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柯达破产分析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图门飞驰)

柯达破产苹果发达 分析:最高层次竞争在企业文化

在那个胶片时代,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柯达公司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照相器材行业被淘汰。其实,这是典型的想当然。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柯达公司曾经站在世界照相技术的巅峰,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柯达公司的破产决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恰恰相反,柯达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于迷恋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 技术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技术主义信奉技术至上的原则,迷恋创新和发明,过度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技术主义者希望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换取市场份额,并且以此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当他们开发了新的技术之后,立即申请专利,并且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柯达公司希望国家的专利制度能够保护他们未来的市场,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申请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大量的数字技术扑面而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柯达公司的竞争仍然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上,而其他照相器材生产企业早已把竞争定位于制度和标准之上。在不同层次的竞争中,柯达公司注定铩羽而归。

制度和标准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政府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当一些企业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时,柯达公司仍然在传统的技术领域精耕细作,试图以自己无可比拟的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柯达公司的经营者或许不知道,当文化成为竞争主要元素的时候,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2 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从技术和专利的竞争转为标准和制度的竞争,柯达公司步履艰难。近些年来,柯达公司虽然希望借助于资本市场,摆脱市场萎缩所带来的危机,但由于资本市场上腥风血雨,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柯达公司非但没有从资本市场获得有力的支持,反而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拖累。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没有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那么,这样的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

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当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时候,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家公司没有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而是把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消费者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络工具。苹果公司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苹果公司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元器件之中,从而使苹果公司的产品具有了文化的魅力。

现在,美国一些跨国企业和投资银行已经决定出资拯救柯达公司,这说明柯达公司不会真正破产倒闭。但是,如果柯达公司从一个纯技术性的公司变成了一个金融资本公司或者从一个照相器材生产公司变成为一个化工原料生产公司,那么,柯达公司仍然无法走出困境。能够拯救柯达公司的是文化,不知道柯达公司的管理者是否了解其中的奥秘。

3

柯达破产保护的思考 盘点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保护已经提交了,那么柯达破产的原因是什么呢?虽然说申请了破产保护并不等于破产,但柯达这位巨人倒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击败了这个曾经的巨头?

人们说: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年前,一则消息引发强烈关注:柯达公司申请破产。2012年柯达公司在迎来自己132岁生日的时候,面临着真正的末日宣判。这似乎是一场迟早要来的葬礼。仅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甚至在最后的时间靠出售专利挣扎求活。作为长期的行业领跑者,说它不注意科技创新并不是事实。

1975年柯达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若说柯达不懂得潮流,这也不是事实。

柯达员工说:“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若说企业没有凝聚力,这还不是事实。

一句OUT(过时)并不能说明柯达失败的全部原因,在过去130多年里,四分之三的时间柯达都是工业界的佼佼者、是先进产品的领军人。可是在余下的30年里,这个曾被称为“黄色巨龙”的公司,丢盔弃甲,一个百年金字招牌的倒下,究竟因为什么?

4 五大“疙瘩”困住柯达

疙瘩1 对抗时代

回顾往昔,柯达公司用产品说话,他们选择的经典广告词虽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和“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是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后使用的绝佳推销语。可是现在,柯达公司面临困境,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剩下的”工作要交给他们来做了。

人们不再需要冲洗胶卷,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本身,甚至连照相机也可以不用了。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照,哪怕图片质量上相差很多。

柯达公司昔日的成功和崛起,源于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可悲的是,此后的数十年间,数码相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另外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实际上,从数码成像技术推广的时候开始,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技术就显示出落后性——价格昂贵、使用不便,逐渐遭到消费者的冷淡并不令人意外。

5 疙瘩2

盲目自信

毫无疑问,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从1935年开始,柯达推出了首批彩色胶卷——克罗姆胶卷,以色彩鲜艳、颗粒细腻、稳定时间长等优点,深受专业摄影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喜爱。世界上有无数幅国际级的经典照片,借助于克罗姆胶卷的存在而展示在众人面前。美国的《生活》杂志、《新闻周刊》等出版物的图片,绝大部分也是用柯达产品拍摄的。

高质量的彩色胶卷记录了战争、和平、总统大选、登月旅行、各种意外和生活情趣,所留下的精彩瞬间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柯达公司也由此发达。到1975年,柯达除垄断了美国市场外,其海外市场也不断扩大。

面对这样的优良销售业绩,柯达公司高层滋长了极度的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甚至放出了“美国人已经不可能放弃柯达,购买其他公司的胶卷”的大话。

正是领导者们有了这样的心理,柯达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柯达公司错过了成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官方胶卷赞助商的机会,给来自日本的富士公司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显露身手的机会,并且使富士在此后得以立足美国市场。

实际上,柯达公司的败落,在它的极盛时期已经初露端倪。

6

柯达破产保护的思考 盘点柯达破产原因2

疙瘩3

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在它的总部所在地美国纽约罗切斯特,高峰时期有70%以上的人在柯达工作。该公司的名望、工作环境和福利,是求之不得的工作机会。

现年82岁的鲍尔·吉尔曼说:“当年能够进入柯达公司工作是我的梦想。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吉尔曼从1956年开始,在柯达当了33年研发工程师,直到1989年退休。吉尔曼拥有60项专利,他非常怀念那些在柯达工作的日子,认为那是最适合他发挥特长的地方。柯达公司待他不薄,吉尔曼退休后,享受该公司提供的优厚养老金,日子依然不错。

柯达公司有无数像吉尔曼这样的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疙瘩4

动作迟缓

7 早在1912年,柯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和发展实验室,是美国最早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之一。在公司鼓励下,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并且研发和制造出了最早的数码相机,提供给不同需要者的口袋相机、“一次性胶卷相机”等。在保持摄影、电影业务的同时,也向医疗、印刷出版和空间探索领域发展。

但是由于决策层的短视和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规划,柯达公司的产品发展重点长期围绕着已有胶卷、印像和冲洗业务打转,压制了数码相机的进步。即使在摄影技术从胶片化向数码化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时,柯达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无法扭转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 10%的速度急速萎缩的颓势,直到不得不关闭生产了74年的胶卷工厂,才算是最后的认输。

虽然现在柯达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但是在对手丛生、消费者选择多样的今天,显然为时已晚。

而柯达寄希望能打“咸鱼翻身仗”的产品——喷墨复印机和相关电脑技术,因为施乐等大公司占领市场在前,带来“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窘境。

疙瘩5

责任缺失

当柯达宣布接受破产法保护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刊物的专栏作家,纷纷撰文分析该公司的教训。其中除了提到该公司在技术8 转型时所表现的固执伤害了自己外,还批评了柯达高层没有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应当肩负三项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也就是向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管理功能,即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管理资源的使用和市场再分配;三是经营功能,研究和发展新产品,开发新的商业运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增加,柯达缺乏前行的动力,坐享已有的成绩,错失宝贵的商机。而为了转移压力,柯达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也推出缓慢,导致纽约失业人数增加,全球以柯达产品为主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柯达公司的失败,是因为缺乏经营忧患意识,更是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

9

柯达黯然离场的警示

1月19日,伊士曼柯达,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老牌摄影器材企业,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虽然申请破产保护并不代表破产清算,柯达仍有重生希望,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已经让其很难有机会“咸鱼翻身”。

表面上看,柯达申请破产保护是因为该公司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但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战略决策失误,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转型升级。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人敏锐地指出,摄影业的未来在数码,传统的胶片摄影最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当时还有不少人天真地以为,柯达将是其中的赢家,因为当时柯达不仅是当时业内毫无争议的龙头老大,而且还是尚不成熟的数码摄影技术的“首创者”:1975年,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所开发生产的。

然而,现实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由于公司决策层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2011年,柯达股价下跌了80%,全球员工由14.5万人缩减至1.9万人,陷入即将摘牌险境。

柯达在市场大潮中的轰然坍塌,再一次告诉我们,战略决定成败。任何一种成熟的技术,都有被新技术完全替代的可能,成功的企业不但要能科学判断自己经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市场前景,而且一旦发现需要作出战10 略调整时,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果敢行动。

如果柯达当初能审时度势,及时将自己的数码相机推向市场,很可能就不是现在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而言,分析柯达衰亡的过程,似乎比挽救柯达更为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柯达不是从顶峰跌下的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1月27日,随着日本八大汽车厂商公布2011年销售数据,2011年世界汽车销量排行榜也正式出炉。丰田汽车(包括大发汽车和日野汽车等子公司)2011年销量比上年减少5.6%,仅为795万辆。美国的通用汽车则以高达903万辆的销售量重新夺回冠军宝座;亚军为德国的大众汽车,销售816万辆。这也意味着连续3年占据世界销量第一宝座的丰田汽车正式退居第三位。

丰田失守世界汽车销量“老大”地位,也不出乎人们意料。当然,原因并不是丰田技不如人,问题恰恰就出在近年来其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长期以来,在丰田的全球战略中,美国、欧洲、日本的地位都在中国之上,特别是当丰田在美国遭遇信任危机之时,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对于丰田来说,中国应该也必须成为丰田全球的主战场,但丰田依然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战略,不愿意与中国合资伙伴“真心”合作,以至于在常熟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的开工仪式上被发改委某官员“暗批”。

应该说,在前途黯淡的市场,谨小慎微可能是必须的,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步子太慢,则意味着丧失机会。同样,对于某些行业,明知要转型,还不加快步伐,就会像柯达一样,只能给时代留下一个“忧伤”的背影。

11

柯达破产缘何与苹果命不同

柯达公司近日宣告破产整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柯达的失败或在于习惯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并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那个胶片时代,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柯达公司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照相器材行业被淘汰。其实,这是典型的想当然。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柯达公司曾经站在世界照相技术的巅峰,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柯达公司的破产决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恰恰相反,柯达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于迷恋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12 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技术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技术主义信奉技术至上的原则,迷恋创新和发明,过度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技术主义者希望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换取市场份额,并且以此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当他们开发了新的技术之后,立即申请专利,并且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柯达公司希望国家的专利制度能够保护他们未来的市场,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申请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大量的数字技术扑面而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柯达公司的竞争仍然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上,而其他照相器材生产企业早已把竞争定位于制度和标准之上。在不同层次的竞争中,柯达公司注定铩羽而归。

制度和标准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政府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当一些企业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时,柯达公司仍然在传统的技术13 领域精耕细作,试图以自己无可比拟的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柯达公司的经营者或许不知道,当文化成为竞争主要元素的时候,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从技术和专利的竞争转为标准和制度的竞争,柯达公司步履艰难。近些年来,柯达公司虽然希望借助于资本市场,摆脱市场萎缩所带来的危机,但由于资本市场上腥风血雨,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柯达公司非但没有从资本市场获得有力的支持,反而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拖累。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没有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那么,这样的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

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当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时候,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家公司没有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而是把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消费者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络工具。苹果公司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苹果公司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元器件之中,从而使苹果公司的产品具有了文化的魅力。

现在,美国一些跨国企业和投资银行已经决定出资拯救柯达公司,这说明14 柯达公司不会真正破产倒闭。但是,如果柯达公司从一个纯技术性的公司变成了一个金融资本公司或者从一个照相器材生产公司变成为一个化工原料生产公司,那么,柯达公司仍然无法走出困境。能够拯救柯达公司的是文化,不知道柯达公司的管理者是否了解其中的奥秘。

15

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图门飞驰)

柯达破产苹果发达 分析:最高层次竞争在企业文化

在那个胶片时代,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柯达公司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照相器材行业被淘汰。其实,这是典型的想当然。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柯达公司曾经站在世界照相技术的巅峰,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柯达公司的破产决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恰恰相反,柯达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于迷恋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 技术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技术主义信奉技术至上的原则,迷恋创新和发明,过度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技术主义者希望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换取市场份额,并且以此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当他们开发了新的技术之后,立即申请专利,并且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柯达公司希望国家的专利制度能够保护他们未来的市场,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申请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大量的数字技术扑面而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柯达公司的竞争仍然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上,而其他照相器材生产企业早已把竞争定位于制度和标准之上。在不同层次的竞争中,柯达公司注定铩羽而归。

制度和标准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政府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当一些企业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时,柯达公司仍然在传统的技术领域精耕细作,试图以自己无可比拟的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柯达公司的经营者或许不知道,当文化成为竞争主要元素的时候,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2 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从技术和专利的竞争转为标准和制度的竞争,柯达公司步履艰难。近些年来,柯达公司虽然希望借助于资本市场,摆脱市场萎缩所带来的危机,但由于资本市场上腥风血雨,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柯达公司非但没有从资本市场获得有力的支持,反而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拖累。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没有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那么,这样的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

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当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时候,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家公司没有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而是把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消费者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络工具。苹果公司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苹果公司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元器件之中,从而使苹果公司的产品具有了文化的魅力。

现在,美国一些跨国企业和投资银行已经决定出资拯救柯达公司,这说明柯达公司不会真正破产倒闭。但是,如果柯达公司从一个纯技术性的公司变成了一个金融资本公司或者从一个照相器材生产公司变成为一个化工原料生产公司,那么,柯达公司仍然无法走出困境。能够拯救柯达公司的是文化,不知道柯达公司的管理者是否了解其中的奥秘。

3

柯达破产保护的思考 盘点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保护已经提交了,那么柯达破产的原因是什么呢?虽然说申请了破产保护并不等于破产,但柯达这位巨人倒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击败了这个曾经的巨头?

人们说: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年前,一则消息引发强烈关注:柯达公司申请破产。2012年柯达公司在迎来自己132岁生日的时候,面临着真正的末日宣判。这似乎是一场迟早要来的葬礼。仅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甚至在最后的时间靠出售专利挣扎求活。作为长期的行业领跑者,说它不注意科技创新并不是事实。

1975年柯达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若说柯达不懂得潮流,这也不是事实。

柯达员工说:“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若说企业没有凝聚力,这还不是事实。

一句OUT(过时)并不能说明柯达失败的全部原因,在过去130多年里,四分之三的时间柯达都是工业界的佼佼者、是先进产品的领军人。可是在余下的30年里,这个曾被称为“黄色巨龙”的公司,丢盔弃甲,一个百年金字招牌的倒下,究竟因为什么?

4 五大“疙瘩”困住柯达

疙瘩1 对抗时代

回顾往昔,柯达公司用产品说话,他们选择的经典广告词虽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和“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是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后使用的绝佳推销语。可是现在,柯达公司面临困境,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剩下的”工作要交给他们来做了。

人们不再需要冲洗胶卷,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本身,甚至连照相机也可以不用了。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照,哪怕图片质量上相差很多。

柯达公司昔日的成功和崛起,源于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可悲的是,此后的数十年间,数码相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另外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实际上,从数码成像技术推广的时候开始,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技术就显示出落后性——价格昂贵、使用不便,逐渐遭到消费者的冷淡并不令人意外。

5 疙瘩2

盲目自信

毫无疑问,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从1935年开始,柯达推出了首批彩色胶卷——克罗姆胶卷,以色彩鲜艳、颗粒细腻、稳定时间长等优点,深受专业摄影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喜爱。世界上有无数幅国际级的经典照片,借助于克罗姆胶卷的存在而展示在众人面前。美国的《生活》杂志、《新闻周刊》等出版物的图片,绝大部分也是用柯达产品拍摄的。

高质量的彩色胶卷记录了战争、和平、总统大选、登月旅行、各种意外和生活情趣,所留下的精彩瞬间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柯达公司也由此发达。到1975年,柯达除垄断了美国市场外,其海外市场也不断扩大。

面对这样的优良销售业绩,柯达公司高层滋长了极度的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甚至放出了“美国人已经不可能放弃柯达,购买其他公司的胶卷”的大话。

正是领导者们有了这样的心理,柯达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柯达公司错过了成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官方胶卷赞助商的机会,给来自日本的富士公司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显露身手的机会,并且使富士在此后得以立足美国市场。

实际上,柯达公司的败落,在它的极盛时期已经初露端倪。

6

柯达破产保护的思考 盘点柯达破产原因2

疙瘩3

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在它的总部所在地美国纽约罗切斯特,高峰时期有70%以上的人在柯达工作。该公司的名望、工作环境和福利,是求之不得的工作机会。

现年82岁的鲍尔·吉尔曼说:“当年能够进入柯达公司工作是我的梦想。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吉尔曼从1956年开始,在柯达当了33年研发工程师,直到1989年退休。吉尔曼拥有60项专利,他非常怀念那些在柯达工作的日子,认为那是最适合他发挥特长的地方。柯达公司待他不薄,吉尔曼退休后,享受该公司提供的优厚养老金,日子依然不错。

柯达公司有无数像吉尔曼这样的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疙瘩4

动作迟缓

7 早在1912年,柯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和发展实验室,是美国最早的工业研究实验室之一。在公司鼓励下,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并且研发和制造出了最早的数码相机,提供给不同需要者的口袋相机、“一次性胶卷相机”等。在保持摄影、电影业务的同时,也向医疗、印刷出版和空间探索领域发展。

但是由于决策层的短视和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规划,柯达公司的产品发展重点长期围绕着已有胶卷、印像和冲洗业务打转,压制了数码相机的进步。即使在摄影技术从胶片化向数码化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时,柯达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无法扭转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 10%的速度急速萎缩的颓势,直到不得不关闭生产了74年的胶卷工厂,才算是最后的认输。

虽然现在柯达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但是在对手丛生、消费者选择多样的今天,显然为时已晚。

而柯达寄希望能打“咸鱼翻身仗”的产品——喷墨复印机和相关电脑技术,因为施乐等大公司占领市场在前,带来“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窘境。

疙瘩5

责任缺失

当柯达宣布接受破产法保护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刊物的专栏作家,纷纷撰文分析该公司的教训。其中除了提到该公司在技术8 转型时所表现的固执伤害了自己外,还批评了柯达高层没有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一个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应当肩负三项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也就是向消费者和社会提供服务,满足需求,也提供就业机会;二是管理功能,即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管理资源的使用和市场再分配;三是经营功能,研究和发展新产品,开发新的商业运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财富的增加,柯达缺乏前行的动力,坐享已有的成绩,错失宝贵的商机。而为了转移压力,柯达大规模裁员,收缩市场,新产品也推出缓慢,导致纽约失业人数增加,全球以柯达产品为主的商业和制造业损失惨重。柯达公司的失败,是因为缺乏经营忧患意识,更是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

9

柯达黯然离场的警示

1月19日,伊士曼柯达,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老牌摄影器材企业,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虽然申请破产保护并不代表破产清算,柯达仍有重生希望,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已经让其很难有机会“咸鱼翻身”。

表面上看,柯达申请破产保护是因为该公司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但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其战略决策失误,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转型升级。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人敏锐地指出,摄影业的未来在数码,传统的胶片摄影最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当时还有不少人天真地以为,柯达将是其中的赢家,因为当时柯达不仅是当时业内毫无争议的龙头老大,而且还是尚不成熟的数码摄影技术的“首创者”:1975年,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所开发生产的。

然而,现实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由于公司决策层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2011年,柯达股价下跌了80%,全球员工由14.5万人缩减至1.9万人,陷入即将摘牌险境。

柯达在市场大潮中的轰然坍塌,再一次告诉我们,战略决定成败。任何一种成熟的技术,都有被新技术完全替代的可能,成功的企业不但要能科学判断自己经营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市场前景,而且一旦发现需要作出战10 略调整时,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果敢行动。

如果柯达当初能审时度势,及时将自己的数码相机推向市场,很可能就不是现在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而言,分析柯达衰亡的过程,似乎比挽救柯达更为重要。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柯达不是从顶峰跌下的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1月27日,随着日本八大汽车厂商公布2011年销售数据,2011年世界汽车销量排行榜也正式出炉。丰田汽车(包括大发汽车和日野汽车等子公司)2011年销量比上年减少5.6%,仅为795万辆。美国的通用汽车则以高达903万辆的销售量重新夺回冠军宝座;亚军为德国的大众汽车,销售816万辆。这也意味着连续3年占据世界销量第一宝座的丰田汽车正式退居第三位。

丰田失守世界汽车销量“老大”地位,也不出乎人们意料。当然,原因并不是丰田技不如人,问题恰恰就出在近年来其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长期以来,在丰田的全球战略中,美国、欧洲、日本的地位都在中国之上,特别是当丰田在美国遭遇信任危机之时,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对于丰田来说,中国应该也必须成为丰田全球的主战场,但丰田依然固执己见,不愿意改变战略,不愿意与中国合资伙伴“真心”合作,以至于在常熟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的开工仪式上被发改委某官员“暗批”。

应该说,在前途黯淡的市场,谨小慎微可能是必须的,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步子太慢,则意味着丧失机会。同样,对于某些行业,明知要转型,还不加快步伐,就会像柯达一样,只能给时代留下一个“忧伤”的背影。

11

柯达破产缘何与苹果命不同

柯达公司近日宣告破产整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柯达的失败或在于习惯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并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那个胶片时代,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柯达公司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而在快速发展的照相器材行业被淘汰。其实,这是典型的想当然。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柯达公司曾经站在世界照相技术的巅峰,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柯达公司的破产决不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恰恰相反,柯达公司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过于迷恋技术主义。

技术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柯达公司作为现代感光胶片生12 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柯达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技术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技术主义信奉技术至上的原则,迷恋创新和发明,过度依赖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技术主义者希望用自己的专利和技术换取市场份额,并且以此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润。他们习惯于从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寻找避风港,当他们开发了新的技术之后,立即申请专利,并且依靠国家的专利保护体系,实行法律垄断。但是,在现代互联网络时代,传统的专利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企业在充分借鉴柯达公司专利技术的同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巧妙地绕开了有关专利保护的障碍,迅速地开发出廉价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柯达公司希望国家的专利制度能够保护他们未来的市场,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申请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大量的数字技术扑面而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柯达公司的竞争仍然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上,而其他照相器材生产企业早已把竞争定位于制度和标准之上。在不同层次的竞争中,柯达公司注定铩羽而归。

制度和标准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政府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当一些企业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时,柯达公司仍然在传统的技术13 领域精耕细作,试图以自己无可比拟的市场占有份额,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柯达公司的经营者或许不知道,当文化成为竞争主要元素的时候,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在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从技术和专利的竞争转为标准和制度的竞争,柯达公司步履艰难。近些年来,柯达公司虽然希望借助于资本市场,摆脱市场萎缩所带来的危机,但由于资本市场上腥风血雨,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柯达公司非但没有从资本市场获得有力的支持,反而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拖累。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没有把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那么,这样的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

最高层次的竞争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当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转化为实用性产品的时候,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家公司没有停留在技术创新阶段,而是把现代技术与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消费者呈现出全新的互联网络工具。苹果公司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却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苹果公司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元器件之中,从而使苹果公司的产品具有了文化的魅力。

现在,美国一些跨国企业和投资银行已经决定出资拯救柯达公司,这说明14 柯达公司不会真正破产倒闭。但是,如果柯达公司从一个纯技术性的公司变成了一个金融资本公司或者从一个照相器材生产公司变成为一个化工原料生产公司,那么,柯达公司仍然无法走出困境。能够拯救柯达公司的是文化,不知道柯达公司的管理者是否了解其中的奥秘。

1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