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IT圈 admin 34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诸葛瑶)

DOI:10.16614/j.gznuj.skb.2024.02.008

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家庭教育在儿童自我发展、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其本意是“家”的教育、“身”的教育

与“根”的教育。当代家庭教育正走上一条祛魅、失魂、退化的不归之路,“离家”“离身”“离心”的“三离”倾向不断

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家庭教育基地失守、家庭教养目标走失、家教主体地位丧失是其集中体现。发挥

家庭教育独有的建基灵魂、培植善端以及人生打底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重放异彩的应然之路。要重振

家庭教育,就应秉持“回归家庭、回归身教、回归根元”的精神意旨,重显“家教”的原意初心,重构家庭教育的教养

目标,重拾家庭教育的扎根功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的教育;“三生”教育;教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4)02-0081-09

  与传统时代相比,现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教育“塌陷”的时代,其典型症候是“有家无育”“家校失

衡”“阵地失守”,家庭教育功能日渐被弱化,家庭教育地位受到学校教育的挤压,家庭教育目的被

精致利己主义者宰制。《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

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

引导和影响”。推而广之,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中接受的一切教育活动及其影响的综合,是为服

务儿童成家立业目标开展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是儿童获得本体性安全感、本源生活

经验以及本真教育教化的生命源头教育,家庭教育兴衰事关整个家庭、社会和民族发展之大计。诚

如学者所言,“家庭作为现实的生活主体安身立命的基地与精神家园,亦是构成现实社会其他组

[1]

织、群体乃至民族、社会、国家以至整个生活世界之本体性源泉与前提”。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

育在儿童一生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奠基性和前提性的重要作用。一切宏大、完美的社会改革和学

校改革蓝图实现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与配合,最终也将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品质与成效。在本

文中,我们将厘清当代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而廓清“家庭教育”的本真蕴意,找寻新时代我

国家庭教育重振之路。

  一、家庭教育的本意探寻

如果说家庭是人口繁衍、经济生产和社会再制的多功能综合体,那么,家庭教育一定是这些功

能中的“之一”而非全部,任何忽视家庭其他功能而单单重视教育功能的家庭教育都是畸形的,将

家庭教育功能置于“家庭功能体”中予以考虑才可能厘清“家庭教育”的本意,为彰显家庭教育的家

庭归属性和相对独立性提供认知基石。学者指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

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

[2]

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与之相应,家庭教育的关键属性是:它发生并服务

于家庭建设以及亲子关系的经营过程中,以新生代代际文化交接以及儿童身体社会化为内核,在儿

收稿日期:2023-1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龙宝新(1973—),男,陕西洋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童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育的本意是“家”

的教育、“身”的教育与“根”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家”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关键词首先是“家庭”,其次才是“教育”。前者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存在形式、功

能期待与根本属性。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存在、家庭生活和成员人生发展具有第一性、本体性和基

础性。教育功能、教育作用和教育影响具有从属性、附带性和伴生性。家庭教育是为了家庭生活更

加完满、家庭生产更加有力、家庭成员更能应对社会挑战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学者认为,

家庭是“生活主体生成、存在、发展的结构性现实场域”,是“集多重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微观结

[1]

。从这一角度看,家庭作为社会构”,是“生物群体、社会群体、文化群体和教育群体的复杂组合”

最底层组织和最基本单元而存在。家庭生产包蕴着人口个体生产、家庭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

及精神文化生产等丰富内容,而实现这些生产活动的基本途径正是劳动与生活。家庭教育就附生

在家庭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之中,成为家庭自身职能充分实现的助推者与支持者。进言之,家庭组

织具有三重功能:一是本体功能,如人口再生产、人群存在和经济生产等功能,这是家庭及其教育存

在的首要条件;二是辅助功能,如作为国家治理对象、休闲娱乐场所以及老中青社会帮扶组织等;三

是衍生功能,即文化再生产功能、教育教化功能以及社会传统再制功能等。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

育绝非家庭的基本功能和首要功能,而是由家庭组织衍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家庭教育

的教育属性、教育影响和教育意义不利于家庭自身职能的实现与本真地存在。所以,学者普遍认

[3]

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在于‘家庭’而不是‘教育’,在于家庭建设与经营本身”。家庭生活质量提

升、家庭成员角色归位、家庭伦理结构和谐以及家庭生产关系优化等始终是家庭教育提质增效的

关键。

正因如此,家庭教育必然具有原生性、自然性和伴随性等属性,过度将其自觉化、专门化和独立

化极易导致家庭教育偏离重心、偏离常态并走向异化。所谓原生性,是指家庭原来、原本、原初就具

4]

备的教育功能。任何家庭组织中都有家庭生活及其成员交互活动

,其间必定伴随着价值观的传

播和生存技能的传递,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且这一功能因应家庭生活的质量提高而自然升级;所

谓自然性,是指任何家庭教育都具有潜隐性和自在性,不需包装与虚饰,而是以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和天然素朴的生活教育形式体现出来,即便这一过程中有生存生活知识的传授,它也一定是裹挟在

具体生活事件中并以“就事论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谓伴随性,是指家庭教育是与家庭生产生

[5]

,是伴随家庭生产生活活动展开的一种活活动融为一体的,它“弥散在家庭成员互动的每一处”

无声无形的教育,隐藏于家庭亲子与成员间的日常互动之中,家庭教育的每一个主题都根源于家庭

生活的内容。因此,发端于家庭存在,以自然的形式展开,融渗于家庭生活之中是家庭教育的本然,

[1]

“在家庭中确立一种规则意识,就有一种教化功能”是对家庭教育自然运行方式最客观的表达。

  (二)家庭教育是“身”的教育

从家庭教育的总体属性来看,“教育”从属于并衍生于“家庭”;从其中蕴含的具体“教育”内容

来看,它是一种“育”重于“教”、“养”重于“育”、“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以

儿童身体教化为中心的“养—育—教”综合体,是滋养身体、育化心灵并范导人生的重要教育功能

体。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修身教育、修养教育、处世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参与家庭生产生活事务

中提升儿童具身性素养而非认知、思维、职业和信念等心智性素养,正是家庭教育特殊性所在。总

言之,在家庭事务参与中提升儿童的身心修养是家庭的核心“教育”蕴含所在。

首先,立足儿童身体教养的教育一定是以“养”为基本手段与目的的家庭教育。什么是“育”?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以此观之,“育”的基本含义

是“哺育、培育、抚育和养育”,意在涵育人的“善端、善性、善意、善心和善行”。在家庭中“育”“养”

合一是其根本特点,家庭教育的独有优势是“育”“养”结合、以“养”载“育”、“家”“教”融合。进言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或监护人承担“养”的责任,一方面是对儿童进行养护照护,满足儿童生活

营养需求和心智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提升儿童的身心素养与品性修养,满足儿童的情感精神营养

需求。这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授”为主要手段,以塑造儿童心智心灵为直

接目的的教育活动,而家庭教育则直接以“身体直面互动”为主要实践,以塑造儿童身体行事倾向

方式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因之,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身处生活场景、世界与事件的

“养”心灵方式,而非儿童离身情景、置身事外的“教”知识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养”的育人方式

特指基于儿童与家庭社会间的营养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具身教育方式,家庭在儿童生存发展中发挥

着生活营养基与精神营养基的双重作用。

其次,立足身体教育的教育一定是儿童在做家庭之“事”中展开的。家庭不是教室但胜似教

室,这一“教室”是家庭生活空间;家庭生活不是课堂但其教育效果却优于课堂,这一“课堂”是家庭

生活事务。事件、事情和事态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构成,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载体,儿童在“做事”中

[6]

成人成长,在“教事”中习得教养,在“事化”中完成身体建构与人格的“物化”,是家庭教育的自

然运行机制。“事情”不同于“知识”,事情与儿童身体之间构成一种互嵌式关系和生存性关系,人

在事中存在,事在人做中展开,“人—事”一体、交互生成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实现渠道;知识与儿童

心智间构成一种离身观照关系和生活指令关系,知识远离人的生存现实,难以带动人的全身发展。

学者指出,“人的‘存在’与人的‘生成’基于人所作之‘事’而相互交融”,“人‘成为’什么,与人‘从

[7]

,人与事交互作用、交互生成成就了家庭育人的事’什么样的活动或做什么样的‘事’无法相分”

意图使命。在做事中同时实现人的生存知识技能教育与人生价值观念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显著特

点,这是因为“生成于‘事’的世界,具体表现为属人的世界或人化的存在,其内在特点在于既涉及

[8]

事实界,也关乎价值界”。所以,每一个家庭生活事件、事情和事态都在塑造着儿童的生存方式

和做人态度,都在积淀儿童的做人修养,家庭生活事件即为涵养儿童身心成长的温床与课堂。

  (三)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教育成人是人的基本成长发展方式。新生代儿童是在形形色色的教育形态中成长为社会人

的。这些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想教育和精神教育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

交错的教育整体,共同支撑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理论上看,这一复杂教育整体都生根于家庭教

育,并建基于家庭教育的母体之上,一切人的教育的发端点、立基点、生长点和原生点都是儿童家庭

教育,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根”的教育。所以,“家庭育人是教育的起点,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

[9]

基础,具有一定的扎根性和奠基性”,它肩负着“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

场”的基本使命。进言之,家庭教育的根基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赋予人可教可育性,让人

接受后续一切其他教育成为可能。某种意义上看,学习是人的本能,而向善向德成长的可教育性首

先萌发于家庭中;二是赋予人以价值观底盘,人的成长始于形形色色的善端、心性和本心,它们是在

家庭中先入为主地培养建立起来的,它为“一个人建构起一个好的灵魂基础”并决定着“一个人如

[10]

何接受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最初定向”,还能为儿童赋予价值

观底色和生存发展底座,为家庭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形态提供植入点、嫁接点和生长基;三是赋予

人以原始生活经验,即建基于儿童“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的人生初始生命、生活和生存经验始

基,它是人的理解、认识、情感、意志以及精神等心智活动赖以发生的初源经验与物质内容,为其他

更高级、更自觉、更专门教育活动提供着生基盘。学者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是教育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校是

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

[12][13]

的”;家庭教育是“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生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

作为人生的生根教育、扎根教育和根本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在性、前端性和奠基性的特征与

优势,成为其他教育赖以生发立足的生长基。与之相应,家庭教育的本然内容为:一是教会儿童独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人的生长开端是摆脱依附并走向独立生存,独立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决定了人

的生存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承担的基本内容就是个体独立生存教育而非面向更高水平发展的

间接生活教育,独立生存意识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本体内容;二是开展社会融入的前端教育,即儿童

正式社会生活开始前的社会化教育。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生活的预备教育,教会儿童

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儿童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独立生存力和适应力是家庭教育的本然内容;

三是进行家庭经营技能教育,即确保家庭持续存在发展的教育,具体包括家庭成员角色教育、家庭

意识意志教育、家庭生活美德教育以及家庭事务操持技能教育等,由“家庭意志主导”的家庭教

10]

在个体自我教育与社会群体教育中发挥着媒介传导功能。一句话,家庭教育是建立新灵魂、

新个体和新生命的原生教育,是开展新生儿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起步点。

  二、当代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

如上所言,家庭教育是“家的教育”,是儿童在“家”的生活时空中所参与的一切育人活动及其

受到的教育影响,具体包括生命态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生存能力教育等。由于家长自觉施予

子女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影响都极为有限,这使得家庭教育与一般而言的“家长教育”“家规教育”以

及“门风教育”等有所不同。真正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家庭为基,一切教育活动都基于

家庭建设实践展开,确保家庭教育有优质环境支持;身教身学,家庭成员融身其中并借助身体互动

形式实现,确保家庭教育路径有效;育人本位,“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始终处于教育

核心地位,确保家庭教育方向正确。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当代我国家庭教育正呈现出“三离”,即

“离家”“离身”“离心”的不良倾向,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一道链环,筑牢家庭教育在中

国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振兴中的奠基地位显得尤为迫切。

  (一)离家:家庭教育的基地失守

[14]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最直接的‘微系统’。”家庭教育要健康进行,需要两大基本条件

支持,一是守住“家”这一教育阵地,二是确保育人方向的正确。而在当前,我国家庭的“教育”因素日

渐被掏空,家中的教育氛围变得稀薄。那种基于威严家规、谆谆家训和清晰家风的大家庭教育不复存

在。家庭教育面临基地失守的危机,家庭的教育空壳化现象悄然闪现。进言之,家庭教育“离家”现象

主要有以下四种体现:一是家庭规模缩小带来的“小家庭”教育现象,即随着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

家庭的日益增多,当代家庭正呈现出破碎、萎缩之势,难以完成对家庭新生代儿童进行全面“三生”教

育的职责,被迫将部分家庭教育功能转交给社会、学校和机构代为实施。如部分家务劳动技能训练以

及家庭生活常识学习等;二是“家庭”观念淡薄导致家庭“去教育化”现象,即随着生育婚姻观念的变

化,当代年轻人婚育年龄后延、婚姻观上注重金钱才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家庭生活遭遇“手机来

袭”、家庭事务“外包”普遍,“生而不养”“养而不育”等现象常见,导致儿童在家受教育时间缩短、家庭

生活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成员互动互学机会减少;三是信息社会相连催发家庭教育“线上化”现象,即

由于主要家庭成员异地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出现,被迫将家庭教育转移到线上社区,

基于身体具身互动的家庭教育难以展开;四是学校课后服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流行带来的家庭教育

“学校化”现象,即学校以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育”的姿态大举进犯家庭教育空间,学校教育外溢现

象严重,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消失。多数家庭教育空间被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侵

[15]

占,家庭生活更多是儿童的休息和饮食生活而非教育生活,“家庭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翻版”。以上

四种现象都是家庭教育“离家”的典型体现,它们将原本多极亲子互动受教的在家教育活动压减为有

限成员、狭小时空、虚拟社区以及教室空间中的家庭知识技能教育。家庭教育阵地一步步被小家庭

制、虚拟社区和学校教育蚕食切割,家庭教育的领地与场域面临现代社会的威胁,成为社会发展问题

的新源头。应该说,家庭是儿童灵魂成长的温床,家庭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专场,如若任由家庭教育时

空被社会、学校和网络切割,那么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人生打底、精神奠基以及生活扎根功能将无法实

现,现代人必将承担家庭教育沦陷的严重社会后果。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二)离身:家庭教养的目标走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在“家”这一生活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这一教育形态的完整受体是儿童身

体,是家庭、家长和家风在儿童身体上铭刻的教育痕迹或印记。因此,家庭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儿

童身体行为中表达出来的教养、涵养与修养,是儿童做人的气质、品格、仪容和哲学的生长,而非

单单生存知识、处世规则与生活习惯的习得。诚如学者所言,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自然流

[16]

露”,是“细节藏不住的东西”,“展现教养,就等于展现一个人灵魂的模样”。从这一角度看,

家庭教育是儿童全身心浸入其中承领到的涵养教育、教养培育和品格修炼。所谓“教养”,就是

人在待人处世中表达出来的一种优雅、稳重和高尚的风格,是人在生活中积淀而成的一系列优

美、诱人的做人品质,是现代人在社交空间,尤其是在家庭空间中和谐相处而生发的一种美德;

所谓“涵养”,就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控制住情绪的功夫或修养”,是其“行为举止的内

涵”,如知书达理、谈吐有节、态度谦和、关怀大度等处世品格的集成;所谓“修养”,是人在生活

实践中自我修行、自我反思、慎思慎独中历练出来的高雅、高尚的做人品质。无论是教养、涵养

还是修养,都是人亲身参与生活实践,并在和谐、美好生活实践中被滋养出来的,而非在离身、抽

象的学习环境中“教”出来的。无疑,培育新生代儿童的“三养”———教养、涵养和修养等是家庭

教育的本然使命和原初使命,而当前“重教轻养”“重智育轻身育”的家庭教育异化形态直接导

致了现代家庭教育的走弱。正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论证与教导不会在每个人那里产生效

果,学生的灵魂必须要被习惯事先塑造,从而以高贵的方式喜爱和憎恨,就像土地滋养种

[17]

儿童离身式家庭教育的具体样态是:一是家庭过度强调儿童身体养护和知识学习,但忽子。”

视了家庭教养功能的实现。不少家庭鼓励儿童脱离劳动、专事学习,参与大量校外培训活动和

研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儿童身体从家庭教育环境中“抽离”出来,家庭与儿童间的融身关

系被破坏,教养形成机制被斩断,身体受教的机会日渐下降。二是家庭的“教育”养分正在被耗

散。一方面,主干家庭中年轻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经验贫乏,自身身教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

儿童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营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公共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

态势强劲,家庭教育受“家庭教育学”的干预加深,儿童教养培育的主阵地外移,高营养的家庭生

活教育日渐被忽视。“家庭是现实生活世界至关重要的本体性组织,家庭教育一定是儿童融身

[1]

家庭世界、从中摄取营养的教育形态”。更进一步看,教养、涵养和修养一定是儿童具身参与

家庭生活、自我反思修炼和健康家庭生活营养的结果。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离身化倾向催生出了

一批“家庭教养”不足或缺失的儿童,成为家庭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点。

  (三)离心:家教主体的地位丧失

家庭教育的实质和内核是“教育”而非“家庭”,“家庭”是这一教育形态的搭载者与栖息者。

因之,家庭教育是指新生代儿童在“家”的生活时空中所收获的良好教益,包括人生教育、生存教育

和发展教育等。“教育”的蕴意与比重是判断家庭教育成效的首要标准,也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

贡献人生、贡献社会和贡献人类的根源所在。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形态生发的

母体与主根,是儿童参与一切其他生活的基石,能否让儿童在家庭中获得实质性和针对性教育事关

家庭教育的存亡与兴衰。进言之,家庭教育承担着教会人类幼崽最基本的生存学问技能,教给新生

代儿童最基本的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之道,教给儿童规划安置整个人生的基本知识本

领,这是由家庭教育在人类种系延绵、人类社会运行以及儿童人生全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但

遗憾的是,随着当代我国家庭生活日益走向“网络化”“学术化”和“儿童中心化”,家庭日渐难以肩

负起家庭生活适应教育、社会求生教育、社会融入教育以及人生起点教育等本体任务,导致了家庭

中“教育稀薄化”的新危机。其具体体现是:学校抽象知识教育压倒了人类生存生活教育,家庭教

育的本体内容变得稀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日渐同质化,教养涵养培育功能被架空;随着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的日渐增多,双职工家庭的普遍化。相对多世同堂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主体、功能都在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弱化;在网络化冲击下,家庭教育内容日渐被手机、被网络推送主宰,教育内容变得随意化、任性化,

[14]

随时可能陷入失控状态;在家庭教育“高期待、高投入和高焦虑”等现象影响下,家庭教育日渐

失去了对隐匿性和长效性修养素养的兴趣,转而一味关注高显示度的教育内容,如应试知识学习以

及特长才艺等级教育等,导致家庭本体教育内容与空间被大幅度压缩……正如一项研究所言,当代

青少年儿童的高频心理问题是“人格方面问题、学习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行为问题、青春期问题、

[18]

品德与价值观问题”等。正是由于家庭本体教育薄弱才滋生出了上述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好似

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当代我国家庭教育自身职责的履行水平与教育效能。

  三、当代家庭教育的重振之路

当代社会是一个变革跌宕、波浪式前进的社会。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面临特殊的生存问题

和特有的发展主题。随着家庭生活公共化的提速、线上智慧家庭的日益普遍以及家庭教育法治化

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面临回归家庭、回归教养、回归根本的新使命。积极克服离家、离身、离心

“三离”式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独有的建基灵魂、培植善端以及人生打底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

家庭教育重放异彩的应然之路。

  (一)回归家庭:重显“家教”的原意初心

家庭是家庭教育赖以运行的航母与重心,建设好家庭的实质就是创造更好的家庭教育生态,让

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立基家庭、面向家庭是培植优质家庭教育的首要考量。如前所言,家庭是人口

生产组织、经济生产组织以及社会生活组织的综合体。家庭教育蕴含于这三种组织形态之中,自然

承载着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隐性育人功能。作为一种人口生产组织,家庭承担着人类繁衍、哺育

后代、养育子女的基本功能。家庭教育是家庭更好履行这一本体功能的保障;作为一种经济生产组

织和经济共同体,家庭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培养子女基本生存技能与成才潜质。家庭教育是

这一家庭功能的辅助实现者;作为一种社会构成单元、社会参与组织和社会共同体,家庭承担着参

与社会治理、延绵社会文化并促进自然人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家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功

能。因之,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意蕴正是,在建设和谐、幸福和美好的家庭生活中带动家庭教

育的提质增效和更新换代,最大化激活家庭生产生活的教育功能,“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家庭教育的

[18]

基石,注重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自身建设”。

进言之,“好家庭”与“好家教”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将好家庭中的教育因素予以凸显、放

大和强化正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好家庭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越、充裕和满意

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为孩子提供和谐、进取和温馨的精神氛围。这就是家风,它是儿童成长的家

庭“微环境”,用好家风建设推进好家庭和好家教建设是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首要行动方向。另一

方面,好家庭的集中体现是家长(或监护人)的高素质。其自身的优雅生活方式、利他价值观念、科

学教育理解以及合理教育期待等都是家庭自身教育资源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在与这些高素质家庭

成员的良好互动中家庭教育才得以展开。“现代家庭教育职能是通过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表现出

[3]

来的”。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实质蕴意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依附、伴随并源

自家庭生活的特点,借助好家庭建设来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与载量,让好的家庭观念、家庭氛围以

及家庭生活方式等在家庭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顺利实现代际传承。换言之,家庭生活品位、家庭

文化氛围、家庭成员共事以及家庭集体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手段与着生部位。本真的家庭教育

是做好这些“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承接、代理、包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坚持在“家庭衍

生的教育功能”这一意义上去加强家庭自身建设,捍卫家庭教育自身的疆界与固有的职责,才是家

庭教育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

  (二)回归身教:重构家庭教育的教养目标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生活融合性、教育无痕性以及影响伴生性。它是与家庭生活同体共生

并融为一体的,是看不出明显教育或学习痕迹的,是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相伴生的。这就决定了家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庭教育是以儿童身体修行为对象,以家长身教为手段,致力于涵育儿童教养、涵养与修养,促使儿童

真正成长为“受过教育的人”。为此,要回归本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就必须强调三个教育基点:身

体、事情和相伴,即子女在家长相伴中共同经历家庭生活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儿童身体经历并

积淀儿童身心教养,达成家庭教育的教养培育目标。

[19]

海德格尔指出,“身体式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儿童身体存在于世界之

中,并在经历世界、经历事情中建构着人性、人格、人品,“成事中成己”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赵汀

阳也指出,“人作为事的世界的创世者而存在”,“唯有事中之在才具有在场性,事情就是我得以出

[20]

场之场所”,“身—世—事—人”具有四位一体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是儿童存在的世界,

儿童身体在参与家庭、做事历事中获得了一种最为真切的人的教育。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生活世

界,事情是儿童受教的鲜活过程,做人是儿童家庭实践的内核与实质。由此可见,回归身教是让家

庭教育回归本意的现实之路,它要求当代家庭教育必须基于以下支点来展开:

首先,家庭教育必须围绕儿童身体展开,坚持走塑造身体、身体渗透、身体修炼以及积习成性的

[21]

,是儿童私德养成的课堂,是儿童家庭生活发生的场教育线路。家庭是儿童“私生活的据点”

域。一切基于儿童家庭生活的教育要素、内容和形态都是借助儿童的身体经历这一必经媒介来形

成的,都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及无痕无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学校教育和知识教育具有专业

性、有形性和知识中介性,必须经由专门设计的教育建造物来实现,这也决定了其教育效力要想达

及儿童心灵最底层是较为艰难的。家庭教育的另类表达是“身体教育”“身体修炼”“具身教育”,

亲子间的身体直面互动是其物质通道,面向儿童身体图式改变以及身体行事方式改进而开展“身

体对话”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家庭中,一切经由儿童身体表达出来的素养信息都是最真实

的。家庭教育瞄准儿童身体行为层面暴露出来的缺陷与不足而开展身体训练、身体教化和身体修

行活动,丰富儿童身体表达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技术,是儿童身体教养形成的基本途径。

其次,家庭教育必须立基于共同家庭生活事件,借助融入家庭生活世界的方式来进行。家庭生

活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历事的生活圈层,家庭事务是儿童修养教养形成的必经之途,家庭教育的核

心教育资源就是家长与儿童之间发生的亲子交流、劳动作业、休闲娱乐、家庭管理以及生活作息等

事务性活动内容。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事务正是家庭教育赖以栖身的教育载体,儿童正是在这些

活动中学会了处事、处世与处人,学会了自立、生存与发展。所以学者认为,“人之潜力是一种特别

[7]

的关系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在处事中出现并在处事中被完善的”。儿童正是在亲身历事、

行事和处事中习得了教养,修炼了身体并升华了灵魂。本真家庭教育必须将做事与做人、处事与处

人、做事与生存有机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承担家庭事务、共同参与家庭管理、应对家庭生计问题中形

成浸透心灵的品性教养,真正将人生长河植根于良善、有序和创造性的家庭生活事务之中。

最后,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亲子相伴来进行,陪伴儿童成长是教养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养不同于知

识,它是在儿童身体深度参与共同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是父母长辈优雅生活方式、积极生活态度以及

娴熟生活技能向儿童身体悄然输送的结果,因而亲子相伴是儿童身体教化发生的根本机制。陪伴是

共同家庭生活事务展开的物质前提,是家庭教育进行的先决条件。没有父母相伴,就没有身体、心灵

和情感的交互交感,儿童教养就失去了活水源头。正是在亲子相伴中,儿童参与了家长主导的家庭生

活,从家长处事处人的智慧与示范中获得了原初的生存智慧与做人之道。换个角度看,当代儿童心性

发展中出现的人格缺陷大多源自家长陪伴的缺失,源自父爱母爱的现场缺位。要构筑本真的家庭教

育,家长就必须回归家庭,自觉承担起陪伴儿童的职责,将缺失缺位的“陪伴”时间补回来。

  (三)回归根元:重拾家庭教育的扎根功能

作为培根固元性质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根元,承担起根元教育和根底教育所

应承负的使命与职能。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那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位于这一教育

之“树”的躯干与枝叶部位,而家庭教育则位于其根基部位,发挥着为人类教育大厦和儿童全人生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教育奠基、打底、扎根的功能。为此,《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

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从这一角度讲,作为根元教育和人生原点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肩负起育初心、育善端和育良习的教育任务,必须承担起道德、智慧、健体、审美以及

劳技等方面的种子教育和元神教育,必须承担起培育人的可教性、上进性以及利他心的人生裴璞教

育。与之相应,回归家庭教育的根元地位要求当代家庭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枝节教育回归根本教育。家庭教育不用刻意开展专门的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和专长教

育。这些都是在人生教育之“树”顶部与末梢开展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只对这些高级教育形态

承担奠基责任。进言之,家庭教育要关注的是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专长教育的萌芽教育,其使命是

为儿童未来职业教育、专长教育和知识教育提供统一的教育母体和教育根基,属于一种典型的职场

生活启蒙教育、知识学习前端教育。譬如,它要让孩子明白知识存在的价值意义,而不直接开展专

门知识教育;让孩子学会参与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简单身体技能,而不直接开展职业精神、专业技能、

专业性向教育;涵育自己身上潜藏的多样化专长潜质,而不开展专门性的专长培育活动,等等。裴

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活动“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向复杂的因

[22]

素”。与之相应,家庭教育阶段要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要

素教育”和“基因教育”。这些教育要素在儿童未来发展中最具扩展性与增值力,理应成为家庭教

育的基本内容所指。因之,从未分化的儿童混沌生活世界出发,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的功能层级,为

儿童接受更复杂、更高级、人生更后端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原生驱动力、原始学习力、判断力和理解

力,正是家庭教育作为根元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是从价值教育回归初心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一颗纯朴向善的心灵,是在儿童心灵世

界中播下一颗求真向仁和爱智爱人的种子。在这一意义上,家庭教育是一种初心教育,一种追求美与

和谐的良知教育。我们相信,只要有了爱心善心,有了尚美求真、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儿童就能踏上

一条正向、友善和奋进的发展道路。培植初心、养育爱心、播撒仁心是家庭教育作为原根教育的又一

重要体现。无疑,一旦良善的初心得以建立,儿童一生就能获得规避邪恶并抵御堕落的免疫力,获得

应对异变和永葆初心的复原力,人生正向成长由此获得一种正能量和惯性力的有力支持。这就是儿

童初心教育和种子教育的魅力所在。相对而言,正式而又专门的伦理教育、精神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

都在家庭生活“之外”“之后”开展,是家庭初心教育分化和延伸出来的价值观教育,是需要借助思维

力、理解力和意志力来维护的教育形态,都有形无形地受制于家庭初心教育的引力场把控。

三是从分化教育回归整全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原生教育和根基教育,理应具有原始完整

性和混沌未分化性特征,其具体实现形式一定是生活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和未分化教育,家

庭教育具有原始完整性特征。所谓原始完整性,是指它几乎具有所有教育活动的要素,其中蕴含着

其他所有教育形态的萌芽,能够从中找到几乎所有非家庭教育形态的前身、雏形或影子。这一教育

活动的顺利推进有助于儿童获得全面、持续和有质量的人生发展。因之,本真的家庭教育一定不是

条块性、精致性的专门人为的教育组合,而是搭载在家庭生活单元之上并弥散在家庭生活之中进行

的。所以,强调儿童家庭教育生活的整全性,反对分门别类、刻意安排和顾此失彼的家庭教育,引导

儿童在适应家庭生活、理解家庭生活以及创造美好家庭生活中获得相对整全的家庭教育,为儿童接

受专门教育和分类教育提供全面准备和有力支持,理应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前进走向。

一句话,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独有的领域与疆界,这是由其作为根元教育、

身体教育以及家庭依附教育的独特属性决定的。“每个领域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不能越过各

[15]

自领域的‘边界’干涉其他领域的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反对学校教育过度干涉,反对在家庭

中复制社会教育,反对其他教育形态对家庭教育的侵略行径,正是促使我国家庭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的合理之路。

总言之,家庭教育是立足“家”的教育、关注“三生”教育、瞩目人的未来长远发展的生命扎根教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育,是始于身体修养、奠基儿童人生、指向本真生活的人生最前端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本质、最本源

的属性所系。站在家庭教育这一特殊秉性基础上来认知、筹划、筑就未来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不再

遭受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学术教育的侵扰,持续增强家庭教育应对网络世界、移民社会、功利观念的

[23]

,始终行走在初心使命、本意本身设定力量与韧性,“寻求颠覆性、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超越路径”

的主体性发展轨道上,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固本培元、永葆活力、成就儿童的行动方略。

参考文献:

[1]王福民.家庭:作为生活主体存在空间之价值论旨趣[J].哲学研究,2015(4):25-30.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

[3]吴重涵,张俊,刘莎莎.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J].教育研究,2022(8):54-66.

[4]何俊华,马东平.家庭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5]康丽颖,姬甜甜.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2021(1):69-75.

[6]徐瑜霞.“事”中成己:主体性建构与物象化的内在性反思[J].哲学研究,2021(6):23-32.

[7]杨国荣.存在与生成:以“事”观之[J].哲学研究,2019(4):42-51.

[8]杨国荣.基于“事”的世界[J].哲学研究,2016(11):76-84+129.

[9]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10]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11]武海英,赵蕾蕾.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133-140.

[1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549.

[1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49.

[14]洪明.论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94-100.

[15]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2):17-24.

[16]阿乐冬雨.细节,出卖了你的教养[EB/OL].(2020-08-13)[2023-10-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74903457679880880&wfr=spider&for=pc.

[1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18]洪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55-59.

[19]MartinHeidegger.BeingandTime[M].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65.

[20]赵汀阳.创世论与存在论的重叠[J].河北学刊,2014(2):12-17+28.

[2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48.

[22]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2-133.

[23]陈亮,李文健.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冲突限制与优化策略———互动式治理理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

2023(4):24-37.

The“TripleLoss”ofFamilyEducationandtheRoadtoItsRevival

LONGBaoxin

(Faculty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Familyeducationplaysaroleof“takingroot”inchildren’sself-development,lifelongdevelopmentandsocial

development,itsoriginalmeaningis“home”education,“body”educationand“root-tooking”education.Contemporary

familyeducationisembarkingonaroadofdisenchantment,lossofsoulanddegeneration.Thetrendof“leavinghome”,

“leavingbody”and“leavingsoul”continuestoweakentheinfluenceandvitalityoffamilyeducation.Meanwhilefamily

,familyeducationgoallost,andthelossofthemainstatusofthetutorisaconcentratedembodiment.educationbaselost

Thepracticeofgivingfullplaytofamilyeducation’suniquefunctionofbuildingthefoundationsoul,cultivatingthegood

endandlayingthefoundationoflifeistheproperwayforourfamilyeducationtoregainitssplendorintheNewEra.Tore

vivefamilyeducation,weshouldupholdthespiritof“returningtothefamily,returningtotheexample,returningtothe

root”,re-showtheoriginalintentionof“familyeducation”,reconstructingtheparentinggoaloffamilyeducation,andre

gaintherootedfunctionoffamilyeducation.

Keywords:familyeducation;“Home”education;“Sansheng”education;breedingeducation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

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诸葛瑶)

DOI:10.16614/j.gznuj.skb.2024.02.008

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家庭教育在儿童自我发展、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其本意是“家”的教育、“身”的教育

与“根”的教育。当代家庭教育正走上一条祛魅、失魂、退化的不归之路,“离家”“离身”“离心”的“三离”倾向不断

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家庭教育基地失守、家庭教养目标走失、家教主体地位丧失是其集中体现。发挥

家庭教育独有的建基灵魂、培植善端以及人生打底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重放异彩的应然之路。要重振

家庭教育,就应秉持“回归家庭、回归身教、回归根元”的精神意旨,重显“家教”的原意初心,重构家庭教育的教养

目标,重拾家庭教育的扎根功能。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的教育;“三生”教育;教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24)02-0081-09

  与传统时代相比,现代社会是一个家庭教育“塌陷”的时代,其典型症候是“有家无育”“家校失

衡”“阵地失守”,家庭教育功能日渐被弱化,家庭教育地位受到学校教育的挤压,家庭教育目的被

精致利己主义者宰制。《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

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

引导和影响”。推而广之,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中接受的一切教育活动及其影响的综合,是为服

务儿童成家立业目标开展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是儿童获得本体性安全感、本源生活

经验以及本真教育教化的生命源头教育,家庭教育兴衰事关整个家庭、社会和民族发展之大计。诚

如学者所言,“家庭作为现实的生活主体安身立命的基地与精神家园,亦是构成现实社会其他组

[1]

织、群体乃至民族、社会、国家以至整个生活世界之本体性源泉与前提”。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

育在儿童一生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奠基性和前提性的重要作用。一切宏大、完美的社会改革和学

校改革蓝图实现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与配合,最终也将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品质与成效。在本

文中,我们将厘清当代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而廓清“家庭教育”的本真蕴意,找寻新时代我

国家庭教育重振之路。

  一、家庭教育的本意探寻

如果说家庭是人口繁衍、经济生产和社会再制的多功能综合体,那么,家庭教育一定是这些功

能中的“之一”而非全部,任何忽视家庭其他功能而单单重视教育功能的家庭教育都是畸形的,将

家庭教育功能置于“家庭功能体”中予以考虑才可能厘清“家庭教育”的本意,为彰显家庭教育的家

庭归属性和相对独立性提供认知基石。学者指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

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

[2]

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与之相应,家庭教育的关键属性是:它发生并服务

于家庭建设以及亲子关系的经营过程中,以新生代代际文化交接以及儿童身体社会化为内核,在儿

收稿日期:2023-1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龙宝新(1973—),男,陕西洋县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童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扎根”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育的本意是“家”

的教育、“身”的教育与“根”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家”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关键词首先是“家庭”,其次才是“教育”。前者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存在形式、功

能期待与根本属性。在家庭教育中,家庭存在、家庭生活和成员人生发展具有第一性、本体性和基

础性。教育功能、教育作用和教育影响具有从属性、附带性和伴生性。家庭教育是为了家庭生活更

加完满、家庭生产更加有力、家庭成员更能应对社会挑战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学者认为,

家庭是“生活主体生成、存在、发展的结构性现实场域”,是“集多重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微观结

[1]

。从这一角度看,家庭作为社会构”,是“生物群体、社会群体、文化群体和教育群体的复杂组合”

最底层组织和最基本单元而存在。家庭生产包蕴着人口个体生产、家庭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

及精神文化生产等丰富内容,而实现这些生产活动的基本途径正是劳动与生活。家庭教育就附生

在家庭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之中,成为家庭自身职能充分实现的助推者与支持者。进言之,家庭组

织具有三重功能:一是本体功能,如人口再生产、人群存在和经济生产等功能,这是家庭及其教育存

在的首要条件;二是辅助功能,如作为国家治理对象、休闲娱乐场所以及老中青社会帮扶组织等;三

是衍生功能,即文化再生产功能、教育教化功能以及社会传统再制功能等。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

育绝非家庭的基本功能和首要功能,而是由家庭组织衍生出来的文化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家庭教育

的教育属性、教育影响和教育意义不利于家庭自身职能的实现与本真地存在。所以,学者普遍认

[3]

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在于‘家庭’而不是‘教育’,在于家庭建设与经营本身”。家庭生活质量提

升、家庭成员角色归位、家庭伦理结构和谐以及家庭生产关系优化等始终是家庭教育提质增效的

关键。

正因如此,家庭教育必然具有原生性、自然性和伴随性等属性,过度将其自觉化、专门化和独立

化极易导致家庭教育偏离重心、偏离常态并走向异化。所谓原生性,是指家庭原来、原本、原初就具

4]

备的教育功能。任何家庭组织中都有家庭生活及其成员交互活动

,其间必定伴随着价值观的传

播和生存技能的传递,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且这一功能因应家庭生活的质量提高而自然升级;所

谓自然性,是指任何家庭教育都具有潜隐性和自在性,不需包装与虚饰,而是以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和天然素朴的生活教育形式体现出来,即便这一过程中有生存生活知识的传授,它也一定是裹挟在

具体生活事件中并以“就事论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谓伴随性,是指家庭教育是与家庭生产生

[5]

,是伴随家庭生产生活活动展开的一种活活动融为一体的,它“弥散在家庭成员互动的每一处”

无声无形的教育,隐藏于家庭亲子与成员间的日常互动之中,家庭教育的每一个主题都根源于家庭

生活的内容。因此,发端于家庭存在,以自然的形式展开,融渗于家庭生活之中是家庭教育的本然,

[1]

“在家庭中确立一种规则意识,就有一种教化功能”是对家庭教育自然运行方式最客观的表达。

  (二)家庭教育是“身”的教育

从家庭教育的总体属性来看,“教育”从属于并衍生于“家庭”;从其中蕴含的具体“教育”内容

来看,它是一种“育”重于“教”、“养”重于“育”、“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以

儿童身体教化为中心的“养—育—教”综合体,是滋养身体、育化心灵并范导人生的重要教育功能

体。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修身教育、修养教育、处世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参与家庭生产生活事务

中提升儿童具身性素养而非认知、思维、职业和信念等心智性素养,正是家庭教育特殊性所在。总

言之,在家庭事务参与中提升儿童的身心修养是家庭的核心“教育”蕴含所在。

首先,立足儿童身体教养的教育一定是以“养”为基本手段与目的的家庭教育。什么是“育”?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以此观之,“育”的基本含义

是“哺育、培育、抚育和养育”,意在涵育人的“善端、善性、善意、善心和善行”。在家庭中“育”“养”

合一是其根本特点,家庭教育的独有优势是“育”“养”结合、以“养”载“育”、“家”“教”融合。进言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或监护人承担“养”的责任,一方面是对儿童进行养护照护,满足儿童生活

营养需求和心智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提升儿童的身心素养与品性修养,满足儿童的情感精神营养

需求。这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授”为主要手段,以塑造儿童心智心灵为直

接目的的教育活动,而家庭教育则直接以“身体直面互动”为主要实践,以塑造儿童身体行事倾向

方式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因之,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身处生活场景、世界与事件的

“养”心灵方式,而非儿童离身情景、置身事外的“教”知识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养”的育人方式

特指基于儿童与家庭社会间的营养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具身教育方式,家庭在儿童生存发展中发挥

着生活营养基与精神营养基的双重作用。

其次,立足身体教育的教育一定是儿童在做家庭之“事”中展开的。家庭不是教室但胜似教

室,这一“教室”是家庭生活空间;家庭生活不是课堂但其教育效果却优于课堂,这一“课堂”是家庭

生活事务。事件、事情和事态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构成,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载体,儿童在“做事”中

[6]

成人成长,在“教事”中习得教养,在“事化”中完成身体建构与人格的“物化”,是家庭教育的自

然运行机制。“事情”不同于“知识”,事情与儿童身体之间构成一种互嵌式关系和生存性关系,人

在事中存在,事在人做中展开,“人—事”一体、交互生成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实现渠道;知识与儿童

心智间构成一种离身观照关系和生活指令关系,知识远离人的生存现实,难以带动人的全身发展。

学者指出,“人的‘存在’与人的‘生成’基于人所作之‘事’而相互交融”,“人‘成为’什么,与人‘从

[7]

,人与事交互作用、交互生成成就了家庭育人的事’什么样的活动或做什么样的‘事’无法相分”

意图使命。在做事中同时实现人的生存知识技能教育与人生价值观念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显著特

点,这是因为“生成于‘事’的世界,具体表现为属人的世界或人化的存在,其内在特点在于既涉及

[8]

事实界,也关乎价值界”。所以,每一个家庭生活事件、事情和事态都在塑造着儿童的生存方式

和做人态度,都在积淀儿童的做人修养,家庭生活事件即为涵养儿童身心成长的温床与课堂。

  (三)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

教育成人是人的基本成长发展方式。新生代儿童是在形形色色的教育形态中成长为社会人

的。这些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理想教育和精神教育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

交错的教育整体,共同支撑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理论上看,这一复杂教育整体都生根于家庭教

育,并建基于家庭教育的母体之上,一切人的教育的发端点、立基点、生长点和原生点都是儿童家庭

教育,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根”的教育。所以,“家庭育人是教育的起点,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

[9]

基础,具有一定的扎根性和奠基性”,它肩负着“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

场”的基本使命。进言之,家庭教育的根基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赋予人可教可育性,让人

接受后续一切其他教育成为可能。某种意义上看,学习是人的本能,而向善向德成长的可教育性首

先萌发于家庭中;二是赋予人以价值观底盘,人的成长始于形形色色的善端、心性和本心,它们是在

家庭中先入为主地培养建立起来的,它为“一个人建构起一个好的灵魂基础”并决定着“一个人如

[10]

何接受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最初定向”,还能为儿童赋予价值

观底色和生存发展底座,为家庭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形态提供植入点、嫁接点和生长基;三是赋予

人以原始生活经验,即建基于儿童“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的人生初始生命、生活和生存经验始

基,它是人的理解、认识、情感、意志以及精神等心智活动赖以发生的初源经验与物质内容,为其他

更高级、更自觉、更专门教育活动提供着生基盘。学者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是教育

[11]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校是

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

[12][13]

的”;家庭教育是“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生出茁壮的幼芽,长出深根”。

作为人生的生根教育、扎根教育和根本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在性、前端性和奠基性的特征与

优势,成为其他教育赖以生发立足的生长基。与之相应,家庭教育的本然内容为:一是教会儿童独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人的生长开端是摆脱依附并走向独立生存,独立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决定了人

的生存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承担的基本内容就是个体独立生存教育而非面向更高水平发展的

间接生活教育,独立生存意识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本体内容;二是开展社会融入的前端教育,即儿童

正式社会生活开始前的社会化教育。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生活的预备教育,教会儿童

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儿童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独立生存力和适应力是家庭教育的本然内容;

三是进行家庭经营技能教育,即确保家庭持续存在发展的教育,具体包括家庭成员角色教育、家庭

意识意志教育、家庭生活美德教育以及家庭事务操持技能教育等,由“家庭意志主导”的家庭教

10]

在个体自我教育与社会群体教育中发挥着媒介传导功能。一句话,家庭教育是建立新灵魂、

新个体和新生命的原生教育,是开展新生儿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起步点。

  二、当代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

如上所言,家庭教育是“家的教育”,是儿童在“家”的生活时空中所参与的一切育人活动及其

受到的教育影响,具体包括生命态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生存能力教育等。由于家长自觉施予

子女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影响都极为有限,这使得家庭教育与一般而言的“家长教育”“家规教育”以

及“门风教育”等有所不同。真正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家庭为基,一切教育活动都基于

家庭建设实践展开,确保家庭教育有优质环境支持;身教身学,家庭成员融身其中并借助身体互动

形式实现,确保家庭教育路径有效;育人本位,“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始终处于教育

核心地位,确保家庭教育方向正确。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当代我国家庭教育正呈现出“三离”,即

“离家”“离身”“离心”的不良倾向,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一道链环,筑牢家庭教育在中

国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振兴中的奠基地位显得尤为迫切。

  (一)离家:家庭教育的基地失守

[14]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最直接的‘微系统’。”家庭教育要健康进行,需要两大基本条件

支持,一是守住“家”这一教育阵地,二是确保育人方向的正确。而在当前,我国家庭的“教育”因素日

渐被掏空,家中的教育氛围变得稀薄。那种基于威严家规、谆谆家训和清晰家风的大家庭教育不复存

在。家庭教育面临基地失守的危机,家庭的教育空壳化现象悄然闪现。进言之,家庭教育“离家”现象

主要有以下四种体现:一是家庭规模缩小带来的“小家庭”教育现象,即随着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

家庭的日益增多,当代家庭正呈现出破碎、萎缩之势,难以完成对家庭新生代儿童进行全面“三生”教

育的职责,被迫将部分家庭教育功能转交给社会、学校和机构代为实施。如部分家务劳动技能训练以

及家庭生活常识学习等;二是“家庭”观念淡薄导致家庭“去教育化”现象,即随着生育婚姻观念的变

化,当代年轻人婚育年龄后延、婚姻观上注重金钱才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家庭生活遭遇“手机来

袭”、家庭事务“外包”普遍,“生而不养”“养而不育”等现象常见,导致儿童在家受教育时间缩短、家庭

生活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成员互动互学机会减少;三是信息社会相连催发家庭教育“线上化”现象,即

由于主要家庭成员异地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出现,被迫将家庭教育转移到线上社区,

基于身体具身互动的家庭教育难以展开;四是学校课后服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流行带来的家庭教育

“学校化”现象,即学校以其教育专家和“专业教育”的姿态大举进犯家庭教育空间,学校教育外溢现

象严重,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消失。多数家庭教育空间被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侵

[15]

占,家庭生活更多是儿童的休息和饮食生活而非教育生活,“家庭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翻版”。以上

四种现象都是家庭教育“离家”的典型体现,它们将原本多极亲子互动受教的在家教育活动压减为有

限成员、狭小时空、虚拟社区以及教室空间中的家庭知识技能教育。家庭教育阵地一步步被小家庭

制、虚拟社区和学校教育蚕食切割,家庭教育的领地与场域面临现代社会的威胁,成为社会发展问题

的新源头。应该说,家庭是儿童灵魂成长的温床,家庭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专场,如若任由家庭教育时

空被社会、学校和网络切割,那么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人生打底、精神奠基以及生活扎根功能将无法实

现,现代人必将承担家庭教育沦陷的严重社会后果。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二)离身:家庭教养的目标走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在“家”这一生活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这一教育形态的完整受体是儿童身

体,是家庭、家长和家风在儿童身体上铭刻的教育痕迹或印记。因此,家庭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儿

童身体行为中表达出来的教养、涵养与修养,是儿童做人的气质、品格、仪容和哲学的生长,而非

单单生存知识、处世规则与生活习惯的习得。诚如学者所言,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自然流

[16]

露”,是“细节藏不住的东西”,“展现教养,就等于展现一个人灵魂的模样”。从这一角度看,

家庭教育是儿童全身心浸入其中承领到的涵养教育、教养培育和品格修炼。所谓“教养”,就是

人在待人处世中表达出来的一种优雅、稳重和高尚的风格,是人在生活中积淀而成的一系列优

美、诱人的做人品质,是现代人在社交空间,尤其是在家庭空间中和谐相处而生发的一种美德;

所谓“涵养”,就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控制住情绪的功夫或修养”,是其“行为举止的内

涵”,如知书达理、谈吐有节、态度谦和、关怀大度等处世品格的集成;所谓“修养”,是人在生活

实践中自我修行、自我反思、慎思慎独中历练出来的高雅、高尚的做人品质。无论是教养、涵养

还是修养,都是人亲身参与生活实践,并在和谐、美好生活实践中被滋养出来的,而非在离身、抽

象的学习环境中“教”出来的。无疑,培育新生代儿童的“三养”———教养、涵养和修养等是家庭

教育的本然使命和原初使命,而当前“重教轻养”“重智育轻身育”的家庭教育异化形态直接导

致了现代家庭教育的走弱。正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论证与教导不会在每个人那里产生效

果,学生的灵魂必须要被习惯事先塑造,从而以高贵的方式喜爱和憎恨,就像土地滋养种

[17]

儿童离身式家庭教育的具体样态是:一是家庭过度强调儿童身体养护和知识学习,但忽子。”

视了家庭教养功能的实现。不少家庭鼓励儿童脱离劳动、专事学习,参与大量校外培训活动和

研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儿童身体从家庭教育环境中“抽离”出来,家庭与儿童间的融身关

系被破坏,教养形成机制被斩断,身体受教的机会日渐下降。二是家庭的“教育”养分正在被耗

散。一方面,主干家庭中年轻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经验贫乏,自身身教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

儿童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营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公共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

态势强劲,家庭教育受“家庭教育学”的干预加深,儿童教养培育的主阵地外移,高营养的家庭生

活教育日渐被忽视。“家庭是现实生活世界至关重要的本体性组织,家庭教育一定是儿童融身

[1]

家庭世界、从中摄取营养的教育形态”。更进一步看,教养、涵养和修养一定是儿童具身参与

家庭生活、自我反思修炼和健康家庭生活营养的结果。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离身化倾向催生出了

一批“家庭教养”不足或缺失的儿童,成为家庭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点。

  (三)离心:家教主体的地位丧失

家庭教育的实质和内核是“教育”而非“家庭”,“家庭”是这一教育形态的搭载者与栖息者。

因之,家庭教育是指新生代儿童在“家”的生活时空中所收获的良好教益,包括人生教育、生存教育

和发展教育等。“教育”的蕴意与比重是判断家庭教育成效的首要标准,也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

贡献人生、贡献社会和贡献人类的根源所在。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形态生发的

母体与主根,是儿童参与一切其他生活的基石,能否让儿童在家庭中获得实质性和针对性教育事关

家庭教育的存亡与兴衰。进言之,家庭教育承担着教会人类幼崽最基本的生存学问技能,教给新生

代儿童最基本的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之道,教给儿童规划安置整个人生的基本知识本

领,这是由家庭教育在人类种系延绵、人类社会运行以及儿童人生全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但

遗憾的是,随着当代我国家庭生活日益走向“网络化”“学术化”和“儿童中心化”,家庭日渐难以肩

负起家庭生活适应教育、社会求生教育、社会融入教育以及人生起点教育等本体任务,导致了家庭

中“教育稀薄化”的新危机。其具体体现是:学校抽象知识教育压倒了人类生存生活教育,家庭教

育的本体内容变得稀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日渐同质化,教养涵养培育功能被架空;随着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的日渐增多,双职工家庭的普遍化。相对多世同堂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主体、功能都在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弱化;在网络化冲击下,家庭教育内容日渐被手机、被网络推送主宰,教育内容变得随意化、任性化,

[14]

随时可能陷入失控状态;在家庭教育“高期待、高投入和高焦虑”等现象影响下,家庭教育日渐

失去了对隐匿性和长效性修养素养的兴趣,转而一味关注高显示度的教育内容,如应试知识学习以

及特长才艺等级教育等,导致家庭本体教育内容与空间被大幅度压缩……正如一项研究所言,当代

青少年儿童的高频心理问题是“人格方面问题、学习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行为问题、青春期问题、

[18]

品德与价值观问题”等。正是由于家庭本体教育薄弱才滋生出了上述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好似

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当代我国家庭教育自身职责的履行水平与教育效能。

  三、当代家庭教育的重振之路

当代社会是一个变革跌宕、波浪式前进的社会。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会面临特殊的生存问题

和特有的发展主题。随着家庭生活公共化的提速、线上智慧家庭的日益普遍以及家庭教育法治化

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面临回归家庭、回归教养、回归根本的新使命。积极克服离家、离身、离心

“三离”式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独有的建基灵魂、培植善端以及人生打底的功能,是新时代我国

家庭教育重放异彩的应然之路。

  (一)回归家庭:重显“家教”的原意初心

家庭是家庭教育赖以运行的航母与重心,建设好家庭的实质就是创造更好的家庭教育生态,让

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立基家庭、面向家庭是培植优质家庭教育的首要考量。如前所言,家庭是人口

生产组织、经济生产组织以及社会生活组织的综合体。家庭教育蕴含于这三种组织形态之中,自然

承载着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隐性育人功能。作为一种人口生产组织,家庭承担着人类繁衍、哺育

后代、养育子女的基本功能。家庭教育是家庭更好履行这一本体功能的保障;作为一种经济生产组

织和经济共同体,家庭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培养子女基本生存技能与成才潜质。家庭教育是

这一家庭功能的辅助实现者;作为一种社会构成单元、社会参与组织和社会共同体,家庭承担着参

与社会治理、延绵社会文化并促进自然人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家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功

能。因之,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意蕴正是,在建设和谐、幸福和美好的家庭生活中带动家庭教

育的提质增效和更新换代,最大化激活家庭生产生活的教育功能,“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家庭教育的

[18]

基石,注重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自身建设”。

进言之,“好家庭”与“好家教”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将好家庭中的教育因素予以凸显、放

大和强化正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好家庭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越、充裕和满意

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为孩子提供和谐、进取和温馨的精神氛围。这就是家风,它是儿童成长的家

庭“微环境”,用好家风建设推进好家庭和好家教建设是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首要行动方向。另一

方面,好家庭的集中体现是家长(或监护人)的高素质。其自身的优雅生活方式、利他价值观念、科

学教育理解以及合理教育期待等都是家庭自身教育资源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在与这些高素质家庭

成员的良好互动中家庭教育才得以展开。“现代家庭教育职能是通过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表现出

[3]

来的”。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教育“回归家庭”的实质蕴意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依附、伴随并源

自家庭生活的特点,借助好家庭建设来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与载量,让好的家庭观念、家庭氛围以

及家庭生活方式等在家庭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顺利实现代际传承。换言之,家庭生活品位、家庭

文化氛围、家庭成员共事以及家庭集体活动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手段与着生部位。本真的家庭教育

是做好这些“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承接、代理、包办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坚持在“家庭衍

生的教育功能”这一意义上去加强家庭自身建设,捍卫家庭教育自身的疆界与固有的职责,才是家

庭教育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前提。

  (二)回归身教:重构家庭教育的教养目标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生活融合性、教育无痕性以及影响伴生性。它是与家庭生活同体共生

并融为一体的,是看不出明显教育或学习痕迹的,是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相伴生的。这就决定了家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庭教育是以儿童身体修行为对象,以家长身教为手段,致力于涵育儿童教养、涵养与修养,促使儿童

真正成长为“受过教育的人”。为此,要回归本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就必须强调三个教育基点:身

体、事情和相伴,即子女在家长相伴中共同经历家庭生活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儿童身体经历并

积淀儿童身心教养,达成家庭教育的教养培育目标。

[19]

海德格尔指出,“身体式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儿童身体存在于世界之

中,并在经历世界、经历事情中建构着人性、人格、人品,“成事中成己”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赵汀

阳也指出,“人作为事的世界的创世者而存在”,“唯有事中之在才具有在场性,事情就是我得以出

[20]

场之场所”,“身—世—事—人”具有四位一体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家庭是儿童存在的世界,

儿童身体在参与家庭、做事历事中获得了一种最为真切的人的教育。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生活世

界,事情是儿童受教的鲜活过程,做人是儿童家庭实践的内核与实质。由此可见,回归身教是让家

庭教育回归本意的现实之路,它要求当代家庭教育必须基于以下支点来展开:

首先,家庭教育必须围绕儿童身体展开,坚持走塑造身体、身体渗透、身体修炼以及积习成性的

[21]

,是儿童私德养成的课堂,是儿童家庭生活发生的场教育线路。家庭是儿童“私生活的据点”

域。一切基于儿童家庭生活的教育要素、内容和形态都是借助儿童的身体经历这一必经媒介来形

成的,都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及无痕无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学校教育和知识教育具有专业

性、有形性和知识中介性,必须经由专门设计的教育建造物来实现,这也决定了其教育效力要想达

及儿童心灵最底层是较为艰难的。家庭教育的另类表达是“身体教育”“身体修炼”“具身教育”,

亲子间的身体直面互动是其物质通道,面向儿童身体图式改变以及身体行事方式改进而开展“身

体对话”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在家庭中,一切经由儿童身体表达出来的素养信息都是最真实

的。家庭教育瞄准儿童身体行为层面暴露出来的缺陷与不足而开展身体训练、身体教化和身体修

行活动,丰富儿童身体表达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技术,是儿童身体教养形成的基本途径。

其次,家庭教育必须立基于共同家庭生活事件,借助融入家庭生活世界的方式来进行。家庭生

活是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历事的生活圈层,家庭事务是儿童修养教养形成的必经之途,家庭教育的核

心教育资源就是家长与儿童之间发生的亲子交流、劳动作业、休闲娱乐、家庭管理以及生活作息等

事务性活动内容。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事务正是家庭教育赖以栖身的教育载体,儿童正是在这些

活动中学会了处事、处世与处人,学会了自立、生存与发展。所以学者认为,“人之潜力是一种特别

[7]

的关系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在处事中出现并在处事中被完善的”。儿童正是在亲身历事、

行事和处事中习得了教养,修炼了身体并升华了灵魂。本真家庭教育必须将做事与做人、处事与处

人、做事与生存有机结合起来,让儿童在承担家庭事务、共同参与家庭管理、应对家庭生计问题中形

成浸透心灵的品性教养,真正将人生长河植根于良善、有序和创造性的家庭生活事务之中。

最后,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亲子相伴来进行,陪伴儿童成长是教养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养不同于知

识,它是在儿童身体深度参与共同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是父母长辈优雅生活方式、积极生活态度以及

娴熟生活技能向儿童身体悄然输送的结果,因而亲子相伴是儿童身体教化发生的根本机制。陪伴是

共同家庭生活事务展开的物质前提,是家庭教育进行的先决条件。没有父母相伴,就没有身体、心灵

和情感的交互交感,儿童教养就失去了活水源头。正是在亲子相伴中,儿童参与了家长主导的家庭生

活,从家长处事处人的智慧与示范中获得了原初的生存智慧与做人之道。换个角度看,当代儿童心性

发展中出现的人格缺陷大多源自家长陪伴的缺失,源自父爱母爱的现场缺位。要构筑本真的家庭教

育,家长就必须回归家庭,自觉承担起陪伴儿童的职责,将缺失缺位的“陪伴”时间补回来。

  (三)回归根元:重拾家庭教育的扎根功能

作为培根固元性质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根元,承担起根元教育和根底教育所

应承负的使命与职能。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那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就位于这一教育

之“树”的躯干与枝叶部位,而家庭教育则位于其根基部位,发挥着为人类教育大厦和儿童全人生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

教育奠基、打底、扎根的功能。为此,《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

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从这一角度讲,作为根元教育和人生原点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肩负起育初心、育善端和育良习的教育任务,必须承担起道德、智慧、健体、审美以及

劳技等方面的种子教育和元神教育,必须承担起培育人的可教性、上进性以及利他心的人生裴璞教

育。与之相应,回归家庭教育的根元地位要求当代家庭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枝节教育回归根本教育。家庭教育不用刻意开展专门的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和专长教

育。这些都是在人生教育之“树”顶部与末梢开展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只对这些高级教育形态

承担奠基责任。进言之,家庭教育要关注的是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专长教育的萌芽教育,其使命是

为儿童未来职业教育、专长教育和知识教育提供统一的教育母体和教育根基,属于一种典型的职场

生活启蒙教育、知识学习前端教育。譬如,它要让孩子明白知识存在的价值意义,而不直接开展专

门知识教育;让孩子学会参与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简单身体技能,而不直接开展职业精神、专业技能、

专业性向教育;涵育自己身上潜藏的多样化专长潜质,而不开展专门性的专长培育活动,等等。裴

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活动“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向复杂的因

[22]

素”。与之相应,家庭教育阶段要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要

素教育”和“基因教育”。这些教育要素在儿童未来发展中最具扩展性与增值力,理应成为家庭教

育的基本内容所指。因之,从未分化的儿童混沌生活世界出发,科学定位家庭教育的功能层级,为

儿童接受更复杂、更高级、人生更后端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原生驱动力、原始学习力、判断力和理解

力,正是家庭教育作为根元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是从价值教育回归初心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一颗纯朴向善的心灵,是在儿童心灵世

界中播下一颗求真向仁和爱智爱人的种子。在这一意义上,家庭教育是一种初心教育,一种追求美与

和谐的良知教育。我们相信,只要有了爱心善心,有了尚美求真、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儿童就能踏上

一条正向、友善和奋进的发展道路。培植初心、养育爱心、播撒仁心是家庭教育作为原根教育的又一

重要体现。无疑,一旦良善的初心得以建立,儿童一生就能获得规避邪恶并抵御堕落的免疫力,获得

应对异变和永葆初心的复原力,人生正向成长由此获得一种正能量和惯性力的有力支持。这就是儿

童初心教育和种子教育的魅力所在。相对而言,正式而又专门的伦理教育、精神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

都在家庭生活“之外”“之后”开展,是家庭初心教育分化和延伸出来的价值观教育,是需要借助思维

力、理解力和意志力来维护的教育形态,都有形无形地受制于家庭初心教育的引力场把控。

三是从分化教育回归整全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原生教育和根基教育,理应具有原始完整

性和混沌未分化性特征,其具体实现形式一定是生活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和未分化教育,家

庭教育具有原始完整性特征。所谓原始完整性,是指它几乎具有所有教育活动的要素,其中蕴含着

其他所有教育形态的萌芽,能够从中找到几乎所有非家庭教育形态的前身、雏形或影子。这一教育

活动的顺利推进有助于儿童获得全面、持续和有质量的人生发展。因之,本真的家庭教育一定不是

条块性、精致性的专门人为的教育组合,而是搭载在家庭生活单元之上并弥散在家庭生活之中进行

的。所以,强调儿童家庭教育生活的整全性,反对分门别类、刻意安排和顾此失彼的家庭教育,引导

儿童在适应家庭生活、理解家庭生活以及创造美好家庭生活中获得相对整全的家庭教育,为儿童接

受专门教育和分类教育提供全面准备和有力支持,理应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前进走向。

一句话,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独有的领域与疆界,这是由其作为根元教育、

身体教育以及家庭依附教育的独特属性决定的。“每个领域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不能越过各

[15]

自领域的‘边界’干涉其他领域的活动”。从这一角度看,反对学校教育过度干涉,反对在家庭

中复制社会教育,反对其他教育形态对家庭教育的侵略行径,正是促使我国家庭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的合理之路。

总言之,家庭教育是立足“家”的教育、关注“三生”教育、瞩目人的未来长远发展的生命扎根教

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育,是始于身体修养、奠基儿童人生、指向本真生活的人生最前端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本质、最本源

的属性所系。站在家庭教育这一特殊秉性基础上来认知、筹划、筑就未来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不再

遭受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学术教育的侵扰,持续增强家庭教育应对网络世界、移民社会、功利观念的

[23]

,始终行走在初心使命、本意本身设定力量与韧性,“寻求颠覆性、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超越路径”

的主体性发展轨道上,是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固本培元、永葆活力、成就儿童的行动方略。

参考文献:

[1]王福民.家庭:作为生活主体存在空间之价值论旨趣[J].哲学研究,2015(4):25-30.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5.

[3]吴重涵,张俊,刘莎莎.现代家庭教育:原型与变迁[J].教育研究,2022(8):54-66.

[4]何俊华,马东平.家庭教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5]康丽颖,姬甜甜.回归教育学视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构[J].教育科学,2021(1):69-75.

[6]徐瑜霞.“事”中成己:主体性建构与物象化的内在性反思[J].哲学研究,2021(6):23-32.

[7]杨国荣.存在与生成:以“事”观之[J].哲学研究,2019(4):42-51.

[8]杨国荣.基于“事”的世界[J].哲学研究,2016(11):76-84+129.

[9]边玉芳,张馨宇.“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J].中国电化教育,2022(5):8-12+34.

[10]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11]武海英,赵蕾蕾.新时期家庭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133-140.

[1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549.

[1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49.

[14]洪明.论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94-100.

[15]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2):17-24.

[16]阿乐冬雨.细节,出卖了你的教养[EB/OL].(2020-08-13)[2023-10-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74903457679880880&wfr=spider&for=pc.

[1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18]洪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55-59.

[19]MartinHeidegger.BeingandTime[M].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65.

[20]赵汀阳.创世论与存在论的重叠[J].河北学刊,2014(2):12-17+28.

[2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48.

[22]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32-133.

[23]陈亮,李文健.学科集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冲突限制与优化策略———互动式治理理论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

2023(4):24-37.

The“TripleLoss”ofFamilyEducationandtheRoadtoItsRevival

LONGBaoxin

(Faculty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Familyeducationplaysaroleof“takingroot”inchildren’sself-development,lifelongdevelopmentandsocial

development,itsoriginalmeaningis“home”education,“body”educationand“root-tooking”education.Contemporary

familyeducationisembarkingonaroadofdisenchantment,lossofsoulanddegeneration.Thetrendof“leavinghome”,

“leavingbody”and“leavingsoul”continuestoweakentheinfluenceandvitalityoffamilyeducation.Meanwhilefamily

,familyeducationgoallost,andthelossofthemainstatusofthetutorisaconcentratedembodiment.educationbaselost

Thepracticeofgivingfullplaytofamilyeducation’suniquefunctionofbuildingthefoundationsoul,cultivatingthegood

endandlayingthefoundationoflifeistheproperwayforourfamilyeducationtoregainitssplendorintheNewEra.Tore

vivefamilyeducation,weshouldupholdthespiritof“returningtothefamily,returningtotheexample,returningtothe

root”,re-showtheoriginalintentionof“familyeducation”,reconstructingtheparentinggoaloffamilyeducation,andre

gaintherootedfunctionoffamilyeducation.

Keywords:familyeducation;“Home”education;“Sansheng”education;breedingeducation

责任编辑 谭琳妃  英文审校 孟俊一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