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发(作者:栾诗双)
俞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的上古神医俞跗,虽不曾出经天
纬地之大才,然历代人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俞氏祖先
人丁繁衍遍及各地,目前俞姓大概有140多万,居117位,70%居住生活在浙江、江苏等
省份。
由于俞姓得姓较早,其发展也先于其他姓氏。在春秋时,郑国、楚国和贵族都有姓俞的
人。此前的西周还有一个俞姓的封国,当时的国君俞伯所使用的俞伯尊、俞伯簋等近代的考
古中都有发现。历史上俞姓以河间、河东为郡望,当代除在全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外,又以
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为主要居住地区。就民族论俞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也为满、彝、回、朝
鲜、纳西、土家等民族人所使用。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
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
河间地区(为青州府益都县美金村),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皆
进士。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
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
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
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
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
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
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
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
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
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
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
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宗族特征
1、俞姓在宋代以前鲜见于史。
2、俞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俞姓入两广之早,更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华横溢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就连大将俞大猷也有著
述《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传世。
俞姓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
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
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
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
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
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
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
《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
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
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
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
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
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
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
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
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俞姓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
永济蒲州镇)。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2、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
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
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
为沁阳。
3、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
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
明清为河间府。
四、江陵郡汉代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江陵及川东
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
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
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俞姓宗祠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0,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
石佑堂,同伦堂,叙论堂,正气堂,
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
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
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
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
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
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
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
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州堂、野王堂、怀庆堂、沁阳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等等。
流水堂,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的传说。俞伯牙虽属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湖广荆
州府之地也,仕至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一日览胜控奇,行至汉阳江品,
时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命童子烧香罢,捧琴调弦,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
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时,就绝了琴弦,不曾弹出第四名来,钟子期在
岸上接曰;留得贤名万古扬。从此,俞伯牙得高山流水知音-钟子期也。俞氏家人就以流水
为堂名。一直沿用至今。
俞姓字辈排行
中国的姓氏,历来有字序排列,目的是分清长幼辈份,即使分割天南地北,相隔几百年,
从名字就可以分出你是否是我们家族、可以分出你的辈份。各宗派的字序各不相同,但是本
宗派内部一定是一致的。大支宗派可以有字序,以开山祖起首,小支宗派不可以另设字序,
否则就是背祖弃肖。
一、西昌姜坡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海俊达镇龙潮承希良臣天腾可开学文德元启世秉忠志立品仁崇化正道永昌大恒怀
光显长远明宗映相仕国嘉兆钦恩赐禄以万荣。
二、安徽巢湖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祖宗信龙仲从再嘉拄国宜昌后文为应绍先发祥惟善泽勤学本家传建业光昭德存诚
道义全。
三、浙江宁波俞氏字辈:
士日聪安木伯文洪起道仁瑞玉树增光志承祖烈功应昌芳智开善觉修治甘棠惟孝廉高雅
正悠常廷显介福永康宁庄。
四、浙江绍兴俞氏字辈:
宗大文良拱宏英承肇启先绪斯昌大兴人瑞邦家之光。
五、广东黄公林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六、淮安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七、福建福清俞氏辈份排行10至39世:
公仕朝应国,尚志崇必,永绍世其昌,肇建裕宏基,聿著显谟祖泽维新绵谱系。表字排
行4至39世:子用伯宗景文,德廷元有体,学卿君夫,启尔孙曾贤,继承隆奕代,长昭彝
训家传克振茂科名。
八、诸暨次坞俞氏字辈:
大小三五十千雅万贵忠恺聪澄文虞友祯福嘉添震霁兴云林彬周盛代升勤乃身之务士怀
席上真但看贻燕翼须用积功人
山东先人
一世祖、俞庄字以威行三三,为俞姓始祖第一世。
生于唐武后光宅二年甲申(公元684年)二月初五。娶闵氏,生二子颐正、祥正。唐德宗
时追赠节度使,卒于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九月廿三。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颐正字端诈行谦一,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太极元年壬子(712年)三月十七。娶赵氏,生二子。卒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二
月十九,享年五十五岁。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祥正字端祯行谦四,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开元四年丙辰(716年)九月初八。娶杨氏,生二子允元、智元。唐宪宗时追赠御史
中丞。卒于建中四年癸亥(783年)三月初二,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允元字忠信行尚五,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开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年)十月初三。娶吕氏,生一子彦谋。唐代宗时通州通判。
卒于元和三年(808年)七月初六,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智元字忠明行尚九,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天宝三年甲申(744年)八月十五日。娶许氏,生二子彦芳、彦晖。唐德宗时仕节度
使。卒于长庆二年壬寅(822年)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谋字能甫行五二,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十月初五。娶吴氏,生二子。唐德宗时开元礼选举(仕开通元
礼)。卒于元和元年(806年)八月初三,享年四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芳字名甫行五六,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五年庚戍(770年)八月十三十日。娶孔氏,生二子。唐顺宗时仕中书平章。卒
于泰和四年庚戍(830年)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晖字光甫行五七,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九年甲寅(774年)六月初二日。娶冯氏,生二子致尧、致昱。唐宪宗时仕御史
中丞。卒于开成五年庚申(840年)二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尧字元高行和六,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十七年辛巳(801年)四月初五日。娶孟氏,生二子。唐文宗时仕西川节度使。
卒于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昱字元光行和十,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八月二十三日。娶李氏,生一子稠。唐武宗时登进士,仕
太子少师,赠太师。卒于光启二年丙午(886年)二月廿六日,享年八十三岁。墓葬山东青社。
俞姓前五世祖都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山东省中部,1986年废县改为青州市)金岭下梅
径村青社里,因此新昌俞氏自称源出青州或源出青社。
江南先人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
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
河间地区益都(为青州府的首县)俞庄,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
皆进士。
六世祖、俞稠字惠卿行惠六,为俞姓第六世。
生于太和三年己酉(829年)十一月初九日。娶张氏,生四子珣、珫、玢、玗。唐晚期宦
寓长安,唐僖宗时仕睦州(今建德)刺史。卒于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
七岁。墓与长子俞珣公合葬于剡东五峰骑龙斩关(现为新昌县拔茅镇上五峰村)。
俞稠正值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居新昌五峰。故史称五峰俞氏,分裔
分迁新、嵊、上以及绍兴、宁波等处,俞稠成为了江南俞氏的始祖。俞稠生有四子:俞珣、
俞珫、俞玢、俞玗。分别成为剡(新昌)、徽(徽州)、京(汴梁)、明(宁波,古称明州)
四大派的始祖。
七世祖、俞珣字国玺行四四,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七年癸酉(853年)二月初五日。娶欧阳氏,生二子承休、承志。为人气宇端
凝,襟度宏豁,唐昭宗时仕剡邑令赠(或吴越为剡邑尉至)通政奉议大夫,耻仕非朝兼罗黄巢
造反,遂偕父隐居剡东五峰山之乡。卒于后唐长兴四年癸巳(933年)五月廿八日,享年八十
二岁。葬骑龙斩关,与父合兆。
到了唐末,俞稠与儿子俞珣一起,宦游到了江南。俞稠为睦州(今建德)刺史,长子俞
珣,为剡邑令。此时天下大乱,俞稠、俞珣父子,遂弃官偕隐于剡东之五峰。自俞珣起历四
世,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有俞文兴、俞文旺兄弟俩,迁入新昌城中静安坊和明伦坊,成
为新昌俞氏始祖。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伯渊生四子:文兴、文旺、
文雅、文应。文应迁居嵊县游谢乡之乌坑,文应之孙俞仕,字元孫,行享十,由乌坑迁居百
官,是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七世祖、俞珫字国器行五,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初五日。娶王氏,生二子承逊、承拱。唐僖宗时仕歙
州刺史。卒于后唐同光元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寓于杭,为杭州派始
祖,墓在临安。
俞承逊有三子。长子仁庆,仕河中府观察使入朝拜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次子仁寿,
仕右班殿直。幼子仁佑,仕屯田卫将军。俞仁佑有三子。长子伯振,徙括(今丽水地区),仕
中散大夫一女为仁宗充仪赠右领卫将军,为括苍派始祖。俞承拱有三子。长子仁翊,仕吴越
从钱氏纳国,纳土归宋。次子仁声,仕江南会计使。幼子仁贤,仕屯田大使,为婺州(今金
华一带)派始祖。
七世祖、俞玢字国华行七,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三年己卯(859年)八月初三日。娶张氏,生二子承通、承美。唐僖宗时仕
汴梁副使。卒于后唐同光二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一日,享年六十五岁。墓在汴。居汴梁(今
开封),为汴梁派始祖。
七世祖、俞玗字国用行九,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咸通三年壬午(862年)三月初二日。娶韩氏,生四子承资、承适(迁居象山)、承
奕、承登。唐昭宗时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卒于后唐应顺元年甲午(934年)三月十一日,
享年七十二岁。墓在大晦。居明之大晦,为明州派始祖。
八世祖、俞承休字继元行圣一,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广明元年庚子(880年)正月初一日。娶宋氏,生一子仁厚。仕长安观察使入朝拜
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五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八岁。墓二十都拔茅土
名高盘,与弟承志公邻取秀盒里仙桃。
八世祖、俞承志字继芳行圣三,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中和三年癸卯(883年)十月十五日。娶韩氏,生一子仁裕。仕龙图阁侍制。卒于
周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十月初九日,享年七十一岁。墓二十都拔茅土名高盘,与兄承休公
邻系立字三十二号取秀盒里仙桃。
九世祖、俞仁厚字敦夫行方八,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八月十二日。娶张氏,生一子伯源。五代时仕登闻鼓院判,
迁居宁川(今宁海)马岙。卒于宋开宝六年癸酉(973年)二月初五日,享年六十九岁。墓回葬
新昌五峰与从弟仁裕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马岙派之祖。
九世祖、俞仁裕字宽夫行方九,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四年丁卯(907年)三月廿三日。娶仇氏,生三子伯渊、伯深、伯潜。五代时
仕长安州尉。卒于宋开宝九年丙子(976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岁。墓五峰与堂兄仁厚
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
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伯渊后裔情况,嵊县袁六樵有文介绍:嵊县俞氏,苍岩派,祖俞渊(即伯渊),为俞珣曾
孙,自五峰迁剡西。至北宋俞征(1154-1220年),从姚宽平方腊起义,以功除承事郎,督
理西陵河道,绍熙元年(1191年)致仕,爱苍岩山水崔巍,因买隙地筑室居焉,是为苍岩俞
氏始迁祖。
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
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
称为望族。
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明代时,崧城二十二世俞
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二十五世时有俞旭二,
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今绍兴市区)是为小族。
上虞俞氏总的的来说分二派三大支,除上面所说有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外,还
有一个虞东俞氏,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字季隐,行兴九,
由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伯潜为虞东俞氏始祖。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俞夔迁居
崧厦生一子俞侁,俞侁生二子,俞允,仕宋为文思院判,俞元,宋进士登端明殿学士,故后
人分院判派和学士派二大支派,二派又衍出二十多个小支派!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
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
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
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
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
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
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
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
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
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
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
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
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
词习业》等著作。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
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明代时,上虞崧城
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
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上虞先人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
俞珣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
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
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十世祖、俞伯潜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十一世祖、俞文应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十三世祖、俞仕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
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十四世祖、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
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十四世祖、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
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
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
公,谥武烈。
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
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
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
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
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
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
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
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
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
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
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
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
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
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
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十五世祖、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
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
阳巢县。
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
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2024年5月23日发(作者:栾诗双)
俞姓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的上古神医俞跗,虽不曾出经天
纬地之大才,然历代人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俞氏祖先
人丁繁衍遍及各地,目前俞姓大概有140多万,居117位,70%居住生活在浙江、江苏等
省份。
由于俞姓得姓较早,其发展也先于其他姓氏。在春秋时,郑国、楚国和贵族都有姓俞的
人。此前的西周还有一个俞姓的封国,当时的国君俞伯所使用的俞伯尊、俞伯簋等近代的考
古中都有发现。历史上俞姓以河间、河东为郡望,当代除在全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外,又以
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为主要居住地区。就民族论俞姓不仅是汉族姓氏也为满、彝、回、朝
鲜、纳西、土家等民族人所使用。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
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
河间地区(为青州府益都县美金村),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皆
进士。
俞(Y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黄帝臣跗之后,以物事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所载,
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俞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
愈之愈同音,故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即以物事为姓,称为俞氏。
2、出自春秋时郑国、楚国公族有俞氏。据《路史》所,春秋时郑国公族、楚国公族有
此姓。
3、出自他族改姓:
①清满洲人姓,出沈阳、辽阳、章罗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尼玛哈后有改俞姓者。
②今彝、土家、回、朝鲜等民族均有俞姓。
《史记》的扁鹊传中,曾经提到黄帝之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
而名传知古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姓俞的始祖。俞跗,传说中中国的杏林之祖。他曾跟
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性能,他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被视为
神医。一次黄帝少子禺阳病入膏肓,黄帝请他去治疗,但等他赶去时,禺阳已气若游丝。黄
帝十分疼爱此子,禁不住悲从中来,跗即剖开禺阳之腹,将其内脏清洗干净,使禺阳起死回
生。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
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能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超,
不管多么严重的病,他都能使其痊愈,所以人们都叫他愈跗,俞愈同音,后来又称俞跗,其
后遵从民意,即以俞为姓,奉俞跗为得姓始祖。
宗族特征
1、俞姓在宋代以前鲜见于史。
2、俞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3、俞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俞姓入两广之早,更为他姓所不能比。
4、俞姓多才华横溢之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就连大将俞大猷也有著
述《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传世。
俞姓迁徙分布
俞姓得姓很早,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后又有春秋时郑国、楚国公
族加入俞姓。即便如此,隋唐以前见诸史册之俞姓人仍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人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楚人俞伯牙、东汉时期原为于阗(今属新疆自治区)王,后为骊归王的俞林、东晋成
帝时宣城(今属安徽省)人俞纵以及南朝宋(建都今南京)人俞佥。虽无几人,却足以表明,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
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县一带)人
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
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我国南方
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我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
《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即河东郡、河内郡、河间郡、
江陵郡,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
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
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
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
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
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
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俞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七位的姓
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俞姓郡望
1、河东郡秦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
永济蒲州镇)。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
2、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
西部,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
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
为沁阳。
3、河间郡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北魏时置郡,移治今河北
河间,现在献县。隋唐时为瀛州河间郡。北宋后期升河间府,治河间(今河间)。元为河间路。
明清为河间府。
四、江陵郡汉代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辖境在今湖北江陵及川东
一带。937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
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
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
俞姓宗祠堂号
吴兴堂(以望立堂,亦称乌程堂、湖州堂0,流水堂,高山堂,春在堂,
石佑堂,同伦堂,叙论堂,正气堂,
叙论堂,溯本堂,维则堂,享裕堂,
攸叙堂,光裕堂,思本堂,余庆堂,
追远堂,善庆堂,显承堂,承启堂,
古邗堂,永锡堂,永思堂,永裕堂,
寻源堂,致和堂,德荫堂,可仪堂,
孝思堂,佑启堂,仁德堂,树德堂,
滋德堂,明德堂,桂荫堂,诒谷堂,
敦伦堂,敦睦堂,半山堂,恩本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州堂、野王堂、怀庆堂、沁阳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亦称瀛州堂、乐成堂)。等等。
流水堂,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的传说。俞伯牙虽属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湖广荆
州府之地也,仕至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一日览胜控奇,行至汉阳江品,
时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命童子烧香罢,捧琴调弦,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
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时,就绝了琴弦,不曾弹出第四名来,钟子期在
岸上接曰;留得贤名万古扬。从此,俞伯牙得高山流水知音-钟子期也。俞氏家人就以流水
为堂名。一直沿用至今。
俞姓字辈排行
中国的姓氏,历来有字序排列,目的是分清长幼辈份,即使分割天南地北,相隔几百年,
从名字就可以分出你是否是我们家族、可以分出你的辈份。各宗派的字序各不相同,但是本
宗派内部一定是一致的。大支宗派可以有字序,以开山祖起首,小支宗派不可以另设字序,
否则就是背祖弃肖。
一、西昌姜坡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海俊达镇龙潮承希良臣天腾可开学文德元启世秉忠志立品仁崇化正道永昌大恒怀
光显长远明宗映相仕国嘉兆钦恩赐禄以万荣。
二、安徽巢湖蒙古族俞氏字辈:
廷通祖宗信龙仲从再嘉拄国宜昌后文为应绍先发祥惟善泽勤学本家传建业光昭德存诚
道义全。
三、浙江宁波俞氏字辈:
士日聪安木伯文洪起道仁瑞玉树增光志承祖烈功应昌芳智开善觉修治甘棠惟孝廉高雅
正悠常廷显介福永康宁庄。
四、浙江绍兴俞氏字辈:
宗大文良拱宏英承肇启先绪斯昌大兴人瑞邦家之光。
五、广东黄公林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六、淮安俞氏字辈:
仁慈兴孝义,承思大学初,雍熙英俊裕,培治朝九永,业富荣祥瑞,平安家士龙。
七、福建福清俞氏辈份排行10至39世:
公仕朝应国,尚志崇必,永绍世其昌,肇建裕宏基,聿著显谟祖泽维新绵谱系。表字排
行4至39世:子用伯宗景文,德廷元有体,学卿君夫,启尔孙曾贤,继承隆奕代,长昭彝
训家传克振茂科名。
八、诸暨次坞俞氏字辈:
大小三五十千雅万贵忠恺聪澄文虞友祯福嘉添震霁兴云林彬周盛代升勤乃身之务士怀
席上真但看贻燕翼须用积功人
山东先人
一世祖、俞庄字以威行三三,为俞姓始祖第一世。
生于唐武后光宅二年甲申(公元684年)二月初五。娶闵氏,生二子颐正、祥正。唐德宗
时追赠节度使,卒于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九月廿三。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颐正字端诈行谦一,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太极元年壬子(712年)三月十七。娶赵氏,生二子。卒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二
月十九,享年五十五岁。墓葬山东青社。
二世祖、俞祥正字端祯行谦四,为俞姓第二世。
生于开元四年丙辰(716年)九月初八。娶杨氏,生二子允元、智元。唐宪宗时追赠御史
中丞。卒于建中四年癸亥(783年)三月初二,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允元字忠信行尚五,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开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年)十月初三。娶吕氏,生一子彦谋。唐代宗时通州通判。
卒于元和三年(808年)七月初六,享年六十八岁。墓葬山东青社。
三世祖、俞智元字忠明行尚九,为俞姓第三世。
生于天宝三年甲申(744年)八月十五日。娶许氏,生二子彦芳、彦晖。唐德宗时仕节度
使。卒于长庆二年壬寅(822年)十月十八日,享年七十九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谋字能甫行五二,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元年丙午(766年)十月初五。娶吴氏,生二子。唐德宗时开元礼选举(仕开通元
礼)。卒于元和元年(806年)八月初三,享年四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芳字名甫行五六,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五年庚戍(770年)八月十三十日。娶孔氏,生二子。唐顺宗时仕中书平章。卒
于泰和四年庚戍(830年)五月十九日,享年六十一岁。墓葬山东青社。
四世祖、俞彦晖字光甫行五七,为俞姓第四世。
生于大历九年甲寅(774年)六月初二日。娶冯氏,生二子致尧、致昱。唐宪宗时仕御史
中丞。卒于开成五年庚申(840年)二月廿一日,享年六十七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尧字元高行和六,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十七年辛巳(801年)四月初五日。娶孟氏,生二子。唐文宗时仕西川节度使。
卒于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十一日,享年五十六岁。墓葬山东青社。
五世祖、俞致昱字元光行和十,为俞姓第五世。
生于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八月二十三日。娶李氏,生一子稠。唐武宗时登进士,仕
太子少师,赠太师。卒于光启二年丙午(886年)二月廿六日,享年八十三岁。墓葬山东青社。
俞姓前五世祖都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山东省中部,1986年废县改为青州市)金岭下梅
径村青社里,因此新昌俞氏自称源出青州或源出青社。
江南先人
江南散居着一些俞氏的人,其中大部份在浙江。而新昌是我省俞姓人集居地之一,新昌
的俞姓约有3万人。俞姓发源于唐朝,现在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俞氏的祖先世居山东省
河间地区益都(为青州府的首县)俞庄,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是江南俞氏的鼻祖。俞庄五世
皆进士。
六世祖、俞稠字惠卿行惠六,为俞姓第六世。
生于太和三年己酉(829年)十一月初九日。娶张氏,生四子珣、珫、玢、玗。唐晚期宦
寓长安,唐僖宗时仕睦州(今建德)刺史。卒于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
七岁。墓与长子俞珣公合葬于剡东五峰骑龙斩关(现为新昌县拔茅镇上五峰村)。
俞稠正值唐末值黄巢乱,与任剡县令的长子俞珣隐居新昌五峰。故史称五峰俞氏,分裔
分迁新、嵊、上以及绍兴、宁波等处,俞稠成为了江南俞氏的始祖。俞稠生有四子:俞珣、
俞珫、俞玢、俞玗。分别成为剡(新昌)、徽(徽州)、京(汴梁)、明(宁波,古称明州)
四大派的始祖。
七世祖、俞珣字国玺行四四,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七年癸酉(853年)二月初五日。娶欧阳氏,生二子承休、承志。为人气宇端
凝,襟度宏豁,唐昭宗时仕剡邑令赠(或吴越为剡邑尉至)通政奉议大夫,耻仕非朝兼罗黄巢
造反,遂偕父隐居剡东五峰山之乡。卒于后唐长兴四年癸巳(933年)五月廿八日,享年八十
二岁。葬骑龙斩关,与父合兆。
到了唐末,俞稠与儿子俞珣一起,宦游到了江南。俞稠为睦州(今建德)刺史,长子俞
珣,为剡邑令。此时天下大乱,俞稠、俞珣父子,遂弃官偕隐于剡东之五峰。自俞珣起历四
世,约在公元1000年前后,有俞文兴、俞文旺兄弟俩,迁入新昌城中静安坊和明伦坊,成
为新昌俞氏始祖。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伯渊生四子:文兴、文旺、
文雅、文应。文应迁居嵊县游谢乡之乌坑,文应之孙俞仕,字元孫,行享十,由乌坑迁居百
官,是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七世祖、俞珫字国器行五,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年丙子(856年)五月初五日。娶王氏,生二子承逊、承拱。唐僖宗时仕歙
州刺史。卒于后唐同光元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寓于杭,为杭州派始
祖,墓在临安。
俞承逊有三子。长子仁庆,仕河中府观察使入朝拜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次子仁寿,
仕右班殿直。幼子仁佑,仕屯田卫将军。俞仁佑有三子。长子伯振,徙括(今丽水地区),仕
中散大夫一女为仁宗充仪赠右领卫将军,为括苍派始祖。俞承拱有三子。长子仁翊,仕吴越
从钱氏纳国,纳土归宋。次子仁声,仕江南会计使。幼子仁贤,仕屯田大使,为婺州(今金
华一带)派始祖。
七世祖、俞玢字国华行七,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大中十三年己卯(859年)八月初三日。娶张氏,生二子承通、承美。唐僖宗时仕
汴梁副使。卒于后唐同光二年癸未(923年)二月初一日,享年六十五岁。墓在汴。居汴梁(今
开封),为汴梁派始祖。
七世祖、俞玗字国用行九,为俞姓第七世。
生于唐咸通三年壬午(862年)三月初二日。娶韩氏,生四子承资、承适(迁居象山)、承
奕、承登。唐昭宗时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卒于后唐应顺元年甲午(934年)三月十一日,
享年七十二岁。墓在大晦。居明之大晦,为明州派始祖。
八世祖、俞承休字继元行圣一,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广明元年庚子(880年)正月初一日。娶宋氏,生一子仁厚。仕长安观察使入朝拜
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五月十八日,享年七十八岁。墓二十都拔茅土
名高盘,与弟承志公邻取秀盒里仙桃。
八世祖、俞承志字继芳行圣三,为俞姓第八世。
生于唐中和三年癸卯(883年)十月十五日。娶韩氏,生一子仁裕。仕龙图阁侍制。卒于
周广顺三年癸丑(953年)十月初九日,享年七十一岁。墓二十都拔茅土名高盘,与兄承休公
邻系立字三十二号取秀盒里仙桃。
九世祖、俞仁厚字敦夫行方八,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二年乙丑(905年)八月十二日。娶张氏,生一子伯源。五代时仕登闻鼓院判,
迁居宁川(今宁海)马岙。卒于宋开宝六年癸酉(973年)二月初五日,享年六十九岁。墓回葬
新昌五峰与从弟仁裕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马岙派之祖。
九世祖、俞仁裕字宽夫行方九,为俞姓第九世。
生于唐天佑四年丁卯(907年)三月廿三日。娶仇氏,生三子伯渊、伯深、伯潜。五代时
仕长安州尉。卒于宋开宝九年丙子(976年)十一月十一日,享年七十岁。墓五峰与堂兄仁厚
公合兆取秀桃人抱子。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
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伯渊后裔情况,嵊县袁六樵有文介绍:嵊县俞氏,苍岩派,祖俞渊(即伯渊),为俞珣曾
孙,自五峰迁剡西。至北宋俞征(1154-1220年),从姚宽平方腊起义,以功除承事郎,督
理西陵河道,绍熙元年(1191年)致仕,爱苍岩山水崔巍,因买隙地筑室居焉,是为苍岩俞
氏始迁祖。
新昌俞氏自六世祖俞稠之后,有四子,即俞珣、俞珫、俞玢、俞玗,分四支派,除俞玢
官汴州,为河南派始祖,其余三支都在江南,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
称为望族。
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明代时,崧城二十二世俞
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二十五世时有俞旭二,
从百官迁绍兴广宁桥(今绍兴市区)是为小族。
上虞俞氏总的的来说分二派三大支,除上面所说有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外,还
有一个虞东俞氏,俞珣传之三世,生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字季隐,行兴九,
由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门外,伯潜为虞东俞氏始祖。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俞夔迁居
崧厦生一子俞侁,俞侁生二子,俞允,仕宋为文思院判,俞元,宋进士登端明殿学士,故后
人分院判派和学士派二大支派,二派又衍出二十多个小支派!
俞珣(853-933),享年81岁。唐末,即和父亲隐居在剡东,死后与其父俞稠均葬于
五峰岭下骑龙斩关。为剡派始祖。
俞珫,(856-923),字国器,唐僖宗时,任歙州刺史,。他的四世孙,即十一始祖俞
伯英返迁归浙,。所以俞珫是杭(徽)派始祖,
俞玢,(859-924)字国华,唐僖宗时任汴梁副使,生有二子,承道和承美,为京派
始祖。后裔在河南开封一带定居。
俞玗(862-934),仕明州(今宁波)大院判,居大晦(今鄞县),配韩氏,有四子,
承志、承适、承奕、承登。为明派的始祖。
以上四派,继而演变为马岙、静安、明伦、学东、乌坑、百官、崧城等派。又演而为徽
派、婺派、括昌、镇江等派系。子系繁衍。星罗棋布。因此有俞樾(赐进士出身,曾官翰林
院编修、河南学政)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上虞崧城俞氏家乘》作序时有言曰:江
南无二俞。江南无二俞的说法,虽不尽全面,但也说明了江南俞氏大多尊六世祖俞稠为始祖。
七世祖俞珣这一支派,后裔迁居新昌城乡,子孙繁盛,称为望族。其中有辗转迁徙至嵊
州,至上虞百官、崧城(今崧厦)等地。至宋代,钱塘人十五始祖俞梁(1067-1148),
字翼宸,号云庵,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俞梁在宋哲宗元符三年中进士,曾任御
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他活得很长,享年82岁,在当时应该是寿星了。葬于温渎(今
绍兴县华舍街道)。俞梁生三子:亨衢、亨宗、亨道。
俞亨宗,宋隆兴元年进士,仕秘书阁修撰,直显谟阁,自越城蕺山徙温渎睦桥(周家桥),
卒后谥文达,葬睦桥西北笠帽溇。旧有俞尚书墓。生前著有《山林思古录》、《垂轩稿》、《宏
词习业》等著作。至明代俞亨宗的后裔分迁徙绍兴、上虞的陶里、型塘、斗门、容山、瓦窑
头、高泽、横江、潭底等十处,后世称为十族俞,共奉俞亨宗为一世祖。明代时,上虞崧城
二十二世俞仁一,迁徙到了绍兴斗门(今越城区斗门镇)。这一支后来成为大族。昭公俞仁
一为斗门俞氏的始祖
上虞先人
上虞的俞氏分二派三大支,百官俞氏、崧城俞氏源出一派,还有一个虞东俞氏另成一派。
俞珣传之三世俞仁裕,生有三子:伯深、伯潜、伯渊。次子伯潜由新昌五峰迁居上虞丰惠东
门外,成为虞东俞氏始祖。三子伯渊为百官、崧厦俞氏始祖。
十世祖、俞伯渊字崇静行兴三,为俞姓第十世。
生于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八月廿五日。娶陈氏,生四子。文兴、文旺、文雅、文
应。卒于雍熙三年丙戍(986年)五月十九日,享年五十五岁。徙剡西山里,墓在剡。
十世祖、俞伯潜字季隐,行兴九,为俞姓第十世。
十一世祖、俞文应为俞姓十一世。(俞伯渊之子)(从五峰山迁嵊州乌坑)
十三世祖、俞仕字元孙,行享十,为俞姓第十三世。(俞仕从嵊县游谢乡乌坑迁百官湖
下)(为百官俞氏始迁祖)
十四世祖、俞廷贵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贵为明州督造指挥使)生二子俞夔(明正德二十
年(1517)进士)、俞稷(俞稷嘉靖二年(1523)进士)。
十四世祖、俞廷玉为俞姓第十四世。(俞廷玉生三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
四人均为明朝名将,建立奇勋,功绩封侯。俞廷玉官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
太祖倚为左右手,至正十八年攻安庆不克殁于阵,赐葬安庆八卦门,甲辰十一月追封河间郡
公,谥武烈。
明朝开国功臣,本濠州满塘人,至元四年(1338),徙庐州路巢县为民。至正十二年,江
淮兵起,彭赵以妖惑众,江淮人多应之。廷玉集义旅与其部属金花姐、李普胜等结寨联军。
十四年入巢湖姥山岛团扎水寨,结廖永安弟兄等联络以御寇乱。时妖党左君弼据庐州与之有
隙,廷玉等数战于庐阳不利,遭其困。十五年春,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
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
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
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侍驾渡
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
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十六年三月,定台城,克镇江,授元帅。又取丹阳,破宁国长枪军,复池州、枞阳。至
正十八年四月,又克栅江营,获元将赵牛儿、伪池州元帅洪均等人船,进江南枢密院佥事,
太祖倚为肱股。时太祖驻池州,双刀赵普胜引兵争之,为太祖败走。未几,普胜复扰沙子港,
诸将皆不敌。九月,太祖谴廷玉领水陆大军攻之,普胜自安庆至枞阳设伏,潜横铁索于水中。
十九日,廷玉督舟师至,船挂索不能行,为普胜所败,偕从官、卫士等俱殁于阵。赠龙虎上
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武烈。
妻黄氏,子三人,通海、通源、通渊。
十五世祖、俞通海(13291366),字碧泉,为俞姓第十五世。元代江淮行省安丰路安
丰县(今安徽寿县安丰镇)人,河间郡公俞廷玉长子。后至元四年(1338),随父避祸徙居庐
阳巢县。
元末政化不行,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
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