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发(作者:公思雨)
威论坛
文章编号:1674—9146(201 1)02—0022—04
硅爸
摘要:介绍了中国学习硅谷创业的背景,通过阐述中关
村与硅谷建立产业联系.分析了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跨区
域创业的几点不同。
量
一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 1f)一一¨2。一
关键词:硅谷;中关村;创业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硅谷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各国竞相效仿,但效仿者成效
大小不一。通过跨区域创业这一辐射模式建立了同硅谷的
人脉网络联系和产业联系的区域大多取得了产业发展方面
的成功。这样的地区有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
加罗尔科技园,这两个园区是硅谷主动辐射的结果。形成
了与硅谷产业链中的特定环节相对应的支柱产业,新竹的
许
主导产业是集成电路,班加罗尔则是软件外包。
中关村是效仿硅谷取得成功鲜有的案例之一。在中关
颖
'
村发展之初,科技人员效仿硅谷创办企业,一大批创业者
自发地在这片热土上衍生。后来成立的园区管理机构也尊
张
浩
重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并扶植他们成长。中关村逐步在
效仿硅谷模式中发展起来,并且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
种类和产业链条,承袭了硅谷模式的成功逻辑。在20世
纪90年代后期由于硅谷留学生归国创业出现了一批跨区
域创业者,使硅谷和中关村之间有了更加直接和丰富的人
脉和产业联系。可以说,中关村是效仿硅谷在先,硅谷辐
射在后。
爹 硅各: 浪潮 起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刚刚粉碎“四人帮”,
初步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思想上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
讨论,眼界更加开阔,激发了向国外学习的热情;经济上
逐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加快中国
经济发展的步伐。1976--1978年.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
问,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也感受到了中国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为了迎头赶上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确定了重视
收稿日期:2010—12—20;修回日期:2011-01—20
作者简介:许颖(1981一),中级咨询师,《硅谷与中关村》项目组成员。
}SC ̄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一 一
No・2 Feb・2011,Total No.205
权威论
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放在经济发展首要位置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产业发展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知识
分子充满激情地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
但是中国的科技产业究竟往哪里走、怎么走,尚没有定论,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20世
纪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新的高涨阶段,IT、集成电路、生物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对世界产业
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
会几次组团出国访问,经过学习、比较,借鉴硅谷模式成为政府放眼看世界后所选择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产业的大战略。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 km的一条狭长地带上,以附近具有雄厚
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为
依托,以高新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发展起来,成为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并逐渐成为世界高新技
术的摇篮和辐射地。硅谷模式当时已经开始在美国其他地方扩散,甚至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效仿,一系
列高新技术园区随之建立并发展起来,这里边包括印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
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
硅谷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研究者的注意,硅谷的理念、产业集聚和群落效应冲击着中国。当时任国家科
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明瑜提出了高科技产业成为新产业的支柱,中国改变落后要市场化的观点。1984
年2—3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北京区县级以上干部举行了报告会,吴明瑜报告的题目是《中关村是全
中国的精华》,提出面对巨大的科技力量,调动科技人才,改变北京面貌才是当前第一要务。此项观点得到
了中国科学院的响应,一些科研工作者也同意在中关村建立智力密集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比硅谷,当时中关村地区离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政策上要亮绿灯,还
要必须具备4个要素:人才集聚、市场经济、技术买卖和风险投资。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
的聚集地,其最早的技术和人才来源于斯坦福大学。中关村与其类似,是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最为密集的
地区,这里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及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委和北京市属研究院138
所。当时科技人员有8万人,每年推出数千项的科技成果。但是硅谷是市场经济主导,而中关村当时还处
于计划经济的笼罩之下。人才不能自由流动,无法脱离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束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被
计划体制所制约:当然风险投资更是要从“零”起步。
一
批崇尚硅谷精神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自身实践的总结和海内外对比学习意识到,再多的成果,再好的
技术,如果只放在保险柜里。也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价值。科技需要保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用到
经济建设中去,而不是研究成果变成论文,经过鉴定后而束之高阁。带来新视野的外国学者在中关村受到
了热情的欢迎。出国留学和访问的中国学者也不断带回新信息和新思路。科研人员不再拘泥于实验室,像
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着从西方而来的新鲜的概念和思想,寻找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方向和模式。他们萌发了
一
种打破束缚的冲动,而这个冲动也确实导致了科技人员们走出大院大所,闯出另一片天地。
最早冲破这一束缚的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陈春先。虽然陈春先的行为当时引起了评价颇为不同的争
论,但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乃至中央人民政府对其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科学
院的领导也感受到以硅谷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脉动,并采取“一院两制”方式支持研究院所创办企业。
之后大批的知识分子纷纷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两不四自”,即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拨款、自筹资
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企业,以每年增加数十家甚至上百家的速度增长,
最终形成了电子一条街
同硅谷不同,电子一条街形成之时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中关村这片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的
走向问题也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宦乡曾于1984年提出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
所的分工和协作。建立中关村科学城和高科技开发区的构想;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
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有不同特色的
新兴产业开发区”:198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和北京市科学技
术委员会主持的“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奠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
展的基调: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最终使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
科技翻葡与生产力
,一~一~一 ~
一
}
2011 ̄r-2月总第205期一D23—
威论坛
验区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
在这轮学习硅谷的浪潮中,中关村从学习硅谷模式的皮相和精神人手,创办企业蔚然成风。从惠普开
始起源缔造的硅谷神话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和创新文化,而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及体制
的僵化。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艰难的在克服无数制度障碍的同时,在技术上大多只能采取“拿来主义”的
做法,即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子设备,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加以二次开发后,再销售出去。“两通两海”
等企业开发的计算机汉化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中关村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从二
次开发起步,走上了一条与硅谷平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穗谷 。审菇村与厄谷建主产业联系
中关村的历史是从代理商开始的。 “代理商”这个概念直到1992年才被人们广泛接受,成熟的分销制
度也是代理商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当时计算机整机进口关税高达300%,加上进口许可这两道关卡,国
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惠普公司(HP)、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和美国苹果公司(APPLE)等
跨国公司只能依赖于代理商打开中国的销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高校的“电教室”、研究机构的计算
机房提供微机的贸易形式就已经出现,当时,四通集团公司、方正集团就super微机的代理权展开厮杀,
联想集团则与众多公司争夺IBM微机的代理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家庭,电子一
条街上更是出现了很多通过从硅谷等地进口散件加以组装转手倒卖的办法来兜售微机的人。一辆平板车、
一
把可以组装各种零件的改锥、再加上一个坐在车上满街吆喝的科学家,构成了代理商那时的生产资料和
贸易形式。从事代理商而获益是中关村创业者的第一桶金。走出国门的企业终于看到了一条获得资金的
“活水”。这一时期的代理商往往具有随机应变的才能,由于利润丰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狂热地寻找代
理硅谷等地货品的机会,与掌握进口审批权的官员搞好关系,购买国有企业的批文,甚至走私。
电脑诞生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兼顾到中文操作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时的计算
机没有中文操作功能。随着代理商的持续增加及由此带来的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在中国销售规模的扩大和普
及,计算机汉化成为必然趋势。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各种各样的汉化技术发展起来: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
字输入系统、晓军汉字系统、希望汉字系统、联想汉卡、金山中文处理软件以及后来的“中文之星”中文
外挂系统软件、汉王手写汉字识别系统等等。波澜起伏,各领风骚三五年。进入完全竞争领域的计算机汉
化技术使中关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分化并重新洗牌,中国著名的IT界风云人物涌现出来,四通集团
公司、联想集团、方正集团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从技术成功而至商业成功的典范,形成鼎立之势。由于汉
化技术的成功,中关村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代理权和合作中的话语权。
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进出口批文,打开了国内市场,硅谷
大公司开始大举进军中关村。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硅谷大公司不再采取寻找代理商的形式,而是纷纷
落户中关村,设立合资和独资公司,实现生产的当地化.有的还设立技术研发部门。鉴于中国巨大的消费
市场,不仅外企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跨国公司占据的计算机市场份额最高点曾达到了80%。众多硅谷企业
齐聚中关村,它们的出现既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也使中国计算机代理商和生产商失去了竞争优势。
国内计算机利润总额下降26%,规模最大的长城电脑虽然保住市场份额,利润却减少53%.企业库存出现
积压,中关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这也带来了3个直接后果。一个是价格大战,一个是企业研发成
本的提升,一个是计算机产业的重新洗牌。
这场被认为是实力悬殊的较量,也正是中关村技术进步和国际品牌的奋斗史,中关村企业开始重新洗
牌。在这一期间,联想电脑在杨元庆的带领下,在供应商相互竞标的机遇中调整战略,推出低价电脑,异
军突起,迅速占据了国内市场,甚至与世界名牌电脑抢占市场地位。在与硅谷企业的竞争中,中关村开始
从加工制造、代理销售的产业链末端环节向研发创新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演进,并与跨国公司建立横向和纵
向的产业链关联,带动了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系统。这不仅促进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
经济中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也让中关村在与硅谷平行的创新之路上越加顺畅
l SC|_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一…一…
一
024一 一No.2 Feb・2011,Total No.205
权威论■
i 穗谷与中 村之向跨臣域 业
在硅谷依靠技术取得成功的第一代华人是台湾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在硅谷站稳脚跟。在
硅谷台湾华人的联通下成就了新竹,成就了硅谷模式向新竹的辐射。我国20世纪8O年代末期才兴起到美
国的“留学潮”,而“海归潮”更是在2l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关村。进入21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加州理
工学院的留学生成为联通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大脑水渠”,一批大陆留学生在硅谷创业成功,随后进入中
关村再创业,由此出现的留学生创业浪潮,实践着硅谷与中关村间的跨区域创业。
今天,我国在硅谷的留学生、创业者以及职业经理人已经近十万,一些创业成功案例在硅谷屡屡出现,
激发了留学生更多地投入创业浪潮。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和这次金融危机之时,很多创业公司陆续迁回国
内,甚至有些在硅谷濒临倒闭的公司回归中关村之后又重新成长起来。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浪潮不同的是,这次浪潮的创业者们具有硅谷留学和熟稔跨国公司从业经
验甚至是创业经验,他们带来了中关村与硅谷之间更密切的接触,这种接触以人际关系为主,其中包括风
险投资、技术转移、商业模式、市场分割。其中也不乏产业组织者在两地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橡
子园企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朱伟人、汉能投资集团的陈宏等,他们之前在硅谷已经站稳脚跟,
现在作为风险投资人纷纷回归中关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产
业组织者。
硅谷与中关村两地的社群组织也在这次创业浪潮中发展起来,参与者们相互学习、激发灵感。形成一
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同时也成为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联通的有一条纽带。比较有名的如
华源科技协会、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 (与之联系密切的清华校友组织包括硅谷清华联网(SVTN)、北
加州清华校友会(THAA—NC)等)、亚杰商会(AAMA)、北大校友会等。这些跨区域社群组织中,大家交
流着近期研究的成果和刚刚拟好的商业计划书,讨论着创业的可行性和母国政策的变化,甚至有些在这里
找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天使投资。
中关村与硅谷相比,一个很大特点是政府的作用。在这场创业浪潮中,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成功实施的
留学人员归国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关村在硅谷设立了办事处,对留学生创业形成了专项支持计
划.中关村周边各个大学都办起了大学创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至此.中
关村在政府和大学营造创业环境某些方面形成了比硅谷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利于创业的局部条件。高素质
创新人才回归创业大潮在中关村上演,第一年美国约有15 000个留学生回归,其中硅谷留学生占据了相当
比例。 ‘
硅谷与中关村之间形成了创业者、风险投资者、政府和社团组织多个层面的互动群体,出现了从创业
理念与模式、天使投资到产权制度、商业模式、产学研互动等全方位机制体制的学习与创新,还出现了以
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与硅谷紧密相连,甚至同步发展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清洁技术产业以及
其他新兴产业。目前从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来看,中关村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科技园区,我们有理由相信,
由留学生归国创业所引发的与硅谷多层次互动中,中关村将成为比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
以及英国剑桥科技园更像硅谷、世界第二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实习编辑李洋)
Interaction of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Xu Ying,Zhang Hao
(Beijing Great Wal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Enterpris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troduced underground of 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of Silicon Valley of China.Then,the
author analyzed some differences of entrepreneurship between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through expounding eonnee—
tion of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Key words:Silicon Valley;zhong guancun;entrepreneurship
科搐翻葡与生产力l
2011- ̄2月总第20S 一025—
2024年9月24日发(作者:公思雨)
威论坛
文章编号:1674—9146(201 1)02—0022—04
硅爸
摘要:介绍了中国学习硅谷创业的背景,通过阐述中关
村与硅谷建立产业联系.分析了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跨区
域创业的几点不同。
量
一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 1f)一一¨2。一
关键词:硅谷;中关村;创业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硅谷模式的成功引起了各国竞相效仿,但效仿者成效
大小不一。通过跨区域创业这一辐射模式建立了同硅谷的
人脉网络联系和产业联系的区域大多取得了产业发展方面
的成功。这样的地区有中国台湾地区新竹科技园和印度班
加罗尔科技园,这两个园区是硅谷主动辐射的结果。形成
了与硅谷产业链中的特定环节相对应的支柱产业,新竹的
许
主导产业是集成电路,班加罗尔则是软件外包。
中关村是效仿硅谷取得成功鲜有的案例之一。在中关
颖
'
村发展之初,科技人员效仿硅谷创办企业,一大批创业者
自发地在这片热土上衍生。后来成立的园区管理机构也尊
张
浩
重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并扶植他们成长。中关村逐步在
效仿硅谷模式中发展起来,并且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
种类和产业链条,承袭了硅谷模式的成功逻辑。在20世
纪90年代后期由于硅谷留学生归国创业出现了一批跨区
域创业者,使硅谷和中关村之间有了更加直接和丰富的人
脉和产业联系。可以说,中关村是效仿硅谷在先,硅谷辐
射在后。
爹 硅各: 浪潮 起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刚刚粉碎“四人帮”,
初步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思想上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
讨论,眼界更加开阔,激发了向国外学习的热情;经济上
逐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加快中国
经济发展的步伐。1976--1978年.中国领导人纷纷出国访
问,感受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也感受到了中国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为了迎头赶上这些发达国家,政府确定了重视
收稿日期:2010—12—20;修回日期:2011-01—20
作者简介:许颖(1981一),中级咨询师,《硅谷与中关村》项目组成员。
}SC ̄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一 一
No・2 Feb・2011,Total No.205
权威论
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放在经济发展首要位置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产业发展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知识
分子充满激情地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
但是中国的科技产业究竟往哪里走、怎么走,尚没有定论,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20世
纪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新的高涨阶段,IT、集成电路、生物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对世界产业
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
会几次组团出国访问,经过学习、比较,借鉴硅谷模式成为政府放眼看世界后所选择的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产业的大战略。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 km的一条狭长地带上,以附近具有雄厚
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大学为
依托,以高新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发展起来,成为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并逐渐成为世界高新技
术的摇篮和辐射地。硅谷模式当时已经开始在美国其他地方扩散,甚至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效仿,一系
列高新技术园区随之建立并发展起来,这里边包括印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
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
硅谷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研究者的注意,硅谷的理念、产业集聚和群落效应冲击着中国。当时任国家科
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吴明瑜提出了高科技产业成为新产业的支柱,中国改变落后要市场化的观点。1984
年2—3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北京区县级以上干部举行了报告会,吴明瑜报告的题目是《中关村是全
中国的精华》,提出面对巨大的科技力量,调动科技人才,改变北京面貌才是当前第一要务。此项观点得到
了中国科学院的响应,一些科研工作者也同意在中关村建立智力密集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比硅谷,当时中关村地区离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政策上要亮绿灯,还
要必须具备4个要素:人才集聚、市场经济、技术买卖和风险投资。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
的聚集地,其最早的技术和人才来源于斯坦福大学。中关村与其类似,是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最为密集的
地区,这里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多所高校,及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委和北京市属研究院138
所。当时科技人员有8万人,每年推出数千项的科技成果。但是硅谷是市场经济主导,而中关村当时还处
于计划经济的笼罩之下。人才不能自由流动,无法脱离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束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被
计划体制所制约:当然风险投资更是要从“零”起步。
一
批崇尚硅谷精神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自身实践的总结和海内外对比学习意识到,再多的成果,再好的
技术,如果只放在保险柜里。也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价值。科技需要保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用到
经济建设中去,而不是研究成果变成论文,经过鉴定后而束之高阁。带来新视野的外国学者在中关村受到
了热情的欢迎。出国留学和访问的中国学者也不断带回新信息和新思路。科研人员不再拘泥于实验室,像
海绵一样拼命汲取着从西方而来的新鲜的概念和思想,寻找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方向和模式。他们萌发了
一
种打破束缚的冲动,而这个冲动也确实导致了科技人员们走出大院大所,闯出另一片天地。
最早冲破这一束缚的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陈春先。虽然陈春先的行为当时引起了评价颇为不同的争
论,但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乃至中央人民政府对其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科学
院的领导也感受到以硅谷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脉动,并采取“一院两制”方式支持研究院所创办企业。
之后大批的知识分子纷纷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两不四自”,即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拨款、自筹资
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企业,以每年增加数十家甚至上百家的速度增长,
最终形成了电子一条街
同硅谷不同,电子一条街形成之时中国仍是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中关村这片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的
走向问题也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宦乡曾于1984年提出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
所的分工和协作。建立中关村科学城和高科技开发区的构想;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
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有不同特色的
新兴产业开发区”:198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和北京市科学技
术委员会主持的“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奠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
展的基调:198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最终使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试
科技翻葡与生产力
,一~一~一 ~
一
}
2011 ̄r-2月总第205期一D23—
威论坛
验区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
在这轮学习硅谷的浪潮中,中关村从学习硅谷模式的皮相和精神人手,创办企业蔚然成风。从惠普开
始起源缔造的硅谷神话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和创新文化,而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及体制
的僵化。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艰难的在克服无数制度障碍的同时,在技术上大多只能采取“拿来主义”的
做法,即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子设备,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加以二次开发后,再销售出去。“两通两海”
等企业开发的计算机汉化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中关村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从二
次开发起步,走上了一条与硅谷平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穗谷 。审菇村与厄谷建主产业联系
中关村的历史是从代理商开始的。 “代理商”这个概念直到1992年才被人们广泛接受,成熟的分销制
度也是代理商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当时计算机整机进口关税高达300%,加上进口许可这两道关卡,国
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惠普公司(HP)、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和美国苹果公司(APPLE)等
跨国公司只能依赖于代理商打开中国的销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高校的“电教室”、研究机构的计算
机房提供微机的贸易形式就已经出现,当时,四通集团公司、方正集团就super微机的代理权展开厮杀,
联想集团则与众多公司争夺IBM微机的代理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家庭,电子一
条街上更是出现了很多通过从硅谷等地进口散件加以组装转手倒卖的办法来兜售微机的人。一辆平板车、
一
把可以组装各种零件的改锥、再加上一个坐在车上满街吆喝的科学家,构成了代理商那时的生产资料和
贸易形式。从事代理商而获益是中关村创业者的第一桶金。走出国门的企业终于看到了一条获得资金的
“活水”。这一时期的代理商往往具有随机应变的才能,由于利润丰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狂热地寻找代
理硅谷等地货品的机会,与掌握进口审批权的官员搞好关系,购买国有企业的批文,甚至走私。
电脑诞生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兼顾到中文操作的要求,也就是说,当时的计算
机没有中文操作功能。随着代理商的持续增加及由此带来的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在中国销售规模的扩大和普
及,计算机汉化成为必然趋势。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各种各样的汉化技术发展起来: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
字输入系统、晓军汉字系统、希望汉字系统、联想汉卡、金山中文处理软件以及后来的“中文之星”中文
外挂系统软件、汉王手写汉字识别系统等等。波澜起伏,各领风骚三五年。进入完全竞争领域的计算机汉
化技术使中关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分化并重新洗牌,中国著名的IT界风云人物涌现出来,四通集团
公司、联想集团、方正集团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从技术成功而至商业成功的典范,形成鼎立之势。由于汉
化技术的成功,中关村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代理权和合作中的话语权。
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进出口批文,打开了国内市场,硅谷
大公司开始大举进军中关村。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硅谷大公司不再采取寻找代理商的形式,而是纷纷
落户中关村,设立合资和独资公司,实现生产的当地化.有的还设立技术研发部门。鉴于中国巨大的消费
市场,不仅外企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跨国公司占据的计算机市场份额最高点曾达到了80%。众多硅谷企业
齐聚中关村,它们的出现既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也使中国计算机代理商和生产商失去了竞争优势。
国内计算机利润总额下降26%,规模最大的长城电脑虽然保住市场份额,利润却减少53%.企业库存出现
积压,中关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这也带来了3个直接后果。一个是价格大战,一个是企业研发成
本的提升,一个是计算机产业的重新洗牌。
这场被认为是实力悬殊的较量,也正是中关村技术进步和国际品牌的奋斗史,中关村企业开始重新洗
牌。在这一期间,联想电脑在杨元庆的带领下,在供应商相互竞标的机遇中调整战略,推出低价电脑,异
军突起,迅速占据了国内市场,甚至与世界名牌电脑抢占市场地位。在与硅谷企业的竞争中,中关村开始
从加工制造、代理销售的产业链末端环节向研发创新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演进,并与跨国公司建立横向和纵
向的产业链关联,带动了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系统。这不仅促进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
经济中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也让中关村在与硅谷平行的创新之路上越加顺畅
l SC|_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一…一…
一
024一 一No.2 Feb・2011,Total No.205
权威论■
i 穗谷与中 村之向跨臣域 业
在硅谷依靠技术取得成功的第一代华人是台湾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在硅谷站稳脚跟。在
硅谷台湾华人的联通下成就了新竹,成就了硅谷模式向新竹的辐射。我国20世纪8O年代末期才兴起到美
国的“留学潮”,而“海归潮”更是在2l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关村。进入21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加州理
工学院的留学生成为联通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大脑水渠”,一批大陆留学生在硅谷创业成功,随后进入中
关村再创业,由此出现的留学生创业浪潮,实践着硅谷与中关村间的跨区域创业。
今天,我国在硅谷的留学生、创业者以及职业经理人已经近十万,一些创业成功案例在硅谷屡屡出现,
激发了留学生更多地投入创业浪潮。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和这次金融危机之时,很多创业公司陆续迁回国
内,甚至有些在硅谷濒临倒闭的公司回归中关村之后又重新成长起来。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浪潮不同的是,这次浪潮的创业者们具有硅谷留学和熟稔跨国公司从业经
验甚至是创业经验,他们带来了中关村与硅谷之间更密切的接触,这种接触以人际关系为主,其中包括风
险投资、技术转移、商业模式、市场分割。其中也不乏产业组织者在两地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橡
子园企业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朱伟人、汉能投资集团的陈宏等,他们之前在硅谷已经站稳脚跟,
现在作为风险投资人纷纷回归中关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硅谷与中关村之间的产
业组织者。
硅谷与中关村两地的社群组织也在这次创业浪潮中发展起来,参与者们相互学习、激发灵感。形成一
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同时也成为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联通的有一条纽带。比较有名的如
华源科技协会、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 (与之联系密切的清华校友组织包括硅谷清华联网(SVTN)、北
加州清华校友会(THAA—NC)等)、亚杰商会(AAMA)、北大校友会等。这些跨区域社群组织中,大家交
流着近期研究的成果和刚刚拟好的商业计划书,讨论着创业的可行性和母国政策的变化,甚至有些在这里
找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天使投资。
中关村与硅谷相比,一个很大特点是政府的作用。在这场创业浪潮中,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成功实施的
留学人员归国政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关村在硅谷设立了办事处,对留学生创业形成了专项支持计
划.中关村周边各个大学都办起了大学创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至此.中
关村在政府和大学营造创业环境某些方面形成了比硅谷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利于创业的局部条件。高素质
创新人才回归创业大潮在中关村上演,第一年美国约有15 000个留学生回归,其中硅谷留学生占据了相当
比例。 ‘
硅谷与中关村之间形成了创业者、风险投资者、政府和社团组织多个层面的互动群体,出现了从创业
理念与模式、天使投资到产权制度、商业模式、产学研互动等全方位机制体制的学习与创新,还出现了以
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与硅谷紧密相连,甚至同步发展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清洁技术产业以及
其他新兴产业。目前从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来看,中关村已是世界第二大的科技园区,我们有理由相信,
由留学生归国创业所引发的与硅谷多层次互动中,中关村将成为比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
以及英国剑桥科技园更像硅谷、世界第二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实习编辑李洋)
Interaction of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Xu Ying,Zhang Hao
(Beijing Great Wall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of Enterpris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troduced underground of learning entrepreneurship of Silicon Valley of China.Then,the
author analyzed some differences of entrepreneurship between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through expounding eonnee—
tion of Silicon Valley and Zhong Guancun.
Key words:Silicon Valley;zhong guancun;entrepreneurship
科搐翻葡与生产力l
2011- ̄2月总第20S 一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