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超级演说家》:寻找中国最会说话的人

IT圈 admin 79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段凌春)

《超级演说家》:寻找中国最会说话的人

作者:李小刚

来源:《传媒》 2017年第13期

作为国内首档原创演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以其创新的节目形态,环环相

扣的模块设置以及对符号元素的有效把控,开启了演说类真人秀节目的大门,获得了较好收视

率和良好口碑。

《超级演说家》的追求

真人秀节目发端于欧美国家,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如1948年《坦率的

相机》,拍摄普通人对恶作剧的反应。到了20世纪90年代,荷兰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老大哥》

成为社会热点,至此,真人秀得以真正快速发展。

《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2013年8月推出的一档新锐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由知名主

持人陈鲁豫担任主持,先后邀请李咏、林志颖、乐嘉、窦文涛、金星等共同组成强大的评委团,

以“寻找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宗旨,在上线之初,便以独树一帜的节目定位、庞大的导师阵

容、极具看点的演讲话题,以及优秀独特的演讲选手获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节目已经播出

三季,尤其第一季收视率更是占领了同时期晚间档的首位。

《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形态创新分析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将电视节目形态归纳为6种:纪录片、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电视剧、

真人秀、动画。其中,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

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是一种介于虚构和现实

之间的电视节目形态,具有一整套独特的游戏规则构成。

以演讲为内核,交织娱乐狂欢与价值认同。对于电视行业来讲,内容生产是核心。衡量电

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关键指标主要有:观众注意力、网络影响力、节目竞争力、节目原创力。

《超级演说家》将演讲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成功避开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扎堆和访谈类节目

平实沉闷的现状,填补了当前国内电视节目演讲类题材的空白,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方

式和审美方式。

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并重,为讲演者在舞台表现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倡导讲演者

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和人生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捍卫了“草根”的话语权,使观众能

对选手表达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从2013年开播之初,其收视率便一路飙升,一度

高达1.095%,在同时段真人秀节目中占据第一,足见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而在注意力和原创力方面,节目通过讲演者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事件及表演场景,使观众在

看讲演者舞台表现的同时,也有机会认真思考其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激活观众的精神细胞,紧

紧抓住观众注意力。以演讲嘉宾崔万志为例,虽然在出生时因脐带绕颈而脑部缺氧,最终导致

其行走不便和语言能力受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事业、人生的思考,也获得了观众的尊

敬和喜爱。观众在娱乐狂欢、情绪放松的同时,也构建和强化着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重塑。

这种将娱乐狂欢和价值认同交织在一起的策划理念,对于当前国内电视节目来讲,可谓是一种

创新。

透过关系制造矛盾,设置悬念,形成节目张力。作为节目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节目模块

的设置力求为节目品牌价值的塑造和积累创造不可复制的特点。从单期节目来看,每一个讲演

者都会经历“开场介绍、嘉宾讲演、导师点评与选拔、讲演感言”几个环节;而从季度赛期来

看,选手会经历“导师分班、导师对战、决赛卡位战、冠军争夺战”几大环节。

同时,节目利用矛盾和冲突来展现节目的张力,推动叙事发展;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透

过展现不同选手之间、不同导师战队之间的紧张情绪,来带动节目情节的跌宕和起伏。

无论是单期还是季度赛事的录制,节目在模块设置上都不是单纯的演讲,而是加入了比赛

角逐以及“草根”选秀的成分。通过明星导师坐镇,与演讲者之间形成密切互动,并且在讲演

者与讲演者、导师与讲演者、导师与导师之间形成极具看点的冲突和矛盾,使节目跌宕起伏、

扑朔迷离,形成一定的张力,吸引观众注意力。

紧密结合视听元素,打造共同心理空间。对于真人秀电视节目而言,借助视听元素并发挥

其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能使节目达到预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视觉元素来看,节目通过舞台布置、灯光色彩、特邀导师等打造出绚烂豪华的舞台效应,

让演讲者在聚光灯下表达自我、吐露心声,通过演讲实现改变自我、改变他人的梦想。从听觉

元素来看,现场音效、选手演讲时的背景音乐、导师点评的语气语调、观众的掌声等,都将演

讲者推到了万众瞩目的位置。

视听元素的完美结合,从整体上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演讲成为一件郑重其事、

精心策划与组织的表演仪式。在这场仪式中,演讲者提供的象征性事件和表演性场景都在舞台

视听元素的衬托下,成为瞩目的焦点。与此同时,演讲者的表达行为、观众的观看行为、导师

的点评行为,在同一时空内被激活,共同构建出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的心理空间。至此,通过

对视听元素的把控,《超级演说家》实现了其以语言表达为着力点,通过选手表达真情实感、

传递人生百态的目的和价值引导。

关于真人秀节目的思考

除了《超级演说家》的成功之外,同类型节目如《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也受到了观

众不同程度的喜爱。如何避免节目的同质化,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挖掘受众需求,保持原创基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每天奔波在家庭、工作之间的

都市上班族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相比户外活动,室内电视节目无疑

是人们放松的较好选择。

观众既有娱乐放松的需求,又需要通过节目思考一些相对深刻、有价值的话题。在策划电

视真人秀节目的时候,若能积极挖掘受众需求,势必会有可开拓的空间和新的发现,增加节目

的原创性。

发挥社交网络优势,强化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观看视频的

灵活性和便捷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电视媒介为主的真人秀节目如何适应受众的媒介使用习

惯,随时随地吸引其注意力,也是电视节目在创作与播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

与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如何将社交的理念引入到真人秀节目中以保持其

受众黏性,如何顺应年轻观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培养忠实粉丝等,都需要节目在策划时认真考

量。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段凌春)

《超级演说家》:寻找中国最会说话的人

作者:李小刚

来源:《传媒》 2017年第13期

作为国内首档原创演讲类真人秀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以其创新的节目形态,环环相

扣的模块设置以及对符号元素的有效把控,开启了演说类真人秀节目的大门,获得了较好收视

率和良好口碑。

《超级演说家》的追求

真人秀节目发端于欧美国家,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如1948年《坦率的

相机》,拍摄普通人对恶作剧的反应。到了20世纪90年代,荷兰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老大哥》

成为社会热点,至此,真人秀得以真正快速发展。

《超级演说家》是安徽卫视2013年8月推出的一档新锐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由知名主

持人陈鲁豫担任主持,先后邀请李咏、林志颖、乐嘉、窦文涛、金星等共同组成强大的评委团,

以“寻找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宗旨,在上线之初,便以独树一帜的节目定位、庞大的导师阵

容、极具看点的演讲话题,以及优秀独特的演讲选手获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节目已经播出

三季,尤其第一季收视率更是占领了同时期晚间档的首位。

《超级演说家》的节目形态创新分析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将电视节目形态归纳为6种:纪录片、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电视剧、

真人秀、动画。其中,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

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是一种介于虚构和现实

之间的电视节目形态,具有一整套独特的游戏规则构成。

以演讲为内核,交织娱乐狂欢与价值认同。对于电视行业来讲,内容生产是核心。衡量电

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关键指标主要有:观众注意力、网络影响力、节目竞争力、节目原创力。

《超级演说家》将演讲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成功避开了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扎堆和访谈类节目

平实沉闷的现状,填补了当前国内电视节目演讲类题材的空白,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娱乐方

式和审美方式。

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并重,为讲演者在舞台表现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倡导讲演者

结合自身的真实体验和人生经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捍卫了“草根”的话语权,使观众能

对选手表达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从2013年开播之初,其收视率便一路飙升,一度

高达1.095%,在同时段真人秀节目中占据第一,足见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而在注意力和原创力方面,节目通过讲演者提供具有说服力的事件及表演场景,使观众在

看讲演者舞台表现的同时,也有机会认真思考其所传达的价值理念,激活观众的精神细胞,紧

紧抓住观众注意力。以演讲嘉宾崔万志为例,虽然在出生时因脐带绕颈而脑部缺氧,最终导致

其行走不便和语言能力受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事业、人生的思考,也获得了观众的尊

敬和喜爱。观众在娱乐狂欢、情绪放松的同时,也构建和强化着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重塑。

这种将娱乐狂欢和价值认同交织在一起的策划理念,对于当前国内电视节目来讲,可谓是一种

创新。

透过关系制造矛盾,设置悬念,形成节目张力。作为节目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节目模块

的设置力求为节目品牌价值的塑造和积累创造不可复制的特点。从单期节目来看,每一个讲演

者都会经历“开场介绍、嘉宾讲演、导师点评与选拔、讲演感言”几个环节;而从季度赛期来

看,选手会经历“导师分班、导师对战、决赛卡位战、冠军争夺战”几大环节。

同时,节目利用矛盾和冲突来展现节目的张力,推动叙事发展;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透

过展现不同选手之间、不同导师战队之间的紧张情绪,来带动节目情节的跌宕和起伏。

无论是单期还是季度赛事的录制,节目在模块设置上都不是单纯的演讲,而是加入了比赛

角逐以及“草根”选秀的成分。通过明星导师坐镇,与演讲者之间形成密切互动,并且在讲演

者与讲演者、导师与讲演者、导师与导师之间形成极具看点的冲突和矛盾,使节目跌宕起伏、

扑朔迷离,形成一定的张力,吸引观众注意力。

紧密结合视听元素,打造共同心理空间。对于真人秀电视节目而言,借助视听元素并发挥

其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能使节目达到预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视觉元素来看,节目通过舞台布置、灯光色彩、特邀导师等打造出绚烂豪华的舞台效应,

让演讲者在聚光灯下表达自我、吐露心声,通过演讲实现改变自我、改变他人的梦想。从听觉

元素来看,现场音效、选手演讲时的背景音乐、导师点评的语气语调、观众的掌声等,都将演

讲者推到了万众瞩目的位置。

视听元素的完美结合,从整体上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演讲成为一件郑重其事、

精心策划与组织的表演仪式。在这场仪式中,演讲者提供的象征性事件和表演性场景都在舞台

视听元素的衬托下,成为瞩目的焦点。与此同时,演讲者的表达行为、观众的观看行为、导师

的点评行为,在同一时空内被激活,共同构建出情感联结与价值认同的心理空间。至此,通过

对视听元素的把控,《超级演说家》实现了其以语言表达为着力点,通过选手表达真情实感、

传递人生百态的目的和价值引导。

关于真人秀节目的思考

除了《超级演说家》的成功之外,同类型节目如《我是演说家》《奇葩说》等也受到了观

众不同程度的喜爱。如何避免节目的同质化,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挖掘受众需求,保持原创基因。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每天奔波在家庭、工作之间的

都市上班族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相比户外活动,室内电视节目无疑

是人们放松的较好选择。

观众既有娱乐放松的需求,又需要通过节目思考一些相对深刻、有价值的话题。在策划电

视真人秀节目的时候,若能积极挖掘受众需求,势必会有可开拓的空间和新的发现,增加节目

的原创性。

发挥社交网络优势,强化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观看视频的

灵活性和便捷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以电视媒介为主的真人秀节目如何适应受众的媒介使用习

惯,随时随地吸引其注意力,也是电视节目在创作与播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

与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如何将社交的理念引入到真人秀节目中以保持其

受众黏性,如何顺应年轻观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培养忠实粉丝等,都需要节目在策划时认真考

量。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