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14951815_探访“毒德”的故乡

IT圈 admin 46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17日发(作者:买智)

探访 的故乡“毒德”● 撰文 图片 张悦时 ● 编辑 武侠“毒德”(中毒,德味)是摄影论坛中的流行语,大多数时候颇具讽刺意味。然而,作为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徕卡被调侃为“毒物”,却是实至名归,一旦碰触,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纯粹、极简的功能,绝不妥协的手工制作和极佳的性能,让徕卡相机几乎成为一个神话;它曾经是世界大战期间军用相机的首选,也曾跟随记者们出入世界上各种环境恶劣的采访现场,传说中“焦内如刀切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的成像特色,更让它成为“大师标配”,创造过无数传世经典……最终,它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存在,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2017年,我有幸探访了“毒德”的诞生地——德国中西部小镇韦茨拉尔,认识了隐藏在徕卡传奇背后的一张张真实的面孔。12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每一台徕卡都有灵魂韦茨拉尔(Wetzlar)拥有千年历史,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德国小镇的面貌,窄小幽长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以木梁架成格状图案的传统德式民居。初来乍到,没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但不消一刻钟,气氛就完全不同了——我随身带着一台徕卡相机,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有人跑过来和我热情地打招呼。小镇上的居民,可能一家几代人都是徕卡公司的员工,这个品牌已经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着徕卡相机的我,等于是自带了一个“亲人”标签。徕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胶片相机,让相机从笨重的大块头变成了方便随身携带的拍摄工具。创立103年来,徕卡生产了无数著名相机和镜头,从机械和光学制造的角度来说,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准;目前也只有徕卡还在系统生产旁轴数码和胶片相机。徕兹家族和后来的经营者,在传承品牌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上Oskar

Barnack、Max Berek、Walter Mandler等前辈以及当代的Peter

Karbe等设计大师的贡献,将徕卡塑造成了相机制造行业的常青树和领先者。徕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德国制造的特点——简单的设计,极强的性能。亨利·卡蒂耶-布列松,拉尔夫·吉布森,苏珊·梅塞拉斯,阿列克斯·韦伯……众多出色的摄影师手执徕卡创作了无数著名的摄影作品,强烈而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每一台徕卡都有灵魂”。如今徕卡仍是很多摄影师最喜爱的摄影器材,是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好媒介。传奇是如何诞生的我从6年前开始使用徕卡,从此成为“忠粉”,目前我一共有10台不同型号的徕卡相机及15只不同的镜头,从1930年生产的非标准版螺口Elmar

35/3.5镜头,到2014年生产的徕卡M type 240数码旁轴相机,它们的生产时间最长跨越了84年。我带着徕卡走过国内的许多省份,也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孟加拉、斯里兰卡、法国、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我喜欢它的纯粹,没有繁琐的菜单,没有花哨的功能,我需要做的就是调整曝光和对焦,然后按下快门。3年前,为庆祝徕卡相机诞生100周年,韦茨拉尔建起一个“徕兹公园”,其实就是徕卡的新工厂。从高处俯瞰,新工厂的轮廓像是一个镜头加一个望远镜——如今徕卡的相机、镜头以及运动光学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在这里生产或组装。进入工厂,首先置身于一个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气息的空间,陈列着一些摄影作品,天花板经过特殊设计,阳光以90°角进入室内,不会影响对图片的欣赏。我随徕卡相机业务的全球总监Stefan Daniel进入生产车间,这里有许多电脑控制的高精仪器,工程师们全身包裹着特制的防尘工作服,精心打磨每一个镜片。在徕卡镜头的部件中,加工难度最大的莫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Trekker地球旅者CNT对话使用徕卡相机多年,你觉得当前徕卡的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徕卡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提高了设计、研发和生产手段,许多纯手工工作得到了精密仪器的协助,生产误差得到更细致的控制。同时,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徕卡也慢慢为相机加入了实时取景、Wi-Fi、4k视频拍摄等功能,一些新产品也采用了更为现代的设计。 127

过于非球面镜片。早年相机使用的球面镜头会造成畸变、色散等像差,所以在设计镜头时,工程师们会增加不同的镜片,通过更复杂的球面镜结构来进行修正,但始终无法真正避免。1966年,世界上第一枚量产的非球面镜头——徕卡NOCTILUX-M 50/1.2诞生,通过不规则凸面的设计,单一的非球面镜可以代替很多复杂的球面镜系统,用来减少像差。在那个电子计算机还在使用晶体管的年代,徕卡的工程师们要依靠手工在一块玻璃上完成非球面的研磨,使镜头达到顶级光学成像的效果,已经是千难万难了,此外居然还能量产,保证每支镜头的质量相当,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但徕卡做到了。镜头研磨工作台上的一个工程师头发已经花白,他和我们打了个招呼,便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很快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如今,随着精密机械仪器的加入,徕卡能够更好地控制镜头研磨中出现的工差,确保每一镜片都完全达到极高的光学素质,并通过严格的手段检测每一片玻璃的12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Global Trekker地球旅者

实际质量。这样一枚一枚制作出来的非球面镜片,注入了徕卡工程师多年的经验与技艺。研磨非球面成为徕卡镜头的法宝,也是徕卡镜头锐度高的原因之一。除了镜头,徕卡相机的制作还有多少手工成分?答案是——相当多!许多细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工处理,比如为镜片涂消光漆、粘合镜组、为相机外壳抛光、给机身和镜头刻字上漆,还有最重要的——组装相机和镜头,这一切都是通过工程师们的双手完成的。徕卡的很多产品,在送到客户手上时,组装证书上都有相关工程师的签名,每一台徕卡相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据说,在徕卡的档案馆里能查到百年来几乎所有产品的组装纪录,包括出厂日期及经手的技术人员的姓名。参观镜头生产线时,为了避免碰触生产线上的仪器,我把随身携带的背包和一台徕卡I型相机留在门口,按照序列号查找,这台相机是1932年在韦茨拉尔生产的。等我参观完出来,发现相机镜头被精心套上了一个徕卡的保护手环。带着这台相机走在工厂里,总有工作人员和我打招呼,拿过我的相机仔很多人对徕卡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很昂贵的相机品牌”,你怎么看?CNT对话确实,大部分徕卡产品价格不菲,但使用过徕卡的摄影师几乎都会深深爱上这个品牌。而且,从徕卡对每一款产品的研发、生产所做的努力来看,它们可以说是物有所值。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徕卡在摄影史上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我热爱这个品牌的另一个原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9

细端详,他们中的一些人,父辈就在这里工作,甚至就是在这台相机的生产线上。这种感觉,就好像我是从遥远的地方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来探亲,他们对待它不仅万分亲切,而且呵护备至。CNT对话在“徕卡家族”做客我在徕卡工厂待了一周,到后来,几乎忘掉这里是一个企业,感觉更像是在一个大家族做客,员工之间有着家人般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徕卡品牌精神的延续。徕卡工厂最值得体验的部分是什么?虽然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徕卡的书籍和文章,但那些故事由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讲述,感觉特别不一样。和工厂的员工聊天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这个品牌的热爱,有时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对于很多摄影文化爱好者和摄影器材发烧友来说,“徕兹公园”是一个圣地。想要探访的话,可以事先搜索一下近期是否有新的展览、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工厂对外开放的部分(不含生产线),周一到周五10:00—20:00开放,周末则是10:00—17:00,收费6欧元(6岁以下儿童免费)。参观时请注意相关标识——只有德语,没有英语,不了解的地方不要乱闯,比如,紧急出口有德语标识,但并不上锁,一旦门被打开就会激发警报。在工厂附属的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全的徕卡相机的收藏,商店则有最全的徕卡产品销售,其中包括一些限量版产品,偶尔甚至能遇到原型机等稀罕物。参观徕兹家族的故居需要提前预订,门票6欧元,可以在教堂广场旁边的旅游信息办公室购买。徕卡“传统”产品线的工作人员,比如相机业务的全球总监Stefan Daniel和著名光学设计师Peter Karbe(徕卡的明星镜头Leica Summilux-M 50/1.4 Asph III、Noctilux-M

50/0.95及APO-Summicron-M 50/2 Asph都出自他手),都是比较沉稳的类型,总是面带微笑,几乎看不到情绪的波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细细思考,然后慢慢说明。而比较新的产品线的经理,会由像Maike Harberts(TL产品)和Steffen Skopp(SL产品)这样的年轻人担当,他俩的性格都非常开朗,喜欢开玩笑。Maike一见到我就说:“你好我是Maike,你了解徕卡TL么?”我回答:“了解,第一代刚出的时候我还做过测评呢。”她张大眼睛:“是么!13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Global Trekker地球旅者

那我今晚就上网搜一下,如果你写得不好,明天我就来找你!”随后大笑起来。工匠精神在徕卡代代传承,有着崇高的地位。Stefan Daniel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徕卡匠人”,他16岁进入徕卡的前身——恩斯特徕兹韦茨拉尔有限责任公司做学徒,由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精密机械加工技艺,如今“工龄”已经超过25 年,负责徕卡M 型相机的研发和生产,同时监管徕卡相机公司全部产品的生产。Stefan Daniel最享受的,就是看着那些极为普通的传统材料,比如铝、铜、玻璃等,魔术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又精美的产品,这个过程就像是创造生命一般。他说,“徕卡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能够在徕卡的历史上添加自己的一部分,我感到十分荣耀。”光学设计师Peter Karbe的办公室里保存着徕卡过去100年间所有镜头研发的文档和数据,包括由Max Berek设计的第一支50毫米镜头——Leitz Elmar 50/3.5。他不无感慨地对我说:“总体来说,如今我们对光学设计进行的计算,都会得出和当年同样的结果。我们深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继承了Max Berek和其他前辈所留下的遗产。” Peter设计了里程碑式的徕卡APO-Summicron-M 50 mm f/2 ASPH镜头,这是第一支不做任何妥协、能够在当代高像素相机系统下完全体现出画质的镜头,它的技术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光学设计历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只镜头,是Peter经过16年构思的结果。参观徕兹家族故居时,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徕卡的故事。“二战”时期,恩斯特·徕兹二世和他的女儿埃尔希库恩·徕兹协助徕卡的很多犹太员工逃离纳粹的屠杀,通过“徕卡自由列车”将他们送往中立国或者美国,纽约的徕卡员工还帮助这些逃离者寻找工作;战后,徕兹家族为被毁坏的韦茨拉尔大教堂捐献了一架管风琴。徕兹家族还还构建起政治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家等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为韦茨拉尔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感谢徕卡相机(中国)、徕卡相机(澳大利亚)为本文提供帮助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31

2024年1月17日发(作者:买智)

探访 的故乡“毒德”● 撰文 图片 张悦时 ● 编辑 武侠“毒德”(中毒,德味)是摄影论坛中的流行语,大多数时候颇具讽刺意味。然而,作为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徕卡被调侃为“毒物”,却是实至名归,一旦碰触,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纯粹、极简的功能,绝不妥协的手工制作和极佳的性能,让徕卡相机几乎成为一个神话;它曾经是世界大战期间军用相机的首选,也曾跟随记者们出入世界上各种环境恶劣的采访现场,传说中“焦内如刀切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的成像特色,更让它成为“大师标配”,创造过无数传世经典……最终,它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存在,而上升成为一种文化。2017年,我有幸探访了“毒德”的诞生地——德国中西部小镇韦茨拉尔,认识了隐藏在徕卡传奇背后的一张张真实的面孔。12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每一台徕卡都有灵魂韦茨拉尔(Wetzlar)拥有千年历史,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德国小镇的面貌,窄小幽长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以木梁架成格状图案的传统德式民居。初来乍到,没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但不消一刻钟,气氛就完全不同了——我随身带着一台徕卡相机,不管走到哪儿都会有人跑过来和我热情地打招呼。小镇上的居民,可能一家几代人都是徕卡公司的员工,这个品牌已经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着徕卡相机的我,等于是自带了一个“亲人”标签。徕卡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胶片相机,让相机从笨重的大块头变成了方便随身携带的拍摄工具。创立103年来,徕卡生产了无数著名相机和镜头,从机械和光学制造的角度来说,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准;目前也只有徕卡还在系统生产旁轴数码和胶片相机。徕兹家族和后来的经营者,在传承品牌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上Oskar

Barnack、Max Berek、Walter Mandler等前辈以及当代的Peter

Karbe等设计大师的贡献,将徕卡塑造成了相机制造行业的常青树和领先者。徕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德国制造的特点——简单的设计,极强的性能。亨利·卡蒂耶-布列松,拉尔夫·吉布森,苏珊·梅塞拉斯,阿列克斯·韦伯……众多出色的摄影师手执徕卡创作了无数著名的摄影作品,强烈而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每一台徕卡都有灵魂”。如今徕卡仍是很多摄影师最喜爱的摄影器材,是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好媒介。传奇是如何诞生的我从6年前开始使用徕卡,从此成为“忠粉”,目前我一共有10台不同型号的徕卡相机及15只不同的镜头,从1930年生产的非标准版螺口Elmar

35/3.5镜头,到2014年生产的徕卡M type 240数码旁轴相机,它们的生产时间最长跨越了84年。我带着徕卡走过国内的许多省份,也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孟加拉、斯里兰卡、法国、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我喜欢它的纯粹,没有繁琐的菜单,没有花哨的功能,我需要做的就是调整曝光和对焦,然后按下快门。3年前,为庆祝徕卡相机诞生100周年,韦茨拉尔建起一个“徕兹公园”,其实就是徕卡的新工厂。从高处俯瞰,新工厂的轮廓像是一个镜头加一个望远镜——如今徕卡的相机、镜头以及运动光学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在这里生产或组装。进入工厂,首先置身于一个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气息的空间,陈列着一些摄影作品,天花板经过特殊设计,阳光以90°角进入室内,不会影响对图片的欣赏。我随徕卡相机业务的全球总监Stefan Daniel进入生产车间,这里有许多电脑控制的高精仪器,工程师们全身包裹着特制的防尘工作服,精心打磨每一个镜片。在徕卡镜头的部件中,加工难度最大的莫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Trekker地球旅者CNT对话使用徕卡相机多年,你觉得当前徕卡的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徕卡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提高了设计、研发和生产手段,许多纯手工工作得到了精密仪器的协助,生产误差得到更细致的控制。同时,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徕卡也慢慢为相机加入了实时取景、Wi-Fi、4k视频拍摄等功能,一些新产品也采用了更为现代的设计。 127

过于非球面镜片。早年相机使用的球面镜头会造成畸变、色散等像差,所以在设计镜头时,工程师们会增加不同的镜片,通过更复杂的球面镜结构来进行修正,但始终无法真正避免。1966年,世界上第一枚量产的非球面镜头——徕卡NOCTILUX-M 50/1.2诞生,通过不规则凸面的设计,单一的非球面镜可以代替很多复杂的球面镜系统,用来减少像差。在那个电子计算机还在使用晶体管的年代,徕卡的工程师们要依靠手工在一块玻璃上完成非球面的研磨,使镜头达到顶级光学成像的效果,已经是千难万难了,此外居然还能量产,保证每支镜头的质量相当,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但徕卡做到了。镜头研磨工作台上的一个工程师头发已经花白,他和我们打了个招呼,便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很快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如今,随着精密机械仪器的加入,徕卡能够更好地控制镜头研磨中出现的工差,确保每一镜片都完全达到极高的光学素质,并通过严格的手段检测每一片玻璃的12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Global Trekker地球旅者

实际质量。这样一枚一枚制作出来的非球面镜片,注入了徕卡工程师多年的经验与技艺。研磨非球面成为徕卡镜头的法宝,也是徕卡镜头锐度高的原因之一。除了镜头,徕卡相机的制作还有多少手工成分?答案是——相当多!许多细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工处理,比如为镜片涂消光漆、粘合镜组、为相机外壳抛光、给机身和镜头刻字上漆,还有最重要的——组装相机和镜头,这一切都是通过工程师们的双手完成的。徕卡的很多产品,在送到客户手上时,组装证书上都有相关工程师的签名,每一台徕卡相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据说,在徕卡的档案馆里能查到百年来几乎所有产品的组装纪录,包括出厂日期及经手的技术人员的姓名。参观镜头生产线时,为了避免碰触生产线上的仪器,我把随身携带的背包和一台徕卡I型相机留在门口,按照序列号查找,这台相机是1932年在韦茨拉尔生产的。等我参观完出来,发现相机镜头被精心套上了一个徕卡的保护手环。带着这台相机走在工厂里,总有工作人员和我打招呼,拿过我的相机仔很多人对徕卡的认识是“这是一个很昂贵的相机品牌”,你怎么看?CNT对话确实,大部分徕卡产品价格不菲,但使用过徕卡的摄影师几乎都会深深爱上这个品牌。而且,从徕卡对每一款产品的研发、生产所做的努力来看,它们可以说是物有所值。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徕卡在摄影史上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我热爱这个品牌的另一个原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9

细端详,他们中的一些人,父辈就在这里工作,甚至就是在这台相机的生产线上。这种感觉,就好像我是从遥远的地方带着他们的孩子回来探亲,他们对待它不仅万分亲切,而且呵护备至。CNT对话在“徕卡家族”做客我在徕卡工厂待了一周,到后来,几乎忘掉这里是一个企业,感觉更像是在一个大家族做客,员工之间有着家人般的关系,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徕卡品牌精神的延续。徕卡工厂最值得体验的部分是什么?虽然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徕卡的书籍和文章,但那些故事由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讲述,感觉特别不一样。和工厂的员工聊天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这个品牌的热爱,有时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对于很多摄影文化爱好者和摄影器材发烧友来说,“徕兹公园”是一个圣地。想要探访的话,可以事先搜索一下近期是否有新的展览、活动,合理安排时间。工厂对外开放的部分(不含生产线),周一到周五10:00—20:00开放,周末则是10:00—17:00,收费6欧元(6岁以下儿童免费)。参观时请注意相关标识——只有德语,没有英语,不了解的地方不要乱闯,比如,紧急出口有德语标识,但并不上锁,一旦门被打开就会激发警报。在工厂附属的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全的徕卡相机的收藏,商店则有最全的徕卡产品销售,其中包括一些限量版产品,偶尔甚至能遇到原型机等稀罕物。参观徕兹家族的故居需要提前预订,门票6欧元,可以在教堂广场旁边的旅游信息办公室购买。徕卡“传统”产品线的工作人员,比如相机业务的全球总监Stefan Daniel和著名光学设计师Peter Karbe(徕卡的明星镜头Leica Summilux-M 50/1.4 Asph III、Noctilux-M

50/0.95及APO-Summicron-M 50/2 Asph都出自他手),都是比较沉稳的类型,总是面带微笑,几乎看不到情绪的波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细细思考,然后慢慢说明。而比较新的产品线的经理,会由像Maike Harberts(TL产品)和Steffen Skopp(SL产品)这样的年轻人担当,他俩的性格都非常开朗,喜欢开玩笑。Maike一见到我就说:“你好我是Maike,你了解徕卡TL么?”我回答:“了解,第一代刚出的时候我还做过测评呢。”她张大眼睛:“是么!13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Global Trekker地球旅者

那我今晚就上网搜一下,如果你写得不好,明天我就来找你!”随后大笑起来。工匠精神在徕卡代代传承,有着崇高的地位。Stefan Daniel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徕卡匠人”,他16岁进入徕卡的前身——恩斯特徕兹韦茨拉尔有限责任公司做学徒,由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精密机械加工技艺,如今“工龄”已经超过25 年,负责徕卡M 型相机的研发和生产,同时监管徕卡相机公司全部产品的生产。Stefan Daniel最享受的,就是看着那些极为普通的传统材料,比如铝、铜、玻璃等,魔术般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又精美的产品,这个过程就像是创造生命一般。他说,“徕卡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能够在徕卡的历史上添加自己的一部分,我感到十分荣耀。”光学设计师Peter Karbe的办公室里保存着徕卡过去100年间所有镜头研发的文档和数据,包括由Max Berek设计的第一支50毫米镜头——Leitz Elmar 50/3.5。他不无感慨地对我说:“总体来说,如今我们对光学设计进行的计算,都会得出和当年同样的结果。我们深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继承了Max Berek和其他前辈所留下的遗产。” Peter设计了里程碑式的徕卡APO-Summicron-M 50 mm f/2 ASPH镜头,这是第一支不做任何妥协、能够在当代高像素相机系统下完全体现出画质的镜头,它的技术表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光学设计历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只镜头,是Peter经过16年构思的结果。参观徕兹家族故居时,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徕卡的故事。“二战”时期,恩斯特·徕兹二世和他的女儿埃尔希库恩·徕兹协助徕卡的很多犹太员工逃离纳粹的屠杀,通过“徕卡自由列车”将他们送往中立国或者美国,纽约的徕卡员工还帮助这些逃离者寻找工作;战后,徕兹家族为被毁坏的韦茨拉尔大教堂捐献了一架管风琴。徕兹家族还还构建起政治家、画家、音乐家、建筑家等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为韦茨拉尔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感谢徕卡相机(中国)、徕卡相机(澳大利亚)为本文提供帮助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31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