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明清陕西商帮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四大历史作用”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袭乐蓉)

明清陕西商帮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四大历史作用”

一、陕商前缘

远在原始社会中期,神农氏“召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财,日中为市”,从而创造了人

类历史上最早的市场,即雍市。从那时候起,陕西商人作为中国商人的始祖就开始活动在陕

西这块土地上。

进入文明社会后,周王朝周公秉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商业管理制度,

即“工商食官管理体制”以及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对中国商业历史产生过几千

年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商人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

征战中,产生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大商贾,如秦始皇之仲父吕不韦;陇上巨富王宗汉,牲畜用

山谷量;巴寡妇清,资财合5亿人民币,资助秦始皇修长城,并提供秦陵墓成江河的水银,

显示了陕西商人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汉代陕西商人更是中国商人的主要代表,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中表明陕西籍

的商人就有30余人之多,陕西兴平的马援,经商陇上成富翁,后弃商从戎,成为著名将领,

号称“伏波将军”,留下了赫赫战功。

进入隋唐时代,陕西由于国都所在,陕西商人更是以“国商”的身份从事商贸活动,

产生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在通往罗马的丝绸之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的主要是陕西商人,

其中长安商人窦乂,将生意做到了罗马,开的商铺号称“窦家店”;大唐西市商人王酒胡,

一次为政府捐资就相当于全国一年的盐税;长安商人王元宝,敢与唐明皇比富,致使唐明皇

长啸“朕,富不及元宝!”,大唐西市商人韩嫣,每次出行携带大量金豆子,随行抛撒,人们

争捡金豆,形成西市一景。

陕西几千年商业的发展,为明清陕西商帮以“天下第一商帮”的姿态,率先登上历史

舞台奠定了雄厚的商业文化基础。

二、陕西古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陕西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完善化、规划化、统一化三个阶段,历经秦汉、隋唐、明

清三次商业浪潮,至明末农民起义、回民起义两次打击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原始时期的商品交换

黄帝号有熊氏,曾居陕西黄陵县一带,是个游牧部落。炎帝族,号称神农氏,原居渭

河流域,是个农耕部落。神农氏“教民稼穑”,今岐山杨凌的“教稼台”就反映了这一史实。

黄帝族东进后,与炎帝族结成联盟,并在向南发展中汇聚了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

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黄帝的三大举措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大举措:

1)、黄帝族南迁,扩大了分工,促进了交换。黄帝族南迁后,除仍从事畜牧业外,又

致力于发展手工业,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共工主金,以造铜器;元

妃嫘祖劝蚕,以丝为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交换日益成为经常性的制度——此段不上墙,

连同前面一句放查询,以下类同。

2)、黄帝兴办了一系列有利于交换的事业。黄帝命“共鼓、货狄作舟”,邑夷作车。

加大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扩大了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

3)、黄帝设度量衡,命“隶首作算数”,“设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这些为交

换的发展在技术上做了准备。

在陕西临潼姜寨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中,就有商品交换媒介贝饰的发现。到炎帝(一说

即神农氏,居关中渭河流域)时代,出现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的景象。(陕西志)

2、周朝商业和商人规范化。

夏商时期,居于商丘的殷人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后来的陕西周人灭商,就将从事

这种行业的人称为殷商之人——商人,并将商人从事的买卖业务活动,称作为“商业”。

周灭商后,周公旦(姬姓)告诉殷商遗民继续经商。“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

母”(《尚书·酒诰》)。意即周公旦允许殷商遗民牵牛车到远方做买卖,得钱后可以孝养父母。

周人建立的周朝是中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他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管理制

度——“工商食官”体制,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严格控制市场的制度。

“周人重农”,从这一政策理念出发,周王朝对商人和商业实行严格的政府控制。商

务奴隶和手工业奴隶一样,都是人身隶属于官府,“工商食官”一般自由民只是在农闲时,

才允许从事一点商业活动。周公在告诫殷商遗民时说:“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

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周朝对市场及其交易活动,实行严格的管理。

西周王城中的市,采取“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王城周围五百里都设有固定

的市,“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并对交易商品和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这一套官府控

制市场的非自由贸易制度,既反映了商业和市场发展初期的一般需要,又限制了商业和市场

的发展,对后世的商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者言善政,莫不颂于三代”。

3、秦统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基本制度

进入春秋时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僵化的“工商食官”体制,使市场

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使土地私有制完全合法化,私

有制观念随之深入人心,这便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驱动力,使秦人在列国中最先确

立了“经济理性人”的意识,儿子借给父亲耕具,就觉得是个很大的恩惠;婆母不经儿媳的

许可,使用簸箕扫帚,立即受到儿媳的责备。商鞅确立郡县制,统一赋税,为商品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条件。

《史记·货殖列传》有很准确的描述,“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4、第一次发展浪潮

汉代的商品经济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这首先是刘汉王朝多次强制迁徙,六

国旧贵族及其高赀商人的后裔于长安周边地区,一方面易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另一方面,

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使陕西商人的力量因六国贵族商人的加入而获得了大的增长,

致使长安“五方杂厝,风俗不绝,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其次,汉王朝立都

长安,使“长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实地流播于世。长安城人物殷富,规模庞大,比当时的

罗马城大三倍以上,是国际大都市和全国商业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

汉代的长安市场又具有开放性,“自京师至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

无非街衢互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也”,形成陕西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

潮。

5、第二次发展浪潮

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大动脉,有力保证了京师的物质供应。《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

常转漕东南之粟”。隋文帝仁寿四年派人到蒲州黄河岸边“收商贾船得数百艘。”

进入唐代后,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时

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经济的

发展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内贸强劲、外贸发达。二是市场广大,商业繁兴。隋唐时期社会

经济的强盛,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使陕西商人以天子脚下,首善之民的优势,获得了第

二次大的发展浪潮。

6、第三次发展浪潮

由于西北边境内缩而成为边疆重地,为了护卫中原,明政府以陕西为边防建设的重点

地区予以高度重视。“明边重西北”在陕西实行了一系列培植经济奖励垦殖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主要有:一是陕西兴修水利,浚通渠堰,以增加粮食生产。二是为了寓兵于边,在

陕西大兴屯田。其中又以陕西军屯在有明一代成绩最为显著。到明代中叶,西安府位列全国

产粮区前茅,明代陕西农业生产的雄厚实力和处于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清初,

在陕西先行屯垦,由官给步军牛具种子,以广耕作。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

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政策,陕西商人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形成第三次高潮。

1、陕西商帮对推动明清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明清五百年间,陕西商人把大量江南和楚豫土布贩运到西北,每年把约2700万匹

江南标布贩回陕西改卷后销往西北各地,已占到江南标布年商品量的90%以上。

2)明清五百年间,陕西商人在明代西北茶马交易中,贩运陕西紫阳茶和四川保宁茶

每年不下115万斤;入清后又大量贩运湖南安化茶到西北各省,每年不下4100万斤;在川

藏边地,贩运“五属边茶”到藏区每年不少于4500万斤,为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各省人民“不

得茶,则困以病”的饮食之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明清食盐贸易领域陕西商人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明代的两淮和两浙盐场,陕西商

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位列各盐商之首。成化叶淇变法后,徽商跳跃式发展,陕西盐商也是

仅次于他们的第二大盐业资本集团。入清后陕西盐商弃淮入川,在四川井盐的运销产领域占

据着统治地位,川盐资本秦人十居其八,以其雄厚资金和开放性经营思想一手促成了四川并

盐业的繁荣.并在“川盐入黔”、“川盐济楚”中占主导地位。

4)陕西商人在从事西部畜牧产品与中部农耕产品的交换中占具优势地位。明代以来

贩运西北的皮革、药材、木材以及水烟到中原乃至江南各地是陕西商人的基本业务。

2、陕西商帮对促使明清之际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有重大贡献。

1)陕西商帮是推动江南、川、贵丝织业市场经济萌芽产生的重要力量之一。“陕西为

自古蚕桑之地,今日久废驰,绸帛资于江浙”。当时经营丝绸的陕西商人统称为“标商”,“四

方商客来买绸缕纱绢者,西标为最”,“资银来者动以千万计,供应奢华,同行争胜”,从而

使江南丝织的兴衰与“商客之盛衰”形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2)陕西商帮是推动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场经济萌芽产生最基本的力量。在明代苏松

嘉杭标布的主要市场在西北,每年大量陕西“标客”携银数万两十数万两,到江南购布。一

个标客一次就购布千万匹,使江南土布商品量3千万匹的百分之九十被西商捆载而去,巨大

推动了江南土布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江南土布业的市场经济萌芽在明代有十分突出的地

位。

3)陕西商帮促成了秦巴山区冶铁、木厢、造纸以及关中焙茶、制革、水烟、和特种

手工行业的市场经济萌芽。清代中叶在政府开发秦巴政策引导下,陕西商人把大量商业利润

转化为生产投资,在秦巴山区开设铁厂、木厂、纸厂,使山内手工业的市场经济萌芽生长发

育了百余年,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和相当规模。同时,陕西商人在经营中西部商品流通中,又

促使关中地区的焙茶、制革、水烟手工制造业市场经济萌芽得到发展。

4)陕西商帮直接促使了四川井盐业市场经济萌芽的产生。清初陕西商人以租引代销

的方式挤入川盐运销,为开辟川盐在贵、黔、楚各岸的市场做出了贡献。嘉道(嘉庆、道光)

后陕西商人又把贩盐利润转化为盐井投资,创造性的以契约合营、股权合营的股份公司形式,

为川盐生产开辟了征集资本的渠道,井掌握着川盐生产投资的80%以上,使川盐生产的市

场经济萌芽得到长足发展。

3、陕西商帮对于西部经济的初步开发起了先驱者的作用

1)陕西商人开发并培植了甘肃经济。陕西商人在从事甘、宁各地药材,皮毛的外销

业务过程中,使陇上经济与中原经济接轨,从而把西部纳人了全国经济的运转过程。1932

年,甘省一地“水烟外销者共计约8833096斤,价值2174099元;药材外销58?8500r,价值

820426元;皮毛外销699120斤,价值}642990元,三项归齐总价值为7637506元”。

同朝的陕西商人在兰州一手培植的水烟生产,使“甘省外销货物之最有希望者为水烟

丝,最能够影响甘省一般经济之荣枯者亦为水烟丝„„水烟为甘省一大利源矣。”水烟业在

兰州兴起又为甘肃提供了极大的就业市扬,使“甘肃省内,直接间接依赖水烟为生者,总计

男女老幼人数约30万人,仅兰州一地至少也有5万人以上„„已占兰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左右。”

2)陕西商人一手开发了川边经济。陕西商人在康定经商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在他们

的努力下,使打箭炉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变为因山而城的川藏贸易总汇,其“资本之雄厚,

规模之阔大,态度之佳良,目光之敏税,在康地商业中,皆为首屈。”在陕商带动下,川商

“居住之久,羡慕陕商,而以小资本尝试成功者,或川人之为陕商司柜存钞后,自己经营者”。

(打箭炉陕商表)

入清后,陕西商人又把贸易活动推进到深人藏区的道孚,东西果洛、巴塘乃至于青藏

边区的玉树、结古,使陕西人的店号遍布藏区各地。清末,陕商又赴甘孜和炉霍做生意.使

该地区的商情顿行活跃,市场因之勃兴。

3)陕西商人促进了伊盟草原畜牧经济的开发。自隆庆五年俺答汁率部降明后,大量

陕北榆林、神木、定边的边商携带布匹、茶叶等中原产品闯入草原,为蒙地经济注入了新的

活力,使蒙古族“岁无二衣”的穷困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他们贩回蒙地的皮革、药材又进一

步促进了塞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草原与内地经济的联系。

4)陕西商人还促使贵州经济得恢复和发展。清代初中期,从事“入黔”川盐贩运业

务的陕西商人,在川黔边岸从事川盐运销和购运当地土特产品的商贸活动,为“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经济带来新的生机。仁怀县茅台村因“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而成

为商业重镇。遵义府自川盐兴贩后,“使遵义成为贵州最富饶的地区”。

4、陕西商帮对陕西经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帮中,唯有陕西商帮是依靠本土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著名

商帮。因此,陕西商人在500年的商贸活动中,能够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

势,在完成“三个转换”即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地域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把技术、

资本存量转换为技术和资本增量过程中,有力推动了陕西经济的发展.

1)陕西商人利用关中农业藏粮甚丰的优势,纳粟中盐,从而有力推动了关中农业生

产的发展;发挥陕南产茶的优势,大量贩运陕西茶产到边关各地,有力推动了陕南茶区的经

济的发展;在秦巴山矿冶铸铁,伐木作厢,沤竹造纸,广种木耳、药材,使沉寂千年的秦巴

老林第一次进入全面开发;在陕北培植农牧兼营的皮毛经济。这些使陕西在陕甘回民起义前

的数百年间,保持着“潼关以西,既富且饶、土木妖异”的经济发展态势。

2)陕西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有勾通西域的丝绸古道.处于西部地区的龙头地位。明

清以来的陕西商人大力发展中西部转运贸易,实现了地域优势向效益优势的转换。明初到清

末的500年间,陕西商人在陕、甘、青、宁、藏、川、蒙、黔、贵的广大范围内,贩茶于川

湘,运布于江浙,销盐于川淮,鬻[yù]皮于陇伊,一手开通了以苏松嘉杭为起点,经襄汉达

于龙驹、三原又北上陇坂直趋新疆、俄罗斯、中亚的国际贸易通道。在这条横跨欧亚的贸易

通道上,每年把江南、中原的茶叶、土布、丝绸、珍玩贩往陕西而货于西北,又把西部的皮

革、药材、烟草、木材运回陕西而贾于东南,使陕西的泾阳、三原成为西部商品集散总汇和

金融划汇中心,发挥着西北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3)陕西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发祥地,十三朝京兆皇都的历史地位,使陕西集中了

全国的能工巧匠,积淀了丰富的技术和文化存量。明清以来的陕西商人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文

化优势,将各地农产原料贩回陕西加工制造,再转卖他省,使陕西成为西部大宗日用商品的

加工制造中心,在实行来料加工中把技术存量转化为技术增量,极大增强了陕西的经济实力,

使陕西“市无懒农,田无荒土”,保持着当时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袭乐蓉)

明清陕西商帮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四大历史作用”

一、陕商前缘

远在原始社会中期,神农氏“召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财,日中为市”,从而创造了人

类历史上最早的市场,即雍市。从那时候起,陕西商人作为中国商人的始祖就开始活动在陕

西这块土地上。

进入文明社会后,周王朝周公秉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商业管理制度,

即“工商食官管理体制”以及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对中国商业历史产生过几千

年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商人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

征战中,产生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大商贾,如秦始皇之仲父吕不韦;陇上巨富王宗汉,牲畜用

山谷量;巴寡妇清,资财合5亿人民币,资助秦始皇修长城,并提供秦陵墓成江河的水银,

显示了陕西商人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汉代陕西商人更是中国商人的主要代表,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中表明陕西籍

的商人就有30余人之多,陕西兴平的马援,经商陇上成富翁,后弃商从戎,成为著名将领,

号称“伏波将军”,留下了赫赫战功。

进入隋唐时代,陕西由于国都所在,陕西商人更是以“国商”的身份从事商贸活动,

产生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在通往罗马的丝绸之路上,从事商贸活动的主要是陕西商人,

其中长安商人窦乂,将生意做到了罗马,开的商铺号称“窦家店”;大唐西市商人王酒胡,

一次为政府捐资就相当于全国一年的盐税;长安商人王元宝,敢与唐明皇比富,致使唐明皇

长啸“朕,富不及元宝!”,大唐西市商人韩嫣,每次出行携带大量金豆子,随行抛撒,人们

争捡金豆,形成西市一景。

陕西几千年商业的发展,为明清陕西商帮以“天下第一商帮”的姿态,率先登上历史

舞台奠定了雄厚的商业文化基础。

二、陕西古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陕西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完善化、规划化、统一化三个阶段,历经秦汉、隋唐、明

清三次商业浪潮,至明末农民起义、回民起义两次打击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原始时期的商品交换

黄帝号有熊氏,曾居陕西黄陵县一带,是个游牧部落。炎帝族,号称神农氏,原居渭

河流域,是个农耕部落。神农氏“教民稼穑”,今岐山杨凌的“教稼台”就反映了这一史实。

黄帝族东进后,与炎帝族结成联盟,并在向南发展中汇聚了其他部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

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黄帝的三大举措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大举措:

1)、黄帝族南迁,扩大了分工,促进了交换。黄帝族南迁后,除仍从事畜牧业外,又

致力于发展手工业,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共工主金,以造铜器;元

妃嫘祖劝蚕,以丝为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交换日益成为经常性的制度——此段不上墙,

连同前面一句放查询,以下类同。

2)、黄帝兴办了一系列有利于交换的事业。黄帝命“共鼓、货狄作舟”,邑夷作车。

加大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扩大了商品交换的空间范围。

3)、黄帝设度量衡,命“隶首作算数”,“设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这些为交

换的发展在技术上做了准备。

在陕西临潼姜寨原始社会村落遗址中,就有商品交换媒介贝饰的发现。到炎帝(一说

即神农氏,居关中渭河流域)时代,出现了“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所”的景象。(陕西志)

2、周朝商业和商人规范化。

夏商时期,居于商丘的殷人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后来的陕西周人灭商,就将从事

这种行业的人称为殷商之人——商人,并将商人从事的买卖业务活动,称作为“商业”。

周灭商后,周公旦(姬姓)告诉殷商遗民继续经商。“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

母”(《尚书·酒诰》)。意即周公旦允许殷商遗民牵牛车到远方做买卖,得钱后可以孝养父母。

周人建立的周朝是中国奴隶社会鼎盛时期。他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管理制

度——“工商食官”体制,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严格控制市场的制度。

“周人重农”,从这一政策理念出发,周王朝对商人和商业实行严格的政府控制。商

务奴隶和手工业奴隶一样,都是人身隶属于官府,“工商食官”一般自由民只是在农闲时,

才允许从事一点商业活动。周公在告诫殷商遗民时说:“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

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周朝对市场及其交易活动,实行严格的管理。

西周王城中的市,采取“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王城周围五百里都设有固定

的市,“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并对交易商品和交易时间有严格限制。这一套官府控

制市场的非自由贸易制度,既反映了商业和市场发展初期的一般需要,又限制了商业和市场

的发展,对后世的商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者言善政,莫不颂于三代”。

3、秦统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基本制度

进入春秋时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僵化的“工商食官”体制,使市场

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使土地私有制完全合法化,私

有制观念随之深入人心,这便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驱动力,使秦人在列国中最先确

立了“经济理性人”的意识,儿子借给父亲耕具,就觉得是个很大的恩惠;婆母不经儿媳的

许可,使用簸箕扫帚,立即受到儿媳的责备。商鞅确立郡县制,统一赋税,为商品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条件。

《史记·货殖列传》有很准确的描述,“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4、第一次发展浪潮

汉代的商品经济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这首先是刘汉王朝多次强制迁徙,六

国旧贵族及其高赀商人的后裔于长安周边地区,一方面易于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另一方面,

培植了陕西商人的社会基础,使陕西商人的力量因六国贵族商人的加入而获得了大的增长,

致使长安“五方杂厝,风俗不绝,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其次,汉王朝立都

长安,使“长安商人”第一次名副其实地流播于世。长安城人物殷富,规模庞大,比当时的

罗马城大三倍以上,是国际大都市和全国商业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

汉代的长安市场又具有开放性,“自京师至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

无非街衢互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也”,形成陕西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

潮。

5、第二次发展浪潮

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大动脉,有力保证了京师的物质供应。《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

常转漕东南之粟”。隋文帝仁寿四年派人到蒲州黄河岸边“收商贾船得数百艘。”

进入唐代后,唐太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时

期,“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社会经济的

发展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内贸强劲、外贸发达。二是市场广大,商业繁兴。隋唐时期社会

经济的强盛,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使陕西商人以天子脚下,首善之民的优势,获得了第

二次大的发展浪潮。

6、第三次发展浪潮

由于西北边境内缩而成为边疆重地,为了护卫中原,明政府以陕西为边防建设的重点

地区予以高度重视。“明边重西北”在陕西实行了一系列培植经济奖励垦殖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主要有:一是陕西兴修水利,浚通渠堰,以增加粮食生产。二是为了寓兵于边,在

陕西大兴屯田。其中又以陕西军屯在有明一代成绩最为显著。到明代中叶,西安府位列全国

产粮区前茅,明代陕西农业生产的雄厚实力和处于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清初,

在陕西先行屯垦,由官给步军牛具种子,以广耕作。政府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

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政策,陕西商人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形成第三次高潮。

1、陕西商帮对推动明清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明清五百年间,陕西商人把大量江南和楚豫土布贩运到西北,每年把约2700万匹

江南标布贩回陕西改卷后销往西北各地,已占到江南标布年商品量的90%以上。

2)明清五百年间,陕西商人在明代西北茶马交易中,贩运陕西紫阳茶和四川保宁茶

每年不下115万斤;入清后又大量贩运湖南安化茶到西北各省,每年不下4100万斤;在川

藏边地,贩运“五属边茶”到藏区每年不少于4500万斤,为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各省人民“不

得茶,则困以病”的饮食之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明清食盐贸易领域陕西商人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明代的两淮和两浙盐场,陕西商

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位列各盐商之首。成化叶淇变法后,徽商跳跃式发展,陕西盐商也是

仅次于他们的第二大盐业资本集团。入清后陕西盐商弃淮入川,在四川井盐的运销产领域占

据着统治地位,川盐资本秦人十居其八,以其雄厚资金和开放性经营思想一手促成了四川并

盐业的繁荣.并在“川盐入黔”、“川盐济楚”中占主导地位。

4)陕西商人在从事西部畜牧产品与中部农耕产品的交换中占具优势地位。明代以来

贩运西北的皮革、药材、木材以及水烟到中原乃至江南各地是陕西商人的基本业务。

2、陕西商帮对促使明清之际中国市场经济的萌芽有重大贡献。

1)陕西商帮是推动江南、川、贵丝织业市场经济萌芽产生的重要力量之一。“陕西为

自古蚕桑之地,今日久废驰,绸帛资于江浙”。当时经营丝绸的陕西商人统称为“标商”,“四

方商客来买绸缕纱绢者,西标为最”,“资银来者动以千万计,供应奢华,同行争胜”,从而

使江南丝织的兴衰与“商客之盛衰”形成休戚与共的关系。

2)陕西商帮是推动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场经济萌芽产生最基本的力量。在明代苏松

嘉杭标布的主要市场在西北,每年大量陕西“标客”携银数万两十数万两,到江南购布。一

个标客一次就购布千万匹,使江南土布商品量3千万匹的百分之九十被西商捆载而去,巨大

推动了江南土布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江南土布业的市场经济萌芽在明代有十分突出的地

位。

3)陕西商帮促成了秦巴山区冶铁、木厢、造纸以及关中焙茶、制革、水烟、和特种

手工行业的市场经济萌芽。清代中叶在政府开发秦巴政策引导下,陕西商人把大量商业利润

转化为生产投资,在秦巴山区开设铁厂、木厂、纸厂,使山内手工业的市场经济萌芽生长发

育了百余年,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和相当规模。同时,陕西商人在经营中西部商品流通中,又

促使关中地区的焙茶、制革、水烟手工制造业市场经济萌芽得到发展。

4)陕西商帮直接促使了四川井盐业市场经济萌芽的产生。清初陕西商人以租引代销

的方式挤入川盐运销,为开辟川盐在贵、黔、楚各岸的市场做出了贡献。嘉道(嘉庆、道光)

后陕西商人又把贩盐利润转化为盐井投资,创造性的以契约合营、股权合营的股份公司形式,

为川盐生产开辟了征集资本的渠道,井掌握着川盐生产投资的80%以上,使川盐生产的市

场经济萌芽得到长足发展。

3、陕西商帮对于西部经济的初步开发起了先驱者的作用

1)陕西商人开发并培植了甘肃经济。陕西商人在从事甘、宁各地药材,皮毛的外销

业务过程中,使陇上经济与中原经济接轨,从而把西部纳人了全国经济的运转过程。1932

年,甘省一地“水烟外销者共计约8833096斤,价值2174099元;药材外销58?8500r,价值

820426元;皮毛外销699120斤,价值}642990元,三项归齐总价值为7637506元”。

同朝的陕西商人在兰州一手培植的水烟生产,使“甘省外销货物之最有希望者为水烟

丝,最能够影响甘省一般经济之荣枯者亦为水烟丝„„水烟为甘省一大利源矣。”水烟业在

兰州兴起又为甘肃提供了极大的就业市扬,使“甘肃省内,直接间接依赖水烟为生者,总计

男女老幼人数约30万人,仅兰州一地至少也有5万人以上„„已占兰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左右。”

2)陕西商人一手开发了川边经济。陕西商人在康定经商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在他们

的努力下,使打箭炉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变为因山而城的川藏贸易总汇,其“资本之雄厚,

规模之阔大,态度之佳良,目光之敏税,在康地商业中,皆为首屈。”在陕商带动下,川商

“居住之久,羡慕陕商,而以小资本尝试成功者,或川人之为陕商司柜存钞后,自己经营者”。

(打箭炉陕商表)

入清后,陕西商人又把贸易活动推进到深人藏区的道孚,东西果洛、巴塘乃至于青藏

边区的玉树、结古,使陕西人的店号遍布藏区各地。清末,陕商又赴甘孜和炉霍做生意.使

该地区的商情顿行活跃,市场因之勃兴。

3)陕西商人促进了伊盟草原畜牧经济的开发。自隆庆五年俺答汁率部降明后,大量

陕北榆林、神木、定边的边商携带布匹、茶叶等中原产品闯入草原,为蒙地经济注入了新的

活力,使蒙古族“岁无二衣”的穷困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他们贩回蒙地的皮革、药材又进一

步促进了塞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草原与内地经济的联系。

4)陕西商人还促使贵州经济得恢复和发展。清代初中期,从事“入黔”川盐贩运业

务的陕西商人,在川黔边岸从事川盐运销和购运当地土特产品的商贸活动,为“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经济带来新的生机。仁怀县茅台村因“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而成

为商业重镇。遵义府自川盐兴贩后,“使遵义成为贵州最富饶的地区”。

4、陕西商帮对陕西经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在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帮中,唯有陕西商帮是依靠本土资源和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著名

商帮。因此,陕西商人在500年的商贸活动中,能够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

势,在完成“三个转换”即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地域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把技术、

资本存量转换为技术和资本增量过程中,有力推动了陕西经济的发展.

1)陕西商人利用关中农业藏粮甚丰的优势,纳粟中盐,从而有力推动了关中农业生

产的发展;发挥陕南产茶的优势,大量贩运陕西茶产到边关各地,有力推动了陕南茶区的经

济的发展;在秦巴山矿冶铸铁,伐木作厢,沤竹造纸,广种木耳、药材,使沉寂千年的秦巴

老林第一次进入全面开发;在陕北培植农牧兼营的皮毛经济。这些使陕西在陕甘回民起义前

的数百年间,保持着“潼关以西,既富且饶、土木妖异”的经济发展态势。

2)陕西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有勾通西域的丝绸古道.处于西部地区的龙头地位。明

清以来的陕西商人大力发展中西部转运贸易,实现了地域优势向效益优势的转换。明初到清

末的500年间,陕西商人在陕、甘、青、宁、藏、川、蒙、黔、贵的广大范围内,贩茶于川

湘,运布于江浙,销盐于川淮,鬻[yù]皮于陇伊,一手开通了以苏松嘉杭为起点,经襄汉达

于龙驹、三原又北上陇坂直趋新疆、俄罗斯、中亚的国际贸易通道。在这条横跨欧亚的贸易

通道上,每年把江南、中原的茶叶、土布、丝绸、珍玩贩往陕西而货于西北,又把西部的皮

革、药材、烟草、木材运回陕西而贾于东南,使陕西的泾阳、三原成为西部商品集散总汇和

金融划汇中心,发挥着西北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3)陕西是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发祥地,十三朝京兆皇都的历史地位,使陕西集中了

全国的能工巧匠,积淀了丰富的技术和文化存量。明清以来的陕西商人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文

化优势,将各地农产原料贩回陕西加工制造,再转卖他省,使陕西成为西部大宗日用商品的

加工制造中心,在实行来料加工中把技术存量转化为技术增量,极大增强了陕西的经济实力,

使陕西“市无懒农,田无荒土”,保持着当时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