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IT圈 admin 3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宿映寒)

龙源期刊网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

趋势

作者:张定金 陈虹 张婧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5年第05期

自20世纪60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碳纤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

高,2014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天连续生产12K/24K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12.6万t。尽

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

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

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5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

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

年增幅可达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

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此,在目前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该认清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形势、

对照国外先进企业找差距找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寻求解决途径,适时把握发展机遇,落实行

动、注重实效,努力推进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国外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业方面

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基(PAN)、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

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

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在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2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其中,PAN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PAN基碳纤维的9大生产

商包括: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丽”)、日本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

“东邦”)、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菱丽阳”)、美国赫氏有限公司(Hexcel)、

美国氰特工业公司(Cytec)、美国卓尔泰克公司(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湾塑料工业股

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塑”)、土耳其阿克萨集团(AKSA)和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

(SGL)。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3家,分别是Cytec、三菱丽阳

和东丽。

龙源期刊网

PAN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及以上)2类。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

场主要被东丽、东邦、三菱丽阳3家公司所垄断,而来自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企业,正不断

扩充小丝束的全球产能,同时也降低了3家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商主要有Zoltek、SGL和三菱丽阳3家。另外,中国蓝星(集团)总公

司英国分公司拥有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供应能力,Cytec于2014年与德国Dormagen的腈纶纤

维生产商DralonGmbH公司合作开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制开发。预计在未来10年中,

其他制造商也会陆续加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

扩产计划。例如,东丽拥有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日美法韩4个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11 000~

12 000t/a的T700S和4 500t/a的T800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宣布PAN基碳纤维的总产能于2015

年达到27 100t,2020年扩大至50 000t。另外,Hexcel在欧洲大幅度扩产,三菱在美国与本土

扩产,Cytec已经基本完成美国的双倍产能扩产计划,SGL也在美国接连扩产。各企业的碳纤

维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球布局,为进一步实现从原丝到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协

调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2.技术方面

目前,国外高强、高强中模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技术成熟,规模化、自动化程度高,关键

核心技术掌握在日、美等国手中。其中,东丽凭借其强大实力研制并形成了包括T300、

T700、T800、T1000等在内的高强系列和包括M35J、M40、M40J、M55J、M60J、M70J等在

内的高模和高模高强系列产品,一直占领着碳纤维技术的制高点,令对手望其项背。美国

Hexcel经过多年的研究,在IM9高强中模碳纤维基础上,研制出IM10碳纤维,主要力学性能

超过日本东丽T1000,并成功应用于大型客机。IM10推出2年半后的2014年初,东丽宣布推

出T1100碳纤维,重新夺回碳纤维技术的领先地位。

目前,低成本技术已成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推

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各碳纤维生产商正开展碳纤维产品规模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化生产技

术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现状

1.产业技术现状

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化示范计划支持下,近10年来我国碳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实现了从

“无”到“有”的转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

发、工程实践和产业建设的较完整体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发展速

龙源期刊网

度明显加快,有效缓解了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部分型号用碳纤

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自主保障问题基本解决。

目前,T300级碳纤维已实现千吨级产业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武器装备,民用

市场正在推广;T700级碳纤维千吨级生产线已经建成,产品进入应用考核;国产T800级高强

中模碳纤维吨级线建成并已批量生产;高模及高模高强碳纤维的产业化仍为空白,其工程化制

备关键技术急需突破;更高等级的高强中模和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亟待攻关。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拥有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理论设计总产能达到1.96万t。已

建成6条千吨产能(含配套的原丝生产能力)、7条500t产能的碳纤维生产线(含配套的原丝

生产能力),拥有千吨级以上规模生产线的企业4家,五百吨级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5

家,主体产品为12K及以下的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据统计,2007年以来,国内碳纤维产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约200t,增加到2014年的

约2 600t,但产能释放能力弱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014年的碳纤维实际产量不足设计产能的

20%。一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产能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

一方面,受国际碳纤维行业巨头的蓄意压制,碳纤维售价一跌再跌,甚至跌至成本以下,碳纤

维企业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目前,我国碳纤维企业长期面对“内忧外患”困扰,几

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企业只能减产甚至停产,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碳纤维技术、设备、品种和性能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

较大差距,无论产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重复建设多,产能利用率低

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9大碳纤维制造商中,日本3家,美国2家,而在近几年中,我国

碳纤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的碳纤维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导致目前我国

的碳纤维企业超过30家。投资建设的企业不少,但同时同质化发展的低水平投资现象居多,

又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规模小、利用率低、竞争力弱,严重制约了碳纤维产业的

健康发展。

(2)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差

我国碳纤维产业目前相当于国外碳纤维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核心生产技术,工艺技术的多元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原丝生产的技术路线单一,生产工

艺稳定性差,生产过程能耗、物耗偏高,成本居高不下。

龙源期刊网

同时,国产碳纤维产业创新团队力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国产碳纤维表现

出产品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差,与树脂产品复配的应用工艺性差,高端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与

国际同类产品差距显著。

(3)部分关键装备落后,设计制造能力有待突破

目前,国内缺乏大型专用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对引进装备的二次改造能力也不强。

尽管一些企业已开始装备国产化的研究,但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装备的工艺适应

性、系统可靠性和控制水平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仍有较大差距,使得碳纤维综合指标协调与可控

性不高。因此,缺乏大型专业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也成为我国碳纤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

一。

(4)差别化专用上浆剂有待进一步国产化

目前,国内所用的上浆剂大部分为水性乳液型上浆剂,以环氧树脂为主,品种较少,不能

满足国产碳纤维应用日益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的上浆剂会使碳纤维出现毛丝较多、脆性增大、

灰份含量高等问题,降低了使用性能。因此,我国急需开发出包括热塑性树脂上浆剂在内、适

合国产碳纤维的多系列上浆剂类型,进一步研发耐湿热老化、耐高温等高端领域的差别化、专

用上浆剂,完善、改进上浆工艺,以满足不同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的实际要求。

(5)应用市场技术发展独立,产业牵引力不足

我国的碳纤维应用是独立于碳纤维制备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碳纤维上下游产业发展严重脱

节,纤维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对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牵引力不足,直接造成碳纤维企业开

工率低,产能浪费严重。同时,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

较大差距,直接导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和工业领域的拓展受到制约。因

此,我国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下游应用市场亟待培育

和开拓。

三、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现状

1.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是国际碳纤维应用的传统市场,几十年来,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

稳步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碳纤维-酚醛防热复合材料、高强高韧碳纤维—环氧复

合材料、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先进战机、卫

星、飞机发动机导向叶片、机翼和涵道部件等。碳纤维已成为航空航天、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

少的战略基础材料。

龙源期刊网

国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上的用量早已达到或超过机身总重的

50%,波音787“梦幻航线”和空客A350XWB宽体客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主、次结构件质量

占比也已达到5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机身质量,提高了飞机燃油经济性。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发展出了酚醛、环氧、双马、

聚酰亚胺等多种树脂基体,构建了碳纤维—酚醛烧蚀防热和碳纤维—环氧、碳纤维—双马结构

承载2大复合材料系列,逐渐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应用范围和应用比例逐步扩大;建立了预浸

料铺层模压、缠绕、热压罐、液体成型等多种工艺手段,并在多种型号上得到应用,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应用一体化体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

了重要支撑。

另外,我国自行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预制件,性能已全面达到国外水平。采用这一

预制件技术所制备的国产碳/碳刹车盘已批量装备于国防重点型号的军用飞机,并在B757-200

型民航飞机上使用,在其他机型上的使用正在实验考核中。

龙源期刊网

2.建筑工程领域

建筑工程一直都是通用级碳纤维应用的重点领域。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部分老旧桥

梁、古旧建筑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工程修复问题,因此,碳纤维补强材料多以粘贴片材的形式

应用。一些新型的加固方法,如外贴预应力片材加固、网格加固、嵌入式加固等也在基础设施

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日本由于频繁地震的原因,多年前就开始了碳纤维耐震补强材料和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也独立或作为主要受力材

料被应用于隧道、飞机跑道、停机坪、高速公路等工程。另外,桥梁用碳纤维斜拉索、高层建

筑电梯用碳纤维拉索、碳纤维增强水泥、碳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等也已成为目前碳纤维在国外

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形式。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土木建筑市场,碳纤维在加固道路、桥梁、楼房建筑结构领域的应用

正呈现不断增长的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

补强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有数十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建筑补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

用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工作,并在产品生产、装备制造、材料评价及设计体系、应用

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工程应用方面,碳纤维布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成为重要的结构加

固材料,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后被用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北京工人体育场、军事

博物馆、京沈高速公路桥、北京地铁隧道、北京国贸立交桥、中石油输油管道等众多重大基础

设施、公共设施和工业设施。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该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

段,仍存在材料类型单一、应用技术单一的问题,急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3.能源领域

随着风电叶片大型化的不断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国外风电叶片制造

商早已在大型叶片的制造中规模化使用了碳纤维,同时碳纤维叶片的制造也真正实现了全产业

链的共同进步。碳纤维制造领域,东丽、Zoltek等企业,针对风能市场的特殊需求纷纷推出专

用的碳纤维产品,如24K T620s和50K Panex 35;中间制品领域,Gurit、Hexcel、ACG等中间

龙源期刊网

产品制造商开发了叶片专用碳纤维预浸料,如SparPregTM、HextoolTM和DformTM;在叶片

成型工艺方面,除了改良的预浸料技术——低压中温预浸料真空袋法,还开发了新型真空导入

成型技术——液体成型工艺。目前,国外至少有6家大型风电企业正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

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生产大型或特大型风机叶片,其中起步较早、技术较成熟、应

用较多的是丹麦Vestas、美国GE和西班牙Gamesa等公司。

国内目前仅有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连众”)和中材科技

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叶片”)实现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中的规模化应用。其

中,中复连众自2009年开始碳纤维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研究,并于2012、2013年分别实现了

进口和国产碳纤维主梁在75m/6MW叶片上的应用,同时完成了叶片的全尺寸静力和频率测

试,目前正在准备挂机。中复连众同期开展了风机叶片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理化性能、力学

性能、工艺性能方面的研究,探索出国产碳纤维应用的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为推动国产碳纤

维在大型风机叶片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材叶片于2011年在Sinoma 56m/3.6MW

叶片的主梁上首次采用碳纤维预浸料,试制生产的56m碳纤维叶片顺利通过了静力实验,随

后成功生产了22套56m/3.6MW风电叶片出口美国。

总体上讲,国内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上的规模化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叶片的设计、结构验

证、长期安全性验证等问题都没有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现阶段碳纤维的供应主要来源于国外

公司,以碳纤维预浸料为主,供应渠道受限,也是影响国产碳纤维规模化应用的另一主要原

因,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国产碳纤维在大型风电叶片上的应用研究。

4.体育休闲领域

体育休闲领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碳纤维在该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尔

夫球棒、钓鱼杆和球拍3个产品类型。近年来,自行车、去混球杆、滑雪杆等新兴产品的碳纤

维用量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碳纤维复合材料体育运动器材,目前已与美国、日本和

中国台湾并列成为高尔夫球棒的主要产地。另外,钓鱼竿、网球拍、鱼线轮、网球拍、羽毛球

拍、自行车架等产品也是碳纤维在我国的主要用途。

5.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领域

碳纤维在电力输送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美国CTC公司开发出碳

纤维复合材料芯棒之后才开始规模化应用。目前,美国CTC公司的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

平,但欧洲、亚洲、南美洲的20多个国家、200余条新建和改造线路中也都开展了碳纤维复

合芯导线的应用,挂网总长度超过7 000km(架设导线总长约为20 000km),电压等级覆盖了

13.6k~550kV。

龙源期刊网

我国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当。2007年,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河北硅

谷化工有限公司、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自主研制碳纤维复合芯及

导线。目前,国内碳纤维复合芯及导线生产厂家接近20家(已有供货业绩的有5家),国内

年预期产能超过50 000km。各主要生产厂家制备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技术指标均满足碳纤维

复合芯架空导线技术要求并已通过所有型式试验验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技术

水平。

国内外复合芯制造厂家采用日本东丽或东邦T700级碳纤维,T700级碳纤维作为复合芯关

键材料,供应及价格一直受制于日本,高昂的碳纤维价格是限制复合芯导线大范围推广的主要

原因。

2014年7月,中复碳芯将中复神鹰T700级碳纤维SYT45试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并在

常州35kV邹区线上成功挂网,运行良好。国产碳纤维在复合芯导线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

6.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外各大碳纤维制造商纷纷与汽车巨头联手,发展汽车用碳纤

维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技术,已经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主机厂”的联盟

式产业化布局,并突破了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车体的规模化、自动化制造技术。最成

功的实施案例是德国宝马的i3电动概念车,宝马公司为这款车型建立了一条包括碳纤维原

丝、碳丝、编织布、复合材料零部件、主机装配等各环节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产业链,日产

量可达100辆。另外,日本东丽研发出“TEE WAVE AR1”电动汽车,共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160kg,碳纤维车身成型周期10min/套。日本东邦与丰田合作成立“复合材料创新中心”生产

LEA跑车。美国特斯拉公司推出全球首款Roadster纯电动跑车,整车质量为1 200kg,采用碳

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车身,成型周期为20min/套,年生产量为1 500辆左右。

总的看来,国外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产业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处于复合材料发展

技术的前沿,主要核心制造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中,发展已呈现逐步加快的趋势。

而目前,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年用量比例还很小,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大部

分集中在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上。在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快速成型技术方面,重点突

破了以热塑性复合材料快速热压成型和快速树脂流动成型为代表的低成本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

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并实现了部分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实现了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片

材、板材及部分部件的连续自动化制备,初步建立了车用复合材料部件生产示范线。但是,由

于缺乏与国产碳纤维匹配、满足汽车生产节拍的快速固化树脂,尚未形成研究、设计、开发、

制造、装备、检测、应用评价与推广应用一条龙产业链,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及整车验

证、装配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差距巨大,急需进行进一步技术攻关。

龙源期刊网

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如碳纤维连续抽油杆、新型储能电池、采油钻

井平台等新兴应用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一片

大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碳纤维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蓬勃发展的国际碳纤维产业大

背景下,我国在重大工程、一般工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也提出了迫切的需

求。国内碳纤维企业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国防军工、民用航空、人造卫星

等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补强、海洋工程、石油勘探等传统产业升级领域,以及新能

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分阶段逐步开展不同品系碳纤维产品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成本质

量控制、工业应用示范和重点领域应用评价,开发出符合我国实际应用需要的高性能、高稳定

性、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和多品系碳纤维产品,真正实现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

展。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宿映寒)

龙源期刊网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

趋势

作者:张定金 陈虹 张婧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5年第05期

自20世纪60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碳纤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

高,2014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天连续生产12K/24K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12.6万t。尽

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

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

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5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

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

年增幅可达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

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此,在目前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应该认清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形势、

对照国外先进企业找差距找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寻求解决途径,适时把握发展机遇,落实行

动、注重实效,努力推进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国外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业方面

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基(PAN)、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

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

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在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2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其中,PAN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PAN基碳纤维的9大生产

商包括: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丽”)、日本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

“东邦”)、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三菱丽阳”)、美国赫氏有限公司(Hexcel)、

美国氰特工业公司(Cytec)、美国卓尔泰克公司(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湾塑料工业股

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塑”)、土耳其阿克萨集团(AKSA)和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

(SGL)。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3家,分别是Cytec、三菱丽阳

和东丽。

龙源期刊网

PAN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及以上)2类。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

场主要被东丽、东邦、三菱丽阳3家公司所垄断,而来自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企业,正不断

扩充小丝束的全球产能,同时也降低了3家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商主要有Zoltek、SGL和三菱丽阳3家。另外,中国蓝星(集团)总公

司英国分公司拥有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供应能力,Cytec于2014年与德国Dormagen的腈纶纤

维生产商DralonGmbH公司合作开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制开发。预计在未来10年中,

其他制造商也会陆续加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

扩产计划。例如,东丽拥有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日美法韩4个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11 000~

12 000t/a的T700S和4 500t/a的T800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宣布PAN基碳纤维的总产能于2015

年达到27 100t,2020年扩大至50 000t。另外,Hexcel在欧洲大幅度扩产,三菱在美国与本土

扩产,Cytec已经基本完成美国的双倍产能扩产计划,SGL也在美国接连扩产。各企业的碳纤

维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球布局,为进一步实现从原丝到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协

调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2.技术方面

目前,国外高强、高强中模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技术成熟,规模化、自动化程度高,关键

核心技术掌握在日、美等国手中。其中,东丽凭借其强大实力研制并形成了包括T300、

T700、T800、T1000等在内的高强系列和包括M35J、M40、M40J、M55J、M60J、M70J等在

内的高模和高模高强系列产品,一直占领着碳纤维技术的制高点,令对手望其项背。美国

Hexcel经过多年的研究,在IM9高强中模碳纤维基础上,研制出IM10碳纤维,主要力学性能

超过日本东丽T1000,并成功应用于大型客机。IM10推出2年半后的2014年初,东丽宣布推

出T1100碳纤维,重新夺回碳纤维技术的领先地位。

目前,低成本技术已成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推

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各碳纤维生产商正开展碳纤维产品规模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化生产技

术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现状

1.产业技术现状

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化示范计划支持下,近10年来我国碳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实现了从

“无”到“有”的转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

发、工程实践和产业建设的较完整体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发展速

龙源期刊网

度明显加快,有效缓解了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部分型号用碳纤

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自主保障问题基本解决。

目前,T300级碳纤维已实现千吨级产业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武器装备,民用

市场正在推广;T700级碳纤维千吨级生产线已经建成,产品进入应用考核;国产T800级高强

中模碳纤维吨级线建成并已批量生产;高模及高模高强碳纤维的产业化仍为空白,其工程化制

备关键技术急需突破;更高等级的高强中模和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亟待攻关。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拥有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理论设计总产能达到1.96万t。已

建成6条千吨产能(含配套的原丝生产能力)、7条500t产能的碳纤维生产线(含配套的原丝

生产能力),拥有千吨级以上规模生产线的企业4家,五百吨级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5

家,主体产品为12K及以下的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据统计,2007年以来,国内碳纤维产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约200t,增加到2014年的

约2 600t,但产能释放能力弱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014年的碳纤维实际产量不足设计产能的

20%。一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产能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

一方面,受国际碳纤维行业巨头的蓄意压制,碳纤维售价一跌再跌,甚至跌至成本以下,碳纤

维企业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目前,我国碳纤维企业长期面对“内忧外患”困扰,几

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企业只能减产甚至停产,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碳纤维技术、设备、品种和性能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

较大差距,无论产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重复建设多,产能利用率低

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9大碳纤维制造商中,日本3家,美国2家,而在近几年中,我国

碳纤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的碳纤维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导致目前我国

的碳纤维企业超过30家。投资建设的企业不少,但同时同质化发展的低水平投资现象居多,

又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规模小、利用率低、竞争力弱,严重制约了碳纤维产业的

健康发展。

(2)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差

我国碳纤维产业目前相当于国外碳纤维企业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核心生产技术,工艺技术的多元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原丝生产的技术路线单一,生产工

艺稳定性差,生产过程能耗、物耗偏高,成本居高不下。

龙源期刊网

同时,国产碳纤维产业创新团队力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国产碳纤维表现

出产品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差,与树脂产品复配的应用工艺性差,高端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与

国际同类产品差距显著。

(3)部分关键装备落后,设计制造能力有待突破

目前,国内缺乏大型专用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对引进装备的二次改造能力也不强。

尽管一些企业已开始装备国产化的研究,但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装备的工艺适应

性、系统可靠性和控制水平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仍有较大差距,使得碳纤维综合指标协调与可控

性不高。因此,缺乏大型专业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也成为我国碳纤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

一。

(4)差别化专用上浆剂有待进一步国产化

目前,国内所用的上浆剂大部分为水性乳液型上浆剂,以环氧树脂为主,品种较少,不能

满足国产碳纤维应用日益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的上浆剂会使碳纤维出现毛丝较多、脆性增大、

灰份含量高等问题,降低了使用性能。因此,我国急需开发出包括热塑性树脂上浆剂在内、适

合国产碳纤维的多系列上浆剂类型,进一步研发耐湿热老化、耐高温等高端领域的差别化、专

用上浆剂,完善、改进上浆工艺,以满足不同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的实际要求。

(5)应用市场技术发展独立,产业牵引力不足

我国的碳纤维应用是独立于碳纤维制备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碳纤维上下游产业发展严重脱

节,纤维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对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牵引力不足,直接造成碳纤维企业开

工率低,产能浪费严重。同时,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

较大差距,直接导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和工业领域的拓展受到制约。因

此,我国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下游应用市场亟待培育

和开拓。

三、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现状

1.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是国际碳纤维应用的传统市场,几十年来,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

稳步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碳纤维-酚醛防热复合材料、高强高韧碳纤维—环氧复

合材料、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先进战机、卫

星、飞机发动机导向叶片、机翼和涵道部件等。碳纤维已成为航空航天、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

少的战略基础材料。

龙源期刊网

国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上的用量早已达到或超过机身总重的

50%,波音787“梦幻航线”和空客A350XWB宽体客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主、次结构件质量

占比也已达到5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机身质量,提高了飞机燃油经济性。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发展出了酚醛、环氧、双马、

聚酰亚胺等多种树脂基体,构建了碳纤维—酚醛烧蚀防热和碳纤维—环氧、碳纤维—双马结构

承载2大复合材料系列,逐渐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应用范围和应用比例逐步扩大;建立了预浸

料铺层模压、缠绕、热压罐、液体成型等多种工艺手段,并在多种型号上得到应用,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应用一体化体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

了重要支撑。

另外,我国自行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预制件,性能已全面达到国外水平。采用这一

预制件技术所制备的国产碳/碳刹车盘已批量装备于国防重点型号的军用飞机,并在B757-200

型民航飞机上使用,在其他机型上的使用正在实验考核中。

龙源期刊网

2.建筑工程领域

建筑工程一直都是通用级碳纤维应用的重点领域。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部分老旧桥

梁、古旧建筑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工程修复问题,因此,碳纤维补强材料多以粘贴片材的形式

应用。一些新型的加固方法,如外贴预应力片材加固、网格加固、嵌入式加固等也在基础设施

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日本由于频繁地震的原因,多年前就开始了碳纤维耐震补强材料和技

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也独立或作为主要受力材

料被应用于隧道、飞机跑道、停机坪、高速公路等工程。另外,桥梁用碳纤维斜拉索、高层建

筑电梯用碳纤维拉索、碳纤维增强水泥、碳纤维网格增强混凝土等也已成为目前碳纤维在国外

建筑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形式。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土木建筑市场,碳纤维在加固道路、桥梁、楼房建筑结构领域的应用

正呈现不断增长的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

补强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已有数十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建筑补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

用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工作,并在产品生产、装备制造、材料评价及设计体系、应用

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工程应用方面,碳纤维布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成为重要的结构加

固材料,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后被用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北京工人体育场、军事

博物馆、京沈高速公路桥、北京地铁隧道、北京国贸立交桥、中石油输油管道等众多重大基础

设施、公共设施和工业设施。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该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

段,仍存在材料类型单一、应用技术单一的问题,急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3.能源领域

随着风电叶片大型化的不断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国外风电叶片制造

商早已在大型叶片的制造中规模化使用了碳纤维,同时碳纤维叶片的制造也真正实现了全产业

链的共同进步。碳纤维制造领域,东丽、Zoltek等企业,针对风能市场的特殊需求纷纷推出专

用的碳纤维产品,如24K T620s和50K Panex 35;中间制品领域,Gurit、Hexcel、ACG等中间

龙源期刊网

产品制造商开发了叶片专用碳纤维预浸料,如SparPregTM、HextoolTM和DformTM;在叶片

成型工艺方面,除了改良的预浸料技术——低压中温预浸料真空袋法,还开发了新型真空导入

成型技术——液体成型工艺。目前,国外至少有6家大型风电企业正在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

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生产大型或特大型风机叶片,其中起步较早、技术较成熟、应

用较多的是丹麦Vestas、美国GE和西班牙Gamesa等公司。

国内目前仅有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复连众”)和中材科技

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叶片”)实现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中的规模化应用。其

中,中复连众自2009年开始碳纤维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研究,并于2012、2013年分别实现了

进口和国产碳纤维主梁在75m/6MW叶片上的应用,同时完成了叶片的全尺寸静力和频率测

试,目前正在准备挂机。中复连众同期开展了风机叶片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理化性能、力学

性能、工艺性能方面的研究,探索出国产碳纤维应用的设计要求和制造工艺,为推动国产碳纤

维在大型风机叶片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材叶片于2011年在Sinoma 56m/3.6MW

叶片的主梁上首次采用碳纤维预浸料,试制生产的56m碳纤维叶片顺利通过了静力实验,随

后成功生产了22套56m/3.6MW风电叶片出口美国。

总体上讲,国内碳纤维在风电叶片上的规模化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叶片的设计、结构验

证、长期安全性验证等问题都没有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现阶段碳纤维的供应主要来源于国外

公司,以碳纤维预浸料为主,供应渠道受限,也是影响国产碳纤维规模化应用的另一主要原

因,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国产碳纤维在大型风电叶片上的应用研究。

4.体育休闲领域

体育休闲领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碳纤维在该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尔

夫球棒、钓鱼杆和球拍3个产品类型。近年来,自行车、去混球杆、滑雪杆等新兴产品的碳纤

维用量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碳纤维复合材料体育运动器材,目前已与美国、日本和

中国台湾并列成为高尔夫球棒的主要产地。另外,钓鱼竿、网球拍、鱼线轮、网球拍、羽毛球

拍、自行车架等产品也是碳纤维在我国的主要用途。

5.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领域

碳纤维在电力输送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美国CTC公司开发出碳

纤维复合材料芯棒之后才开始规模化应用。目前,美国CTC公司的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

平,但欧洲、亚洲、南美洲的20多个国家、200余条新建和改造线路中也都开展了碳纤维复

合芯导线的应用,挂网总长度超过7 000km(架设导线总长约为20 000km),电压等级覆盖了

13.6k~550kV。

龙源期刊网

我国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当。2007年,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河北硅

谷化工有限公司、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始自主研制碳纤维复合芯及

导线。目前,国内碳纤维复合芯及导线生产厂家接近20家(已有供货业绩的有5家),国内

年预期产能超过50 000km。各主要生产厂家制备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技术指标均满足碳纤维

复合芯架空导线技术要求并已通过所有型式试验验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技术

水平。

国内外复合芯制造厂家采用日本东丽或东邦T700级碳纤维,T700级碳纤维作为复合芯关

键材料,供应及价格一直受制于日本,高昂的碳纤维价格是限制复合芯导线大范围推广的主要

原因。

2014年7月,中复碳芯将中复神鹰T700级碳纤维SYT45试用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并在

常州35kV邹区线上成功挂网,运行良好。国产碳纤维在复合芯导线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

6.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外各大碳纤维制造商纷纷与汽车巨头联手,发展汽车用碳纤

维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技术,已经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主机厂”的联盟

式产业化布局,并突破了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车体的规模化、自动化制造技术。最成

功的实施案例是德国宝马的i3电动概念车,宝马公司为这款车型建立了一条包括碳纤维原

丝、碳丝、编织布、复合材料零部件、主机装配等各环节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产业链,日产

量可达100辆。另外,日本东丽研发出“TEE WAVE AR1”电动汽车,共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160kg,碳纤维车身成型周期10min/套。日本东邦与丰田合作成立“复合材料创新中心”生产

LEA跑车。美国特斯拉公司推出全球首款Roadster纯电动跑车,整车质量为1 200kg,采用碳

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车身,成型周期为20min/套,年生产量为1 500辆左右。

总的看来,国外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产业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处于复合材料发展

技术的前沿,主要核心制造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公司手中,发展已呈现逐步加快的趋势。

而目前,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年用量比例还很小,应用较为成熟的技术大部

分集中在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上。在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快速成型技术方面,重点突

破了以热塑性复合材料快速热压成型和快速树脂流动成型为代表的低成本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

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并实现了部分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实现了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片

材、板材及部分部件的连续自动化制备,初步建立了车用复合材料部件生产示范线。但是,由

于缺乏与国产碳纤维匹配、满足汽车生产节拍的快速固化树脂,尚未形成研究、设计、开发、

制造、装备、检测、应用评价与推广应用一条龙产业链,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及整车验

证、装配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差距巨大,急需进行进一步技术攻关。

龙源期刊网

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如碳纤维连续抽油杆、新型储能电池、采油钻

井平台等新兴应用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一片

大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碳纤维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蓬勃发展的国际碳纤维产业大

背景下,我国在重大工程、一般工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对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也提出了迫切的需

求。国内碳纤维企业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国防军工、民用航空、人造卫星

等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补强、海洋工程、石油勘探等传统产业升级领域,以及新能

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分阶段逐步开展不同品系碳纤维产品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成本质

量控制、工业应用示范和重点领域应用评价,开发出符合我国实际应用需要的高性能、高稳定

性、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和多品系碳纤维产品,真正实现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

展。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