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谯杨柳)
304不锈钢的固溶处理热处理工艺
摘要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304奥氏体不锈钢试块进行
1050℃保温30min固溶处理,分别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冷却。结果发现得出组织均为单相奥氏
体,水中冷却不锈钢硬度更高,说明水冷后获得更大的内应力。原材料进行650℃保温60min
敏化处理和800℃保温60min敏化处理,对比得出在800℃保温60min时更容易发生晶间腐
蚀。因此,304不锈钢热处理时应避免在敏化温度区间内较高温度停留较长的时间。
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含Ni8%—10%、C
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
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加入S,Ca,Se,等元素,
则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
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等的腐蚀。此类钢中的含碳量若低于0.03%或含Ti、N,就可
显著提高其耐晶间腐蚀性能。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各行各业
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5]。
304奥氏体不锈钢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钢,具有良好的腐蚀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性
能;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处理硬化现象,无磁性。用于家庭用品(餐具、橱柜、
锅炉、热水器),汽车配件,医疗器具,建材,化学,食品工业,船舶部件。根据不同的要
求,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有: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和去应力处理等[6,7],由其应
用的广泛性,其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对生产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实验方法实验原材料为304
奥氏体不锈钢(国内牌号为0Cr18Ni9)化学成分为碳≤0.08%,硅≤1.00%,锰≤2.00%,
磷≤0.045%,硫0.03%,镍8.0%—10.5%,铬18%—20%。原材料通过热轧而成,切割成
直径20mm,高20mm的圆柱体试样。对试样分别在1050℃,保温30min空冷和水冷进行固溶
处理,在650℃并保温1h段后空冷和800℃并保温1h空冷至室温,进行敏化处理。对原材
料和热处理试样采用洛氏硬度计和金相显微镜进行硬度和金相组织分析。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原材料夹杂物的测定结果
按照国标《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法,对原材料非金
属夹杂物如图1所示,在100倍下与标准图对比,可以得出原材料含有两类夹杂物。沿轧制
方向排成一列为氧化铝类(B类),从粒度粗细和长度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形态比小,
成黑色无规则分布的颗粒为球状氧化物类(D类),从粒度和数量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
所以测定结果为细系B1.5,细系D1.5。因此,夹杂物等级符合国家标准。
2.2原材料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原材料金相组织如图2所示。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
浸蚀10min。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根据《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晶粒
度可评定为5.5级。另外,晶粒中伴有孪晶,黑点为非金属夹杂物。从金相图片可看出此
原材料已经经过固溶处理。原材料各种硬度测量如表1所示,硬度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值为
HB187左右。
表1原材料各种硬度测量值表
测量次数
硬度值
1
187
2
185
3
189
4
190
5
186
平均值
187.4
/HBW
2.3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3.1固溶处理对组织的影响
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原材料加热到1050℃,保温30min,通过快冷至室温,进行重新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后的组织如图3,图4所示。图3为空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图4为水
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10min。
从金相组织照片可以看出,固溶处理后的金相试样比较难腐蚀,晶界不是很明显。此
金相组织为奥氏体晶粒,晶粒比较均匀细小,并伴有孪晶,黑点为碳化物。根据《GB/T6394
—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进行评级,空冷后晶粒度为5.5级左右,与原材料晶粒度
相比变化不大,因此也可以推知原材料的固溶处理时也是进行空冷的。水冷后晶粒度有所增
大,为6.5级左右。
2.3.2固溶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固溶处理时空冷和水冷所得的各种硬度值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当冷却速率
提高时,奥氏体不锈钢的硬度也相应地增加。奥氏体不锈钢在冷却时并没有组织的变化,而
硬度却升高了。这是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在快速冷却时,外层受急冷收缩而变硬,内部温度仍
然高而软,由于外层之收缩而受塑性压缩变形。如同受到冲床加工,上下收缩而横向膨胀。
由于外冷内热,继续冷却到室温则内部之收缩较外层多。由于内部的收缩在外层产生压缩应
力,这种热应力使其表面有极大压应力,促使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抗疲劳强度增加,硬度也增
加[8]。由于这种残余压应力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好的作用。因此,在奥氏体不锈钢固溶
处理时用水冷比用空冷好。
2.3.3敏化处理
敏化处理是指已经过固溶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在500—850℃度加热,将铬原子从奥
氏体中以Cr23C6碳化物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界腐蚀敏感性增强,这
就是敏化处理。工艺1: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650℃,并保温60min,然后出炉空冷
到室温。敏化后在不同倍率下看到的金相组织如图6中A、B图所示。工艺2:将304奥氏
体不锈钢加热到800℃,并保温1h,然后出炉空冷到室温。敏化后在不同倍率下看到的金相
组织如图6中C、D所示。浸蚀方法均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
时间均为10min。从金相组织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浸蚀条件下,650℃保温60min敏化时组
织的晶界腐蚀不明显。而800℃保温60min敏化时组织的晶界腐蚀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在
敏化温度区间(一般为500—900℃)较高温度时,晶界附近的奥氏体中的铬元素更容易以
Cr23C6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了晶界附近奥氏体中的铬元素减少,使得此处的电位降低,
使得此处更容易被腐蚀。当敏化温度不是很高,而且敏化保温时间不够长时,Cr23C6析出
并没有聚集在晶界上,而以点蚀的形式分散在晶粒里,因此金相照片中的晶粒上有着弥散的
Cr23C6析出物。界腐蚀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在敏化温度区间(一般为500—900℃)较高
温度时,晶界附近的奥氏体中的铬元素更容易以Cr23C6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了晶界附
近奥氏体中的铬元素减少,使得此处的电位降低,使得此处更容易被腐蚀。当敏化温度不是
很高,而且敏化保温时间不够长时,Cr23C6析出并没有聚集在晶界上,而以点蚀的形式分
散在晶粒里,因此金相照片中的晶粒上有着弥散的Cr23C6析出物。
3结论
通过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如下:
(1)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不锈钢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固溶后水冷比空冷获得的表面
硬度更高,而且表面是残余压应力,对其他力学性能也有利。
(2)可以得出敏化后的奥氏体不锈钢十分容易被腐蚀。而且,敏化温度越高,敏化时
间越长,敏化后的晶间腐蚀倾向越大。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热处理时一定避免在敏化区间内
进行。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谯杨柳)
304不锈钢的固溶处理热处理工艺
摘要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304奥氏体不锈钢试块进行
1050℃保温30min固溶处理,分别在水中和在空气中冷却。结果发现得出组织均为单相奥氏
体,水中冷却不锈钢硬度更高,说明水冷后获得更大的内应力。原材料进行650℃保温60min
敏化处理和800℃保温60min敏化处理,对比得出在800℃保温60min时更容易发生晶间腐
蚀。因此,304不锈钢热处理时应避免在敏化温度区间内较高温度停留较长的时间。
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含Ni8%—10%、C
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
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加入S,Ca,Se,等元素,
则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
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等的腐蚀。此类钢中的含碳量若低于0.03%或含Ti、N,就可
显著提高其耐晶间腐蚀性能。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各行各业
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5]。
304奥氏体不锈钢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钢,具有良好的腐蚀性、耐热性、低温强度和机械性
能;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处理硬化现象,无磁性。用于家庭用品(餐具、橱柜、
锅炉、热水器),汽车配件,医疗器具,建材,化学,食品工业,船舶部件。根据不同的要
求,其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有: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和去应力处理等[6,7],由其应
用的广泛性,其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对生产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实验方法实验原材料为304
奥氏体不锈钢(国内牌号为0Cr18Ni9)化学成分为碳≤0.08%,硅≤1.00%,锰≤2.00%,
磷≤0.045%,硫0.03%,镍8.0%—10.5%,铬18%—20%。原材料通过热轧而成,切割成
直径20mm,高20mm的圆柱体试样。对试样分别在1050℃,保温30min空冷和水冷进行固溶
处理,在650℃并保温1h段后空冷和800℃并保温1h空冷至室温,进行敏化处理。对原材
料和热处理试样采用洛氏硬度计和金相显微镜进行硬度和金相组织分析。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原材料夹杂物的测定结果
按照国标《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法,对原材料非金
属夹杂物如图1所示,在100倍下与标准图对比,可以得出原材料含有两类夹杂物。沿轧制
方向排成一列为氧化铝类(B类),从粒度粗细和长度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形态比小,
成黑色无规则分布的颗粒为球状氧化物类(D类),从粒度和数量可以判断是细系,1.5级。
所以测定结果为细系B1.5,细系D1.5。因此,夹杂物等级符合国家标准。
2.2原材料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
原材料金相组织如图2所示。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
浸蚀10min。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根据《GB/T6394—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晶粒
度可评定为5.5级。另外,晶粒中伴有孪晶,黑点为非金属夹杂物。从金相图片可看出此
原材料已经经过固溶处理。原材料各种硬度测量如表1所示,硬度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值为
HB187左右。
表1原材料各种硬度测量值表
测量次数
硬度值
1
187
2
185
3
189
4
190
5
186
平均值
187.4
/HBW
2.3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3.1固溶处理对组织的影响
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原材料加热到1050℃,保温30min,通过快冷至室温,进行重新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后的组织如图3,图4所示。图3为空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图4为水
冷后的试样金相组织。浸蚀方法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10min。
从金相组织照片可以看出,固溶处理后的金相试样比较难腐蚀,晶界不是很明显。此
金相组织为奥氏体晶粒,晶粒比较均匀细小,并伴有孪晶,黑点为碳化物。根据《GB/T6394
—2002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进行评级,空冷后晶粒度为5.5级左右,与原材料晶粒度
相比变化不大,因此也可以推知原材料的固溶处理时也是进行空冷的。水冷后晶粒度有所增
大,为6.5级左右。
2.3.2固溶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固溶处理时空冷和水冷所得的各种硬度值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当冷却速率
提高时,奥氏体不锈钢的硬度也相应地增加。奥氏体不锈钢在冷却时并没有组织的变化,而
硬度却升高了。这是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在快速冷却时,外层受急冷收缩而变硬,内部温度仍
然高而软,由于外层之收缩而受塑性压缩变形。如同受到冲床加工,上下收缩而横向膨胀。
由于外冷内热,继续冷却到室温则内部之收缩较外层多。由于内部的收缩在外层产生压缩应
力,这种热应力使其表面有极大压应力,促使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抗疲劳强度增加,硬度也增
加[8]。由于这种残余压应力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好的作用。因此,在奥氏体不锈钢固溶
处理时用水冷比用空冷好。
2.3.3敏化处理
敏化处理是指已经过固溶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在500—850℃度加热,将铬原子从奥
氏体中以Cr23C6碳化物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界腐蚀敏感性增强,这
就是敏化处理。工艺1: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650℃,并保温60min,然后出炉空冷
到室温。敏化后在不同倍率下看到的金相组织如图6中A、B图所示。工艺2:将304奥氏
体不锈钢加热到800℃,并保温1h,然后出炉空冷到室温。敏化后在不同倍率下看到的金相
组织如图6中C、D所示。浸蚀方法均为高氯化铁5g,盐酸10mL,酒精500mL混合液,浸蚀
时间均为10min。从金相组织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浸蚀条件下,650℃保温60min敏化时组
织的晶界腐蚀不明显。而800℃保温60min敏化时组织的晶界腐蚀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在
敏化温度区间(一般为500—900℃)较高温度时,晶界附近的奥氏体中的铬元素更容易以
Cr23C6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了晶界附近奥氏体中的铬元素减少,使得此处的电位降低,
使得此处更容易被腐蚀。当敏化温度不是很高,而且敏化保温时间不够长时,Cr23C6析出
并没有聚集在晶界上,而以点蚀的形式分散在晶粒里,因此金相照片中的晶粒上有着弥散的
Cr23C6析出物。界腐蚀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在敏化温度区间(一般为500—900℃)较高
温度时,晶界附近的奥氏体中的铬元素更容易以Cr23C6的形式沿晶界析出,造成了晶界附
近奥氏体中的铬元素减少,使得此处的电位降低,使得此处更容易被腐蚀。当敏化温度不是
很高,而且敏化保温时间不够长时,Cr23C6析出并没有聚集在晶界上,而以点蚀的形式分
散在晶粒里,因此金相照片中的晶粒上有着弥散的Cr23C6析出物。
3结论
通过对304奥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如下:
(1)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不锈钢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固溶后水冷比空冷获得的表面
硬度更高,而且表面是残余压应力,对其他力学性能也有利。
(2)可以得出敏化后的奥氏体不锈钢十分容易被腐蚀。而且,敏化温度越高,敏化时
间越长,敏化后的晶间腐蚀倾向越大。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热处理时一定避免在敏化区间内
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