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发(作者:福秋荷)
一 激励机制(一到三阶段)
(对员工)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但没有所
有权和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在虚拟股票持有人实现既定目标
条件下,公司支付给持有人收益时,既可以支付现金、等值的股票,也可以支付等值的股票
和现金相结合,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将他们的长期收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1. 股票激励模式的优点:
(1)、它实质上是一种享有企业分红权的凭证,除此之外,不再享有其他权利,因此,股票
的发放不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股本结构。
(2)、股票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股票的持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经营管理好企业,使企业
不断地盈利,进而取得更多的分红收益,公司的业绩越好,其收益越多。
(3)、股票激励模式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为获得分红收益的前提是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
并且收益是在未来实现的。
2、股票激励模式的缺点:
(1)、激励对象可能因考虑分红,减少甚至于不实行企业资本公积金的积累,而过分地关注
企业的短期利益。
(2)、在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分红意愿强烈,导致公司的现金支付压力比较大。
长期以来,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薄弱环节。改
革开放以来,为调动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对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进
行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委托代理制等形式发展到
1994年开始在国企中推行的年薪制。但从各种分配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都没有切实地将
经营者与企业的利益真正的捆绑在一起,激励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以上市公司的年薪制为例,
1998年年报出来后,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情况显示,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
理平均年薪不到5万元,此外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业绩脱节。没有
积极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导致国有企业在活力、效率上比不上非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
方面,国有企业无论从吸引人才还是激发经营者创造力方面都与非国有企业有很大的落差。
激励不对称、动力不足使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国有企业经营者更多关注灰色收入
甚者黑色收入,出现“59岁现象”。红塔集团前董事长储时健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国企经营
者的悲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知识资本化、人力资本产权化,“为企业经营者定价”
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中国有企业开始将目光热切地投向国外早已广泛采用的“股权激
励机制”。实际上,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如联想、北大方正等)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探索
和推行中国的经济股票期权方案。可见,在原有分配方式下经营者收入与其付出的贡献和
担当责任不对称的矛盾,正在使股权激励不仅成为解决企业激励机制一个新的兴奋点,更
是寻求突破的方向之一。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决策质量,是探索股权激励的又一个重要出发点。1998年年报显
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40%零持股,总经理中有20%左右零持股,即使持股,平均持股
量也很低。经营者往往要对涉及到公司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如重大购并、长期投
资、技术研发等战略性问题,但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何防止决策行为
短期化?尤其国有企业,投资主体模糊,谁来实施有效的监督?而股权激励的办法,将使经营
者处于类似股东的地位,真正地与股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可以促使经营者着眼于股
东利益最大化,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 从
理论上看,实施认股权将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 认股权的实施可以
解决国有企业中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国企经营者与作为股东的国有资产管理
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当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
经营者很可能会牺牲股东利益以谋取私利。实施期权激励,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纽带的经营
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经营者放在和股东同一个利益层面上,将促使经营者更重视国有资
产的保值和增值。
(对经营者) 认股权将经营者的远期收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
避免短期行为的出现。占经营者收入绝大部分比例的认股权带来的红利或变现后的溢价收
入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经营的好坏成严格正相关,这使经营者更加关心自己未来的收益
而不再“近视”,在经营者的努力——企业利润增长——股东受益和经营者获得实惠这一连
续的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经营者更关注于企业的长远成长而避免了目光短浅的急功近利
行为,使国企的经营管理驶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二 划清产权机制(第一阶段)
产权制度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只有当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程度达到了必须由
社会的强制力量来组织和规范其财产关系的时候,产权制度才有了产生的经济根源。同时,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协调他们的行动和对他们生产出的产品如何分配的
问题,现代社会的产权制度就此产生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在20世纪50年代预言,
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将是南美洲,因为南美洲资源丰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事实证明他
错了。战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源相对贫乏,但由于产
权制度合理,产权管理得当,引致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依靠产权制度,能够为个人
提供某种有效的激励或减少浪费的约束,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产权制度是以产权为
依托,对各种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有效地组合、调节的制度
安排。简单地说,就是允许产权主体能干什么以及不能干什么的一种规则。产权制度具有以
下功能:
1. 界区功能
产权制度具有界定产权主体之间、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功能。拥
有了产权,就界定了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界区,主体才可能与非主体之
间彼此独立,并可能平等地进行商品交换。产权制度的界区功能是在确定产权的归属的过程
中发挥出来的,产权的确定过程也就是界定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的过程。界区功能是产权制
度最基本的功能。
2. 激励功能
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是指由于产权的确立而使产权主体积极努力行为的功能。产权的确
立意味着产权主体利益和责任界限明确了,产权主体可以使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扩大。
这种激励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利益刺激,它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程度大大高于一般收入分配所产
生的经济刺激,而且,由于产权的持久性会使产权主体更多地追求长远利益。
3. 约束功能
产权制度的约束功能是指产权确立之后,对产权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约束力。产权的确立
既然明确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区,产生了激励功能,由此也必然产生约束功能。这种约束
表现为:一是投资者对法人的条件约束,如通过股东大会约束法人的行为;二是法人以财产
权利来约束自己的冒险行为,因为法人所支配的财产既是它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础,同时也
是其承担风险的能力界限。所以,产权的确立能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4. 交易功能
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产权制度的交易功能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塑造了市场经济的主体—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即产权的确立起到了为产权主体成为商品生产者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是扩大了市场交易范围——产权成为商品,即产权也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对象,比如股权、
各种证券的收益权,它们成为商品,成为证券市场上流转的交易对象。产权的交易功能使市
场的构造复杂化,也使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一方面,它为原始产权主体与派生产权
主体增加了更大的相互选择的自由,强化了各自的独立性,如股东宁愿到市场上出售股权,
可能也不愿意到股东大会上陈述自己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另一方面,使投机行为兴起,
又给无端地影响产权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三 产品创新(第二阶段)
产品创新是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动力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创新的结果便是促动企业不断设
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深入。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
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
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
亡。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这是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消费
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
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
所淘汰。一个企业能自觉地迎合市场的变化,开发相应的产品,企业就能够不断发展,否则,
企业的生存就面临威胁。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企业的生
命是以其产品为载体的,企业产品的消亡,意味着企业以这种产品作为其史命载体的可能性
消失,如果此时企业没有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就会随之消亡。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消费者是
挑剔的,产品不会因为以前得到过消费者的宠爱,就永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不
断开发研制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永跨生命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
矗
优势
1、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
2、产品创新可积累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增添公司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处理能力,以适
应多边的市常
3、不断推出新产品,在细分的市场上,既有大众化的产品,同时有高档产品。在产品宽
度和深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这样加深顾客和公司的亲和力,有利于抢占市场,从
而克服了以前靠促销,靠狂轰烂炸的广告战术来形成品牌,转而用战略来赢得品牌。
4、产品创新有利于公司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蓬勃向上的创新氛围,从而增强
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5、开发新产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公司也可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实现公司的盈利,从
而使企业持续发展。
不足
过分重视创新,无法保证质量。
四 企业国际化(第三阶段)
1、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品牌永续性。无论大小企业;生存的持久、发展的
持续都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你的市场,就能找到你的利润,找到你的效益增长点。
2、企业进不进入国际市场:和企业能不能永续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目前:中国企业进
入国际市场仍然尚未进入成熟期:只有国家控制的:资源型企业国际市场化步伐较快;然而
不是长久提倡的富国战略(大多为资源出口:很少有密集型技术及知识产权输出,这是恒可
怕的国家战略、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绝对不会搞得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矿产等国
家生存战略资源)一般来说:当今中国走向国际的企业:大多为三流以下企业:劳务输出型、
不含技术指标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劳动力廉价合作型企业。
3、一味地追求;企业国际化,并非适合所有本土企业发展的永续生存原则。
4、市场化的关键是:面对市场的长远需求指标和实际经济链条的构成采用的发展策略
以及所选择的完全适应自身标准的发展方式。
5、凡是盲目扩张的国际化企业:结局大凡都很悲惨:往日雄风已不再!知名的企业海
E...就是例证。大家警醒为妙。
6,发展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2024年11月2日发(作者:福秋荷)
一 激励机制(一到三阶段)
(对员工)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但没有所
有权和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在虚拟股票持有人实现既定目标
条件下,公司支付给持有人收益时,既可以支付现金、等值的股票,也可以支付等值的股票
和现金相结合,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将他们的长期收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1. 股票激励模式的优点:
(1)、它实质上是一种享有企业分红权的凭证,除此之外,不再享有其他权利,因此,股票
的发放不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股本结构。
(2)、股票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股票的持有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经营管理好企业,使企业
不断地盈利,进而取得更多的分红收益,公司的业绩越好,其收益越多。
(3)、股票激励模式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因为获得分红收益的前提是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
并且收益是在未来实现的。
2、股票激励模式的缺点:
(1)、激励对象可能因考虑分红,减少甚至于不实行企业资本公积金的积累,而过分地关注
企业的短期利益。
(2)、在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分红意愿强烈,导致公司的现金支付压力比较大。
长期以来,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薄弱环节。改
革开放以来,为调动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对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进
行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的承包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委托代理制等形式发展到
1994年开始在国企中推行的年薪制。但从各种分配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都没有切实地将
经营者与企业的利益真正的捆绑在一起,激励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以上市公司的年薪制为例,
1998年年报出来后,首次披露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情况显示,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
理平均年薪不到5万元,此外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业绩脱节。没有
积极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导致国有企业在活力、效率上比不上非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
方面,国有企业无论从吸引人才还是激发经营者创造力方面都与非国有企业有很大的落差。
激励不对称、动力不足使国有企业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国有企业经营者更多关注灰色收入
甚者黑色收入,出现“59岁现象”。红塔集团前董事长储时健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国企经营
者的悲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知识资本化、人力资本产权化,“为企业经营者定价”
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中国有企业开始将目光热切地投向国外早已广泛采用的“股权激
励机制”。实际上,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如联想、北大方正等)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探索
和推行中国的经济股票期权方案。可见,在原有分配方式下经营者收入与其付出的贡献和
担当责任不对称的矛盾,正在使股权激励不仅成为解决企业激励机制一个新的兴奋点,更
是寻求突破的方向之一。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决策质量,是探索股权激励的又一个重要出发点。1998年年报显
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40%零持股,总经理中有20%左右零持股,即使持股,平均持股
量也很低。经营者往往要对涉及到公司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如重大购并、长期投
资、技术研发等战略性问题,但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如何防止决策行为
短期化?尤其国有企业,投资主体模糊,谁来实施有效的监督?而股权激励的办法,将使经营
者处于类似股东的地位,真正地与股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可以促使经营者着眼于股
东利益最大化,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 从
理论上看,实施认股权将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 认股权的实施可以
解决国有企业中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国企经营者与作为股东的国有资产管理
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当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
经营者很可能会牺牲股东利益以谋取私利。实施期权激励,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纽带的经营
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经营者放在和股东同一个利益层面上,将促使经营者更重视国有资
产的保值和增值。
(对经营者) 认股权将经营者的远期收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
避免短期行为的出现。占经营者收入绝大部分比例的认股权带来的红利或变现后的溢价收
入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经营的好坏成严格正相关,这使经营者更加关心自己未来的收益
而不再“近视”,在经营者的努力——企业利润增长——股东受益和经营者获得实惠这一连
续的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经营者更关注于企业的长远成长而避免了目光短浅的急功近利
行为,使国企的经营管理驶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二 划清产权机制(第一阶段)
产权制度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只有当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程度达到了必须由
社会的强制力量来组织和规范其财产关系的时候,产权制度才有了产生的经济根源。同时,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协调他们的行动和对他们生产出的产品如何分配的
问题,现代社会的产权制度就此产生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在20世纪50年代预言,
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将是南美洲,因为南美洲资源丰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事实证明他
错了。战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源相对贫乏,但由于产
权制度合理,产权管理得当,引致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依靠产权制度,能够为个人
提供某种有效的激励或减少浪费的约束,使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产权制度是以产权为
依托,对各种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合理有效地组合、调节的制度
安排。简单地说,就是允许产权主体能干什么以及不能干什么的一种规则。产权制度具有以
下功能:
1. 界区功能
产权制度具有界定产权主体之间、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功能。拥
有了产权,就界定了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界区,主体才可能与非主体之
间彼此独立,并可能平等地进行商品交换。产权制度的界区功能是在确定产权的归属的过程
中发挥出来的,产权的确定过程也就是界定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的过程。界区功能是产权制
度最基本的功能。
2. 激励功能
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是指由于产权的确立而使产权主体积极努力行为的功能。产权的确
立意味着产权主体利益和责任界限明确了,产权主体可以使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扩大。
这种激励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利益刺激,它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程度大大高于一般收入分配所产
生的经济刺激,而且,由于产权的持久性会使产权主体更多地追求长远利益。
3. 约束功能
产权制度的约束功能是指产权确立之后,对产权主体行为所产生的约束力。产权的确立
既然明确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界区,产生了激励功能,由此也必然产生约束功能。这种约束
表现为:一是投资者对法人的条件约束,如通过股东大会约束法人的行为;二是法人以财产
权利来约束自己的冒险行为,因为法人所支配的财产既是它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础,同时也
是其承担风险的能力界限。所以,产权的确立能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4. 交易功能
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产权制度的交易功能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塑造了市场经济的主体—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即产权的确立起到了为产权主体成为商品生产者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是扩大了市场交易范围——产权成为商品,即产权也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对象,比如股权、
各种证券的收益权,它们成为商品,成为证券市场上流转的交易对象。产权的交易功能使市
场的构造复杂化,也使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一方面,它为原始产权主体与派生产权
主体增加了更大的相互选择的自由,强化了各自的独立性,如股东宁愿到市场上出售股权,
可能也不愿意到股东大会上陈述自己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另一方面,使投机行为兴起,
又给无端地影响产权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三 产品创新(第二阶段)
产品创新是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动力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创新的结果便是促动企业不断设
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深入。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
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
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
亡。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这是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消费
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
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
所淘汰。一个企业能自觉地迎合市场的变化,开发相应的产品,企业就能够不断发展,否则,
企业的生存就面临威胁。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企业的生
命是以其产品为载体的,企业产品的消亡,意味着企业以这种产品作为其史命载体的可能性
消失,如果此时企业没有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就会随之消亡。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消费者是
挑剔的,产品不会因为以前得到过消费者的宠爱,就永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不
断开发研制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永跨生命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
矗
优势
1、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
2、产品创新可积累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增添公司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处理能力,以适
应多边的市常
3、不断推出新产品,在细分的市场上,既有大众化的产品,同时有高档产品。在产品宽
度和深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这样加深顾客和公司的亲和力,有利于抢占市场,从
而克服了以前靠促销,靠狂轰烂炸的广告战术来形成品牌,转而用战略来赢得品牌。
4、产品创新有利于公司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蓬勃向上的创新氛围,从而增强
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5、开发新产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公司也可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实现公司的盈利,从
而使企业持续发展。
不足
过分重视创新,无法保证质量。
四 企业国际化(第三阶段)
1、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品牌永续性。无论大小企业;生存的持久、发展的
持续都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你的市场,就能找到你的利润,找到你的效益增长点。
2、企业进不进入国际市场:和企业能不能永续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目前:中国企业进
入国际市场仍然尚未进入成熟期:只有国家控制的:资源型企业国际市场化步伐较快;然而
不是长久提倡的富国战略(大多为资源出口:很少有密集型技术及知识产权输出,这是恒可
怕的国家战略、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绝对不会搞得尤其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矿产等国
家生存战略资源)一般来说:当今中国走向国际的企业:大多为三流以下企业:劳务输出型、
不含技术指标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劳动力廉价合作型企业。
3、一味地追求;企业国际化,并非适合所有本土企业发展的永续生存原则。
4、市场化的关键是:面对市场的长远需求指标和实际经济链条的构成采用的发展策略
以及所选择的完全适应自身标准的发展方式。
5、凡是盲目扩张的国际化企业:结局大凡都很悲惨:往日雄风已不再!知名的企业海
E...就是例证。大家警醒为妙。
6,发展会面临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