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关于黎紫书《流俗地》

IT圈 admin 59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季晗日)

102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

——关于黎紫书《流俗地》

林培源

和国家)现实经验新的想象和

“新南方写作”的实践与历

史其来有自,但迟至2018年,

在杨庆祥等学者和作家的讨论

下,“新南方写作”才由自发的

零散论述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

其中,《南方文坛》2021年刊载

的“新南方写作”专辑可谓一次

集体亮相

。何谓“新南方写

作”?它在文学地理上指的是

“向岭南,向南海,向天涯海

角,向粤港澳大湾,乃至东南亚

华文文学”

。其次,以汉语为

最大前提,“新南方写作”对既有文学史叙述有所更

新,它以捍卫“汉语书写主权”的姿态,对“华文

文学”(以黄锦树等马来西亚华文小说家为代表)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关系做出辩证性思考。因而,杨

庆祥指出,“新南方应该指那些在地缘上更具有不确

定和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其重要向度是“要通过持

续有效的书写来建构经典性,目前的创作还不足以

证明这一经典性已经完全建构起来,而新南方写作

概念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经典性的召唤和塑形”

杨庆祥所论,旨在矫正将华文文学孤悬于中国现代

文学史(汉语史)之外的“进化论”与“离散论”

观点,并提出以“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经

典性”为标志,重新界定“新南方写作”。因此,

“新南方写作”寻求的是“地理的与精神的同一

性”,代表的是“基于文化价值共同体的想象性整

合”

“新南方写作”召唤的是对“南方”(岭南、粤

港澳大湾区、海南和东南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

叙述,也是对旧的文学秩序的

打破和重塑。在此理论的烛照

下,笔者将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家黎紫书的《流俗地》纳入讨

论,以期检视“新南方写作”

的“经典”如何可能。

黎紫书是“马华”文学的

后起之秀,其早期创作擅长

“后设小说”(即“元小说”,

《告别的年代》(2010年)和微

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1999

年)、短篇小说集《野菩萨》

(2011年)等,便是此阶段的代

表。写作二十余年后,黎紫书找到了独属于她的文

学“飞地”和福地。《流俗地》裹挟着一股“异域”

的南方之风:它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呈现锡都“楼

上楼”几十年的风云流散,铺陈马来西亚当代社会

的众生相。2018年,《流俗地》获“第三届马华长篇

小说创作发表补助专案”支持

,2020年推出台版和

马来西亚简体版后被评为“《亚洲周刊》2020年十

大小说”,202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流俗

地》大陆版(著名学者王德威和小说家王安忆联袂

作序)。这部被黎紫书自称为“长卷浮世绘”

的小

说在视角选择、时间设置和空间铺排上匠心独运。

正是这些,使得它在日常性与文学性、本土性和世

界性间取得平衡,呈现出“新南方写作”的新气象。

meta-fiction),首部长篇小说

《流俗地》开篇采纳“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徐

徐铺开锡都(以黎紫书的马来西亚家乡怡保为原

型)的山城风貌、街道布局,紧接着却以盲女银霞

的视角切入,叙及银霞、细辉、拉祖三人的成长年

月,描摹长达半个世纪的马来西亚当代社会风俗史

和日常史。

银霞自幼眼盲,是医学和生理意义上的“视障

患者”。她对世界的感知和体认有别于常人,但上天

却赋予她别样的天赋:她对数字和文字敏感,又拥

有惊人记忆力。她不仅能将一本《大伯公千字文》

倒背如流,还能“像记谱一样,把这些地名路名以

及大致的方向记下来,心里熟门熟路,像画了一张

锡都的地图”

。凭借这些天赋,她成为“锡都无线

德士”公司的台柱,荣登报纸,被锡都人民颂为

。古典叙事以全知视角为主,限知视角为

辅,《流俗地》则创造性地转化了这一传统,如托多

罗夫所言:“组成虚构世界的事例永远不可能‘靠自

身’,而总是通过某种角度,凭借某种视点呈现在我

们面前……‘真正的’视角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性

在虚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等同物。”

《流俗

地》的全知视角隐于文本背后,银霞的盲眼化成为

其“等同物”;此外,小说以不同人物如银霞母亲梁

金妹(人称德士嫂)、细辉兄弟及其母亲何门方氏,

乃至拉祖、马票嫂、莲珠等的辅助视角(副视角)

穿插其中,他们身为“开眼人”,眼中所见、心中所

思,与银霞的“盲眼”相互补充。在银霞“目力”

不及之处,叙述者跳将出来,将银霞感知范围外的

世界一一纳入,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微型复

调”叙事景观。不同视角的叠加和交替使用,构成

了这部“描绘马华社会这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

流变”

在小说叙事上的显要特色。

当然,“盲眼”视角的选择不意味着叙事的一劳

永逸。银霞既是故事参与者,又是叙述者/隐含作者

Impliedauthor)的替身,更是被叙述者(Narratee),

因此成为联结文本与读者的“枢纽”。在互联网逐步

普及、智能手机app叫车服务日渐取代“电召德士”

的过程中,“锡都无线德士”和银霞的存在,成为展

现锡都这座处于政治经济转型中的城市的有效载

体。同时,不同阶层、背景人物的视角又引领读者

涉足各色社会空间:“楼上楼”(包括楼下的商铺,

如巴布理发师、关二哥的钟表店等)、百利来、喜临

门酒楼、新社区(万乐花园、美丽园、山景花园)

以及近打湖畔、伯公庙、密山新村盲人院(银霞在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103

这里学习盲文、打字)等。锡都市民生活的“长卷

浮世绘”便是如此展开的,对地域色彩的描摹,也

依托于此。《流俗地》以盲女的听觉为叙事统摄,这

是其与以往借风俗、风景等视觉来呈现地方性的小

说最大的差异。

黎紫书在《流俗地》发愿要“描绘马华社会这

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既然如此,“几十

年”与“风雨悲欢”“人事流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时间密度和长度因此产生变幻,二者相互依

存、彼此掣肘。

除了盲眼视角,时间也是《流俗地》施加叙事

魔法的阵地,具有点石成金之效。从故事时间上

看,小说由失踪十年的大辉归来写起,以大辉归来

后发生的故事收尾,并延展至2018年5月9日马来西

亚的联邦政府总统大选,最后在民众参与大选所掀

起的狂热氛围中落下帷幕。但从叙述时间来看,以

成叙述的圆环。我们可将这一“头尾相衔”的叙事

时间比喻为一个容器,充盈其间的“故事时间”所

含纳的是大辉失踪期间及此前此后发生的种种故

事。不过《流俗地》并不严格遵照“编年体”(故事

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铺排,而是动用了如“重

复”“勾连”等手法,对故事情节(如“怀孕少女跳

楼”事件、“百日宴”“红白事”等)及相关人物做

出细描和渲染。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少

女时期的银霞在密山新村盲人院求学时遇到了心仪

的教师伊斯迈,又遭陌生人强暴(这变成她的阴影

和心理负担,多年来挥之不去);马票嫂下嫁过两

回,第一任丈夫的陈氏家族对她百般奴役,再三刁

难,她后来抱着孩子逃出生天,嫁给了曾在监狱七

进七出的黑社会大哥、私会党徒“梁虾”(他们后来

又成为银霞的“契爹”“契妈”);细辉自幼体弱多

病,患有严重哮喘,被“楼上楼”的邻居戏称“孱

仔辉”(多年来他一直想摆脱高大、充满雄性气息的

兄长大辉的阴影),孱弱的性格导致他婚后在妻子婵

娟面前唯唯诺诺;婵娟在中学当老师时有学生因受

到她的批评而坠楼致死(其母亲为了抗议学校的不

“传奇”

“归来”命名的章节被切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构

104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作为,将灵车开进校园示威),多年来一直无法释

怀,常在噩梦中撞见死去的女学生……写到这些人

物时,小说便切换到他们各自的视角,并通过“倒

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叙

事上的联结。

其次,时间在《流俗地》里以“重复叙事”(重

现)的方式被堆叠和呈现:时光虽然一去不返,但

过去的记忆总是不断浮现并困扰当下人们的精神世

界。小说借此一次次往返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人物

的形象也由此得到立体化的塑造。换言之,《流俗

地》人物众多,他们分布于不同职业与阶层,“故事

时间”的重复叙述有利于对其“内心事件”进行

“深描”。但凡《流俗地》里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有

故事,无一不得到详尽刻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和社

会关系网络的织就正是依靠这种叙述方式得到强化。

从结构上看,《流俗地》似乎是不同章节独立成

篇,但它们彼此间却是有机结合的。黎紫书并不急

于在单个章节中将某位人物的故事一次道完,而是

留有空白——可谓传统说书“预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现代变体。从叙事源流上看,《流俗

地》既有罗兰·巴特口中的“经典小说”(以巴尔扎

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中叙述者权威和叙事链条、小说系统与局部的紧密

关联)的特色,又传承中国章回体白话小说(以

《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叙事传统——除

了“人物接力”,还使用了诸如穿插和“藏闪”等缀

段体小说惯用的方法:譬如小说“迦尼萨”一节写

银霞在人民公园荡秋千摔伤、被年轻教员救了的情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季晗日)

102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

——关于黎紫书《流俗地》

林培源

和国家)现实经验新的想象和

“新南方写作”的实践与历

史其来有自,但迟至2018年,

在杨庆祥等学者和作家的讨论

下,“新南方写作”才由自发的

零散论述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

其中,《南方文坛》2021年刊载

的“新南方写作”专辑可谓一次

集体亮相

。何谓“新南方写

作”?它在文学地理上指的是

“向岭南,向南海,向天涯海

角,向粤港澳大湾,乃至东南亚

华文文学”

。其次,以汉语为

最大前提,“新南方写作”对既有文学史叙述有所更

新,它以捍卫“汉语书写主权”的姿态,对“华文

文学”(以黄锦树等马来西亚华文小说家为代表)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关系做出辩证性思考。因而,杨

庆祥指出,“新南方应该指那些在地缘上更具有不确

定和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其重要向度是“要通过持

续有效的书写来建构经典性,目前的创作还不足以

证明这一经典性已经完全建构起来,而新南方写作

概念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经典性的召唤和塑形”

杨庆祥所论,旨在矫正将华文文学孤悬于中国现代

文学史(汉语史)之外的“进化论”与“离散论”

观点,并提出以“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经

典性”为标志,重新界定“新南方写作”。因此,

“新南方写作”寻求的是“地理的与精神的同一

性”,代表的是“基于文化价值共同体的想象性整

合”

“新南方写作”召唤的是对“南方”(岭南、粤

港澳大湾区、海南和东南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

叙述,也是对旧的文学秩序的

打破和重塑。在此理论的烛照

下,笔者将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家黎紫书的《流俗地》纳入讨

论,以期检视“新南方写作”

的“经典”如何可能。

黎紫书是“马华”文学的

后起之秀,其早期创作擅长

“后设小说”(即“元小说”,

《告别的年代》(2010年)和微

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1999

年)、短篇小说集《野菩萨》

(2011年)等,便是此阶段的代

表。写作二十余年后,黎紫书找到了独属于她的文

学“飞地”和福地。《流俗地》裹挟着一股“异域”

的南方之风:它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呈现锡都“楼

上楼”几十年的风云流散,铺陈马来西亚当代社会

的众生相。2018年,《流俗地》获“第三届马华长篇

小说创作发表补助专案”支持

,2020年推出台版和

马来西亚简体版后被评为“《亚洲周刊》2020年十

大小说”,202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流俗

地》大陆版(著名学者王德威和小说家王安忆联袂

作序)。这部被黎紫书自称为“长卷浮世绘”

的小

说在视角选择、时间设置和空间铺排上匠心独运。

正是这些,使得它在日常性与文学性、本土性和世

界性间取得平衡,呈现出“新南方写作”的新气象。

meta-fiction),首部长篇小说

《流俗地》开篇采纳“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徐

徐铺开锡都(以黎紫书的马来西亚家乡怡保为原

型)的山城风貌、街道布局,紧接着却以盲女银霞

的视角切入,叙及银霞、细辉、拉祖三人的成长年

月,描摹长达半个世纪的马来西亚当代社会风俗史

和日常史。

银霞自幼眼盲,是医学和生理意义上的“视障

患者”。她对世界的感知和体认有别于常人,但上天

却赋予她别样的天赋:她对数字和文字敏感,又拥

有惊人记忆力。她不仅能将一本《大伯公千字文》

倒背如流,还能“像记谱一样,把这些地名路名以

及大致的方向记下来,心里熟门熟路,像画了一张

锡都的地图”

。凭借这些天赋,她成为“锡都无线

德士”公司的台柱,荣登报纸,被锡都人民颂为

。古典叙事以全知视角为主,限知视角为

辅,《流俗地》则创造性地转化了这一传统,如托多

罗夫所言:“组成虚构世界的事例永远不可能‘靠自

身’,而总是通过某种角度,凭借某种视点呈现在我

们面前……‘真正的’视角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性

在虚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等同物。”

《流俗

地》的全知视角隐于文本背后,银霞的盲眼化成为

其“等同物”;此外,小说以不同人物如银霞母亲梁

金妹(人称德士嫂)、细辉兄弟及其母亲何门方氏,

乃至拉祖、马票嫂、莲珠等的辅助视角(副视角)

穿插其中,他们身为“开眼人”,眼中所见、心中所

思,与银霞的“盲眼”相互补充。在银霞“目力”

不及之处,叙述者跳将出来,将银霞感知范围外的

世界一一纳入,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微型复

调”叙事景观。不同视角的叠加和交替使用,构成

了这部“描绘马华社会这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

流变”

在小说叙事上的显要特色。

当然,“盲眼”视角的选择不意味着叙事的一劳

永逸。银霞既是故事参与者,又是叙述者/隐含作者

Impliedauthor)的替身,更是被叙述者(Narratee),

因此成为联结文本与读者的“枢纽”。在互联网逐步

普及、智能手机app叫车服务日渐取代“电召德士”

的过程中,“锡都无线德士”和银霞的存在,成为展

现锡都这座处于政治经济转型中的城市的有效载

体。同时,不同阶层、背景人物的视角又引领读者

涉足各色社会空间:“楼上楼”(包括楼下的商铺,

如巴布理发师、关二哥的钟表店等)、百利来、喜临

门酒楼、新社区(万乐花园、美丽园、山景花园)

以及近打湖畔、伯公庙、密山新村盲人院(银霞在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103

这里学习盲文、打字)等。锡都市民生活的“长卷

浮世绘”便是如此展开的,对地域色彩的描摹,也

依托于此。《流俗地》以盲女的听觉为叙事统摄,这

是其与以往借风俗、风景等视觉来呈现地方性的小

说最大的差异。

黎紫书在《流俗地》发愿要“描绘马华社会这

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既然如此,“几十

年”与“风雨悲欢”“人事流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时间密度和长度因此产生变幻,二者相互依

存、彼此掣肘。

除了盲眼视角,时间也是《流俗地》施加叙事

魔法的阵地,具有点石成金之效。从故事时间上

看,小说由失踪十年的大辉归来写起,以大辉归来

后发生的故事收尾,并延展至2018年5月9日马来西

亚的联邦政府总统大选,最后在民众参与大选所掀

起的狂热氛围中落下帷幕。但从叙述时间来看,以

成叙述的圆环。我们可将这一“头尾相衔”的叙事

时间比喻为一个容器,充盈其间的“故事时间”所

含纳的是大辉失踪期间及此前此后发生的种种故

事。不过《流俗地》并不严格遵照“编年体”(故事

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铺排,而是动用了如“重

复”“勾连”等手法,对故事情节(如“怀孕少女跳

楼”事件、“百日宴”“红白事”等)及相关人物做

出细描和渲染。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少

女时期的银霞在密山新村盲人院求学时遇到了心仪

的教师伊斯迈,又遭陌生人强暴(这变成她的阴影

和心理负担,多年来挥之不去);马票嫂下嫁过两

回,第一任丈夫的陈氏家族对她百般奴役,再三刁

难,她后来抱着孩子逃出生天,嫁给了曾在监狱七

进七出的黑社会大哥、私会党徒“梁虾”(他们后来

又成为银霞的“契爹”“契妈”);细辉自幼体弱多

病,患有严重哮喘,被“楼上楼”的邻居戏称“孱

仔辉”(多年来他一直想摆脱高大、充满雄性气息的

兄长大辉的阴影),孱弱的性格导致他婚后在妻子婵

娟面前唯唯诺诺;婵娟在中学当老师时有学生因受

到她的批评而坠楼致死(其母亲为了抗议学校的不

“传奇”

“归来”命名的章节被切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构

104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作为,将灵车开进校园示威),多年来一直无法释

怀,常在噩梦中撞见死去的女学生……写到这些人

物时,小说便切换到他们各自的视角,并通过“倒

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叙

事上的联结。

其次,时间在《流俗地》里以“重复叙事”(重

现)的方式被堆叠和呈现:时光虽然一去不返,但

过去的记忆总是不断浮现并困扰当下人们的精神世

界。小说借此一次次往返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人物

的形象也由此得到立体化的塑造。换言之,《流俗

地》人物众多,他们分布于不同职业与阶层,“故事

时间”的重复叙述有利于对其“内心事件”进行

“深描”。但凡《流俗地》里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有

故事,无一不得到详尽刻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和社

会关系网络的织就正是依靠这种叙述方式得到强化。

从结构上看,《流俗地》似乎是不同章节独立成

篇,但它们彼此间却是有机结合的。黎紫书并不急

于在单个章节中将某位人物的故事一次道完,而是

留有空白——可谓传统说书“预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现代变体。从叙事源流上看,《流俗

地》既有罗兰·巴特口中的“经典小说”(以巴尔扎

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中叙述者权威和叙事链条、小说系统与局部的紧密

关联)的特色,又传承中国章回体白话小说(以

《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叙事传统——除

了“人物接力”,还使用了诸如穿插和“藏闪”等缀

段体小说惯用的方法:譬如小说“迦尼萨”一节写

银霞在人民公园荡秋千摔伤、被年轻教员救了的情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