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有关文献对杨炳的记载

IT圈 admin 45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闭绿海)

杨彦明

有关文献对杨炳的记载

更新时间:2006-9-26

联易网

/Article/?ArticleID=504

有关文献对杨炳的记载

杨彦明 编

一、内黄县志

(1965 年元月内黄县人民委员会据清光绪十六年木刻版重印本)

1.卷首 (P70-71)

李志姓氏

知县 李浈 纂修

侍卫探花 杨炳……同辑

2.卷八 事实志 (P316)

(康熙)五十一年赐武进士杨炳探花及第。

3.卷十 科贡表 (P431-432)

国朝 武科

进士 杨炳 康熙壬辰科探花,耆旧有传。

举人 杨炳 康熙戊子科

4.卷十一 古今人物表 (P445)

国 朝 封赠

杨士兴 以孙炳诰赠招勇将军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事。 杨 达

以子炳赠同前

注:用“赠”字,表明康熙大帝封赠时杨士兴、杨达已经过世。

5.卷十三 耆旧 (P525)

杨炳,字虎文。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中康熙壬辰

科武探花,授御前三等侍卫。以亲老,告假终养。优游园圃,弹琴赋诗,以自适

焉。

6.卷十六 制诰 (P653)

诰侍卫杨炳及祖父母文各一道。

二、内黄县志

(1987 年 9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据民国《内黄县志续修清稿》

的手抄本印刷)

1.卷九 人物志上

古今人物表(一)(P279)

杨士兴 以孙炳,赠昭勇将军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事。

杨 达 以子炳赠同前。

*备注:“赠昭勇将军三等侍卫”有误,实为“赠通议大夫”。“昭勇将军”是

武职三品官的封阶。“通议大夫”是文职三品官的封阶。康熙对杨炳祖孙三代都是

封的文职。原因待考。

2.卷九 人物志上 武科表 (P315)

清 进士 举人

杨炳 康熙壬辰科探花。耆旧有传。

杨炳 康熙戊子科

3.卷十 人物志中

耆旧 (P432)

杨炳,字虎文。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中康熙壬辰

科武探花,授御前三等侍卫。以亲老,告假终养。优游园圃,弹琴赋诗,以自适

焉。

4.卷十二 艺文志上

制诰(P442)

诰侍卫杨炳及祖父母文各一道。

5.卷十五 大事记 祥异志

大事记(P535)

(康熙)五十一年 赐武进士杨炳探花及第。

三、内黄县志

(1993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内黄县地方史志编纂

委员会编印)

人物

第二章 简介

四 军事人物 (P729)

杨炳,字虎文,城关镇丁庄人。幼家贫,爱文习武,虎背熊腰,臂力过人,

两臂能夹两石磙,能使180 斤重的大刀,清康熙壬辰(1712年)科武探花,授京

营都司御前三等侍卫。晚年,以养亲归里,优游园圃,弹琴赋诗,自娱。

四、彰德府志

(乾隆年间修)

卷九

1.武勋

进士 杨炳 内黄人 侍卫 (P61)

国朝武举人 杨炳 探 花 (P67)

2.选举 封荫

杨士兴 以孙炳赠昭勇将军 (P73)

杨 达 以子炳赠昭勇将军

*备注:应为“赠通议大夫”

五、《清丰县志》(

1990年12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丰县地方史志编纂

委员会编)

第六编 文化

第七章 体育

第六节 武术(P404)

梅花拳

梅花拳在清丰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末明初,梅花拳四辈人周志刚、孟有德二师始

来南召市、雷家等村传艺,周师教掌,孟师教拳。嗣后,弟子盈门,高手辈出。

清康熙年间,后世弟子杨炳,因其武艺高强,曾被皇上宣入京城,人称“杨探花”。

六、《平乡县志》(

1999年1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河北省平乡县志编纂委员

会编)

第二十四编 科技 卫生 体育

第四章 梅花拳

第一节 赵源与发展(P822)

二、发展

梅花拳第五代名拳师河南内黄县八里庄杨炳,是蔡光瑞弟子,清康熙五十一年(1

712)武探花。他曾任康熙帝侍卫之职,在朝竞技获胜,因此梅花拳在京师名声

大振。他利用职位之便,把梅花拳传到运河两岸。

*备注:《内黄县文化志》(内黄县文化局1989年5月编印)记载杨炳为周至刚,

孟有德传徒。康熙52年《奉天诰命》称杨炳之父杨达“课子义方”等。杨炳应为

内黄县城关镇丁庄人,而非八里庄。

七、《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下册》(1990年8月 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编辑部编,)

附编 义和拳运动神拳等清代部分民间会在档案史料选编

五一 (直隶总督)那彦成奏报拿获唐胡子已委员解京折(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

四日)

附件 唐胡子供单(P1917)

据唐胡子即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

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

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学习。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间

身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我与牛亮臣同县认识,并不往来。本年九月

牛亮臣闹事时,我躲在村里,并未从贼。徒弟冯克善如何从贼谋反,我实不知,

亦从未到过山西,并无知会冯克善向解梁找我之事。其朱盐霜、朱大桃是何等人,

我实不知道。不敢妄供。

*备注:杨丙,应为杨炳,原名杨生炳,为内黄县人,说成滑县人有误。应为滑

县“珠照”村。以上此种错误影响到其他文献资料,不再一一说明。

八、《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当时的国

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伍绍祖为该书编委会顾问)

梅花拳 武术拳种之一,亦名梅拳。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资料所载,清康熙年

间,曾为京营都司的武探花杨丙(河南滑县人),即以梅花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

壮,齐传同村人唐恒乐,唐传冯克善。此后,梅花拳遂盛传豫、鲁、冀一带。

九、《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1990年8月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国家武术院

研究员康戈武编)

拳种流派

梅花拳(P200)

梅花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亦名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据说源自少林寺拳技。见

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代表人物,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河南滑

县人杨丙,杨曾中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他以此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壮(?—

—1786年),齐传同村人唐恒乐(?——1813年),唐传冯克善(《军机处录

副奏折·农民运动》卷2392)。此后,梅花拳遂盛传豫、鲁、冀一带。

十、《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

1990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终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顾问路遥主编)

第六章 梅花拳的组织及其与义和拳的关系(P89—90)

从梅花拳的最初历史看,它既不与封建统治相对抗,也不与官府相往来,是内聚

力较强而又富有抗外性的民间拳会组织。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入仕的,只

有一个例外就是杨炳。他在朝竞技获胜,人称其拳为“老杨拳”。他还不敢公开亮

其拳名为梅花拳,只是到了乾隆初年告老还乡,脱离了官场而且也年逾七十,没

有什么顾虑,为了使梅花拳能长久传下去,才编了《习武序》。从此之后,他就

将梅花拳传播到运河两岸。杨炳在《习武序》中,进一步把儒家思想渗透进去。

他所设的梅花拳拳堂,右联书“振三纲须赖真武”,或“论纲常更恃文友讲”,左联

书“整五常全凭大文”,或“定太平还让武将能”,当中横条是“一贯之道”。“一贯之

道”的“道”是什么?他指的是太极。他引易经的说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

生无穷之仪也”。一贯之道,就是指太极的生生无穷变化。从这一点说,它是当

时民间秘密宗教和会社组织的共同指导思想。但杨炳又把太极具体化为圣人,说

什么“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

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他还把梅花拳的宗旨尽量往“卫君卫国”、“不可犯

上作乱”的方向发展。

十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995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中国

历史专家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

第六章 冠县梨园屯:“义和拳”的兴起

梅花拳(P168)

赵三多又名赵洛珠,他传授的是梅花拳。梅花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

当时一位来自河南华县名叫杨炳的人传授梅花拳,此人曾以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

朝廷的武举会试,在京城禁军服役。他的一个第二代传徒正好赶上1813年八卦

教起义,而这次起义的最大战役就发生在华县。这位传徒名叫唐恒乐,曾有一段

时间教授义军一名军事领袖冯克善学梅花拳。

*备注:文中所称华县应译为滑县,唐恒乐即唐胡子。

十二、《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

1992年12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山东大学数学系燕子杰教授著)

绪论

在1988年之前,我国史学家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组织是清

末义和团爱国反帝运动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在“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

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据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档案记载: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直隶总督那彦成

上了一个奏折,内中提到了康熙年间河南滑县有一个名叫杨炳的人,会梅花拳。

说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这是关于梅花拳最早的历史记载。据梅花拳内

部记载,杨炳也是第五辈,他生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河南内黄县八里

庄人,于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取中武探花。因他武技超人,

在圣殿被康熙召见,授以御前侍卫。过了三十年,他于1742年(清乾隆七年)

七十一岁时编写了《习武序》,规定了梅花拳的习武规矩并对拳论有所发挥。......

梅花拳的第五辈宗师武探花杨炳于1742年(清乾隆七年),他七十一岁时所写

的《习武序》就是一篇讲文论武的好文章。其文中说:“拳堂中间立。左书:振

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一贯之道”。文中所说的“一贯之道”也就是梅花拳的“文武大法”,该文说:

“……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穷之仪也。……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世子欲学

文武之道者,一而已矣,……”由此看来所谓文理,也就是最高层次之拳法也。......

杨炳的《习武序》就曾明确说过修心养性的重要性,“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

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

下马如有道贤人”。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才能戒骄戒躁,“方可知进

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又说:“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

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

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文理乃最高层次的拳法,其用大矣。文功是武

功的高级阶段,不懂文理也难以悟彻梅花桩武功的奥妙。当然,武功锻炼也是文

功修养的基础和入门,因而文场指导也就成其为必然的了。在历史上许多梅花拳

有名的宗师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如梅花拳的第四辈邹文聚的碑文说他“长而为武,

得圣帝真传,神明变化,超越古今。”第五辈邹克诚的碑文赞道:“以言武略,为

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

相传,渊源有绪。以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颂扬第五辈杨炳的文

章说:“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吴明甫,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做官的,他们与官府豪绅持不合作态度。历史上只有

一个例外,即第五辈杨炳,他在朝中竞技获胜,人称其为“老杨拳”,不敢公开其

为梅花拳,只是到了乾隆初年告老还乡,脱离了官场,且已年逾七十,为了使梅

花拳流传下去,才编了《习武序》,此后他就将梅花拳传到了运河两岸。

三、《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燕子杰,1997年3月)

梅花拳内最有名的是第五辈宗师杨炳,系河南省内黄县城东二里的丁庄人。他生

于康熙十一(1672)年,於康熙五十一(1712)年中武探花,被升为御前侍卫。

乾隆七(1742)作《习武序》,年已71岁,在家乡一带广收弟子,传授文章。

杨炳文武兼备,精通易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粹、见解深刻、

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

流传亦有很大的影响。

十四、《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

2001年8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杭州体育学院副教授周伟良著)

现存的《习武序》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拳理内容,是由康乾年间的梅花

拳重要传人杨炳所作,其余的叙言及诗,显然为后人所加。杨炳字虎文,河南内

黄县人,生于康熙11年(1672),康熙51年(1712)壬辰科的武探花,本人是

蔡光瑞门下的第五代梅花拳传人。《习武序》是杨炳71岁时所作的一份内容非

常丰富的梅花拳理文献,路遥教授主编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和燕子杰同志

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两书中,均有收录,从记述的具体拳理看,《习武序》

反映出四个理论特色:

首先是直接源承明代的兵家武技理论。《序》中设问何谓把势?文中释曰,“把

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而制权”。杨炳此说与明代军事家唐顺之的观点一脉

相承。唐顺之的《武编》中亦对“把势”作过一个经典性的注诠,曰“拳有势者,

所以为变化也……可以守,可以攻,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而实

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两人都强调善于变化、随机而发,乃是“把势”一词的底

蕴所在。明代另一位著名军事家俞大猷,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

人物,其编著的《剑经》也是中国古代武术史料中的经典性文献,《习武序》中

所述拳理,有不少地方是直接援引了俞大猷的《剑经》理论。如《序》中曰,“设

若两人比武,数人交技,要看他力从何来,待旧力略过、新力未来(发)而乘之,

则无不胜也……《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

也”,所言源自《剑经》。“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是俞大猷书中一再强调的武

技秘旨,大猷称“语到此,则不能复加一言矣”;而“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

我便赢”,也是《剑经》中所记一位叫童琰父的武师之言。因此,可以肯定说,

《序》中提到的“经”,即是指《剑经》。另外,《剑经》中的“刚在他力前,柔

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在《习武序》中被视为“妙诀”。需要指

出的是,可能由于年久传抄之故,此诀在《习武序》中颠倒错乱,难以卒读,因

此对错乱之句而作的注解,也当然变得莫知所云了。对《习武序》产生深刻影响

的另一位明代军事家是戚继光。《序》中“习武规矩十二条”云,“凡习武,务要

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以拳法为武技之源,集

中代表了传统武术的活动特点和实效方式,这样的观点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中早有表述:凡“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

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其次是援引易学宋儒理论。《习武序》后半部分写的“一贯之道”,其言原出《易

经》,不过原文中的“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被杨炳写成“四象

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由于易学之理在杨炳看来是“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一贯之道,因而他提醒习武者“讵可泛视也哉!”

易学的太级阴阳理论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宋代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学

说,这个理论体系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影

响。将传统哲学文化与武术理论相有机契合的集大成者,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人

王宗岳,其代表作是“太极拳论”和“太极拳释名”两文。相比之下,杨炳的《习武

序》虽未将拳理与宋儒理论完全有机融摄,但在有的内容上显然已开始了将其拳

理化的迹象,表现出了一种武术从“易象”到“理”的理论走向。比如,《序》中所

云“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

外之道”,以及对“太极”的解释是“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

完全与武术理论相合。至于象“用而示之不用,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等,更是武术理论中耳熟能译的句子了。

第三是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道德为根本,其它不过是道

德的枝叶。《习武序》中也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文化特色,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梅花拳习武的价值取向,二是文中提出的“习武规矩十二条”。关于前者,杨

炳开宗明义就说道,练拳习武“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

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强烈地折射出传统社会中修齐治平的

人生价值取向,这一取向至今积淀在梅花拳弟子的深层意识中。“习武规矩十二

条”是杨炳对梅花拳习武者从思想和行为上提出的种种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对弟

子而言,不外乎是孝亲尊师、安详恭敬等;值得注意的是《习武序》在对弟子提

出种种规范同时,还专门制定了对“传教之师”的道德要求。即作为师傅,“断不

可重利轻义”传技匪人,同时在传技过程中,必须负有对徒弟的道德教育责任,“务

要他(弟子)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等等。以文字形式提出对“传教之师”的种种道道德要求,这在以前的武术史

料中是少见的。

还有民意宗教神灵气息。据《习武序》记,当时的梅花拳活动就有焚香拜祖仪式,

崇奉的偶像有收元老祖、均天教主和东都护法,尽管作者将此释为“天、地、君、

亲、师”,但作为一种神格化的称谓,显然是民间宗教的文化符号。杨炳常年活

动的河南省,本是武风及民间宗教盛行之地。早在乾隆五年,地方向朝廷的奏文

中就说,“豫省民情愚悍,非学习拳棒好勇斗狠,即崇信邪教拜佛求神”。这种文

化氛围不可能不对杨炳产生影响。随着梅花拳的进一步教门化倾向,这种宗教神

灵气息也越发强烈,以致在嘉庆朝就被视为“拳教”,甚至有的梅花拳组织本身也

自称为“教”。1988年,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档中发现了一张梅花拳

揭帖,上写“ □□梅花拳教主系威县范七里人,姓范名连贞,□□邪说,法深术精”。

对于中国近代农村农民运动史研究颇深的日本学者佐藤公彦在深入调查了河北

威县地区的梅花拳后曾敏锐指出,这种联结农民纽带的梅花拳,“它具有宗教的

背景”。而佐氏说的“宗教背景”,实际在《习武序》中就已见端倪。

十五、《五势梅花桩 实用技击术》(

1990年11月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

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韩建中著)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的一通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

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胡子即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

卖药生理,并不习数。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

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学习。齐

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

这些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

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口供中,多处谈到许多的梅花拳(桩)技击技法中

特有的步法“八方步”及其梅花拳独特 微妙无穷的上盘、中盘、下盘等三盘打法。

由此可知当时冯克善等人所讲究练习的拳法无疑是梅花拳了。

由此观之,杨丙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因他能以武技膺武探花之称,且因此官拜

京营都司,显见功力非凡。......梅花拳历代以来收徒传艺之途皆十分严格,非品

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故其传人个个武功卓绝,德行高超,又因

梅花拳一门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浓厚恢弘的

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丙的时候已达相当高的境界,杨丙后

来将拳艺传给冯克善。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六十

二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

尽管杨丙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

于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丙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派公开流

行于世以后的第一辈高人,那么齐大壮当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

为第四辈。此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如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梅花拳高手均可

记认。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闭绿海)

杨彦明

有关文献对杨炳的记载

更新时间:2006-9-26

联易网

/Article/?ArticleID=504

有关文献对杨炳的记载

杨彦明 编

一、内黄县志

(1965 年元月内黄县人民委员会据清光绪十六年木刻版重印本)

1.卷首 (P70-71)

李志姓氏

知县 李浈 纂修

侍卫探花 杨炳……同辑

2.卷八 事实志 (P316)

(康熙)五十一年赐武进士杨炳探花及第。

3.卷十 科贡表 (P431-432)

国朝 武科

进士 杨炳 康熙壬辰科探花,耆旧有传。

举人 杨炳 康熙戊子科

4.卷十一 古今人物表 (P445)

国 朝 封赠

杨士兴 以孙炳诰赠招勇将军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事。 杨 达

以子炳赠同前

注:用“赠”字,表明康熙大帝封赠时杨士兴、杨达已经过世。

5.卷十三 耆旧 (P525)

杨炳,字虎文。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中康熙壬辰

科武探花,授御前三等侍卫。以亲老,告假终养。优游园圃,弹琴赋诗,以自适

焉。

6.卷十六 制诰 (P653)

诰侍卫杨炳及祖父母文各一道。

二、内黄县志

(1987 年 9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据民国《内黄县志续修清稿》

的手抄本印刷)

1.卷九 人物志上

古今人物表(一)(P279)

杨士兴 以孙炳,赠昭勇将军三等侍卫,兼都司佥事。

杨 达 以子炳赠同前。

*备注:“赠昭勇将军三等侍卫”有误,实为“赠通议大夫”。“昭勇将军”是

武职三品官的封阶。“通议大夫”是文职三品官的封阶。康熙对杨炳祖孙三代都是

封的文职。原因待考。

2.卷九 人物志上 武科表 (P315)

清 进士 举人

杨炳 康熙壬辰科探花。耆旧有传。

杨炳 康熙戊子科

3.卷十 人物志中

耆旧 (P432)

杨炳,字虎文。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中康熙壬辰

科武探花,授御前三等侍卫。以亲老,告假终养。优游园圃,弹琴赋诗,以自适

焉。

4.卷十二 艺文志上

制诰(P442)

诰侍卫杨炳及祖父母文各一道。

5.卷十五 大事记 祥异志

大事记(P535)

(康熙)五十一年 赐武进士杨炳探花及第。

三、内黄县志

(1993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内黄县地方史志编纂

委员会编印)

人物

第二章 简介

四 军事人物 (P729)

杨炳,字虎文,城关镇丁庄人。幼家贫,爱文习武,虎背熊腰,臂力过人,

两臂能夹两石磙,能使180 斤重的大刀,清康熙壬辰(1712年)科武探花,授京

营都司御前三等侍卫。晚年,以养亲归里,优游园圃,弹琴赋诗,自娱。

四、彰德府志

(乾隆年间修)

卷九

1.武勋

进士 杨炳 内黄人 侍卫 (P61)

国朝武举人 杨炳 探 花 (P67)

2.选举 封荫

杨士兴 以孙炳赠昭勇将军 (P73)

杨 达 以子炳赠昭勇将军

*备注:应为“赠通议大夫”

五、《清丰县志》(

1990年12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丰县地方史志编纂

委员会编)

第六编 文化

第七章 体育

第六节 武术(P404)

梅花拳

梅花拳在清丰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末明初,梅花拳四辈人周志刚、孟有德二师始

来南召市、雷家等村传艺,周师教掌,孟师教拳。嗣后,弟子盈门,高手辈出。

清康熙年间,后世弟子杨炳,因其武艺高强,曾被皇上宣入京城,人称“杨探花”。

六、《平乡县志》(

1999年1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河北省平乡县志编纂委员

会编)

第二十四编 科技 卫生 体育

第四章 梅花拳

第一节 赵源与发展(P822)

二、发展

梅花拳第五代名拳师河南内黄县八里庄杨炳,是蔡光瑞弟子,清康熙五十一年(1

712)武探花。他曾任康熙帝侍卫之职,在朝竞技获胜,因此梅花拳在京师名声

大振。他利用职位之便,把梅花拳传到运河两岸。

*备注:《内黄县文化志》(内黄县文化局1989年5月编印)记载杨炳为周至刚,

孟有德传徒。康熙52年《奉天诰命》称杨炳之父杨达“课子义方”等。杨炳应为

内黄县城关镇丁庄人,而非八里庄。

七、《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下册》(1990年8月 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馆编辑部编,)

附编 义和拳运动神拳等清代部分民间会在档案史料选编

五一 (直隶总督)那彦成奏报拿获唐胡子已委员解京折(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

四日)

附件 唐胡子供单(P1917)

据唐胡子即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

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

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学习。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间

身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我与牛亮臣同县认识,并不往来。本年九月

牛亮臣闹事时,我躲在村里,并未从贼。徒弟冯克善如何从贼谋反,我实不知,

亦从未到过山西,并无知会冯克善向解梁找我之事。其朱盐霜、朱大桃是何等人,

我实不知道。不敢妄供。

*备注:杨丙,应为杨炳,原名杨生炳,为内黄县人,说成滑县人有误。应为滑

县“珠照”村。以上此种错误影响到其他文献资料,不再一一说明。

八、《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当时的国

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伍绍祖为该书编委会顾问)

梅花拳 武术拳种之一,亦名梅拳。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资料所载,清康熙年

间,曾为京营都司的武探花杨丙(河南滑县人),即以梅花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

壮,齐传同村人唐恒乐,唐传冯克善。此后,梅花拳遂盛传豫、鲁、冀一带。

九、《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1990年8月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国家武术院

研究员康戈武编)

拳种流派

梅花拳(P200)

梅花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亦名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据说源自少林寺拳技。见

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代表人物,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河南滑

县人杨丙,杨曾中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他以此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壮(?—

—1786年),齐传同村人唐恒乐(?——1813年),唐传冯克善(《军机处录

副奏折·农民运动》卷2392)。此后,梅花拳遂盛传豫、鲁、冀一带。

十、《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

1990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终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顾问路遥主编)

第六章 梅花拳的组织及其与义和拳的关系(P89—90)

从梅花拳的最初历史看,它既不与封建统治相对抗,也不与官府相往来,是内聚

力较强而又富有抗外性的民间拳会组织。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入仕的,只

有一个例外就是杨炳。他在朝竞技获胜,人称其拳为“老杨拳”。他还不敢公开亮

其拳名为梅花拳,只是到了乾隆初年告老还乡,脱离了官场而且也年逾七十,没

有什么顾虑,为了使梅花拳能长久传下去,才编了《习武序》。从此之后,他就

将梅花拳传播到运河两岸。杨炳在《习武序》中,进一步把儒家思想渗透进去。

他所设的梅花拳拳堂,右联书“振三纲须赖真武”,或“论纲常更恃文友讲”,左联

书“整五常全凭大文”,或“定太平还让武将能”,当中横条是“一贯之道”。“一贯之

道”的“道”是什么?他指的是太极。他引易经的说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

生无穷之仪也”。一贯之道,就是指太极的生生无穷变化。从这一点说,它是当

时民间秘密宗教和会社组织的共同指导思想。但杨炳又把太极具体化为圣人,说

什么“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

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他还把梅花拳的宗旨尽量往“卫君卫国”、“不可犯

上作乱”的方向发展。

十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995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中国

历史专家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

第六章 冠县梨园屯:“义和拳”的兴起

梅花拳(P168)

赵三多又名赵洛珠,他传授的是梅花拳。梅花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

当时一位来自河南华县名叫杨炳的人传授梅花拳,此人曾以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

朝廷的武举会试,在京城禁军服役。他的一个第二代传徒正好赶上1813年八卦

教起义,而这次起义的最大战役就发生在华县。这位传徒名叫唐恒乐,曾有一段

时间教授义军一名军事领袖冯克善学梅花拳。

*备注:文中所称华县应译为滑县,唐恒乐即唐胡子。

十二、《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

1992年12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山东大学数学系燕子杰教授著)

绪论

在1988年之前,我国史学家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组织是清

末义和团爱国反帝运动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在“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

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据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档案记载:1814年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六日直隶总督那彦成

上了一个奏折,内中提到了康熙年间河南滑县有一个名叫杨炳的人,会梅花拳。

说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这是关于梅花拳最早的历史记载。据梅花拳内

部记载,杨炳也是第五辈,他生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河南内黄县八里

庄人,于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取中武探花。因他武技超人,

在圣殿被康熙召见,授以御前侍卫。过了三十年,他于1742年(清乾隆七年)

七十一岁时编写了《习武序》,规定了梅花拳的习武规矩并对拳论有所发挥。......

梅花拳的第五辈宗师武探花杨炳于1742年(清乾隆七年),他七十一岁时所写

的《习武序》就是一篇讲文论武的好文章。其文中说:“拳堂中间立。左书:振

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一贯之道”。文中所说的“一贯之道”也就是梅花拳的“文武大法”,该文说:

“……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穷之仪也。……天地设位,而易行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世子欲学

文武之道者,一而已矣,……”由此看来所谓文理,也就是最高层次之拳法也。......

杨炳的《习武序》就曾明确说过修心养性的重要性,“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

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

下马如有道贤人”。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才能戒骄戒躁,“方可知进

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又说:“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

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

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文理乃最高层次的拳法,其用大矣。文功是武

功的高级阶段,不懂文理也难以悟彻梅花桩武功的奥妙。当然,武功锻炼也是文

功修养的基础和入门,因而文场指导也就成其为必然的了。在历史上许多梅花拳

有名的宗师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如梅花拳的第四辈邹文聚的碑文说他“长而为武,

得圣帝真传,神明变化,超越古今。”第五辈邹克诚的碑文赞道:“以言武略,为

国所共宗,是以辅世而强国;以言文教,化周易为神奇,可以测往而知来。支脉

相传,渊源有绪。以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颂扬第五辈杨炳的文

章说:“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吴明甫,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做官的,他们与官府豪绅持不合作态度。历史上只有

一个例外,即第五辈杨炳,他在朝中竞技获胜,人称其为“老杨拳”,不敢公开其

为梅花拳,只是到了乾隆初年告老还乡,脱离了官场,且已年逾七十,为了使梅

花拳流传下去,才编了《习武序》,此后他就将梅花拳传到了运河两岸。

三、《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燕子杰,1997年3月)

梅花拳内最有名的是第五辈宗师杨炳,系河南省内黄县城东二里的丁庄人。他生

于康熙十一(1672)年,於康熙五十一(1712)年中武探花,被升为御前侍卫。

乾隆七(1742)作《习武序》,年已71岁,在家乡一带广收弟子,传授文章。

杨炳文武兼备,精通易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粹、见解深刻、

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

流传亦有很大的影响。

十四、《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

2001年8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杭州体育学院副教授周伟良著)

现存的《习武序》大致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拳理内容,是由康乾年间的梅花

拳重要传人杨炳所作,其余的叙言及诗,显然为后人所加。杨炳字虎文,河南内

黄县人,生于康熙11年(1672),康熙51年(1712)壬辰科的武探花,本人是

蔡光瑞门下的第五代梅花拳传人。《习武序》是杨炳71岁时所作的一份内容非

常丰富的梅花拳理文献,路遥教授主编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和燕子杰同志

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两书中,均有收录,从记述的具体拳理看,《习武序》

反映出四个理论特色:

首先是直接源承明代的兵家武技理论。《序》中设问何谓把势?文中释曰,“把

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而制权”。杨炳此说与明代军事家唐顺之的观点一脉

相承。唐顺之的《武编》中亦对“把势”作过一个经典性的注诠,曰“拳有势者,

所以为变化也……可以守,可以攻,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而实

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两人都强调善于变化、随机而发,乃是“把势”一词的底

蕴所在。明代另一位著名军事家俞大猷,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

人物,其编著的《剑经》也是中国古代武术史料中的经典性文献,《习武序》中

所述拳理,有不少地方是直接援引了俞大猷的《剑经》理论。如《序》中曰,“设

若两人比武,数人交技,要看他力从何来,待旧力略过、新力未来(发)而乘之,

则无不胜也……《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

也”,所言源自《剑经》。“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是俞大猷书中一再强调的武

技秘旨,大猷称“语到此,则不能复加一言矣”;而“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

我便赢”,也是《剑经》中所记一位叫童琰父的武师之言。因此,可以肯定说,

《序》中提到的“经”,即是指《剑经》。另外,《剑经》中的“刚在他力前,柔

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在《习武序》中被视为“妙诀”。需要指

出的是,可能由于年久传抄之故,此诀在《习武序》中颠倒错乱,难以卒读,因

此对错乱之句而作的注解,也当然变得莫知所云了。对《习武序》产生深刻影响

的另一位明代军事家是戚继光。《序》中“习武规矩十二条”云,“凡习武,务要

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以拳法为武技之源,集

中代表了传统武术的活动特点和实效方式,这样的观点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中早有表述:凡“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

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其次是援引易学宋儒理论。《习武序》后半部分写的“一贯之道”,其言原出《易

经》,不过原文中的“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被杨炳写成“四象

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由于易学之理在杨炳看来是“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一贯之道,因而他提醒习武者“讵可泛视也哉!”

易学的太级阴阳理论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宋代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学

说,这个理论体系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影

响。将传统哲学文化与武术理论相有机契合的集大成者,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人

王宗岳,其代表作是“太极拳论”和“太极拳释名”两文。相比之下,杨炳的《习武

序》虽未将拳理与宋儒理论完全有机融摄,但在有的内容上显然已开始了将其拳

理化的迹象,表现出了一种武术从“易象”到“理”的理论走向。比如,《序》中所

云“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

外之道”,以及对“太极”的解释是“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

完全与武术理论相合。至于象“用而示之不用,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等,更是武术理论中耳熟能译的句子了。

第三是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道德为根本,其它不过是道

德的枝叶。《习武序》中也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文化特色,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梅花拳习武的价值取向,二是文中提出的“习武规矩十二条”。关于前者,杨

炳开宗明义就说道,练拳习武“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

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强烈地折射出传统社会中修齐治平的

人生价值取向,这一取向至今积淀在梅花拳弟子的深层意识中。“习武规矩十二

条”是杨炳对梅花拳习武者从思想和行为上提出的种种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对弟

子而言,不外乎是孝亲尊师、安详恭敬等;值得注意的是《习武序》在对弟子提

出种种规范同时,还专门制定了对“传教之师”的道德要求。即作为师傅,“断不

可重利轻义”传技匪人,同时在传技过程中,必须负有对徒弟的道德教育责任,“务

要他(弟子)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等等。以文字形式提出对“传教之师”的种种道道德要求,这在以前的武术史

料中是少见的。

还有民意宗教神灵气息。据《习武序》记,当时的梅花拳活动就有焚香拜祖仪式,

崇奉的偶像有收元老祖、均天教主和东都护法,尽管作者将此释为“天、地、君、

亲、师”,但作为一种神格化的称谓,显然是民间宗教的文化符号。杨炳常年活

动的河南省,本是武风及民间宗教盛行之地。早在乾隆五年,地方向朝廷的奏文

中就说,“豫省民情愚悍,非学习拳棒好勇斗狠,即崇信邪教拜佛求神”。这种文

化氛围不可能不对杨炳产生影响。随着梅花拳的进一步教门化倾向,这种宗教神

灵气息也越发强烈,以致在嘉庆朝就被视为“拳教”,甚至有的梅花拳组织本身也

自称为“教”。1988年,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档中发现了一张梅花拳

揭帖,上写“ □□梅花拳教主系威县范七里人,姓范名连贞,□□邪说,法深术精”。

对于中国近代农村农民运动史研究颇深的日本学者佐藤公彦在深入调查了河北

威县地区的梅花拳后曾敏锐指出,这种联结农民纽带的梅花拳,“它具有宗教的

背景”。而佐氏说的“宗教背景”,实际在《习武序》中就已见端倪。

十五、《五势梅花桩 实用技击术》(

1990年11月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

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韩建中著)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的一通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

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胡子即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

卖药生理,并不习数。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

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学习。齐

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

这些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

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口供中,多处谈到许多的梅花拳(桩)技击技法中

特有的步法“八方步”及其梅花拳独特 微妙无穷的上盘、中盘、下盘等三盘打法。

由此可知当时冯克善等人所讲究练习的拳法无疑是梅花拳了。

由此观之,杨丙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因他能以武技膺武探花之称,且因此官拜

京营都司,显见功力非凡。......梅花拳历代以来收徒传艺之途皆十分严格,非品

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故其传人个个武功卓绝,德行高超,又因

梅花拳一门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浓厚恢弘的

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丙的时候已达相当高的境界,杨丙后

来将拳艺传给冯克善。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六十

二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

尽管杨丙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

于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丙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派公开流

行于世以后的第一辈高人,那么齐大壮当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

为第四辈。此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如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梅花拳高手均可

记认。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