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盖鸥)
解读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心理
具有自传特点的小说——《在异乡》,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
篇小说之一,是其文学创作风格与娴熟写作技巧的具体表现。在小说
中,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受伤军人前往法国米兰开展康
复治疗的一个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与厌恶,小说通过一个
正处于异乡的年轻美国军人的视角,展示出了残酷战争给当时人们带
来的永不愈合的伤痛,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可被摧毁,但永远无
法被打败”的硬汉形象[1]。
一、小说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指对小说中叙述内容进行观察的一个特定角度,而小
说叙述内涵则依赖于观察人或是叙述人,从而使得不同叙述视角,展
现出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而反映出不同叙事人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而对于同一件事件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或是评价,也并不是偶然为之,
而是真实的体现出了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物的看法与态度。而《在
异乡》这部小说就属于一部自传体式的短篇小说,由一名美国伤残士
兵的角度来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
明威为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到真实战斗情况,担任了美国红十字会救护
司机,于1918年前往意大利前线为战争伤残士兵输送物资,并因此受
到伤害,后获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救助勋章。所以说,《在异
乡》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同作者本人的参战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一个美国士兵的角度来揭露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情况,而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大大
拉近了作者同读者间的距离,使得文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本部小说中,将第一人称“我”作为其叙事视角,讲述了“我”
在意大利米兰医院的所见所闻,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
真实的感受到小说叙事的场景与内容。在这里,作者通过这种聚焦式
的叙事视角,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了“摄像机”,
将当时发生的所有一切客观的“拍摄”下来,没有添加任何主观的臆
断与想法,没有任何评论性的语言出现,仅仅只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对
事件进行叙述,即使是在少有的人物对话中,作者也没有加入对事情
的评价与评论,仅仅只是将人物间的原本对话记录下来,从而使得读
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作品人物特点与叙述事件,塑造出性格更加鲜
明的人物形象[2]。
二、小说叙事方式
在对叙事话语时距进行研究的时候,热奈特提出了四种时距叙述
方式,“描写停顿”就是其中的一种,指的就是在故事时间之外,对
故事中人物外貌或是景物展开描写,而同“描写停顿”相对应的一种
叙述方式就是“省略”,即直接将事物略去而不提,而且在“省略”
这类极快与“描写停顿”这类极慢叙述运动间,又有着两不同的叙述
形式——简短概括叙述与详细场景叙述[3]。而海明威的《在异乡》这
部小说,在其叙述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比如叙事者对“我”
同其他人物站前的一些生活场景与战时如何受伤的细节进行了省略处
理,却又在小说开篇用“描写停顿”的叙述手法具体描绘了米兰深秋
的景色,并且在景色描写过程中,还应用了大量具有直观性且只能被
定冠词修饰的具体名词词组。据韩礼德与哈桑理论表示,在语篇中,
其定冠词有着照应功能,而名词在语篇中,若第一次出现时就与定冠
词一起应用,则属于外照应形式,即语言项目意义解释直接取决于语
篇外部环境中的某一事物[4]。而在开篇景色描写中,所运用的诸如
the fall/the dark/the wind/the snow等名词词组,就可将读者对深
秋景色、黑暗、寒风与雪花等等客观事物的感想激发出来,从而更加
深入的体会到故事中的那种压抑、阴沉的氛围,而且景物描写中这些
措词的运用,还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更加热凸显出战争阴影及
其对人们带来沉重伤痛的严肃主题。
而后叙事者又以“概括叙述”方式简要讲述了一同前去治疗的几
位军人情况:一名在站前,理想是当律师,而战时担任前线突击队的
上尉,一名出身高贵却在上前线首日就因受伤而毁了鼻子,即使整形
也无法使其鼻子变得端正,而至今仍蒙着黑丝娟的年轻军人,而其中
的一名意大利少校则是叙事者详细叙述的对象。比如讲到受伤少校得
知自己新婚妻子噩耗的时候,“不禁失声痛哭”,而后 “抬着头,挺
着胸,保持军人姿态,昂然而去”,将一个坚韧不屈的“硬汉形象”
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少校同“我”就婚姻问题而进行的一段对话,
虽从字面上而言,似乎有点答非所问,但其中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却是异常深刻的,真实的反映出了少校心中的苦痛与激愤,而且少校
同“我”之间的最后一段对话,更是揭露了其痛苦的原因:
“对不起”,他说,“我……不会粗鲁。我的妻子刚刚去世了,你
一定要原谅我。”
“哦”,我说,感觉不舒服的他,“我很难过”,他站在那里,
咬着下唇。“很难”,他说,“我不能放弃我自己,……我完全无法让
自己”,他说并哽咽着。
一般来说,人物对话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场景描绘,可将人物个
性真实得反映出来,而在通过上述对话,则将一个性格坚毅且深情的
血性汉子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而在作者“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
壳下,流动着及其深刻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在这里,少
校正是那种海明威式的“硬汉”——尽管他如今的生活已经被是战争
摧残,时刻被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却仍不失风度,将“硬汉”的形
象表现得异常深刻[5]。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方面,其人物对话也多
选用的是极具性格化与口语化的的省略句与简单句,且对话之间,也
极少应用连接词,通过这样一种叙事手法,既使得整部小说的节奏有
所加快,又使得故事的真实感与人物对话的自然感得到明显的增强,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小说叙事语气
所谓“语气”,指作者或是叙事者对故事人物、场景与事件进行
描述时所具有的一种态度,而故事语气同人们平日说话语气一样,也
可反映出叙事者的喜欢、讨厌、赞赏、反对等情绪与态度。下面,文
章就从意象选择、词汇与修辞运用三方面对《在异乡》这部小说的叙
述语气展开具体分析。
首先,意象选择方面,主要有动物意象、事物意象与人物意象三
类。第一,关于动物意象,在海明威小说中,时常应用象征主义方式
来深化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心理特点,尤其是他经常应用一种或是多
种动物形象的描写来引出文章,将动作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来反映出
主人公的情感状态,从而使读者更易理解小说中时常出现却又没有表
述出来的内容。如在小说中开篇对店门外野味是这样表述的,“雪花
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
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在这里,“僵死的狐
狸,被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与生命正处于飘摇之中的小鸟”均代表着
“死亡和生存世界的残酷无情”,也象征着“一群在战火纷飞中带伤
离开战场的伤兵形象”,此刻笼罩他们的是“战争的血腥、不幸与死
亡”,反衬出了深受战争影响的伤兵痛苦、孤独的心态[6];第二,关
于事物意象,在写到前往医院的路与桥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薄暮
时分穿过市区,有3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
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3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
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
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在这里,路与桥的选择,则象征
着“伤兵对生和死的抉择”,而对于海明威来说,选择是具有一定自
由的,当你选择了,则意味着你在面对这个凶险社会的时候并没有感
到恐惧,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你获得了自由,在这句话中,“warm”
这个单词的反复出现,则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伤兵对温暖世界的向往,
对生命的渴求;第三,关于人物意象,在小说中,“医生”象征着
“美国的众多官僚政客”,他们为了鼓动美国青年加入战争,大肆宣
扬“战争是爱国的行为,是光荣的,是为了永远结束战争而战的,是
拯救似世界的圣战”,到头来,只是一个骗人的把戏,借以表达作者
对美国官僚的愤怒与不满;而小说中少校在历经身体、心理与爱情的
多种伤痛之后,仍保持着军人的姿态,未违背做人的原则,则海明威
式的“硬汉形象”的真实体现。
其次,词汇的反复应用。如在“我”与少校就婚姻问题进行探讨
的时候,反映出了少校对结婚的极力反对,而“结婚也会失去的”这
句短语的强调,则暗示着少校此刻并没有痛失爱妻的苦痛中脱离出来。
最后,反讽修辞手法的应用。如“我”在描写小男孩时是这样说
的,
“The boy’s face covered with……What did the doctor also can
’t get his nose.”在这里作者通过这句话对战争的荒谬与残酷进行讽
刺,悲叹此刻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荒谬,并对战争与现实世界抱以了
否定的评价。
总而言之,就《在异乡》这部作品而言,饱含着极为深刻的艺术
感染力,不仅揭露了故事中人物对战争的厌恶与苦痛心态,而且饱含
着作者对因战争受伤的人们的同情,以此来引起读者对战争、死亡与
人生的深入思考,通过独特的叙述艺术阐释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引导读者从“八分之一”的显露部分去挖掘出其“八分之七”的隐于
水下部分的深刻寓意。
本文来源:《芒种》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盖鸥)
解读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心理
具有自传特点的小说——《在异乡》,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
篇小说之一,是其文学创作风格与娴熟写作技巧的具体表现。在小说
中,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受伤军人前往法国米兰开展康
复治疗的一个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与厌恶,小说通过一个
正处于异乡的年轻美国军人的视角,展示出了残酷战争给当时人们带
来的永不愈合的伤痛,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可被摧毁,但永远无
法被打败”的硬汉形象[1]。
一、小说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指对小说中叙述内容进行观察的一个特定角度,而小
说叙述内涵则依赖于观察人或是叙述人,从而使得不同叙述视角,展
现出不同的故事内容,进而反映出不同叙事人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而对于同一件事件所产生的不同看法,或是评价,也并不是偶然为之,
而是真实的体现出了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物的看法与态度。而《在
异乡》这部小说就属于一部自传体式的短篇小说,由一名美国伤残士
兵的角度来讲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
明威为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到真实战斗情况,担任了美国红十字会救护
司机,于1918年前往意大利前线为战争伤残士兵输送物资,并因此受
到伤害,后获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救助勋章。所以说,《在异
乡》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同作者本人的参战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一个美国士兵的角度来揭露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情况,而其中的第一人称视角也大大
拉近了作者同读者间的距离,使得文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本部小说中,将第一人称“我”作为其叙事视角,讲述了“我”
在意大利米兰医院的所见所闻,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
真实的感受到小说叙事的场景与内容。在这里,作者通过这种聚焦式
的叙事视角,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了“摄像机”,
将当时发生的所有一切客观的“拍摄”下来,没有添加任何主观的臆
断与想法,没有任何评论性的语言出现,仅仅只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对
事件进行叙述,即使是在少有的人物对话中,作者也没有加入对事情
的评价与评论,仅仅只是将人物间的原本对话记录下来,从而使得读
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知作品人物特点与叙述事件,塑造出性格更加鲜
明的人物形象[2]。
二、小说叙事方式
在对叙事话语时距进行研究的时候,热奈特提出了四种时距叙述
方式,“描写停顿”就是其中的一种,指的就是在故事时间之外,对
故事中人物外貌或是景物展开描写,而同“描写停顿”相对应的一种
叙述方式就是“省略”,即直接将事物略去而不提,而且在“省略”
这类极快与“描写停顿”这类极慢叙述运动间,又有着两不同的叙述
形式——简短概括叙述与详细场景叙述[3]。而海明威的《在异乡》这
部小说,在其叙述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比如叙事者对“我”
同其他人物站前的一些生活场景与战时如何受伤的细节进行了省略处
理,却又在小说开篇用“描写停顿”的叙述手法具体描绘了米兰深秋
的景色,并且在景色描写过程中,还应用了大量具有直观性且只能被
定冠词修饰的具体名词词组。据韩礼德与哈桑理论表示,在语篇中,
其定冠词有着照应功能,而名词在语篇中,若第一次出现时就与定冠
词一起应用,则属于外照应形式,即语言项目意义解释直接取决于语
篇外部环境中的某一事物[4]。而在开篇景色描写中,所运用的诸如
the fall/the dark/the wind/the snow等名词词组,就可将读者对深
秋景色、黑暗、寒风与雪花等等客观事物的感想激发出来,从而更加
深入的体会到故事中的那种压抑、阴沉的氛围,而且景物描写中这些
措词的运用,还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更加热凸显出战争阴影及
其对人们带来沉重伤痛的严肃主题。
而后叙事者又以“概括叙述”方式简要讲述了一同前去治疗的几
位军人情况:一名在站前,理想是当律师,而战时担任前线突击队的
上尉,一名出身高贵却在上前线首日就因受伤而毁了鼻子,即使整形
也无法使其鼻子变得端正,而至今仍蒙着黑丝娟的年轻军人,而其中
的一名意大利少校则是叙事者详细叙述的对象。比如讲到受伤少校得
知自己新婚妻子噩耗的时候,“不禁失声痛哭”,而后 “抬着头,挺
着胸,保持军人姿态,昂然而去”,将一个坚韧不屈的“硬汉形象”
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少校同“我”就婚姻问题而进行的一段对话,
虽从字面上而言,似乎有点答非所问,但其中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却是异常深刻的,真实的反映出了少校心中的苦痛与激愤,而且少校
同“我”之间的最后一段对话,更是揭露了其痛苦的原因:
“对不起”,他说,“我……不会粗鲁。我的妻子刚刚去世了,你
一定要原谅我。”
“哦”,我说,感觉不舒服的他,“我很难过”,他站在那里,
咬着下唇。“很难”,他说,“我不能放弃我自己,……我完全无法让
自己”,他说并哽咽着。
一般来说,人物对话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场景描绘,可将人物个
性真实得反映出来,而在通过上述对话,则将一个性格坚毅且深情的
血性汉子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而在作者“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
壳下,流动着及其深刻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在这里,少
校正是那种海明威式的“硬汉”——尽管他如今的生活已经被是战争
摧残,时刻被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却仍不失风度,将“硬汉”的形
象表现得异常深刻[5]。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方面,其人物对话也多
选用的是极具性格化与口语化的的省略句与简单句,且对话之间,也
极少应用连接词,通过这样一种叙事手法,既使得整部小说的节奏有
所加快,又使得故事的真实感与人物对话的自然感得到明显的增强,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小说叙事语气
所谓“语气”,指作者或是叙事者对故事人物、场景与事件进行
描述时所具有的一种态度,而故事语气同人们平日说话语气一样,也
可反映出叙事者的喜欢、讨厌、赞赏、反对等情绪与态度。下面,文
章就从意象选择、词汇与修辞运用三方面对《在异乡》这部小说的叙
述语气展开具体分析。
首先,意象选择方面,主要有动物意象、事物意象与人物意象三
类。第一,关于动物意象,在海明威小说中,时常应用象征主义方式
来深化小说主题,突出人物心理特点,尤其是他经常应用一种或是多
种动物形象的描写来引出文章,将动作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来反映出
主人公的情感状态,从而使读者更易理解小说中时常出现却又没有表
述出来的内容。如在小说中开篇对店门外野味是这样表述的,“雪花
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
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在这里,“僵死的狐
狸,被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与生命正处于飘摇之中的小鸟”均代表着
“死亡和生存世界的残酷无情”,也象征着“一群在战火纷飞中带伤
离开战场的伤兵形象”,此刻笼罩他们的是“战争的血腥、不幸与死
亡”,反衬出了深受战争影响的伤兵痛苦、孤独的心态[6];第二,关
于事物意象,在写到前往医院的路与桥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薄暮
时分穿过市区,有3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
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3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
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
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在这里,路与桥的选择,则象征
着“伤兵对生和死的抉择”,而对于海明威来说,选择是具有一定自
由的,当你选择了,则意味着你在面对这个凶险社会的时候并没有感
到恐惧,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你获得了自由,在这句话中,“warm”
这个单词的反复出现,则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伤兵对温暖世界的向往,
对生命的渴求;第三,关于人物意象,在小说中,“医生”象征着
“美国的众多官僚政客”,他们为了鼓动美国青年加入战争,大肆宣
扬“战争是爱国的行为,是光荣的,是为了永远结束战争而战的,是
拯救似世界的圣战”,到头来,只是一个骗人的把戏,借以表达作者
对美国官僚的愤怒与不满;而小说中少校在历经身体、心理与爱情的
多种伤痛之后,仍保持着军人的姿态,未违背做人的原则,则海明威
式的“硬汉形象”的真实体现。
其次,词汇的反复应用。如在“我”与少校就婚姻问题进行探讨
的时候,反映出了少校对结婚的极力反对,而“结婚也会失去的”这
句短语的强调,则暗示着少校此刻并没有痛失爱妻的苦痛中脱离出来。
最后,反讽修辞手法的应用。如“我”在描写小男孩时是这样说
的,
“The boy’s face covered with……What did the doctor also can
’t get his nose.”在这里作者通过这句话对战争的荒谬与残酷进行讽
刺,悲叹此刻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荒谬,并对战争与现实世界抱以了
否定的评价。
总而言之,就《在异乡》这部作品而言,饱含着极为深刻的艺术
感染力,不仅揭露了故事中人物对战争的厌恶与苦痛心态,而且饱含
着作者对因战争受伤的人们的同情,以此来引起读者对战争、死亡与
人生的深入思考,通过独特的叙述艺术阐释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引导读者从“八分之一”的显露部分去挖掘出其“八分之七”的隐于
水下部分的深刻寓意。
本文来源:《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