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IT圈 admin 45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23日发(作者:钭灵秋)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

报道为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

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

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

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

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

怀。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

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

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

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

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

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

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

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

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

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

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

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

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汶川人”的国家关怀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把这种自发的国家意识形态

具体化为家乡-他乡意识,其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家乡与他乡的区隔,而是为了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做一务实

的勾连。这种勾连,在台州这个城市里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因为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川台州商人与在台川

籍务工者数量皆可观之外,还有一个“对口城市”的概念:自1997年起,广元市成为台州市的对口帮扶城市。

而广元市,正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那么,站在台州本土媒体的角度,从“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

人”、到“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也成为了更为清晰的传播姿态。

在这样的心理意义、城市交往背景的引导下,TTV-1的报道开始了各种接近“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尝

试。

“你们电话是第一个”

自5月12日傍晚《台州新闻》、晚间《新闻广场》节目采访台州市地震局相关人士并综合相关汶川地震

信息的第一批稿子播出开始(《新闻广场》更是在头条播出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台州有轻微震感》),

宣告TTV-1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开始。

5月13日上午,当《新闻广场》的记者在坚持拨打了N次之后,终于接通了成都台州商会钟副会长的电

话,他在介绍了地震相关情况和台州商人情况之后,特别说到了“你们的电话是第一个,比市政府的电话还

要早”——家乡与他乡的勾连,在当晚播出的《在地震灾区的十万台州人,你们还好吗?》这条稿子中得以

充分展现。

当然,这种勾连不能仅仅在台州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进行,因为大批老家在地震灾区的“新台州人”也

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所以,紧接着的一条稿子《老家发生地震,四川籍务工者忧心忡忡》让四川人的

家乡与他乡之间勾连了起来。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也特别安排在极有代表性的川菜馆“川香馆”中进行。

而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TTV-1的报道重点也逐渐确立在了以下四点:一、密切关注台州在川企业、

在川人员的情况;二、密切关注在台四川籍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情况;三、充分报道台州社会各界关爱灾

区人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情况;四、及时采制有关防震避震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意识和避震自救

能力。

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一、二条报道重点就落在“家乡与他乡之间”;而第三、四则为“每一个台州

人都是四川人”的支持与自省。

把握“间距”不冒进

当笔者在汶川地震报道开始时与一位TTV-1资深编辑交流时,她很坚定而又自然地说道“在这个时候,

新闻工作者总是想去往第一线的”;当强势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境外电视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纸媒、网

媒汇集在地震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发回的珍贵而震撼的报道,但也逐渐发现“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

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

性悲惨照片”[1],我们更加要开始思考报道“间距”的问题。

的确,作为客观理性的社会公器,媒体以及相关业者更多地去思考“能做什么”比仅仅思考“想做什么”

要重要的多。而且从媒体硬/软件实力、受众群、职责范围等角度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电视台,

在此时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与影响力而冒进。“家乡与他乡之间”的“间距”如何拿捏?这既是报道内容层面的

问题,也需在报道形态上审慎考量——量力而行,方能行之有效。

因此,在积极跟进抗震救灾动态消息报道的同时,TTV-1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电话连线”上,及时将

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和台州援川各支队伍的最新情况报告给台州人民(当然,其中还包括着大量来自灾区

的“新台州人”),这不但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传播形态在报道“间

距”的把握上较为恰切,易于操作且到达面广,成都台州商会、台州在川旅游团、台州援川医疗服务队,台

州援川架桥突击队、台州援川卫生防疫队等都成为我们连线的对象。

从他乡到家乡的旅程

汶川地震牵动万千乡情、亲情。TTV-1在报道中把握“间距”,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需要往来家乡

-他乡、他乡-家乡之间民众的支持,毕竟这一举措多多少少减少了公路、食品、物品、水等方面较紧缺

资源的占用。

媒体要知道,有更多的民众更需要这些资源,特别是从在从他乡到家乡的旅途中——《新闻广场》13

日、14日连续关注川籍务工者返乡,《四川籍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探望亲友 四川台州客运暂时未受影响》、《四

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增加》两条稿子主要交待了从台州到四川的回乡情况。

相应的,从四川到台州的回乡情况也是TTV-1的关注重点,《新闻广场》15日的一条稿子《惊魂四十

小时 华夏旅行社赴川旅游团队安全返回台州》,让台州广大观众,特别是这些旅行者的家人放心了许多。

而接下来几天,诸如《连线旅游团:滞留四川部分台州游客今天返乡》等稿子传递的信息,也让更多的台

州民众放下心来。

此外,《新闻广场》16日的一篇稿子做的是14日回乡大巴上几名川籍务工者回乡后通过电话传回的内容,

《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 安全抵达》也同样令人放心了不少。而接下来几天《台州新闻》、《新闻广场》

中类似《温岭汽车站开启绿色通道 免费送地震重灾区朋友回乡》的稿子体现出了从台州到灾区的回乡之途

充满了社会关怀。

以媒体力量支援“对口城市”

正如前文所述,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广元市是台州市的“对口城市”。TTV-1在布置相关报道时,

深化了“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的传播意识。频道主动与广元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

每天的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广元电视台主持人黄旭东,请他及时报道广元灾区的最新情况,尤其是台州援

助广元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随着合作的深入,除了电话连线这一报道形态的使用之外,TTV-1还努力克服传输上的困难,灵活运

用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广元市的图片、影像素材——诚然,只有对广元的报道越具体、越真切,给

予“对口城市”的支援帮助才会越加“对口”。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的支援,既是对他乡政府、民众的支援,也是为在他乡的家乡人鼓气,为他们在

家乡的亲人减压。比如5月15 日《新闻广场》的稿子《四川广元台州籍老乡互相帮助 共渡难关》通过与在

广元的台州商人沈先生连线,并使用他从网络上传回来的广元照片来尽可能、尽快地告知台州民众广元的

受灾状况以及台州商人的安危情况。

而在新闻报道之外,TTV-1也特别担负起了对广元电视台的“对口”支援:频道员工募集善款直接汇给

广元电视台,接续,在当地广电设施、设备的重建恢复上也将有所动作——这种支持的力量,虽然不能立

即、直接在报道中得以体现,但对更长时期灾区重建中的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会有切实的长效。

需要帐篷的他乡

地震来袭,房屋损毁、家园失所。在重建工作完善之前,帐篷成为灾区民众所急需的遮风挡雨的临时

居所。一切的生活、生产将从帐篷以及活动板房中得以恢复,包括“六一”、端午、高考、中考,包括学校、

邮局、银行、医院。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提供足够的救灾帐篷已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一

项紧迫任务”[2]。

TTV-1在汶川地震后第一天,即5月13日的新闻报道中就地抓住了这一报道要点,在得知台州某家帐篷

生产企业将要捐赠原本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帐篷时,《新闻广场》节目中的一条稿子《2000多顶凉篷 今天

紧急运往灾区》作了充分而及时的报道反应,同时对于该企业中一对来自北川的夫妻务工者的采访也让这

条稿子更有细节与人情味。

自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浙江湖州视察,对救灾帐篷生产提出要求之后,5月23日,TTV-1立即组织

采访播出了两篇相关报道《台州帐篷生产企业总动员 一切为了灾区群众》、《三门亚达科技:第一批救灾帐

篷成品将于明天下线》。

5月25日星期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落实支援灾区帐篷和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台州新闻》栏

目也于当天晚上及时播出了这条消息。

此后,TTV-1进一步加大了关注力度,对“需要帐篷的他乡”与“运往他乡的帐篷”的报道一直延续至今。

接下来,“他乡亦家乡”

《伸出你的手》,这是一首由台州本土音乐人创制、由TTV-1四位主播演绎的抗震救灾公益MV,这首

MV将“家乡与他乡之间”的感性表达与诉求推上了最高峰。但作为媒体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是:随着地震灾

后重建工作的深入,相关报道理应更趋于理性与建设性,这也正如钱钢先生所言,“一句话,心要热,头须

冷。一切大话空言,华而不实的积习,对上负责的表面文章,为电视镜头准备的表演,此时,请统统走开!”[3]。

是的,灾后重建,是一个抹去泪水,付出汗水的艰难过程。所谓的“他乡亦家乡”,这其中有两层涵义:

其一,在川以及其他灾区的台州商人,他们身上具有被鲁迅称之为“台州人的硬气”的那种精神,据笔者的

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以他乡为家乡”,以自身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当地重建工作中去。那么,他

们的情况怎样?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还有什么难处?;其二,已从家乡回到台州的四川务工者,陆续转到

台州的伤病员、学生,以及特别是即将从四川青川成规模迁到台州的灾区移民,他们在台州新的生活是否

习惯 ?新的工作是否顺利?台州,是否能成为他们心底的“第二家乡”?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TTV-1接下来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重点。而本文以上的论述,择要地以

TTV-1为例,将城市电视台之前的地震相关报道,从“家乡与他乡之间”这一视角切入做了分析。关于报道

的分析可能并不全面,但因为亲身参与报道的缘故,所以笔者可以很负责的说: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经

营力、受众面以及内容资源虽然不及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但面对重大国家、社会事

件,其肩上一份应有的媒介担当绝没有缺失。在全国媒体“众志成城”之时,城市电视台提供的“一砖一瓦”

也是其牢固的基石。

[注释]

[1]陈力丹 瓮巍巍:《深度展现人性——论汶川抗震救灾报道的特点》,传媒学术网“汶川地震:政府、

媒介与公众”专题,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699。

[2]《胡锦涛湖州考察帐篷生产情况: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新华网“四川汶川地震”专题,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0180.htm。

[3]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A02版。

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

2024年8月23日发(作者:钭灵秋)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TTV-1)相关

报道为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

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

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

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

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

怀。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

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

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

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

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

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

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

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

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

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

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

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

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汶川人”的国家关怀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把这种自发的国家意识形态

具体化为家乡-他乡意识,其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家乡与他乡的区隔,而是为了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做一务实

的勾连。这种勾连,在台州这个城市里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因为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川台州商人与在台川

籍务工者数量皆可观之外,还有一个“对口城市”的概念:自1997年起,广元市成为台州市的对口帮扶城市。

而广元市,正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那么,站在台州本土媒体的角度,从“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

人”、到“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也成为了更为清晰的传播姿态。

在这样的心理意义、城市交往背景的引导下,TTV-1的报道开始了各种接近“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尝

试。

“你们电话是第一个”

自5月12日傍晚《台州新闻》、晚间《新闻广场》节目采访台州市地震局相关人士并综合相关汶川地震

信息的第一批稿子播出开始(《新闻广场》更是在头条播出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台州有轻微震感》),

宣告TTV-1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开始。

5月13日上午,当《新闻广场》的记者在坚持拨打了N次之后,终于接通了成都台州商会钟副会长的电

话,他在介绍了地震相关情况和台州商人情况之后,特别说到了“你们的电话是第一个,比市政府的电话还

要早”——家乡与他乡的勾连,在当晚播出的《在地震灾区的十万台州人,你们还好吗?》这条稿子中得以

充分展现。

当然,这种勾连不能仅仅在台州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进行,因为大批老家在地震灾区的“新台州人”也

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所以,紧接着的一条稿子《老家发生地震,四川籍务工者忧心忡忡》让四川人的

家乡与他乡之间勾连了起来。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也特别安排在极有代表性的川菜馆“川香馆”中进行。

而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TTV-1的报道重点也逐渐确立在了以下四点:一、密切关注台州在川企业、

在川人员的情况;二、密切关注在台四川籍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情况;三、充分报道台州社会各界关爱灾

区人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情况;四、及时采制有关防震避震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意识和避震自救

能力。

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一、二条报道重点就落在“家乡与他乡之间”;而第三、四则为“每一个台州

人都是四川人”的支持与自省。

把握“间距”不冒进

当笔者在汶川地震报道开始时与一位TTV-1资深编辑交流时,她很坚定而又自然地说道“在这个时候,

新闻工作者总是想去往第一线的”;当强势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境外电视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纸媒、网

媒汇集在地震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发回的珍贵而震撼的报道,但也逐渐发现“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

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

性悲惨照片”[1],我们更加要开始思考报道“间距”的问题。

的确,作为客观理性的社会公器,媒体以及相关业者更多地去思考“能做什么”比仅仅思考“想做什么”

要重要的多。而且从媒体硬/软件实力、受众群、职责范围等角度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电视台,

在此时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与影响力而冒进。“家乡与他乡之间”的“间距”如何拿捏?这既是报道内容层面的

问题,也需在报道形态上审慎考量——量力而行,方能行之有效。

因此,在积极跟进抗震救灾动态消息报道的同时,TTV-1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电话连线”上,及时将

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和台州援川各支队伍的最新情况报告给台州人民(当然,其中还包括着大量来自灾区

的“新台州人”),这不但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传播形态在报道“间

距”的把握上较为恰切,易于操作且到达面广,成都台州商会、台州在川旅游团、台州援川医疗服务队,台

州援川架桥突击队、台州援川卫生防疫队等都成为我们连线的对象。

从他乡到家乡的旅程

汶川地震牵动万千乡情、亲情。TTV-1在报道中把握“间距”,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需要往来家乡

-他乡、他乡-家乡之间民众的支持,毕竟这一举措多多少少减少了公路、食品、物品、水等方面较紧缺

资源的占用。

媒体要知道,有更多的民众更需要这些资源,特别是从在从他乡到家乡的旅途中——《新闻广场》13

日、14日连续关注川籍务工者返乡,《四川籍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探望亲友 四川台州客运暂时未受影响》、《四

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增加》两条稿子主要交待了从台州到四川的回乡情况。

相应的,从四川到台州的回乡情况也是TTV-1的关注重点,《新闻广场》15日的一条稿子《惊魂四十

小时 华夏旅行社赴川旅游团队安全返回台州》,让台州广大观众,特别是这些旅行者的家人放心了许多。

而接下来几天,诸如《连线旅游团:滞留四川部分台州游客今天返乡》等稿子传递的信息,也让更多的台

州民众放下心来。

此外,《新闻广场》16日的一篇稿子做的是14日回乡大巴上几名川籍务工者回乡后通过电话传回的内容,

《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 安全抵达》也同样令人放心了不少。而接下来几天《台州新闻》、《新闻广场》

中类似《温岭汽车站开启绿色通道 免费送地震重灾区朋友回乡》的稿子体现出了从台州到灾区的回乡之途

充满了社会关怀。

以媒体力量支援“对口城市”

正如前文所述,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四川广元市是台州市的“对口城市”。TTV-1在布置相关报道时,

深化了“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的传播意识。频道主动与广元电视台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

每天的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广元电视台主持人黄旭东,请他及时报道广元灾区的最新情况,尤其是台州援

助广元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和进展情况。

随着合作的深入,除了电话连线这一报道形态的使用之外,TTV-1还努力克服传输上的困难,灵活运

用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来自广元市的图片、影像素材——诚然,只有对广元的报道越具体、越真切,给

予“对口城市”的支援帮助才会越加“对口”。

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的支援,既是对他乡政府、民众的支援,也是为在他乡的家乡人鼓气,为他们在

家乡的亲人减压。比如5月15 日《新闻广场》的稿子《四川广元台州籍老乡互相帮助 共渡难关》通过与在

广元的台州商人沈先生连线,并使用他从网络上传回来的广元照片来尽可能、尽快地告知台州民众广元的

受灾状况以及台州商人的安危情况。

而在新闻报道之外,TTV-1也特别担负起了对广元电视台的“对口”支援:频道员工募集善款直接汇给

广元电视台,接续,在当地广电设施、设备的重建恢复上也将有所动作——这种支持的力量,虽然不能立

即、直接在报道中得以体现,但对更长时期灾区重建中的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会有切实的长效。

需要帐篷的他乡

地震来袭,房屋损毁、家园失所。在重建工作完善之前,帐篷成为灾区民众所急需的遮风挡雨的临时

居所。一切的生活、生产将从帐篷以及活动板房中得以恢复,包括“六一”、端午、高考、中考,包括学校、

邮局、银行、医院。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提供足够的救灾帐篷已成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一

项紧迫任务”[2]。

TTV-1在汶川地震后第一天,即5月13日的新闻报道中就地抓住了这一报道要点,在得知台州某家帐篷

生产企业将要捐赠原本要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帐篷时,《新闻广场》节目中的一条稿子《2000多顶凉篷 今天

紧急运往灾区》作了充分而及时的报道反应,同时对于该企业中一对来自北川的夫妻务工者的采访也让这

条稿子更有细节与人情味。

自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浙江湖州视察,对救灾帐篷生产提出要求之后,5月23日,TTV-1立即组织

采访播出了两篇相关报道《台州帐篷生产企业总动员 一切为了灾区群众》、《三门亚达科技:第一批救灾帐

篷成品将于明天下线》。

5月25日星期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落实支援灾区帐篷和过渡安置房援建工作,《台州新闻》栏

目也于当天晚上及时播出了这条消息。

此后,TTV-1进一步加大了关注力度,对“需要帐篷的他乡”与“运往他乡的帐篷”的报道一直延续至今。

接下来,“他乡亦家乡”

《伸出你的手》,这是一首由台州本土音乐人创制、由TTV-1四位主播演绎的抗震救灾公益MV,这首

MV将“家乡与他乡之间”的感性表达与诉求推上了最高峰。但作为媒体人,一个清晰的认识是:随着地震灾

后重建工作的深入,相关报道理应更趋于理性与建设性,这也正如钱钢先生所言,“一句话,心要热,头须

冷。一切大话空言,华而不实的积习,对上负责的表面文章,为电视镜头准备的表演,此时,请统统走开!”[3]。

是的,灾后重建,是一个抹去泪水,付出汗水的艰难过程。所谓的“他乡亦家乡”,这其中有两层涵义:

其一,在川以及其他灾区的台州商人,他们身上具有被鲁迅称之为“台州人的硬气”的那种精神,据笔者的

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将“以他乡为家乡”,以自身的人、财、物力,投入到当地重建工作中去。那么,他

们的情况怎样?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还有什么难处?;其二,已从家乡回到台州的四川务工者,陆续转到

台州的伤病员、学生,以及特别是即将从四川青川成规模迁到台州的灾区移民,他们在台州新的生活是否

习惯 ?新的工作是否顺利?台州,是否能成为他们心底的“第二家乡”?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成为TTV-1接下来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重点。而本文以上的论述,择要地以

TTV-1为例,将城市电视台之前的地震相关报道,从“家乡与他乡之间”这一视角切入做了分析。关于报道

的分析可能并不全面,但因为亲身参与报道的缘故,所以笔者可以很负责的说: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经

营力、受众面以及内容资源虽然不及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但面对重大国家、社会事

件,其肩上一份应有的媒介担当绝没有缺失。在全国媒体“众志成城”之时,城市电视台提供的“一砖一瓦”

也是其牢固的基石。

[注释]

[1]陈力丹 瓮巍巍:《深度展现人性——论汶川抗震救灾报道的特点》,传媒学术网“汶川地震:政府、

媒介与公众”专题,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699。

[2]《胡锦涛湖州考察帐篷生产情况: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新华网“四川汶川地震”专题,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0180.htm。

[3]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A02版。

作者:佚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