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庹采珊)
1、规律的含义 P40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P72
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主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第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
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
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
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 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等,经过多次反复,在
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
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
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3、价值的特征 P81
第一, 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第二, 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联系,价值的特
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 社会历史性。
第四, 多维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28-134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P107
6、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P145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
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
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因素。
(二)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
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
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时间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就越大。
(三)价值规律作用及其局限性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
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局限性:
第一,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
资源浪费
7、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 P236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
期的艰苦的过程。
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除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 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在:
第一,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第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表现在
第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
是批判和革命的“。
第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忌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三)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
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9、辩证法的主要内容P44、P47-52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发展有三大规律
A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现的实质和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范
畴和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
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
B质量互变规律。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一。
C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
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65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
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
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
是根本不可能的。
(2)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
显,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11.如何在当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页,活题)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应充分肯定科技
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起到的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
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
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
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1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171页)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
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
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2)a.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但这种过剩是相
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b.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
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
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d.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1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270页,论述题,活题)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
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
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
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1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页)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
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5.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208页)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
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024年9月16日发(作者:庹采珊)
1、规律的含义 P40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P72
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主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第一,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
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
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
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 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等,经过多次反复,在
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
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
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3、价值的特征 P81
第一, 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第二, 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联系,价值的特
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 社会历史性。
第四, 多维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28-134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P107
6、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P145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
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
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因素。
(二)价值论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
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
每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时间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就越大。
(三)价值规律作用及其局限性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
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局限性:
第一,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
资源浪费
7、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 P236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
期的艰苦的过程。
8、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P14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除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 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在:
第一,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第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表现在
第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
是批判和革命的“。
第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忌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三)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
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9、辩证法的主要内容P44、P47-52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发展有三大规律
A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现的实质和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范
畴和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
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
B质量互变规律。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一。
C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
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
极因素
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65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
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
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
是根本不可能的。
(2)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
显,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11.如何在当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页,活题)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作出新的认识和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应充分肯定科技
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起到的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
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
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
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1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171页)
(1)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
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
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2)a.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但这种过剩是相
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b.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
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
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d.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1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270页,论述题,活题)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
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
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
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1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页)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
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5.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208页)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
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