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闻子明)
第四单元 浩瀚宇宙教学设计
1 地月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2.学生通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现象提出问题
1.单元页解读:漫漫星空,辽阔广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好奇之心,人人皆有,天地之间,探索奥妙。
同学们,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就要开启对神奇宇宙的探索,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课,地月系。
2.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在不停地转动。每当夜幕降临,你抬头看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1: 月球为什么不像流星一样坠落下来?
预设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流星不一样。
预设3:月球没有逃离,是有什么力量抓住了它吧
二、经历关于引力的探究
1.聚焦问题:是什么让月球紧跟地球“不离不弃”呢?
2.作出猜想: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吗?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预设:月球与地球之间一定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
3.模拟实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沙包、细绳
观察发现:
(1)手握细绳的一端时:沙包会垂下来,而且不会像流星一样坠落下来,也不会逃离,但是不能转动。
(2)手握住细绳使沙包围绕手旋转时:沙包围绕手转动,没有坠落,也没有逃离。还会感觉到手上受到了拉力。
(3)沙包围绕手转动,松开绳子时:沙包逃离了,不再围绕手转动了。同时手上的拉力也消失了。
4.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之间确实存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使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转动。
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1.牛顿简介: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经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深入的研究。
2.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地?
3.牛顿大炮的理想实验
(1)牛顿作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不能逃离地球的力,和拉住物体使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许是同一种力。
(2)牛顿经过反复的计算和研究,终于证明了引力的存在。
4.类比模拟实验,认识地月系。
我们把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5.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将牵引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较,发现了天地间共同的自然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6.阅读资料,了解月球并不是真的“不离不弃”。
月球在长久的历史中一直在离地球远去,经过精密的科学测量,已经实测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
四、课堂小结
月球与地球之间确实存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使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转动。
五、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________。
2.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猜想可能是__ _______给苹果施加了向下的力。
3.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将牵引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较,发现了天地间共同的自然规律——________。
4.我们来想一想,是____________使月球总绕着地球转。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让月球围绕地球“不离不弃”。
A.太阳引力
B.地球引力
C.月球引力
2.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 )。
A.3.8 cm B.28m C,38m
教学反思:
2、太阳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太阳系模拟图中,准确指认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2.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3.学生关注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新闻,初步感受太阳系的庞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太阳系模拟图中准确指认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建造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聚焦生活,提出问题
1.回顾上节课有关《地月系》的知识。
2.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大小师谈话:我们生活在太阳系,太阳和月球亘古以来就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天体。可是,你知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真实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吗?
3.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真实大小
(1)师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量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能够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直径与距离。这是一组有关太阳、地球、月球直径大小和距离的真实数据。请你看一看,感觉怎么样?
(2)出示真实数据。(太阳、地球、月球的直径和日地距离、月地距离)
(3)学生思考:数值太大,无法想象。
二、建立太阳、月球与地球模型描述它们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提出问题:如果把太阳想成一个1米的大球,地球和月球分别是什么?
1.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篮球、乒乓球、玻璃球、豆子……
2.建立模型,模拟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球相对大小模型。
(2)生活中的实物模拟。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模型,想象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认识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
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那么在太阳的周围还有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动的其他天体吗?
1.出示太阳系结构图,无序观察太阳系中的天体。
2.出示八大行星相对大小比例图,有序指认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
3.通过关注我国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时新闻,感受太阳系中天体距离遥远,太阳系的庞大。
4.阅读资料,认识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彗星……
四、搜集太阳系相关资料,制作资料卡
1.介绍制作资料卡的方法
主题:太阳系中各种类型的天体。
要点: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易懂,突出特点。
2.学生自制太阳系资料卡,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________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其赤道的巨大星环。其星环主要是由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混合在一起的碎块构成的。
2.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
A.水星与金星之间
B.金星与地球之间
C.火星与木星之间
2.太阳系中赤道上有巨大光环的行星是( )
A.天王星B.土星C.木星
3.我们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偶尔抬头会看到( )划破夜空,一闪而过。
A.流星B.恒星C.彗星
教学反思:
3 灿烂星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猎户座和大熊座是根据亮星组成的图形,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和动物来命名的。学生尝试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位置。
2、学生说出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人们肉眼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宇宙中的银河系。
3、通过了解大麦哲伦星云(星系)和仙女大星系等河外星系,学生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感知肉眼可见的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宇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由看得见的银河系星空向看不见的河外星系过渡,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知,强化学生已有的空间概念
1、地月系的巨大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384404千米,感知距离遥远。
2、太阳系的宏大壮观
将地月系放入太阳系做比较。
二、从太阳系到银河系,突破学生已有的空间认知
(一)建立模型想象,从视线到视野观察太阳系
1、猜想:在太阳系中,我们站在地球上,能不能用肉眼看到其它七颗大行星呢?
2、问题:行星这么大,但为什么看起来却极为渺小呢?
想象实验:辽阔草原在你面前时——离你有一段距离后——距离更远了——几乎看不见了——完全看不见了
得出结论:视力所及有限,有看不到但是却存在的地方。
(二)引入天文单位描述银河系
1、欣赏美丽的夜空
2、感受银河系的空间存在
(1)观察俯视和侧面视角的银河系图片
(2)与太阳系建立联系
(3)感知银河系的直径大小
认识天文单位——光年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5万——20万光年
3、小结:我们的太阳系就在银河系里,银河系里恒星的总数在1500亿-4000亿颗。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银河星云、星际气体和尘埃。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银河,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三)观测星空,寻找北极星及辨认方向
1、再次观察星空
2、认识猎户座和北斗七星
(1)出示星空亮星图,学生观察联想
(2)简介猎户座及北斗七星
(3)感知星空变化
3、利用北极星可以辨认方向
三、从银河系到河外星系,感知浩瀚宇宙的广阔无垠
(一)了解河外星系
1、了解河外星系
2、简介大麦哲伦星云和仙女大星系
3、小结:目前已发现十亿个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由数十亿甚至数百亿颗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达到了150亿光年。
(二)课后拓展,尝试观星活动
观星活动:选择晴朗的夜空去感受星空的灿烂。
安全提示:注意安全,要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
四、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北斗七星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________
2.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_______个星座。
3.星座名称是根据亮星组成的_________,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的。
4.夜间在野外行走可以利用________ 找到北极星,能够辨别方向。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星座图形上,北极星位于小熊星座( )。
A.头部B.尾部尖端C.尾部中端
2.北斗七星是( )星座的一部分。
A.大熊B.小熊C.飞马
3.银河系的直径为( )光年。
A.150一200 B.15万一20万C.10万一20万
4.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经达到( )光年。
A.15万B.150万C.150亿
5.我们在北半球可以用( )寻找北极星。
A.仙女座B.仙后座C.仙王座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距高单位。( )
2.斗柄南指,天下皆秋。( )
3.银河系从侧面看像一个大风车。( )
4.仙女大星系是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 )
教学反思:
4、宇宙畅想曲
教学目标:
1、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技史,理清人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2、学生能够根据已知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探测的最新成果,对于探索宇宙奥秘感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人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观星活动,联系古人观测活动:
回顾《灿烂星空》中建议的课后观星活动。
提问:很久以前的古人,他们会在哪里进行观星,又是怎样进行记录的呢?
二、遵循科技发展历史,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梦想的过程
(一)人类的“看”
1、河南登封观星台:
在公元1279年,为了编制历法,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的建议。河南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27个观测地点之一。1961年,观星台被我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敦煌星图:敦煌星图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它的总长约4米,星图上按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了1300多颗星星的位置。展示了从古代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
图片资料呈现的北斗七星组群解读。
3、伽利略的望远镜: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通过这台望远镜,伽利略首先成功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他还发现木星有四个易见的小点,即是它的卫星。
4、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上的光学望远镜。2019年5月,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遗产场”(HLF),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图谱,由哈勃在16年间拍摄的7500张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约265000个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亿岁“高龄”,对这张照片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历史。
5、国际空间站和中国载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
中国载人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我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具备独立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调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6、“中国天眼”:
我国在贵州山区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它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作为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人类的“探”
1、“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1977年“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探测器先后发射升空,接连探测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两个探测器正在飞向太阳系的边缘,继续探测太阳系外围的行星。未来将飞出太阳系,进入更广袤的星际空间。
2、“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1989年“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升空,1995年12月进入环木星轨道。它绕木星飞行了34圈,获得了有关木星大气层的第一手探测资料,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了7年多的探测。
3、“勇气”号火星探测器2003年6月10日“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发射、2004年1月4日着陆火星表面。首次对火星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获得了不少重要发现。在其着陆区发现了火星上过去可能有水的证据。
4、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计划在到达火星后实现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个任务。到达火星后,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进行探测作业,还会将它在亿万公里之外的所见所闻传回地球,帮助我们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5、小结: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天文台和太空探测器将人类太空事
业已经延伸到了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仍然没有找到宇宙的边界。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
三、依据已有探索成果,猜想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1、提问: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外星生命,难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吗?
2、引导思考:围绕生命存在的需求展开
3、搜集资料,作出猜想
4、科学辩论会:按不同的观点分成正方(认为有外星生命存在)和反方(认为没有外星生命存在)
四、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公元700年左右的________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之一。
2.很久以前,人类用肉眼只能看到___ _____至________颗星.
3. 2018年7月,欧洲航天局的研究员称,火星上发现了________米深、直径约________千米的一个液态地下________。
4.我国2016年建成了全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________”。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 )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A.伽利略B.哥白尼C.布鲁诺
2.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大熊座星系群距地球( )光年。.
A.100多B. 100多亿C.150多亿
3.“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儿歌中所说的星星大多是( )。
A.行星B.卫星C.恒星.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
2. 400多年来,各种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 )
教学反思:
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闻子明)
第四单元 浩瀚宇宙教学设计
1 地月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2.学生通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3.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小球转动”模拟实验,说出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阅读“牛顿的苹果”资料,说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教学过程
一、聚焦现象提出问题
1.单元页解读:漫漫星空,辽阔广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好奇之心,人人皆有,天地之间,探索奥妙。
同学们,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就要开启对神奇宇宙的探索,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课,地月系。
2.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在不停地转动。每当夜幕降临,你抬头看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1: 月球为什么不像流星一样坠落下来?
预设2: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流星不一样。
预设3:月球没有逃离,是有什么力量抓住了它吧
二、经历关于引力的探究
1.聚焦问题:是什么让月球紧跟地球“不离不弃”呢?
2.作出猜想: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吗?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如果你遇到这个问题,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预设:月球与地球之间一定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
3.模拟实验:《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沙包、细绳
观察发现:
(1)手握细绳的一端时:沙包会垂下来,而且不会像流星一样坠落下来,也不会逃离,但是不能转动。
(2)手握住细绳使沙包围绕手旋转时:沙包围绕手转动,没有坠落,也没有逃离。还会感觉到手上受到了拉力。
(3)沙包围绕手转动,松开绳子时:沙包逃离了,不再围绕手转动了。同时手上的拉力也消失了。
4.得出结论:月球与地球之间确实存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使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转动。
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1.牛顿简介: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经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深入的研究。
2.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地?
3.牛顿大炮的理想实验
(1)牛顿作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不能逃离地球的力,和拉住物体使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许是同一种力。
(2)牛顿经过反复的计算和研究,终于证明了引力的存在。
4.类比模拟实验,认识地月系。
我们把因引力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
5.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将牵引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较,发现了天地间共同的自然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6.阅读资料,了解月球并不是真的“不离不弃”。
月球在长久的历史中一直在离地球远去,经过精密的科学测量,已经实测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
四、课堂小结
月球与地球之间确实存在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引着月球使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转动。
五、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________。
2.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猜想可能是__ _______给苹果施加了向下的力。
3.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将牵引月球做旋转运动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较,发现了天地间共同的自然规律——________。
4.我们来想一想,是____________使月球总绕着地球转。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让月球围绕地球“不离不弃”。
A.太阳引力
B.地球引力
C.月球引力
2.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 )。
A.3.8 cm B.28m C,38m
教学反思:
2、太阳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太阳系模拟图中,准确指认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2.学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3.学生关注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新闻,初步感受太阳系的庞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太阳系模拟图中准确指认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建造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聚焦生活,提出问题
1.回顾上节课有关《地月系》的知识。
2.回忆生活中看到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大小师谈话:我们生活在太阳系,太阳和月球亘古以来就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天体。可是,你知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真实的相对大小和位置吗?
3.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真实大小
(1)师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量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能够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直径与距离。这是一组有关太阳、地球、月球直径大小和距离的真实数据。请你看一看,感觉怎么样?
(2)出示真实数据。(太阳、地球、月球的直径和日地距离、月地距离)
(3)学生思考:数值太大,无法想象。
二、建立太阳、月球与地球模型描述它们的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提出问题:如果把太阳想成一个1米的大球,地球和月球分别是什么?
1.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篮球、乒乓球、玻璃球、豆子……
2.建立模型,模拟相对大小和相对位置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球相对大小模型。
(2)生活中的实物模拟。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模型,想象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认识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
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太阳转动,那么在太阳的周围还有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动的其他天体吗?
1.出示太阳系结构图,无序观察太阳系中的天体。
2.出示八大行星相对大小比例图,有序指认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
3.通过关注我国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实时新闻,感受太阳系中天体距离遥远,太阳系的庞大。
4.阅读资料,认识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彗星……
四、搜集太阳系相关资料,制作资料卡
1.介绍制作资料卡的方法
主题:太阳系中各种类型的天体。
要点: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易懂,突出特点。
2.学生自制太阳系资料卡,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________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其赤道的巨大星环。其星环主要是由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混合在一起的碎块构成的。
2.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
A.水星与金星之间
B.金星与地球之间
C.火星与木星之间
2.太阳系中赤道上有巨大光环的行星是( )
A.天王星B.土星C.木星
3.我们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偶尔抬头会看到( )划破夜空,一闪而过。
A.流星B.恒星C.彗星
教学反思:
3 灿烂星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猎户座和大熊座是根据亮星组成的图形,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和动物来命名的。学生尝试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的位置。
2、学生说出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人们肉眼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宇宙中的银河系。
3、通过了解大麦哲伦星云(星系)和仙女大星系等河外星系,学生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感知肉眼可见的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宇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由看得见的银河系星空向看不见的河外星系过渡,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知,强化学生已有的空间概念
1、地月系的巨大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384404千米,感知距离遥远。
2、太阳系的宏大壮观
将地月系放入太阳系做比较。
二、从太阳系到银河系,突破学生已有的空间认知
(一)建立模型想象,从视线到视野观察太阳系
1、猜想:在太阳系中,我们站在地球上,能不能用肉眼看到其它七颗大行星呢?
2、问题:行星这么大,但为什么看起来却极为渺小呢?
想象实验:辽阔草原在你面前时——离你有一段距离后——距离更远了——几乎看不见了——完全看不见了
得出结论:视力所及有限,有看不到但是却存在的地方。
(二)引入天文单位描述银河系
1、欣赏美丽的夜空
2、感受银河系的空间存在
(1)观察俯视和侧面视角的银河系图片
(2)与太阳系建立联系
(3)感知银河系的直径大小
认识天文单位——光年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5万——20万光年
3、小结:我们的太阳系就在银河系里,银河系里恒星的总数在1500亿-4000亿颗。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银河星云、星际气体和尘埃。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银河,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三)观测星空,寻找北极星及辨认方向
1、再次观察星空
2、认识猎户座和北斗七星
(1)出示星空亮星图,学生观察联想
(2)简介猎户座及北斗七星
(3)感知星空变化
3、利用北极星可以辨认方向
三、从银河系到河外星系,感知浩瀚宇宙的广阔无垠
(一)了解河外星系
1、了解河外星系
2、简介大麦哲伦星云和仙女大星系
3、小结:目前已发现十亿个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由数十亿甚至数百亿颗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
目前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达到了150亿光年。
(二)课后拓展,尝试观星活动
观星活动:选择晴朗的夜空去感受星空的灿烂。
安全提示:注意安全,要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
四、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我们的祖先们根据北斗七星有规律的变化来定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________
2.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_______个星座。
3.星座名称是根据亮星组成的_________,结合神话故事,用人物、动物和器具来命名的。
4.夜间在野外行走可以利用________ 找到北极星,能够辨别方向。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星座图形上,北极星位于小熊星座( )。
A.头部B.尾部尖端C.尾部中端
2.北斗七星是( )星座的一部分。
A.大熊B.小熊C.飞马
3.银河系的直径为( )光年。
A.150一200 B.15万一20万C.10万一20万
4.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经达到( )光年。
A.15万B.150万C.150亿
5.我们在北半球可以用( )寻找北极星。
A.仙女座B.仙后座C.仙王座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距高单位。( )
2.斗柄南指,天下皆秋。( )
3.银河系从侧面看像一个大风车。( )
4.仙女大星系是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 )
教学反思:
4、宇宙畅想曲
教学目标:
1、学生按从古至今的顺序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技史,理清人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2、学生能够根据已知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探测的最新成果,对于探索宇宙奥秘感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人类宇宙探秘不断进步的脉络,感受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大胆推测未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针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问题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观星活动,联系古人观测活动:
回顾《灿烂星空》中建议的课后观星活动。
提问:很久以前的古人,他们会在哪里进行观星,又是怎样进行记录的呢?
二、遵循科技发展历史,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梦想的过程
(一)人类的“看”
1、河南登封观星台:
在公元1279年,为了编制历法,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的建议。河南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27个观测地点之一。1961年,观星台被我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敦煌星图:敦煌星图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它的总长约4米,星图上按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了1300多颗星星的位置。展示了从古代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
图片资料呈现的北斗七星组群解读。
3、伽利略的望远镜: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通过这台望远镜,伽利略首先成功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他还发现木星有四个易见的小点,即是它的卫星。
4、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是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上的光学望远镜。2019年5月,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遗产场”(HLF),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图谱,由哈勃在16年间拍摄的7500张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约265000个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亿岁“高龄”,对这张照片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历史。
5、国际空间站和中国载人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
中国载人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我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具备独立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调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6、“中国天眼”:
我国在贵州山区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它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作为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人类的“探”
1、“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1977年“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探测器先后发射升空,接连探测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两个探测器正在飞向太阳系的边缘,继续探测太阳系外围的行星。未来将飞出太阳系,进入更广袤的星际空间。
2、“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1989年“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升空,1995年12月进入环木星轨道。它绕木星飞行了34圈,获得了有关木星大气层的第一手探测资料,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了7年多的探测。
3、“勇气”号火星探测器2003年6月10日“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发射、2004年1月4日着陆火星表面。首次对火星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获得了不少重要发现。在其着陆区发现了火星上过去可能有水的证据。
4、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升空,计划在到达火星后实现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个任务。到达火星后,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进行探测作业,还会将它在亿万公里之外的所见所闻传回地球,帮助我们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5、小结: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天文台和太空探测器将人类太空事
业已经延伸到了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仍然没有找到宇宙的边界。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
三、依据已有探索成果,猜想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1、提问:至今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外星生命,难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吗?
2、引导思考:围绕生命存在的需求展开
3、搜集资料,作出猜想
4、科学辩论会:按不同的观点分成正方(认为有外星生命存在)和反方(认为没有外星生命存在)
四、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公元700年左右的________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之一。
2.很久以前,人类用肉眼只能看到___ _____至________颗星.
3. 2018年7月,欧洲航天局的研究员称,火星上发现了________米深、直径约________千米的一个液态地下________。
4.我国2016年建成了全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________”。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 )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A.伽利略B.哥白尼C.布鲁诺
2.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大熊座星系群距地球( )光年。.
A.100多B. 100多亿C.150多亿
3.“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儿歌中所说的星星大多是( )。
A.行星B.卫星C.恒星.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
2. 400多年来,各种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