与城市”
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
以及“文化遗产与创意城市”。在前几届论坛中,来自
新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专家分别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风貌保
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
护、文化遗产在面向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女性
国际著名专家与国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共聚一堂,就文化
与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
遗产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充分交流,每届活动都在媒体上
关键词:无界论坛;城市更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女}生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 6年1 1月8—9日,第五
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
Aharact:Onthe 5thICOMOS-WuhanCrossover Forumin
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十多位
November,2016,International experts rfom UNESCO and ICOMOS
知名学者,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和国际
as well as scholars from Ton ̄i University,Southeast University,
古遗址理事会(1COMOS)的高级专家与官员、中国国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HUST)gathered in
the School ofArchitecture&Urban Planning,HUST,tO shared their
家文物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大批国内、外相关
imights on the rehriomhip betwee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
领域的顶级专家,聚焦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renewa1.Expe ’discu ̄ioiKs were carried out在Dm the perspecdves
研究实践,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路径。作为“无界
of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landscape in urban renewals,the role of
论坛”的配套活动,本届“无界对话”则以“女性与遗
culturalheritage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swellasthemutual
产”为话题,邀请了国内外七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知
rehdonshipbetweenwomenand culturalheritage.
Key words: Crossover Forum;urban renewal;cultural
名女性,从性别的角度畅谈女性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
heri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men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思考:城市更新大潮中的历史风貌保护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一04—11(6)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科院院
士常青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分列还是拼贴:为进化而保
护的思考与实践”。常青教授首先阐述了“建成遗产”
概念的三个基本点:1)建筑所属的“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是人为的生态系统,包括了自然、人、社会、
建造物(built a rtifacts)和基础设施网络(infrastructure
作者简介
network)等五大要素。其中建成遗产包括了所有以人
宋奕,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士。
工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是城乡演进中不可复制的历史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士。
文化资源。2)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高潮到来之
ll
中国名城l城市理论前沿
际,建筑学正面临建成环境增量(待建)和存量(既有)
比重此消彼长的现实, “城市修补”、 “乡村改造”和
“遗产保护”等正成为建筑学界、业界乃至全社会的核
心话题,而建成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保存、修复、翻建、
加建和新建等也正形成挑战性极强的建筑实践前沿。3)
建筑创新(creation)和遗产传承(inheritance)是建
筑学核心任务的一体两面。这与2001年UNESC0通
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关于保护创新多样性和遗
产多样性,倡导创新源于遗产的精神完全一致。常青教
授继而从建筑创新和遗产传承的建筑学核心任务出发,
对存真与再现、新旧分列、新旧拼贴等西方经典城市更
新理论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将这一讨论扩展至中国古
代与古为新、新旧相生的进化观。常青教授分别引述分
析了刘易斯・芒福德、勒一杜克、柯布西埃、莱特、科
林・罗、司空图以及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学说并研究了北
京与上海城市规划的案例。常青教授认为,在城乡发展
中的建成遗产愈来愈成为稀有文化资源的当下,对其“新
旧分列”和“新旧拼贴”两种存在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
实践探索尤为重要,而后者对城乡建成遗产及其历史环
境的保护与活化,及其未来的进化发展均意义非凡。常
青教授还以宁波月湖西区地块复生和海口骑楼老街区修
复的案例,展示了其“瞻前顾后、与古为新”的遗产保
护理念,以及“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保护修复策略。
常青教授总结并提出“为活化和进化而保护”的理念,
以此追求“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境界。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以“时
空压缩中的历史嬗变”为题,从时间的维度出发,探讨
了当前历史城市空间变迂的机制及对策。何教授认为,
自20世纪8O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急
遽而深刻的转型期,这种社会转型具有强烈的“时空压
缩性”。过于漫长的农业化社会,在开始真正意义的工
业化之际就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冲击。要在几十年内完成
通常需要几个世纪的进化过程,是今天中国城市面临众
多复杂与尖锐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当下零散化和破碎
化历史城市,何依教授提出了“四维城市”的空间概
念,并以宁波历史城区的保护实践案例,探讨了历史城
市从原型到破碎再到重构的整体性保护对策。何依教授
认为,宁波市地处我国浙东沿海,是古代著名的四大港
口城市之一。解放后一度被作为“东海前哨”的战略要
地,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
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宁波成为第二批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对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进行
保护;另一方面,作为十四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宁波又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因此,城市发展是
以保护与开发的双重身份驶入了快车道。何依教授指
出,宁波历史城区的历史演化和现代改造过程,是大多
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由此,何
依教授在对宁波历史和现状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在
个寄生在现代城市机体中,已经破碎化和模糊化的历
史城区的保护重构问题,试图回答“还有没有整体保护
价值?”以及“如何整体保护?”的问题。通过研究宁
波的案例,何依教授运用“四维城市”的理论对中国现
代城市建设问题进行解析,并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探究了
历史城区的历史演化、现代改造、现状认识及规划对策
等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武汉共
享遗产研究会理事长郭粤梅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城市发
展与遗产保护二元架构的思考”。郭粤梅教授以武汉市
江岸区建国后优秀建筑资源调查为例,探讨了城市遗产
保护在资源认定、组织架构和展示利用三方面从二元对
立到融合的必要性。郭粤梅教授继而梳理了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自2005年起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历史性
城市景观(HUL)”理念,并结合澳大利亚巴拉瑞特、
日本京都、中国澳门、美国纽约、上海虹口港等案例,
提出了在遗产保护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之间形成二元融
合的可能性,并探讨了在武汉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
市更新环境下在武汉建立具有全球示范性HUL试点项
目的可能性。郭粤梅教授继而总结,在文化遗产的资源
认定方面,需要认识到从纪念性经典建筑到社区认同日
常建筑的二元并立;而在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的组织架
构方面,需要实现从政府组织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大学与
城市的相互融合促进:最后,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方
面,需要将保护与创新的国际理念,例如历史性城镇景
观(HUL)以及国际建筑展(1BA)等,放置在中国实
践的语境中进行研究、运用和发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
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理事及学术委员陈薇教授演讲的题
目是“层叠型历史城市遗产深度保护的基本思路”。陈
薇教授首先以秦长安、汉长安、唐长安以及明清西安的
发展脉络为例,提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突出
China Ancient City J Leading Theory of City
特点,即随着历史更迭文化层呈现层叠型的特征。陈薇
教授继而以杭州与南京的实例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理论。
现象的观察以及78个上海案例的分析,李振宇教授总
结出城中厂从拆除重建到创意园区到“社区化”更新历
程,并以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码头区、巴塞罗那面粉厂公
陈薇教授认为,这些层叠型历史城市的历史都埋藏在地
层里面,时间也被挤压,因此当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
的保护工作也会进入到一个深度发展的阶段,即需要更
细致、更细腻的研究,才能让地层“说话”,让历史“说
寓、柏林Kreuzberg啤酒厂等国外工业地区更新的成功
案例,阐明了城中厂“从工厂到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李振宇教授还以嘉兴冶金片区城市更新设计为案例,展
话”,以充分发现并呈现这些城市历史文化的复杂性、
多元性以及丰富性。陈薇教授进一步从“层叠”、 “拉
开”、 “对位”、 “特色”四部分,探讨了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扬州城址(隋一宋)保护的相关问题,并提
出这也是历史城市保护范围划定和特色保护策略制定的
一
种工作和思维方式。陈薇教授继而结合扬州的案例,
总结了层叠性历史城市遗产深度保护的基本思路,即我
们应该通过研究,拥有一双能够透视地下的眼睛,由此
看到中国的历史的厚度,继而对它的历史做一个深度、
细致、全面的研究。同时,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我
们要进一步实现技术落实、管理落实有效的衔接,以便
对我们城市的多元性、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历史
文化进行解读。陈薇教授同时强调,遗产保护工作的跨
学科合作还牵涉到对城市遗产进行 隹确的评估和定位,
然后通过规划和设计有效地落实城市遗产的保护利用以
及展示。陈薇教授认为,一个美好的历史城市一定不是
单一强调风貌、强调特色,而是一个有故事、有记忆、
有历史、有厚度的城市。只有把握好上述深度保护的基
本思路,才有可能达到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在时间和
空间的梯度下实现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
在题为“城中厂 从创意园到社区化改造”的演讲中指
出,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留下了大约占建设用
地10%的“城中厂”。这些“城中厂”具有一些共同
的特点,即区位在城市当中;现状需要继续更新;规模
大小不一,但位于城区之内,规模可与街坊尺度相比拟;
权属比较复杂,但大部分属于国有;建造的年代不一,
从洋务运动到今天到改革开放以后到工业园区等等;文
化价值丰富;建筑本身具有价值;使用功能类型独特等。
李振宇教授认为在过去的十数年间,这些“城中厂”的
价值被逐步认识,并被发展成为众多创意园。但“创意
园式”改造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如果要进一步发挥这些
“城中厂”的功能及作用, “社区化”更新是一个具有
创新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途径。通过对长三角“城中厂”
示了该项目在社区化改造中的“4—3—2—1”原则,即保
留道路广场、适用建筑、绿化景观、工业纪念物四元素:
引入办公、居住、社区服务设施三功能,采取插建和改
建两类方式,实现城中厂改造为社区这一目标。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刘奇志教授以“武汉历史
文化保护规划探索”为题进行了演讲。刘奇志教授首先
回顾了始自1984年的《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的编制与后续修编工作,并重点介绍了2006年进行的
第三次修编成果的核心内容,以及在该规划基础上编制
的2O佘项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详细规划、《武
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都市
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历史镇村的保护规划》以及《武汉“文化五城”空间
发展规划》,并进一步说明了如何通过上述规划的编制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传承并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文
化魅力。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在当下
城市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
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以上海为例,探讨了“遗
产保护是否可以引领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与以往
的旧城改造有什么区别?”、 “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的
关系怎样?”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需要怎样的转
型和变革?”等问题。通过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遗产保护
文件的解读,张松教授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城市遗产”
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能仅仅只追求或者只知道世
界遗产,而是要重视世间遗产,就是在人世间的普通的
遗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其实这个东西是什
么呢,就是城市遗产。”张松教授继而对“城市更新”、
“城市修补”以及“城市再生”等概念的发展与相互关
系进行了梳理,并以上海为例反思了“城市更新”过程
中“大拆大建”的政府土地经济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
间的矛盾。张松教授提出,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不应只
考虑当下使用者的利益,而应该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其内容应当包括物质结构的振兴、经济活动的振兴及街
中国名城I城市理论前沿
区社会公共领域的振兴,最终通过城市保护,真正解决
改善民生的问题。
2国际视野: “人居三大会”语境下的可持续“城
市更新”与文化遗产的角色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法律、管理与财经问题委员会
秘书长、美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詹姆斯・瑞
普教授以“城市更新中文化遗产的角色:找到我们前进
的方向”为题,从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发布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报告》入手,通过
对“第1 1条目标”的解读探讨了当前文化遗产在城市
更新中广受关注的角色。瑞普教授认为,快速发展中的
诸多城市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新的观念,并且致力于在城
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平衡。成功的
更新开发项目已经开始顾及到社区大众对历史性城镇景
观、文化价值以及集体记忆不断消失的现状所产生的焦
虑与关切。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两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或是
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而是需要在发展建设和遗产保护
之间找到一种包含着“地方的原真性”的平衡。瑞普教
授还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相反,在历史语境中创造新的价值和元素恰恰有助于社
区群体实现其发展的期望;同时创意与创新也可以确保
文化遗产的合力发展与利用。瑞普教授继而通过一些来
自美国的案例,如萨凡纳海滨电厂、艾力斯广场、纽约
高线公园、亚特兰大Fourth Wa rd公园、拉斯维加斯中
心区项目等探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可持续发
展全球报告》如何有望在当代与未来促成这一可持续平
衡的实现。瑞普教授最后总结到,当下可以说是一个对
于世界城市来说令人兴奋的时代:创意城市、可持续城
市、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城市议程等概
念层出不穷;同时人们对文化遗产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性日益获得共识;确保城市能够延续曾经养育它
们的文化脉络继续前行,必须创造性地、可持续性地利
用好这些文化遗产。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法国国家建筑与遗产之城”处
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1998—2005年“150位
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在法国”项目总协调兰德
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范式的转换”,以强调在可持续
发展中文化与遗产的关键作用。兰德教授介绍,在“人
居三大会”的准备过程中法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多位专
14
家向政府提出建议,起草了一份包含六大目标以及强
调文化与遗产突出地位的陈述。这六大目标分别为:
1)推广高度整合型规划战略以防止土地投机以及减少
项目各自为政的情况;2)鼓励联合体项目,促进都会
区、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补;3)调节居民参与及对
良好行政管理与城市战略的需求;4)研究生态环境问
题,着重关注地方文化与多样性 5)推动说技术语言
的城市规划师与说日常语言的地方居民之间的对话:
6)将文化与遗产放置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同时
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层面相关联。兰德教授继而以来
自巴黎的“La Petite Centure”(“巴黎细腰带”历史
铁路系统)、 “Les G rands Voisins”(Saint Vincent
de Paul医院旧址)、 “玛黑区社会住房项目”及“La
Halle Pajol更新利用”等4个城市规划项目为例阐述了
相关论点,即全球化背景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可
以和谐共生,而建筑环境的守护以及遗产空间的整体
或部分修复有助于为建筑与城市规划项目找寻文化之
根。它们将过去、现在及未来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资深
的遗产保护专家,兰德教授最后还分享了一些对“文化
遗产”的观察与认识:遗产一经破坏便无法重生;遗产
不是一种“时髦”;遗产并没有一种绝对的特征;遗产
的存活并不需要依赖于被偶像化;对于遗产的洞察随时
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遗产是一个“活”的动态过程:
遗产需要被尊重;遗产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逐层添
加而更为丰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科学委员
会主席西格弗里德・安德斯(Siegfried Enders)教授
以“共享建筑遗产给前殖民地城市更新带来的至关重要
的影响”为题,以新加坡、开普敦、孟买、布宜诺斯艾
利斯为案例,探讨了共享遗产在前殖民地城市更新过程
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国际文献的解读,
对“城市更新”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安德斯教授指
出,国际范围内的“城市更新”(U rban Renewal,在
英国也多称为U rban Regeneration,而在美国则多称为
U rban Revitalization)的运动作为西方工业化的结果,
发端于19世纪末期,并在20世界40年代进入密集
期。 “城市更新”的过程包括了产业的转移、老建筑的
损毁、人口的迁移以及大面积的征地,以适应政府主导
的城市开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城市保护”(U rban
Conservation)的理念应运而生,意味着一个城市区域
的保护、保存以及妥善的管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上
China Ancient City Leading Theory of City
述前殖民地城市同样遇到了当年那些欧美城市在工业化
之后所遭遇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
度。敏佳杨教授指出,在城市化加速的世界潮流中,亚
太地区仍然是城市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
区,但是让人忧虑的是,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中有相当
大的比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遗产城市作为活生生
的文化源泉的角色受到关注。保护独特的文化多样性,
同时将文化遗产与创意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就
业,并实现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平
态势,以及人们(包括城市决策者)对“场所的意义”
的追寻以及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日趋重视也深刻地影
响了“共享建筑遗产”在这些前殖民地城市新规划中的
角色与地位。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协会ISOCARP前任主席、
EUROPA NOSTRA工业与工程遗产委员会主席皮埃
尔・拉孔特博士参与了前两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对“人
居三大会”也一直保持关注。拉孔特博士在演讲中详细
介绍了老鲁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由其亲自参与的鲁汶大
学新城的规划过程,探讨了通过高密度、低楼层的建筑
设计、基于轨道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以及将街道与公
共空间保留给行人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可能性。拉孔特博士在演讲中总结了鲁汶大学新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如下突出亮点:一、鲁汶大学新城
从老鲁汶的文化遗产中获取了建筑创新与城市设计的灵
感;二、基于城市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上的诉求,鲁汶
新城的规划者们设计出了一个完全步行的城市中心,这
个线性的中心区域由一连串小广场构成。城市交通将优
先权给予了轨道交通系统;三、这一线性的步行系统通
过与轨道站点的直接联系为大学院系、居住与商业社区、
博物馆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脊柱般的支
撑,以至于在其后的45年时间里,这座比利时唯一的“新
城”成为了比利时发展最迅速的城市服务中心;四、城
市雨水通过特殊的水库系统进行收集,具有湖泊的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前副主任,比利时
鲁汶大学Raymond Lemaire保护中心主席敏佳杨教授
结合联合国“人居三大会”所传达的重要讯息,以“可
持续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为题进行了演讲。敏佳杨
教授提出:我们在以往是否过分关注了城市基础设施等
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软环境”的发展?我们目前
所经历的“发展”是否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所期待的“发
展”?敏佳杨教授继而从分别人类食品的可持续性、交
通系统、居住环境以及供水管理的可持续性角度切入并
指出:当我在思考“文化”的角色的时候,应该认识到,
我们所谈的“文化”不仅仅是指那些物质的文化遗产,
不仅仅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纪念物,我们同时也在
谈论用水管理体系、房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
系等几乎涉及城市生活的所有公共设施体系中的文化维
衡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
3女性与文化遗产:一个全新的视角
倡导性别平等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文化参与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本届无界
论坛的配套活动,以“女性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无界
对话活动由敏佳杨教授主持。敏佳杨教授从自身的成长
与工作经历出发,指出许多历史城市空间中的性别不平
等尤其明显,从我们今天对未来城市的展望来看,这些
历史城市固然需要我们理解其成因,但是同时也需要有
所改变。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性别平等
的世界,城市中的一些空间区域应该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空间,男人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我们的社会也应该
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面向所有不同性别、不同年
龄的群体。谈到“城市竞争力”问题,敏佳杨指出,像
武汉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也可以试着从女性的视角来思
考,如何能够让其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友善、以人为本、
包容的未来城市。同时,也正是由于女性在历史中扮演
的角色及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与意义都被低估了,所以今
天我们有必要坐在一起,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考在
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女性如何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
局专家组专家,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筑与古迹
保护中心主任的张之平教授以“阿巴和加一布达拉一天
安门:分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感受和经验”为题,分别用
新疆喀什阿巴 ̄n)jn墓、西藏布达拉宫、北京天安门等保
护维修工程中的片段为案例讲述了自己在遗产保护工作
的探索和点滴感受,并围绕女性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话
题,阐述其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中不可缺失的重
要角色。张之平教授认为,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领域
中,女性职业工作者扮演着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因为
她们的工作往往更加认真、细腻、富于情感。此外,许
多女性专业工作者也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淡泊名利,
15
中国名城l城市理论前沿
这也正式遗产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张之平教授
继而介绍了活跃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女性
工作者,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女性文化遗产保护者
们的敬意: “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因为有了
的实验性建筑,倡导文化创新,为很多国家与地区的规
划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上述三个实例中,兰德
教授提炼出女性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即长于在不同领域、
历史以及社会间建立联系,并因此成为创造的母体。例
如女性在缝补、编织、刺绣等工艺中所展现出的连接技
艺,以及她们在为家庭、友人准备食物的时候组合何种
鲜花,生活变得浪漫;因为有了女性,一切变得丰富多
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梅清教授则讨论
了东西方建筑空间中所体现出的性别空间以及女性视角
的问题。她指出,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处在非常显眼的位
置,但建筑的里面是为供奉女神而建造的。如何在帕提
农这种雄伟的建筑面前来展示它的存在呢?它的设计其
实利用了一个比较小巧灵活的布局,高低错落,形成鲜
明对比,通过对比来界定它的存在。这正是性别空间与
视角关系的体现。梅教授指出,在日常生活里面,可能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男人,或者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
个女人;而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中,也会有这样的反映。
梅青教授继而分别通过香港的天妃宫与关帝庙以及韩国
首尔为例阐述了性别空间在一些亚洲城市传统建筑中的
体现。关于女性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梅青教授认为在这项工作中,男性更多地关注尺度方面
的问题,更加理性。而在如何把我们独特的记忆和文化
的符号以现代化的语境加以诠释,并实现城市肌理的延
续的方面,女性建筑师的角度则会更加细腻。
法国的兰德教授首先从中国贵州妇女针织艺术品切
入主题,提出女性大都会刺绣、缝补或者编织方面的工
作。在这些工作中,女性把不同的元素或者形状拼合成
图案,其工作细致而富有意义,往往可以将当地的历史
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这个例子,兰德教授提出了需
要思考的问题:何以女性会对文化遗产抱有一种特定的
态度?兰德教授继而介绍了三位法国女性,并以她们为
例讲述了女性建筑师的独特贡献。例如主要从事建筑研
究工作的Francoise Choay对世界作出了贡献,即在~
个建筑领域被男性统治的时代,她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
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关注女性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她的
观点激发人们思考这一久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另一位女
性建筑师Renee Gailhoustet的贡献则在于指出建筑不
仅仅只是建筑,应该能更好地体现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所以我们在做建筑修复工作时,不仅仅只是修复
建筑的构造 ̄u#l-表,更应该考虑到建筑与人、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Francoise Helene Jou rda则设计出了优秀
l6
食材、味道、颜色的能力。正是这样的能力让女性在保
护与设计等议题的时候能够在充分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有
所创新。兰德教授总结,很多女性在一生中要做很多的
工作,胜任不同的角色。在胜任多重身份的同时,特别
是在做~些细致工作的处理上,女性可以整合和利用这
些技能和优势,将自己的领域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
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及武汉共享遗产研
究会的郭粤梅教授也分别从自己的个人经历长期洞察出
发,畅谈了女性职业群体在建筑、规划以及文化遗产保
护领域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自身的心灵感悟。何依
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山西、浙江等地的田野工作以及所参
与的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工作,从中展现了一个
职业女性将专业追求与个人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郭粤
梅教授则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
作,许多职业女性在长期生活与工作的内外角色转换中
磨练出的坚韧品质正在使她们成为这项事业的一个重要
群体。我们关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文化遗产,就正
如我们关注两性社会中的妇女一样,需要有一个全新的
视角。
责任编辑:王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