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植草沟设计指南

IT圈 admin 3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仵文丽)

植草沟设计指南

1.前言

植草沟是通过模拟自然绿地而人为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可控性和工程化特点

的海绵设施。植草沟利用沟渠和植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雨水的收集、转输以及净

化,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污染物总量削减、洪峰延缓、地下水补充的重要技术

手段。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网密布、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植草沟可以

发挥重要作用。

2.目标功能

植草沟主要有以下功能:

(1)转输雨水径流;

(2)雨水径流滞蓄;

(3)径流污染物削减

(4)补充地下水。

根据其功能可将植草沟分为转输型植草沟和渗透型植草沟,转输型植草沟主

要是起到收集、转输雨水径流的作用,渗透型植草沟主要起渗透、滞蓄、净化雨

水径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应用植草沟转输雨水径流。

3.适用条件

下列几种情况下宜采用植草沟技术:

(1)比较窄的城市道路两侧的机非分隔带;

(2)建筑落水管断接口与生物滞留池、湿地或高位花坛等海绵设施之间的

雨水径流转输;

(3)小型地块的雨水径流收集和转输。

4.设计计算

4.1规模计算

在给定设计进出水水质的基础上,根据各污染物目标去除率,按表4-1可查

得植草沟与集水区面积比R。

表3-1各污染物目标去除率与R对应关系

TSS

目标去除率/%

87

90

92

94

R1/%

0.5

1

1.5

2

TP

目标去除率/%

60

63

66

68

R1/%

0.5

1

1.5

2

TN

目标去除率/%

10

12

15

17

R1/%

0.5

1

1.5

2

植草沟面积可由式4-1计算:

a=Rx×A (4-1)

式中a—植草沟面积,㎡;

Rx—控制性目标污染物去除率所对应的R值,%;

A—集水区面积,㎡。

4.2流量确定

根据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式3-2),在给定重现期下计算设计流量。

4.2.1暴雨强度计算

q

A(1BlgP)

(tCP

D

)

E

式中q—暴雨强度,L/(s·hm2),下同;

P—降雨重现期,a,应取2~10a进行设计,50~100a进行校核;

t—降雨历时,min,包括地面集水时间t1(10min)和雨水流行时间t2,t2根据

实际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4.2.2综合径流系数

集水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按各地块渗透性质进行面积加权,具体参照

表4-2。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仵文丽)

植草沟设计指南

1.前言

植草沟是通过模拟自然绿地而人为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可控性和工程化特点

的海绵设施。植草沟利用沟渠和植物的协同作用来实现雨水的收集、转输以及净

化,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污染物总量削减、洪峰延缓、地下水补充的重要技术

手段。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网密布、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植草沟可以

发挥重要作用。

2.目标功能

植草沟主要有以下功能:

(1)转输雨水径流;

(2)雨水径流滞蓄;

(3)径流污染物削减

(4)补充地下水。

根据其功能可将植草沟分为转输型植草沟和渗透型植草沟,转输型植草沟主

要是起到收集、转输雨水径流的作用,渗透型植草沟主要起渗透、滞蓄、净化雨

水径流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应用植草沟转输雨水径流。

3.适用条件

下列几种情况下宜采用植草沟技术:

(1)比较窄的城市道路两侧的机非分隔带;

(2)建筑落水管断接口与生物滞留池、湿地或高位花坛等海绵设施之间的

雨水径流转输;

(3)小型地块的雨水径流收集和转输。

4.设计计算

4.1规模计算

在给定设计进出水水质的基础上,根据各污染物目标去除率,按表4-1可查

得植草沟与集水区面积比R。

表3-1各污染物目标去除率与R对应关系

TSS

目标去除率/%

87

90

92

94

R1/%

0.5

1

1.5

2

TP

目标去除率/%

60

63

66

68

R1/%

0.5

1

1.5

2

TN

目标去除率/%

10

12

15

17

R1/%

0.5

1

1.5

2

植草沟面积可由式4-1计算:

a=Rx×A (4-1)

式中a—植草沟面积,㎡;

Rx—控制性目标污染物去除率所对应的R值,%;

A—集水区面积,㎡。

4.2流量确定

根据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式3-2),在给定重现期下计算设计流量。

4.2.1暴雨强度计算

q

A(1BlgP)

(tCP

D

)

E

式中q—暴雨强度,L/(s·hm2),下同;

P—降雨重现期,a,应取2~10a进行设计,50~100a进行校核;

t—降雨历时,min,包括地面集水时间t1(10min)和雨水流行时间t2,t2根据

实际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4.2.2综合径流系数

集水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按各地块渗透性质进行面积加权,具体参照

表4-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