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发(作者:庹采珊)
龙源期刊网
联想与想象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侯静雯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9年第02期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不透,二是老师教得
累。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的“联想法”和“关键字想象法”,并以两个具体的案例
阐述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旨在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小学生真正地吸取到
古诗的营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老师找到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实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
学目标。
【关键词】联想;想象;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古诗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一线教师的
重视,各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层出不穷。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国学课、诵读课,以及相关的
诗词类竞赛活动。但是,如果关注一下真实的教学现状,就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依然
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不能讲得很深,还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既要满足基础教学的要求,
又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不论是按照传统的读、解、情的模式,还是引入声、画、
色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把古诗中的营养传给孩子了吗?孩子真的从心底升起
对古诗的热爱了吗?真的体会到古诗中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味了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学古诗时,存在以下两个
问题:
第一,对古诗只有叙述,没有描绘。这一问题反映在“翻译”这一环节。在翻译古诗时,大
多数学生只会根据文下注释和单个字的意思,刻板、生硬地连字成句,完全在解释诗的字面意
思,没有深入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脑海里也并没有画面。比如对“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
学生的理解仅限于“香炉峰上生出的烟雾因为太阳光的照射而变成了紫色”,离“体情悟境、有
画面感”相去甚远,更不用提诗词意境的熏染了。而学生对诗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这个层面,
即“会读会背、知道意思”。
第二,不能结合自身经历,走进古诗的情感世界。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比如思
乡之情、感怀之情、报国之情、惜别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的体悟,仅仅靠字面意思的翻译,或
者几句写作背景是不够的,仅仅靠老师强拉硬拽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才
能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古诗学习普遍存在的,也是老师感觉最无从下手的地方。其实,这两
个问题是因为没有抓住古诗的特点造成的。古诗的特点就是高度浓缩,如何把浓缩的古诗一点
龙源期刊网
点化开,就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的。下面,我分别通过两个课例,对想象、联想法在古诗教学
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联想”教学法应用举例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物,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物的思维活动①”。这一方法在学生体会古
诗情感时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超过自身年龄的情感而言,更是能帮助学生
打开思维,深入诗情。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课安排了《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和《夏日田园杂
兴》这一组古诗。这三首诗中,后两首诗描写了乡村儿童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贴近
学生生活,情感上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回乡偶书》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四年级的孩子尚且
年幼,很难体会诗人久别故土的心情,以及不被儿童认出的心酸。
这三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时间上也有承接关系。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
先讲后两首,再讲《回乡偶书》。在《回乡偶书》课上,我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创设情境:80
多岁第一次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当时是什么样子?会想些什么?他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随后,转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联想。在这里,我着重要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到贺知章
回到故土,听到孩童问话时那种心酸、无奈的心情,尤其是“客”字给贺知章带来的打击,即为
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地触动贺知章?联系到本班有很多外地借读的学
生,我让这一部分学生分别讲一讲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时的感受。这个问题触及了学生真实的生
活,学生的思维立马活跃起来,纷纷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人和事。学生动情地述说起自
己的爷爷奶奶如何不认识自己了,好朋友如何变得陌生了,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如何被拆除了,
甚至因为长年不回老家留下的遗憾。其他的学生也被这样如泣如诉的述说感染了,联想起自己
相似的经历。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可以跟诗人产生共鸣,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诗人身上:那
80多岁才回到故乡的贺知章,又会经历些什么呢?面对孩子的问题,他作何感想?如此,学
生便能比较容易体会到贺知章当时的心境,以及“客”字带来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学生回忆自身的相关经历,由贺知章的“归乡”,联想到自己的“归乡”,再由
自己的情感,迁移到对贺知章内心情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
的心酸,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二、“想象”教学法应用举例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②。想象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多种形式,这里重点阐述“关键字联想法”。
所谓“关键字联想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进行想象,描绘诗句中
描写的画面。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山行》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
效果。
龙源期刊网
想象的进行要以对古诗的理解为基础,因此,对于两首古诗,先问学生:“作者都看到了
什么?”此时学生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说出两首诗的字面意思。接下来,再问学
生:“由这些画面,你能想到什么?”我先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例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边听
边想:“从这句话中‘生’这个字,老师想象到了这样一副画面:在香炉峰的顶端,有一团又一团
的云雾,不断地升腾出来,它们变化着形状,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时而高,时而低,就这样
缭绕着,让香炉峰看起来像仙境一样。”学生感受到了我描述的画面,我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这
段话是怎么来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抓住一个关键字进行想象,即通过关键字的意思,把
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延伸开来。接着,我让学生再抓住这句诗的其他字为刚才的画面做补充。学
生继而发现了还可以抓住“照”“紫”这样的字眼。最后,这句诗在学生的脑海里,就是一幅“阳
光笼罩山顶、紫气氤氲、云雾升腾”的画面。掌握了方法,我让学生亲身实践,选择最有感触
的一句,运用“关键字联想法”,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小学生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惊叹,一组又一
组精美的语句,让两首诗的意象一点点丰富起来。经过这样的想象,古诗不再是干涩的、生硬
刻板的翻译,而是包含了声音、形态、颜色、语言等一系列丰富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做示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自学、自写、自悟,通
过体验、想象,让诗中丰富的情与景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要抓住古诗自身的特点,通过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和抓住关键字的
想象,引导学生想开来、说起来,形成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变教师讲解的课堂为学生自主探
究、自学自悟的课堂,从根本上唤起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主动性,打好诗词基础,也让小
学古诗的教学更有效、更有用、更有趣。
注 释
①百度百科“联想”词条[EB/OL].https:///item
②百度百科“想象”词条[EB/OL].https:///item
参考文献
[1]徐林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龙贤东)
2024年5月23日发(作者:庹采珊)
龙源期刊网
联想与想象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侯静雯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9年第02期
【摘要】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不透,二是老师教得
累。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的“联想法”和“关键字想象法”,并以两个具体的案例
阐述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旨在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小学生真正地吸取到
古诗的营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老师找到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实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
学目标。
【关键词】联想;想象;小学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古诗教学也越来越引起一线教师的
重视,各种创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层出不穷。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国学课、诵读课,以及相关的
诗词类竞赛活动。但是,如果关注一下真实的教学现状,就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依然
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不能讲得很深,还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既要满足基础教学的要求,
又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不论是按照传统的读、解、情的模式,还是引入声、画、
色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把古诗中的营养传给孩子了吗?孩子真的从心底升起
对古诗的热爱了吗?真的体会到古诗中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味了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学古诗时,存在以下两个
问题:
第一,对古诗只有叙述,没有描绘。这一问题反映在“翻译”这一环节。在翻译古诗时,大
多数学生只会根据文下注释和单个字的意思,刻板、生硬地连字成句,完全在解释诗的字面意
思,没有深入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脑海里也并没有画面。比如对“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
学生的理解仅限于“香炉峰上生出的烟雾因为太阳光的照射而变成了紫色”,离“体情悟境、有
画面感”相去甚远,更不用提诗词意境的熏染了。而学生对诗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这个层面,
即“会读会背、知道意思”。
第二,不能结合自身经历,走进古诗的情感世界。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比如思
乡之情、感怀之情、报国之情、惜别之情等等,这些情感的体悟,仅仅靠字面意思的翻译,或
者几句写作背景是不够的,仅仅靠老师强拉硬拽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才
能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两个问题是小学生古诗学习普遍存在的,也是老师感觉最无从下手的地方。其实,这两
个问题是因为没有抓住古诗的特点造成的。古诗的特点就是高度浓缩,如何把浓缩的古诗一点
龙源期刊网
点化开,就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的。下面,我分别通过两个课例,对想象、联想法在古诗教学
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联想”教学法应用举例
联想,就是“由某人某物,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物的思维活动①”。这一方法在学生体会古
诗情感时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超过自身年龄的情感而言,更是能帮助学生
打开思维,深入诗情。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课安排了《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和《夏日田园杂
兴》这一组古诗。这三首诗中,后两首诗描写了乡村儿童的田园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贴近
学生生活,情感上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回乡偶书》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四年级的孩子尚且
年幼,很难体会诗人久别故土的心情,以及不被儿童认出的心酸。
这三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时间上也有承接关系。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
先讲后两首,再讲《回乡偶书》。在《回乡偶书》课上,我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创设情境:80
多岁第一次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当时是什么样子?会想些什么?他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随后,转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联想。在这里,我着重要让学生通过联想,感受到贺知章
回到故土,听到孩童问话时那种心酸、无奈的心情,尤其是“客”字给贺知章带来的打击,即为
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如此地触动贺知章?联系到本班有很多外地借读的学
生,我让这一部分学生分别讲一讲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时的感受。这个问题触及了学生真实的生
活,学生的思维立马活跃起来,纷纷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许多人和事。学生动情地述说起自
己的爷爷奶奶如何不认识自己了,好朋友如何变得陌生了,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如何被拆除了,
甚至因为长年不回老家留下的遗憾。其他的学生也被这样如泣如诉的述说感染了,联想起自己
相似的经历。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可以跟诗人产生共鸣,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诗人身上:那
80多岁才回到故乡的贺知章,又会经历些什么呢?面对孩子的问题,他作何感想?如此,学
生便能比较容易体会到贺知章当时的心境,以及“客”字带来的“杀伤力”。
在这个环节,学生回忆自身的相关经历,由贺知章的“归乡”,联想到自己的“归乡”,再由
自己的情感,迁移到对贺知章内心情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
的心酸,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二、“想象”教学法应用举例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②。想象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多种形式,这里重点阐述“关键字联想法”。
所谓“关键字联想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进行想象,描绘诗句中
描写的画面。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山行》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
效果。
龙源期刊网
想象的进行要以对古诗的理解为基础,因此,对于两首古诗,先问学生:“作者都看到了
什么?”此时学生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说出两首诗的字面意思。接下来,再问学
生:“由这些画面,你能想到什么?”我先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例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边听
边想:“从这句话中‘生’这个字,老师想象到了这样一副画面:在香炉峰的顶端,有一团又一团
的云雾,不断地升腾出来,它们变化着形状,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时而高,时而低,就这样
缭绕着,让香炉峰看起来像仙境一样。”学生感受到了我描述的画面,我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这
段话是怎么来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抓住一个关键字进行想象,即通过关键字的意思,把
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延伸开来。接着,我让学生再抓住这句诗的其他字为刚才的画面做补充。学
生继而发现了还可以抓住“照”“紫”这样的字眼。最后,这句诗在学生的脑海里,就是一幅“阳
光笼罩山顶、紫气氤氲、云雾升腾”的画面。掌握了方法,我让学生亲身实践,选择最有感触
的一句,运用“关键字联想法”,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小学生的想象力实在让人惊叹,一组又一
组精美的语句,让两首诗的意象一点点丰富起来。经过这样的想象,古诗不再是干涩的、生硬
刻板的翻译,而是包含了声音、形态、颜色、语言等一系列丰富的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做示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自学、自写、自悟,通
过体验、想象,让诗中丰富的情与景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要抓住古诗自身的特点,通过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和抓住关键字的
想象,引导学生想开来、说起来,形成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变教师讲解的课堂为学生自主探
究、自学自悟的课堂,从根本上唤起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主动性,打好诗词基础,也让小
学古诗的教学更有效、更有用、更有趣。
注 释
①百度百科“联想”词条[EB/OL].https:///item
②百度百科“想象”词条[EB/OL].https:///item
参考文献
[1]徐林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