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梅涵涵)
音乐研究
37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
论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演奏诠释
王世超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笔者的自身实践,从演奏方面对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进
行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对于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及踏板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练习方法,并对作
品背景及曲式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踏板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37-02
伟大的18世纪浪漫主义大师与古典主义的守护
者——勃拉姆斯,终其一生只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
均为早期完成。最后一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在其
钢琴作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勃拉姆斯创作逐
渐迈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而在这首宏大且充满交响性
的巨作中,却有着一段极为动人,充满深刻情感的诗意
篇章,使人们看到了早年意气风发、一腔热血的青年勃
拉姆斯内心深处细腻感性的一面。
一、创作背景简介
整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于1853
年十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作完成的,其中的第二和第
四乐章是正值勃拉姆斯早期旅行演奏时先于其他乐章完
工,并由克拉拉∙舒曼于1854年在莱比锡首演了第二、
三乐章。这是勃拉姆斯仅有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
一首。此作品的结构异常庞大,由奏鸣曲结构中罕见的
五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Andante espressivo, 充
满感情的行板)在这首庞然巨作中显得尤为纤细与独特。
它表达的感情深刻,音乐超乎寻常的细腻、柔美,充满
了诗情画意并极具画面感,仿佛是作曲家从内心最深处
对倾慕之人的表白与倾诉。 勃拉姆斯特意为此乐章附上
了诗人斯特劳(Sternau)的一首名为《年轻人的恋爱》
的诗作为题辞。大意为:
夜幕笼罩,月光隐现,
在此两颗心,因爱结合,
愉悦的相互依偎,互相拥抱。
二、基本曲式与演奏诠释
此乐章为复三部曲式(A-B-A-Coda)。
(一)A段(1-36小节):
1.A1(1-10小节):此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espressivo(富有表情的行板),主题由降A大调展开,
力度为p(弱),两个乐句构成,音乐安静祥和,旋律优
美动人,情境带入感极强,让我们看到了夜幕缓缓降临,
皎洁且柔和的月光悄然的洒向大地,映照出了一对恋人
相互依偎的身影……
在演奏速度方面,虽然有说法称,当年的勃拉姆
斯不太擅长意大利语,将Andante(行板)理解为慢
速,但笔者仍认为开头的速度还应适当保持旋律的平稳
进行和流动性,默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大拍子演奏,
不应过分缓慢与自由,因为左手十六分音符犹如倒影般
的一直伴随右手主旋律流动着,使内在的韵律在持续进
行,同时也能更有空间和合理性去演奏B段的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避免使乐章的结构感过于涣散。演
奏者要保持手指始终贴键弹奏并且手臂放松,要感觉到
手指与琴键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从而使音与音之间的
连接毫无缝隙,更好的将主旋律弹得极为连贯。触键须
缓慢,有深度,并保证主旋律极为柔美歌唱,弱而不虚,
用心感受与聆听每个音的音色是否柔美、温暖、饱满。
同时,弹出因乐句起伏而产生的细微的力度变化与大乐
句的走向,以及在带有连线的每个短乐句间的小气口也
至关重要。另外,左手部分的持续十六分音符在笔者看
来并非单纯的伴奏,若稍微突出低音以配合右手旋律,
会使音响更有立体感,更加饱满。
2.A2(11-24小节)+A1主题重现(25-36小节):
A2段依然由降A大调展开,可分为两大乐句。此处衔
接A1,让我们看见了那对恋人好似在柔和的月光衬托下
漫步的情景。此处左右手声部间要求层次分明。乐谱的
第十一小节右手高声部术语为ben cantando(充分歌唱
的),显而易见这里的高声部主旋律要极为突出,极富歌
唱性,同时,指尖触键时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使主旋律
相比乐曲开头在音色上更有穿透力,更富有表情。对比
高声部而言,更加困难的可能是如何将中、低声部的重
复和声弹奏的似连非连、轻柔且均匀,并且又是保持piu
piano(更弱)力度,以更好的演奏出朦胧的背景画面。
练习此处时掌握贴键弹奏的技巧,可先去掉高声部,单
作者简介:王世超,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助教,武汉音乐学院,钢琴演奏。
王世超:论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演奏诠释
38
独练习中、低声部,尽可能的保持重复音的轻柔与均匀。
同时双手手腕与手掌尽量放松的保持成自然平行状,更
好的控制中、低声部的力度。16-24小节呈现了左右手
旋律声部的男女对唱,力度也由piu piano变为rf(突强),
:结尾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molto(稍慢
的行板),由降D大调展开。由此开始是这整个爱情故
事里面最崇高的部分,音乐的进行让人肃然起敬,感叹
爱情的神圣。演奏时应注意,结尾段开头需同时保持运
以及19小节的sempre cresc.(保持渐强),而后每个
小节的和声变化也凸显着不同的的力度层次,如同那对
恋人愈加深切的抒发着对彼此的情感。25-36小节开始
的右手两个声部便是主题旋律的变化重现,加上左手的
八度长音犹如贝斯缓缓的同时奏出,从而烘托出右手的
主题旋律,直至32小节回归起始主题第二句后半句出现
的形式。此处的左手分解和弦跨度变大,右手和声音效
加厚,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化,意指强调A段的即将终结。
随后慢慢渐弱至此段最后一小节,并随着此处的渐慢引
出更为最为动人的B段。
(二)B段(37-104小节):
此段的速度标记变为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
由降D大调展开,是一种建立在左右手交替使用十六分
音符的二连音形式,是一段甜蜜对话式的插曲,更是整
个乐章最动人,感情最为细腻的片段。作者在此标明了
Äußerst leise und zart(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演奏
者需要有极强的音色控制能力,在极度轻柔的同时,仍
要保持音色的温暖与歌唱。两只手的二连音式对话要配
合的天衣无缝,针对每个带有小连线的二连音,可以左
右手分开练习“落起”(弹第一个音程时,手指、手掌
与小臂成平行状,放松的自然下落触键,第二个音程运
用手腕带动轻轻向上带起)的弹奏方法。演奏时,一只
手在“起”的瞬间,另一只手就要提早做好“落”的准备。
另外,作者标明了sempre col Pedale(保持踏板的使用)。
建议运用“二分之一踏板(换的时候将踏板还没完全抬
起时便踩下)”的方式一拍换一次,让音色更加温暖的
同时,仍然能听清楚二人之间的细腻对话。同时也可适
当运用左踏板以加强“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的效果。
在分句上,可分为四小节为一句,在每一句的结尾做一
次的小的呼吸以衔接下一句,直到57小节开始,乐句一
气呵成,伴随着cresc. poco a poco(逐渐坚强)将音
乐带入了B段的高潮段(68-76小节)。此处左手的伴
奏织体变成了三连音,以烘托出热情洋溢的气氛。演奏
者在此处应感受到恋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并热情饱满的演
奏。77-104小节是前面对话式片段及高潮段的重现。注
意高潮重现段的96-98小节调性短暂的从降D大调回到
了乐章一开始的降A大调,演奏此处力度更应加强,强
调调性的变化,并强调左手小指的低音。之后随着dim.
e (更多渐弱和渐慢)将音乐渐渐带入乐章的再
现部。
(三)A段再现部(105-143小节)+Coda(144-191
小节)
1.A段再现部:一开始的左手以及130-136小节
右手中声部的伴奏织体相较之前做了改变,大跨度的
三连音要注意手腕完全协调与放松。随后直至143小
节,和声从原本的降A大调转换为了降D大调的属七
和弦,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重要的降D大
调结尾。
用左右踏板(sempre les deux Pédales)以达到ppp
(极弱)及右手和弦保持连贯的效果。左手低音降A须
始终贴键并保持ppp的力度及均匀的节奏弹奏。 151小
节开始左手低声部重音降D的出现,更加使和声充满稳
定性、厚重感和神圣感。随着157小节右手和弦和左手
低音稳定的上、下行发展,也将织体、情绪逐渐拉宽,
逐渐坚强(poco a poco cresc.),为之后情感的彻底
爆发做了完美铺垫与推进。165小节从作者标明ff(很强)
及molto pesante(非常沉重的)可以看出,此处开始是
全乐章的最高潮段落,如同恋人之前表现出的相对委婉
的情感表达,终于爆发式的宣泄出来,交织在一起。这
里要求演奏者须使用全身的力量与放松的大臂将每个和
弦推送至键底,保持每个和弦的通透性和勃拉姆斯式的
宏大且厚重的音响效果。但弹奏和现弦时,要防止因追
求响的声音而导致的手臂和肩膀易僵硬,使蛮力的现象,
这样的和弦会变得爆炸式的尖锐刺耳,音响上缺乏宏大
的空间感和混响。直到179小节速度变成Adagio(柔板),
一切最终又恢复了平静。187-188小节再一次回顾了主
题一开始那最初的美丽画面,紧接着随着大跨度分解和
弦的从容的进行,最终神圣的结束在降D大调。相比起
始主题的降A大调,两人的爱情似乎在结尾得到了升华。
弹奏分解和弦时在保证和声厚实的情况下应突出右手的
高音旋律并尽可能圆滑的运用踏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
大乐句并最终走向主和弦结束。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整体风格在勃
拉姆斯的这首鸿篇巨作中显得尤为独树一帜。它的内涵
丰富,感情深厚。在如何在这首近40分钟的曲目里,用
不到10分钟的时间让人们看到那时年轻气盛、桀骜不驯、
满怀抱负的勃拉姆斯,亦有如此感性,温情,细腻,极
富诗意的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不
同音色的掌控力,极富歌唱性的触键方式、连奏,各声
部层次的清晰对比以及对和声色彩变化敏锐的感受力等
都是更好的演绎此乐章的关键所在。而做到这些的前提
是我们在练习时,用心去倾听我们所弹出的每一个音。
倾听自己的演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还可多学习和借鉴一些大师们的演奏此曲的
录音,如阿劳、肯普夫、阿图尔·鲁宾斯坦、Anatol
Ugorski、Edwin Fisher等等,都有着对此作品不同的
精彩演绎。加以时日,演奏者会对此曲有更深刻的个人
理解。
参考文献:
[1]保罗·霍尔姆斯.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
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维基百科德语版./wiki/
Klaviersonate_Nr._3_(Brahms)
[3]李近朱.勃拉姆斯——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梅涵涵)
音乐研究
37
《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 总第325期
论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演奏诠释
王世超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笔者的自身实践,从演奏方面对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进
行了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对于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及踏板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练习方法,并对作
品背景及曲式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触键;分句;风格;音色;和声;踏板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37-02
伟大的18世纪浪漫主义大师与古典主义的守护
者——勃拉姆斯,终其一生只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
均为早期完成。最后一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在其
钢琴作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勃拉姆斯创作逐
渐迈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而在这首宏大且充满交响性
的巨作中,却有着一段极为动人,充满深刻情感的诗意
篇章,使人们看到了早年意气风发、一腔热血的青年勃
拉姆斯内心深处细腻感性的一面。
一、创作背景简介
整首《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于1853
年十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作完成的,其中的第二和第
四乐章是正值勃拉姆斯早期旅行演奏时先于其他乐章完
工,并由克拉拉∙舒曼于1854年在莱比锡首演了第二、
三乐章。这是勃拉姆斯仅有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
一首。此作品的结构异常庞大,由奏鸣曲结构中罕见的
五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Andante espressivo, 充
满感情的行板)在这首庞然巨作中显得尤为纤细与独特。
它表达的感情深刻,音乐超乎寻常的细腻、柔美,充满
了诗情画意并极具画面感,仿佛是作曲家从内心最深处
对倾慕之人的表白与倾诉。 勃拉姆斯特意为此乐章附上
了诗人斯特劳(Sternau)的一首名为《年轻人的恋爱》
的诗作为题辞。大意为:
夜幕笼罩,月光隐现,
在此两颗心,因爱结合,
愉悦的相互依偎,互相拥抱。
二、基本曲式与演奏诠释
此乐章为复三部曲式(A-B-A-Coda)。
(一)A段(1-36小节):
1.A1(1-10小节):此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espressivo(富有表情的行板),主题由降A大调展开,
力度为p(弱),两个乐句构成,音乐安静祥和,旋律优
美动人,情境带入感极强,让我们看到了夜幕缓缓降临,
皎洁且柔和的月光悄然的洒向大地,映照出了一对恋人
相互依偎的身影……
在演奏速度方面,虽然有说法称,当年的勃拉姆
斯不太擅长意大利语,将Andante(行板)理解为慢
速,但笔者仍认为开头的速度还应适当保持旋律的平稳
进行和流动性,默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大拍子演奏,
不应过分缓慢与自由,因为左手十六分音符犹如倒影般
的一直伴随右手主旋律流动着,使内在的韵律在持续进
行,同时也能更有空间和合理性去演奏B段的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避免使乐章的结构感过于涣散。演
奏者要保持手指始终贴键弹奏并且手臂放松,要感觉到
手指与琴键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从而使音与音之间的
连接毫无缝隙,更好的将主旋律弹得极为连贯。触键须
缓慢,有深度,并保证主旋律极为柔美歌唱,弱而不虚,
用心感受与聆听每个音的音色是否柔美、温暖、饱满。
同时,弹出因乐句起伏而产生的细微的力度变化与大乐
句的走向,以及在带有连线的每个短乐句间的小气口也
至关重要。另外,左手部分的持续十六分音符在笔者看
来并非单纯的伴奏,若稍微突出低音以配合右手旋律,
会使音响更有立体感,更加饱满。
2.A2(11-24小节)+A1主题重现(25-36小节):
A2段依然由降A大调展开,可分为两大乐句。此处衔
接A1,让我们看见了那对恋人好似在柔和的月光衬托下
漫步的情景。此处左右手声部间要求层次分明。乐谱的
第十一小节右手高声部术语为ben cantando(充分歌唱
的),显而易见这里的高声部主旋律要极为突出,极富歌
唱性,同时,指尖触键时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使主旋律
相比乐曲开头在音色上更有穿透力,更富有表情。对比
高声部而言,更加困难的可能是如何将中、低声部的重
复和声弹奏的似连非连、轻柔且均匀,并且又是保持piu
piano(更弱)力度,以更好的演奏出朦胧的背景画面。
练习此处时掌握贴键弹奏的技巧,可先去掉高声部,单
作者简介:王世超,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助教,武汉音乐学院,钢琴演奏。
王世超:论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第二乐章演奏诠释
38
独练习中、低声部,尽可能的保持重复音的轻柔与均匀。
同时双手手腕与手掌尽量放松的保持成自然平行状,更
好的控制中、低声部的力度。16-24小节呈现了左右手
旋律声部的男女对唱,力度也由piu piano变为rf(突强),
:结尾段速度标记为Andante molto(稍慢
的行板),由降D大调展开。由此开始是这整个爱情故
事里面最崇高的部分,音乐的进行让人肃然起敬,感叹
爱情的神圣。演奏时应注意,结尾段开头需同时保持运
以及19小节的sempre cresc.(保持渐强),而后每个
小节的和声变化也凸显着不同的的力度层次,如同那对
恋人愈加深切的抒发着对彼此的情感。25-36小节开始
的右手两个声部便是主题旋律的变化重现,加上左手的
八度长音犹如贝斯缓缓的同时奏出,从而烘托出右手的
主题旋律,直至32小节回归起始主题第二句后半句出现
的形式。此处的左手分解和弦跨度变大,右手和声音效
加厚,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化,意指强调A段的即将终结。
随后慢慢渐弱至此段最后一小节,并随着此处的渐慢引
出更为最为动人的B段。
(二)B段(37-104小节):
此段的速度标记变为Poco piu lento(稍更缓慢),
由降D大调展开,是一种建立在左右手交替使用十六分
音符的二连音形式,是一段甜蜜对话式的插曲,更是整
个乐章最动人,感情最为细腻的片段。作者在此标明了
Äußerst leise und zart(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演奏
者需要有极强的音色控制能力,在极度轻柔的同时,仍
要保持音色的温暖与歌唱。两只手的二连音式对话要配
合的天衣无缝,针对每个带有小连线的二连音,可以左
右手分开练习“落起”(弹第一个音程时,手指、手掌
与小臂成平行状,放松的自然下落触键,第二个音程运
用手腕带动轻轻向上带起)的弹奏方法。演奏时,一只
手在“起”的瞬间,另一只手就要提早做好“落”的准备。
另外,作者标明了sempre col Pedale(保持踏板的使用)。
建议运用“二分之一踏板(换的时候将踏板还没完全抬
起时便踩下)”的方式一拍换一次,让音色更加温暖的
同时,仍然能听清楚二人之间的细腻对话。同时也可适
当运用左踏板以加强“最大限度的轻声与温柔”的效果。
在分句上,可分为四小节为一句,在每一句的结尾做一
次的小的呼吸以衔接下一句,直到57小节开始,乐句一
气呵成,伴随着cresc. poco a poco(逐渐坚强)将音
乐带入了B段的高潮段(68-76小节)。此处左手的伴
奏织体变成了三连音,以烘托出热情洋溢的气氛。演奏
者在此处应感受到恋人欣喜若狂的心情并热情饱满的演
奏。77-104小节是前面对话式片段及高潮段的重现。注
意高潮重现段的96-98小节调性短暂的从降D大调回到
了乐章一开始的降A大调,演奏此处力度更应加强,强
调调性的变化,并强调左手小指的低音。之后随着dim.
e (更多渐弱和渐慢)将音乐渐渐带入乐章的再
现部。
(三)A段再现部(105-143小节)+Coda(144-191
小节)
1.A段再现部:一开始的左手以及130-136小节
右手中声部的伴奏织体相较之前做了改变,大跨度的
三连音要注意手腕完全协调与放松。随后直至143小
节,和声从原本的降A大调转换为了降D大调的属七
和弦,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重要的降D大
调结尾。
用左右踏板(sempre les deux Pédales)以达到ppp
(极弱)及右手和弦保持连贯的效果。左手低音降A须
始终贴键并保持ppp的力度及均匀的节奏弹奏。 151小
节开始左手低声部重音降D的出现,更加使和声充满稳
定性、厚重感和神圣感。随着157小节右手和弦和左手
低音稳定的上、下行发展,也将织体、情绪逐渐拉宽,
逐渐坚强(poco a poco cresc.),为之后情感的彻底
爆发做了完美铺垫与推进。165小节从作者标明ff(很强)
及molto pesante(非常沉重的)可以看出,此处开始是
全乐章的最高潮段落,如同恋人之前表现出的相对委婉
的情感表达,终于爆发式的宣泄出来,交织在一起。这
里要求演奏者须使用全身的力量与放松的大臂将每个和
弦推送至键底,保持每个和弦的通透性和勃拉姆斯式的
宏大且厚重的音响效果。但弹奏和现弦时,要防止因追
求响的声音而导致的手臂和肩膀易僵硬,使蛮力的现象,
这样的和弦会变得爆炸式的尖锐刺耳,音响上缺乏宏大
的空间感和混响。直到179小节速度变成Adagio(柔板),
一切最终又恢复了平静。187-188小节再一次回顾了主
题一开始那最初的美丽画面,紧接着随着大跨度分解和
弦的从容的进行,最终神圣的结束在降D大调。相比起
始主题的降A大调,两人的爱情似乎在结尾得到了升华。
弹奏分解和弦时在保证和声厚实的情况下应突出右手的
高音旋律并尽可能圆滑的运用踏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
大乐句并最终走向主和弦结束。
《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整体风格在勃
拉姆斯的这首鸿篇巨作中显得尤为独树一帜。它的内涵
丰富,感情深厚。在如何在这首近40分钟的曲目里,用
不到10分钟的时间让人们看到那时年轻气盛、桀骜不驯、
满怀抱负的勃拉姆斯,亦有如此感性,温情,细腻,极
富诗意的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不
同音色的掌控力,极富歌唱性的触键方式、连奏,各声
部层次的清晰对比以及对和声色彩变化敏锐的感受力等
都是更好的演绎此乐章的关键所在。而做到这些的前提
是我们在练习时,用心去倾听我们所弹出的每一个音。
倾听自己的演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还可多学习和借鉴一些大师们的演奏此曲的
录音,如阿劳、肯普夫、阿图尔·鲁宾斯坦、Anatol
Ugorski、Edwin Fisher等等,都有着对此作品不同的
精彩演绎。加以时日,演奏者会对此曲有更深刻的个人
理解。
参考文献:
[1]保罗·霍尔姆斯.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
勃拉姆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维基百科德语版./wiki/
Klaviersonate_Nr._3_(Brahms)
[3]李近朱.勃拉姆斯——德奥古典主义的晚钟[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