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线源)
298 断 块 油 气 田 2Ol1年5月
仅为O.21%)。
高岭石在电镜下通常为书页状或六方板状的集合
研究区盒8段砂岩填隙物体积分数较高,平均
23.67%.主要为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硅质
体,零散分布于孔隙中(见图ld)。高岭石的存在虽然
可以提供一定量的晶间孔,但是因为高岭石往往充填
孔喉生长.将大的孑L隙割裂成为若干个小的部分,增加
了微观孑L喉非均质性。
绿泥石是砂岩内最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之一,电
最高(8.31%),其次为高岭石(6.49%)、水云母(3.36%)、
凝灰质(3.18%)、绿泥石(1.24%)、铁方解石(1.O9%)。
碎屑颗粒主要粒径分布于0.35~1.20 mm,磨圆度为次
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一薄膜和再生
孑L隙型.具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征。
镜下观察到绿泥石常作为孔隙衬边的黏土膜形式存在
(见图1e)。成岩早期的绿泥石膜有利于储层原生孔隙
的保存。一方面能够将碎屑与孔隙水隔开,阻止颗粒自
2成岩作用特征
依据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分析.研究区主要经历的
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2.1 压实压溶作用
生加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砂岩的抗压实能力,使粒间
孑L隙得以保存 7_。由于绿泥石晶问孔较发育,常占据孔
隙喉道,使喉道变细、曲折迂回甚至消失。
2.2.2 硅质胶结
根据镜下观察,研究区盒8段砂岩经受了较强程
砂岩中的石英次生加大体积分数普遍在3.5%~
4.5%,部分可达7%~8%。石英加大边往往呈环边状包
裹或半包裹碎屑石英颗粒,部分颗粒边缘能见到明显
的氧化铁、黏土或层状杂质的环状线(见图1f)。石英次
度的压实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表现为刚性碎屑颗
粒重新排列(见图1a)。在成岩作用期间,由于压实作
用、矿物的结晶作用,发生收缩和膨胀及矿物间的重新
组合与排列。可以产生一些微裂缝(见图1b)。压溶作
用表现为粒间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接触(见图
1c)。由于成岩作用所包括的最重要的变化是沉积物密
度加大、沉积物发生固结,从而使孑L隙缩小 ]。因此,
压实作用对砂岩物性的降低起了主要作用。
2.2胶结作用
生加大边多与自生高岭石共生,形成于粒间高岭石胶
结物之后
石英加大边形成于早成岩期,是压溶作用的产物,
压溶作用提供硅质胶结物的来源可以生成SiO 。SiO
溶解于孔隙水中,达到局部过饱和后即产生沉淀形成
自生石英胶结物 】。自生石英胶结物占据孑L隙空间,
2.2.1黏土矿物胶结
也降低了储层的面孔率(见图2)。
2.2.3碳酸盐胶结
根据x衍射实验结果.研究区主要的黏土矿物中
高岭石、绿泥石的分布较多,其中高岭石体积分数
13.8%~34.2%,平均为22.87%,绿泥石体积分数分布在
12%~67.5%,平均为38.33%。
碳酸盐胶结物在研究区砂岩中非常普遍,体积分
数变化也较大,主要以粒间胶结物或次生孑L隙内填充
物形式出现(见图1g)。
一
3 399.16m,碳酸盐胶结;h一苏14井,3 477.69ITI,岩屑溶蚀。
一
a一苏井14,3 456.64m,碎屑颗粒定向排列.b一苏29井,3 505m,微裂缝;c一苏14井,3 458.17m,颗粒缝合线接触;d一苏28井
3 483.0 m,六方板状高岭石;e一苏14井,3 477.69 m,绿泥石充填孔喉生长;f_苏14井,3 478 ITI,石英次生加大;g一苏l7井,
图1 研究区薄片镜下特征
第l8卷第3期 王雅楠,等.苏里格气田苏l4井区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褂
陶
硅质体积分数,%
图2面孔率一硅质体积分数关系曲线
碳酸盐矿物的胶结、充填作用有2种方式,一种是
呈连晶胶结.另一种碳酸盐矿物为成岩晚期深埋藏阶
段碱性介质环境的产物 ]。由于该区碳酸盐溶蚀程度
较弱,往往形成低孑L、低渗的致密储集层。在碳酸盐强
烈胶结地区,面孔率很低(见图3)。
图3 面孔率一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关系曲线
2.3溶蚀作用
砂岩中的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交代矿物,在
一
定的成岩环境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发生溶蚀作用,
形成砂岩中的次生孔隙[8-9]。溶蚀作用造成的次生溶孔
主要有粒间杂基溶蚀形成杂基内微溶孔。岩屑中易溶
组分被溶蚀后往往呈现蜂窝状孔隙(见图lh)。有效储
层与次生孔隙发育段相对应,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是
形成有效储层的必要条件。砂岩孑L隙中约有78.56%是
次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状况对该区低孔、低渗砂岩
物性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成岩阶段
资料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R。测定值为
0.65%~1.93%,属有机质成熟、过成熟期,对应的成岩
阶段为晚成岩“A”期和晚成岩“B”期。研究区的 。介
于1.5l%~1.81%.以晚成岩“B”期为主。热史模拟的古
地温大于144 oC。
斛 恒
6 4 2 0 8 6 4 2 0
研究区石英颗粒2期、3期加大边都有,碳酸盐胶
结物中铁方解石体积分数非常高。预示着本区成岩作
用己进入晚成岩阶段“B”期。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
主要为气液比10%左右的液相包体,多呈群体,均一温
度为92.7~130.7 qC,一些加大边中有烃类包体。铁方解
石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25~153℃,反映铁方解
石为深埋藏晚期的胶结物。根据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
标准SY/rI’5477--2003,区内盒8段砂岩的成岩阶段
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
4孔隙演化模式
沉积物进入埋藏成岩环境后,其孑L隙演化主要受
各种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物本身的内在特征在不同
程度上制约着成岩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影响着孑L
隙的演化进程[10-11]。恢复砂岩初始孔隙通常采用Beard
等对不分选状况下未固结砂实测的初始孔隙度关系式
来计算:之后再由铸体薄片镜下统计,根据压实后粒间
剩余孔隙度的恢复、压实后损失孔隙度的恢复、胶结作
用引起的砂岩孔隙度降低和溶蚀作用引起孑L隙度的增
加幅度计算公式,实现各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定量分析。
孔隙度演化结果分析表明,盒8段初始孑L隙度约
为35.7%,早期压实作用中损失了9.71%的孔隙度,压
实后粒间剩余孔隙度为25.99%,压实过程中孔隙损失
率为27.19%。早期、晚期胶结造成23.52%的孔隙度损
失.胶结过程中孔隙损失率为65.88%。压实、胶结后仅
剩余2.47%的原生粒问孔隙。后期溶蚀作用贡献了
6.34%的孑L隙度。目前平均孔隙度为8.81%,其中粒间
孔占28.03%,次生孔隙占71.97%(见图4)。
毯
—
】
图4盒8段砂岩孑L隙演化模式
5结论
1)研究区盒8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粗砂岩和中一粗
粒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磨圆度为次棱角状,分选中
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一薄膜和再生孔隙型,具有成
3oo 断 块 油 气 田 2011年5月
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
2)研究区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
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
使储层孔隙度减小,渗透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对于研究
区物性改善至关重要。多项指标分析表明,本区成岩作
用己进入晚成岩阶段“B”期。
3)孑L隙演化模式分析表明,盒8段初始孔隙度为
35.7%,早期压实作用的孔隙损失率为27.19%,早、晚
期胶结造成的孔隙损失率为65.88%.后期溶蚀作用贡
献了6.34%的孔隙度,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共同影
响造成了现在研究区低孑L、低渗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刘兴艳,郑荣才,文华国,等.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6,26(1):16—19.
Liu Xingyan,Zheng Rongcai,Wen Huaguo,et a1.Characteristic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Gas Field,Ordos Basin[J].Natural Gas Industry,2006,26(1):
l6—19.
[2] 叶泰然,郑荣才,文华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鄂尔多斯盆地苏
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沉积学
报,2006,24(2):259—266.
Ye Tairan,Zheng Rongcai,Wen Huaguo.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rgaphy to the s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for 8th
member of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Gas Field,Ordos Basin
[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6,24(2):259—266.
[3]李文厚,魏红红,赵虹,等.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储层特征及有利相
带预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335—340.
Li Wenhou,Wei Honghong,Zhao Hong,et a1.Prediction ofoil-bearing
facies belt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Permian System in
Suligemiao Region[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32(4):335—340.
[4]何自新,付金华,席胜利,等.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J].石油
学报,2003,24(2):6-12.
He Zixin,Fu Jinhua,Xi Shengli,et a1.Geological featur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of Sulige Gas Field[J1.Acta Petrolei Sinica,2003,24(2):
6—12.
[5]史基安,王金鹏,毛明陆,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
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3,21(3):373—
380.
Shi Ji an,Wang Jinpeng,Mao Minglu,et a1.Reservoir sandstone
diagenesis of memeber 6 to 8 in Yanchang Formation(Triassic)Xifeng
Oilifeld in Ordos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3,21
(3):373—380.
[6]窦伟坦,田景春,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岩
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6(2):153—158.
Dou Weitan,Tian Jingchun,Wang Feng,et a1.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Member 6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il reservoirs in Ordos Basin,Chin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2009,36(2):153—158.
[7] 李红,柳益群,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 低渗透
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9—216.
Li Hang,Liu Yiqun,Liu Linyu.Diagenesis of Chang 8l reservoir with
low permeability in Xifeng Oilifeld,Ordos Basin[J].Oil&Gas
Geology,2006,27(2):209—216.
[8]刘锐娥,孙粉锦,拜文华.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 L隙
演化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4):47—49.
Liu Ruie,Sun Fenjin,Bai Wenhua,et a1.An approach to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s and pore evolution model of He 8 gas
layer in Suligemiao Gas Field[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29(4):47—49.
[9]赵国泉,李凯明,赵海玲,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
长石的溶蚀与次生 L隙的形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
53—55.
Zhao Guoquan,Li Kaiming,Zhao Hailing,et a1.Feldspar corrosion and
secondary pore formation in the Upper Paleozoic gas reservoir,Ordos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5,32(1):
53-55.
[1O]王琪,禚喜准,陈国俊,等.鄂尔多斯盆地盐池一姬源地区三叠系长
4+5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J].沉积学报,2005,23
(3):397-404.
WangQi,ZhuoXizhun,ChenGuojun,et a1.Characteristicsofdiagenetic
evolution of Chang 4+5 sandstones(Upper Triassic)in Yanchi—
Jiyuan area,Ordos Basin and distir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05,23(3):397—404.
[11]张新涛,刘立,魏文艳.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成岩作用及
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
(1):34—42.
Zhang Xintao,Liu Li,Wei Wenyan.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to
porosity evolution of Tongbomiao Formation in Beier Sag,Hailaer
Basi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8,38
(1):34—42.
收稿日期:2010-09—30:改回日期:2011-0l一2O。
作者简介:王雅楠,女,1984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
地质学方面的研究。E-mail:wyn763@163.com。
(编辑赵旭亚)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线源)
298 断 块 油 气 田 2Ol1年5月
仅为O.21%)。
高岭石在电镜下通常为书页状或六方板状的集合
研究区盒8段砂岩填隙物体积分数较高,平均
23.67%.主要为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硅质
体,零散分布于孔隙中(见图ld)。高岭石的存在虽然
可以提供一定量的晶间孔,但是因为高岭石往往充填
孔喉生长.将大的孑L隙割裂成为若干个小的部分,增加
了微观孑L喉非均质性。
绿泥石是砂岩内最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之一,电
最高(8.31%),其次为高岭石(6.49%)、水云母(3.36%)、
凝灰质(3.18%)、绿泥石(1.24%)、铁方解石(1.O9%)。
碎屑颗粒主要粒径分布于0.35~1.20 mm,磨圆度为次
棱角状.分选中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一薄膜和再生
孑L隙型.具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征。
镜下观察到绿泥石常作为孔隙衬边的黏土膜形式存在
(见图1e)。成岩早期的绿泥石膜有利于储层原生孔隙
的保存。一方面能够将碎屑与孔隙水隔开,阻止颗粒自
2成岩作用特征
依据铸体薄片镜下观察分析.研究区主要经历的
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2.1 压实压溶作用
生加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砂岩的抗压实能力,使粒间
孑L隙得以保存 7_。由于绿泥石晶问孔较发育,常占据孔
隙喉道,使喉道变细、曲折迂回甚至消失。
2.2.2 硅质胶结
根据镜下观察,研究区盒8段砂岩经受了较强程
砂岩中的石英次生加大体积分数普遍在3.5%~
4.5%,部分可达7%~8%。石英加大边往往呈环边状包
裹或半包裹碎屑石英颗粒,部分颗粒边缘能见到明显
的氧化铁、黏土或层状杂质的环状线(见图1f)。石英次
度的压实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表现为刚性碎屑颗
粒重新排列(见图1a)。在成岩作用期间,由于压实作
用、矿物的结晶作用,发生收缩和膨胀及矿物间的重新
组合与排列。可以产生一些微裂缝(见图1b)。压溶作
用表现为粒间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接触(见图
1c)。由于成岩作用所包括的最重要的变化是沉积物密
度加大、沉积物发生固结,从而使孑L隙缩小 ]。因此,
压实作用对砂岩物性的降低起了主要作用。
2.2胶结作用
生加大边多与自生高岭石共生,形成于粒间高岭石胶
结物之后
石英加大边形成于早成岩期,是压溶作用的产物,
压溶作用提供硅质胶结物的来源可以生成SiO 。SiO
溶解于孔隙水中,达到局部过饱和后即产生沉淀形成
自生石英胶结物 】。自生石英胶结物占据孑L隙空间,
2.2.1黏土矿物胶结
也降低了储层的面孔率(见图2)。
2.2.3碳酸盐胶结
根据x衍射实验结果.研究区主要的黏土矿物中
高岭石、绿泥石的分布较多,其中高岭石体积分数
13.8%~34.2%,平均为22.87%,绿泥石体积分数分布在
12%~67.5%,平均为38.33%。
碳酸盐胶结物在研究区砂岩中非常普遍,体积分
数变化也较大,主要以粒间胶结物或次生孑L隙内填充
物形式出现(见图1g)。
一
3 399.16m,碳酸盐胶结;h一苏14井,3 477.69ITI,岩屑溶蚀。
一
a一苏井14,3 456.64m,碎屑颗粒定向排列.b一苏29井,3 505m,微裂缝;c一苏14井,3 458.17m,颗粒缝合线接触;d一苏28井
3 483.0 m,六方板状高岭石;e一苏14井,3 477.69 m,绿泥石充填孔喉生长;f_苏14井,3 478 ITI,石英次生加大;g一苏l7井,
图1 研究区薄片镜下特征
第l8卷第3期 王雅楠,等.苏里格气田苏l4井区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褂
陶
硅质体积分数,%
图2面孔率一硅质体积分数关系曲线
碳酸盐矿物的胶结、充填作用有2种方式,一种是
呈连晶胶结.另一种碳酸盐矿物为成岩晚期深埋藏阶
段碱性介质环境的产物 ]。由于该区碳酸盐溶蚀程度
较弱,往往形成低孑L、低渗的致密储集层。在碳酸盐强
烈胶结地区,面孔率很低(见图3)。
图3 面孔率一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关系曲线
2.3溶蚀作用
砂岩中的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和交代矿物,在
一
定的成岩环境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发生溶蚀作用,
形成砂岩中的次生孔隙[8-9]。溶蚀作用造成的次生溶孔
主要有粒间杂基溶蚀形成杂基内微溶孔。岩屑中易溶
组分被溶蚀后往往呈现蜂窝状孔隙(见图lh)。有效储
层与次生孔隙发育段相对应,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是
形成有效储层的必要条件。砂岩孑L隙中约有78.56%是
次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状况对该区低孔、低渗砂岩
物性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成岩阶段
资料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R。测定值为
0.65%~1.93%,属有机质成熟、过成熟期,对应的成岩
阶段为晚成岩“A”期和晚成岩“B”期。研究区的 。介
于1.5l%~1.81%.以晚成岩“B”期为主。热史模拟的古
地温大于144 oC。
斛 恒
6 4 2 0 8 6 4 2 0
研究区石英颗粒2期、3期加大边都有,碳酸盐胶
结物中铁方解石体积分数非常高。预示着本区成岩作
用己进入晚成岩阶段“B”期。石英加大边中的包裹体
主要为气液比10%左右的液相包体,多呈群体,均一温
度为92.7~130.7 qC,一些加大边中有烃类包体。铁方解
石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125~153℃,反映铁方解
石为深埋藏晚期的胶结物。根据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
标准SY/rI’5477--2003,区内盒8段砂岩的成岩阶段
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
4孔隙演化模式
沉积物进入埋藏成岩环境后,其孑L隙演化主要受
各种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物本身的内在特征在不同
程度上制约着成岩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影响着孑L
隙的演化进程[10-11]。恢复砂岩初始孔隙通常采用Beard
等对不分选状况下未固结砂实测的初始孔隙度关系式
来计算:之后再由铸体薄片镜下统计,根据压实后粒间
剩余孔隙度的恢复、压实后损失孔隙度的恢复、胶结作
用引起的砂岩孔隙度降低和溶蚀作用引起孑L隙度的增
加幅度计算公式,实现各成岩阶段孔隙度的定量分析。
孔隙度演化结果分析表明,盒8段初始孑L隙度约
为35.7%,早期压实作用中损失了9.71%的孔隙度,压
实后粒间剩余孔隙度为25.99%,压实过程中孔隙损失
率为27.19%。早期、晚期胶结造成23.52%的孔隙度损
失.胶结过程中孔隙损失率为65.88%。压实、胶结后仅
剩余2.47%的原生粒问孔隙。后期溶蚀作用贡献了
6.34%的孑L隙度。目前平均孔隙度为8.81%,其中粒间
孔占28.03%,次生孔隙占71.97%(见图4)。
毯
—
】
图4盒8段砂岩孑L隙演化模式
5结论
1)研究区盒8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粗砂岩和中一粗
粒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磨圆度为次棱角状,分选中
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一薄膜和再生孔隙型,具有成
3oo 断 块 油 气 田 2011年5月
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
2)研究区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
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
使储层孔隙度减小,渗透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对于研究
区物性改善至关重要。多项指标分析表明,本区成岩作
用己进入晚成岩阶段“B”期。
3)孑L隙演化模式分析表明,盒8段初始孔隙度为
35.7%,早期压实作用的孔隙损失率为27.19%,早、晚
期胶结造成的孔隙损失率为65.88%.后期溶蚀作用贡
献了6.34%的孔隙度,不同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共同影
响造成了现在研究区低孑L、低渗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刘兴艳,郑荣才,文华国,等.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6,26(1):16—19.
Liu Xingyan,Zheng Rongcai,Wen Huaguo,et a1.Characteristics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Gas Field,Ordos Basin[J].Natural Gas Industry,2006,26(1):
l6—19.
[2] 叶泰然,郑荣才,文华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鄂尔多斯盆地苏
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沉积学
报,2006,24(2):259—266.
Ye Tairan,Zheng Rongcai,Wen Huaguo.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rgaphy to the s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for 8th
member of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in Sulige Gas Field,Ordos Basin
[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6,24(2):259—266.
[3]李文厚,魏红红,赵虹,等.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储层特征及有利相
带预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4):335—340.
Li Wenhou,Wei Honghong,Zhao Hong,et a1.Prediction ofoil-bearing
facies belt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Permian System in
Suligemiao Region[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32(4):335—340.
[4]何自新,付金华,席胜利,等.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J].石油
学报,2003,24(2):6-12.
He Zixin,Fu Jinhua,Xi Shengli,et a1.Geological feature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of Sulige Gas Field[J1.Acta Petrolei Sinica,2003,24(2):
6—12.
[5]史基安,王金鹏,毛明陆,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
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3,21(3):373—
380.
Shi Ji an,Wang Jinpeng,Mao Minglu,et a1.Reservoir sandstone
diagenesis of memeber 6 to 8 in Yanchang Formation(Triassic)Xifeng
Oilifeld in Ordos Basin[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3,21
(3):373—380.
[6]窦伟坦,田景春,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岩
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6(2):153—158.
Dou Weitan,Tian Jingchun,Wang Feng,et a1.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Member 6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il reservoirs in Ordos Basin,Chin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2009,36(2):153—158.
[7] 李红,柳益群,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 低渗透
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9—216.
Li Hang,Liu Yiqun,Liu Linyu.Diagenesis of Chang 8l reservoir with
low permeability in Xifeng Oilifeld,Ordos Basin[J].Oil&Gas
Geology,2006,27(2):209—216.
[8]刘锐娥,孙粉锦,拜文华.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 L隙
演化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4):47—49.
Liu Ruie,Sun Fenjin,Bai Wenhua,et a1.An approach to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s and pore evolution model of He 8 gas
layer in Suligemiao Gas Field[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2,29(4):47—49.
[9]赵国泉,李凯明,赵海玲,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
长石的溶蚀与次生 L隙的形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
53—55.
Zhao Guoquan,Li Kaiming,Zhao Hailing,et a1.Feldspar corrosion and
secondary pore formation in the Upper Paleozoic gas reservoir,Ordos
B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5,32(1):
53-55.
[1O]王琪,禚喜准,陈国俊,等.鄂尔多斯盆地盐池一姬源地区三叠系长
4+5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J].沉积学报,2005,23
(3):397-404.
WangQi,ZhuoXizhun,ChenGuojun,et a1.Characteristicsofdiagenetic
evolution of Chang 4+5 sandstones(Upper Triassic)in Yanchi—
Jiyuan area,Ordos Basin and distir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05,23(3):397—404.
[11]张新涛,刘立,魏文艳.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铜钵庙组成岩作用及
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
(1):34—42.
Zhang Xintao,Liu Li,Wei Wenyan.Diagenesis and its influence to
porosity evolution of Tongbomiao Formation in Beier Sag,Hailaer
Basi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8,38
(1):34—42.
收稿日期:2010-09—30:改回日期:2011-0l一2O。
作者简介:王雅楠,女,1984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
地质学方面的研究。E-mail:wyn763@163.com。
(编辑赵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