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季晗日)
102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
——关于黎紫书《流俗地》
林培源
和国家)现实经验新的想象和
一
“新南方写作”的实践与历
史其来有自,但迟至2018年,
在杨庆祥等学者和作家的讨论
下,“新南方写作”才由自发的
零散论述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
①
。
其中,《南方文坛》2021年刊载
的“新南方写作”专辑可谓一次
集体亮相
②
。何谓“新南方写
作”?它在文学地理上指的是
“向岭南,向南海,向天涯海
角,向粤港澳大湾,乃至东南亚
华文文学”
③
。其次,以汉语为
最大前提,“新南方写作”对既有文学史叙述有所更
新,它以捍卫“汉语书写主权”的姿态,对“华文
文学”(以黄锦树等马来西亚华文小说家为代表)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关系做出辩证性思考。因而,杨
庆祥指出,“新南方应该指那些在地缘上更具有不确
定和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其重要向度是“要通过持
续有效的书写来建构经典性,目前的创作还不足以
证明这一经典性已经完全建构起来,而新南方写作
概念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经典性的召唤和塑形”
④
。
杨庆祥所论,旨在矫正将华文文学孤悬于中国现代
文学史(汉语史)之外的“进化论”与“离散论”
观点,并提出以“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经
典性”为标志,重新界定“新南方写作”。因此,
“新南方写作”寻求的是“地理的与精神的同一
性”,代表的是“基于文化价值共同体的想象性整
合”
⑤
。
“新南方写作”召唤的是对“南方”(岭南、粤
港澳大湾区、海南和东南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
叙述,也是对旧的文学秩序的
打破和重塑。在此理论的烛照
下,笔者将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家黎紫书的《流俗地》纳入讨
论,以期检视“新南方写作”
的“经典”如何可能。
黎紫书是“马华”文学的
后起之秀,其早期创作擅长
“后设小说”(即“元小说”,
《告别的年代》(2010年)和微
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1999
年)、短篇小说集《野菩萨》
(2011年)等,便是此阶段的代
表。写作二十余年后,黎紫书找到了独属于她的文
学“飞地”和福地。《流俗地》裹挟着一股“异域”
的南方之风:它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呈现锡都“楼
上楼”几十年的风云流散,铺陈马来西亚当代社会
的众生相。2018年,《流俗地》获“第三届马华长篇
小说创作发表补助专案”支持
⑥
,2020年推出台版和
马来西亚简体版后被评为“《亚洲周刊》2020年十
大小说”,202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流俗
地》大陆版(著名学者王德威和小说家王安忆联袂
作序)。这部被黎紫书自称为“长卷浮世绘”
⑦
的小
说在视角选择、时间设置和空间铺排上匠心独运。
正是这些,使得它在日常性与文学性、本土性和世
界性间取得平衡,呈现出“新南方写作”的新气象。
meta-fiction),首部长篇小说
二
《流俗地》开篇采纳“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徐
徐铺开锡都(以黎紫书的马来西亚家乡怡保为原
型)的山城风貌、街道布局,紧接着却以盲女银霞
的视角切入,叙及银霞、细辉、拉祖三人的成长年
月,描摹长达半个世纪的马来西亚当代社会风俗史
和日常史。
银霞自幼眼盲,是医学和生理意义上的“视障
患者”。她对世界的感知和体认有别于常人,但上天
却赋予她别样的天赋:她对数字和文字敏感,又拥
有惊人记忆力。她不仅能将一本《大伯公千字文》
倒背如流,还能“像记谱一样,把这些地名路名以
及大致的方向记下来,心里熟门熟路,像画了一张
锡都的地图”
⑧
。凭借这些天赋,她成为“锡都无线
德士”公司的台柱,荣登报纸,被锡都人民颂为
。古典叙事以全知视角为主,限知视角为
辅,《流俗地》则创造性地转化了这一传统,如托多
罗夫所言:“组成虚构世界的事例永远不可能‘靠自
身’,而总是通过某种角度,凭借某种视点呈现在我
们面前……‘真正的’视角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性
在虚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等同物。”
⑨
《流俗
地》的全知视角隐于文本背后,银霞的盲眼化成为
其“等同物”;此外,小说以不同人物如银霞母亲梁
金妹(人称德士嫂)、细辉兄弟及其母亲何门方氏,
乃至拉祖、马票嫂、莲珠等的辅助视角(副视角)
穿插其中,他们身为“开眼人”,眼中所见、心中所
思,与银霞的“盲眼”相互补充。在银霞“目力”
不及之处,叙述者跳将出来,将银霞感知范围外的
世界一一纳入,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微型复
调”叙事景观。不同视角的叠加和交替使用,构成
了这部“描绘马华社会这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
流变”
⑩
在小说叙事上的显要特色。
当然,“盲眼”视角的选择不意味着叙事的一劳
永逸。银霞既是故事参与者,又是叙述者/隐含作者
Impliedauthor)的替身,更是被叙述者(Narratee),
因此成为联结文本与读者的“枢纽”。在互联网逐步
普及、智能手机app叫车服务日渐取代“电召德士”
的过程中,“锡都无线德士”和银霞的存在,成为展
现锡都这座处于政治经济转型中的城市的有效载
体。同时,不同阶层、背景人物的视角又引领读者
涉足各色社会空间:“楼上楼”(包括楼下的商铺,
如巴布理发师、关二哥的钟表店等)、百利来、喜临
门酒楼、新社区(万乐花园、美丽园、山景花园)
以及近打湖畔、伯公庙、密山新村盲人院(银霞在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103
这里学习盲文、打字)等。锡都市民生活的“长卷
浮世绘”便是如此展开的,对地域色彩的描摹,也
依托于此。《流俗地》以盲女的听觉为叙事统摄,这
是其与以往借风俗、风景等视觉来呈现地方性的小
说最大的差异。
三
黎紫书在《流俗地》发愿要“描绘马华社会这
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既然如此,“几十
年”与“风雨悲欢”“人事流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时间密度和长度因此产生变幻,二者相互依
存、彼此掣肘。
除了盲眼视角,时间也是《流俗地》施加叙事
魔法的阵地,具有点石成金之效。从故事时间上
看,小说由失踪十年的大辉归来写起,以大辉归来
后发生的故事收尾,并延展至2018年5月9日马来西
亚的联邦政府总统大选,最后在民众参与大选所掀
起的狂热氛围中落下帷幕。但从叙述时间来看,以
成叙述的圆环。我们可将这一“头尾相衔”的叙事
时间比喻为一个容器,充盈其间的“故事时间”所
含纳的是大辉失踪期间及此前此后发生的种种故
事。不过《流俗地》并不严格遵照“编年体”(故事
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铺排,而是动用了如“重
复”“勾连”等手法,对故事情节(如“怀孕少女跳
楼”事件、“百日宴”“红白事”等)及相关人物做
出细描和渲染。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少
女时期的银霞在密山新村盲人院求学时遇到了心仪
的教师伊斯迈,又遭陌生人强暴(这变成她的阴影
和心理负担,多年来挥之不去);马票嫂下嫁过两
回,第一任丈夫的陈氏家族对她百般奴役,再三刁
难,她后来抱着孩子逃出生天,嫁给了曾在监狱七
进七出的黑社会大哥、私会党徒“梁虾”(他们后来
又成为银霞的“契爹”“契妈”);细辉自幼体弱多
病,患有严重哮喘,被“楼上楼”的邻居戏称“孱
仔辉”(多年来他一直想摆脱高大、充满雄性气息的
兄长大辉的阴影),孱弱的性格导致他婚后在妻子婵
娟面前唯唯诺诺;婵娟在中学当老师时有学生因受
到她的批评而坠楼致死(其母亲为了抗议学校的不
“传奇”
(
“归来”命名的章节被切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构
104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作为,将灵车开进校园示威),多年来一直无法释
怀,常在噩梦中撞见死去的女学生……写到这些人
物时,小说便切换到他们各自的视角,并通过“倒
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叙
事上的联结。
其次,时间在《流俗地》里以“重复叙事”(重
现)的方式被堆叠和呈现:时光虽然一去不返,但
过去的记忆总是不断浮现并困扰当下人们的精神世
界。小说借此一次次往返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人物
的形象也由此得到立体化的塑造。换言之,《流俗
地》人物众多,他们分布于不同职业与阶层,“故事
时间”的重复叙述有利于对其“内心事件”进行
“深描”。但凡《流俗地》里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有
故事,无一不得到详尽刻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和社
会关系网络的织就正是依靠这种叙述方式得到强化。
从结构上看,《流俗地》似乎是不同章节独立成
篇,但它们彼此间却是有机结合的。黎紫书并不急
于在单个章节中将某位人物的故事一次道完,而是
留有空白——可谓传统说书“预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现代变体。从叙事源流上看,《流俗
地》既有罗兰·巴特口中的“经典小说”(以巴尔扎
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中叙述者权威和叙事链条、小说系统与局部的紧密
关联)的特色,又传承中国章回体白话小说(以
《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叙事传统——除
了“人物接力”,还使用了诸如穿插和“藏闪”等缀
段体小说惯用的方法:譬如小说“迦尼萨”一节写
银霞在人民公园荡秋千摔伤、被年轻教员救了的情
节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季晗日)
102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
——关于黎紫书《流俗地》
林培源
和国家)现实经验新的想象和
一
“新南方写作”的实践与历
史其来有自,但迟至2018年,
在杨庆祥等学者和作家的讨论
下,“新南方写作”才由自发的
零散论述进入自觉的理论建构
①
。
其中,《南方文坛》2021年刊载
的“新南方写作”专辑可谓一次
集体亮相
②
。何谓“新南方写
作”?它在文学地理上指的是
“向岭南,向南海,向天涯海
角,向粤港澳大湾,乃至东南亚
华文文学”
③
。其次,以汉语为
最大前提,“新南方写作”对既有文学史叙述有所更
新,它以捍卫“汉语书写主权”的姿态,对“华文
文学”(以黄锦树等马来西亚华文小说家为代表)和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关系做出辩证性思考。因而,杨
庆祥指出,“新南方应该指那些在地缘上更具有不确
定和异质性的地理区域”,其重要向度是“要通过持
续有效的书写来建构经典性,目前的创作还不足以
证明这一经典性已经完全建构起来,而新南方写作
概念的提出,也是对这一经典性的召唤和塑形”
④
。
杨庆祥所论,旨在矫正将华文文学孤悬于中国现代
文学史(汉语史)之外的“进化论”与“离散论”
观点,并提出以“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经
典性”为标志,重新界定“新南方写作”。因此,
“新南方写作”寻求的是“地理的与精神的同一
性”,代表的是“基于文化价值共同体的想象性整
合”
⑤
。
“新南方写作”召唤的是对“南方”(岭南、粤
港澳大湾区、海南和东南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
叙述,也是对旧的文学秩序的
打破和重塑。在此理论的烛照
下,笔者将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家黎紫书的《流俗地》纳入讨
论,以期检视“新南方写作”
的“经典”如何可能。
黎紫书是“马华”文学的
后起之秀,其早期创作擅长
“后设小说”(即“元小说”,
《告别的年代》(2010年)和微
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1999
年)、短篇小说集《野菩萨》
(2011年)等,便是此阶段的代
表。写作二十余年后,黎紫书找到了独属于她的文
学“飞地”和福地。《流俗地》裹挟着一股“异域”
的南方之风:它以盲女银霞的视角,呈现锡都“楼
上楼”几十年的风云流散,铺陈马来西亚当代社会
的众生相。2018年,《流俗地》获“第三届马华长篇
小说创作发表补助专案”支持
⑥
,2020年推出台版和
马来西亚简体版后被评为“《亚洲周刊》2020年十
大小说”,202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流俗
地》大陆版(著名学者王德威和小说家王安忆联袂
作序)。这部被黎紫书自称为“长卷浮世绘”
⑦
的小
说在视角选择、时间设置和空间铺排上匠心独运。
正是这些,使得它在日常性与文学性、本土性和世
界性间取得平衡,呈现出“新南方写作”的新气象。
meta-fiction),首部长篇小说
二
《流俗地》开篇采纳“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徐
徐铺开锡都(以黎紫书的马来西亚家乡怡保为原
型)的山城风貌、街道布局,紧接着却以盲女银霞
的视角切入,叙及银霞、细辉、拉祖三人的成长年
月,描摹长达半个世纪的马来西亚当代社会风俗史
和日常史。
银霞自幼眼盲,是医学和生理意义上的“视障
患者”。她对世界的感知和体认有别于常人,但上天
却赋予她别样的天赋:她对数字和文字敏感,又拥
有惊人记忆力。她不仅能将一本《大伯公千字文》
倒背如流,还能“像记谱一样,把这些地名路名以
及大致的方向记下来,心里熟门熟路,像画了一张
锡都的地图”
⑧
。凭借这些天赋,她成为“锡都无线
德士”公司的台柱,荣登报纸,被锡都人民颂为
。古典叙事以全知视角为主,限知视角为
辅,《流俗地》则创造性地转化了这一传统,如托多
罗夫所言:“组成虚构世界的事例永远不可能‘靠自
身’,而总是通过某种角度,凭借某种视点呈现在我
们面前……‘真正的’视角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性
在虚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等同物。”
⑨
《流俗
地》的全知视角隐于文本背后,银霞的盲眼化成为
其“等同物”;此外,小说以不同人物如银霞母亲梁
金妹(人称德士嫂)、细辉兄弟及其母亲何门方氏,
乃至拉祖、马票嫂、莲珠等的辅助视角(副视角)
穿插其中,他们身为“开眼人”,眼中所见、心中所
思,与银霞的“盲眼”相互补充。在银霞“目力”
不及之处,叙述者跳将出来,将银霞感知范围外的
世界一一纳入,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微型复
调”叙事景观。不同视角的叠加和交替使用,构成
了这部“描绘马华社会这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
流变”
⑩
在小说叙事上的显要特色。
当然,“盲眼”视角的选择不意味着叙事的一劳
永逸。银霞既是故事参与者,又是叙述者/隐含作者
Impliedauthor)的替身,更是被叙述者(Narratee),
因此成为联结文本与读者的“枢纽”。在互联网逐步
普及、智能手机app叫车服务日渐取代“电召德士”
的过程中,“锡都无线德士”和银霞的存在,成为展
现锡都这座处于政治经济转型中的城市的有效载
体。同时,不同阶层、背景人物的视角又引领读者
涉足各色社会空间:“楼上楼”(包括楼下的商铺,
如巴布理发师、关二哥的钟表店等)、百利来、喜临
门酒楼、新社区(万乐花园、美丽园、山景花园)
以及近打湖畔、伯公庙、密山新村盲人院(银霞在
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
103
这里学习盲文、打字)等。锡都市民生活的“长卷
浮世绘”便是如此展开的,对地域色彩的描摹,也
依托于此。《流俗地》以盲女的听觉为叙事统摄,这
是其与以往借风俗、风景等视觉来呈现地方性的小
说最大的差异。
三
黎紫书在《流俗地》发愿要“描绘马华社会这
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既然如此,“几十
年”与“风雨悲欢”“人事流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
面:时间密度和长度因此产生变幻,二者相互依
存、彼此掣肘。
除了盲眼视角,时间也是《流俗地》施加叙事
魔法的阵地,具有点石成金之效。从故事时间上
看,小说由失踪十年的大辉归来写起,以大辉归来
后发生的故事收尾,并延展至2018年5月9日马来西
亚的联邦政府总统大选,最后在民众参与大选所掀
起的狂热氛围中落下帷幕。但从叙述时间来看,以
成叙述的圆环。我们可将这一“头尾相衔”的叙事
时间比喻为一个容器,充盈其间的“故事时间”所
含纳的是大辉失踪期间及此前此后发生的种种故
事。不过《流俗地》并不严格遵照“编年体”(故事
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铺排,而是动用了如“重
复”“勾连”等手法,对故事情节(如“怀孕少女跳
楼”事件、“百日宴”“红白事”等)及相关人物做
出细描和渲染。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少
女时期的银霞在密山新村盲人院求学时遇到了心仪
的教师伊斯迈,又遭陌生人强暴(这变成她的阴影
和心理负担,多年来挥之不去);马票嫂下嫁过两
回,第一任丈夫的陈氏家族对她百般奴役,再三刁
难,她后来抱着孩子逃出生天,嫁给了曾在监狱七
进七出的黑社会大哥、私会党徒“梁虾”(他们后来
又成为银霞的“契爹”“契妈”);细辉自幼体弱多
病,患有严重哮喘,被“楼上楼”的邻居戏称“孱
仔辉”(多年来他一直想摆脱高大、充满雄性气息的
兄长大辉的阴影),孱弱的性格导致他婚后在妻子婵
娟面前唯唯诺诺;婵娟在中学当老师时有学生因受
到她的批评而坠楼致死(其母亲为了抗议学校的不
“传奇”
(
“归来”命名的章节被切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构
104
南方文坛2021.6
SouthernCulturalForum
作为,将灵车开进校园示威),多年来一直无法释
怀,常在噩梦中撞见死去的女学生……写到这些人
物时,小说便切换到他们各自的视角,并通过“倒
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叙
事上的联结。
其次,时间在《流俗地》里以“重复叙事”(重
现)的方式被堆叠和呈现:时光虽然一去不返,但
过去的记忆总是不断浮现并困扰当下人们的精神世
界。小说借此一次次往返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人物
的形象也由此得到立体化的塑造。换言之,《流俗
地》人物众多,他们分布于不同职业与阶层,“故事
时间”的重复叙述有利于对其“内心事件”进行
“深描”。但凡《流俗地》里出现的人物,无一不有
故事,无一不得到详尽刻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和社
会关系网络的织就正是依靠这种叙述方式得到强化。
从结构上看,《流俗地》似乎是不同章节独立成
篇,但它们彼此间却是有机结合的。黎紫书并不急
于在单个章节中将某位人物的故事一次道完,而是
留有空白——可谓传统说书“预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的现代变体。从叙事源流上看,《流俗
地》既有罗兰·巴特口中的“经典小说”(以巴尔扎
克《人间喜剧》为代表的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中叙述者权威和叙事链条、小说系统与局部的紧密
关联)的特色,又传承中国章回体白话小说(以
《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叙事传统——除
了“人物接力”,还使用了诸如穿插和“藏闪”等缀
段体小说惯用的方法:譬如小说“迦尼萨”一节写
银霞在人民公园荡秋千摔伤、被年轻教员救了的情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