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黄埔军校概述

IT圈 admin 26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计浩初)

黄埔军校概述

——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

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

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

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因此,他在改组国

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

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代表团在访问

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11

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

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

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

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

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

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

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

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

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

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

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

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

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军校初

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

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

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

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

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

以钱大钧为处长。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

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

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

原来的预计。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

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

《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但考试成绩

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

1

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

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

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

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

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

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

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6月16日,举行开学典

礼。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

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

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

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

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

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

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他号召全体

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

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

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

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陆军军官学校仍冠

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

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

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

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其实这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

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

是连续办到1949年。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

缮,基本恢复了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

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

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 瘦猪待屠 - 举人 四级 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

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

做出的重大决策。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

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

才有出路”。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

2

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

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兴 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

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

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

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

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

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

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

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

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

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

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

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

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

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

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

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

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王宗荣、王素梅指

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

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陈伙成、王建强认为,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

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第三,

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答

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

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

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把军校设在苏境

内,后来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在中国境内建立”。在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

门讨论了创办军校问题,并让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办。谈方指出,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鲍

罗廷随即将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随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

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就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创建军校做

3

出了贡献”。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王强指出:“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

的困难”,“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帮助黄埔军校渡过难关”。

据周兴 统计,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

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枝,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

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唐正香认为:“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

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绩,“是与苏联顾问在教

学实践中的帮助分不开的”。“他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

亲自示范和教练”,“为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体

现”。“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中,也可看出深受苏联的影响。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办内容

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

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据周兴 统计,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

期毕业计7399人”,“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

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刘红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

位和影响”,但“在前六期内也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这使学

者对黄埔一期又给予了特别关注。赵金康对黄埔一期学生的生源、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入校年龄、宗教

信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员分布广,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学员出身各种

家庭,但“以来自农民家庭的学员居多”;“学员所具备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年龄大

多“在19到25岁之间,处在受教育的良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无宗教信仰,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

想提供了有利条件”。曾庆榴则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的中共党员人数和特点作了考订和分析,认为学员

中有中共党员88人,教职员中有中共党员15人。他们“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这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

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

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

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

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

动了工农运动”。周兴 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

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陈伙成、王

建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

埔军校,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周兴 指出:“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

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

肇创、发展和壮大,建树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伙成、王建强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余

人,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

争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为黄埔精神?卢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

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陈伙成认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

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后来

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

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

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王宗荣、王素梅

认为:“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深化我国军事文化研究和弘扬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

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陈伙成、王建强则通过考察黄埔同学会的历史指出,抗战时

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新时期的黄埔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

为己任。由此可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始终不渝地弘扬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

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

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

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秦立海 阚和庆)

黄埔军校十景十传奇

第一景:军校大门真正名门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

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见在洁

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与现在一些机构的大门相比还是有

点寒碜,但是正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

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正门对着波光粼粼的珠江,视野十分开阔。来到这里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岛上一些锻炼的海军跑

步从门外经过,一刹间我突然有些恍惚。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

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有人赞他所书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有颜筋柳骨又风姿透逸。

走进军校大门,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

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据说当时在黄

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如“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等。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他的革命激情。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不忘先生教诲,军校师生改用

总理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对联,成为师生们为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第

二景:校本部非凡学府

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这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本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有木制楼梯,满

州窗,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这幢大楼原来是广东陆军小学的校舍,当年陈炯明叛军曾将这陆

军小学旧址击穿几个大洞,在建军校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房内空空如也,经过修葺、添置简单的

办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勉强使用。这就说,军校是在物资和资金奇缺的情况下艰苦创建的。建校后,楼

底层改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

各个办公室、课室、会议室都是根据一些当年的资料图片重新布置的,现代人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

学生宿舍里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甚至连一些领导人的办公室,都是一张办公

台和一把木椅,同样是那么简朴。

5

当年孙中山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革命屡经挫折,直到办军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

他对培养革命军的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并在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发表了重要演讲。而今伟人

足迹已远,只余下这历经沧桑的军校旧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立于长洲热土上。

第三景:孙总理纪念室亲切故居

这里是现在黄埔军校史迹陈列室,这里原是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建校后

每次来黄埔都是在这里办公和休息,因此这里被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山故居”。

但是伟人西逝,这里留下来的也只是曾经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一切。史迹陈列馆里公正而客观地展现了

历史的图片,再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令多少港澳台同胞热泪盈眶。

第四景:军校俱乐部百感交集

军校俱乐部当年称为大礼堂,可容纳千人,建成时已有舞台。大礼堂常用于开大会、上课和文艺演出。

据一些军校校友回忆,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经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也多这里举行,大礼堂是名符其实的

宣传革命思想的课堂。

礼堂舞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戎装照,照下为总理遗嘱,四周为国民党领导人的画像。整个礼堂布置

得庄严而政治气氛浓烈,但当时一些清党大会也是在这里举办,许多被逮捕或受清洗的共产党员也是从这

里被解除武装,捆押上船。到现今,参观俱乐部的人们总有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在其中。

第五景:军校游泳池过渡南北

就在军校俱乐部西侧,因为军校学生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建造了这样一深一

浅两个游泳池。在当时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建成这样的游泳池确实是高瞻远瞩的。但由于长期废置,

早已没有当年的风貌。 校外篇

第六景:孙总理纪念碑“文”字丰碑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

的领袖。几年后,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山顶落成,而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就是先生当年的日本

好友梅屋庄吉所捐赠。经过七十多年沧桑,星移斗转,而孙先生的铜像依然站立在高山之颠,巍然屹立,

俯视着中华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态,让人肃然起敬。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

交叉,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铜像是“文”字的一点,平台是一点下面一横),暗

含着孙文之意。

第七景: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寂寞之门

从黄埔军校沿江边往西走,就在珠江岸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拱形的门口庄严壮观,其琉璃瓦顶

同样极具民族特色。这就是在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从高大庄严的牌坊往上走,沿着古

朴寂静的墓道,可以来到凝重的烈士墓园。这是在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对陈炯明叛军等

军阀进行了讨伐,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也付出巨大的牺牲,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

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1925年建墓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为革命共同奋斗的时

期,两党精英同集军校,为统一和巩固广东政权誓同生死,冲锋陷阵,并同眠在这里。东征烈士墓,可说

是难得的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

走在静寂的墓园里,游人很少,路边还有些苍苍点点的青苔。正值金秋时节,墓园内的小叶按树缀满

黄花,山坡下遍洒金黄,满山灿烂的雏菊,就在这无人的下午悄然绽放,年年岁岁,日日月月,陪伴着长

眠在长洲热土中的战士们。

第八景:北伐纪念碑英雄有憾

在长洲岛平岗,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松翠柏掩映下,矗立着一座高达十米的花岗石纪念碑,这一纪念

碑是为了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学生而建立的。1926年,东征战役胜利结束后,随后爆发的是推翻北洋

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军校许多负责人出任国民革命军的重要职务,他们英勇战斗,出师不到一年就饮马

长江,扫荡中原,歼灭了不可一世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大军,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轰轰烈烈的北

伐战争却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而告一段落,也因此,纪念碑上所刻记的烈士名单也就有选择。大部分

共产党员烈士的名字却未能刻记下来,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6

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纪念碑的平台登高远望,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第九景:黄埔公园故人履踪

军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校还在长洲岛上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处开辟了四个公园,包

括中山公园(孙总理纪念碑山脚至珠江边)、仲恺公园(东征烈士纪念坊内)、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

在现黄埔造船厂办公楼至牛傍山)、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南,现成为黄埔造船厂宿舍区)。如今,这些

公园多数湮没在其他的建筑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索才能找到一些遗留的痕迹。

黄埔公园存留着两个凉亭及牛傍山上中正楼遗留的楼房地基、阶砖还依稀可辨旧日的痕迹。当年孙中

山先生来黄埔进行革命活动,多次落脚在黄埔公园,他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护法演说,并在这里举行大

元帅受印礼,黄埔公园在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公里中的中正楼也将作为长洲的主要旅游景点。第

十景:济深公园旧痕难寻

也是军校四座公园之一,位于岛上中部的平岗上。当年,这里地势高昂,林茂景幽,古木参天,气象

恢宏,是蒋介石为拉拢军校副校长李济深而命名。但如今济深公园早已面貌全非,除只存有一亭和两个水

泥竖架外,其余已是旧痕难寻了。一亭是敬思亭,据考证当时是对师生进行反共思想感化的地方,另外两

个空架据说是为了建“迎日亭”和“爱晚亭”,只建了框架就了停下来;但也有说是有意造成这样,用以祭祀天

地用,但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也无人说得清

属于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学生军训点基地、广

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培训基地,具有同时接待1500人的培训的能力。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

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

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

一五」反共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起義和

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

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

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

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

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

全面爆發後,于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

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

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

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

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市)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

復校

7

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计浩初)

黄埔军校概述

——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

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

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

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因此,他在改组国

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

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代表团在访问

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11

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

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

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

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

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

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

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

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

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

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

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

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

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军校初

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

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

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

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

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

以钱大钧为处长。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

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

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

原来的预计。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

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

《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但考试成绩

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

1

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

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

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

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

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

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

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6月16日,举行开学典

礼。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

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

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

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

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

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

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

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他号召全体

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

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

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

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陆军军官学校仍冠

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

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

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

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其实这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

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

是连续办到1949年。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

缮,基本恢复了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

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

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

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 瘦猪待屠 - 举人 四级 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

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

做出的重大决策。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

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

才有出路”。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

2

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

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兴 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

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

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

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

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

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

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

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

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

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

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

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

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

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

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

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

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王宗荣、王素梅指

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

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陈伙成、王建强认为,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

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第三,

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答

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

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

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把军校设在苏境

内,后来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在中国境内建立”。在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

门讨论了创办军校问题,并让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办。谈方指出,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鲍

罗廷随即将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随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

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就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创建军校做

3

出了贡献”。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王强指出:“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

的困难”,“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帮助黄埔军校渡过难关”。

据周兴 统计,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

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枝,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

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唐正香认为:“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

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绩,“是与苏联顾问在教

学实践中的帮助分不开的”。“他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

亲自示范和教练”,“为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体

现”。“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中,也可看出深受苏联的影响。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办内容

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

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据周兴 统计,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

期毕业计7399人”,“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

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刘红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

位和影响”,但“在前六期内也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这使学

者对黄埔一期又给予了特别关注。赵金康对黄埔一期学生的生源、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入校年龄、宗教

信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员分布广,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学员出身各种

家庭,但“以来自农民家庭的学员居多”;“学员所具备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年龄大

多“在19到25岁之间,处在受教育的良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无宗教信仰,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

想提供了有利条件”。曾庆榴则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的中共党员人数和特点作了考订和分析,认为学员

中有中共党员88人,教职员中有中共党员15人。他们“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这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

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

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

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

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

动了工农运动”。周兴 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

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陈伙成、王

建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

埔军校,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周兴 指出:“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

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

肇创、发展和壮大,建树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伙成、王建强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余

人,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

争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为黄埔精神?卢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

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陈伙成认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

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后来

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

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

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王宗荣、王素梅

认为:“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深化我国军事文化研究和弘扬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

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陈伙成、王建强则通过考察黄埔同学会的历史指出,抗战时

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新时期的黄埔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

为己任。由此可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始终不渝地弘扬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

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

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

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秦立海 阚和庆)

黄埔军校十景十传奇

第一景:军校大门真正名门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

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见在洁

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与现在一些机构的大门相比还是有

点寒碜,但是正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

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正门对着波光粼粼的珠江,视野十分开阔。来到这里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岛上一些锻炼的海军跑

步从门外经过,一刹间我突然有些恍惚。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

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有人赞他所书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有颜筋柳骨又风姿透逸。

走进军校大门,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

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据说当时在黄

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如“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等。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他的革命激情。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不忘先生教诲,军校师生改用

总理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对联,成为师生们为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第

二景:校本部非凡学府

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这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本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有木制楼梯,满

州窗,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这幢大楼原来是广东陆军小学的校舍,当年陈炯明叛军曾将这陆

军小学旧址击穿几个大洞,在建军校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房内空空如也,经过修葺、添置简单的

办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勉强使用。这就说,军校是在物资和资金奇缺的情况下艰苦创建的。建校后,楼

底层改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

各个办公室、课室、会议室都是根据一些当年的资料图片重新布置的,现代人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

学生宿舍里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甚至连一些领导人的办公室,都是一张办公

台和一把木椅,同样是那么简朴。

5

当年孙中山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革命屡经挫折,直到办军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

他对培养革命军的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并在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发表了重要演讲。而今伟人

足迹已远,只余下这历经沧桑的军校旧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立于长洲热土上。

第三景:孙总理纪念室亲切故居

这里是现在黄埔军校史迹陈列室,这里原是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建校后

每次来黄埔都是在这里办公和休息,因此这里被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山故居”。

但是伟人西逝,这里留下来的也只是曾经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一切。史迹陈列馆里公正而客观地展现了

历史的图片,再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令多少港澳台同胞热泪盈眶。

第四景:军校俱乐部百感交集

军校俱乐部当年称为大礼堂,可容纳千人,建成时已有舞台。大礼堂常用于开大会、上课和文艺演出。

据一些军校校友回忆,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经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也多这里举行,大礼堂是名符其实的

宣传革命思想的课堂。

礼堂舞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戎装照,照下为总理遗嘱,四周为国民党领导人的画像。整个礼堂布置

得庄严而政治气氛浓烈,但当时一些清党大会也是在这里举办,许多被逮捕或受清洗的共产党员也是从这

里被解除武装,捆押上船。到现今,参观俱乐部的人们总有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在其中。

第五景:军校游泳池过渡南北

就在军校俱乐部西侧,因为军校学生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建造了这样一深一

浅两个游泳池。在当时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建成这样的游泳池确实是高瞻远瞩的。但由于长期废置,

早已没有当年的风貌。 校外篇

第六景:孙总理纪念碑“文”字丰碑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

的领袖。几年后,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山顶落成,而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就是先生当年的日本

好友梅屋庄吉所捐赠。经过七十多年沧桑,星移斗转,而孙先生的铜像依然站立在高山之颠,巍然屹立,

俯视着中华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态,让人肃然起敬。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

交叉,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铜像是“文”字的一点,平台是一点下面一横),暗

含着孙文之意。

第七景: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寂寞之门

从黄埔军校沿江边往西走,就在珠江岸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拱形的门口庄严壮观,其琉璃瓦顶

同样极具民族特色。这就是在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从高大庄严的牌坊往上走,沿着古

朴寂静的墓道,可以来到凝重的烈士墓园。这是在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对陈炯明叛军等

军阀进行了讨伐,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也付出巨大的牺牲,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

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1925年建墓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为革命共同奋斗的时

期,两党精英同集军校,为统一和巩固广东政权誓同生死,冲锋陷阵,并同眠在这里。东征烈士墓,可说

是难得的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

走在静寂的墓园里,游人很少,路边还有些苍苍点点的青苔。正值金秋时节,墓园内的小叶按树缀满

黄花,山坡下遍洒金黄,满山灿烂的雏菊,就在这无人的下午悄然绽放,年年岁岁,日日月月,陪伴着长

眠在长洲热土中的战士们。

第八景:北伐纪念碑英雄有憾

在长洲岛平岗,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松翠柏掩映下,矗立着一座高达十米的花岗石纪念碑,这一纪念

碑是为了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学生而建立的。1926年,东征战役胜利结束后,随后爆发的是推翻北洋

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军校许多负责人出任国民革命军的重要职务,他们英勇战斗,出师不到一年就饮马

长江,扫荡中原,歼灭了不可一世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大军,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轰轰烈烈的北

伐战争却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而告一段落,也因此,纪念碑上所刻记的烈士名单也就有选择。大部分

共产党员烈士的名字却未能刻记下来,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6

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纪念碑的平台登高远望,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第九景:黄埔公园故人履踪

军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校还在长洲岛上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处开辟了四个公园,包

括中山公园(孙总理纪念碑山脚至珠江边)、仲恺公园(东征烈士纪念坊内)、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

在现黄埔造船厂办公楼至牛傍山)、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南,现成为黄埔造船厂宿舍区)。如今,这些

公园多数湮没在其他的建筑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索才能找到一些遗留的痕迹。

黄埔公园存留着两个凉亭及牛傍山上中正楼遗留的楼房地基、阶砖还依稀可辨旧日的痕迹。当年孙中

山先生来黄埔进行革命活动,多次落脚在黄埔公园,他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护法演说,并在这里举行大

元帅受印礼,黄埔公园在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公里中的中正楼也将作为长洲的主要旅游景点。第

十景:济深公园旧痕难寻

也是军校四座公园之一,位于岛上中部的平岗上。当年,这里地势高昂,林茂景幽,古木参天,气象

恢宏,是蒋介石为拉拢军校副校长李济深而命名。但如今济深公园早已面貌全非,除只存有一亭和两个水

泥竖架外,其余已是旧痕难寻了。一亭是敬思亭,据考证当时是对师生进行反共思想感化的地方,另外两

个空架据说是为了建“迎日亭”和“爱晚亭”,只建了框架就了停下来;但也有说是有意造成这样,用以祭祀天

地用,但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也无人说得清

属于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学生军训点基地、广

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培训基地,具有同时接待1500人的培训的能力。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

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

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

一五」反共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起義和

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

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

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

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

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

全面爆發後,于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

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

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

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

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市)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

復校

7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