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设计说明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诗泽)

设 计 总 说 明

一、 工程概况

拟建中新景新国际名城位于增城市中新镇景新四季花园小区范围内,中山五路

与桃苑路中间场地内。

本期拟开挖的地下室基坑为二期场地基坑,场地内主要设一层地下室,其中南

侧13#、14#楼处设两层地下室;根据前期了解,本场地拟建建筑物±0.00m=24.3m,

一层地下室处底板面标高为-3.6m,二层地下室处底板面标高为-7.0m,板厚均为

0.3m,素砼垫层厚均为0.1m;根据现场地形,一层地下室范围内现状周边地表绝对

标高约23.3m,二层地下室范围内地表绝对标高约20.5m,因此本基坑一层地下室

范围内基坑开挖深度约3.0m,二层地下室范围内基坑开挖深度约3.6m,一层与二

层地下室间开挖高差为3.4m。鉴于一期场地内已建地下室,场地北侧一、二期交界

处二期地下室基坑可沿一期地下室侧壁开挖至坑底,不需采取特殊支护措施。

本设计所述标高均为绝对标高,鉴于场地内拟建建筑物标高、范围等参数未见

正式成果图,在使用本设计成果前应核实相关参数,并根据实际的地下室范围及标

高等参数进行土方开挖与支护施工,如现场实际开挖深度较设计深度超过0.5m,需

及时与基坑支护设计院联系并调整基坑支护结构,不得盲目开挖。

本地下室结构总周长约535m,一、二层地下室间基坑162m,未包含一二期相

邻段长度。

根据基坑各段周边环境条件及基坑挖深情况,基坑西侧FGH段侧壁安全等级为

三级级,其余各段为二级。

本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使用期限为12个月。

二、 设计依据

本基坑支护设计执行的主要规范及依据如下: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3)《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5)《岩土锚杆(锚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中新景新国际名城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8)中新景新国际名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9)计算软件:理正深基坑支护F-SPW7.0版。

三、 周边建筑物、管网分布情况

据调查,本基坑周边管网及建筑物分布情况如下:

1、基坑北侧为已建一期建筑物,设一层地下室,已建地下室与本期地下室连

通。

2、基坑西侧为空地,拟建110kV高压线基础距离基坑开挖顶边线约11m。

3、基坑南侧为空地。

4、基坑西侧为三期待拆迁建筑物,距离地下室边线约7m。

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前应进一步详细调查周边需保护的管网与建筑物的分布、埋深及其与拟

开挖基坑变形的距离,基坑开挖时应做好标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或避让措施。

1

四、 场地地质条件

根据本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对基坑开挖影响的上部地层包括:

1、素填土:黄褐色,灰红色等,湿,为新近填土,结构松散,密实度差,未

完成自重固结。组成物质为本场地平整时挖掘的花岗岩风化成因残坡积粘性土,最

大厚度7.60米,最小厚度2.60米,平均厚度5.37米。层顶深度0.00~0.00米,

层底深度2.60~7.60米。

2、淤泥质土:灰、灰黑、灰褐色,饱和,呈流塑~软塑状,含有少量砂粒,见

腐木,具腥嗅味,分布在部分钻孔中,最大厚度7.30米,最小厚度1.30米,平均

厚度3.88米,,层顶深度2.60~7.50米,层底深度6.30~12.30米。

3、粘土: 灰黄、灰黑、灰褐等色,饱和,呈可塑状,最大厚度15.00米,最小

厚度1.30米,平均厚度4.83米,层顶深度0.00~10.00米,层底深度2.40~16.30

米。

4、砂质粘性土层:由花岗岩风化残坡积而成,灰红色、灰褐色、灰黄色等,呈

硬塑状,最大厚度24.40米,最小厚度2.40米,平均厚度14.12米,层顶深度0.00~

16.30米,层底深度4.30~33.20米。

场地内岩土层有弱透水性的粘性土层,其渗透性小,水力联系较差,水量不大。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包气带中上层滞水和深层裂隙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

通过侧向渗透及大气蒸发排泄,增城市地下水位具季节性变化,经3~5年的勘察

实践观测,年变化幅度在1.00~2.00米之间。施工结束后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

深在0.30~3.00m之间。

五、 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参数

(一)支护选型

根据基坑挖深、基坑周边环境和场地地层分布等情况,本基坑对ABCD段和I’F

段采用土钉墙+水泥土搅拌桩止水的支护措施,对DEF段和DII’段采用土钉墙+水泥

土搅拌桩止水+钢管桩的支护措施,对FGH段采取放坡开挖结合坡面构造防护的支

护措施;场地内9#、10#楼处拟先开挖地下室处基坑临时边坡按直接放坡开挖设计。

基坑北侧与一期地下室相邻段沿原有地下室开挖,不需采取支护措施。

基坑各段支护型式详见基坑支护剖面图一~六。

(二)施工技术要求

1、深层搅拌桩施工

(1)深层水泥搅拌桩成桩直径φ550mm,桩位布置与桩间距详见各支护剖面;

(2)搅拌桩加固材料选用P.C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每米水泥掺入量为62kg,

如需提高搅拌桩桩身早期强度,水泥浆中可掺入0.03%三乙醇胺作为早强剂。

(3)水泥浆液水灰比0.60~0.65。

(4)搅拌桩施工采用四喷四搅工艺;

(5)成桩垂直偏差不大于1%桩长,定位误差不大于5cm。

2、钢管桩施工

(1)钢管桩采用工程钻机成孔,成孔直径φ150mm。

(2)成孔后,孔内插直径φ114mm壁厚3.0mm钢管。

(3)钢管内及侧壁填充材料选用PC32.5R水泥,水泥浆水灰比为0.5。

3、注浆花管施工

(1)注浆花管采用直径Ф48mm厚3.0mm钢管,管中按800mm间距对中设置φ

8mm注浆孔;

(2)花管施工无需成孔,以潜孔锤打入坡体内即可,管内灌注水泥浆,注浆

材料为P.C325R水泥,水灰比0.55~0.60。

4、摩擦土钉采用φ20mm钢筋,可直接打入土体内,不需注浆。

2

5、坡面φ6钢筋网按150mm×150mm网格编制,搭接长度不少于150mm,网间

支锚点处设纵横加强筋,加强筋直径φ16mm,通长设置。

6、基坑垂直段坡面砼喷层厚度为100mm,放坡段厚度为80mm,坑内临时放坡

喷射砼厚度60mm,砼强度标号均为C20,喷射砼养护期不少于7天。

7、基坑开挖与支护前应对基坑坡顶3m范围内(或至围墙边)地面采用素砼进

行硬化处理,硬化厚度不小50mm。

8、基坑周围坡顶和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尺寸300mm×300mm

×300mm(顶宽×底宽×高);基坑四周沿截、排水沟设置集水井,尺寸为1000mm

×1000mm×1000mm;坡底排水沟距坑边距离为500mm,可根据承台分布情况做适当

调整;基坑坡顶截水沟及基坑内积水需通过沉砂池后方可排入附近市政排水沟内。

未尽事应参考相关规范执行。

六、 基坑开挖技术要求和应急预案

1、土方开挖必须配合喷锚网支护分段、分层施工,每挖一层,应及时进行支

护与喷射砼施工,严禁超挖。

2、土方开挖过程中禁止对支护结构造成任何损坏。

3、基坑各段坡顶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超载均不得超过15kPa。

4、基坑内承台开挖应采取跳挖施工。

5、必须加强坡顶水平位移及周边地面沉降监测,若发现坡顶位移偏大,应立

即分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紧急情况可进行坑底土方回填。现场应常备足够

数量的砂袋,随时准备垒筑砂包,进行辅助支挡,配备专人对基坑进行巡察。

6、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尽快进行地下室结构的施工,基坑自开

挖起暴露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否则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另行加固。

七、 基坑支护监测

本基坑土方开挖应实施“信息法”施工,应对坡顶水平位移、周边地面进行沉

降监测;监测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进行,基坑变形观

测时间间隔1~3天,开挖初期加密观测,开挖完成后观测时间间隔可适当加长,

遇下雨或其它影响基坑稳定性的特殊情况时则加密观测。基坑各段监测要求如下。

1、 基坑变形监测按表1控制。

基坑各段监测点变形控制值 表1

监测类型

基坑段

ABCDEF段 DIF段 FGH段

控制值(mm) 30 25 35

坡顶水平位移 报警值(mm) 25 20 30

变化速率(mm/d) 3 3 3

控制值(mm) 30 25 35

坡后沉降位移 报警值(mm) 25 20 30

变化速率(mm/d) 2 2 2

2、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按表2控制。

基坑各段建筑物监测点变形控制值 表2

监测类型

沉降监测 差异沉降

建筑物特征

控制值 报警值 控制值 报警值

各建(构)筑物 20mm 15mm 0.002H 0.0015H

注:表中H为建(构)筑物地面以上高度。

八、 检验和验收

(一)水泥搅拌桩

1、所用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2、采用钻孔取芯检验其桩身完整性,检验桩数取其总数的0.5%。

(二)喷射砼面层

1、所用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2、坡面喷射砼面层厚度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量每100m2面积一组,每组不

少于3点。

3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诗泽)

设 计 总 说 明

一、 工程概况

拟建中新景新国际名城位于增城市中新镇景新四季花园小区范围内,中山五路

与桃苑路中间场地内。

本期拟开挖的地下室基坑为二期场地基坑,场地内主要设一层地下室,其中南

侧13#、14#楼处设两层地下室;根据前期了解,本场地拟建建筑物±0.00m=24.3m,

一层地下室处底板面标高为-3.6m,二层地下室处底板面标高为-7.0m,板厚均为

0.3m,素砼垫层厚均为0.1m;根据现场地形,一层地下室范围内现状周边地表绝对

标高约23.3m,二层地下室范围内地表绝对标高约20.5m,因此本基坑一层地下室

范围内基坑开挖深度约3.0m,二层地下室范围内基坑开挖深度约3.6m,一层与二

层地下室间开挖高差为3.4m。鉴于一期场地内已建地下室,场地北侧一、二期交界

处二期地下室基坑可沿一期地下室侧壁开挖至坑底,不需采取特殊支护措施。

本设计所述标高均为绝对标高,鉴于场地内拟建建筑物标高、范围等参数未见

正式成果图,在使用本设计成果前应核实相关参数,并根据实际的地下室范围及标

高等参数进行土方开挖与支护施工,如现场实际开挖深度较设计深度超过0.5m,需

及时与基坑支护设计院联系并调整基坑支护结构,不得盲目开挖。

本地下室结构总周长约535m,一、二层地下室间基坑162m,未包含一二期相

邻段长度。

根据基坑各段周边环境条件及基坑挖深情况,基坑西侧FGH段侧壁安全等级为

三级级,其余各段为二级。

本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使用期限为12个月。

二、 设计依据

本基坑支护设计执行的主要规范及依据如下: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2)《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3)《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5)《岩土锚杆(锚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7)《中新景新国际名城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8)中新景新国际名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9)计算软件:理正深基坑支护F-SPW7.0版。

三、 周边建筑物、管网分布情况

据调查,本基坑周边管网及建筑物分布情况如下:

1、基坑北侧为已建一期建筑物,设一层地下室,已建地下室与本期地下室连

通。

2、基坑西侧为空地,拟建110kV高压线基础距离基坑开挖顶边线约11m。

3、基坑南侧为空地。

4、基坑西侧为三期待拆迁建筑物,距离地下室边线约7m。

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前应进一步详细调查周边需保护的管网与建筑物的分布、埋深及其与拟

开挖基坑变形的距离,基坑开挖时应做好标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或避让措施。

1

四、 场地地质条件

根据本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对基坑开挖影响的上部地层包括:

1、素填土:黄褐色,灰红色等,湿,为新近填土,结构松散,密实度差,未

完成自重固结。组成物质为本场地平整时挖掘的花岗岩风化成因残坡积粘性土,最

大厚度7.60米,最小厚度2.60米,平均厚度5.37米。层顶深度0.00~0.00米,

层底深度2.60~7.60米。

2、淤泥质土:灰、灰黑、灰褐色,饱和,呈流塑~软塑状,含有少量砂粒,见

腐木,具腥嗅味,分布在部分钻孔中,最大厚度7.30米,最小厚度1.30米,平均

厚度3.88米,,层顶深度2.60~7.50米,层底深度6.30~12.30米。

3、粘土: 灰黄、灰黑、灰褐等色,饱和,呈可塑状,最大厚度15.00米,最小

厚度1.30米,平均厚度4.83米,层顶深度0.00~10.00米,层底深度2.40~16.30

米。

4、砂质粘性土层:由花岗岩风化残坡积而成,灰红色、灰褐色、灰黄色等,呈

硬塑状,最大厚度24.40米,最小厚度2.40米,平均厚度14.12米,层顶深度0.00~

16.30米,层底深度4.30~33.20米。

场地内岩土层有弱透水性的粘性土层,其渗透性小,水力联系较差,水量不大。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包气带中上层滞水和深层裂隙水,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

通过侧向渗透及大气蒸发排泄,增城市地下水位具季节性变化,经3~5年的勘察

实践观测,年变化幅度在1.00~2.00米之间。施工结束后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

深在0.30~3.00m之间。

五、 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参数

(一)支护选型

根据基坑挖深、基坑周边环境和场地地层分布等情况,本基坑对ABCD段和I’F

段采用土钉墙+水泥土搅拌桩止水的支护措施,对DEF段和DII’段采用土钉墙+水泥

土搅拌桩止水+钢管桩的支护措施,对FGH段采取放坡开挖结合坡面构造防护的支

护措施;场地内9#、10#楼处拟先开挖地下室处基坑临时边坡按直接放坡开挖设计。

基坑北侧与一期地下室相邻段沿原有地下室开挖,不需采取支护措施。

基坑各段支护型式详见基坑支护剖面图一~六。

(二)施工技术要求

1、深层搅拌桩施工

(1)深层水泥搅拌桩成桩直径φ550mm,桩位布置与桩间距详见各支护剖面;

(2)搅拌桩加固材料选用P.C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每米水泥掺入量为62kg,

如需提高搅拌桩桩身早期强度,水泥浆中可掺入0.03%三乙醇胺作为早强剂。

(3)水泥浆液水灰比0.60~0.65。

(4)搅拌桩施工采用四喷四搅工艺;

(5)成桩垂直偏差不大于1%桩长,定位误差不大于5cm。

2、钢管桩施工

(1)钢管桩采用工程钻机成孔,成孔直径φ150mm。

(2)成孔后,孔内插直径φ114mm壁厚3.0mm钢管。

(3)钢管内及侧壁填充材料选用PC32.5R水泥,水泥浆水灰比为0.5。

3、注浆花管施工

(1)注浆花管采用直径Ф48mm厚3.0mm钢管,管中按800mm间距对中设置φ

8mm注浆孔;

(2)花管施工无需成孔,以潜孔锤打入坡体内即可,管内灌注水泥浆,注浆

材料为P.C325R水泥,水灰比0.55~0.60。

4、摩擦土钉采用φ20mm钢筋,可直接打入土体内,不需注浆。

2

5、坡面φ6钢筋网按150mm×150mm网格编制,搭接长度不少于150mm,网间

支锚点处设纵横加强筋,加强筋直径φ16mm,通长设置。

6、基坑垂直段坡面砼喷层厚度为100mm,放坡段厚度为80mm,坑内临时放坡

喷射砼厚度60mm,砼强度标号均为C20,喷射砼养护期不少于7天。

7、基坑开挖与支护前应对基坑坡顶3m范围内(或至围墙边)地面采用素砼进

行硬化处理,硬化厚度不小50mm。

8、基坑周围坡顶和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尺寸300mm×300mm

×300mm(顶宽×底宽×高);基坑四周沿截、排水沟设置集水井,尺寸为1000mm

×1000mm×1000mm;坡底排水沟距坑边距离为500mm,可根据承台分布情况做适当

调整;基坑坡顶截水沟及基坑内积水需通过沉砂池后方可排入附近市政排水沟内。

未尽事应参考相关规范执行。

六、 基坑开挖技术要求和应急预案

1、土方开挖必须配合喷锚网支护分段、分层施工,每挖一层,应及时进行支

护与喷射砼施工,严禁超挖。

2、土方开挖过程中禁止对支护结构造成任何损坏。

3、基坑各段坡顶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超载均不得超过15kPa。

4、基坑内承台开挖应采取跳挖施工。

5、必须加强坡顶水平位移及周边地面沉降监测,若发现坡顶位移偏大,应立

即分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紧急情况可进行坑底土方回填。现场应常备足够

数量的砂袋,随时准备垒筑砂包,进行辅助支挡,配备专人对基坑进行巡察。

6、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尽快进行地下室结构的施工,基坑自开

挖起暴露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否则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另行加固。

七、 基坑支护监测

本基坑土方开挖应实施“信息法”施工,应对坡顶水平位移、周边地面进行沉

降监测;监测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进行,基坑变形观

测时间间隔1~3天,开挖初期加密观测,开挖完成后观测时间间隔可适当加长,

遇下雨或其它影响基坑稳定性的特殊情况时则加密观测。基坑各段监测要求如下。

1、 基坑变形监测按表1控制。

基坑各段监测点变形控制值 表1

监测类型

基坑段

ABCDEF段 DIF段 FGH段

控制值(mm) 30 25 35

坡顶水平位移 报警值(mm) 25 20 30

变化速率(mm/d) 3 3 3

控制值(mm) 30 25 35

坡后沉降位移 报警值(mm) 25 20 30

变化速率(mm/d) 2 2 2

2、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按表2控制。

基坑各段建筑物监测点变形控制值 表2

监测类型

沉降监测 差异沉降

建筑物特征

控制值 报警值 控制值 报警值

各建(构)筑物 20mm 15mm 0.002H 0.0015H

注:表中H为建(构)筑物地面以上高度。

八、 检验和验收

(一)水泥搅拌桩

1、所用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2、采用钻孔取芯检验其桩身完整性,检验桩数取其总数的0.5%。

(二)喷射砼面层

1、所用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检验合格报告。

2、坡面喷射砼面层厚度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量每100m2面积一组,每组不

少于3点。

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