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代芮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
5.1透镜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
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1、 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2、 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
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乙:把二个透镜分别近靠书本时,凸透镜把字放大了;凹透镜把字缩小了。
师:(指导没有观察到的学生观察。)
生丙: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会放大物体,但如果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凸透镜会使物体缩小并使物体颠倒。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3、 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猜想: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把凸透镜换成凹透镜,结果将会怎样? 在书上的图中画出你的猜想。
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将结果用投影仪展现)
透镜
凸透镜
项目
中央_____,边缘形 状
_______
通过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对光的作用
活动二、讨论和交流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请学生来总结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简易的实验方法:
①“摸”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注意: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应先用很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再用手摸)
②“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看它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加以辨别。
③“照”通过透镜对平行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加以辨别。
[提问] 1 那么我们大家的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是什么透镜?
2 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哪种方法最好?
[说明 :方法可用如:A 用晃动的方法
通过凸透镜能够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像,你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本领的吗?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光心:透镜的中心(O)
________
看到的物体是 、 看到的物体是 、
的
有 作用
的
有 作用
中央________ ,边缘凹透镜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MN)
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焦点。(F)
焦距: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f叫焦距。(f)
学生练习:作光路图
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探究点二 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三 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四 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凸透镜成虚像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四、教学反思:
本节的新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和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成像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近视镜与老花镜是生活中的透镜,课堂上增加这个动手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水平直线),以便能够在光屏的中央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实验步骤: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10厘米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2f;f<u<2f;u<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
实验表格:
物距
U﹥2f
U=2f
像距
f﹤v﹤2f
v=2f
正立/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像的大小 实/虚
缩小
等大
放大
不成像
放大
实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同/异侧
异侧
异侧
异侧
同侧
f﹤U﹤2f v﹥2f
U=f
U﹤f
V>u
实验要求:
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从上节课的实验探究中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今天我们来用光路分析其成像过程。
规律:物距(u)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v)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眼睛、摄像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u)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v)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 f=u/2=v/2
规律:像距(v)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实虚像。
应用:放大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若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物体靠近焦点位置。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得到:1、焦点位置是实相和虚像的分界点。2、成实相是倒立的,成虚像是正立的。3、实相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5.4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眼睛成像的原理。
【教学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课前准备
课件、眼睛模型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眼睛图片,教师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了解多少呢?
下面请你提出几个有关眼睛的问题。
2、新课教学:
互动1: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结构 瞳孔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光圈
底片(有感光材料)
缩小、倒立、实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调节作用
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膜上成清晰的像
教师总结: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
思考:由凸透镜成像可知,当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像的位置也发生变化,而人眼的视网膜与晶状体的距离是一定的,那么人眼是怎样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互动2: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片上成清晰的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幻灯片上的图片,让学生总结。
结论:正常人眼视物,靠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
互动3:实验探究:模拟近视眼
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做是近视眼的晶状体。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相当于给眼睛戴上了近视眼镜。
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相当于近视眼的视网膜位置。
拿开眼镜,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这时屏上的像就是近视眼不戴眼镜时看到的物体的情形。
互动4: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近视眼大国,我国近视眼就有近4亿人数,据调查初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就有55.2%。那究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看正常眼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上成了清晰的像,如果近视眼看同样远的物体,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像,这时我们会想到怎么办?
生:把物体拿近些。
师:哎,很好,大家看当物体移近了后视网膜上果然呈现了清晰的像。那大家想想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前还是后?
生:前。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作图分析一下。
正常眼
近视眼
师: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那能不能验证呢?
生:能,将光屏向前移动看像能否清晰地成在光屏上?
师:嗯,那我们看光屏上有没有清晰的像呢?光屏上确实出现了清晰的像。那对于近视眼我们该如何矫正呢?
生:加凹透镜。
师:因为近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增强,那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减弱,所以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凹透镜,这样就可以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2、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既然有近视眼那肯定也有。
生:远视眼。
师:大家看这位老奶奶穿针时是不是拿的比较远,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远视眼,他们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那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远视眼的成因就是:晶状体变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那对于远视眼又该如何矫正呢?
远视眼
生:加凸透镜。
师:因为远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减弱,所以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增强,加了凸透镜后像就可以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3、用眼习惯
师:现在大家来听听这段对话(甲:哟!老同学,怎么回事?一学期不见你就戴上一副眼镜啦,可没以前帅了啊!乙:唉,都怪我原来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现在看书看黑板都不得不靠着副眼镜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戴上眼镜呐
生:因为他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师:那怎样才算是良好的用眼习惯呢?大家看下面几幅图片哪些对眼睛不好。
生:B、D、F。
师: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做好眼保健操、书写姿势要端正、不要长期用眼。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有一双美丽而健康的眼睛。
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一、眼睛
1.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
2.正常人眼视物原理:靠改变晶状体的凸度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前
2.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后
2.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教学重点
望远镜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成像
教学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特征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① 当u>2f时, 成 、 、 的 像;
②当2f>u2f时,成 、 、 的 像;
③ 当u 二、新知识探究: 1、影响视角的因素(阅读下列一则小故事,思考相关问题) 小鸡和妈妈在草地上捉虫,突然天空盘旋着一只老鹰,妈妈赶紧拉着小鸡躲在树下。 小鸡很奇怪,说道:“妈妈,你怕什么?”(学生很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妈妈指着天空上的老鹰说:“老鹰” 。 小鸡抬头一看,心想:“妈妈真胆小,这只小鸟还没有我大呢,我不怕它。” 它趁妈妈不注意,跑了出来。老鹰发现了它,箭一般的冲了下来。小鸡一看,唉呀!老鹰变得越来越大,吓得它撒腿就跑。 问题(1)老鹰为变大吗? 问题(2)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其实是我们眼睛视角在作怪。视角就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视角越大,看 物体就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题(3)要看清楚物体该怎么办?(讨论回答) 办法① 办法② 望远镜就是增大物体在眼内视角的光学仪器。 2、阅读教材——望远镜,完成下列填空: (1)望远镜的作用是 (2)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做是由 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 。 友情提示: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或其他强光源! 3、[活动]4.7 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1)分组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 (2)交流观察结果。 4、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 (1)伽利略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凹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正立的虚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3)显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看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虚像。 5、自制水滴显微镜。 分组实验: ⑴以小水滴作为物镜. ⑵再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目镜观年水滴,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会看到箭头被放大的像. ⑶利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观察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看到的景象会令你惊讶! 三、知识小结: (1)伽利略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 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3)显微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四、作业。
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代芮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
5.1透镜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和接受活动,体验学习方式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
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活动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1、 先请学生观察下列透镜的外形,判断它们各属于那类透镜。
(1)两种透镜中的每一种透镜的两个面,有的是由两个球面的一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一个球面和一个平面组成的,因此所有透镜的共同特征是: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本身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我们目前学习的透镜仅限于薄透镜。
透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2、 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近处物体的成象情况(如书上的文字,透镜距书较近).
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乙:把二个透镜分别近靠书本时,凸透镜把字放大了;凹透镜把字缩小了。
师:(指导没有观察到的学生观察。)
生丙: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会放大物体,但如果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凸透镜会使物体缩小并使物体颠倒。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3、 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猜想: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把凸透镜换成凹透镜,结果将会怎样? 在书上的图中画出你的猜想。
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将结果用投影仪展现)
透镜
凸透镜
项目
中央_____,边缘形 状
_______
通过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对光的作用
活动二、讨论和交流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请学生来总结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简易的实验方法:
①“摸”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注意: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应先用很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再用手摸)
②“看”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看它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加以辨别。
③“照”通过透镜对平行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加以辨别。
[提问] 1 那么我们大家的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是什么透镜?
2 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哪种方法最好?
[说明 :方法可用如:A 用晃动的方法
通过凸透镜能够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像,你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本领的吗?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光心:透镜的中心(O)
________
看到的物体是 、 看到的物体是 、
的
有 作用
的
有 作用
中央________ ,边缘凹透镜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MN)
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焦点。(F)
焦距: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f叫焦距。(f)
学生练习:作光路图
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探究点二 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三 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探究点四 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凸透镜成虚像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四、教学反思:
本节的新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和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成像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近视镜与老花镜是生活中的透镜,课堂上增加这个动手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2.经历科学探究,提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 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分别是用什么类型透镜做的?怎样识别近视镜与老花镜呢?
活动:用凸透镜来观察物体成像的情况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将学生的五花八门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确定探究的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
问题: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在光具座上?
指出: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水平直线),以便能够在光屏的中央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②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怎样测量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
③如何操作使烛焰的像(清晰明亮)呈现于光屏上?
(凸透镜固定不动,先移动蜡烛,再移动光屏。)
④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f
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实验步骤: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10厘米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2f;f<u<2f;u<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睛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4、记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
实验表格:
物距
U﹥2f
U=2f
像距
f﹤v﹤2f
v=2f
正立/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像的大小 实/虚
缩小
等大
放大
不成像
放大
实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同/异侧
异侧
异侧
异侧
同侧
f﹤U﹤2f v﹥2f
U=f
U﹤f
V>u
实验要求:
① 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明亮;
③及时记录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
④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疑问?
(如:①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②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③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怎样变化?④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左右是什么关系?⑤当像成在光屏的下方或上方时,怎样调整使其成在中央?…)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物远像远像变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从上节课的实验探究中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今天我们来用光路分析其成像过程。
规律:物距(u)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v)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照相机、眼睛、摄像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u)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v)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应用: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 f=u/2=v/2
规律:像距(v)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应用: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
规律: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实虚像。
应用:放大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若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物体靠近焦点位置。
从以上五个图可以得到:1、焦点位置是实相和虚像的分界点。2、成实相是倒立的,成虚像是正立的。3、实相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5.4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2.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眼睛成像的原理。
【教学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课前准备
课件、眼睛模型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眼睛图片,教师提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了解多少呢?
下面请你提出几个有关眼睛的问题。
2、新课教学:
互动1: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结构 瞳孔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光圈
底片(有感光材料)
缩小、倒立、实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调节作用
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膜上成清晰的像
教师总结: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
思考:由凸透镜成像可知,当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像的位置也发生变化,而人眼的视网膜与晶状体的距离是一定的,那么人眼是怎样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互动2: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片上成清晰的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幻灯片上的图片,让学生总结。
结论:正常人眼视物,靠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
互动3:实验探究:模拟近视眼
如图所示,把凸透镜看做是近视眼的晶状体。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相当于给眼睛戴上了近视眼镜。
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相当于近视眼的视网膜位置。
拿开眼镜,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这时屏上的像就是近视眼不戴眼镜时看到的物体的情形。
互动4: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近视眼大国,我国近视眼就有近4亿人数,据调查初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就有55.2%。那究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看正常眼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上成了清晰的像,如果近视眼看同样远的物体,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像,这时我们会想到怎么办?
生:把物体拿近些。
师:哎,很好,大家看当物体移近了后视网膜上果然呈现了清晰的像。那大家想想近视眼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前还是后?
生:前。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作图分析一下。
正常眼
近视眼
师:所以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那能不能验证呢?
生:能,将光屏向前移动看像能否清晰地成在光屏上?
师:嗯,那我们看光屏上有没有清晰的像呢?光屏上确实出现了清晰的像。那对于近视眼我们该如何矫正呢?
生:加凹透镜。
师:因为近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增强,那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减弱,所以我们就可以加一个凹透镜,这样就可以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凹透镜。
2、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师:既然有近视眼那肯定也有。
生:远视眼。
师:大家看这位老奶奶穿针时是不是拿的比较远,因为老年人一般都是远视眼,他们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那远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远视眼的成因就是:晶状体变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那对于远视眼又该如何矫正呢?
远视眼
生:加凸透镜。
师:因为远视眼是因为会聚能力减弱,所以我们就该想办法使它的会聚程度增强,加了凸透镜后像就可以成在视网膜上了。所以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是:配戴合适的凸透镜。
3、用眼习惯
师:现在大家来听听这段对话(甲:哟!老同学,怎么回事?一学期不见你就戴上一副眼镜啦,可没以前帅了啊!乙:唉,都怪我原来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现在看书看黑板都不得不靠着副眼镜了。)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戴上眼镜呐
生:因为他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师:那怎样才算是良好的用眼习惯呢?大家看下面几幅图片哪些对眼睛不好。
生:B、D、F。
师: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做好眼保健操、书写姿势要端正、不要长期用眼。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有一双美丽而健康的眼睛。
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一、眼睛
1.人眼视物类似于照相机工作
2.正常人眼视物原理:靠改变晶状体的凸度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前
2.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的成因:像成在视网膜后
2.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教学重点
望远镜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成像
教学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特征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① 当u>2f时, 成 、 、 的 像;
②当2f>u2f时,成 、 、 的 像;
③ 当u 二、新知识探究: 1、影响视角的因素(阅读下列一则小故事,思考相关问题) 小鸡和妈妈在草地上捉虫,突然天空盘旋着一只老鹰,妈妈赶紧拉着小鸡躲在树下。 小鸡很奇怪,说道:“妈妈,你怕什么?”(学生很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妈妈指着天空上的老鹰说:“老鹰” 。 小鸡抬头一看,心想:“妈妈真胆小,这只小鸟还没有我大呢,我不怕它。” 它趁妈妈不注意,跑了出来。老鹰发现了它,箭一般的冲了下来。小鸡一看,唉呀!老鹰变得越来越大,吓得它撒腿就跑。 问题(1)老鹰为变大吗? 问题(2)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其实是我们眼睛视角在作怪。视角就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视角越大,看 物体就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题(3)要看清楚物体该怎么办?(讨论回答) 办法① 办法② 望远镜就是增大物体在眼内视角的光学仪器。 2、阅读教材——望远镜,完成下列填空: (1)望远镜的作用是 (2)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做是由 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 。 友情提示: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或其他强光源! 3、[活动]4.7 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1)分组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 (2)交流观察结果。 4、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 (1)伽利略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凹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正立的虚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两倍焦距之外,看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3)显微镜: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看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虚像。 5、自制水滴显微镜。 分组实验: ⑴以小水滴作为物镜. ⑵再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目镜观年水滴,缓慢调节透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会看到箭头被放大的像. ⑶利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观察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看到的景象会令你惊讶! 三、知识小结: (1)伽利略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 像。 (2)天文望远镜(也叫开普勒望远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3)显微镜:以 作为目镜,以 作为物镜,看到的是物体 像。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