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小石潭记》读后感(通用27篇)
2024年5月29日发(作者:邝博瀚)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通用2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
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
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读后感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
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
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
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
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
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
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
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
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
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
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
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
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
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
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
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
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
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
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础——石。
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
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
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
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
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
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
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
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
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
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小石潭记》读后感2
在小丘上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着树林,可以听到水声。水声滴答
滴答的响着,这声音清脆而响亮,这声音好似翡翠碰撞的声音。既然
是水那就前去看看,好歹我也是人,我也要喝水。走近一看,下方不
远处有一小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
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
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
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这潭水清澈见底,水中有百许条鱼,那
可谓是人间天堂啊,要什么有什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
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
段暗的看不见。再看看两岸是犬牙般的山脉,就感觉是在狗的嘴巴里
一样,感觉时不时就会被“它”给咀嚼了,越想越吓人,这可能就是
为什么古人说不能久留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还有别的可能。
小石潭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难道说小石潭是这些石犬的'饮水盆?
不排除这种可能。不知溪水的源头,但往上游走绝对没错,我倒想看
看这“小石潭”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
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
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前往了上游。上游的风景确实
没有下游的那么美,但是路上的风景也给我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惊喜。
再往上游走,这里的花不知为什么逐渐变多了,溪水也逐渐地变
多了,难道这不是一条小溪?是湖?继续往上游走,视野逐渐开阔了
起来,到达了上游的顶端,确实如我所说,不是一条简单的小溪,也
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座湖。这湖水就如翡翠一般碧绿清澈湖旁有着许
多的花草树木,这些花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种与世隔绝的魅力,就感
觉花在说“请你来我们这里吧,与世隔绝吧,我们这有着你需要的一
切,起床了!起床了!”什么等等?
起床?不是吧?我没听错吧?
“起床了!快点起床了!”
哦,不!这一切的一切全都归根到底是一场梦。要是这是真的那
我岂不是真的找到了小石潭的秘密。唉,要是是真实的而且还是在古
代那我真打算隐居在这美丽的“天堂”,毕竟我也是人类呀,我也不
想看到战争,我也不想看到会死人呀,谁有不想看到美丽的世界,干
净的地球,碧蓝的天空。
《小石潭记》读后感3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着佩环的脆响落入心间。洋洋洒洒的三
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华美清雅,浑然一体间仿佛又是处处雕琢,
暗托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数笔之下,确实变幻
莫测,意蕴深远。一汪名不见经传的清水,究竟寄托了多少故事?
——题记
柳宗元为访小石潭,费了不少周折,“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心乐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声,却让作者隔篁竹而闻而心却
乐之,还要用“鸣佩环”来喻之,满心的向往还要反复强调,似乎有
一点夸张过了头的感觉。然而想到柳宗元是为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
那这细小清越的流水声何尝不是他少年轻狂的理想呢?对于有所成就
的渴望,对从政的风光,富足生活的向往,一个“了”字,道尽所有
年少轻狂。“伐竹取道,不见小潭,水尤清冽”,为访小潭,不惜伐
竹取道,层层向内,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坛。远观政坛,是
多么清澈,玲珑狭小,脉络清晰,还有各式各样的奇石,为其平添了
姿色。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让作者心情激荡,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们,
走近他们,进而得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妙动人的
未来景色。
走进小潭,发现其中的鱼似乎“皆若空游无所依”,然而当“日
光下澈”时,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纠葛。有的鱼看似呆愣,可当你
要接近它,触及它时,却灵敏地躲开,官场上互相暗中纠葛的黑暗已
跃然纸上,“似与游者相乐”,更像一句讽刺般的感叹。
作者又远远向小石潭源头望去,却发现溪水曲折,像蛇一样阴森
毒辣,连波光都时隐时现,政治官场的黑暗完全显现出来,那曲折蜿
蜒的慢慢道路,勾心斗角的坎坷过程,让作者心中苍凉,连源头似乎
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树闭塞了这里的眼界,寂寥凄凉,充满了自私
自利的悲剧性色彩,于是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愿离去,实则是被这里怵人的寒气逼走
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记》,却极其隐晦迷离地回顾了自己从进入政
坛,参加改革,到失败被贬的政治历程。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许是柳宗元脑海中的零星幻想
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处景观而已,但柳宗元这位高超的技师,用
大自然诗一般的语言叙写出自己坎坷历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无限阴郁中的一丝宽慰罢了。
《小石潭记》读后感4
一只落魄的雄鹰立于笼中,它的爪尖布满了伤痕,紧攀着铁丝,
喉咙里似是发出一声沉重的嚎鸣,不再声嘶力竭,却依旧直击人心。
鹰眼不复清明,混沌的绝望中涵盖了几分渺茫的企盼。
铁丝笼被拴挂在窗边,雄鹰望向茫茫苍空,窗外候鸟南飞,它似
乎离这自由只毫厘之差,但这铁丝笼又牢牢束缚了它。
柳宗元便是那只雄鹰,初入朝为官的他心怀壮志,野心勃勃,满
怀着一片为国为民之心,到底年少,壮志酬筹,只想如那雄鹰一般搏
击长空,遨游天际,他想作出一番事业,他渴望报效国家,终身为民,
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无愧于心。他与众多历史人物一样,期望完成个
人的伟业与抱负。
但现实的囚笼在无形之中网住了他,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
元被贬往他地,就这样,他怀着不甘苦闷的心落入了牢笼,他的羽翼
尚且稚嫩,他的一腔热血尚未洒向神州大地,便被一刀斩断,折损摧
残,他心有志向却不能报,徒留伤悲。
柳宗元渴望寄情于山水,以期忘却心中的愤懑,凄苦。所以他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所以他看到青葱的树木,
摇曳的枝柳,清凉的水流,密布的鱼影,便心生安宁幽静之意。但当
他见到那蜿蜒曲折,交错不齐的溪流时,当他感受到拂过面颊的冰凉
之意时,那几丝苦闷抑郁却又缠绕在心头,一圈又一圈,未能缚住他
的身,却逐渐束缚了他的心。这忧伤的情绪在短暂的封闭后,便打开
了闸门,如同潮水般涌来,无以遏制。柳宗元不愿再细思内心的伤怀,
就匆忙离开。
柳宗元是孤高清傲的,是刚直倔强的。他不同于陶渊明的归隐林
泉的高洁志趣,亦没有苏轼光风霁月的胸怀,他喜爱这山水情趣,但
他终生渴盼的仍旧是实现个人的抱负。他的失意,他的悲观情绪,促
使他写下了多少千古绝句,但这流芳百世的诗句中却是鲜少能见到积
极之意,当代读者字字斟酌,只是寻出了一颗凄楚悲凉的心。他心陷
其中,久久不能自己,他深沉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甚是寂静
寥落。
柳宗元终其一生,自云巅到崖底,抉择他命运的,是个人的性格,
也是时代酿就的悲剧。他所向往的,所期盼的,所悲凉的,在那样浑
浊的世间,只能黯然逝去。
那只雄鹰伤痕依旧,埋藏在鹰眼深处的企盼竟是暗淡了些,它久
久地凝望着窗外,所有的伤都已不必用声音来传达,它只是这么静静
立着,便能够触及它眼里浓浓的凄苦。
2024年5月29日发(作者:邝博瀚)
《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通用2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
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
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读后感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国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
和诗人,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先
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为见习官)、礼部员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
等职。他和同时代的韩愈、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等八人,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写散文的能
手。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
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
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
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
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
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
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
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
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
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
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
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
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
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
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础——石。
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
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
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
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
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
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
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
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
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
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小石潭记》读后感2
在小丘上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着树林,可以听到水声。水声滴答
滴答的响着,这声音清脆而响亮,这声音好似翡翠碰撞的声音。既然
是水那就前去看看,好歹我也是人,我也要喝水。走近一看,下方不
远处有一小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
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
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
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这潭水清澈见底,水中有百许条鱼,那
可谓是人间天堂啊,要什么有什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
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
段暗的看不见。再看看两岸是犬牙般的山脉,就感觉是在狗的嘴巴里
一样,感觉时不时就会被“它”给咀嚼了,越想越吓人,这可能就是
为什么古人说不能久留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还有别的可能。
小石潭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难道说小石潭是这些石犬的'饮水盆?
不排除这种可能。不知溪水的源头,但往上游走绝对没错,我倒想看
看这“小石潭”里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
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
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前往了上游。上游的风景确实
没有下游的那么美,但是路上的风景也给我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惊喜。
再往上游走,这里的花不知为什么逐渐变多了,溪水也逐渐地变
多了,难道这不是一条小溪?是湖?继续往上游走,视野逐渐开阔了
起来,到达了上游的顶端,确实如我所说,不是一条简单的小溪,也
不是一条河,而是一座湖。这湖水就如翡翠一般碧绿清澈湖旁有着许
多的花草树木,这些花有着独特的魅力,一种与世隔绝的魅力,就感
觉花在说“请你来我们这里吧,与世隔绝吧,我们这有着你需要的一
切,起床了!起床了!”什么等等?
起床?不是吧?我没听错吧?
“起床了!快点起床了!”
哦,不!这一切的一切全都归根到底是一场梦。要是这是真的那
我岂不是真的找到了小石潭的秘密。唉,要是是真实的而且还是在古
代那我真打算隐居在这美丽的“天堂”,毕竟我也是人类呀,我也不
想看到战争,我也不想看到会死人呀,谁有不想看到美丽的世界,干
净的地球,碧蓝的天空。
《小石潭记》读后感3
宛如一曲清幽的小令,和着佩环的脆响落入心间。洋洋洒洒的三
百字,宛若天成,如玉璞般华美清雅,浑然一体间仿佛又是处处雕琢,
暗托情愫。一潭普普通通的清泉,在柳宗元寥寥数笔之下,确实变幻
莫测,意蕴深远。一汪名不见经传的清水,究竟寄托了多少故事?
——题记
柳宗元为访小石潭,费了不少周折,“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环,心乐之。”只是一股小小的流水声,却让作者隔篁竹而闻而心却
乐之,还要用“鸣佩环”来喻之,满心的向往还要反复强调,似乎有
一点夸张过了头的感觉。然而想到柳宗元是为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
那这细小清越的流水声何尝不是他少年轻狂的理想呢?对于有所成就
的渴望,对从政的风光,富足生活的向往,一个“了”字,道尽所有
年少轻狂。“伐竹取道,不见小潭,水尤清冽”,为访小潭,不惜伐
竹取道,层层向内,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慕想的政坛。远观政坛,是
多么清澈,玲珑狭小,脉络清晰,还有各式各样的奇石,为其平添了
姿色。这些奇石恐怕就是范仲淹等改革派吧。
清水,奇石,不由得让作者心情激荡,想要迫不及待地加入他们,
走近他们,进而得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美妙动人的
未来景色。
走进小潭,发现其中的鱼似乎“皆若空游无所依”,然而当“日
光下澈”时,便影布石上,互相暗中纠葛。有的鱼看似呆愣,可当你
要接近它,触及它时,却灵敏地躲开,官场上互相暗中纠葛的黑暗已
跃然纸上,“似与游者相乐”,更像一句讽刺般的感叹。
作者又远远向小石潭源头望去,却发现溪水曲折,像蛇一样阴森
毒辣,连波光都时隐时现,政治官场的黑暗完全显现出来,那曲折蜿
蜒的慢慢道路,勾心斗角的坎坷过程,让作者心中苍凉,连源头似乎
也找不到了。
坐在小石潭旁,竹树闭塞了这里的眼界,寂寥凄凉,充满了自私
自利的悲剧性色彩,于是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柳宗元走了,看似是自愿离去,实则是被这里怵人的寒气逼走
的。短短一篇《小石潭记》,却极其隐晦迷离地回顾了自己从进入政
坛,参加改革,到失败被贬的政治历程。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看,小石潭也许是柳宗元脑海中的零星幻想
或是大自然中被借用的一处景观而已,但柳宗元这位高超的技师,用
大自然诗一般的语言叙写出自己坎坷历程。
那片小石潭,只是无限阴郁中的一丝宽慰罢了。
《小石潭记》读后感4
一只落魄的雄鹰立于笼中,它的爪尖布满了伤痕,紧攀着铁丝,
喉咙里似是发出一声沉重的嚎鸣,不再声嘶力竭,却依旧直击人心。
鹰眼不复清明,混沌的绝望中涵盖了几分渺茫的企盼。
铁丝笼被拴挂在窗边,雄鹰望向茫茫苍空,窗外候鸟南飞,它似
乎离这自由只毫厘之差,但这铁丝笼又牢牢束缚了它。
柳宗元便是那只雄鹰,初入朝为官的他心怀壮志,野心勃勃,满
怀着一片为国为民之心,到底年少,壮志酬筹,只想如那雄鹰一般搏
击长空,遨游天际,他想作出一番事业,他渴望报效国家,终身为民,
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无愧于心。他与众多历史人物一样,期望完成个
人的伟业与抱负。
但现实的囚笼在无形之中网住了他,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
元被贬往他地,就这样,他怀着不甘苦闷的心落入了牢笼,他的羽翼
尚且稚嫩,他的一腔热血尚未洒向神州大地,便被一刀斩断,折损摧
残,他心有志向却不能报,徒留伤悲。
柳宗元渴望寄情于山水,以期忘却心中的愤懑,凄苦。所以他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所以他看到青葱的树木,
摇曳的枝柳,清凉的水流,密布的鱼影,便心生安宁幽静之意。但当
他见到那蜿蜒曲折,交错不齐的溪流时,当他感受到拂过面颊的冰凉
之意时,那几丝苦闷抑郁却又缠绕在心头,一圈又一圈,未能缚住他
的身,却逐渐束缚了他的心。这忧伤的情绪在短暂的封闭后,便打开
了闸门,如同潮水般涌来,无以遏制。柳宗元不愿再细思内心的伤怀,
就匆忙离开。
柳宗元是孤高清傲的,是刚直倔强的。他不同于陶渊明的归隐林
泉的高洁志趣,亦没有苏轼光风霁月的胸怀,他喜爱这山水情趣,但
他终生渴盼的仍旧是实现个人的抱负。他的失意,他的悲观情绪,促
使他写下了多少千古绝句,但这流芳百世的诗句中却是鲜少能见到积
极之意,当代读者字字斟酌,只是寻出了一颗凄楚悲凉的心。他心陷
其中,久久不能自己,他深沉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甚是寂静
寥落。
柳宗元终其一生,自云巅到崖底,抉择他命运的,是个人的性格,
也是时代酿就的悲剧。他所向往的,所期盼的,所悲凉的,在那样浑
浊的世间,只能黯然逝去。
那只雄鹰伤痕依旧,埋藏在鹰眼深处的企盼竟是暗淡了些,它久
久地凝望着窗外,所有的伤都已不必用声音来传达,它只是这么静静
立着,便能够触及它眼里浓浓的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