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状况-对北京市一所小学的调查报告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广盼盼)

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状况

对北京市一所小学的调查

一 前言

1.调查简介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小学生媒介拥有、使用、认知等各方面情况,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三个校区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011年9月29日到10月12日期间,对白家庄小学共计24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453份,问卷回收率为99.51%。其中男性样本占52.9%,女性样本占47.1%。各校区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白家庄小学三个校区样本分布

2.基本变量界定

由于本次调查涉及很多新出现的媒介产品和服务,为避免歧义,增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调查中对容易引起混淆的变量含义进行了界定,具体内容如下:

——电子游戏机:如PSP或Wii,主要与真人参与的肢体性互动类游戏相区别。

——平板电脑:如iPad,调查中我们认为平板电脑和电脑(台式机或笔记本)是不同的。

——课余时间玩游戏:我们把这里的“玩游戏”限定为“玩电子游戏”。

——电子学习机:如好记星学习机、步步高点读机、读书郎学生电脑等,在这里我们把读书郎学生电脑算作电子学习机而不是电脑。

二 小学生拥有媒介终端情况

1.平板电脑成为学生家庭新宠,但是个人专属电脑拥有率不高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家庭媒介拥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与电脑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而刚刚面世不到两年的平板电脑的拥有率高达46.8%。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家庭媒介拥有情况

由图1可见,电视的拥有率依然高居首位,但电脑的拥有率仅仅比电视低大约7个百分点,已十分接近。接近一半的家庭拥有平板电脑,这说明平板电脑虽然是刚诞生几年的新兴产物,但已经迅速进入北京小学生的家庭。

与高达90.5%的家庭电脑拥有率相对应,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仅有37.7%的人声称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电脑。这说明,在大多数小学生的家庭中,电脑仍然是家庭成员共用的物品,小学生使用电脑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小学生手机拥有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声称拥有自己专属的手机。从性别统计来看,女生中48.9%的人拥有手机,而男生手机拥有率为40.2%,低于女生。从分年级统计来看,小学生手机拥有率随年级的升高明显提升。白家庄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74.6%,已高于全国人民平均水平(64.0%)[1]。在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拥有人生第一部手机的最小年龄是2岁,最大年龄是12岁,平均年龄是8.72岁。其中85.7%的学生在7岁或7岁之后拥有第一部手机,对照北京市法定小学入学年龄(7岁),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

在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其手机能够拍照的占87.0%,手机能够上网的占56.5%。拥有手机的学生中10.4%的人表示,其手机不能上网是因为父母控制。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显示,声

称拥有手机的男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占9.0%;声称拥有手机的女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1.8%,比男生略高。另外,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被父母控制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没有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其中五年级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四年级、六年级、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最低。

3.电子学习机成为近半数小学生的学习伙伴

调查结果显示,44.2%的学生声称拥有电子学习机。这些学生中拥有第一部电子学习机的最小年龄是0岁,最大年龄是12岁,平均年龄是7.21岁。虽然有学生声称一出生就拥有电子学习机,但绝大多数学生在6岁或6岁以后才拥有第一部电子学习机。

三 小学生新媒介使用的情况

1.小学生更爱QQ而非微博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拥有网络工具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拥有网络工具情况

如图2所示,四种网络工具中,QQ的拥有率最高,而微博的拥有率最低。除微博之外的其他三种网络工具的拥有率均在四年级时出现激增。四种网络工具的拥有率皆大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升。年级越高的学生拥有QQ和电子邮箱的比例越高,说明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于网络通信的需求越强烈;而年级越高的学生拥有博客、QQ空间、微博的比例越高,说明年级越高的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我的需求更强烈。

2.接触新媒体并不是小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课余时间常做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看课外书的学生占53.6%,位居首位,写作业的学生占49.0%,看电视的学生占39.9%,跟同学玩的学生占39.3%,休息的学生占36.2%,玩游戏的学生占32.2%,上网的学生占25.6%,参与其他活动的学生占5.8%。

由以上数据可见,小学生课余时间更多和书籍、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介打交道,玩游戏和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排名都比较靠后。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传统媒介的影响力仍然大于新媒体,也有可能是因为过重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写作业的学生占49.0%)或者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被父母严格控制。

3.小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并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表示课余时间“经常用”或“有时用”电脑的学生分别占18.5%和32.0%,“偶尔用”电脑的学生占22.0%,“极少用”和“从来不用”电脑的学生分别占16.6%和10.9%。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是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即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中“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低。

4.对于小学生来说,电脑是游戏机,手机是娱乐工具

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时,参与调查的学生表示他们最常做的三项活动是“玩游戏”(63.4%)、“接收/完成作业”(49.1%)和“查找学习资料”(41.0%),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电脑更多时候相当于游戏机。其次他们还常用电脑“看视频”(33.4%)和“聊天”(19.2%)。学生们用电脑“更新博客/微博或空间”(10.0%)、“网上购物”(8.2%)、“收发邮件”(7.8%)和“看新闻”的比例都较低,其中“看新闻”的比例最低,只有6.4%,说明小学生的社交圈还较小,收发邮件的需要并不强烈,也还没有看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在对“你最常用手机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白家庄小学总体的调查结果是,玩游戏排名最高,占56.6%,接打电话排名第二,占49.6%,拍照、摄像排名第三,占42.1%,收发短信排名第四,占33.3%,听音乐排名第五,占31.5%,闹钟功能排名第六,占18.0%,录音功能排名第七,占11.3%,电子词典功能排名第八,占7.8%,上网浏览排名第九,占7.7%,看电子书排名第十,占7.1%,其他功能排名第十一,占5.7%,记事本功能排名最后,占

5.0%。这一结果说明,手机对白小学生来说其娱乐属性比通信功能更重要。上网浏览、看电子书等是智能手机才具备的功能,但这些功能显然并不是白小学生经常使用的。另外上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学生手机能够上网的占56.5%,但小学生上网的终端仍然以电脑为主而非手机。

5.小学生上网行为在家长的监督下趋于理性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开始上网的最小年龄为0岁,最大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为6.89岁。其中从7岁开始上网的学生最多,占25.0%,7岁及7岁之后开始上网的学生占60.0%,这说明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但7岁之前开始上网的学生占40.0%,已趋近于一半,说明现在的小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非常早。

对小学生上网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平时从不上网的学生占13.2%,平时很少上网的学生占32.8%,平时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4.4%,节假日上网的学生占20.8%,平时一有机会就上网的学生占13.6%,每天上网的学生占5.2%。虽然平时很少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但很有可能是家长严格控制的结果,并不代表学生不想上网。这一点,从有13.6%的学生表示自己平时一有机会就会上网这一结果也能得到一些印证。至于占总体5.2%的能够每天上网的学生,非常值得后续研究以深入了解这些学生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每次上网大概持续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35.5%,每次上网大概持续30分钟至1小时的学生占46.0%,每次上网大概持续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8.5%。说明学生每次上网时间适中。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上网时间由自己决定的学生占21.9%,上网时间是与家长协商的学生占42.3%,上网的时间完全由家长决定的学生占35.8%。这一结果说明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进行了较多控制。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完全由家长决定学生上网时间的比例有随着年级上升而明显减弱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表明自己的上网时间是自己与家长协商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年级都有1/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上网时间是自主决定的,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值得后续研究。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白家庄小学学生上网时间决定机制随年级变化情况

6.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较低

为了测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本次调查以“如果你在网页上看到一张很喜欢的图片,你会怎么办?”为例,请学生选择最多三种他会采用的方法。统计结果表明,61.3%的学生会“将图片另存为一个文件”,29.0%的学生会“用QQ截图”,27.8%的学生会“保存整个网页”,12.8%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加上10.3%“向别人求助”的学生,表明无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占23.1%。

为了进一步测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本次调查还以“如果你需要把一个电子文件传给同学,你会用什么方式?”为例,请学生选择最多三种他会采用的方法。统计结果表明,63.7%的学生选择“拿U盘复制”,40.5%的学生选择“通过电子邮件传送”,36.6%的学生选择“通过QQ传送”,11.5%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9.7%的学生选择用“其他方法”,9.4%的学生选择“向别人求助”。上文提到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拥有电子邮箱和QQ的人不在少数,但高达63.7%的学生在向同学传送电子文件时选择“拿U盘复制”,说明这些学生虽然拥有不少网络工具,但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水平并不高。

7.小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个人表达的愿望并不强烈,微博使用率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61.3%,很少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28.4%,经常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10.4%。这说明被调查学生主动使用媒介进行个人表达的情况较少。经常写博客或使用空间的学生中,有46.5%是六年级学生,其次是五年级学生(占26.0%),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较少,均不超过10%。这说明学生的表达愿望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特别是到五年级时,会有快速的增长。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用微博的学生占71.2%,很少用微博的学生占21.2%,经常用微博的学生占7.6%。说明微博这种新兴传播方式在小学中的普及率还较低。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到六年级时,表示自己“经常用”微博的学生已经达到16.3%,而一年级时是3.3%。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的确是一年级学生中表示自己“从来不用微博”的学生最多,但二、三年级学生中表示自己“经常用”微博的人却比一年级少,这说明高年级学生并不必然比低年级学生更多地采用新兴传播方式。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白家庄小学学生使用微博情况随年级变化情况

8.男生、六年级学生最常玩电子游戏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26.0%,很少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34.8%,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0.4%,节假日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5.5%,一有机会就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9.1%,每天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4.2%。

分性别来看,男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9.1%,女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仅占9.7%,明显少于男生。男生中经常和一有钱就买游戏充值卡的学生占7.8%,女生中经常和一有钱就买游戏充值卡的学生占1.5%,说明男生购买游戏充值卡的行为和愿望都显著多于女生。由此可见,电子游戏对男生来说更具影响力。

分年级统计的结果,与我们预测的随学生年级升高,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会减少这一预期不符,六年级学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比例最高,占六年级全体学生的18.0%,一、二年级次之,三年级学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比例最低。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待通过后续调查去探究。

9.小学生不太习惯电子阅读,但是电子学习机使用频率较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15.5%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用”电脑、电纸书、平板电脑或手

机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21.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用”,17.8%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用”,16.7%的学生表示自己“极少用”,28.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用”。分别统计“经常用”和“从来不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学生的所在年级,结果显示随年级升高“经常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学生比例会升高,而“从来不用”的学生比例会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学生是否经常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重要因素。

在声称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每天都用”的学生占29.3%,“偶尔用”的学生占39.8%,“节假日用”的学生占6.3%,“刚买来时用得多,渐渐地用得越来越少”的学生占17.2%,“几乎是摆设,很少用”的学生占5.4%,“其他情况”的学生占2.1%。性别对学生使用电子学习机的频率没有明显影响,男女生比例都接近50%。从年级角度来看,四年级每天都用电子学习机的学生最多,但总体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10.小学生使用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频率较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平时“从来不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27.2%,平时“很少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52.5%,平时“经常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21.2%。与高达74.2%的家庭数码照相机拥有率相比,这样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呈现随年级升高平时使用数码相机频率显著增高的趋势,到六年级时,只有5.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用”数码照相机,而有33.7%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用”数码照相机。这说明年龄是影响学生是否经常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重要因素。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平时“从来不用”摄像机的学生占39.4%,平时“很少用”摄像机的学生占46.3%,平时“经常用”摄像机的学生占14.3%。与44.2%的家庭数码摄像机拥有率相比,这样的使用频率也不算高。与平时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频率比较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平时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频率比使用摄像机的频率稍高,但总的接触频率较低,远远比不上平时读课外书的频率。这说明,虽然数码照相机与摄像机已经渐渐普及,但小学生的使用频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 小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

1.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强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4.3%,觉得手机可有可无的占50.9%,觉得手机没什么用的学生占14.9%。

性别并不是影响小学生对手机重要性认知的重要因素。男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4.5%,女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3.6%,大致持平。分年级的统计结果,没有印证学

生随年级升高就会更认可手机重要性的假设,而是呈现出一年级学生最认可手机的重要性,其次是六年级、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学生中认可手机重要性的比例最低这一结果。但认为手机“没什么用”的学生比例大致呈现了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白家庄小学学生对手机重要性认知随年级变化情况

2.小学生对电子游戏具有较中立的态度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觉得玩电子游戏“非常重要”的学生占5.5%,觉得玩电子游戏“重要”的学生占9.4%,觉得电子游戏“玩不玩都行”的学生占65.3%,觉得电子游戏“有些讨厌”的学生占7.2%,觉得电子游戏“非常讨厌”的学生占12.6%。从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对电子游戏具有较中立的态度,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持“玩不玩都行”的态度。这与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0.8%的人声称很少或从来不玩电子游戏的结果是一致的。

3.有电子学习机的小学生十分认可电子学习机对自己学习的促进作用

从参与调查学生的自我感觉来看,声称自己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中,觉得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39.4%,觉得“有一些帮助”的学生占52.0%,觉得“没什么帮助”的学生占7.5%,觉得“有不利的影响”的学生占0.1%,觉得“有很坏的影响”的学生占1.1%。认为这些电子学习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有一些帮助”这两种意见的累积百分比超过90%,这说明绝大多数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认为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4.小学生对电子教材持多元和审慎的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把现有的课本内容都“装进”电纸书或平板电脑,用这些电子设备代替课本进行学习的意见时,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12.6%的学生表示这样做“很不好”,有

10.4%的学生表示“不好”,有28.4%的学生表示“一般”,15.0%的学生表示“好”,17.0%的学生表示“非常好”,16.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这样看来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占总体的23%,持支持意见的学生约占总体的30%,有接近30%的学生持中立意见,还有超过1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对用电子设备取代课本进行学习的意见分歧较大,目前没有压倒性意见。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学生看来如果用电子设备代替课本进行学习会产生的问题或效果时,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22.0%的学生认为“用起来不适应、不习惯”,有33.3%的学生认为“对视力可能有不好的影响”,有10.5%的学生认为“可能会用它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分散学习注意力”,有2.2%的学生认为“保管、维护起来不方便”,有15.5%的学生认为“更有吸引力,能提高学习兴趣”,有7.4%的学生认为“更方便、快捷”,有7.5%的学生认为“能实现很多课本无法实现的功能”,还有1.5%的学生选择“其他”。这样看来,学生对使用电子设备代替课本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效果意见是相当多元和审慎的,并没有出现压倒性意见。其中担心电子设备影响视力的学生比例在各种意见中最为突出,这与社会各界的普遍意见一致。

五 对小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建议

媒介素养是指接触、使用、解读媒介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便是指帮助人们培育或提高媒介素养的过程。新媒体处在高速发展中,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过于死板的教育模式显然不适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至今,其范式已经由“灌输”(inoculation)转向“赋权”(empowerment)。[2]这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更看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而不是将媒介知识灌输给学生。作者曾在《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中指出:“从本质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其重点不在于追求客观、准确、唯一的标准答案,事实上也没有这种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其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反思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而使学生对自己与媒介的关系有更多元、更自觉的认识。”[3]因此,即便新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学生只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习得了独立且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能力,同样可以应对。

事实上,国外不少国家已有着悠久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早在诞生之初便走进了学校课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均有相应的课程。我国自20世纪末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者所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便一直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国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学校教育。如果在全国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无疑将会使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和实施。但现在国内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已十分繁重,如果平添一门必修课程必将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因此,需要更为灵活的方法。加拿大资深媒介教育人士Barry Duncan认为,媒介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活动,媒介教育要渗透到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中。苏格兰的媒介教育者则认为如果媒介教育课可以和任何一门课程融合,那就找不到媒介教育课,即“无处不在”就等于“不存在”。这样,就出现了把媒介教育课列为单独学科还是融入其他学科的疑问和困惑。[4]其实两种方法皆可行。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学校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式课程便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各学校。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合作,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编写了针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除此之外,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都相继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也是一种可行的途径,但前提是课程设计需照顾跨学科的需求,既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也要帮助原科目更好地实现其目标。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的研究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成果。

第二种路径是家庭教育。事实上,小学生更多在课余时间接触新媒体,家庭是更适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更适合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人。但大多数家长都是“数字移民”,即从传统媒体社会跨越到数字媒体社会的人,同样也缺乏媒介素养,甚至对于新媒体的适应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孩子,因此通过家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家长接受系统、科学的培训。各个社区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相应的资源,对家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

第三种路径是社会教育。即通过社会中的专业机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以此种形态进行,但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机构。

2010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了《网海生存训练营——教师行动手册》。这是一本以培养网络素养为目标,以活动为主导的教学包,既适合教师也适合家长使用,同样适用于社会性的各种培训。

综上所述,学术界一直不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国家应从政策层面给媒介素养教育的施行提供更多支持。无论是修改相应基础教育政策使媒介素养教育走进更多课堂,倡议各个社区开展媒介素养家庭教育活动,还是鼓励成立并扶持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国家都应该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投入更多。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受

益。新媒体日益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只有具备媒介素养,小学生才能更好地生存。

-全文完-

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广盼盼)

小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状况

对北京市一所小学的调查

一 前言

1.调查简介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小学生媒介拥有、使用、认知等各方面情况,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三个校区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在2011年9月29日到10月12日期间,对白家庄小学共计24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453份,问卷回收率为99.51%。其中男性样本占52.9%,女性样本占47.1%。各校区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白家庄小学三个校区样本分布

2.基本变量界定

由于本次调查涉及很多新出现的媒介产品和服务,为避免歧义,增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调查中对容易引起混淆的变量含义进行了界定,具体内容如下:

——电子游戏机:如PSP或Wii,主要与真人参与的肢体性互动类游戏相区别。

——平板电脑:如iPad,调查中我们认为平板电脑和电脑(台式机或笔记本)是不同的。

——课余时间玩游戏:我们把这里的“玩游戏”限定为“玩电子游戏”。

——电子学习机:如好记星学习机、步步高点读机、读书郎学生电脑等,在这里我们把读书郎学生电脑算作电子学习机而不是电脑。

二 小学生拥有媒介终端情况

1.平板电脑成为学生家庭新宠,但是个人专属电脑拥有率不高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家庭媒介拥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与电脑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而刚刚面世不到两年的平板电脑的拥有率高达46.8%。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家庭媒介拥有情况

由图1可见,电视的拥有率依然高居首位,但电脑的拥有率仅仅比电视低大约7个百分点,已十分接近。接近一半的家庭拥有平板电脑,这说明平板电脑虽然是刚诞生几年的新兴产物,但已经迅速进入北京小学生的家庭。

与高达90.5%的家庭电脑拥有率相对应,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仅有37.7%的人声称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电脑。这说明,在大多数小学生的家庭中,电脑仍然是家庭成员共用的物品,小学生使用电脑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小学生手机拥有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44%的学生声称拥有自己专属的手机。从性别统计来看,女生中48.9%的人拥有手机,而男生手机拥有率为40.2%,低于女生。从分年级统计来看,小学生手机拥有率随年级的升高明显提升。白家庄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高达74.6%,已高于全国人民平均水平(64.0%)[1]。在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拥有人生第一部手机的最小年龄是2岁,最大年龄是12岁,平均年龄是8.72岁。其中85.7%的学生在7岁或7岁之后拥有第一部手机,对照北京市法定小学入学年龄(7岁),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后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

在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其手机能够拍照的占87.0%,手机能够上网的占56.5%。拥有手机的学生中10.4%的人表示,其手机不能上网是因为父母控制。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显示,声

称拥有手机的男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占9.0%;声称拥有手机的女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占11.8%,比男生略高。另外,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被父母控制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没有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其中五年级声称拥有手机的学生中被父母控制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最高,其次是四年级、六年级、二年级,一年级、三年级最低。

3.电子学习机成为近半数小学生的学习伙伴

调查结果显示,44.2%的学生声称拥有电子学习机。这些学生中拥有第一部电子学习机的最小年龄是0岁,最大年龄是12岁,平均年龄是7.21岁。虽然有学生声称一出生就拥有电子学习机,但绝大多数学生在6岁或6岁以后才拥有第一部电子学习机。

三 小学生新媒介使用的情况

1.小学生更爱QQ而非微博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拥有网络工具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拥有网络工具情况

如图2所示,四种网络工具中,QQ的拥有率最高,而微博的拥有率最低。除微博之外的其他三种网络工具的拥有率均在四年级时出现激增。四种网络工具的拥有率皆大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升。年级越高的学生拥有QQ和电子邮箱的比例越高,说明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于网络通信的需求越强烈;而年级越高的学生拥有博客、QQ空间、微博的比例越高,说明年级越高的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我的需求更强烈。

2.接触新媒体并不是小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

对白家庄小学全体学生课余时间常做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看课外书的学生占53.6%,位居首位,写作业的学生占49.0%,看电视的学生占39.9%,跟同学玩的学生占39.3%,休息的学生占36.2%,玩游戏的学生占32.2%,上网的学生占25.6%,参与其他活动的学生占5.8%。

由以上数据可见,小学生课余时间更多和书籍、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介打交道,玩游戏和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排名都比较靠后。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传统媒介的影响力仍然大于新媒体,也有可能是因为过重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写作业的学生占49.0%)或者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被父母严格控制。

3.小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并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表示课余时间“经常用”或“有时用”电脑的学生分别占18.5%和32.0%,“偶尔用”电脑的学生占22.0%,“极少用”和“从来不用”电脑的学生分别占16.6%和10.9%。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是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即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中“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三、四年级的学生中“经常用”电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低。

4.对于小学生来说,电脑是游戏机,手机是娱乐工具

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时,参与调查的学生表示他们最常做的三项活动是“玩游戏”(63.4%)、“接收/完成作业”(49.1%)和“查找学习资料”(41.0%),可见对于小学生来说电脑更多时候相当于游戏机。其次他们还常用电脑“看视频”(33.4%)和“聊天”(19.2%)。学生们用电脑“更新博客/微博或空间”(10.0%)、“网上购物”(8.2%)、“收发邮件”(7.8%)和“看新闻”的比例都较低,其中“看新闻”的比例最低,只有6.4%,说明小学生的社交圈还较小,收发邮件的需要并不强烈,也还没有看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在对“你最常用手机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白家庄小学总体的调查结果是,玩游戏排名最高,占56.6%,接打电话排名第二,占49.6%,拍照、摄像排名第三,占42.1%,收发短信排名第四,占33.3%,听音乐排名第五,占31.5%,闹钟功能排名第六,占18.0%,录音功能排名第七,占11.3%,电子词典功能排名第八,占7.8%,上网浏览排名第九,占7.7%,看电子书排名第十,占7.1%,其他功能排名第十一,占5.7%,记事本功能排名最后,占

5.0%。这一结果说明,手机对白小学生来说其娱乐属性比通信功能更重要。上网浏览、看电子书等是智能手机才具备的功能,但这些功能显然并不是白小学生经常使用的。另外上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学生手机能够上网的占56.5%,但小学生上网的终端仍然以电脑为主而非手机。

5.小学生上网行为在家长的监督下趋于理性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开始上网的最小年龄为0岁,最大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为6.89岁。其中从7岁开始上网的学生最多,占25.0%,7岁及7岁之后开始上网的学生占60.0%,这说明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但7岁之前开始上网的学生占40.0%,已趋近于一半,说明现在的小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非常早。

对小学生上网频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平时从不上网的学生占13.2%,平时很少上网的学生占32.8%,平时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4.4%,节假日上网的学生占20.8%,平时一有机会就上网的学生占13.6%,每天上网的学生占5.2%。虽然平时很少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但很有可能是家长严格控制的结果,并不代表学生不想上网。这一点,从有13.6%的学生表示自己平时一有机会就会上网这一结果也能得到一些印证。至于占总体5.2%的能够每天上网的学生,非常值得后续研究以深入了解这些学生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每次上网大概持续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35.5%,每次上网大概持续30分钟至1小时的学生占46.0%,每次上网大概持续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8.5%。说明学生每次上网时间适中。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上网时间由自己决定的学生占21.9%,上网时间是与家长协商的学生占42.3%,上网的时间完全由家长决定的学生占35.8%。这一结果说明家长对孩子上网时间进行了较多控制。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完全由家长决定学生上网时间的比例有随着年级上升而明显减弱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表明自己的上网时间是自己与家长协商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年级都有1/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上网时间是自主决定的,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值得后续研究。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白家庄小学学生上网时间决定机制随年级变化情况

6.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较低

为了测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本次调查以“如果你在网页上看到一张很喜欢的图片,你会怎么办?”为例,请学生选择最多三种他会采用的方法。统计结果表明,61.3%的学生会“将图片另存为一个文件”,29.0%的学生会“用QQ截图”,27.8%的学生会“保存整个网页”,12.8%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加上10.3%“向别人求助”的学生,表明无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占23.1%。

为了进一步测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本次调查还以“如果你需要把一个电子文件传给同学,你会用什么方式?”为例,请学生选择最多三种他会采用的方法。统计结果表明,63.7%的学生选择“拿U盘复制”,40.5%的学生选择“通过电子邮件传送”,36.6%的学生选择“通过QQ传送”,11.5%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9.7%的学生选择用“其他方法”,9.4%的学生选择“向别人求助”。上文提到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拥有电子邮箱和QQ的人不在少数,但高达63.7%的学生在向同学传送电子文件时选择“拿U盘复制”,说明这些学生虽然拥有不少网络工具,但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水平并不高。

7.小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个人表达的愿望并不强烈,微博使用率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61.3%,很少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28.4%,经常写博客或使用QQ空间的学生占10.4%。这说明被调查学生主动使用媒介进行个人表达的情况较少。经常写博客或使用空间的学生中,有46.5%是六年级学生,其次是五年级学生(占26.0%),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较少,均不超过10%。这说明学生的表达愿望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特别是到五年级时,会有快速的增长。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用微博的学生占71.2%,很少用微博的学生占21.2%,经常用微博的学生占7.6%。说明微博这种新兴传播方式在小学中的普及率还较低。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到六年级时,表示自己“经常用”微博的学生已经达到16.3%,而一年级时是3.3%。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的确是一年级学生中表示自己“从来不用微博”的学生最多,但二、三年级学生中表示自己“经常用”微博的人却比一年级少,这说明高年级学生并不必然比低年级学生更多地采用新兴传播方式。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白家庄小学学生使用微博情况随年级变化情况

8.男生、六年级学生最常玩电子游戏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从来不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26.0%,很少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34.8%,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0.4%,节假日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5.5%,一有机会就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9.1%,每天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4.2%。

分性别来看,男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占19.1%,女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仅占9.7%,明显少于男生。男生中经常和一有钱就买游戏充值卡的学生占7.8%,女生中经常和一有钱就买游戏充值卡的学生占1.5%,说明男生购买游戏充值卡的行为和愿望都显著多于女生。由此可见,电子游戏对男生来说更具影响力。

分年级统计的结果,与我们预测的随学生年级升高,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会减少这一预期不符,六年级学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比例最高,占六年级全体学生的18.0%,一、二年级次之,三年级学生中每天或经常玩电子游戏的比例最低。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待通过后续调查去探究。

9.小学生不太习惯电子阅读,但是电子学习机使用频率较高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15.5%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用”电脑、电纸书、平板电脑或手

机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21.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用”,17.8%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用”,16.7%的学生表示自己“极少用”,28.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用”。分别统计“经常用”和“从来不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学生的所在年级,结果显示随年级升高“经常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学生比例会升高,而“从来不用”的学生比例会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学生是否经常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重要因素。

在声称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每天都用”的学生占29.3%,“偶尔用”的学生占39.8%,“节假日用”的学生占6.3%,“刚买来时用得多,渐渐地用得越来越少”的学生占17.2%,“几乎是摆设,很少用”的学生占5.4%,“其他情况”的学生占2.1%。性别对学生使用电子学习机的频率没有明显影响,男女生比例都接近50%。从年级角度来看,四年级每天都用电子学习机的学生最多,但总体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10.小学生使用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频率较低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平时“从来不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27.2%,平时“很少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52.5%,平时“经常用”数码照相机的学生占21.2%。与高达74.2%的家庭数码照相机拥有率相比,这样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呈现随年级升高平时使用数码相机频率显著增高的趋势,到六年级时,只有5.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不用”数码照相机,而有33.7%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用”数码照相机。这说明年龄是影响学生是否经常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重要因素。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平时“从来不用”摄像机的学生占39.4%,平时“很少用”摄像机的学生占46.3%,平时“经常用”摄像机的学生占14.3%。与44.2%的家庭数码摄像机拥有率相比,这样的使用频率也不算高。与平时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频率比较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平时使用数码照相机的频率比使用摄像机的频率稍高,但总的接触频率较低,远远比不上平时读课外书的频率。这说明,虽然数码照相机与摄像机已经渐渐普及,但小学生的使用频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 小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

1.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强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4.3%,觉得手机可有可无的占50.9%,觉得手机没什么用的学生占14.9%。

性别并不是影响小学生对手机重要性认知的重要因素。男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4.5%,女生中觉得手机非常重要的占33.6%,大致持平。分年级的统计结果,没有印证学

生随年级升高就会更认可手机重要性的假设,而是呈现出一年级学生最认可手机的重要性,其次是六年级、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学生中认可手机重要性的比例最低这一结果。但认为手机“没什么用”的学生比例大致呈现了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具体的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白家庄小学学生对手机重要性认知随年级变化情况

2.小学生对电子游戏具有较中立的态度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觉得玩电子游戏“非常重要”的学生占5.5%,觉得玩电子游戏“重要”的学生占9.4%,觉得电子游戏“玩不玩都行”的学生占65.3%,觉得电子游戏“有些讨厌”的学生占7.2%,觉得电子游戏“非常讨厌”的学生占12.6%。从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对电子游戏具有较中立的态度,其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持“玩不玩都行”的态度。这与参与调查的学生中60.8%的人声称很少或从来不玩电子游戏的结果是一致的。

3.有电子学习机的小学生十分认可电子学习机对自己学习的促进作用

从参与调查学生的自我感觉来看,声称自己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中,觉得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39.4%,觉得“有一些帮助”的学生占52.0%,觉得“没什么帮助”的学生占7.5%,觉得“有不利的影响”的学生占0.1%,觉得“有很坏的影响”的学生占1.1%。认为这些电子学习机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有一些帮助”这两种意见的累积百分比超过90%,这说明绝大多数有电子学习机的学生认为这些产品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4.小学生对电子教材持多元和审慎的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把现有的课本内容都“装进”电纸书或平板电脑,用这些电子设备代替课本进行学习的意见时,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12.6%的学生表示这样做“很不好”,有

10.4%的学生表示“不好”,有28.4%的学生表示“一般”,15.0%的学生表示“好”,17.0%的学生表示“非常好”,16.5%的学生表示“说不清”。这样看来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占总体的23%,持支持意见的学生约占总体的30%,有接近30%的学生持中立意见,还有超过1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对用电子设备取代课本进行学习的意见分歧较大,目前没有压倒性意见。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学生看来如果用电子设备代替课本进行学习会产生的问题或效果时,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22.0%的学生认为“用起来不适应、不习惯”,有33.3%的学生认为“对视力可能有不好的影响”,有10.5%的学生认为“可能会用它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分散学习注意力”,有2.2%的学生认为“保管、维护起来不方便”,有15.5%的学生认为“更有吸引力,能提高学习兴趣”,有7.4%的学生认为“更方便、快捷”,有7.5%的学生认为“能实现很多课本无法实现的功能”,还有1.5%的学生选择“其他”。这样看来,学生对使用电子设备代替课本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或效果意见是相当多元和审慎的,并没有出现压倒性意见。其中担心电子设备影响视力的学生比例在各种意见中最为突出,这与社会各界的普遍意见一致。

五 对小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建议

媒介素养是指接触、使用、解读媒介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便是指帮助人们培育或提高媒介素养的过程。新媒体处在高速发展中,更新换代十分迅速,过于死板的教育模式显然不适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至今,其范式已经由“灌输”(inoculation)转向“赋权”(empowerment)。[2]这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更看重将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而不是将媒介知识灌输给学生。作者曾在《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中指出:“从本质上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其重点不在于追求客观、准确、唯一的标准答案,事实上也没有这种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知识权威的形象出现,其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反思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而使学生对自己与媒介的关系有更多元、更自觉的认识。”[3]因此,即便新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学生只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习得了独立且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能力,同样可以应对。

事实上,国外不少国家已有着悠久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早在诞生之初便走进了学校课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均有相应的课程。我国自20世纪末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者所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便一直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国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学校教育。如果在全国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无疑将会使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和实施。但现在国内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已十分繁重,如果平添一门必修课程必将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因此,需要更为灵活的方法。加拿大资深媒介教育人士Barry Duncan认为,媒介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活动,媒介教育要渗透到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中。苏格兰的媒介教育者则认为如果媒介教育课可以和任何一门课程融合,那就找不到媒介教育课,即“无处不在”就等于“不存在”。这样,就出现了把媒介教育课列为单独学科还是融入其他学科的疑问和困惑。[4]其实两种方法皆可行。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学校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式课程便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各学校。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合作,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编写了针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除此之外,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都相继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也是一种可行的途径,但前提是课程设计需照顾跨学科的需求,既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也要帮助原科目更好地实现其目标。目前国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的研究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成果。

第二种路径是家庭教育。事实上,小学生更多在课余时间接触新媒体,家庭是更适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更适合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人。但大多数家长都是“数字移民”,即从传统媒体社会跨越到数字媒体社会的人,同样也缺乏媒介素养,甚至对于新媒体的适应能力还不如自己的孩子,因此通过家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家长接受系统、科学的培训。各个社区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相应的资源,对家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

第三种路径是社会教育。即通过社会中的专业机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以此种形态进行,但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机构。

2010年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了《网海生存训练营——教师行动手册》。这是一本以培养网络素养为目标,以活动为主导的教学包,既适合教师也适合家长使用,同样适用于社会性的各种培训。

综上所述,学术界一直不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国家应从政策层面给媒介素养教育的施行提供更多支持。无论是修改相应基础教育政策使媒介素养教育走进更多课堂,倡议各个社区开展媒介素养家庭教育活动,还是鼓励成立并扶持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国家都应该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投入更多。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媒介素养教育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受

益。新媒体日益渗透生活的各个角落,只有具备媒介素养,小学生才能更好地生存。

-全文完-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