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畅莺韵)
香港: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 香港 文化沙漠
对于香港的文化产业发展,“九七回归”是个很有代表性
的分水岭。从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到“九七回归”这
13年,香港的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个世界嘱目的发展高峰。经济
起飞与文化沙漠
前中国文化部长王蒙曾用“文化沙漠”一词批评香港没有
文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评价呢?
W:在香港经济起飞的1970至1980年代,香港人也常以
“文化沙漠”自嘲,来表达人们的焦虑、压抑和窒息感。在这
个物欲横流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文化和道德的建设速度赶不上
经济发展的速度,港人意识里更看重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享
受。有人说,在香港不怕被人说没文化,就怕被人说没钱花。
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成就的光芒,加上文化的
差异,导致在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大陆人,不了解或不认同
香港文化,于是造成香港是“文化沙漠”的错觉。然而,细心
研究,我们会发现香港由于独特的地缘环境,文化发展一直闪
亮着异彩。
什么原因让香港文化闪耀着“异彩”呢?
W:19世纪,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的统
第 1 页 共 6 页
治只重制度和经济,对文化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于是,在殖
民地时期,香港与祖国文化若即若离,与英国文化也不太亲
密。1949年以后,香港处于内地和台湾之间,形成了另一种政
治和文化上的边缘处境。在“九七回归”之前,香港几乎没有
官方意识形态,民间意识形态也没有国家机器的控管。
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形态的文化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
利。因此,多元化和多样性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特征。
香港的文化产业在1970年代已相当发达,可以介绍一下
吗?
W:因为上述的特殊处境,香港的文化产业早在1970年代
已是大发利市,信仰“文化出金钱”。正因为香港文化产业不
为政治服务,并看重效益,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
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以文学为
例,香港最为人熟知的是金庸及倪匡等小说家。
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1980年代以来,这块仅几百万
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
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
人地区一呼百应;港剧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香港文化产
业辉煌期
说到香港影视产业,1990年代可谓世界嘱目。可否介绍一
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 2 页 共 6 页
W:1992年,香港电影票房总额达到15.5亿港币,共生产
近300部港片。而“四大天王”时代,仅张学友的《吻别》,在
本埠就卖到了40万张唱片。
1980年代,“香港人”的身份获得普遍认同,同时亦建立
起一套面向本地市场的普及文化,如电视、电影、歌曲、漫画
等,衍生出一个新生的“香港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随着香
港文化商业色彩日浓,迎合公众口味的通俗文化得以普及,严
肃文学及艺术创作却似有边缘化趋向。然而,在这个时代,香
港的文化从业者中也并不乏以娱乐作为包装,借此探讨一些严
肃的社会问题。
由于西方一些媒体长期以来的负面宣传,导致―部分香港
民众对“九七回归”抱有深深的疑虑,当时香港电影弥满着的
“黑色浪漫”的情怀,犹如一副心理安慰荆,缓和了观众的集
体焦虑。
什么是“黑色浪漫”?
W:19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的。黑色浪漫。经常表现
为对欧美主流文化和中国内地主流文化的解构,彰显香港文化
的独特性和边缘性。香港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杂交性,它
可以处在几种文化的边缘,甚至可以不按常理出牌。这些独特
之处,是这个时期香港文化产业能红遍全球华人社会的最重要
原因。
第 3 页 共 6 页
例如,受欢迎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有意识地表达了一
种期盼:希望1997之后,香港人依然可以生活得潇洒、快活、
自由自在。而《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电影,则含有浪子
心态的描写,以隐喻部分港人回归前夕的身份迷乱,影片充斥
着忧伤、沉郁的情绪。
青黄不接的尴尬
进入21世纪,香港文化产业影响力大不如前。原因何在?
W:2003年香港电影的产量是77部,近几年加上合拍片也
不过50来部,票房较之1997年整整缩水4亿。唱片业亦一片
惨淡,一线艺人的单张唱片能卖1万张以上就属走运,以明星
制为基础的娱乐产业,如今只有艺人没有明星,香港演艺界颠
倒终生的年代已经过去,新生代无法比肩群星璀璨的老一辈。
1997年前的港人海外移民潮,为香港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严
重的人才流失,使得整个行业的水准有所下降,港片难觅佳
作。
另外,内地逐渐放开与香港文化产业的交流,表面上是给
予香港文化产业一片广阔的市场、一条新财路,然而它却加快
了香港文化产业的衰退。以电影为例,过去是香港电影改变了
内地观众生活,而现在则是内地日渐改变香港电影。为开发内
地市场,满足内地的审查尺度,使得“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的港片,从剧本到演员都生出了很多规定。黑社会片、江湖英
第 4 页 共 6 页
雄片、鬼片等香港电影人以往擅长的题材,难以尽情施展。音
乐、电视剧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均面对相同的问题。
政府行为难言功过
香港政府如何定性和看待文化产业呢?
W:香港回归后,港府开始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
究》,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
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
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
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
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如果以广义的角度来审视,香港将
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均称为文化创意行业。
2002年,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
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2004年,
正式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
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
化资本。2005年,港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政策,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
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比较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
地。近几年,港府更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公共投
资。
第 5 页 共 6 页
你认为特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度是否足够?
W:近年来,港府推出不少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例如,
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
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
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合作。然而,这类政策是否可以帮
助香港文化产业重振雄风,还得拭目以待。
在我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很难靠“协助”或“干预”而
获得成功,这一领域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的土壤。香港文化产业
过去的成功,靠的不是干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正的司法制
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从事文化
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任何后顾之忧。
把文化产业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大加“推
动”,本身就已经犯上本末倒置的错误。真的要“协助”文化
产业发展,就应该考虑如何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尽力保护香
港现有的自由开放环境,鼓励从业者拿出勇气,少一些“自我
审查”,这才是发展香港文化事业的长远之策。
第 6 页 共 6 页
2024年4月25日发(作者:畅莺韵)
香港: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 香港 文化沙漠
对于香港的文化产业发展,“九七回归”是个很有代表性
的分水岭。从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到“九七回归”这
13年,香港的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个世界嘱目的发展高峰。经济
起飞与文化沙漠
前中国文化部长王蒙曾用“文化沙漠”一词批评香港没有
文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评价呢?
W:在香港经济起飞的1970至1980年代,香港人也常以
“文化沙漠”自嘲,来表达人们的焦虑、压抑和窒息感。在这
个物欲横流的国际化大都市里,文化和道德的建设速度赶不上
经济发展的速度,港人意识里更看重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享
受。有人说,在香港不怕被人说没文化,就怕被人说没钱花。
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成就的光芒,加上文化的
差异,导致在文化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大陆人,不了解或不认同
香港文化,于是造成香港是“文化沙漠”的错觉。然而,细心
研究,我们会发现香港由于独特的地缘环境,文化发展一直闪
亮着异彩。
什么原因让香港文化闪耀着“异彩”呢?
W:19世纪,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的统
第 1 页 共 6 页
治只重制度和经济,对文化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于是,在殖
民地时期,香港与祖国文化若即若离,与英国文化也不太亲
密。1949年以后,香港处于内地和台湾之间,形成了另一种政
治和文化上的边缘处境。在“九七回归”之前,香港几乎没有
官方意识形态,民间意识形态也没有国家机器的控管。
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形态的文化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
利。因此,多元化和多样性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特征。
香港的文化产业在1970年代已相当发达,可以介绍一下
吗?
W:因为上述的特殊处境,香港的文化产业早在1970年代
已是大发利市,信仰“文化出金钱”。正因为香港文化产业不
为政治服务,并看重效益,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
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以文学为
例,香港最为人熟知的是金庸及倪匡等小说家。
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1980年代以来,这块仅几百万
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
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
人地区一呼百应;港剧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香港文化产
业辉煌期
说到香港影视产业,1990年代可谓世界嘱目。可否介绍一
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 2 页 共 6 页
W:1992年,香港电影票房总额达到15.5亿港币,共生产
近300部港片。而“四大天王”时代,仅张学友的《吻别》,在
本埠就卖到了40万张唱片。
1980年代,“香港人”的身份获得普遍认同,同时亦建立
起一套面向本地市场的普及文化,如电视、电影、歌曲、漫画
等,衍生出一个新生的“香港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随着香
港文化商业色彩日浓,迎合公众口味的通俗文化得以普及,严
肃文学及艺术创作却似有边缘化趋向。然而,在这个时代,香
港的文化从业者中也并不乏以娱乐作为包装,借此探讨一些严
肃的社会问题。
由于西方一些媒体长期以来的负面宣传,导致―部分香港
民众对“九七回归”抱有深深的疑虑,当时香港电影弥满着的
“黑色浪漫”的情怀,犹如一副心理安慰荆,缓和了观众的集
体焦虑。
什么是“黑色浪漫”?
W:19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的。黑色浪漫。经常表现
为对欧美主流文化和中国内地主流文化的解构,彰显香港文化
的独特性和边缘性。香港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杂交性,它
可以处在几种文化的边缘,甚至可以不按常理出牌。这些独特
之处,是这个时期香港文化产业能红遍全球华人社会的最重要
原因。
第 3 页 共 6 页
例如,受欢迎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有意识地表达了一
种期盼:希望1997之后,香港人依然可以生活得潇洒、快活、
自由自在。而《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电影,则含有浪子
心态的描写,以隐喻部分港人回归前夕的身份迷乱,影片充斥
着忧伤、沉郁的情绪。
青黄不接的尴尬
进入21世纪,香港文化产业影响力大不如前。原因何在?
W:2003年香港电影的产量是77部,近几年加上合拍片也
不过50来部,票房较之1997年整整缩水4亿。唱片业亦一片
惨淡,一线艺人的单张唱片能卖1万张以上就属走运,以明星
制为基础的娱乐产业,如今只有艺人没有明星,香港演艺界颠
倒终生的年代已经过去,新生代无法比肩群星璀璨的老一辈。
1997年前的港人海外移民潮,为香港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严
重的人才流失,使得整个行业的水准有所下降,港片难觅佳
作。
另外,内地逐渐放开与香港文化产业的交流,表面上是给
予香港文化产业一片广阔的市场、一条新财路,然而它却加快
了香港文化产业的衰退。以电影为例,过去是香港电影改变了
内地观众生活,而现在则是内地日渐改变香港电影。为开发内
地市场,满足内地的审查尺度,使得“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的港片,从剧本到演员都生出了很多规定。黑社会片、江湖英
第 4 页 共 6 页
雄片、鬼片等香港电影人以往擅长的题材,难以尽情施展。音
乐、电视剧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均面对相同的问题。
政府行为难言功过
香港政府如何定性和看待文化产业呢?
W:香港回归后,港府开始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
究》,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
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
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
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
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如果以广义的角度来审视,香港将
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均称为文化创意行业。
2002年,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
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2004年,
正式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
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
化资本。2005年,港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政策,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
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比较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
地。近几年,港府更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公共投
资。
第 5 页 共 6 页
你认为特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度是否足够?
W:近年来,港府推出不少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例如,
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
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
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合作。然而,这类政策是否可以帮
助香港文化产业重振雄风,还得拭目以待。
在我看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很难靠“协助”或“干预”而
获得成功,这一领域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的土壤。香港文化产业
过去的成功,靠的不是干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正的司法制
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从事文化
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任何后顾之忧。
把文化产业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大加“推
动”,本身就已经犯上本末倒置的错误。真的要“协助”文化
产业发展,就应该考虑如何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尽力保护香
港现有的自由开放环境,鼓励从业者拿出勇气,少一些“自我
审查”,这才是发展香港文化事业的长远之策。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