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20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第五心诺)

20

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常文磊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5)

[摘要]20世纪以来,在英国高度重视发展高等科技教育的政策与改革背景下,牛津大学积极进行了学科

结构的调整,使其文、理、工、商、医等学科得到和谐发展。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表明,大学要基于自身

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培育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关键词]牛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5-0028-05

TheEvolutionofDisciplinesinUniversityofOxford

Since20

th

Century

CHANGWen-lei

(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Since20

th

century,becauseoftheUnitedKingdom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developinghigher

educationin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andreform,UniversityofOxfordhasbeenactivelyadjustingits

disciplinestructure,itsarts,science,engineering,business,medicineandotherdisciplineshavebeendeveloped

lutionofdisciplinesinmodernUniversityofOxfordshowsthatuniversitiesshouldfoster

theiruniquedisciplinesandstrongdisciplinesbasedontheirownhistory,culture,academictraditionsandschool

reality.

KeyWords:UniversityofOxford,Britishhighereducation,disciplines

牛津大学始创于12世纪中叶,第一所学

院——大学学院于1249年建立,最年轻的学

院——格林泰姆布雷什学院于2008年成立。牛

1

期,每年招生人数仅有200多人。这个时期,牛

津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政界(包括教会)的领袖人

才。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后,面对科学技术和

社会发展的挑战,牛津大学在社会各界的批评声

中开始调整培养目标,在保持培养政界领袖人才

传统的同时,注重培养新型的学者,特别是在培

养人文学科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方面的人才,开始了它的学科演变历程。

津大学目前共有38所学院。八百年来,其教学

重点经历了经院哲学、古典学(希腊罗马文史

哲)和现代知识三大阶段。

19世纪中期,牛津大学的招生规模都不是

很大,特别是在17、18世纪,牛津大学处于衰败

作者简介:

常文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中外大学研究

ndfigures[EB/OL]./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

aoxford_awards.

28

20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一、牛津大学学科演变的背景

英国在世界上最先进入产业革命,早在18

世纪便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但直到19世纪

中期,科技活动主要还是在皇家学会、技工讲习

所等大学院墙之外的机构中开展。踞守正统的牛

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醉心于古典人文学科,不

但不热衷,甚至抵制科学技术学科。

2

1851年、

1867年两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的失利和经济增长

率相对于德、法的落后,使英国举国上下开始重

视科技教育。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科学工业

部,开展科技教育调查研究,扶持和资助应用科

学的教学。皇室筹集资金创办科技教育学院,其

中的芬斯布雷技术学院由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

系、技术化学系、应用工艺系和商业系组成。一

些富裕的工业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直接出

资兴办了伦敦多科技术学院等实用技术学院。各

城市创办的科技学院相继升格为大学。“这些新

型的大学学院从最初起就有一个优先的目标,即

发展那些被认为能够给当地工业直接带来益处的

学科。”

3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些

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独立大学运动导致大学的数量和学生人数有了

较快增长;二是国家与大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

化,1919年政府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开始通

过拨款的手段干涉高等教育,此委员会在长达69

年的时间中对英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深刻的

影响;三是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

的洗礼不仅使政府认识到发展高等科技教育的必

要性,同时大学与工业界也开始建立联系,使高

等科技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4

20世纪上半叶,英国虽然出现了独立大学运

动,但并没有撼动牛津的地位。在大学积极回应

社会需要的同时,牛津大学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

前,尤其是在世界大战面前,进一步巩固了以往

改革的成果,并在课程设置、环境设备、研究成

果、大学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改革后的

大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

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二战结束以前,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

着重文科、轻理工的倾向。高等教育中的文理失

衡直接导致了英国20世纪初期科技实力的下降。

与西方其他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英国高等教育

学科、专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尤其显著。以大学各

学科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例,在1925-1929年、

1930-1934年、1935-1938年三个时期内,文、

理、工科学生之比分别为1∶0.32∶0.17、1.0∶

0.34∶0.18、1∶0.35∶0.2,文科的在校生人数远

远多于理工科的学生人数;如果将理工作为一大

学科,那么,同期文科与理工科学生人数之比分

别为1∶0.50、1∶0.51、1∶0.56。

5

这说明二战前

英国高等教育文理科失衡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

构失衡的状况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1964

年开始,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工科大学,

“‘知识的应用’堂而皇之地成了一些大学的首

要职能。”

6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无论战败国还是

战胜国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瓜分殖民

地和世界市场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无论

什么样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科技实力的支撑。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大学的研究及其同工业界

的合作,使英国在炸药、药品、防毒设备、飞机

制造等许多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了德国,英国人

清楚地意识到了发展科学技术学科的重要性。第

2.万力维.控制与分等[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6.

3.6.殷企平.英国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25,86.

4.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5.

5.曲恒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6):26-30.

29

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引起了英国政府对科技的重

视。

7

战后英国教育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

们明天的命运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重建计划中是否

突出了技术教育和商业教育的位置,取决于我们

在实施这些计划中的热情和见识。”

8

两次世界

大战后,科学技术学科开始了在各国大学发展的

鼎盛时期,成为现代大学的“当阳学科”。

二战以后,英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调

整,学科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逐渐改变了传统英

国高等教育重视古典人文教育、忽视科学技术教

育的倾向。20世纪的这几次调整是:50年代大力

发展科技教育;60年代促进文理渗透;70年代创

建多科技术学院;80年代以后学科和层次结构的

协调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前期的

几次调整,英国高等教育重文轻理的现象得到了

明显改善,文科和理工科基本上各占一半。进入

9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所推进的全方位的教育改

革使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向纵深发展,学科和层

次结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渐趋于合理,办学

规模有了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学生规

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9

二战以后,英国高等

教育学科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如表1-1所示:

表1-1英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分析

年份毕业生数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49367

60490

73206

78690

18000

164301

297784

400559

456180

273987

10

可以看出:第一,英国大学具有重视人文教

育的传统,在1955年,人文学科毕业生数占毕业

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1955年到2000年期间,

呈上升趋势的学科是社会学科;呈下降趋势的学

科是人文学科;波动较大的学科是工程学科;教

育、自然、医学、农学等学科发展相对比较平

稳。第二,在1965年以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集

中在人文、工程、自然等学科;由于英国政府加

强科技教育政策的执行,从1965年开始,人文学

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减,社会学科的毕业生人

数开始逐年递增;工程学科略有下降;农学类学

科毕业生数变化不大。

11

表1-2显示了英国高等教

育在半个世纪的调整后的层次和学科变化情况。

表1-22001-2002学年英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

按层次、学科分布表

12

单位:千人

研究生层次

学士

学科科合计

博士硕士总计

学位

医学和牙医2.82.95.731.30.237.3

与医学相关的学科2.03.95.958.367.8132.0

生物科学6.64.511.166.31.979.3

兽医科学、农业与

1.01.22.210.54.517.3

相关学科

物理科学6.84.611.443.11.055.6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2.913.115.979.215.1110.2

工程和技术6.410.917.373.412.1102.9

建筑学、建筑物和

0.64.24.719.83.127.6

规划

社会科学4.424.629.0114.110.5153.6

商业与金融研究1.624.526.0112.029.4167.5

图书馆与信息科学0.23.84.021.04.829.8

语言2.55.07.455.62.966.0

人文学科2.54.06.433.10.940.5

创造艺术与设计0.86.47.286.922.0116.1

教育0.927.528.544.72.876.0

其他学科0.73.03.798.710.5112.9

未知0.60.31.6

总计42.6144.0186.6948.7190.21326.2

教育人文社会自然工程医学农业

(%)(%)(%)(%)(%)(%)(%)

52

43

42

20

12

15

12

11

17

10

8

9

21

23

25

29

31

33

26

14

14

17

22

13

17

13

12

11

13

26

28

25

15

17

22

16

15

16

10

7

6

6

8

6

6

17

11

10

24

1

1

1

2

1

2

1

1

1

1

12

19

9

8

9

12

13

7.万力维.控制与分等[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7-58.

8.殷企平.英国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57.

9.10.11.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16-117,114-115,116-117.

ionandtrainingstatisticsfortheUnitedKingdom2003[EB/OL].

/rsgateway/DB/VOL/v000431/,2003.

30

20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二、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历程

处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重文轻理现象的大背

景下,牛津大学也开始了它的学科演变历程。实

际上,早在1850年,牛津大学成立了自然科学荣

誉学院,1868年建立了克莱伦顿实验室,到1871

年,科学迅速成为同古典学问同等重要的学科。

此后,牛津大学科学技术学科数目不断增加,以

至于“范围扩充到认不出的程度”,教学和研究

的领域包括了“从分子物理学到大选结果预测

学”的广大知识领域。

13

尽管牛津大学开始了扩

大理科、开放实验室的尝试,但进入20世纪后,

日益增长的对科学和工业效率的需求使牛津大学

的学科设置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严格意义上说,牛津大学文理科发生根本变

化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1923-1974年间,牛津

大学人文学科教师所占比例从70%下降到38%,

社会科学教师的比例从3%上升到19%,自然科学

和技术教师的比例从27%上升到43%。1923-1991

年间,牛津大学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从80%下降

到37.8%,社会科学学生从0%上升到22.7%,自

然科学和技术学生从20%上升到39.3%。

14

2008年

的数据显示: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学位的本科生所

占比例为53%,攻读医学、数学、物理和生命科

学的本科生比例为43%,其余4%属于获得证书的

继续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层次,攻读人文社会

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所占比例为56%,攻读医学、

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比例为37%,其

余7%属于获得证书的继续教育。

15

可见,本科生

教育中的文理科学生比例为53%∶43%,而研究

生教育中的文理科比例为56%∶37%。本科生攻

读理科学位的比例(43%)要高于研究生攻读理

科学位的比例(37%)。正是由于培养目标的多

样化,牛津大学不但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而且

培养了更多的文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医

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学术界的领袖,也培养

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律师、语言学家和社

会工作者。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牛津大学增设了

工科系,如冶金和材料科学系、工程科学系等。

材料系聘集了不少电镜学者,在世界上占优先地

位。其工程科学系与剑桥大学的工程科学系齐

名,且各有特色。

20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在管理学和计算机

科学方面努力开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牛津大学一直注重医学研究,血液循环的发

现者哈维(WHarvey)便是出自牛津的莫顿学

院。19世纪末,牛津大学设立了解剖学、比较解

剖学、生理学系及相应的教授职位。1904年,奥

斯勒爵士(SirWilliamOsler)继任皇家医学教授

职位后,牛津大学的医学院便开展了临床医学。

20世纪30年代,其医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得很快,

在获得了纳费尔德勋爵(LordNuffield)的200万

英镑捐款后,牛津大学设立了纳费尔德医学研究

所和五个外科的教席:麻醉、产科、妇科、整形

外科和临床医学。

16

牛津大学20世纪在医学上的

最大成就当属青霉素的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弗洛里(HowardFlorey)教授和钱恩(Ernst

Chain)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从此无数传染病患

者得以救治,他们二人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

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此间亚伯拉罕爵士(Sir

EdwardAbraham)还发现了头孢霉素。他们的发

现不仅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抗生素工业的兴起,同

时也表明了基础研究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13.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52.

lineofthePrivilege:theModernizationofOxfordUniversity[M].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999:111-112.

ndfigures[EB/OL]./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

html#aoxford_awards.

:///medsch/prospective/.

31

除了医学上的成就外,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

化学和物理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1921年索迪

(FrederickSoddy)由于对放射物质的研究而获

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3年在莫德林学院任院士

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与

剑桥大学的狄喇克(PAMPaulAdrienMaurice

Dirac)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同创的量子力

学使氢的同素异形现象得以被发现。

17

与剑桥大

学相比,牛津大学的优势还在政治家的培养上,

这种注重政治家培养的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18

牛津大学的特长是化学、生命科学(包括

医学)和数学。其最有名的系之一是“政治、哲

学、经济学”。这个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学推广

运动中初创,是牛津大学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尝

试,

19

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其他科目,从“发展

经济学”到“犯罪学”、从“数学统计学”到

“管理工程学”等。

纪末,牛津大学就开始重视自然科学,并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如今已在化学、生命科学(包括医

学)和数学领域培养出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的牛津大学不仅仍以神学、哲学、法律、语

言学等人文学科见长,它的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很雄厚。

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

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

设的。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既是

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更是将来进一步

发展的前提,无视或忽视这种基础,只能取得拔

苗助长的后果。学校的学科传统同样是不可忽视

的。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

都处于领先水平,都拥有最好的学科资源,脱离

学校学科传统和发展基础,仅凭主观愿望着力发

展某一学科,是很难形成学科高峰的。因此,一

所大学要寻找优先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首先

要考虑本校的传统。但是,传统作为历史的积淀

物,必然是玉石俱存的,它有时会禁锢人们的思

想,阻碍人们的眼光。因此,我们又必须自觉地

对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进行筛选和评判,去发现先

人的足迹,进而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三、启示

其实,牛津大学的人文学科一直是它传统

的优势学科,曾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

文学家,但它并没有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相

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它意识到了自然科学

的伟大意义和单纯发展人文学科的局限。从18世

(责任编辑:周鹏)

:///aboutoxford/,html.

18.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8-379.

:///.

32

2024年5月14日发(作者:第五心诺)

20

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常文磊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5)

[摘要]20世纪以来,在英国高度重视发展高等科技教育的政策与改革背景下,牛津大学积极进行了学科

结构的调整,使其文、理、工、商、医等学科得到和谐发展。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表明,大学要基于自身

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培育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关键词]牛津大学;英国高等教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5-0028-05

TheEvolutionofDisciplinesinUniversityofOxford

Since20

th

Century

CHANGWen-lei

(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Since20

th

century,becauseoftheUnitedKingdom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developinghigher

educationin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andreform,UniversityofOxfordhasbeenactivelyadjustingits

disciplinestructure,itsarts,science,engineering,business,medicineandotherdisciplineshavebeendeveloped

lutionofdisciplinesinmodernUniversityofOxfordshowsthatuniversitiesshouldfoster

theiruniquedisciplinesandstrongdisciplinesbasedontheirownhistory,culture,academictraditionsandschool

reality.

KeyWords:UniversityofOxford,Britishhighereducation,disciplines

牛津大学始创于12世纪中叶,第一所学

院——大学学院于1249年建立,最年轻的学

院——格林泰姆布雷什学院于2008年成立。牛

1

期,每年招生人数仅有200多人。这个时期,牛

津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政界(包括教会)的领袖人

才。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后,面对科学技术和

社会发展的挑战,牛津大学在社会各界的批评声

中开始调整培养目标,在保持培养政界领袖人才

传统的同时,注重培养新型的学者,特别是在培

养人文学科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方面的人才,开始了它的学科演变历程。

津大学目前共有38所学院。八百年来,其教学

重点经历了经院哲学、古典学(希腊罗马文史

哲)和现代知识三大阶段。

19世纪中期,牛津大学的招生规模都不是

很大,特别是在17、18世纪,牛津大学处于衰败

作者简介:

常文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中外大学研究

ndfigures[EB/OL]./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

aoxford_awards.

28

20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一、牛津大学学科演变的背景

英国在世界上最先进入产业革命,早在18

世纪便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但直到19世纪

中期,科技活动主要还是在皇家学会、技工讲习

所等大学院墙之外的机构中开展。踞守正统的牛

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醉心于古典人文学科,不

但不热衷,甚至抵制科学技术学科。

2

1851年、

1867年两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的失利和经济增长

率相对于德、法的落后,使英国举国上下开始重

视科技教育。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科学工业

部,开展科技教育调查研究,扶持和资助应用科

学的教学。皇室筹集资金创办科技教育学院,其

中的芬斯布雷技术学院由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

系、技术化学系、应用工艺系和商业系组成。一

些富裕的工业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直接出

资兴办了伦敦多科技术学院等实用技术学院。各

城市创办的科技学院相继升格为大学。“这些新

型的大学学院从最初起就有一个优先的目标,即

发展那些被认为能够给当地工业直接带来益处的

学科。”

3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些

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独立大学运动导致大学的数量和学生人数有了

较快增长;二是国家与大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

化,1919年政府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开始通

过拨款的手段干涉高等教育,此委员会在长达69

年的时间中对英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深刻的

影响;三是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

的洗礼不仅使政府认识到发展高等科技教育的必

要性,同时大学与工业界也开始建立联系,使高

等科技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4

20世纪上半叶,英国虽然出现了独立大学运

动,但并没有撼动牛津的地位。在大学积极回应

社会需要的同时,牛津大学在激烈的社会变革面

前,尤其是在世界大战面前,进一步巩固了以往

改革的成果,并在课程设置、环境设备、研究成

果、大学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改革后的

大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使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

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二战结束以前,英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

着重文科、轻理工的倾向。高等教育中的文理失

衡直接导致了英国20世纪初期科技实力的下降。

与西方其他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英国高等教育

学科、专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尤其显著。以大学各

学科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例,在1925-1929年、

1930-1934年、1935-1938年三个时期内,文、

理、工科学生之比分别为1∶0.32∶0.17、1.0∶

0.34∶0.18、1∶0.35∶0.2,文科的在校生人数远

远多于理工科的学生人数;如果将理工作为一大

学科,那么,同期文科与理工科学生人数之比分

别为1∶0.50、1∶0.51、1∶0.56。

5

这说明二战前

英国高等教育文理科失衡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

构失衡的状况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1964

年开始,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工科大学,

“‘知识的应用’堂而皇之地成了一些大学的首

要职能。”

6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无论战败国还是

战胜国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瓜分殖民

地和世界市场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无论

什么样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科技实力的支撑。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大学的研究及其同工业界

的合作,使英国在炸药、药品、防毒设备、飞机

制造等许多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了德国,英国人

清楚地意识到了发展科学技术学科的重要性。第

2.万力维.控制与分等[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6.

3.6.殷企平.英国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25,86.

4.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5.

5.曲恒昌.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6):26-30.

29

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引起了英国政府对科技的重

视。

7

战后英国教育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

们明天的命运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重建计划中是否

突出了技术教育和商业教育的位置,取决于我们

在实施这些计划中的热情和见识。”

8

两次世界

大战后,科学技术学科开始了在各国大学发展的

鼎盛时期,成为现代大学的“当阳学科”。

二战以后,英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调

整,学科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逐渐改变了传统英

国高等教育重视古典人文教育、忽视科学技术教

育的倾向。20世纪的这几次调整是:50年代大力

发展科技教育;60年代促进文理渗透;70年代创

建多科技术学院;80年代以后学科和层次结构的

协调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前期的

几次调整,英国高等教育重文轻理的现象得到了

明显改善,文科和理工科基本上各占一半。进入

9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所推进的全方位的教育改

革使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向纵深发展,学科和层

次结构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逐渐趋于合理,办学

规模有了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学生规

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9

二战以后,英国高等

教育学科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如表1-1所示:

表1-1英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分析

年份毕业生数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49367

60490

73206

78690

18000

164301

297784

400559

456180

273987

10

可以看出:第一,英国大学具有重视人文教

育的传统,在1955年,人文学科毕业生数占毕业

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1955年到2000年期间,

呈上升趋势的学科是社会学科;呈下降趋势的学

科是人文学科;波动较大的学科是工程学科;教

育、自然、医学、农学等学科发展相对比较平

稳。第二,在1965年以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集

中在人文、工程、自然等学科;由于英国政府加

强科技教育政策的执行,从1965年开始,人文学

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减,社会学科的毕业生人

数开始逐年递增;工程学科略有下降;农学类学

科毕业生数变化不大。

11

表1-2显示了英国高等教

育在半个世纪的调整后的层次和学科变化情况。

表1-22001-2002学年英国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

按层次、学科分布表

12

单位:千人

研究生层次

学士

学科科合计

博士硕士总计

学位

医学和牙医2.82.95.731.30.237.3

与医学相关的学科2.03.95.958.367.8132.0

生物科学6.64.511.166.31.979.3

兽医科学、农业与

1.01.22.210.54.517.3

相关学科

物理科学6.84.611.443.11.055.6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2.913.115.979.215.1110.2

工程和技术6.410.917.373.412.1102.9

建筑学、建筑物和

0.64.24.719.83.127.6

规划

社会科学4.424.629.0114.110.5153.6

商业与金融研究1.624.526.0112.029.4167.5

图书馆与信息科学0.23.84.021.04.829.8

语言2.55.07.455.62.966.0

人文学科2.54.06.433.10.940.5

创造艺术与设计0.86.47.286.922.0116.1

教育0.927.528.544.72.876.0

其他学科0.73.03.798.710.5112.9

未知0.60.31.6

总计42.6144.0186.6948.7190.21326.2

教育人文社会自然工程医学农业

(%)(%)(%)(%)(%)(%)(%)

52

43

42

20

12

15

12

11

17

10

8

9

21

23

25

29

31

33

26

14

14

17

22

13

17

13

12

11

13

26

28

25

15

17

22

16

15

16

10

7

6

6

8

6

6

17

11

10

24

1

1

1

2

1

2

1

1

1

1

12

19

9

8

9

12

13

7.万力维.控制与分等[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7-58.

8.殷企平.英国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57.

9.10.11.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16-117,114-115,116-117.

ionandtrainingstatisticsfortheUnitedKingdom2003[EB/OL].

/rsgateway/DB/VOL/v000431/,2003.

30

20世纪以来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

二、牛津大学的学科演变历程

处于英国高等教育改革重文轻理现象的大背

景下,牛津大学也开始了它的学科演变历程。实

际上,早在1850年,牛津大学成立了自然科学荣

誉学院,1868年建立了克莱伦顿实验室,到1871

年,科学迅速成为同古典学问同等重要的学科。

此后,牛津大学科学技术学科数目不断增加,以

至于“范围扩充到认不出的程度”,教学和研究

的领域包括了“从分子物理学到大选结果预测

学”的广大知识领域。

13

尽管牛津大学开始了扩

大理科、开放实验室的尝试,但进入20世纪后,

日益增长的对科学和工业效率的需求使牛津大学

的学科设置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

严格意义上说,牛津大学文理科发生根本变

化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1923-1974年间,牛津

大学人文学科教师所占比例从70%下降到38%,

社会科学教师的比例从3%上升到19%,自然科学

和技术教师的比例从27%上升到43%。1923-1991

年间,牛津大学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从80%下降

到37.8%,社会科学学生从0%上升到22.7%,自

然科学和技术学生从20%上升到39.3%。

14

2008年

的数据显示: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学位的本科生所

占比例为53%,攻读医学、数学、物理和生命科

学的本科生比例为43%,其余4%属于获得证书的

继续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层次,攻读人文社会

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所占比例为56%,攻读医学、

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生比例为37%,其

余7%属于获得证书的继续教育。

15

可见,本科生

教育中的文理科学生比例为53%∶43%,而研究

生教育中的文理科比例为56%∶37%。本科生攻

读理科学位的比例(43%)要高于研究生攻读理

科学位的比例(37%)。正是由于培养目标的多

样化,牛津大学不但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家,而且

培养了更多的文学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医

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学术界的领袖,也培养

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律师、语言学家和社

会工作者。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牛津大学增设了

工科系,如冶金和材料科学系、工程科学系等。

材料系聘集了不少电镜学者,在世界上占优先地

位。其工程科学系与剑桥大学的工程科学系齐

名,且各有特色。

20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在管理学和计算机

科学方面努力开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牛津大学一直注重医学研究,血液循环的发

现者哈维(WHarvey)便是出自牛津的莫顿学

院。19世纪末,牛津大学设立了解剖学、比较解

剖学、生理学系及相应的教授职位。1904年,奥

斯勒爵士(SirWilliamOsler)继任皇家医学教授

职位后,牛津大学的医学院便开展了临床医学。

20世纪30年代,其医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得很快,

在获得了纳费尔德勋爵(LordNuffield)的200万

英镑捐款后,牛津大学设立了纳费尔德医学研究

所和五个外科的教席:麻醉、产科、妇科、整形

外科和临床医学。

16

牛津大学20世纪在医学上的

最大成就当属青霉素的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弗洛里(HowardFlorey)教授和钱恩(Ernst

Chain)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从此无数传染病患

者得以救治,他们二人也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

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此间亚伯拉罕爵士(Sir

EdwardAbraham)还发现了头孢霉素。他们的发

现不仅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抗生素工业的兴起,同

时也表明了基础研究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意义。

13.裘克安.牛津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52.

lineofthePrivilege:theModernizationofOxfordUniversity[M].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999:111-112.

ndfigures[EB/OL]./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

html#aoxford_awards.

:///medsch/prospective/.

31

除了医学上的成就外,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

化学和物理学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1921年索迪

(FrederickSoddy)由于对放射物质的研究而获

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3年在莫德林学院任院士

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与

剑桥大学的狄喇克(PAMPaulAdrienMaurice

Dirac)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同创的量子力

学使氢的同素异形现象得以被发现。

17

与剑桥大

学相比,牛津大学的优势还在政治家的培养上,

这种注重政治家培养的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18

牛津大学的特长是化学、生命科学(包括

医学)和数学。其最有名的系之一是“政治、哲

学、经济学”。这个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学推广

运动中初创,是牛津大学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尝

试,

19

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其他科目,从“发展

经济学”到“犯罪学”、从“数学统计学”到

“管理工程学”等。

纪末,牛津大学就开始重视自然科学,并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如今已在化学、生命科学(包括医

学)和数学领域培养出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的牛津大学不仅仍以神学、哲学、法律、语

言学等人文学科见长,它的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很雄厚。

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是基

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建

设的。已有的学科基础如学校的师资、设备既是

一所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更是将来进一步

发展的前提,无视或忽视这种基础,只能取得拔

苗助长的后果。学校的学科传统同样是不可忽视

的。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

都处于领先水平,都拥有最好的学科资源,脱离

学校学科传统和发展基础,仅凭主观愿望着力发

展某一学科,是很难形成学科高峰的。因此,一

所大学要寻找优先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首先

要考虑本校的传统。但是,传统作为历史的积淀

物,必然是玉石俱存的,它有时会禁锢人们的思

想,阻碍人们的眼光。因此,我们又必须自觉地

对历史中形成的传统进行筛选和评判,去发现先

人的足迹,进而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

三、启示

其实,牛津大学的人文学科一直是它传统

的优势学科,曾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的

文学家,但它并没有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相

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它意识到了自然科学

的伟大意义和单纯发展人文学科的局限。从18世

(责任编辑:周鹏)

:///aboutoxford/,html.

18.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8-379.

:///.

3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