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荆芳茵)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一、引言
“V来V去”是由两个动词与趋向动词“来”和“去”组成的联合型动词结构,其
中前后两个动词可以变化,而趋向动词“来”和“去”是不变的。吕叔湘先生曾在《现
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此种结构做出说明:“V来V去”,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前
后两个动词为同一词,有时为近义词。有的是习用语。《现代汉语实用语型》提
到“‘来’、‘去’嵌入同一个或意义相近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联合词的两
个语素,构成四字语。‘来’、‘去’表示‘趋近’、‘趋远’的趋向意义已经虚化,
‘来’、‘去’通过两者对举,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反复进行,当嵌入的动
词表示的动作有方向性时,有‘到处’的意思”。《趋向补语通释》提到“‘V来
V去’表示动作反复进行或交替进行”。《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提到这个结构
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动作趋向,即一会儿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向那个方向,来
来去去地反复多次进行;二是不表动作的趋向,而只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多次重
复。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相关工具书对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描写与解释。
二、关于“V来V去”的语义研究
1.“V来V去”的语义分类
“V来V去”结构中V具有动作义,“来”、“去”修饰动作的运动方向,“来”
表示移动物从别的地方往说话人这边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近,“去”表示移动
物从说话人的地方往别的方向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远。因此,这种结构具有
[位移义]。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识,将“V来V去”的语
义分为三类:
(1)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具体来说,又可
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根据V是否具有方向义,它可分为两类:
含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动作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晚上,
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很想走出一种从容……”(《生命册》),表示“我”
在校园里走动,“我”是动作“走”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具体的活动轨迹;
不含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但受“来”、“去”的影响,动作的受事者因外力在空
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女人的屁股一次次从院墙上跨过,把双方的话递来递
去……”(《生命册》),“话”是受事者,它被女人們传递。
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V局限于表“比较”义的动词,“来”、“去”仍充当趋
向补语。它主要表达某人的注意力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来回移动。
(2)表时间域内的动作的反复。V是没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且“来”、
“去”的方向义脱落。例如,“那时候有庆靠着一棵树像是睡着了,凤霞两只手换
来换去地扇着风,她是胳膊疼了(《活着》)”, 这句话是说凤霞的两只手在一段
时间里不停地调换扇子,表示动作的重复。
(3)V局限于表“说话”义的动词,“来”、“去”意义虚化,方向义脱落。这
里的“说来说去”、“讲来讲去”表总结、概括。如“所遇到的事是他一辈子没有处
理过的,所以他没了一定的主意。说来说去,他还是不肯轻易答应离婚。(《四世
同堂》)”,这里的“说来说去”表示“总之、总而言之”之义。
2.“V来V去”的语义分析
“V来V去”语义主要包含三类:
第一类是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它又可进一步
分为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与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两种情况。我们先讨论第一
种情况,即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V是位移动词,如“走”、“跳”、
“牵”、“搬”,结果都是实施者或受事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具体的运动轨
迹。”V来V去”结构中的“V来”、“V去”可分别单说,表示独立的完整的运动过
程,“来”和“去”是一对表运动相反的趋向动词,分别作前面动词的趋向补语,表
示动作移动的方向。因此,“V来V去”可以看成前后两段运动,首先是运动者距
离说话人越来越近,然后又越来越远,运动者移动的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变化。不
管运动方向如何,这个结构都是表示运动者在空间域中的动作的不断重复。例如:
骆驼甩着一只袖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说:兄弟,错了。我们错了。大
错特错!(《生命册》)
这句话中的“走”是可持续动词,“来”、“去”表示走的方向,骆驼是动作“走”
的实施者。句中的“走来走去”可理解为骆驼在焦躁着急的情况下,不停地在房间
里走,强调动作的多次重复。
这种情况是“V来V去”结构产生时的本义,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者受事者在
空间域中的动作的不断重复。
另一种情况是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V仅限于表“比较”义的动词。句子的
主体只能是人,客体是两个及其以上的比较对象。人的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其他对象上,“来”、“去”赋予人的注意力移动的方向,然后它就这么重复地在不
同的对象之间来回移动。这时的“V来”、“V去”不可单说。
第二类是表时间域内的动作的反复,V是没有方向义的非位移动词,且“来”、
“去”的方向义脱落,不再是趋向补语。李宇明在论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提出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移动的物体,“来”、“去”这种表达位
移关系的词语被用来表示时间的过去和将来。因此,“来”、“去”这些趋向补语逐
渐发展成时态补语并进而发展成动态补语。用于时间域中的“V来V去”结构仍表
示动作的不断反复。例如:
他们也有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嘛,那我们一分钱的广告费都不用出,我算来算
去,五万本还是卖得出去的。(《掘金时代》)
这句话中的“算来算去”不能拆成“算来”、“算去”两部分说,它是表示一段时
间“算”这个动作的反复,并且反复是无限量的,所以时间上感觉动作的持续。
第三类的V局限于表“说话”义的动词,“来”、“去”意义虚化,方向义脱落,
已成为固定语,如“说来说去”、“讲来讲去”等,表“总结”义,可用“总之”来替换。
三、关于“V来V去”的语用研究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词语、短语
和句子进行语用分析。“V来V去”的語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客观描写与主观表
达。
1.客观描写
叙述者对某一处于持续、反复状态的具体动作或某种情绪中的心理动作进行
客观描写,并不刻意表示自己的主观态度。例如:
手里都有红红绿绿的花绸布,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他们的身前身后,飘来飘
去。
这句话中,“飘来飘去”是叙述者对花绸布状态的客观描写,把这一情景传递
给读者,不带有任何主观评价。一般来说,表客观描写的此种结构多由非述人动
词构成,可放在句子的结尾,即可以煞尾。
2.主观表达
相比较客观描写而言,叙述者更喜欢用“V来V去”结构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
与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主观大量
“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范畴。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客观量与
主观量之分,主观量即是带有主观评价的量。表达主观量的方式有多种,“V来
V去”便是其中表达主观大量的一种。例如:
总之,我打听来打听去,终于把三婶家亲戚、“舅家孩子”的分数打听出来了。
(《生命册》)
这句话中的“打听来打听去”,从形式上看,“我”至少打听了两次,但这种结
构所表达的“反复、持续”的语义特征在量上是模糊、不限量的。因此,叙述者可
通过这一结构实现行为动作的无限量增加,从而表达一种超常量。
主观色彩
“V来V去”结构多表示消极意义,其后出现的多是消极结果。“V来V去”
中的V在出现之前通常在上文中已出现,重复的是已有的旧信息,意在强调这
个行为动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其后一定要求新信息的出现,通常是出现
某一结果,或对一定时期后现状的评价,而与人们预期情况相反的事件,其信息
价值更高,所以出现在后续句通常带有消极色彩。例如:
试验反复进行着,终于取得了理想效果。
试验进行着,进行来进行去,还是毫无结果。
通过比较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发现“V来V去”多表示事情的过程曲折,或
结果不如意。另外,根据“经济原则”,人们的意愿一般都是动作少,费时少,结
果令人满意的;而“V来V去”结果本身的语义与之相反,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动作
量大(反复次数多)且时间长(反复持续时间长),因此这种结构倾向于表示“不
如意”的消极色彩。
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荆芳茵)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一、引言
“V来V去”是由两个动词与趋向动词“来”和“去”组成的联合型动词结构,其
中前后两个动词可以变化,而趋向动词“来”和“去”是不变的。吕叔湘先生曾在《现
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此种结构做出说明:“V来V去”,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前
后两个动词为同一词,有时为近义词。有的是习用语。《现代汉语实用语型》提
到“‘来’、‘去’嵌入同一个或意义相近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联合词的两
个语素,构成四字语。‘来’、‘去’表示‘趋近’、‘趋远’的趋向意义已经虚化,
‘来’、‘去’通过两者对举,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反复进行,当嵌入的动
词表示的动作有方向性时,有‘到处’的意思”。《趋向补语通释》提到“‘V来
V去’表示动作反复进行或交替进行”。《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提到这个结构
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动作趋向,即一会儿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向那个方向,来
来去去地反复多次进行;二是不表动作的趋向,而只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多次重
复。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相关工具书对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描写与解释。
二、关于“V来V去”的语义研究
1.“V来V去”的语义分类
“V来V去”结构中V具有动作义,“来”、“去”修饰动作的运动方向,“来”
表示移动物从别的地方往说话人这边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近,“去”表示移动
物从说话人的地方往别的方向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远。因此,这种结构具有
[位移义]。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识,将“V来V去”的语
义分为三类:
(1)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具体来说,又可
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根据V是否具有方向义,它可分为两类:
含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动作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晚上,
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很想走出一种从容……”(《生命册》),表示“我”
在校园里走动,“我”是动作“走”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具体的活动轨迹;
不含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但受“来”、“去”的影响,动作的受事者因外力在空
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女人的屁股一次次从院墙上跨过,把双方的话递来递
去……”(《生命册》),“话”是受事者,它被女人們传递。
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V局限于表“比较”义的动词,“来”、“去”仍充当趋
向补语。它主要表达某人的注意力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来回移动。
(2)表时间域内的动作的反复。V是没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且“来”、
“去”的方向义脱落。例如,“那时候有庆靠着一棵树像是睡着了,凤霞两只手换
来换去地扇着风,她是胳膊疼了(《活着》)”, 这句话是说凤霞的两只手在一段
时间里不停地调换扇子,表示动作的重复。
(3)V局限于表“说话”义的动词,“来”、“去”意义虚化,方向义脱落。这
里的“说来说去”、“讲来讲去”表总结、概括。如“所遇到的事是他一辈子没有处
理过的,所以他没了一定的主意。说来说去,他还是不肯轻易答应离婚。(《四世
同堂》)”,这里的“说来说去”表示“总之、总而言之”之义。
2.“V来V去”的语义分析
“V来V去”语义主要包含三类:
第一类是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它又可进一步
分为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与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两种情况。我们先讨论第一
种情况,即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V是位移动词,如“走”、“跳”、
“牵”、“搬”,结果都是实施者或受事者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具体的运动轨
迹。”V来V去”结构中的“V来”、“V去”可分别单说,表示独立的完整的运动过
程,“来”和“去”是一对表运动相反的趋向动词,分别作前面动词的趋向补语,表
示动作移动的方向。因此,“V来V去”可以看成前后两段运动,首先是运动者距
离说话人越来越近,然后又越来越远,运动者移动的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变化。不
管运动方向如何,这个结构都是表示运动者在空间域中的动作的不断重复。例如:
骆驼甩着一只袖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说:兄弟,错了。我们错了。大
错特错!(《生命册》)
这句话中的“走”是可持续动词,“来”、“去”表示走的方向,骆驼是动作“走”
的实施者。句中的“走来走去”可理解为骆驼在焦躁着急的情况下,不停地在房间
里走,强调动作的多次重复。
这种情况是“V来V去”结构产生时的本义,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者受事者在
空间域中的动作的不断重复。
另一种情况是表抽象的往返位移活动,V仅限于表“比较”义的动词。句子的
主体只能是人,客体是两个及其以上的比较对象。人的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其他对象上,“来”、“去”赋予人的注意力移动的方向,然后它就这么重复地在不
同的对象之间来回移动。这时的“V来”、“V去”不可单说。
第二类是表时间域内的动作的反复,V是没有方向义的非位移动词,且“来”、
“去”的方向义脱落,不再是趋向补语。李宇明在论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提出
“时间是空间的隐喻”。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移动的物体,“来”、“去”这种表达位
移关系的词语被用来表示时间的过去和将来。因此,“来”、“去”这些趋向补语逐
渐发展成时态补语并进而发展成动态补语。用于时间域中的“V来V去”结构仍表
示动作的不断反复。例如:
他们也有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嘛,那我们一分钱的广告费都不用出,我算来算
去,五万本还是卖得出去的。(《掘金时代》)
这句话中的“算来算去”不能拆成“算来”、“算去”两部分说,它是表示一段时
间“算”这个动作的反复,并且反复是无限量的,所以时间上感觉动作的持续。
第三类的V局限于表“说话”义的动词,“来”、“去”意义虚化,方向义脱落,
已成为固定语,如“说来说去”、“讲来讲去”等,表“总结”义,可用“总之”来替换。
三、关于“V来V去”的语用研究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词语、短语
和句子进行语用分析。“V来V去”的語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客观描写与主观表
达。
1.客观描写
叙述者对某一处于持续、反复状态的具体动作或某种情绪中的心理动作进行
客观描写,并不刻意表示自己的主观态度。例如:
手里都有红红绿绿的花绸布,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他们的身前身后,飘来飘
去。
这句话中,“飘来飘去”是叙述者对花绸布状态的客观描写,把这一情景传递
给读者,不带有任何主观评价。一般来说,表客观描写的此种结构多由非述人动
词构成,可放在句子的结尾,即可以煞尾。
2.主观表达
相比较客观描写而言,叙述者更喜欢用“V来V去”结构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
与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主观大量
“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范畴。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客观量与
主观量之分,主观量即是带有主观评价的量。表达主观量的方式有多种,“V来
V去”便是其中表达主观大量的一种。例如:
总之,我打听来打听去,终于把三婶家亲戚、“舅家孩子”的分数打听出来了。
(《生命册》)
这句话中的“打听来打听去”,从形式上看,“我”至少打听了两次,但这种结
构所表达的“反复、持续”的语义特征在量上是模糊、不限量的。因此,叙述者可
通过这一结构实现行为动作的无限量增加,从而表达一种超常量。
主观色彩
“V来V去”结构多表示消极意义,其后出现的多是消极结果。“V来V去”
中的V在出现之前通常在上文中已出现,重复的是已有的旧信息,意在强调这
个行为动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其后一定要求新信息的出现,通常是出现
某一结果,或对一定时期后现状的评价,而与人们预期情况相反的事件,其信息
价值更高,所以出现在后续句通常带有消极色彩。例如:
试验反复进行着,终于取得了理想效果。
试验进行着,进行来进行去,还是毫无结果。
通过比较这两个句子,我们可以发现“V来V去”多表示事情的过程曲折,或
结果不如意。另外,根据“经济原则”,人们的意愿一般都是动作少,费时少,结
果令人满意的;而“V来V去”结果本身的语义与之相反,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动作
量大(反复次数多)且时间长(反复持续时间长),因此这种结构倾向于表示“不
如意”的消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