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谌璟)
维普资讯
第1 7卷 第1期
2002年
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Vo1.1 7\O.1
1月
Jan. 2002
文章编号:1000 8055(2002)O1 016 O7
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第二部分可控扩散叶型的实验与数值模拟
王会社.钟兢军,王仲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前,大量的可控扩散叶型(CDA)已设计应用于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通过亚音、跨音叶栅实验,证明了
在可比的气动设计条件下,CDA叶栅可以达到更高的临界马赫数、更大的冲角范围和更高的负荷。通过单级
或多级测试,CDA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负荷、且易于进行级间匹配,并最终减少研发费用,提高喘振裕
度;由于CDA叶型具有增厚的前缘和尾缘,这为压气机寿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叶栅实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V23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Dfffusion Ajrf0jIs
for Mul ti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
Part 2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rolIed Diffusion Ajrfojls
WANG Hui—she,ZHoNG Jing—jun,WANG Zhong-qi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 50001,China)
Abstract:A series of 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ils(CDA)has been developed for muhi—
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These airfoils are designed analytically to be shock free at transonic
Mach numbers and to avoid the separation of the suction surface boundary layer for a range of in—
let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stable conlpressor operation.From the results in the cascade testing,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CDA has higher critical Mach number,higher incidence range,and
higher loading capability than standard serms airfoils designed for equivalent aerodynamic require—
ments.By using these airfoils in single and multistage rig testing,the high efficiency,the high
loading capability and good stage matching can be obtained,the costs can be reduced and the
surge margin can be improved.The CDA profile shapes tend tO have thicker leading and trailing
edges than the conventional standard serms profiles,which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ssor
durabiilty.
Key words:compressors;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ils;cascade testing
引 言
CDA是专门针对亚音、跨音叶栅设计和优化
收稿日期 2000--1 2—21;修订日期:2001—0 3—1 6
的,通过控制叶片吸力面扩压因子,在叶片的整个
运行范围内可以避免附面层分离 对跨音速应用,
从超音到亚音时,叶片表面速度可以平滑过渡而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7600§)}973项目(G1 999092307)
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 99932)
作者简介
王告杜(1974--),男.喑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博士生.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会社等: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不产生激波。
那么当进气角从40。到43.4。到46。再到48。时,则
再附点的位置从位于l
可以忽略。
到30 到40 再到
46 弦长处。在再附点下游,垂直壁面的速度分量
通过对大量CDA叶栅的实验研究,证明了
CDA的以下优点:在推荐马赫数下损失降低、冲
角范围增加、负荷量增加、增厚叶片的前缘和尾
缘,叶片性能不降低。这些优点可被用来实现高效
率、更少的压气机级、更高的稳定性、耐用眭和更
少的研发费用。
2 CDA亚音研究
Sangerll 通过对双圆弧叶型(NASA DCA4)
进行优化设计CDA。如图1¨ 给出了CDA.
NACA 65与DCA叶型的对照图。经过对该CDA
的初步研究,发现该叶型损失低于DcA,且在大
冲角下不分离。随后Sanger引,Elazar ],Ho ],
Shreeve[ ,Hobson[ ¨],Sanz一“ 和Breugelmans[”・
等人分别对该CDA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
2.1不同冲角下的测量
为了研究吸力面的粘性流,Elazar等人n-用
LDV在3组冲角(进气角为4O。,43.4。,46。)下测
量了Sanger 的CDA叶型,实验马赫数为0.25,
&为7×10 。Hobson等人 在进口扰流的情况
下,用LDV测量了8。冲角(48。进气角)下粘性流
在CDA压气机平面叶栅中的发展。实验结果显
示,随着冲角增加,吸力面上附面层在整个叶栅流
道都为附着流,其厚度可达到整个叶栅通道的
2O 以上(46。和48。进气角),叶栅损失达到最小
损失的3~4倍。当冲角增加时,吸力面上层流分
离再附点向下游移动,压力面发生自然转捩,且这
种转捩随着冲角的增加变化较小。与DCA实验
结果 对照,CDA可使吸力面的分离消失。
c=二==二二======
可控扩散叶型
===二二二二===
NACA 65叶型
===二二二二===
双圆孤叶型
图1 CDA,NACA 65和DCA叶型
实验显示,CDA吸力面前缘存在分离泡,且
该处垂直叶片表面的速度分量存在负值,这是由
于吸力面前缘的分离泡有再附趋势造成的。如果
认为垂直端壁的负速度分量为0时为完全再附,
蠕
0 20 40 60 80 100
chord/f%1
0 05
崔0.0-25
0
0 20 40 60 80 】00
chord/ )
图3压力面附面层生长过程
图2n 为吸力面附面层厚度 ,c和位移厚度
/c的变化图。从分离泡再附点到尾缘,附面层
厚度和位移厚度增长加快,且附面层厚度的增加
与冲角的增加大致成正比。在46。冲角下,尾缘处
附面层厚度占到整个叶栅流道的20 以上。压力
面附面层以层流开始,通过自然转捩成为湍流,与
吸力面附面层相比,压力面附面层要薄的多,且随
维普资讯
航空动力学报 第1 7卷
冲角的变化不明显(图3L| )。
j0。进气角时.升力下降.这说明流道中已经进入
失速状态。
在站3(5 弦长处)靠近吸力面处,由于流动
48。进气角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与小冲角
下相比(进气角40。,43.4。,46。),叶片负荷(压力
面与吸力面压差)增高,并且前移。吸力面压力梯
度在l0~30 弦长范围内与小冲角下相比变大.
吸力面压力在大部分区域稳定增加,在尾缘处.压
的分离,对同一点多次测量,测量的速度既有正
值,也有负值,对正负值分别平均,如图5 ]。在前
20个点,出现了正负速度并存的结果,这说明此
区域存在逆向流动,该区域大约占整个节距的
若 :,II】gu
力梯度接近于0,这是流动分离的前兆。压力面静
压分布与小冲角区别不明显。
2.2出口流场测量
Koyuncu ̄ .Dreon 2 ].Bavdar- .Shreeve等
l0 这种考虑方法更能反映出该处流动的特征,
非定常过程发生的不是速度场的代数平均,而是
流场中是否存在反向流动以及这种反向流动范围
有多大。对数据的总和考虑丢失了所有非定常旋
转流动的信息。
人 用激光测速仪,热线风速仪和五孔探针测量
了该CDA叶栅的出口流场。结果发现,非设计工
况下尾缘的分离完全可以避免 在设计尾缘非分
离型叶片时,其几何尺寸应该考虑适应最大的压
力恢复(由于尾迹掺混)和最小的损失
实验显示3个进气角(40。,43.4。,4 6。)下的尾
迹呈现出非轴对称性,距离尾缘越近.非对称性越
强。在2.15d ( 尾缘直径)测量站测量了40。和
43.4。进气角下的逆向流,4O。时掺混较快 横向速
度在大部分上游地区(2.15d, )接近出口速度的
l0 ,在最下游站时基本恒定,该值大约是进口速
度的l 。
2.3失速测量
Hobson等人 在基于弦长的Re为7×l0
时测量了l0。冲角下CDA压气机叶栅中的失速
图5站3平均速度和分速度图
文中对站7(30 弦长处)和站l9(12O 弦长
处)的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更大的逆向流动区域,
几乎达到整个流道的50 (站7)和60 (站l 9)。
流场显示结果表明,失速的发生遍布整个叶栅流
道,且是非定常的。LDV测量显示,叶片整个吸力
这表明,随着流动发展,分离区逐渐扩大。
面都出现了连续的和间歇的逆向流动,最先测量
到的连续的逆向流动位于叶片前缘分离泡处,间
歇逆向流动的测量结果与流场显示结果一致
图6流道中吸力面的分离泡
图4升力系数随进vI气流角的变化
图6一 为逆向流动的点线图,表示出了间歇
和连续逆向流动区域。图中给出了已经由流场可
图4 E 给出了对应于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升
力系数,进121气流角为40。和43。时由Dreon测
量: ,48。时由Armstrong测量 ,5O 时由
视化技术观察到的叶片前缘分离泡,这种状况在
小冲角下是观测不到的,因为小冲角下流动的稳
定性相对要高的多。流动显示证实了两个间歇逆
Ganaim Rickel和Williams测量 ]。由图可见,在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台社等: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19
向流动区域,如图:一个是前缘分离泡,一个是中
弦处开始的湍流分离。图中还显示出了另外的连
续的层流分离泡,位于前缘和中弦后湍流附面层
3 CDA跨音研究
3.1 CDA与DCA的实验对照
Stephens等人设计了一种CDA叶型,在
间歇失速处。虽然间歇分离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也
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可以通过一些湍流分离的知
识来加以预测。
2.4数值模拟
DFVI R的跨音速风洞中进行了实验 ,并与相
Ho等人 通过附面层近似和时间匹配N S
两种方法来求解Elazar等人所测CDA叶栅 通
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照表明,在叶片表面压力分
\DcA ^
布的计算上,两种方法都表现不错。附面层近似在
设计点给出了较好的结果,但非设计工况的损失
预测显得不够。时间匹配法除了极限正冲角下以
外,在其它冲角下都能很好的预测损失。在正冲角
下,叶片表面马赫数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除
了尾缘处部分点.符合较好,但在负冲角下所有计
算值都比实验值小大约4~5 ,尤其是在小冲角
下,该情况同样存在于Sanger等人 的计算中。
在l0 弦长内的前缘区,计算与实验的差异是由
0— 车g: 0一
前缘分离泡的移位影响造成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NASA CDA的所有实验与计算中,目前还没有合
㈣ ㈣ ㈣
适的修正模型。这种随冲角变化的移位影响说明
在设计点处,前缘存在小的分离泡。由此可以推
断,大的负冲角时,压力面存在长分离泡,大的正
冲角时,吸力面存在长分离泡。
Sanz等人。 。选择5种湍流模型来研究分离
泡的位置和大小,在不同冲角下,解薄层N S方
程,通过与Elazar等人所作实验数据的对照发现,
5种湍流模型都不能准确预测再附点位置.但其
结果有一定的合理性。Tsdepidakls等人 通过数
值模拟研究了叶栅流动中的前缘层流分离和转
捩。对40。和46 o进气角下吸力面流向速度分布、
流线等值线、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得出,
2方程涡粘湍流模型能够模拟非常简单的附面层
流动中的前缘扰流和分离流转捩;经过修正的 E
模型可以模拟吸力面前缘层流分离,且分离泡随
冲角的变化趋势与实验所得一致。但是在非设计
工况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CDA叶栅在低亚音进气条件
下,可以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当冲角为
正时,CDA吸力面附面层流动状况较差,前缘存
在的分离泡随冲角增大而变长、变大。压力面附面
层变化相对较小 当冲角增加到l0。时,流道中普
遍发生失速,通过对实验点多次测量,可以得出流
道中的分离细节
36 40 44 48 50
口.
图7损失随进气角的变化关系
同实验条件下的DCA叶栅进行了对照。实验显
示.直到进口马赫数达到0.7,两种叶栅损失接
近,但CDA的低损失一致保持到0.78马赫 虽然
CDA在马赫数方面获得的收益不是非常明显,但
是CDA在冲角上的突破.甚至超过了在马赫数
上所获得的益处(见图7 )。
3.2 CDA与NACA 65实验对照
Recther等人通过对多级压气机静叶采用
CDA(SKG 3.6)和NACA65叶型进行了实验对
照 。图8 给出了NACA 65与SKG 3.6马赫
重
图8叶型马赫数分布对照图
数分布对照图,在吸力面两种分布相似,在压力面
几乎重合。但是在NACA 65吸力面,大约40 弦
长处有一转折点,从这点一直到尾缘,NAcA 65
的马赫数高于SKG3.6。NACA 65叶片上的马赫
数从峰值急速的降到40%弦长处的值,只能被解
维普资讯
20 航空动力学报 第17卷
释为有激波产生,这导致NACA 65的损失比 人口 在非设计工况下测量了该CDA,对LC(液晶
涂层)测试结果与以前激光测试结果进行了对照。
SKG 3.6高。在对气流角的预测上.两种叶栅的
完全不同,SKG3.6非常接近设计值39.9。,而
言5百车工
图11 ],图l2[ 给出了转捩和分离随冲角
的发展过程。在吸力面(图1l一 )当进气角为130。
~
NACA 65大约在4j。左右,这是由于在设计中未
考虑角度偏差系数造成的。
141.5。时.附面层基本保持相同的运行状态,只
是在负冲角下.层流分离泡轻微的向下游移动。大
约在13O。进气角下,当马赫数上升时.叶栅流道
中发生堵塞。由于吸力面分离泡后产生分离.导致
损失急剧上升(图10 。。)。在正冲角下,大约在进
气角为141.5。~142。之间,存在一个非固定区一在
图9效率随转速的变化
图9所示为轴流压气机效率随转速的变化关
系曲线,CDA可较大幅度的提升效率,尤其是在
高速旋转时。在95 转速时,CDA效率为
84.4%,NACA 65为82.9 。这种差别可能是由
于CDA对转角预测准确,便于匹配,而NACA 65
过偏转太大造成的。
3.3 CDA在高亚音进口条件下的性能研究
Steinert等人设计了一CDA,并于1 991 ].
1992 和1994年口 对之进行了实验研究.赵晓
路等人对该叶栅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对正负
冲角下损失随马赫数的分布的测量[ .发现这些
分布与以前所测得典型分布完全一致。在正冲角
下,损失随冲角增加而增加.损失曲线上斜率急剧
增加处的位置受进气角的影响不太明显 与正冲
角相反,在负冲角下,由于叶栅中发生堵塞,损失
曲线上斜率急剧增加处的位置受进气角的影响明
显 可用最大马赫数范围在+2。冲角.也就是1 39。
进气角时达到。
图l0口 为损失随进气角的变化,由图可见,
在进口马赫数为0.62时,小损失运行范围仍然很
宽,如果允许4 的损失,那么冲角范围为 6.5。
~
+5.0。。随马赫数增加,冲角范围减小,这很大
一
部分是因为在叶栅中出现堵塞造成的,但是在
大部分马赫数下,最低损失总与1 39。时的最小损
失相当。
为获得叶片表面的转捩和分离,Steinert等
该区,转捩随机的向上游移动到大约22 弦长
处.层流分离泡消失,非定常分离出现在大约
6O 弦长处。当进气角等于142。时,转捩固定在
22 弦长处.分离发生在大约6O 弦长处。当冲
角再增加l。时,转捩移动到大约1oZ弦长处,分
离位于50~55 弦长处。
圄10损失系数随进气角的变化
图u吸力面转捩和分离随进气角变化
在压力面(图12口 ),只在进气角为130。时大
约3 弦长处观察到一个非常小的分离泡,这是
由于前缘处高流动膨胀导致的激波产生的。当进
气角在133。~143。时,转捩点基本固定在2O~
3O 弦长处。吸力面分离和转捩行为随进口马赫
数的变化关系如图130 所示,在低马赫数时,层
维普资讯
第 l期 王会社等:多缎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21
流分离泡位于4O~jO 弦长处,当马赫数上升
时,分离泡的位置向前缘移动。当马赫数为0.75
时,由于激渡附面层交互作用,分离泡进一步向上
游扩展。
Dunker等人[! 对一个跨音速轴流压气机级
流动和非定常流。Gostelow E 34]等人通过促使波包
(Wave Packet)发展成为湍流点(Turbulent spot)
来研究附面层转捩,在逆压梯度下,研究CDA中
人工或者自然初始附面层的转捩过程。I.i等人。。
用3D N—S CFD求解器设计了一个具有三级的跨
音速压气机,通过用MCA(多圆弧叶型)和CDA
代替DCA,使压气机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的静叶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对该叶栅5个截面在
DFVLR的跨音风洞中进行了实验,实验与设计
符合良好
图l2压力面转捩和分离随进气角变化
图1 3吸力面转捩和分离随马赫数变化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对CDA叶栅在高亚音
进气条件下性能的研究以及与DCA和NACA 65
叶型的实验对照,可知,CDA可消除或减弱激波、
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
除了NAsA和DFVI R对CDA所进行的大
量实验之外,Sehmidt等人E3,:1通过修改早期的超
临界翼型来提高性能.修型后其损失降低50 .
气流转折角增加7 。Suder等人 一 为了明了高
速压气机中各种非定常现象的交互作用对效率、
能量转换和其他设计状况的影响,测量了DCA
和CDA两种叶型跨音速轴流风扇静叶中的非定
常流,通过测量峰值处和近失速处,以评价叶片负
荷、冲角、静叶稠度对静叶通道中的非定常流的影
响。Pieper等人一 通过研究亚音速压气机的前级
来研究CDA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其目标是
研究流体流动的细节,尤其是流道中的3D粘性
另外,许多学者对CDA中采用大小叶片 、
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采用CDA的顶部泄漏n ,
CDA的环形叶栅 等也都进行了研究。
4 CDA展望
设计和发展高速压气机在今天更需要技术的
进步,它是一个多维问题,每一个叶片中都存在复
杂的3D流动。大量互相影响的叶栅需要达到的
峰值性能也被加入所需的维数之中,需要更加精
密和精细的方法去描述这个复杂的气动交互作用
问题。今后的研究也将更多的集中到CDA全三
维设计与数值模拟和整体性能的实验上。
叶片弯曲成型、修型和端弯技术是降低叶栅
二次流损失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其主要目的与
CDA一致,并且选两种方法叉具有互补性,CDA
叶型应用于弯曲、修型和端弯叶片中也将会成为
今后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anger N L T use of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o Design
Controlled I2 ̄Ifusion Compressor glading[J].Journal of Engi
n ̄ring for Po州,TTarIsact f the ASME 1983.105(2):
256—2 64
瞳]Hobbs D EtWeJ ̄gold H D-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DifIu
slon Airfoils for Multi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J]f。u —
h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 ̄and Powert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1984,105:Z71—278
_3]Sanger N I }Shreeve R P Comparison ot"Calculated and Ex—
perimenta]Cascade Perfa㈣ce for Controlled I)iffusion
Compre ̄or Stator BindinglJ].Jour ̄l of Turbomaehinery.
Trans ̄ctions of the ASME July 1986.108 42—50.
4]Elazar Y,Shreeve R P Viscou ̄Flow in a GantroUed Diffuzion
Compressor Cascade with]ncreasing Inoidence[J].Jour ̄l of
Turhomachinery 1990.112(2):25B一2瞄
[j]Ho YK.WalkerG JtStow P Bound ̄y Layer andN—SAnal—
ysla 0f a NASA Controlled IN/fusion Oampr ̄so*Blade[R ̄
ASME Paper 9O—GT一236t13口.
[6]Shre ̄ve R P.Elazar Y.Dreon J wtet a【.w e Measurements
and Loss Eva ation in a Controlled ffusion Compres ̄r
C ̄ade[R:.AsME Paper 90一GT一12g,12 p1
7一H0b∞n G V.Sl ̄eeve R P Inlet Turbubnce Distortion ad
Visr ̄us Flow£k 0啪ent n)a ControlJed—Di 螂Corn—
pres ̄or Cascade at Very High Incidence EJ].Journal。f
Propulsion and Pow盯1993,9[3):397—404
维普资讯
22 航空动力学报 第17卷
[8]Hohson G V.Dober D M Three Dimenslon&l F Lb…Opti s
LDV M… nt…the Endwall Region of a LineaT Cd}
Axial CompresmriI].Journal of Engin ̄ring for G Tur
hines and Power,Transactions ofthe ASME 1985.107(2)
494 4S8
cade of Contro1]ed—Diffusion Stator BladesER:ASME PaPer
94 GT 352.ppl2
[253 Steinert W.Ei ̄nberg B.Starken H Design and Tesdng of a
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ll Ca.scade f0r Industrial Axial
[9]Hobson G V,Andrew w LuIaTTJs J H.Humberto J…Ga im
Rickel Lair Doppler Velocimetry Measurements in a L、丑s
Flow Compressor Application[R].ASME Paper 90 GT
140,9p
cMeofCom ̄rBladesat StaU:R:A- ̄ME Paper§6 GT
484-15pp.
E26] Starken H,SteineTt W.Boundary Layer Sep ̄ratnn and i
Transition Visualized by Liquid Crystat Coating:A]Pro—
ceedigs ofn Transon ̄and Supersonla Flow in Cascade and
:l0]Garth V H ̄hson.Bryce E Wakefield,William B Roberts
Turbulence Amplification with Incidence ac the l ̄ading
Edge of a Comp ̄ssor Cascade[R-ASME Paper 96 GT Turbomachines[C ̄Sept.1992.Gert ̄.
40g,9pp
El1]Wolfgang Sanz.P blax F Latzer.On the Calculation of Lam
inar Separation Bubbles Using Different Tr ̄sidon Modets
R ASME Paper 9 GT 4 53.9pp
[1 2-Brengelmans F A E Turhomaehinery Blade Design System
rR .vKI Lectures SeTles.Feb 19g9.
[13:Deut ̄h StZlarke W C.Measummem of Boundaps Layers oD
a Compressor Blade in Ca ̄ade Part 1~A Unique Experi
mental Facility[J:.Journal of Turbomaehinery l987,109
(4):520 526
:l43 Deutsch S,ZlarkeW C.Measurement ol Boundary Layers。n
a Comge ̄sor Blade Ln C ̄cade:Part 2 Suction Surface
Boundary LayersEJ].Journa[of Turhom ̄chinerp l988-1l0
(1)!l38—14j.
[15]Deutsch S,Zlarke W C Measurement of Boundary Layers on
a Comge ̄oT Binde Ln Cascade PaTt 3 Pre ̄ure Surface
Boundary Layers a力d the Neat Wake[J].JournM of Turbo
machinery 1988.110(1) 146 lj2.
:l6]ZierkeW ctDeut ̄h S.Measurement of Boundary Layers oB
a Compeessor 131ade Ln Cascade Part 4~F10w Fields lot In
cidence Angles of 1.5 and 8 5 Degrees]J].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l9g0.11 2{l J:241 255.
[173 Koyuncu Y Report of Tests of Compressor Configuration of
CD B!ading[D:M.S.Thesis.Naval Postgraduate Sch ̄lt
l984
[18: Jns J W Dee ̄n.Controlled Diffusion Compressor Blade wake
Measurements[D].M.S Thesist Naval PostgraduR[e
eShool,l986
:19] Baydar A.Hot—Wire Measurements of Compressor Blade
Wakes in a Ca.seade w1nd Tunnel ̄Dj.M S Thesis,Naval
Pmtgeaduate sch_x)l,1 ̄88.
[2O Armstrong J H.Near—Stall L【 Measurements in a C D
Compressor Cascade with Exploratory t*ading Edge Flow
Control rD—M.S Thesis,Naval Postgraduate Schoo1.
199O.
2l J Ga ̄im Ricke1.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Measurements
and Flow Vlauallaation l13 a Cascade of Controlled Diffusion
oCmpressor Bhdes at StMI『D]M S.Thesis,Naval P cx ̄t
graduate Sehtx)l,1 994.
[zz]Dimitri P T ̄lepidakla.Sung—Eun Kim.Modeling and Pr}
diction of the Lammar L ̄ding—Edge Separation and Tran
sidon in a Blade-C ̄ade Flow ER].ASME Paper§6 GT
4l1.8pp
:2a]Stephens H E.Supercritical Airfoil Technology in C0mpres
s。r Ca ̄ades Compexis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mal
Results[J] A[AA JouTnal,l979-l 7(6)1594 69'3
[z4]Rechter H.Stdnert W.Leh ̄nn K.Comparison of c。n
trolled Diffusion Airf0ial with Conveminnal NACA 6 5 Air
foils Developed for Stator Blade Application in a bIultistage
EaT]SteinertW.StarkenH Off DesignTr ̄sit[on and Separation
Behavior of a CDA Cascade ASME Paper[R]94 GT
2i4-pl——9.
:e83赵晓踣,秦立存可控扩压叶型变_(=况粘性数值分析口 .
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14‘4):386 38目.
[2g]Dunker R,R ̄hter H.Starken H,et al Redesign a刀d PeT
for ̄nce Analysis of a Transonic Axial Compressor Stator
and Equla'alent Plane Cascades with Subsonic Controlled
Diffusion Blades_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
hines and Power.Tr ̄sactions of the ASME 1984.10B(2):
279 287.
0:Sehmidt』F.Gelder T F.Donovan fJ F Redesign and Cas
cade Tests of a Supereritical Controlled Diffusinn Stator
Blade Sectlon[R]AIAA 84 1207.
∞]suder K l_.Okiishi T H,Hathaway M D.et a1.Mea
me【ns of the Unsteadv Flow Field within【he Stator Row of
a TTansonla&xial—Flow Fan I Measurement and Analy—
sis Technique[R].ASME Paper 87 GT一226.9口.
[3z]Hathaway M D・Suder K I ,Okiishi T H,et .M ̄sure
merits of【k Unsteady Flow Field within the Statm Row of
a Transonic Axial F1 Fan 1 Resu[ts and Dlacu ̄ion
JR]ASME Paper 87 GT一227,13p
33]Pieper S-Schuhe J,Hoynacki A,et a1.ExperimentalInvesti
gation of a Single Stage Axial Flog'Compressor with Con
trolled Diffusion Airfoib.一R].ASME Paper 96一GT 81.
11PP-
r34:Gostelow J P,MeiwaniN.WalkerG J Effects ofStreamwise
Pressure Gradient on Turbulent sp。c Developnmnt[R]
ASME Paper 9 5 GT 303,8pp.
[3j]L1 Y s.WeBs R G The 3-D Aerodynamic eDsign and Test
of a Three Stage Transonic Compressor[R]ASME Paper
9§一GT 68
:3 s_Bhaskar Roy.Ujjwal K Seha.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Cn
trolled Diffusion Compressor Cascades with Single and Tan
dem Airfoils[R]ASME Paper 95 CTP 41.7pp
_37:Howard M A.fvey P C.BaTto31 J P・et al Endwall Eff ̄ts at
two Tip Clearances in a Multistage Axial Flow Compressor
with Controged Diffusion Binding[J]Journal of Turboma—
chinery.Tran ̄ctions ofthe ASME,l 994.116f4) 635
647
:38]Schu ̄K.Dalbert P,Bolcs A Experimental lm,estigadon in
Annular Compressor Cascades at Transonic Plow Condi
dons[R3.AsME PapeT.1995:1 2pp
[39:钟兢军弯曲叶片控制扩压叶栅二次流动的实验研究:D
暗尔滨:暗尔滨工业大学.1 99 5.
(责任编辑杨再荣)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谌璟)
维普资讯
第1 7卷 第1期
2002年
航空动力学报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Vo1.1 7\O.1
1月
Jan. 2002
文章编号:1000 8055(2002)O1 016 O7
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第二部分可控扩散叶型的实验与数值模拟
王会社.钟兢军,王仲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前,大量的可控扩散叶型(CDA)已设计应用于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通过亚音、跨音叶栅实验,证明了
在可比的气动设计条件下,CDA叶栅可以达到更高的临界马赫数、更大的冲角范围和更高的负荷。通过单级
或多级测试,CDA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负荷、且易于进行级间匹配,并最终减少研发费用,提高喘振裕
度;由于CDA叶型具有增厚的前缘和尾缘,这为压气机寿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叶栅实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V23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Dfffusion Ajrf0jIs
for Mul ti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
Part 2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trolIed Diffusion Ajrfojls
WANG Hui—she,ZHoNG Jing—jun,WANG Zhong-qi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 50001,China)
Abstract:A series of 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ils(CDA)has been developed for muhi—
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These airfoils are designed analytically to be shock free at transonic
Mach numbers and to avoid the separation of the suction surface boundary layer for a range of in—
let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stable conlpressor operation.From the results in the cascade testing,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CDA has higher critical Mach number,higher incidence range,and
higher loading capability than standard serms airfoils designed for equivalent aerodynamic require—
ments.By using these airfoils in single and multistage rig testing,the high efficiency,the high
loading capability and good stage matching can be obtained,the costs can be reduced and the
surge margin can be improved.The CDA profile shapes tend tO have thicker leading and trailing
edges than the conventional standard serms profiles,which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ssor
durabiilty.
Key words:compressors;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ils;cascade testing
引 言
CDA是专门针对亚音、跨音叶栅设计和优化
收稿日期 2000--1 2—21;修订日期:2001—0 3—1 6
的,通过控制叶片吸力面扩压因子,在叶片的整个
运行范围内可以避免附面层分离 对跨音速应用,
从超音到亚音时,叶片表面速度可以平滑过渡而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7600§)}973项目(G1 999092307)
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 99932)
作者简介
王告杜(1974--),男.喑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博士生.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会社等: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不产生激波。
那么当进气角从40。到43.4。到46。再到48。时,则
再附点的位置从位于l
可以忽略。
到30 到40 再到
46 弦长处。在再附点下游,垂直壁面的速度分量
通过对大量CDA叶栅的实验研究,证明了
CDA的以下优点:在推荐马赫数下损失降低、冲
角范围增加、负荷量增加、增厚叶片的前缘和尾
缘,叶片性能不降低。这些优点可被用来实现高效
率、更少的压气机级、更高的稳定性、耐用眭和更
少的研发费用。
2 CDA亚音研究
Sangerll 通过对双圆弧叶型(NASA DCA4)
进行优化设计CDA。如图1¨ 给出了CDA.
NACA 65与DCA叶型的对照图。经过对该CDA
的初步研究,发现该叶型损失低于DcA,且在大
冲角下不分离。随后Sanger引,Elazar ],Ho ],
Shreeve[ ,Hobson[ ¨],Sanz一“ 和Breugelmans[”・
等人分别对该CDA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
2.1不同冲角下的测量
为了研究吸力面的粘性流,Elazar等人n-用
LDV在3组冲角(进气角为4O。,43.4。,46。)下测
量了Sanger 的CDA叶型,实验马赫数为0.25,
&为7×10 。Hobson等人 在进口扰流的情况
下,用LDV测量了8。冲角(48。进气角)下粘性流
在CDA压气机平面叶栅中的发展。实验结果显
示,随着冲角增加,吸力面上附面层在整个叶栅流
道都为附着流,其厚度可达到整个叶栅通道的
2O 以上(46。和48。进气角),叶栅损失达到最小
损失的3~4倍。当冲角增加时,吸力面上层流分
离再附点向下游移动,压力面发生自然转捩,且这
种转捩随着冲角的增加变化较小。与DCA实验
结果 对照,CDA可使吸力面的分离消失。
c=二==二二======
可控扩散叶型
===二二二二===
NACA 65叶型
===二二二二===
双圆孤叶型
图1 CDA,NACA 65和DCA叶型
实验显示,CDA吸力面前缘存在分离泡,且
该处垂直叶片表面的速度分量存在负值,这是由
于吸力面前缘的分离泡有再附趋势造成的。如果
认为垂直端壁的负速度分量为0时为完全再附,
蠕
0 20 40 60 80 100
chord/f%1
0 05
崔0.0-25
0
0 20 40 60 80 】00
chord/ )
图3压力面附面层生长过程
图2n 为吸力面附面层厚度 ,c和位移厚度
/c的变化图。从分离泡再附点到尾缘,附面层
厚度和位移厚度增长加快,且附面层厚度的增加
与冲角的增加大致成正比。在46。冲角下,尾缘处
附面层厚度占到整个叶栅流道的20 以上。压力
面附面层以层流开始,通过自然转捩成为湍流,与
吸力面附面层相比,压力面附面层要薄的多,且随
维普资讯
航空动力学报 第1 7卷
冲角的变化不明显(图3L| )。
j0。进气角时.升力下降.这说明流道中已经进入
失速状态。
在站3(5 弦长处)靠近吸力面处,由于流动
48。进气角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与小冲角
下相比(进气角40。,43.4。,46。),叶片负荷(压力
面与吸力面压差)增高,并且前移。吸力面压力梯
度在l0~30 弦长范围内与小冲角下相比变大.
吸力面压力在大部分区域稳定增加,在尾缘处.压
的分离,对同一点多次测量,测量的速度既有正
值,也有负值,对正负值分别平均,如图5 ]。在前
20个点,出现了正负速度并存的结果,这说明此
区域存在逆向流动,该区域大约占整个节距的
若 :,II】gu
力梯度接近于0,这是流动分离的前兆。压力面静
压分布与小冲角区别不明显。
2.2出口流场测量
Koyuncu ̄ .Dreon 2 ].Bavdar- .Shreeve等
l0 这种考虑方法更能反映出该处流动的特征,
非定常过程发生的不是速度场的代数平均,而是
流场中是否存在反向流动以及这种反向流动范围
有多大。对数据的总和考虑丢失了所有非定常旋
转流动的信息。
人 用激光测速仪,热线风速仪和五孔探针测量
了该CDA叶栅的出口流场。结果发现,非设计工
况下尾缘的分离完全可以避免 在设计尾缘非分
离型叶片时,其几何尺寸应该考虑适应最大的压
力恢复(由于尾迹掺混)和最小的损失
实验显示3个进气角(40。,43.4。,4 6。)下的尾
迹呈现出非轴对称性,距离尾缘越近.非对称性越
强。在2.15d ( 尾缘直径)测量站测量了40。和
43.4。进气角下的逆向流,4O。时掺混较快 横向速
度在大部分上游地区(2.15d, )接近出口速度的
l0 ,在最下游站时基本恒定,该值大约是进口速
度的l 。
2.3失速测量
Hobson等人 在基于弦长的Re为7×l0
时测量了l0。冲角下CDA压气机叶栅中的失速
图5站3平均速度和分速度图
文中对站7(30 弦长处)和站l9(12O 弦长
处)的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更大的逆向流动区域,
几乎达到整个流道的50 (站7)和60 (站l 9)。
流场显示结果表明,失速的发生遍布整个叶栅流
道,且是非定常的。LDV测量显示,叶片整个吸力
这表明,随着流动发展,分离区逐渐扩大。
面都出现了连续的和间歇的逆向流动,最先测量
到的连续的逆向流动位于叶片前缘分离泡处,间
歇逆向流动的测量结果与流场显示结果一致
图6流道中吸力面的分离泡
图4升力系数随进vI气流角的变化
图6一 为逆向流动的点线图,表示出了间歇
和连续逆向流动区域。图中给出了已经由流场可
图4 E 给出了对应于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升
力系数,进121气流角为40。和43。时由Dreon测
量: ,48。时由Armstrong测量 ,5O 时由
视化技术观察到的叶片前缘分离泡,这种状况在
小冲角下是观测不到的,因为小冲角下流动的稳
定性相对要高的多。流动显示证实了两个间歇逆
Ganaim Rickel和Williams测量 ]。由图可见,在
维普资讯
第1期 王台社等:多级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19
向流动区域,如图:一个是前缘分离泡,一个是中
弦处开始的湍流分离。图中还显示出了另外的连
续的层流分离泡,位于前缘和中弦后湍流附面层
3 CDA跨音研究
3.1 CDA与DCA的实验对照
Stephens等人设计了一种CDA叶型,在
间歇失速处。虽然间歇分离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也
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可以通过一些湍流分离的知
识来加以预测。
2.4数值模拟
DFVI R的跨音速风洞中进行了实验 ,并与相
Ho等人 通过附面层近似和时间匹配N S
两种方法来求解Elazar等人所测CDA叶栅 通
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照表明,在叶片表面压力分
\DcA ^
布的计算上,两种方法都表现不错。附面层近似在
设计点给出了较好的结果,但非设计工况的损失
预测显得不够。时间匹配法除了极限正冲角下以
外,在其它冲角下都能很好的预测损失。在正冲角
下,叶片表面马赫数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除
了尾缘处部分点.符合较好,但在负冲角下所有计
算值都比实验值小大约4~5 ,尤其是在小冲角
下,该情况同样存在于Sanger等人 的计算中。
在l0 弦长内的前缘区,计算与实验的差异是由
0— 车g: 0一
前缘分离泡的移位影响造成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NASA CDA的所有实验与计算中,目前还没有合
㈣ ㈣ ㈣
适的修正模型。这种随冲角变化的移位影响说明
在设计点处,前缘存在小的分离泡。由此可以推
断,大的负冲角时,压力面存在长分离泡,大的正
冲角时,吸力面存在长分离泡。
Sanz等人。 。选择5种湍流模型来研究分离
泡的位置和大小,在不同冲角下,解薄层N S方
程,通过与Elazar等人所作实验数据的对照发现,
5种湍流模型都不能准确预测再附点位置.但其
结果有一定的合理性。Tsdepidakls等人 通过数
值模拟研究了叶栅流动中的前缘层流分离和转
捩。对40。和46 o进气角下吸力面流向速度分布、
流线等值线、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数值模拟得出,
2方程涡粘湍流模型能够模拟非常简单的附面层
流动中的前缘扰流和分离流转捩;经过修正的 E
模型可以模拟吸力面前缘层流分离,且分离泡随
冲角的变化趋势与实验所得一致。但是在非设计
工况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CDA叶栅在低亚音进气条件
下,可以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当冲角为
正时,CDA吸力面附面层流动状况较差,前缘存
在的分离泡随冲角增大而变长、变大。压力面附面
层变化相对较小 当冲角增加到l0。时,流道中普
遍发生失速,通过对实验点多次测量,可以得出流
道中的分离细节
36 40 44 48 50
口.
图7损失随进气角的变化关系
同实验条件下的DCA叶栅进行了对照。实验显
示.直到进口马赫数达到0.7,两种叶栅损失接
近,但CDA的低损失一致保持到0.78马赫 虽然
CDA在马赫数方面获得的收益不是非常明显,但
是CDA在冲角上的突破.甚至超过了在马赫数
上所获得的益处(见图7 )。
3.2 CDA与NACA 65实验对照
Recther等人通过对多级压气机静叶采用
CDA(SKG 3.6)和NACA65叶型进行了实验对
照 。图8 给出了NACA 65与SKG 3.6马赫
重
图8叶型马赫数分布对照图
数分布对照图,在吸力面两种分布相似,在压力面
几乎重合。但是在NACA 65吸力面,大约40 弦
长处有一转折点,从这点一直到尾缘,NAcA 65
的马赫数高于SKG3.6。NACA 65叶片上的马赫
数从峰值急速的降到40%弦长处的值,只能被解
维普资讯
20 航空动力学报 第17卷
释为有激波产生,这导致NACA 65的损失比 人口 在非设计工况下测量了该CDA,对LC(液晶
涂层)测试结果与以前激光测试结果进行了对照。
SKG 3.6高。在对气流角的预测上.两种叶栅的
完全不同,SKG3.6非常接近设计值39.9。,而
言5百车工
图11 ],图l2[ 给出了转捩和分离随冲角
的发展过程。在吸力面(图1l一 )当进气角为130。
~
NACA 65大约在4j。左右,这是由于在设计中未
考虑角度偏差系数造成的。
141.5。时.附面层基本保持相同的运行状态,只
是在负冲角下.层流分离泡轻微的向下游移动。大
约在13O。进气角下,当马赫数上升时.叶栅流道
中发生堵塞。由于吸力面分离泡后产生分离.导致
损失急剧上升(图10 。。)。在正冲角下,大约在进
气角为141.5。~142。之间,存在一个非固定区一在
图9效率随转速的变化
图9所示为轴流压气机效率随转速的变化关
系曲线,CDA可较大幅度的提升效率,尤其是在
高速旋转时。在95 转速时,CDA效率为
84.4%,NACA 65为82.9 。这种差别可能是由
于CDA对转角预测准确,便于匹配,而NACA 65
过偏转太大造成的。
3.3 CDA在高亚音进口条件下的性能研究
Steinert等人设计了一CDA,并于1 991 ].
1992 和1994年口 对之进行了实验研究.赵晓
路等人对该叶栅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对正负
冲角下损失随马赫数的分布的测量[ .发现这些
分布与以前所测得典型分布完全一致。在正冲角
下,损失随冲角增加而增加.损失曲线上斜率急剧
增加处的位置受进气角的影响不太明显 与正冲
角相反,在负冲角下,由于叶栅中发生堵塞,损失
曲线上斜率急剧增加处的位置受进气角的影响明
显 可用最大马赫数范围在+2。冲角.也就是1 39。
进气角时达到。
图l0口 为损失随进气角的变化,由图可见,
在进口马赫数为0.62时,小损失运行范围仍然很
宽,如果允许4 的损失,那么冲角范围为 6.5。
~
+5.0。。随马赫数增加,冲角范围减小,这很大
一
部分是因为在叶栅中出现堵塞造成的,但是在
大部分马赫数下,最低损失总与1 39。时的最小损
失相当。
为获得叶片表面的转捩和分离,Steinert等
该区,转捩随机的向上游移动到大约22 弦长
处.层流分离泡消失,非定常分离出现在大约
6O 弦长处。当进气角等于142。时,转捩固定在
22 弦长处.分离发生在大约6O 弦长处。当冲
角再增加l。时,转捩移动到大约1oZ弦长处,分
离位于50~55 弦长处。
圄10损失系数随进气角的变化
图u吸力面转捩和分离随进气角变化
在压力面(图12口 ),只在进气角为130。时大
约3 弦长处观察到一个非常小的分离泡,这是
由于前缘处高流动膨胀导致的激波产生的。当进
气角在133。~143。时,转捩点基本固定在2O~
3O 弦长处。吸力面分离和转捩行为随进口马赫
数的变化关系如图130 所示,在低马赫数时,层
维普资讯
第 l期 王会社等:多缎压气机中可控扩散叶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第二部分) 21
流分离泡位于4O~jO 弦长处,当马赫数上升
时,分离泡的位置向前缘移动。当马赫数为0.75
时,由于激渡附面层交互作用,分离泡进一步向上
游扩展。
Dunker等人[! 对一个跨音速轴流压气机级
流动和非定常流。Gostelow E 34]等人通过促使波包
(Wave Packet)发展成为湍流点(Turbulent spot)
来研究附面层转捩,在逆压梯度下,研究CDA中
人工或者自然初始附面层的转捩过程。I.i等人。。
用3D N—S CFD求解器设计了一个具有三级的跨
音速压气机,通过用MCA(多圆弧叶型)和CDA
代替DCA,使压气机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
的静叶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对该叶栅5个截面在
DFVLR的跨音风洞中进行了实验,实验与设计
符合良好
图l2压力面转捩和分离随进气角变化
图1 3吸力面转捩和分离随马赫数变化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对CDA叶栅在高亚音
进气条件下性能的研究以及与DCA和NACA 65
叶型的实验对照,可知,CDA可消除或减弱激波、
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
除了NAsA和DFVI R对CDA所进行的大
量实验之外,Sehmidt等人E3,:1通过修改早期的超
临界翼型来提高性能.修型后其损失降低50 .
气流转折角增加7 。Suder等人 一 为了明了高
速压气机中各种非定常现象的交互作用对效率、
能量转换和其他设计状况的影响,测量了DCA
和CDA两种叶型跨音速轴流风扇静叶中的非定
常流,通过测量峰值处和近失速处,以评价叶片负
荷、冲角、静叶稠度对静叶通道中的非定常流的影
响。Pieper等人一 通过研究亚音速压气机的前级
来研究CDA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其目标是
研究流体流动的细节,尤其是流道中的3D粘性
另外,许多学者对CDA中采用大小叶片 、
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采用CDA的顶部泄漏n ,
CDA的环形叶栅 等也都进行了研究。
4 CDA展望
设计和发展高速压气机在今天更需要技术的
进步,它是一个多维问题,每一个叶片中都存在复
杂的3D流动。大量互相影响的叶栅需要达到的
峰值性能也被加入所需的维数之中,需要更加精
密和精细的方法去描述这个复杂的气动交互作用
问题。今后的研究也将更多的集中到CDA全三
维设计与数值模拟和整体性能的实验上。
叶片弯曲成型、修型和端弯技术是降低叶栅
二次流损失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其主要目的与
CDA一致,并且选两种方法叉具有互补性,CDA
叶型应用于弯曲、修型和端弯叶片中也将会成为
今后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Sanger N L T use of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o Design
Controlled I2 ̄Ifusion Compressor glading[J].Journal of Engi
n ̄ring for Po州,TTarIsact f the ASME 1983.105(2):
256—2 64
瞳]Hobbs D EtWeJ ̄gold H D-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DifIu
slon Airfoils for Multistage Compressor Application[J]f。u —
h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 ̄and Powert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1984,105:Z71—278
_3]Sanger N I }Shreeve R P Comparison ot"Calculated and Ex—
perimenta]Cascade Perfa㈣ce for Controlled I)iffusion
Compre ̄or Stator BindinglJ].Jour ̄l of Turbomaehinery.
Trans ̄ctions of the ASME July 1986.108 42—50.
4]Elazar Y,Shreeve R P Viscou ̄Flow in a GantroUed Diffuzion
Compressor Cascade with]ncreasing Inoidence[J].Jour ̄l of
Turhomachinery 1990.112(2):25B一2瞄
[j]Ho YK.WalkerG JtStow P Bound ̄y Layer andN—SAnal—
ysla 0f a NASA Controlled IN/fusion Oampr ̄so*Blade[R ̄
ASME Paper 9O—GT一236t13口.
[6]Shre ̄ve R P.Elazar Y.Dreon J wtet a【.w e Measurements
and Loss Eva ation in a Controlled ffusion Compres ̄r
C ̄ade[R:.AsME Paper 90一GT一12g,12 p1
7一H0b∞n G V.Sl ̄eeve R P Inlet Turbubnce Distortion ad
Visr ̄us Flow£k 0啪ent n)a ControlJed—Di 螂Corn—
pres ̄or Cascade at Very High Incidence EJ].Journal。f
Propulsion and Pow盯1993,9[3):397—404
维普资讯
22 航空动力学报 第17卷
[8]Hohson G V.Dober D M Three Dimenslon&l F Lb…Opti s
LDV M… nt…the Endwall Region of a LineaT Cd}
Axial CompresmriI].Journal of Engin ̄ring for G Tur
hines and Power,Transactions ofthe ASME 1985.107(2)
494 4S8
cade of Contro1]ed—Diffusion Stator BladesER:ASME PaPer
94 GT 352.ppl2
[253 Steinert W.Ei ̄nberg B.Starken H Design and Tesdng of a
Controlled Diffusion Airfoll Ca.scade f0r Industrial Axial
[9]Hobson G V,Andrew w LuIaTTJs J H.Humberto J…Ga im
Rickel Lair Doppler Velocimetry Measurements in a L、丑s
Flow Compressor Application[R].ASME Paper 90 GT
140,9p
cMeofCom ̄rBladesat StaU:R:A- ̄ME Paper§6 GT
484-15pp.
E26] Starken H,SteineTt W.Boundary Layer Sep ̄ratnn and i
Transition Visualized by Liquid Crystat Coating:A]Pro—
ceedigs ofn Transon ̄and Supersonla Flow in Cascade and
:l0]Garth V H ̄hson.Bryce E Wakefield,William B Roberts
Turbulence Amplification with Incidence ac the l ̄ading
Edge of a Comp ̄ssor Cascade[R-ASME Paper 96 GT Turbomachines[C ̄Sept.1992.Gert ̄.
40g,9pp
El1]Wolfgang Sanz.P blax F Latzer.On the Calculation of Lam
inar Separation Bubbles Using Different Tr ̄sidon Modets
R ASME Paper 9 GT 4 53.9pp
[1 2-Brengelmans F A E Turhomaehinery Blade Design System
rR .vKI Lectures SeTles.Feb 19g9.
[13:Deut ̄h StZlarke W C.Measummem of Boundaps Layers oD
a Compressor Blade in Ca ̄ade Part 1~A Unique Experi
mental Facility[J:.Journal of Turbomaehinery l987,109
(4):520 526
:l43 Deutsch S,ZlarkeW C.Measurement ol Boundary Layers。n
a Comge ̄sor Blade Ln C ̄cade:Part 2 Suction Surface
Boundary LayersEJ].Journa[of Turhom ̄chinerp l988-1l0
(1)!l38—14j.
[15]Deutsch S,Zlarke W C Measurement of Boundary Layers on
a Comge ̄oT Binde Ln Cascade PaTt 3 Pre ̄ure Surface
Boundary Layers a力d the Neat Wake[J].JournM of Turbo
machinery 1988.110(1) 146 lj2.
:l6]ZierkeW ctDeut ̄h S.Measurement of Boundary Layers oB
a Compeessor 131ade Ln Cascade Part 4~F10w Fields lot In
cidence Angles of 1.5 and 8 5 Degrees]J].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l9g0.11 2{l J:241 255.
[173 Koyuncu Y Report of Tests of Compressor Configuration of
CD B!ading[D:M.S.Thesis.Naval Postgraduate Sch ̄lt
l984
[18: Jns J W Dee ̄n.Controlled Diffusion Compressor Blade wake
Measurements[D].M.S Thesist Naval PostgraduR[e
eShool,l986
:19] Baydar A.Hot—Wire Measurements of Compressor Blade
Wakes in a Ca.seade w1nd Tunnel ̄Dj.M S Thesis,Naval
Pmtgeaduate sch_x)l,1 ̄88.
[2O Armstrong J H.Near—Stall L【 Measurements in a C D
Compressor Cascade with Exploratory t*ading Edge Flow
Control rD—M.S Thesis,Naval Postgraduate Schoo1.
199O.
2l J Ga ̄im Ricke1.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Measurements
and Flow Vlauallaation l13 a Cascade of Controlled Diffusion
oCmpressor Bhdes at StMI『D]M S.Thesis,Naval P cx ̄t
graduate Sehtx)l,1 994.
[zz]Dimitri P T ̄lepidakla.Sung—Eun Kim.Modeling and Pr}
diction of the Lammar L ̄ding—Edge Separation and Tran
sidon in a Blade-C ̄ade Flow ER].ASME Paper§6 GT
4l1.8pp
:2a]Stephens H E.Supercritical Airfoil Technology in C0mpres
s。r Ca ̄ades Compexison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mal
Results[J] A[AA JouTnal,l979-l 7(6)1594 69'3
[z4]Rechter H.Stdnert W.Leh ̄nn K.Comparison of c。n
trolled Diffusion Airf0ial with Conveminnal NACA 6 5 Air
foils Developed for Stator Blade Application in a bIultistage
EaT]SteinertW.StarkenH Off DesignTr ̄sit[on and Separation
Behavior of a CDA Cascade ASME Paper[R]94 GT
2i4-pl——9.
:e83赵晓踣,秦立存可控扩压叶型变_(=况粘性数值分析口 .
工程热物理学报,1993,14‘4):386 38目.
[2g]Dunker R,R ̄hter H.Starken H,et al Redesign a刀d PeT
for ̄nce Analysis of a Transonic Axial Compressor Stator
and Equla'alent Plane Cascades with Subsonic Controlled
Diffusion Blades_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
hines and Power.Tr ̄sactions of the ASME 1984.10B(2):
279 287.
0:Sehmidt』F.Gelder T F.Donovan fJ F Redesign and Cas
cade Tests of a Supereritical Controlled Diffusinn Stator
Blade Sectlon[R]AIAA 84 1207.
∞]suder K l_.Okiishi T H,Hathaway M D.et a1.Mea
me【ns of the Unsteadv Flow Field within【he Stator Row of
a TTansonla&xial—Flow Fan I Measurement and Analy—
sis Technique[R].ASME Paper 87 GT一226.9口.
[3z]Hathaway M D・Suder K I ,Okiishi T H,et .M ̄sure
merits of【k Unsteady Flow Field within the Statm Row of
a Transonic Axial F1 Fan 1 Resu[ts and Dlacu ̄ion
JR]ASME Paper 87 GT一227,13p
33]Pieper S-Schuhe J,Hoynacki A,et a1.ExperimentalInvesti
gation of a Single Stage Axial Flog'Compressor with Con
trolled Diffusion Airfoib.一R].ASME Paper 96一GT 81.
11PP-
r34:Gostelow J P,MeiwaniN.WalkerG J Effects ofStreamwise
Pressure Gradient on Turbulent sp。c Developnmnt[R]
ASME Paper 9 5 GT 303,8pp.
[3j]L1 Y s.WeBs R G The 3-D Aerodynamic eDsign and Test
of a Three Stage Transonic Compressor[R]ASME Paper
9§一GT 68
:3 s_Bhaskar Roy.Ujjwal K Seha.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Cn
trolled Diffusion Compressor Cascades with Single and Tan
dem Airfoils[R]ASME Paper 95 CTP 41.7pp
_37:Howard M A.fvey P C.BaTto31 J P・et al Endwall Eff ̄ts at
two Tip Clearances in a Multistage Axial Flow Compressor
with Controged Diffusion Binding[J]Journal of Turboma—
chinery.Tran ̄ctions ofthe ASME,l 994.116f4) 635
647
:38]Schu ̄K.Dalbert P,Bolcs A Experimental lm,estigadon in
Annular Compressor Cascades at Transonic Plow Condi
dons[R3.AsME PapeT.1995:1 2pp
[39:钟兢军弯曲叶片控制扩压叶栅二次流动的实验研究:D
暗尔滨:暗尔滨工业大学.1 99 5.
(责任编辑杨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