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符德运)
小说专题训练-------胡天翔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李小薇致敬
胡天翔
项静
正月十四上午,项城市北高速下路口。
看着一辆鄂A牌照的越野车缓缓驶来,穿着防护服的项静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啊,武汉的车!车子在五米外停下了,车门打开,一个穿黄色羽绒服戴口罩的年轻男子站在车门口望着项静。项静走到男子身前,举起额温仪在他眉心测了一下:36.6℃。
“体温正常。你们是来自武汉吧?人和车不准下高速呢!”项静说。
“是啊,要么你们回去,要么接受十五天隔离观察。”值班的警察也说。
“我老婆是医生,马上要进隔离病房了,孩子没人带,才八个月。把孩子送到老家,我们就回武汉啦,我老婆家是项城的。”男子说。
“我们有通行证。湖北高速过安检了,没事儿才放行的。”男子说,“能不能给点儿热水?车上的小孩渴啦,想喝点儿热水。”
一口气把话说完,男子从羽绒服兜里掏出一张白色的塑料卡,让项静看。透过护目镜,项静看到卡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工作证,上面有张二寸照:一个戴眼镜的女子。年龄看着不大,像个文静的大学生。项静记住了女子的名字:李小薇。
“你等等,我给带班领导汇报。”项静说。
陈林
项静走进路边的值班帐篷,陈林正向电视台记者何楠介绍卡点的防疫工作。项静说了李小薇的情况,陈林忙站起来,快步走了出来。何楠扛着摄像机也出来了。
男子身边站个穿粉色羽绒服的女子,圆脸,戴眼镜,和工作证上的人很像。是李小薇吧?项静想。女子右手抱着粉红色的小被子,左手托着一双伸出被子的小脚。那双小脚上穿着毛茸茸的粉色小鞋子。
项静给女子和婴儿量了体温,都正常。
女子焦急地说:“老乡,我叫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我下午要进驻隔离病房,爱人也要参与抗疫工作,孩子没人照顾,我只能送她回娘家啊!”
一声“老乡”,让陈林心口发热。妇产科医生请战进隔离病房,李小薇的决定让人钦佩。值班人员都看着陈林。陈林看过李小薇和男子的工作证,拔通了指挥部的电话:“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李小薇请战支援一线,李小薇家是咱项城的……”
“……”
“中!让他们的车停在高速路口……”
“……”
“中!中!开绿色通道送他们回家……”
“走吧,我们送你们和孩子回家。”陈林高兴地对李小薇说。
安排好车辆和人员,将李小薇带的衣物转上急救车,李小薇和爱人抱着婴儿上车了。陈林对何楠说:“何记者,你别采访我们啦,你跟着去采访李小薇吧!”
何楠
一路飞驰,警车、急救车进了项城。
到L街道M小区,警车还没停稳,何楠抓起摄像机拉开车门就跳下了车。
刚打开摄像机,何楠就看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疾步走向急教车。是李小薇的父亲吧。丈夫抱着女儿先走了,李小薇和父亲搬着急救车上的行李:婴儿车、纸尿裤、奶粉、小被子……
何楠进屋,婴儿已抱在姥姥的怀里了。李小薇的丈夫又下楼了。一会儿,李小薇掂着袋子到了,进了卧室。“这是水杯,这是奶瓶,这是纸尿裤,冷的话盖上小毯子……李小薇将东西一一搁进柜子里。女儿认生了,伸手要妈妈,李小薇从母亲手里接过女儿。何楠站在客厅,将摄像机对着卧室。李小薇的丈夫安装好婴儿车,又讲泡奶粉的水温和比例。
“用温开水,一勺奶粉兑三十毫升水。”
李小薇紧紧地抱住女儿。偎在李小薇怀里的婴儿好奇地看看这儿,瞅瞅那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李小薇的丈夫提醒该走了。李小薇把女儿递给母亲:“宝宝要听话,等妈妈来接你!”
话音未落,李小薇已泣不成声,婴儿哇哇地哭起来,伸小手还让李小薇抱。李小薇回身抱住孩子,哽咽着:“宝宝乖,妈妈再抱一会儿,不哭,不哭啊!”李小薇轻轻地拍着女儿,安慰着,婴儿渐渐不哭了。“快走吧,有我们呢!你们要安心工作,要注意身体。”李小薇的父亲说,是提醒也是嘱托。终于,李小薇又把孩子递给母亲,噙着眼泪出来了。
下了两层楼,何楠还清晰地听见婴儿的哭声。
9时46分,警车又回到高速路口。
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连摄像机上的画面也看不清了。
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时间和地点,特殊的时间段和地点具有设置悬念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小说连用“中……”“中……”说明指挥部同意李小薇回家,也表明陈林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C.“9时46分”,作者把时间写得如此精确,说明时间非常急迫,更加突显出抗疫人员的奉献精神。
D.“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是因为何楠看到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她很满意。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怎样的丰富含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在取材和叙事上极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麦
胡天翔
我家有十亩地,其中一亩种了油菜,剩下的九亩种了麦子。薅了那一亩油菜,拖着磙子
碾好晒场,眼看就又要收麦了。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其实,说是四把镰刀,可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
第三天,把最后一架子车麦子拉进晒场,太阳已落到树梢了。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北边是田大河家的晒场。父亲往北边看了看,说,人家的麦子晒两个日头就能打场了,咱不能和他比。父亲还说,明天还要割麦,怕天变了,还是把麦秆垛起来吧。
垛垛也很累人,先歇一歇。父亲燃了一根烟,一口接一口地抽起来。母亲让我进看场的棚子里拿收音机,再听听天气预报。在收麦的日子,天气预报就是农民的晴雨表啊。虽然,有时候收音机预报得并不准。
天气预报说没雨,父亲还是坚持要垛垛。把架子车扣到麦垛上,我踩着它爬上垛。父亲和母亲一叉接一叉地把麦子甩上垛,我一脚脚地踩实了。麦子垛完,星星已长满了夜空,如宝石般闪着光;站在高高的麦垛上,我觉得抬手就能摘下一颗。
垛好麦子,母亲、父亲拉着架子车回家了。我躺在棚子里的床上听单田芳说《三侠五义》,等着父亲吃过饭来换我。听完评书,父亲没来,饥饿的感觉却来了。我拽了一把麦穗,揉碎麦芒,吹去麦壳子,把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塞进了嘴里。新麦的清香让我感觉更饿了。
出了棚子,我站在地头向村里张望。村东的树林里隔一会儿就亮起一束光,那是打着手电筒来看场的人。那些光都往别处去了,不是父亲。九点多,父亲才打着手电筒,胳膊上搭条被单来了。阿黄也跟着父亲来了,它绕着我的腿转圈。
循着路的白光,我向村里走去。阿黄也跟着我回家了。它一会儿跑到前面,一会儿跟在我屁股后面。走到树林里,迎面过来了一束光。当那束光照到阿黄时,一个孩子的声音说:狗。阿黄倏地蹿走了。那束光落到我的脸上,刺得我捂住了眼。一个大人的声音说:小华,别瞎照!我听出是田大河和他儿子田小华。他们也是来看场的。我不想理他们,径直往前走了。
因搭地边,我们家和田大河家有过纠纷。去年秋播,父亲先耩的豆子,田大河后耩的玉米。田大河竟把一垄玉米耩到了我家的地里。父亲和田大河评理。田大河说父亲没留地墒沟,父亲说田大河不该多耩半耧地。说着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要不是村里人拦住,还差点儿打起来。以后,路上见了面,我妈曾主动和田大河说话,他却不理不睬。
到了家,饭在锅里留着。两个馒头,半碗炒茄子,一碗黄豆稀饭,我一阵狼吞虎咽。母亲喂了猪和鸡,和妹妹在堂屋里睡了。我给阿黄扔了半个馒头,把院子的门锁上了。我就睡在过道的西屋里。我往床上一躺,一会儿就睡着了。
夜里,我正做梦割麦哩,却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拍打院门。从床上坐起来,我听见有人在喊:亮子!开门!亮子!开门!是父亲。我打开院门,才发现下雨了,院子里都是水,雨扑扑嗒嗒落在屋瓦上。父亲进了屋,放下湿了的被单,脱了湿衣服,拿毛巾擦去身上的雨水,裹着线毯睡了。是一场阵雨,一会就停了。吹灭灯,我躺在父亲脚边也睡了,挨着他,感到他的腿凉凉的。
清晨,太阳出来了。母亲已经知道父亲夜里回来了。吃早饭时,母亲把馍筐放到桌上,说,夜里咋回来了?是不是棚子漏水?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身上全湿了。母亲拿馍的手停住了,她看着父亲说,冒雨给他家垛垛,你忘了他咋耩咱的地了?你看你,那是一场的麦子嘛!夜里雨来得急,一刮风,大厂、铁头都去了,没垛完雨就下大了。父亲说。其实,母亲也不是真的责怪父亲,不过借机发点儿牢骚罢了。
吃过早饭,母亲把父亲的湿衣服扔在水盆里,洗了,晾了。父亲拿着镰刀去东地里转一圈,回来说,麦地里粘脚,歇一天,明儿再割麦。
说是歇一天,屋里的活儿也不少。找出一大卷破化肥袋子,母亲拿针线补袋子上的窟窿,父亲拿起粪叉跳到猪圈坑里起猪粪。我和妹妹也被母亲分了活儿,捡黄豆种里面的瘪豆子。收了麦就该耩豆子了。
父亲刚起完一圈粪,阿黄在院门口汪汪地叫起来。是田大河来了。田大河从镇上买了两瓶白酒,又杀了只公鸡,喊父亲去他家吃午饭。田大河说,一民哥,大厂、铁头都去了,今天下不了地,干不成活儿,咱们喝两杯。父亲说着不去不去,田大河还是连推带拽地把他拉走了……
又是个晴天,还是四把镰刀,我家剩下的四亩麦子一天就割完了。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妹妹年龄小,小说开头紧扣题目介绍“我”家麦收情况,所以一家四口忙了三天,九亩麦子才收了五亩。
B.父亲担心变天,所以虽然很累,还是垛起了麦秆,这样为写他在晚上看场遇雨时给田大河家垛麦子作了铺垫。
C.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插叙有关内容,以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相关场景的描写展开故事。
D.小说写“我”饥肠辘辘、一家人即使不割麦也要忙个不停、田大河帮“我”家收麦等,意在表现农村生活的艰难。
5.请结合文本,分析田大河的形象特点。
6.小说以“收麦”为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视频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拿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一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接到电话时的震惊,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使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时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嘱咐完儿子后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代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起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8.请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9.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树
胡天翔
晌午了。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那是一片白杨树。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卧在树阴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苍蝇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阴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1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
E.作品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了白杨树的粗壮和繁茂,也从侧面表现了夫妇二人的某种心理和某些性格特征。
11.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2.作品是怎样叙述夫妇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作品为什么以汇款单的附言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1)内容上,本句话承接上文,表现了项城民警对抗疫医生李小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2)修辞上,连用五个“看着”构成排比句,句式结构整齐,更有助于表达情感。(3)情感上,既表达了医生李小薇为了抗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又表达了抗疫医生对民警热情帮助的感激之情。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疫情期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的感激敬佩之情。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对抗疫医生奉献精神的赞扬,对领导及民警支持医生抗击疫情工作的赞扬。3.取材上:小说选取了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李小薇因为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把孩子送回项城老家,在高速出口得到民警帮助的事件,以小见大,表达了在抗击疫情期间,医生的奉献精神和领导、民警对抗击疫情的支持。
叙事上: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把事件的三个人物项静、陈林、何楠分别列为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何楠看到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她很满意”理解不正确。从小说的后两段“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连摄像机上的画面也看不清了”“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可知何楠满意不仅仅是因为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更因为在项城警察的帮助下,李小薇把孩子安置好,能够准时回武汉隔离病房工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能力。
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修辞、情感上分析答题。本句话在内容上承接上文,“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一句承接上文,表现了项城民警对抗疫医生李小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修辞上,连用五个“看着”构成排比句,句式结构整齐,更有助借助记者何楠亲眼看到的于表达动人的情感。
“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表达了医生李小薇为了抗情感上,“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表达了抗疫医生对民警热情帮助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的感激之情。“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表达了人民对疫情期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的感激敬佩之情。“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对抗疫医生奉献精神的赞扬,对领导及民警支持医生抗击疫情工作的赞扬。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取材及内容特色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抓住“取材和叙事上极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取材、叙事特色。
本篇小说在取材上选取的是疫情期间武汉妇产科医生因为进隔离病房工作而把襁褓中的女儿送回河南项城老家,在高速出口得到民警帮助的故事。故事选择的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但是因为事件处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时期,而送孩子的又是要进入病房的医生,所以事件虽小,但极具特色,以小见大,折射了在抗击疫情期间,医生的奉献精神和领导、民警对抗击疫情的支持。
小说在叙事上,以三个人名做标题很有特色。小说把李小薇从到高速出口到返回高速的每个阶段与李小薇接触紧密的三个人物项静、陈林、何楠分别列为标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给读者身处其中的感觉,这样使文章条理也更清晰,中心突出。
4.D5.①有点自私,看重土地:田大河把自己家的一垄玉米耩到了人家的地里,还说人家没留地墒沟;
②死要面子,耿耿于怀:和“我”家差点打起来,闹矛盾以后,不和“我”家说话;
③受到感动,知恩图报:父亲给田大河家雨中垛麦子,田大河买酒杀鸡感谢,又帮助“我”家收了余下的四亩麦子。6.①提供环境:点明故事发生在农村麦收的典型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②点明线索:“收麦”是全篇的线索,“我”家难于收麦、父亲帮助田大河家垛麦子、田大河家帮助“我”家收麦的情节均与“收麦”有关;
③凸显主题:“我”家和田大河家都曾面对收麦的困难,互帮互助则共渡难关,突出了乡邻之间善意助人、和谐相处的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意在表现农村生活的艰难”错误。“田大河帮‘我’家收麦”是为了表现乡亲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才会使生活更美好。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去年秋播,父亲先耩的豆子,田大河后耩的玉米。田大河竟把一垄玉米耩到了我家的地里。父亲和田大河评理。田大河说父亲没留地墒沟,父亲说田大河不该多耩半耧地”可知,田大河把自己家的一垄玉米耩到了人家的地里,还说人家没留地墒沟,可见他有点自私,看重土地:
由“说着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要不是村里人拦住,还差点儿打起来。以后,路上见了面,我妈曾主动和田大河说话,他却不理不睬”可知,田大河和“我”家差点打起来,闹矛盾以后,不和“我”家说话;可见他死要面子,耿耿于怀。
由“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身上全湿了”“田大河从镇上买了两瓶白酒,又杀了只公鸡,喊父亲去他家吃午饭。……父亲说着不去不去,田大河还是连推带拽地把他拉走了……”“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可知,父亲给田大河家雨中垛麦子,田大河买酒杀鸡感谢,又帮助“我”家收了余下的四亩麦子,可见他受到感动,知恩图报。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第三天,把最后一架子车麦子拉进晒场,太阳已落到树梢了。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可知,“收麦”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由“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可知,“我”家难于收麦、父亲帮助田大河家垛麦子、田大河家帮助“我”家收麦的情节均与“收麦”有关;“收麦”是小说的线索。
由“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北边是田大河家的晒场”“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可知,“我”家和田大河家都曾面对收麦的困难,互帮互助则共渡难关,突出了乡邻之间善意助人、和谐相处的主题。
7.A8.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使用比喻手法,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
③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揭示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9.第一问: 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
第二问: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小说前两段并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1)动作和细节描写。本题划线句子“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中“左手拿……,稳稳地夹起,……触碰着……”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动时的认真专注,使这个普通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在这个特殊疫情中普通人的担当意识。
(2)比喻的修辞。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瞬间流溢的焊花”,喻体“盛开的火树银花”,生动形象写出刘小海自愿选择扑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的情景,虚实结合,让人在特殊时期的寒冷之夜倍感温暖。
(3)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和标题“一个人的火树银花”遥相呼应,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4)在内容上,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内含,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通过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特殊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仔细阅读课文,可知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是倒火神山做志愿者,帮助武汉建火神山医院。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这种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从刘小海的身份看,文章开篇交代“刘小海的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推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等文句,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考生可概括出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普通劳动者精神:刘小海作为
当代一名新型农民工,身上有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的精神;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刘小海看到疫情的情况后,主动请缨,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真真是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一场疫情,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担当意识,共同抗击疫情的精神风采。
10.AE11.①勤劳善良,能吃苦,有耐心,从她给丈夫做捞面,给老牛饮水打牛虻等可知;②重情义,轻物质不势利,由她来男人家相亲,不嫌弃作为新房的简陋破旧的黄泥屋可知;③有远见有头脑,由她让男人栽白杨树的情节可以看出。12.①以“男人”“女人”的视角来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卖树事件过程;②以“卖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故事有条不紊;③顺序之中运用插叙,插入回忆的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事件内容更广阔;④情景描写与事件叙述相结合,使小说有抒情的韵味,充满诗意美。13.①艺术结构上,以汇款附言的卖树内容做结,和前文卖树情节相照应,收束全篇,突出了杨树的作用;②情感表现上,“屋后的杨树卖了”一句,强化了男人对孩子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以及对孩子不言而喻的要求,含蓄深沉意在言外,增强了表现情感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由前文表现男人吃苦耐劳和对家庭负责任的形象,转为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父亲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④表达效果上,汇款的附言结尾,小说虽戛然而止,却能引发读者思考,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有误,主要是体现对钱的珍重。
C.“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有误,是为了表现钱来之不易,对钱的珍重。
D.“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有误,是为了引出关于树的情节,表现出内心的不舍。 故选AE。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
文中的女人一开始为丈夫做捞面的场面,表现出女人的勤劳能干;给老牛饮水的场面表现出她的耐心;到男人家来相亲的情节,表现出她的重情义;相亲之后让男方种树,后来的盖房子、女儿出嫁、儿子上大学等都用到了树,可见女子有远见有头脑。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鉴赏的能力。
本文从男人和女人的角度叙事,这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第三人称的好处是比较客观、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从情节线索的角度分析,本文主要以“卖树”为线索来叙事,使情节更加集中;最后还可以从记叙的顺序角度分析,本文在顺叙中运用插叙,插叙了女人和男人相亲的过程,表现女人的重情义。
13.本题考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汇款单的附言“屋后的杨树卖了”与前文男人卖树呼应,从而突出了文章中杨树的作用;其次从情感表现上,男人把将最后的杨树卖了这件事告诉儿子,是想儿子能努力学习,汇款单的附言暗含了男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再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前文中男人是吃苦耐劳、勇担大任的,后文又对儿子表现细腻的爱与期望,从而使男人形象更加立体化;最后从表达效果上,以汇款单附言结束,引人思考,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符德运)
小说专题训练-------胡天翔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李小薇致敬
胡天翔
项静
正月十四上午,项城市北高速下路口。
看着一辆鄂A牌照的越野车缓缓驶来,穿着防护服的项静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啊,武汉的车!车子在五米外停下了,车门打开,一个穿黄色羽绒服戴口罩的年轻男子站在车门口望着项静。项静走到男子身前,举起额温仪在他眉心测了一下:36.6℃。
“体温正常。你们是来自武汉吧?人和车不准下高速呢!”项静说。
“是啊,要么你们回去,要么接受十五天隔离观察。”值班的警察也说。
“我老婆是医生,马上要进隔离病房了,孩子没人带,才八个月。把孩子送到老家,我们就回武汉啦,我老婆家是项城的。”男子说。
“我们有通行证。湖北高速过安检了,没事儿才放行的。”男子说,“能不能给点儿热水?车上的小孩渴啦,想喝点儿热水。”
一口气把话说完,男子从羽绒服兜里掏出一张白色的塑料卡,让项静看。透过护目镜,项静看到卡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工作证,上面有张二寸照:一个戴眼镜的女子。年龄看着不大,像个文静的大学生。项静记住了女子的名字:李小薇。
“你等等,我给带班领导汇报。”项静说。
陈林
项静走进路边的值班帐篷,陈林正向电视台记者何楠介绍卡点的防疫工作。项静说了李小薇的情况,陈林忙站起来,快步走了出来。何楠扛着摄像机也出来了。
男子身边站个穿粉色羽绒服的女子,圆脸,戴眼镜,和工作证上的人很像。是李小薇吧?项静想。女子右手抱着粉红色的小被子,左手托着一双伸出被子的小脚。那双小脚上穿着毛茸茸的粉色小鞋子。
项静给女子和婴儿量了体温,都正常。
女子焦急地说:“老乡,我叫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我下午要进驻隔离病房,爱人也要参与抗疫工作,孩子没人照顾,我只能送她回娘家啊!”
一声“老乡”,让陈林心口发热。妇产科医生请战进隔离病房,李小薇的决定让人钦佩。值班人员都看着陈林。陈林看过李小薇和男子的工作证,拔通了指挥部的电话:“李小薇是武汉协和医院的,李小薇请战支援一线,李小薇家是咱项城的……”
“……”
“中!让他们的车停在高速路口……”
“……”
“中!中!开绿色通道送他们回家……”
“走吧,我们送你们和孩子回家。”陈林高兴地对李小薇说。
安排好车辆和人员,将李小薇带的衣物转上急救车,李小薇和爱人抱着婴儿上车了。陈林对何楠说:“何记者,你别采访我们啦,你跟着去采访李小薇吧!”
何楠
一路飞驰,警车、急救车进了项城。
到L街道M小区,警车还没停稳,何楠抓起摄像机拉开车门就跳下了车。
刚打开摄像机,何楠就看见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疾步走向急教车。是李小薇的父亲吧。丈夫抱着女儿先走了,李小薇和父亲搬着急救车上的行李:婴儿车、纸尿裤、奶粉、小被子……
何楠进屋,婴儿已抱在姥姥的怀里了。李小薇的丈夫又下楼了。一会儿,李小薇掂着袋子到了,进了卧室。“这是水杯,这是奶瓶,这是纸尿裤,冷的话盖上小毯子……李小薇将东西一一搁进柜子里。女儿认生了,伸手要妈妈,李小薇从母亲手里接过女儿。何楠站在客厅,将摄像机对着卧室。李小薇的丈夫安装好婴儿车,又讲泡奶粉的水温和比例。
“用温开水,一勺奶粉兑三十毫升水。”
李小薇紧紧地抱住女儿。偎在李小薇怀里的婴儿好奇地看看这儿,瞅瞅那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李小薇的丈夫提醒该走了。李小薇把女儿递给母亲:“宝宝要听话,等妈妈来接你!”
话音未落,李小薇已泣不成声,婴儿哇哇地哭起来,伸小手还让李小薇抱。李小薇回身抱住孩子,哽咽着:“宝宝乖,妈妈再抱一会儿,不哭,不哭啊!”李小薇轻轻地拍着女儿,安慰着,婴儿渐渐不哭了。“快走吧,有我们呢!你们要安心工作,要注意身体。”李小薇的父亲说,是提醒也是嘱托。终于,李小薇又把孩子递给母亲,噙着眼泪出来了。
下了两层楼,何楠还清晰地听见婴儿的哭声。
9时46分,警车又回到高速路口。
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连摄像机上的画面也看不清了。
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时间和地点,特殊的时间段和地点具有设置悬念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小说连用“中……”“中……”说明指挥部同意李小薇回家,也表明陈林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C.“9时46分”,作者把时间写得如此精确,说明时间非常急迫,更加突显出抗疫人员的奉献精神。
D.“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是因为何楠看到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她很满意。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怎样的丰富含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在取材和叙事上极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麦
胡天翔
我家有十亩地,其中一亩种了油菜,剩下的九亩种了麦子。薅了那一亩油菜,拖着磙子
碾好晒场,眼看就又要收麦了。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其实,说是四把镰刀,可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
第三天,把最后一架子车麦子拉进晒场,太阳已落到树梢了。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北边是田大河家的晒场。父亲往北边看了看,说,人家的麦子晒两个日头就能打场了,咱不能和他比。父亲还说,明天还要割麦,怕天变了,还是把麦秆垛起来吧。
垛垛也很累人,先歇一歇。父亲燃了一根烟,一口接一口地抽起来。母亲让我进看场的棚子里拿收音机,再听听天气预报。在收麦的日子,天气预报就是农民的晴雨表啊。虽然,有时候收音机预报得并不准。
天气预报说没雨,父亲还是坚持要垛垛。把架子车扣到麦垛上,我踩着它爬上垛。父亲和母亲一叉接一叉地把麦子甩上垛,我一脚脚地踩实了。麦子垛完,星星已长满了夜空,如宝石般闪着光;站在高高的麦垛上,我觉得抬手就能摘下一颗。
垛好麦子,母亲、父亲拉着架子车回家了。我躺在棚子里的床上听单田芳说《三侠五义》,等着父亲吃过饭来换我。听完评书,父亲没来,饥饿的感觉却来了。我拽了一把麦穗,揉碎麦芒,吹去麦壳子,把一粒粒饱满的麦子塞进了嘴里。新麦的清香让我感觉更饿了。
出了棚子,我站在地头向村里张望。村东的树林里隔一会儿就亮起一束光,那是打着手电筒来看场的人。那些光都往别处去了,不是父亲。九点多,父亲才打着手电筒,胳膊上搭条被单来了。阿黄也跟着父亲来了,它绕着我的腿转圈。
循着路的白光,我向村里走去。阿黄也跟着我回家了。它一会儿跑到前面,一会儿跟在我屁股后面。走到树林里,迎面过来了一束光。当那束光照到阿黄时,一个孩子的声音说:狗。阿黄倏地蹿走了。那束光落到我的脸上,刺得我捂住了眼。一个大人的声音说:小华,别瞎照!我听出是田大河和他儿子田小华。他们也是来看场的。我不想理他们,径直往前走了。
因搭地边,我们家和田大河家有过纠纷。去年秋播,父亲先耩的豆子,田大河后耩的玉米。田大河竟把一垄玉米耩到了我家的地里。父亲和田大河评理。田大河说父亲没留地墒沟,父亲说田大河不该多耩半耧地。说着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要不是村里人拦住,还差点儿打起来。以后,路上见了面,我妈曾主动和田大河说话,他却不理不睬。
到了家,饭在锅里留着。两个馒头,半碗炒茄子,一碗黄豆稀饭,我一阵狼吞虎咽。母亲喂了猪和鸡,和妹妹在堂屋里睡了。我给阿黄扔了半个馒头,把院子的门锁上了。我就睡在过道的西屋里。我往床上一躺,一会儿就睡着了。
夜里,我正做梦割麦哩,却迷迷糊糊听见有人拍打院门。从床上坐起来,我听见有人在喊:亮子!开门!亮子!开门!是父亲。我打开院门,才发现下雨了,院子里都是水,雨扑扑嗒嗒落在屋瓦上。父亲进了屋,放下湿了的被单,脱了湿衣服,拿毛巾擦去身上的雨水,裹着线毯睡了。是一场阵雨,一会就停了。吹灭灯,我躺在父亲脚边也睡了,挨着他,感到他的腿凉凉的。
清晨,太阳出来了。母亲已经知道父亲夜里回来了。吃早饭时,母亲把馍筐放到桌上,说,夜里咋回来了?是不是棚子漏水?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身上全湿了。母亲拿馍的手停住了,她看着父亲说,冒雨给他家垛垛,你忘了他咋耩咱的地了?你看你,那是一场的麦子嘛!夜里雨来得急,一刮风,大厂、铁头都去了,没垛完雨就下大了。父亲说。其实,母亲也不是真的责怪父亲,不过借机发点儿牢骚罢了。
吃过早饭,母亲把父亲的湿衣服扔在水盆里,洗了,晾了。父亲拿着镰刀去东地里转一圈,回来说,麦地里粘脚,歇一天,明儿再割麦。
说是歇一天,屋里的活儿也不少。找出一大卷破化肥袋子,母亲拿针线补袋子上的窟窿,父亲拿起粪叉跳到猪圈坑里起猪粪。我和妹妹也被母亲分了活儿,捡黄豆种里面的瘪豆子。收了麦就该耩豆子了。
父亲刚起完一圈粪,阿黄在院门口汪汪地叫起来。是田大河来了。田大河从镇上买了两瓶白酒,又杀了只公鸡,喊父亲去他家吃午饭。田大河说,一民哥,大厂、铁头都去了,今天下不了地,干不成活儿,咱们喝两杯。父亲说着不去不去,田大河还是连推带拽地把他拉走了……
又是个晴天,还是四把镰刀,我家剩下的四亩麦子一天就割完了。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妹妹年龄小,小说开头紧扣题目介绍“我”家麦收情况,所以一家四口忙了三天,九亩麦子才收了五亩。
B.父亲担心变天,所以虽然很累,还是垛起了麦秆,这样为写他在晚上看场遇雨时给田大河家垛麦子作了铺垫。
C.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插叙有关内容,以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相关场景的描写展开故事。
D.小说写“我”饥肠辘辘、一家人即使不割麦也要忙个不停、田大河帮“我”家收麦等,意在表现农村生活的艰难。
5.请结合文本,分析田大河的形象特点。
6.小说以“收麦”为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从后墙走到门口是九步。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
“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视频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拿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一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刘小海接到电话时的震惊,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使用排比手法描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时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嘱咐完儿子后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代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起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8.请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9.刘小海身上体现了哪些中国精神?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树
胡天翔
晌午了。一团团青烟从烟囱里蹿出来,南风一吹,向北漫过堂屋的脊瓦,溜进屋后树木繁茂的叶子间,消失了。那是一片白杨树。一棵棵白杨长得又高又粗,无数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
在院门左边的灶屋里,女人坐在锅台前的木墩子上烧火。中午吃捞面,把锅里烩的番茄鸡蛋汤盛进汤盆,女人在锅里又加了两瓢水。一把把芝麻秆顺进灶里,火舌舔着锅底。水响了、滚了,一锅面条下了锅。怕面条搅成团,女人用双筷子往锅里荡了荡。面条一熟,女人用漏勺捞进铝盆里,浇上凉水,过了两遍。
女人坐在院子里捣蒜泥。这时,一阵呼呼啦啦的响声由远及近而来,是自行车的声音。男人回来了?女人停下来,拿着捣槌望着院门。呼啦声小了,虚掩的院门开了,男人推着自行车进来了。
怎么回来这么晚?女人问。
吴小利进城送板材了,晌午才回来。男人说。
将自行车支好,拉开车把上帆布兜的拉锁,男人从里抓出一卷粉红票子,蹲在地上一张张数起来。男人数了两遍,女人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
啥时去给石头寄学费?女人问。
吃过饭就去。男人说。
嗯,都开学半个月了。女人说。
吃饭吧!男人在井台边的水盆洗脸洗手。
女人进了灶屋,去盛饭,捞面条。
吃过饭,男人拉开堂屋东边桌的抽屉,拿出一个小本子,翻开,找到石头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四十六张“大团结”,男人数了三十张,用烟盒纸卷住,又塞进了帆布兜,推着自行车出了院子。
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
洗碗刷锅,女人端了一大盆麦麸子水出了院子。“老黄”还拴在屋后的树林里。“老黄”是头老母牛,刚怀上牛犊子。天热,女人要给“老黄”饮点水。卧在树阴下的“老黄”看见女人,哞哞叫着站起来。“老黄”喝着水,牛虻和苍蝇却趴在“老黄”的屁股上、腰上吸血,女人一巴掌一巴掌地拍过去,拍死了五六只大牛虻。盆里的水浅了,“老黄”伸出舌头卷、舔盆底的麦麸子。女人挠着牛的脖子说:“‘老黄’,明年,你就不能在这树阴下乘凉了。”
是啊,这些杨树已经卖了。
到了冬天,买树的吴小利就要来锯树了。
这片杨树一共三列、十五棵,还是女人来相看那年种的。是三月吧,女人来相看。女人对男人还满意,也不嫌弃作为新房的三间黄泥屋,虽然除了墙根是砖垒的,墙是黄泥砌,屋顶没有一片瓦,铺的是茅草。只是看到宅子外面光秃秃的,女人要男人栽些树。栽!栽树!男人的父母说。男人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看着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都长出了胡子,男人的父母也心急,成家一个是一个呢。女人前脚刚走,男人后脚就去林场赊了四十棵杨树苗。一家人全动手,挖坑,掂水、浇水、培土,天黑之前,四十棵杨树都栽上了。
亲事就这样订下了。
过了年,青麦扬花,二十岁的女人穿着红袄、披着红围巾、坐着娶亲的马车,从小谢庄来到了杨楼,嫁给了男人。女人先是生了个丫头,取名叫小荷;后又生了儿子,取名叫石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荷和石头越长越高,四十棵杨树也越来越粗。石头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扒旧屋盖新房,架梁、用檩条,男人锯了十棵杨树;小荷出嫁那年,拉院墙盖灶屋,买砖头、水泥,男人又卖了十五棵;四十棵树,就剩屋后的十五棵了。昨天,这十五棵杨树也卖了。要给读大学的石头缴最后一年的学费。
给石头缴学费要紧,明天去小吴庄拿现钱。吴小利说。
树叶没落哩,树还长,等冬天我再来锯树。吴小利说。
不能让树在宅子里白长,多给你一百块钱。吴小利还说。
树贩子吴小利是真相中这十五棵白杨树了。
日子过得真快啊。这些杨树已经长了二十八年,都有一搂粗了。特别是挨粪堆的那一棵,女人张开双臂抱住树干,两条胳膊使劲伸,两只手的中指还挨不到一起。
看到日头偏西了,该下地除草了,女人拿着空盆回了院子。 石头爹到镇上了吧?女人想。
到了镇上邮政所,男人走进了营业厅。在一张汇款单上,填了金额,抄下烟盒上的地址,按照惯例,男人会在附言栏里,写上“好好学习、别乱花钱”八个字。可是,想到石头明年就毕业了,男人就不想写这句话了。写什么好呢?男人想了想,写了一句话。
三天后,省城某学院的学生杨小石收到了一张汇款通知单。
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看到了七个字:屋后的杨树卖了。
(选自2015年3月9日《羊城晚报》)
1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舒缓的笔调叙述了夫妇二人卖树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男人回来后,把钱数了两遍,女人又数了一遍,都是四十六张。四千六百块钱,不多不少。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
C.男人把儿子的地址抄在一张烟盒纸的背面,把一些钱用烟盒纸卷住塞进了帆布兜寄给儿子,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
D.男人去了镇上的邮政所,女人去给自家的老母牛“老黄”饮水,拍牛虻,还挠着牛的脖子和牛说话,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
E.作品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写出了白杨树的粗壮和繁茂,也从侧面表现了夫妇二人的某种心理和某些性格特征。
11.作品中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2.作品是怎样叙述夫妇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作品为什么以汇款单的附言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2.(1)内容上,本句话承接上文,表现了项城民警对抗疫医生李小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2)修辞上,连用五个“看着”构成排比句,句式结构整齐,更有助于表达情感。(3)情感上,既表达了医生李小薇为了抗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又表达了抗疫医生对民警热情帮助的感激之情。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疫情期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的感激敬佩之情。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对抗疫医生奉献精神的赞扬,对领导及民警支持医生抗击疫情工作的赞扬。3.取材上:小说选取了武汉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李小薇因为要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把孩子送回项城老家,在高速出口得到民警帮助的事件,以小见大,表达了在抗击疫情期间,医生的奉献精神和领导、民警对抗击疫情的支持。
叙事上: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把事件的三个人物项静、陈林、何楠分别列为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何楠看到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她很满意”理解不正确。从小说的后两段“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连摄像机上的画面也看不清了”“没采访到李小薇一句话,何楠也很满意”可知何楠满意不仅仅是因为李小薇的孩子得到安置,更因为在项城警察的帮助下,李小薇把孩子安置好,能够准时回武汉隔离病房工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的能力。
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修辞、情感上分析答题。本句话在内容上承接上文,“看着陈林将一箱矿泉水放进越野车的后备厢”一句承接上文,表现了项城民警对抗疫医生李小薇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修辞上,连用五个“看着”构成排比句,句式结构整齐,更有助借助记者何楠亲眼看到的于表达动人的情感。
“看着李小薇和爱人将副驾驶座上的两箱方便面放到后座”表达了医生李小薇为了抗情感上,“看着李小薇深深地鞠躬”表达了抗疫医生对民警热情帮助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德。的感激之情。“看着项静等人挥手致意,看着警察们列队敬礼”表达了人民对疫情期间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的感激敬佩之情。“女汉子何楠流下了眼泪”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对抗疫医生奉献精神的赞扬,对领导及民警支持医生抗击疫情工作的赞扬。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取材及内容特色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抓住“取材和叙事上极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小说的取材、叙事特色。
本篇小说在取材上选取的是疫情期间武汉妇产科医生因为进隔离病房工作而把襁褓中的女儿送回河南项城老家,在高速出口得到民警帮助的故事。故事选择的是普通人的普通事,但是因为事件处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时期,而送孩子的又是要进入病房的医生,所以事件虽小,但极具特色,以小见大,折射了在抗击疫情期间,医生的奉献精神和领导、民警对抗击疫情的支持。
小说在叙事上,以三个人名做标题很有特色。小说把李小薇从到高速出口到返回高速的每个阶段与李小薇接触紧密的三个人物项静、陈林、何楠分别列为标题,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给读者身处其中的感觉,这样使文章条理也更清晰,中心突出。
4.D5.①有点自私,看重土地:田大河把自己家的一垄玉米耩到了人家的地里,还说人家没留地墒沟;
②死要面子,耿耿于怀:和“我”家差点打起来,闹矛盾以后,不和“我”家说话;
③受到感动,知恩图报:父亲给田大河家雨中垛麦子,田大河买酒杀鸡感谢,又帮助“我”家收了余下的四亩麦子。6.①提供环境:点明故事发生在农村麦收的典型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②点明线索:“收麦”是全篇的线索,“我”家难于收麦、父亲帮助田大河家垛麦子、田大河家帮助“我”家收麦的情节均与“收麦”有关;
③凸显主题:“我”家和田大河家都曾面对收麦的困难,互帮互助则共渡难关,突出了乡邻之间善意助人、和谐相处的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意在表现农村生活的艰难”错误。“田大河帮‘我’家收麦”是为了表现乡亲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才会使生活更美好。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去年秋播,父亲先耩的豆子,田大河后耩的玉米。田大河竟把一垄玉米耩到了我家的地里。父亲和田大河评理。田大河说父亲没留地墒沟,父亲说田大河不该多耩半耧地”可知,田大河把自己家的一垄玉米耩到了人家的地里,还说人家没留地墒沟,可见他有点自私,看重土地:
由“说着说着,两个人吵了起来,要不是村里人拦住,还差点儿打起来。以后,路上见了面,我妈曾主动和田大河说话,他却不理不睬”可知,田大河和“我”家差点打起来,闹矛盾以后,不和“我”家说话;可见他死要面子,耿耿于怀。
由“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身上全湿了”“田大河从镇上买了两瓶白酒,又杀了只公鸡,喊父亲去他家吃午饭。……父亲说着不去不去,田大河还是连推带拽地把他拉走了……”“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可知,父亲给田大河家雨中垛麦子,田大河买酒杀鸡感谢,又帮助“我”家收了余下的四亩麦子,可见他受到感动,知恩图报。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第三天,把最后一架子车麦子拉进晒场,太阳已落到树梢了。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可知,“收麦”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由“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父亲拿起一个大馍,说,不是棚子漏水,是给大河家垛垛”“我和妹妹都没有去割麦,帮忙的是田大河和他媳妇刘小娥”可知,“我”家难于收麦、父亲帮助田大河家垛麦子、田大河家帮助“我”家收麦的情节均与“收麦”有关;“收麦”是小说的线索。
由“母亲说,天气预报说没雨,要不麦秆不垛了吧。母亲还望着北边说,他家的麦秆都在场里堆着。北边是田大河家的晒场”“我们边割边拉,四把镰刀忙碌一天,收的麦子还不到两亩”“当时我十二岁,妹妹十岁,两个孩子能出多少力?割麦累得父亲、母亲腰酸背疼,忙了三天,才割了五亩麦子”可知,“我”家和田大河家都曾面对收麦的困难,互帮互助则共渡难关,突出了乡邻之间善意助人、和谐相处的主题。
7.A8.①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使用比喻手法,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
③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揭示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9.第一问: 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
第二问:刘小海自愿选择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前两段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小说前两段并没有心理活动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1)动作和细节描写。本题划线句子“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中“左手拿……,稳稳地夹起,……触碰着……”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动时的认真专注,使这个普通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在这个特殊疫情中普通人的担当意识。
(2)比喻的修辞。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瞬间流溢的焊花”,喻体“盛开的火树银花”,生动形象写出刘小海自愿选择扑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的情景,虚实结合,让人在特殊时期的寒冷之夜倍感温暖。
(3)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文句“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和标题“一个人的火树银花”遥相呼应,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
“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4)在内容上,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内含,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通过普通劳动者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特殊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仔细阅读课文,可知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是倒火神山做志愿者,帮助武汉建火神山医院。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这种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从刘小海的身份看,文章开篇交代“刘小海的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推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等文句,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考生可概括出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普通劳动者精神:刘小海作为
当代一名新型农民工,身上有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的精神;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刘小海看到疫情的情况后,主动请缨,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从小人物的视角表现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真真是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一场疫情,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担当意识,共同抗击疫情的精神风采。
10.AE11.①勤劳善良,能吃苦,有耐心,从她给丈夫做捞面,给老牛饮水打牛虻等可知;②重情义,轻物质不势利,由她来男人家相亲,不嫌弃作为新房的简陋破旧的黄泥屋可知;③有远见有头脑,由她让男人栽白杨树的情节可以看出。12.①以“男人”“女人”的视角来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卖树事件过程;②以“卖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叙述故事有条不紊;③顺序之中运用插叙,插入回忆的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事件内容更广阔;④情景描写与事件叙述相结合,使小说有抒情的韵味,充满诗意美。13.①艺术结构上,以汇款附言的卖树内容做结,和前文卖树情节相照应,收束全篇,突出了杨树的作用;②情感表现上,“屋后的杨树卖了”一句,强化了男人对孩子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以及对孩子不言而喻的要求,含蓄深沉意在言外,增强了表现情感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由前文表现男人吃苦耐劳和对家庭负责任的形象,转为对孩子充满期待的父亲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④表达效果上,汇款的附言结尾,小说虽戛然而止,却能引发读者思考,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由此可见,他们非常担心吴小利少给他们钱”有误,主要是体现对钱的珍重。
C.“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男人喜欢抽烟的特点”有误,是为了表现钱来之不易,对钱的珍重。
D.“这些内容和卖树无关,是多余的笔墨”有误,是为了引出关于树的情节,表现出内心的不舍。 故选AE。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
文中的女人一开始为丈夫做捞面的场面,表现出女人的勤劳能干;给老牛饮水的场面表现出她的耐心;到男人家来相亲的情节,表现出她的重情义;相亲之后让男方种树,后来的盖房子、女儿出嫁、儿子上大学等都用到了树,可见女子有远见有头脑。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鉴赏的能力。
本文从男人和女人的角度叙事,这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第三人称的好处是比较客观、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从情节线索的角度分析,本文主要以“卖树”为线索来叙事,使情节更加集中;最后还可以从记叙的顺序角度分析,本文在顺叙中运用插叙,插叙了女人和男人相亲的过程,表现女人的重情义。
13.本题考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汇款单的附言“屋后的杨树卖了”与前文男人卖树呼应,从而突出了文章中杨树的作用;其次从情感表现上,男人把将最后的杨树卖了这件事告诉儿子,是想儿子能努力学习,汇款单的附言暗含了男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再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前文中男人是吃苦耐劳、勇担大任的,后文又对儿子表现细腻的爱与期望,从而使男人形象更加立体化;最后从表达效果上,以汇款单附言结束,引人思考,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