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肖华灿)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进一步总结推广奥运筹 办工作特别是“科技奥运”

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

北京”的支撑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 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

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建设“科技北京”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

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 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

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 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

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

宜居的首善之区 做出切实贡献。

动员全市力量,认真实施“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

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2年,“科技北京”建设的

主要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

总值的比重超过6%,企业R&D经费支 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力争达到50%,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承接一批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和 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数占全国的36%以上。掌握一批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3件。首都科技辐射和扩 散

能力明显增强,技术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

——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的主要驱动力,高新技术产

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

品和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对首都产业发展、 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对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凸

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密

集的独特优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等改革试点

工作,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 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

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

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 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

个新台阶。

——全社会科学素养显著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 设,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

等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各类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230人以上。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

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 传播,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二、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进一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和支持北

京地区的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确定的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调整和创新重大专项组织方式,突出投入重点,力争3年内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以重

大产品为龙头,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军作用,采取项目业 主制,定向委托,强化产学研

用结合,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和共享科技成果。

2.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集聚、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努力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积极承接国家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科研设 施,为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

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

环保、汽车、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服务、都市型现代 农业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

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切实做强做大一批企业。到2012年,力争

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巩固移动通信产业优势地位。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吸引国内外移动通信设备

制造商落户北京,继续做大现有手机产品的生产规模。支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产业园建

设,加快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产业链,推动芯片、终端、测试设备的产业化。支持时

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 SCDMA)、宽带码分多址(WCDMA)向后3G技术(LTE)发展。

普及数字电视应用。积极推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设交互数字电视服务平台。整合

数字电视产业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数字演播设 备、信号处理及多媒体制作设备、

发射及用户接入设备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推进数字视听产业升级,丰富手机、掌上多媒体

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功能,使数字电视产业 成为新的增长点。

增强计算机与下一代互联网的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控

计算机等产品,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 型。推广基于自主设计中央处理

器(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开拓农村及行业应用市场。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

推动互联网升级换代,鼓励发展基于下 一代互联网的特色应用。

提升集成电路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突破大屏幕液晶显示的发展瓶颈。支持液晶面板骨干企业建设8代以上生产线,对现

有5代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和突破薄膜晶体管液晶显 示器(TFT-LCD)工艺技术,达

到具有自主完整组建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的技术整合能力。以8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为核心,吸引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电视等上下游

厂商聚集,打造完整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链。

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推动中间件、行业应用、数字内容、服务外包等领

域发展。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的软件产 品和行业解决方案;支持一批

拥有核心技术的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积

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完善外包体 系。加强医疗卫生、食品与生产安全、节能减

排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移动增

值服务、数字电视多媒体增值 业务等。

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新增产值及收入2500亿元(其中1000亿元为制造业新增

产值,1500亿元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新增收 入)。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和医

药研发服务两业并举、融合发展的产业促进原则,推动北京 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推动抗肿瘤药物迪奥、抗禽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支持单抗药物泰欣生、国家Ⅰ类止血新药苏灵等新产品形成 规模化产业。

强化疫苗产业的全国领先优势。建设北京疫苗产业基地,推动人禽流感疫苗、治疗性

乙肝疫苗、儿童九价肺炎结合疫苗等具有国际水平的重点新 产品快速产业化,争取形成产

业集群。

引导中药行业向健康产业转型,培育营养保健和精神保健产品成为中药行业的新增长

点,提升名优产品的丸剂自动化生产工艺,突破质量控制和 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快速提

升“同仁堂”等北京中药品牌的科技含量。

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和高附加值的生物医

学材料,支持电动电控呼吸机、高分辨数字化X线机、开放 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血管

内无载体药物洗脱支架系统、人工关节等重点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一批高成长企业规模迅

速提升。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领域 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其

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培育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快速增长,深入推进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等产

业联盟开展国际认证和国际市场拓展工作,加快建设生 物医药研发服务孵化基地,推进生

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转型。

到2012年,生物医药实现新增产值200亿元。

3.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加快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动光伏产业、生物质能

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广照明节电、供暖节能等建筑节 能技术;高效电机节能、变压

器系统节能、高性能内衬材料制备技术、高温烟气净化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等工

业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交通节能技术发 展。推广环境现代监测、机动车尾气净化、室

内空气净化设备、烟气脱硝技术、高效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城市污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

用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处 理处置设备等环保技术;推动国产化的膜生物反应器(MBR)

的规模化应用,加快膜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进入污水和垃圾

处理领域, 在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加快新

兴环保产业发展。

到2012年,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实现新增产值300亿元。

4.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立足北京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以提升重大装备成套化水平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

力为支撑,以关键设备自主化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 手,提升集成电路制造专用装

备、液晶面板制造专用装备、光伏装备、风电制造、安检装备、工程机械、新型环保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发电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 等的成套设备能力,通过成套设备带动关键设

备和零部件发展,促进重点领域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升级、技术升级。重

点发展大尺寸薄膜太阳能设 备、大型集装箱/车辆安全检查系统、航空集装货物/车辆安全

检查系统、大型危险废弃物处置设备、医疗设备、大型医疗废物处置设备、防化危险品处

置设备、膜 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设备、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轨道交通车载及地面控

制系统、600兆瓦及以上等级超临界电站设备、多坐标联动重型数控龙门镗铣 床、精密数

控车床、磨床、百万千瓦等级核电及火电机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积极推动现

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2年,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增产值600亿元。

5.加快发展汽车产业

把握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施“一

二三四”工程,即:“壮大一个龙头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两 个突破、完善产业链三个环节、

建设四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北汽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品牌乘用车

的量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两个方面取得 突破,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的研发、制造、

服务环节,建设整车生产、高端零部件制造、研发、汽车零部件物流四大产业基地,把北

京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 高端产业的重要支柱。

实现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量产。在轿车和越野车领域,积极开发新的平台产品。扩大欧

V混合动力客车生产规模,深入开展以欧Ⅴ大客车为基础的 纯电动车开发,寻求与国内外

合作开发氢动力大客车。完善福田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北京汽车研发基地、国家汽车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福田康明斯发动机项目、 福田奔驰中重卡及发动机项目,与国内外知

名零部件企业合作发展底盘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电子电控系统(CAN总

线、EMS、汽车功能电 子、车身电子等)。

到2012年,汽车产业实现新增产值600亿元。

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研发演艺智能仿真虚拟舞台技术,集成推广多媒体渲染等技术,推动设计创意等行业

的发展。开展可视媒体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数字化艺术 创作平台和动漫制作平台。组

织研发可使广大市民享受按需视频点播(VOD)、生活服务、在线电子商务服务等双向传输

的有线电视技术。全力支持市级文化创意 产业集聚区,做强电影电视、设计服务、艺术品

交易等优势行业,培育出版发行、文艺演出、体育休闲、品牌会展等一批企业集团。支持

开发、应用现代版权保护技 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交易。加快推进数字体育产品和电子

竞技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体育创意产业发展。力争保持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实现收

入增长15% 以上。

到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增收入800亿元。

7.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推动首都科技服务

业快速发展。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服务,鼓励第三方研发设计企业发展,

在软件、集成电路、消费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 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

先研发设计、中试、测试服务企业,保持并扩大首都在城市和建筑规划、工业设计、工程

设计、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国内优势。加快工 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园等重点

集聚区建设,实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

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集成信息、政策、价值评估、信用等服务功能,为本市技术

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优质环境。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建 设,形成技术产权挂牌竞价、交

易、结算等规范服务,为买卖双方提供高效交易平台。

继续推进各类市场化、专业化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

业服务中心建设。在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专业领 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

和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

依托首都信息资源优势,鼓励发展面向企业管理、行业研究、信息系统规划、科技管

理等咨询服务,形成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到2012年,实现北京科技服务业新增收入1000亿元。

8.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快特色籽种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奶牛、生猪、肉蛋禽、冷水鱼、观

赏鱼、玉米、小麦、果品、花卉、蔬菜、薯类等具有明显领 先地位籽种产业发展,提高市

场占有率。依靠技术攻关、引进与集成,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延

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 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90%

以上。通过注入科技、文化元素,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水平。依靠科技创新,提 升特色农产品品质,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在高端市场的占

有率和控制力。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作用,搭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展示平台。

四、集中力量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科技对首都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结合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 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

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

1.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城乡一体化的高速信息网络。大幅度提升互联网宽带接入标准,

实现进入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兆、进入企业用户达 到100兆、进入六大高端产业

功能区企业用户达到10000兆。地下管孔建设覆盖城区、郊区和地铁等区域,满足信息基

础设施扩展需要。按照高标准完成 800兆无线政务网和有线宽带政务网络改造,满足各类

政务业务需要。按照城区水平进行规划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信息交

换和传输能力,使 行政村光缆网络覆盖率100%。采取同轴射频缆、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宽带入户。

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3G)系统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新型

服务业态的研发和创新。推广应用国有知识产权第 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建立第三代移动通

信(3G)应用产业联盟,带动信息内容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完成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网络信任体系、市政务信息安

全容灾备份中心、全市域无线电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完善 城市监控、安全生产管理、应

急指挥等系统网络建设。

到2012年,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600亿元,建成国内前列、国际同步的首都信息

基础设施,为中央和全国服务、为首都市民服务、为首 都产业发展服务。

2.食品安全工程

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奥运农产品安全供应保障中

的生产技术、监控技术和规范标准的转化与应用。加强农业 生产的新型安全投入品的研究

与替代应用,开展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加快农产品质

量安全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和检测技术的应 用,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

安全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到2012年,使全

市食用农产品(蔬菜、果 品、生猪、肉鸡)生产基地的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应

用覆盖率达到100%,北京地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京郊

食用 农产品配送企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经营的农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支撑加工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开展农产品质

量安全控制共性与应急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食品添加 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

用物检测技术研究,加快完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包括食品安全快 速检测车、食品安全现场毒物检测箱、各种病

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仪和相关试剂等,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食品运输环节的监控。对200辆进入本市农产品市场和物流配

送中心的鲜冻畜禽产品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和食品运输温 度、车门开启状况等进行实时监

控,提升对高风险食品和重大活动中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等污染事件的防控能力。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测。在流通领域规划建设20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监

控站点,全面应用推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全程溯 源监控电子标签技术,在全市150

家大中型商场、超市设置食品安全自检室,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分析鉴定设施的研发和配

备。将本市500家大中型商场、连锁 超市、21家大中型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的畜禽产品、

水产品、果蔬产品和重点预包装食品纳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高风险食品从种

植、养殖、屠宰加工、 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安全信息追溯。

3.农业科技工程

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在猪、牛、禽优良品种遗传选育

上创新突破,优良畜禽供种能力提高20%以上,优良畜禽 品种覆盖率达到90%。引进、

选育一大批粮经、果蔬、食用菌、花卉、名优水产等新品种,集中突破草莓、球根花卉等

种苗脱毒关键技术,建立市、区(县)两级 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网络,完成玉米、小麦品种

更新换代一次,主要蔬菜品种更新80%。大规模转化应用健康高效饲料生产技术,示范推

广高产、优质、高效、生 态、安全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推进

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水肥利用效率,减低灾害损失率和粮食生产成本。

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保鲜、包装、储运、加工与食品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与应用。

重点对果蔬、花卉等农产品产后冷链处理、保鲜储运等技术 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对特质、

特色、特种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和工艺

等引进、研究和示范,延长农业产业链,发 展食品营养与食品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

和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形成

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 品市场流通体系。

推进设施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高效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循环

三种类型设施生产模式,重点研究和集成创新设施育苗技 术、环境友好栽培技术、土壤培

肥与生态修复技术、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水肥营养调控技术、温湿气智能调节技术、设

施机械化作业技术等节能生态型设施农业技 术,形成系列生产技术规范。加快农业资源循

环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农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田园景观、

土壤生态修复、清洁生产与 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

广应用。

加快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畜禽养殖生物安全隔离区及投入品监

控系统,建立种用、乳用疫病净化与控制集成配套技术体 系,使北京主要动物疫病综合防

控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农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预警与综合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

农林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培育壮大以动物疫 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加大口蹄疫、禽流感、

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开发。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适用、节能环保、

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产品为中心,以产业 为主线,以现有科技研发和推广

体系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综合创新与

应用能力。开展参与式技术培训,提高农村 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农民

增产增收致富能力。

4.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提高传染病早

期发现能力。推广应用急救病人信息采集系统,建立院前急 救与院内救治快速信息通道。

完善全市救护车智能调度系统。

研究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等与首都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十类重大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和产

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并完善药物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理体系。开展药品安全检测应用研究,建立药品信

息服务平台,形成快速筛查和准确定性、定量的检测系统。

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研发适宜性健

康保健和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宜技术和设备,提高社 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5.科技交通工程

推进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技术研究和示范,争取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国产化CBTC系统。加快现代交通工具 (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核心技术(牵引、制

动系统)研究、性能检测和安全认证平台建设,开发自主检测技术,制定检测标准,推广使

用先进自动材料和系统。

建设智能化交通运行管理和应急系统。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运行调度中心系统、交通综

合监测系统、道路交通预测预报系统、城市交通应急指挥系 统、交通图像资源监控与分析

系统、高速公路网络化运营管理系统、公路交通流检测调查系统、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

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系统、客运交通指挥调 度系统、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建设方便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重点建设综合交通信息网站、实时交通信息服务

与诱导系统、动态停车诱导系统、综合换乘信息诱导系统 (P+R)、汽车租赁信息服务系统。

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维修、抢险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桥梁、隧道、轨

道、道路的无损检测和应急抢险技术、保持道路正常通行条 件下的加固改造技术、道路降

噪和防噪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与新型施工工艺为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制先进检测检验

仪器设备,研究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快速抢险技 术。

6.节能与新能源工程

推广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新建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新型墙体材料、节能

环保建材技术等,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推广应用照明节电技 术,在全市范围普及高效照明

产品,扩大发光二极管(LED)路灯示范范围。推广应用供暖系统节能技术,加快推进全市燃

气锅炉节能改造工作和热电联产的应 用。积极推广空调节能技术在本市大型公建节能改造

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能耗监测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

应用与推广,研究太阳 能、浅层地热、可再生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提高可再生能

源替代率。推广奥运工程建设成功经验和奥运工程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总结新技

术、新工 艺,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北京市级工法。

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等五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重点推

广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节能、变压 器改造等一批节能技术。进一

步完善重点用能单位实时在线监测管理,扩大监测企业范围和监测能源品种内容。力争到

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8 年下降20%,工业用能总量占全市用能的比重下

降到40%左右。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点示范推广生物质燃气中降低焦油污染技术、低温沼气

发酵技术、生物质燃料高效利用技术以及沼渣、沼液资源化 利用等技术,重点开展利用太

阳能光热转换系统、生物质燃料加温等资源替代型技术(产品)试验示范,推广沼渣、沼液

定量施肥技术,提高农村生物质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水平。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展生物质

集中气化供气技术、户用炉具多元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与能耗成本控制技术、生物质燃

气标准化技术、生物质固体成 型成套设备与配套炉具开发与应用。

7.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对接科技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在公交和环卫等公共服务

行业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应用示 范,扩大天然气汽车示范规

模,到2012年在新能源公共汽车领域形成超过5000辆的示范应用规模。带动电动汽车

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开发,完善电动汽车产业 链。组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

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和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8.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广燃煤锅炉布袋除尘等实用技术,在化工和涂装、

印刷等有机溶剂使用重点行业示范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技术,研发推广二恶英等有毒气

体排放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技术和装备,推行绿色施工。继续在燃气电

厂、水泥厂、远郊区县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 推行烟气脱硝技术,开展大型燃煤锅炉二氧化

碳捕集和脱汞技术示范。

建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动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制定适应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

排放标准的北京市地方燃油标准、车辆达标技术路线。按照 国V标准的试验要求,完善

机动车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和路检遥测检测系统,建设在用车环保标志电子信息化系统。

进一步开展北京和周边省区市大气污染物形成、转化与迁移规律研究,研发区域空气

质量数值集成预报与模拟技术,推动建立大气污染区域化控 制机制。

应用环境卫星大气污染物浓度反演技术等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完善京津冀区域空

气质量地面常规监测网络,形成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体 系。研发推广烟气中的低浓度污

染物、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技术。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核算与修订技术,建立污染

物排放总量管理体系。针对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控制等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研究制定地方标准,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9.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

实施脆弱区生态系统监测、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拓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水土

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控制、治理的技术与措施,建立监测 体系和信息系统。推广生态清

洁小流域建设实用技术与工艺。推广分散点源污水治理、生态型河道水质改善技术,建设

北运河水质改善与水体功能修复示范工程,建 设生态河道治理示范工程。中心城区建立河

湖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不同类型地下水污染防控

技术体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水质、水量监 控系统,逐步实现地下水的可

视化管理。

推广膜生物反应器(MBR)等污水处理新技术,推广应用新设备,对高碑店、清河等8

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出水主要指标达到Ⅳ 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研究污泥减量

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构建污泥安全处置技术体系。

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智能系统。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与空间配置规划研究,水资源战略

储备和水生态服务价值研究。开展水资源优化调度技术研 究,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构建城市雨洪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研究。推广雨水收

集与水质改善技术,开展洪水预报与调度技 术研究。

建立和完善城乡安全供水体系。加强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腐蚀产物释放控制,开展不

同水源条件下水源水质监控预警与水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与 示范,丰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体系,推广农村供水净化实用技术。

推广再生水利用与节水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再生水灌溉,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

农业节水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适用技术,推动农 业真实节水。开展农村污水综

合治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因地制宜推广湿地和土地处理等适用技术。

10.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

积极推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微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董村、高安屯、

六里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 项目,基本实现本市餐厨垃圾资

源化处理。

积极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推广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和厌氧产

生沼气技术,加快阿苏卫、南宫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和董 村、阿苏卫、丰台等8座综合

处理厂建设。

积极推广垃圾填埋场处理技术。推广垃圾处理设施生物除臭技术,积极推广填埋场全

覆盖膜下抽气填埋气收集和利用技术以及渗沥液处理技术, 完成12座垃圾填埋场处理设

施异味治理,积极推进渗沥液处理污染控制。

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技术。重点推动昌平南口、高安屯、京西、京南等四

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试点项目,实现建筑垃圾年处理能力达 到280万吨以上,提高建筑

垃圾的资源化水平。

积极推广垃圾筛分资源化和抽气输氧等陈腐垃圾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土地再利用技

术,积极推进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工作。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创新。

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专用收集车,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探

索家用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家庭管道垃圾输送技术、智能化垃圾分类物流管理技术及模式

试点示范。

1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废聚酯瓶再利用。采用国际先进的洁净聚酯碎片生产技术和固相增粘技术,将废聚酯

瓶加工成高品位、高端性的聚酯产品。

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煤矸石破碎与筛选、煤矸石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生

产技术、铁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矸石矿物掺合料制备技 术处理煤矸石、铁尾矿,实现

煤矸石、铁尾矿在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中的全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护生态

环境。

废旧轮胎翻新及再利用。采用轮胎翻修及废轮胎加工再制造技术,翻新废旧轮胎和废

旧轮胎再利用。提高轮胎的使用效率,减少废轮胎对环境的 污染,提供新型建筑材料。

废纸再利用。依托北京造纸七厂等企业,采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制造高档再生纸,实现

利用城市废纸生产再生纸。

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应的管理技

术规范标准体系。

12.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

继续完善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18区县及14专项应急指挥部平台为支撑、移动

应急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推进主要应急 技术系统向基层延伸,不断完善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预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继续推进全市应急指挥备份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本市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开展风 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高层建筑防火、灭火及救援等城市安全方面重点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五、推进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的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

函〔2009〕28号),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 细则和具体办法,加快推进各项体制机

制改革试点。开展股权激励的试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

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 种形式的激励。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中关

村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扶持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

基金的发展。允许按 规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核定一定比例的间接费

用。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

深入 实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组织编制发展规划。争取到2012年,推动

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 定基础。

2.在市属单位率先推动股权激励改革试点

在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一批试点单位,按照《国务

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 批复》的要求,率先开展职务

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

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分 红权激励。鼓励市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办

各类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

化收益奖励的试点,进一步激 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3.进一步推动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的创新要素集聚

推动技术交易要素聚集。加快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国家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版权交

易基地建设,聚集技术信息发布平台、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技术咨询机构、工程咨询机构、

技术和产品展示机构等功能要素,推动技术转移和辐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金融要素聚集。完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服务机构、科技贷款服务机构、信用

服务机构、担保服务机构、上市融资机构等债券融资服务, 聚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

租赁、投资机构等功能要素,建立有效服务于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科技中介服务要素聚集。引导和聚集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研发服务、标准申请、

创业辅导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专利事 务所、行业协会等人力资源开发

与服务功能要素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功能要素,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市场关键要素服

务。

4.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现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

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公共科技资源密 集的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

促进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在

重点产业,选择一批转制科研院所和大型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产业振兴的技术创

新支撑平台,加大政策和资金支 持力度。深入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进一步扩

大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覆盖领域,争取到2012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总数达到100家。引

导实验室和高 科技企业瞄准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计划,联合开展研发,承担一批国家项目。

5.积极推动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争取国有大型企业在京建立研发中

心、研发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外省区 市大型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

加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围绕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移动通信、

计算机及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具有优 势的科技领域,鼓励企业、大学、

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增强首都研发创新实力。

6.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加大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充分调动北京地区科

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科研与经 济紧密结合。支持研究开发类

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

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 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各级政府部

门对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提升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科技园和科

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专业孵化+创业 导师+天使投资”孵化模式,

推动孵化联盟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专业咨询和投融

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探索和总结大学科 技园服务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将大

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为大学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

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 研结合示范基地。

7.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大力支持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创新,打造高端创新集群。规范产业技术

联盟的组织管理,引导产业技术联盟加大组织协调和资源整 合力度。在电子信息、节能环

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光机电一体化、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推进TD-SCDMA、

闪联、SCDMA、数字电视、下 一代互联网络、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等产业

技术联盟的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成立产学

研用结合的标 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开展关键共性技

术的合作研发,推广、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 享

平台,设计并实施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吸引创业资

本投资,建立产业技术信息和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 流。

8.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发挥中关村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首都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航 空航天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

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园、软件园、环保园、永丰产业基地、大兴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电子城科技园、光机电 一体化基地等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发展,

促进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高

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 治,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继续大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

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在符合规划的区

县产业用地范 围内,共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辐射

到各区县,推动区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特色鲜明 的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共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六、保障措施

1.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落实本市实施海外人才聚集

工程的意见和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的有关政 策,重点吸引一批具有国内外

先进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高科技创业团队。加强海外高层次

人才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北京海外学 人中心的作用,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

供全程代理服务。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的建设,

进一步改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 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认真落实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并实施创新型科技人

才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具有科技创新素质和技术经营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广

大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加强北京地区高水平大学以及重点学科建设,依托重

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国际 交流合作项目,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

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实行股权、期权、年薪

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 位、核心骨干等的激励。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科技创

新和自主创业,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首都科技计划的研发活动,鼓励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创 新创业。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政府投入资金的整合机制,今后4年市政府财政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资

金投入不低于500亿元。统筹协调和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加大政府

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集中支持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关系首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产 业化项目,做强做大一批企业。

3.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

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支持中关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深入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继续促进中关村企业集 合发债。选择有条件的商业银

行在中关村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支行,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银行,创新高

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手段、组织形式和产品,针 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

押贷款及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面向高新技

术企业的设备租赁服务。搭建科 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形成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小

额贷款及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及并购重组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科

技保险保障机制,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

保险服务。

4.强化政府采购政策

通过采用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进行

政府采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范围,包括使 用市区两级财政性资金采购的机

关、企业、事业单位、市区两级财政性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项目的出资、建设和管理

单位以及研发并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中关村 企业、大学、科研单位。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适用领域,从政府行政类办公扩展到市政设施、建筑、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 生、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程养护等使用市区两级财政性

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

5.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改进政府部门的审批服务工作,改革行政审

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为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富活

力和效率的宽松环境。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

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的公共政策,逐步完善规范 化和层次化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科技政策体

系。探索建立企业、协会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以及多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充

分发挥各类科技协会、学会在推 动自主创新、开展科普教育、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中的

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活动,进一

步激发全社会创新 热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6.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认真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

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加大对重点企业形成专利池和产

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群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深度开发与经营,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

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推广价值的 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

成果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完善首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强

执法协调,提高执法能力,努 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首善之区。

7.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委、

市政府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科技北京”建设的重 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科技

北京”建设。协调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科委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

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组 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

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各区县、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北京”建设,设立相应领导机构,

将“科技北京”建设纳入本 地区、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科技北京”任务细化分解,

列成“折子工程”,逐条落实,并纳入业绩考核。

2024年5月12日发(作者:肖华灿)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进一步总结推广奥运筹 办工作特别是“科技奥运”

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

北京”的支撑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 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

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建设“科技北京”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

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 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

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 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

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

宜居的首善之区 做出切实贡献。

动员全市力量,认真实施“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

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2年,“科技北京”建设的

主要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

总值的比重超过6%,企业R&D经费支 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力争达到50%,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承接一批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和 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数占全国的36%以上。掌握一批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性关键技术,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3件。首都科技辐射和扩 散

能力明显增强,技术交易额达到1300亿元。

——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的主要驱动力,高新技术产

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

品和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对首都产业发展、 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和改善民生等各方面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对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凸

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密

集的独特优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等改革试点

工作,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 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

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

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 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

个新台阶。

——全社会科学素养显著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 设,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

等先进理念深入人心,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高度集聚,各类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230人以上。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

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 传播,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二、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进一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和支持北

京地区的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确定的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调整和创新重大专项组织方式,突出投入重点,力争3年内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以重

大产品为龙头,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领军作用,采取项目业 主制,定向委托,强化产学研

用结合,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和共享科技成果。

2.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集聚、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努力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积极承接国家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科研设 施,为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

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

环保、汽车、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服务、都市型现代 农业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

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切实做强做大一批企业。到2012年,力争

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

1.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巩固移动通信产业优势地位。继续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吸引国内外移动通信设备

制造商落户北京,继续做大现有手机产品的生产规模。支持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产业园建

设,加快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产业链,推动芯片、终端、测试设备的产业化。支持时

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TD- SCDMA)、宽带码分多址(WCDMA)向后3G技术(LTE)发展。

普及数字电视应用。积极推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设交互数字电视服务平台。整合

数字电视产业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数字演播设 备、信号处理及多媒体制作设备、

发射及用户接入设备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推进数字视听产业升级,丰富手机、掌上多媒体

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功能,使数字电视产业 成为新的增长点。

增强计算机与下一代互联网的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控

计算机等产品,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 型。推广基于自主设计中央处理

器(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开拓农村及行业应用市场。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快

推动互联网升级换代,鼓励发展基于下 一代互联网的特色应用。

提升集成电路整体发展水平。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突破大屏幕液晶显示的发展瓶颈。支持液晶面板骨干企业建设8代以上生产线,对现

有5代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和突破薄膜晶体管液晶显 示器(TFT-LCD)工艺技术,达

到具有自主完整组建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的技术整合能力。以8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为核心,吸引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电视等上下游

厂商聚集,打造完整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产业链。

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推动中间件、行业应用、数字内容、服务外包等领

域发展。推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的软件产 品和行业解决方案;支持一批

拥有核心技术的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积

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完善外包体 系。加强医疗卫生、食品与生产安全、节能减

排监测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移动增

值服务、数字电视多媒体增值 业务等。

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新增产值及收入2500亿元(其中1000亿元为制造业新增

产值,1500亿元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新增收 入)。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和医

药研发服务两业并举、融合发展的产业促进原则,推动北京 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重点推动抗肿瘤药物迪奥、抗禽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支持单抗药物泰欣生、国家Ⅰ类止血新药苏灵等新产品形成 规模化产业。

强化疫苗产业的全国领先优势。建设北京疫苗产业基地,推动人禽流感疫苗、治疗性

乙肝疫苗、儿童九价肺炎结合疫苗等具有国际水平的重点新 产品快速产业化,争取形成产

业集群。

引导中药行业向健康产业转型,培育营养保健和精神保健产品成为中药行业的新增长

点,提升名优产品的丸剂自动化生产工艺,突破质量控制和 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快速提

升“同仁堂”等北京中药品牌的科技含量。

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和高附加值的生物医

学材料,支持电动电控呼吸机、高分辨数字化X线机、开放 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血管

内无载体药物洗脱支架系统、人工关节等重点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一批高成长企业规模迅

速提升。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领域 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其

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培育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快速增长,深入推进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等产

业联盟开展国际认证和国际市场拓展工作,加快建设生 物医药研发服务孵化基地,推进生

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转型。

到2012年,生物医药实现新增产值200亿元。

3.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加快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利用等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动光伏产业、生物质能

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广照明节电、供暖节能等建筑节 能技术;高效电机节能、变压

器系统节能、高性能内衬材料制备技术、高温烟气净化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等工

业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交通节能技术发 展。推广环境现代监测、机动车尾气净化、室

内空气净化设备、烟气脱硝技术、高效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城市污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

用技术与装备、固体废弃物处 理处置设备等环保技术;推动国产化的膜生物反应器(MBR)

的规模化应用,加快膜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进入污水和垃圾

处理领域, 在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加快新

兴环保产业发展。

到2012年,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实现新增产值300亿元。

4.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立足北京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以提升重大装备成套化水平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

力为支撑,以关键设备自主化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 手,提升集成电路制造专用装

备、液晶面板制造专用装备、光伏装备、风电制造、安检装备、工程机械、新型环保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发电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 等的成套设备能力,通过成套设备带动关键设

备和零部件发展,促进重点领域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升级、技术升级。重

点发展大尺寸薄膜太阳能设 备、大型集装箱/车辆安全检查系统、航空集装货物/车辆安全

检查系统、大型危险废弃物处置设备、医疗设备、大型医疗废物处置设备、防化危险品处

置设备、膜 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设备、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轨道交通车载及地面控

制系统、600兆瓦及以上等级超临界电站设备、多坐标联动重型数控龙门镗铣 床、精密数

控车床、磨床、百万千瓦等级核电及火电机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积极推动现

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2年,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增产值600亿元。

5.加快发展汽车产业

把握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以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施“一

二三四”工程,即:“壮大一个龙头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两 个突破、完善产业链三个环节、

建设四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北汽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品牌乘用车

的量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两个方面取得 突破,进一步完善汽车产业链的研发、制造、

服务环节,建设整车生产、高端零部件制造、研发、汽车零部件物流四大产业基地,把北

京汽车产业发展成为首都经济 高端产业的重要支柱。

实现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量产。在轿车和越野车领域,积极开发新的平台产品。扩大欧

V混合动力客车生产规模,深入开展以欧Ⅴ大客车为基础的 纯电动车开发,寻求与国内外

合作开发氢动力大客车。完善福田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北京汽车研发基地、国家汽车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福田康明斯发动机项目、 福田奔驰中重卡及发动机项目,与国内外知

名零部件企业合作发展底盘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电子电控系统(CAN总

线、EMS、汽车功能电 子、车身电子等)。

到2012年,汽车产业实现新增产值600亿元。

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研发演艺智能仿真虚拟舞台技术,集成推广多媒体渲染等技术,推动设计创意等行业

的发展。开展可视媒体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数字化艺术 创作平台和动漫制作平台。组

织研发可使广大市民享受按需视频点播(VOD)、生活服务、在线电子商务服务等双向传输

的有线电视技术。全力支持市级文化创意 产业集聚区,做强电影电视、设计服务、艺术品

交易等优势行业,培育出版发行、文艺演出、体育休闲、品牌会展等一批企业集团。支持

开发、应用现代版权保护技 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交易。加快推进数字体育产品和电子

竞技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体育创意产业发展。力争保持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实现收

入增长15% 以上。

到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增收入800亿元。

7.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推动首都科技服务

业快速发展。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服务,鼓励第三方研发设计企业发展,

在软件、集成电路、消费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 环保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国内领

先研发设计、中试、测试服务企业,保持并扩大首都在城市和建筑规划、工业设计、工程

设计、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国内优势。加快工 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园等重点

集聚区建设,实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

建设全国技术交易中心,集成信息、政策、价值评估、信用等服务功能,为本市技术

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优质环境。积极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建 设,形成技术产权挂牌竞价、交

易、结算等规范服务,为买卖双方提供高效交易平台。

继续推进各类市场化、专业化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创

业服务中心建设。在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等专业领 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

和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

依托首都信息资源优势,鼓励发展面向企业管理、行业研究、信息系统规划、科技管

理等咨询服务,形成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

到2012年,实现北京科技服务业新增收入1000亿元。

8.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快特色籽种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奶牛、生猪、肉蛋禽、冷水鱼、观

赏鱼、玉米、小麦、果品、花卉、蔬菜、薯类等具有明显领 先地位籽种产业发展,提高市

场占有率。依靠技术攻关、引进与集成,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延

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 工率达到60%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90%

以上。通过注入科技、文化元素,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水平。依靠科技创新,提 升特色农产品品质,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在高端市场的占

有率和控制力。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作用,搭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展示平台。

四、集中力量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科技对首都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结合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 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

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

1.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城乡一体化的高速信息网络。大幅度提升互联网宽带接入标准,

实现进入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兆、进入企业用户达 到100兆、进入六大高端产业

功能区企业用户达到10000兆。地下管孔建设覆盖城区、郊区和地铁等区域,满足信息基

础设施扩展需要。按照高标准完成 800兆无线政务网和有线宽带政务网络改造,满足各类

政务业务需要。按照城区水平进行规划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信息交

换和传输能力,使 行政村光缆网络覆盖率100%。采取同轴射频缆、局域网、无线局域网

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宽带入户。

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3G)系统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新型

服务业态的研发和创新。推广应用国有知识产权第 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建立第三代移动通

信(3G)应用产业联盟,带动信息内容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完成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网络信任体系、市政务信息安

全容灾备份中心、全市域无线电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完善 城市监控、安全生产管理、应

急指挥等系统网络建设。

到2012年,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600亿元,建成国内前列、国际同步的首都信息

基础设施,为中央和全国服务、为首都市民服务、为首 都产业发展服务。

2.食品安全工程

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奥运农产品安全供应保障中

的生产技术、监控技术和规范标准的转化与应用。加强农业 生产的新型安全投入品的研究

与替代应用,开展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加快农产品质

量安全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和检测技术的应 用,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

安全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到2012年,使全

市食用农产品(蔬菜、果 品、生猪、肉鸡)生产基地的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应

用覆盖率达到100%,北京地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京郊

食用 农产品配送企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经营的农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支撑加工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开展农产品质

量安全控制共性与应急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食品添加 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

用物检测技术研究,加快完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包括食品安全快 速检测车、食品安全现场毒物检测箱、各种病

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仪和相关试剂等,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食品运输环节的监控。对200辆进入本市农产品市场和物流配

送中心的鲜冻畜禽产品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和食品运输温 度、车门开启状况等进行实时监

控,提升对高风险食品和重大活动中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等污染事件的防控能力。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测。在流通领域规划建设20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监

控站点,全面应用推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全程溯 源监控电子标签技术,在全市150

家大中型商场、超市设置食品安全自检室,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分析鉴定设施的研发和配

备。将本市500家大中型商场、连锁 超市、21家大中型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的畜禽产品、

水产品、果蔬产品和重点预包装食品纳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高风险食品从种

植、养殖、屠宰加工、 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安全信息追溯。

3.农业科技工程

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在猪、牛、禽优良品种遗传选育

上创新突破,优良畜禽供种能力提高20%以上,优良畜禽 品种覆盖率达到90%。引进、

选育一大批粮经、果蔬、食用菌、花卉、名优水产等新品种,集中突破草莓、球根花卉等

种苗脱毒关键技术,建立市、区(县)两级 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网络,完成玉米、小麦品种

更新换代一次,主要蔬菜品种更新80%。大规模转化应用健康高效饲料生产技术,示范推

广高产、优质、高效、生 态、安全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推进

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水肥利用效率,减低灾害损失率和粮食生产成本。

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保鲜、包装、储运、加工与食品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与应用。

重点对果蔬、花卉等农产品产后冷链处理、保鲜储运等技术 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对特质、

特色、特种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和工艺

等引进、研究和示范,延长农业产业链,发 展食品营养与食品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

和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形成

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 品市场流通体系。

推进设施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高效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循环

三种类型设施生产模式,重点研究和集成创新设施育苗技 术、环境友好栽培技术、土壤培

肥与生态修复技术、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水肥营养调控技术、温湿气智能调节技术、设

施机械化作业技术等节能生态型设施农业技 术,形成系列生产技术规范。加快农业资源循

环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农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田园景观、

土壤生态修复、清洁生产与 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

广应用。

加快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畜禽养殖生物安全隔离区及投入品监

控系统,建立种用、乳用疫病净化与控制集成配套技术体 系,使北京主要动物疫病综合防

控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农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预警与综合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

农林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培育壮大以动物疫 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加大口蹄疫、禽流感、

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开发。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适用、节能环保、

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产品为中心,以产业 为主线,以现有科技研发和推广

体系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综合创新与

应用能力。开展参与式技术培训,提高农村 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农民

增产增收致富能力。

4.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提高传染病早

期发现能力。推广应用急救病人信息采集系统,建立院前急 救与院内救治快速信息通道。

完善全市救护车智能调度系统。

研究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等与首都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十类重大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和产

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并完善药物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理体系。开展药品安全检测应用研究,建立药品信

息服务平台,形成快速筛查和准确定性、定量的检测系统。

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研发适宜性健

康保健和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宜技术和设备,提高社 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5.科技交通工程

推进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技术研究和示范,争取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国产化CBTC系统。加快现代交通工具 (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核心技术(牵引、制

动系统)研究、性能检测和安全认证平台建设,开发自主检测技术,制定检测标准,推广使

用先进自动材料和系统。

建设智能化交通运行管理和应急系统。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运行调度中心系统、交通综

合监测系统、道路交通预测预报系统、城市交通应急指挥系 统、交通图像资源监控与分析

系统、高速公路网络化运营管理系统、公路交通流检测调查系统、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

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系统、客运交通指挥调 度系统、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建设方便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重点建设综合交通信息网站、实时交通信息服务

与诱导系统、动态停车诱导系统、综合换乘信息诱导系统 (P+R)、汽车租赁信息服务系统。

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维修、抢险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桥梁、隧道、轨

道、道路的无损检测和应急抢险技术、保持道路正常通行条 件下的加固改造技术、道路降

噪和防噪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与新型施工工艺为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制先进检测检验

仪器设备,研究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快速抢险技 术。

6.节能与新能源工程

推广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新建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新型墙体材料、节能

环保建材技术等,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推广应用照明节电技 术,在全市范围普及高效照明

产品,扩大发光二极管(LED)路灯示范范围。推广应用供暖系统节能技术,加快推进全市燃

气锅炉节能改造工作和热电联产的应 用。积极推广空调节能技术在本市大型公建节能改造

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能耗监测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

应用与推广,研究太阳 能、浅层地热、可再生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提高可再生能

源替代率。推广奥运工程建设成功经验和奥运工程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总结新技

术、新工 艺,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北京市级工法。

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等五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重点推

广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节能、变压 器改造等一批节能技术。进一

步完善重点用能单位实时在线监测管理,扩大监测企业范围和监测能源品种内容。力争到

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8 年下降20%,工业用能总量占全市用能的比重下

降到40%左右。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点示范推广生物质燃气中降低焦油污染技术、低温沼气

发酵技术、生物质燃料高效利用技术以及沼渣、沼液资源化 利用等技术,重点开展利用太

阳能光热转换系统、生物质燃料加温等资源替代型技术(产品)试验示范,推广沼渣、沼液

定量施肥技术,提高农村生物质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水平。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展生物质

集中气化供气技术、户用炉具多元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与能耗成本控制技术、生物质燃

气标准化技术、生物质固体成 型成套设备与配套炉具开发与应用。

7.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对接科技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在公交和环卫等公共服务

行业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应用示 范,扩大天然气汽车示范规

模,到2012年在新能源公共汽车领域形成超过5000辆的示范应用规模。带动电动汽车

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开发,完善电动汽车产业 链。组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

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和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8.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广燃煤锅炉布袋除尘等实用技术,在化工和涂装、

印刷等有机溶剂使用重点行业示范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技术,研发推广二恶英等有毒气

体排放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技术和装备,推行绿色施工。继续在燃气电

厂、水泥厂、远郊区县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 推行烟气脱硝技术,开展大型燃煤锅炉二氧化

碳捕集和脱汞技术示范。

建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动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制定适应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

排放标准的北京市地方燃油标准、车辆达标技术路线。按照 国V标准的试验要求,完善

机动车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和路检遥测检测系统,建设在用车环保标志电子信息化系统。

进一步开展北京和周边省区市大气污染物形成、转化与迁移规律研究,研发区域空气

质量数值集成预报与模拟技术,推动建立大气污染区域化控 制机制。

应用环境卫星大气污染物浓度反演技术等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完善京津冀区域空

气质量地面常规监测网络,形成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体 系。研发推广烟气中的低浓度污

染物、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技术。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核算与修订技术,建立污染

物排放总量管理体系。针对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控制等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研究制定地方标准,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9.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

实施脆弱区生态系统监测、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拓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水土

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控制、治理的技术与措施,建立监测 体系和信息系统。推广生态清

洁小流域建设实用技术与工艺。推广分散点源污水治理、生态型河道水质改善技术,建设

北运河水质改善与水体功能修复示范工程,建 设生态河道治理示范工程。中心城区建立河

湖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不同类型地下水污染防控

技术体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水质、水量监 控系统,逐步实现地下水的可

视化管理。

推广膜生物反应器(MBR)等污水处理新技术,推广应用新设备,对高碑店、清河等8

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出水主要指标达到Ⅳ 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研究污泥减量

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构建污泥安全处置技术体系。

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智能系统。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与空间配置规划研究,水资源战略

储备和水生态服务价值研究。开展水资源优化调度技术研 究,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构建城市雨洪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研究。推广雨水收

集与水质改善技术,开展洪水预报与调度技 术研究。

建立和完善城乡安全供水体系。加强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腐蚀产物释放控制,开展不

同水源条件下水源水质监控预警与水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与 示范,丰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体系,推广农村供水净化实用技术。

推广再生水利用与节水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再生水灌溉,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

农业节水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适用技术,推动农 业真实节水。开展农村污水综

合治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因地制宜推广湿地和土地处理等适用技术。

10.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

积极推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微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董村、高安屯、

六里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 项目,基本实现本市餐厨垃圾资

源化处理。

积极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推广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和厌氧产

生沼气技术,加快阿苏卫、南宫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和董 村、阿苏卫、丰台等8座综合

处理厂建设。

积极推广垃圾填埋场处理技术。推广垃圾处理设施生物除臭技术,积极推广填埋场全

覆盖膜下抽气填埋气收集和利用技术以及渗沥液处理技术, 完成12座垃圾填埋场处理设

施异味治理,积极推进渗沥液处理污染控制。

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技术。重点推动昌平南口、高安屯、京西、京南等四

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试点项目,实现建筑垃圾年处理能力达 到280万吨以上,提高建筑

垃圾的资源化水平。

积极推广垃圾筛分资源化和抽气输氧等陈腐垃圾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土地再利用技

术,积极推进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工作。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创新。

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专用收集车,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 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探

索家用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家庭管道垃圾输送技术、智能化垃圾分类物流管理技术及模式

试点示范。

1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废聚酯瓶再利用。采用国际先进的洁净聚酯碎片生产技术和固相增粘技术,将废聚酯

瓶加工成高品位、高端性的聚酯产品。

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煤矸石破碎与筛选、煤矸石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生

产技术、铁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矸石矿物掺合料制备技 术处理煤矸石、铁尾矿,实现

煤矸石、铁尾矿在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中的全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护生态

环境。

废旧轮胎翻新及再利用。采用轮胎翻修及废轮胎加工再制造技术,翻新废旧轮胎和废

旧轮胎再利用。提高轮胎的使用效率,减少废轮胎对环境的 污染,提供新型建筑材料。

废纸再利用。依托北京造纸七厂等企业,采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制造高档再生纸,实现

利用城市废纸生产再生纸。

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应的管理技

术规范标准体系。

12.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

继续完善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18区县及14专项应急指挥部平台为支撑、移动

应急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推进主要应急 技术系统向基层延伸,不断完善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预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继续推进全市应急指挥备份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本市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开展风 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高层建筑防火、灭火及救援等城市安全方面重点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五、推进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的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

函〔2009〕28号),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 细则和具体办法,加快推进各项体制机

制改革试点。开展股权激励的试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

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 种形式的激励。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中关

村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扶持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

基金的发展。允许按 规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核定一定比例的间接费

用。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

深入 实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组织编制发展规划。争取到2012年,推动

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 定基础。

2.在市属单位率先推动股权激励改革试点

在市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选择一批试点单位,按照《国务

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 批复》的要求,率先开展职务

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

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分 红权激励。鼓励市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办

各类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

化收益奖励的试点,进一步激 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3.进一步推动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的创新要素集聚

推动技术交易要素聚集。加快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国家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版权交

易基地建设,聚集技术信息发布平台、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技术咨询机构、工程咨询机构、

技术和产品展示机构等功能要素,推动技术转移和辐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金融要素聚集。完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服务机构、科技贷款服务机构、信用

服务机构、担保服务机构、上市融资机构等债券融资服务, 聚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

租赁、投资机构等功能要素,建立有效服务于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科技中介服务要素聚集。引导和聚集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研发服务、标准申请、

创业辅导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专利事 务所、行业协会等人力资源开发

与服务功能要素以及科技中介服务功能要素,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市场关键要素服

务。

4.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地区现有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

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公共科技资源密 集的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

促进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在

重点产业,选择一批转制科研院所和大型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产业振兴的技术创

新支撑平台,加大政策和资金支 持力度。深入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进一步扩

大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覆盖领域,争取到2012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总数达到100家。引

导实验室和高 科技企业瞄准国家战略和重大科技计划,联合开展研发,承担一批国家项目。

5.积极推动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争取国有大型企业在京建立研发中

心、研发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外省区 市大型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

加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围绕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移动通信、

计算机及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具有优 势的科技领域,鼓励企业、大学、

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增强首都研发创新实力。

6.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企业

加大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充分调动北京地区科

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科研与经 济紧密结合。支持研究开发类

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中心联合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加快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人才

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 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各级政府部

门对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提升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科技园和科

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专业孵化+创业 导师+天使投资”孵化模式,

推动孵化联盟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专业咨询和投融

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探索和总结大学科 技园服务自主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将大

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为大学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

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 研结合示范基地。

7.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大力支持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创新,打造高端创新集群。规范产业技术

联盟的组织管理,引导产业技术联盟加大组织协调和资源整 合力度。在电子信息、节能环

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光机电一体化、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推进TD-SCDMA、

闪联、SCDMA、数字电视、下 一代互联网络、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等产业

技术联盟的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成立产学

研用结合的标 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开展关键共性技

术的合作研发,推广、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 享

平台,设计并实施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吸引创业资

本投资,建立产业技术信息和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 流。

8.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发挥中关村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首都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航 空航天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

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推进生命科学园、软件园、环保园、永丰产业基地、大兴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电子城科技园、光机电 一体化基地等特色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发展,

促进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高

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 治,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继续大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

环保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在符合规划的区

县产业用地范 围内,共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辐射

到各区县,推动区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特色鲜明 的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共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

六、保障措施

1.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落实本市实施海外人才聚集

工程的意见和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的有关政 策,重点吸引一批具有国内外

先进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高科技创业团队。加强海外高层次

人才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北京海外学 人中心的作用,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

供全程代理服务。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的建设,

进一步改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 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认真落实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并实施创新型科技人

才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具有科技创新素质和技术经营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广

大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加强北京地区高水平大学以及重点学科建设,依托重

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国际 交流合作项目,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

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实行股权、期权、年薪

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 位、核心骨干等的激励。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科技创

新和自主创业,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首都科技计划的研发活动,鼓励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创 新创业。

2.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政府投入资金的整合机制,今后4年市政府财政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资

金投入不低于500亿元。统筹协调和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加大政府

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自主创新,集中支持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优势、关系首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产 业化项目,做强做大一批企业。

3.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

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支持中关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深入推进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继续促进中关村企业集 合发债。选择有条件的商业银

行在中关村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支行,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银行,创新高

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手段、组织形式和产品,针 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

押贷款及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面向高新技

术企业的设备租赁服务。搭建科 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形成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小

额贷款及融资担保、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及并购重组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科

技保险保障机制,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

保险服务。

4.强化政府采购政策

通过采用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进行

政府采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的范围,包括使 用市区两级财政性资金采购的机

关、企业、事业单位、市区两级财政性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项目的出资、建设和管理

单位以及研发并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中关村 企业、大学、科研单位。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适用领域,从政府行政类办公扩展到市政设施、建筑、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 生、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工程养护等使用市区两级财政性

资金全额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

5.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改进政府部门的审批服务工作,改革行政审

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为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富活

力和效率的宽松环境。营造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和促进

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的公共政策,逐步完善规范 化和层次化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科技政策体

系。探索建立企业、协会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以及多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充

分发挥各类科技协会、学会在推 动自主创新、开展科普教育、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中的

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活动,进一

步激发全社会创新 热情,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6.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认真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支持企

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加大对重点企业形成专利池和产

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群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深度开发与经营,引导技术转移服务机

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推广价值的 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

成果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完善首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强

执法协调,提高执法能力,努 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保护知识产权的首善之区。

7.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委、

市政府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科技北京”建设的重 大战略性问题,统筹推动“科技

北京”建设。协调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科委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

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组 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

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各区县、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北京”建设,设立相应领导机构,

将“科技北京”建设纳入本 地区、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科技北京”任务细化分解,

列成“折子工程”,逐条落实,并纳入业绩考核。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