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鲁苒苒)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

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

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

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

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

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②内在尺度即反应了对象的内部规律,又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人类生活劳动的需要和目的性,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③人通过劳动把它的目的、观念实现在产品中,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同时,使人的本质对象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1.两个核心思想。(P3)

其一是关于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论,即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演变和发展的形式,社会制度的变化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的,等等。(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P3)

其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对人们身处的现实社会进行分析,建立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指明资本主义主要的阶级、阶级关系,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以及从现实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可能性。(恩格斯指出:,在现代社会,“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根本解决这个矛盾:“无产阶

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P3)

2.几个基本理论立场。(P5-7)

①必须用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基础的理论,来认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认识文学艺术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以生产方式作为分析一切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出发点。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相反,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②文学像一切文化精神现象一样受到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总是从旧有生产方式中脱颖而出,因此文学在随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时,也具有自身的连续性,这就是伟大文学所具有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对艺术的最重要的基本经验,这就是艺术的审美属性。艺术因为具有审美属性而被人类社会共同体认为是艺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中指出:在研究生产的诸种关系时,要注意“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③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进行新的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地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文学艺术在这场伟大革命中学要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激发人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这是马克是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品格。 1844年徳国西里西亚织工发动武装起义,进军时歌唱一首诗歌《血腥的屠杀》:“我们全都知道,什么是你们的贪欲,剥削穷人的最后一件衣裳,掏干他们的心肝五脏!” 哲学从来是一种抽象的沉思,现实要它介入到现实世界中来。

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其中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如何从马克思关于艺术发展与社会一般发展不平衡的论述,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 (P6, 举例参P60-61 节选)

“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a.“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艺术生产的发展可能超越或者滞后于物质生产的发展)b.“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某些艺术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时期内出现)比如: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众多影响深远的戏剧,以及神话。当时的社会所属类型按照现在社会标准的划分是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然而就是在当时,这些作品产生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20世纪60年代未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开始了开放性发展,其显著成效的主要特点。(P25-29)

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线,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状,特别是面对当代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题,建构新理论。

第二,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学术成果,吸收其具有学术阐释能力的现代观念、方法,占据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理论的制高点。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学科性存在的理论知识的吸纳,关注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学的形式特征、审美特性等内在问题的研究,完整地把美学批判和历史批判结合起来,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空间。

1. 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P25)

一方面,对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产品进行文化加工和文化包装,使之文化化或者审美化。用审美来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成为资本获利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商品审美化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文学艺术和审美商品化的程度。西方国

家,商品开始全面审美化,同时审美也开始全面商品化——这一过程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全球文化事实。

五、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38-41)

第一,对文学艺术这些意识形态的形式的认识、分析,不能只在精神意识领域内部进行;必须把文学艺术放置到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归根到底的起决定、制约作用的客观基础上,才能寻求根本性的解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神圣家族》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的分析:文艺创作应当从现实和现实的人出发,尊重人物的个性和性格存在、发展的客观逻辑,努力反映时代、生活和人物的本质。

第二,文学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生存状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文学艺术具有维护人的生存发展完整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呼唤人的解放的重要功能。《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扬弃 艺术由于其感性的审美功能成为人的精神解放的手段,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艺术的享有是一条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卓越艺术作品的精神超越性和人类精神价值的普遍性,同时阐明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状况的整体批判的正当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希腊艺术和史诗 P60-P61

第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旧的阶级和社会制度的灭亡、新的阶级和社会制度的胜利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文学的艺术价值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连接起来。马恩给拉萨尔的信中分析他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六、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文学观

1.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五个基本层次。(P43)

(1)生产力的状况;

(2)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的政治制度;

(4)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它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中人的心理”,而且通过对“社会中人的心理”的捕捉来反映决定这些心理的经济和“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制度”,来反映整个社会的面貌。

2.普列汉诺夫原则(P47)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是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的理论阐述,以及他对文艺作品的心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上,构成了所谓的“普列汉诺夫原则”。

3.创新型建构(P47)

从理论上阐明了艺术是以审美心理为特征的,以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事实,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艺术的审美心理活动的事实连接起来,从对艺术的心理分析入手,达到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把握了艺术意识形态特性和审美特性结合的重要环节。

七、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p104-108)

1.根据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创造。(P105)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

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八、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1.《单面人》/《单向度的人》中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见笔记)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一体化”:

(1)虚假的需求马尔库塞揭露说,它主要通过制造“虛假的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所谓“虚假的需求”,“是那些为了某些特殊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于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苦劳动、依赖性、同化、非正义永恒化。”个人与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体化现象。举例:少年卖肾买苹果机 苹果在中国的血汗工厂

(2)“一体化”首先是指需求的“一体化”“社会的需要变成了个人的本能的需要。”

(3)利益一体化 这种“需求的一体化”又带来了“利益的一体化”。“从而统治者的统治不再仅仅是,或者说不再首先是,维持某些特权而已,而好像是在维持全体人的利益。”个人失去了反抗这一制度的理由。马尔库塞把这种通过制造“一体化”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形式,称为“资本主义控制的新形式”。

(4)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已经同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工人阶级已经同资本家同化;工人阶级已经没有革命的欲望。 但是他强调“这种一体化、同化并不标志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什么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求和满足。”他认为一体化不是矛盾的消失的标志,而是病态加剧的征兆。最正常的人也就是病得最厉害的人。

2. 《爱欲与文明》的主要内容。(见笔记,原文材料参考P126-128)

1、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的解放”。

(1)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马尔库塞认为,“无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第一,“无意识”受快乐原则支配;意识受现实原则支配;第二,“意识”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占布很小一部分,而“无意所的占比例却大得很多。

(2)弗洛伊德: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核心的“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

马尔库塞认为,在这两种本能冲动中,只有生本能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

(3)“性欲”在弗洛伊徳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的肉欲追求,有时指人的机能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

马尔库塞从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为了与前者区别开来,又把它称作是“爱欲”。马尔库塞强调,作为人的本质的“性欲”应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性欲”,即“爱欲”。

马尔库塞:人的解放就是其爱欲的解放。

他赞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幸福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的思想。他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全部内容是论证人的本质的实现对人的意义。 既然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爱欲,那么,解放人就是解放人的爱欲。这便是马尔库塞的“三段论”。

2、批判了弗洛伊德把人类文明与爱欲解放对立起来的观点,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个确保人们爱欲得以满足的文明社会的现实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明建立在压抑爱欲的基础上,人类只能在解放爱欲与人类文明二者之中择其一,在文明社会里,不可能实现爱欲的解放。①压押爱欲是合理的,必然的,理由是个人欲望、本能的反社会性:“未受控制的性本能追求一种文明所不能给予的满足”,所以,

“必须转移它的目标,对它加以压抑”,“这种压抑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前提。”②物质生活资料的贫乏,是弗洛伊德用以论证爱欲压抑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马尔库寒认为:文明社会里爱欲之所以遭受压抑,有爱欲本身的原因,也有爱欲之外的原因,两者比较起来,外在原因是主要的;就外在原因而言,有社会方面的,也有生物方面的,两者比较而言,则社会因素是主要的。 压抑区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两种不同的类型。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基本的压抑”已基本的不存在,压抑主要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的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

3.通过批判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押的根源的分析,论证“统治利益”是爱欲受压抑的真正原因,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注重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的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1)造成爱欲受压抑的主要因素的社会根源:马尔库塞认为,是“对生存斗争的那种别有用心的组织方式”。本能遭受压抑“并不是生存斗争本身所带来的,而仅仅是生存斗争的那种不合理的组织方式所带来的。”“生存斗争总是按照统治者的利益加以组织的”。

(2)造成爱欲遭受压抑的主要因素:现行的统治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一点是对弗洛伊徳理论的一个最有意义的修正。

3.审美感性的意义(P116)

(1)马尔库塞在美学学科的现代定位中寻找超越现实控制原则的因素。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理性压制着感性,但是美学学科以对感性的认识为己任奠定了感性的合法性,从而提升了不同于理性的感性维度。马尔库塞从鲍姆嘉通、康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寻找到超越现实原则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审美感性的途径。

(2)审美感性联系着本能,同时又象征着自由的道德领域,因此审美在康德那里占据了感性与道德这两个人类生存的极点之间的核心位置,包含着这两个领域的有效性原则。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规范了美的结构,无规律的合规律性规定了自由的结构,这两个范畴确定了真正非压抑性秩序的本质,其共同特征就是在被解放了的自然和人的潜能的自由消遭中得到的满足。这样,审美的功能就可以超越纯粹的现实原则的统治地位,“审美的调解就意味着加强感性,反抗理性的暴戾,并使之唤起感性,使之摆脱理性的压抑性统治。”

(3)审美感性是基于本能领域,蕴含着快乐原则,但也不是无意识的纯粹的性欲,而是对之的升华与转化,也就是上升到爱欲的层面。

(4)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感性内在于的现实之中但是这不是生活的唯美主义化,而是包含者秋序和实在性内容的审美化,这是审美功能在现实中的凸显。

4.什么是新感性? (P118)

新感性继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感性审美的积的因素,祛除了充满压抑性和不合理的制度性偏见。它形成一种新的审美的民族精神,新感性预示了一种新

的道德性,一种新的现实原则。这种新感性蕴含着一种新的自由社会。所以,新感性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技术统治的一维性的社会里,是一种政治力量,“审美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元素”。新感性预示了当代革命的

一种转折点,就是从外在的政治斗争转向感性本能的转换和改变,从面形成新的人格,构建新的社会形态。当新感性成为现实,艺术就可能失去自身的作用而死亡。

5.马尔库塞的美学核心之- ,是探索(新感性)与(政治解放)的问题。

+虽然美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感性的合理存在,成为对抗性支配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审美感性被制度化,成为肯定资产阶级异化现实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文化中,美的绝对的价值理念接近形而上学的和逻辑学的抽象领域,成为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表现,艺术或感性成为肯定现实社会的文化,一种肯定性文化。这种感性是马尔库塞所批判的,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新感性”。

6.马尔库塞美学的突出贡献(P115第一段,P118最后一段)

马尔库塞一生著述丰富,如《爱欲与文明》、《单面人》、《审美之维》等。他的突出贡献是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对人的存在和解放进行精神分析,张扬从性欲到爱欲的转化的新感性,以之构成革命与解放的内在动力,形成人类美好的现实与生活方式。可以说,他的新感性美学搭建了心理学与政治学、美学之间的桥梁,表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视角和思想力量。

马尔库塞的美学是从心理学视野探索当代革命的可能性,思考人的当代异化这一存在境遇以及突围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空间,这不仅是为充分的认识现代主义艺术自律追求的政治意义,而且是为突破当代社会转型中外在革命之困境,寻找一条新的途径,这就是审美革命的道路,这是从日常生活和文化人格的塑造中实现社会转型或文化革命。但是这种美学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审美乌托邦的沉醉使得其美学知识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却很难真正地“改变世界”,最多也是想象地改变世界,但是异化的现实仍然在那里延伸。

九、巴赫金的文学话语分析(复调理论、狂欢化),结合(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分析,作品《长篇小说的话语》。(见笔记,可参考P170-172)

1.复调

复调小说是与独白小说全然不同的体裁类型。对话性和狂欢化是复调小说的体裁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和复调小说。

复调式叙述的声音的特点在于: 叙述者所体现的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与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冲突

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心理矛盾倾向。叙述者的声音与主人公的声音之间存在矛盾,主人公总是叛离叙述者的理性意图,按照自己的怪诞念头行动。作者把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这种对立表现了出来。

案例:鲁迅《伤逝》第一、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作了新的阐发。 在这里,主人公首先被看做由作者创造、但与作者地位平等、与作者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由人,他甚至可以起来反对作者的意见。 “观察世界的原则”:不是确立他人之“我”为客体,而是把他人当作另一个主体。主人公不与作者融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但又与作者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第二、把思想看作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创造了思想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客体形象,而是一种价值十足的议论,是纯粹的声音。”主人公的形象“恰恰是主人公讲述自己和世界的议论”。在这个形象里,思想成了描写的对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是参与大型对话的人物。第三、是对话。

2.对话

“思想意识、一切受到意识光照的人的生活(因而多少有些联系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

对话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对作者来说,主人公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另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自在之你)。”

对话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

两种形式: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 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

双声语对话:暗辩性、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 案例:《罪与罚》

十、文学与意识形态

(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志理论。(见笔记,资料参考P92~94)

1.作为否定性概念的意识形态

其一,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

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於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其二,意识形态总是掩蔽或扭曲现实的关系。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其三,共同利益的幻想 马克思在阐述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时,加了一个边注,这一边注的第4、第5点是:“4)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真实的,(5)意识形态家的欺骗和分工。

其四,社会普遍的虚伪

其五,意识形态主张“观念统治着世界”“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地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2.作为描述性概念的意识形态

《资本论》,在这里更多地使用了“精神生产”一词,这是一般概念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或者说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特意用它以便与前面分析特殊阶级社会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或“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概念相区别。 这里的“精神生产,指的就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它包括“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即“意识形态的形式”,也包括“一般”“知识的形式”。 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意识形态又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基础相对应,因而文学艺术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构成“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这里,文学艺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明了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仅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事实上,正是沿此思路,列宁强调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概念,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一个描述性概念

(二)(阿尔都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P81-86) )

十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见整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

1.艺术生产力

2.简述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

(1)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①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生产。

②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

③艺术创作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创作技巧来代表;而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①传统艺术“光晕”的丧失

②以展览价值为主

③向消遣性接受方式转变

④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政治功能

(3)“寓言”理论

①对象往往通过一种寓言作用直接地达到概念的高度,同时其方式又把这种概念化为一种寓言。

②把寓言看做一种优于象征的超越时代的审美形式。

十二、本雅明的美学现代性思想(见整理)

1.《机械 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光晕”的特征是:神秘性、模糊性、独特性和不可接近性。

(2)“光晕”的概念,原因

光晕:传统艺术由于不能大量复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即光晕。

消失的原因:

①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其变成了商品。现代的技术可以复制,使人们对原有艺术品的渴望被复制品代替。

②资本与技术合力,从而把现代艺术从膜拜引向复制(eg:电影)

③艺术生产力要依靠技术满足大众生活需求,这一种巨变,使艺术变成一种商业营运、政治工具、精神吗啡

*意识形态理论与艺术生产理论(见整理)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鲁苒苒)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

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

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

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

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

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②内在尺度即反应了对象的内部规律,又体现了人类改造利用对象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人类生活劳动的需要和目的性,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③人通过劳动把它的目的、观念实现在产品中,使对象成为人化的对象,同时,使人的本质对象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1.两个核心思想。(P3)

其一是关于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论,即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演变和发展的形式,社会制度的变化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的,等等。(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P3)

其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对人们身处的现实社会进行分析,建立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指明资本主义主要的阶级、阶级关系,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以及从现实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可能性。(恩格斯指出:,在现代社会,“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根本解决这个矛盾:“无产阶

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P3)

2.几个基本理论立场。(P5-7)

①必须用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基础的理论,来认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认识文学艺术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以生产方式作为分析一切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出发点。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相反,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②文学像一切文化精神现象一样受到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总是从旧有生产方式中脱颖而出,因此文学在随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时,也具有自身的连续性,这就是伟大文学所具有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对艺术的最重要的基本经验,这就是艺术的审美属性。艺术因为具有审美属性而被人类社会共同体认为是艺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中指出:在研究生产的诸种关系时,要注意“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③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进行新的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地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文学艺术在这场伟大革命中学要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激发人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这是马克是思主义文论的实践性品格。 1844年徳国西里西亚织工发动武装起义,进军时歌唱一首诗歌《血腥的屠杀》:“我们全都知道,什么是你们的贪欲,剥削穷人的最后一件衣裳,掏干他们的心肝五脏!” 哲学从来是一种抽象的沉思,现实要它介入到现实世界中来。

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其中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如何从马克思关于艺术发展与社会一般发展不平衡的论述,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 (P6, 举例参P60-61 节选)

“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a.“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艺术生产的发展可能超越或者滞后于物质生产的发展)b.“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某些艺术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时期内出现)比如: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以及众多影响深远的戏剧,以及神话。当时的社会所属类型按照现在社会标准的划分是属于奴隶社会时期,然而就是在当时,这些作品产生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20世纪60年代未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开始了开放性发展,其显著成效的主要特点。(P25-29)

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底线,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状,特别是面对当代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提出新问题,建构新理论。

第二,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学术成果,吸收其具有学术阐释能力的现代观念、方法,占据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理论的制高点。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学科性存在的理论知识的吸纳,关注用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学的形式特征、审美特性等内在问题的研究,完整地把美学批判和历史批判结合起来,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空间。

1. 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P25)

一方面,对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产品进行文化加工和文化包装,使之文化化或者审美化。用审美来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成为资本获利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商品审美化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文学艺术和审美商品化的程度。西方国

家,商品开始全面审美化,同时审美也开始全面商品化——这一过程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全球文化事实。

五、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38-41)

第一,对文学艺术这些意识形态的形式的认识、分析,不能只在精神意识领域内部进行;必须把文学艺术放置到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归根到底的起决定、制约作用的客观基础上,才能寻求根本性的解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神圣家族》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的分析:文艺创作应当从现实和现实的人出发,尊重人物的个性和性格存在、发展的客观逻辑,努力反映时代、生活和人物的本质。

第二,文学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生存状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文学艺术具有维护人的生存发展完整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呼唤人的解放的重要功能。《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扬弃 艺术由于其感性的审美功能成为人的精神解放的手段,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艺术的享有是一条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卓越艺术作品的精神超越性和人类精神价值的普遍性,同时阐明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生产状况的整体批判的正当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希腊艺术和史诗 P60-P61

第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旧的阶级和社会制度的灭亡、新的阶级和社会制度的胜利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文学的艺术价值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连接起来。马恩给拉萨尔的信中分析他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六、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文学观

1.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提出的社会结构的五个基本层次。(P43)

(1)生产力的状况;

(2)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的政治制度;

(4)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它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中人的心理”,而且通过对“社会中人的心理”的捕捉来反映决定这些心理的经济和“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制度”,来反映整个社会的面貌。

2.普列汉诺夫原则(P47)

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是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的理论阐述,以及他对文艺作品的心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上,构成了所谓的“普列汉诺夫原则”。

3.创新型建构(P47)

从理论上阐明了艺术是以审美心理为特征的,以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事实,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艺术的审美心理活动的事实连接起来,从对艺术的心理分析入手,达到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把握了艺术意识形态特性和审美特性结合的重要环节。

七、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p104-108)

1.根据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和创造。(P105)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

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八、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

1.《单面人》/《单向度的人》中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见笔记)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一体化”:

(1)虚假的需求马尔库塞揭露说,它主要通过制造“虛假的需求”,以实现“强迫性的消费”。所谓“虚假的需求”,“是那些为了某些特殊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于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苦劳动、依赖性、同化、非正义永恒化。”个人与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体化现象。举例:少年卖肾买苹果机 苹果在中国的血汗工厂

(2)“一体化”首先是指需求的“一体化”“社会的需要变成了个人的本能的需要。”

(3)利益一体化 这种“需求的一体化”又带来了“利益的一体化”。“从而统治者的统治不再仅仅是,或者说不再首先是,维持某些特权而已,而好像是在维持全体人的利益。”个人失去了反抗这一制度的理由。马尔库塞把这种通过制造“一体化”来维持自己统治的形式,称为“资本主义控制的新形式”。

(4)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已经同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工人阶级已经同资本家同化;工人阶级已经没有革命的欲望。 但是他强调“这种一体化、同化并不标志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什么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求和满足。”他认为一体化不是矛盾的消失的标志,而是病态加剧的征兆。最正常的人也就是病得最厉害的人。

2. 《爱欲与文明》的主要内容。(见笔记,原文材料参考P126-128)

1、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归结为“爱欲的解放”。

(1)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

马尔库塞认为,“无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第一,“无意识”受快乐原则支配;意识受现实原则支配;第二,“意识”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占布很小一部分,而“无意所的占比例却大得很多。

(2)弗洛伊德: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核心的“无意识”,是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

马尔库塞认为,在这两种本能冲动中,只有生本能才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

(3)“性欲”在弗洛伊徳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的肉欲追求,有时指人的机能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

马尔库塞从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为了与前者区别开来,又把它称作是“爱欲”。马尔库塞强调,作为人的本质的“性欲”应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性欲”,即“爱欲”。

马尔库塞:人的解放就是其爱欲的解放。

他赞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幸福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的思想。他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全部内容是论证人的本质的实现对人的意义。 既然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爱欲,那么,解放人就是解放人的爱欲。这便是马尔库塞的“三段论”。

2、批判了弗洛伊德把人类文明与爱欲解放对立起来的观点,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个确保人们爱欲得以满足的文明社会的现实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明建立在压抑爱欲的基础上,人类只能在解放爱欲与人类文明二者之中择其一,在文明社会里,不可能实现爱欲的解放。①压押爱欲是合理的,必然的,理由是个人欲望、本能的反社会性:“未受控制的性本能追求一种文明所不能给予的满足”,所以,

“必须转移它的目标,对它加以压抑”,“这种压抑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前提。”②物质生活资料的贫乏,是弗洛伊德用以论证爱欲压抑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马尔库寒认为:文明社会里爱欲之所以遭受压抑,有爱欲本身的原因,也有爱欲之外的原因,两者比较起来,外在原因是主要的;就外在原因而言,有社会方面的,也有生物方面的,两者比较而言,则社会因素是主要的。 压抑区分为“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两种不同的类型。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基本的压抑”已基本的不存在,压抑主要是“多余的压抑”,只要推倒“统治的利益”,就能使爱欲得以解放。

3.通过批判弗洛伊德对爱欲受压押的根源的分析,论证“统治利益”是爱欲受压抑的真正原因,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注重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的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1)造成爱欲受压抑的主要因素的社会根源:马尔库塞认为,是“对生存斗争的那种别有用心的组织方式”。本能遭受压抑“并不是生存斗争本身所带来的,而仅仅是生存斗争的那种不合理的组织方式所带来的。”“生存斗争总是按照统治者的利益加以组织的”。

(2)造成爱欲遭受压抑的主要因素:现行的统治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一点是对弗洛伊徳理论的一个最有意义的修正。

3.审美感性的意义(P116)

(1)马尔库塞在美学学科的现代定位中寻找超越现实控制原则的因素。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理性压制着感性,但是美学学科以对感性的认识为己任奠定了感性的合法性,从而提升了不同于理性的感性维度。马尔库塞从鲍姆嘉通、康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寻找到超越现实原则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审美感性的途径。

(2)审美感性联系着本能,同时又象征着自由的道德领域,因此审美在康德那里占据了感性与道德这两个人类生存的极点之间的核心位置,包含着这两个领域的有效性原则。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规范了美的结构,无规律的合规律性规定了自由的结构,这两个范畴确定了真正非压抑性秩序的本质,其共同特征就是在被解放了的自然和人的潜能的自由消遭中得到的满足。这样,审美的功能就可以超越纯粹的现实原则的统治地位,“审美的调解就意味着加强感性,反抗理性的暴戾,并使之唤起感性,使之摆脱理性的压抑性统治。”

(3)审美感性是基于本能领域,蕴含着快乐原则,但也不是无意识的纯粹的性欲,而是对之的升华与转化,也就是上升到爱欲的层面。

(4)在马尔库塞看来,审美感性内在于的现实之中但是这不是生活的唯美主义化,而是包含者秋序和实在性内容的审美化,这是审美功能在现实中的凸显。

4.什么是新感性? (P118)

新感性继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感性审美的积的因素,祛除了充满压抑性和不合理的制度性偏见。它形成一种新的审美的民族精神,新感性预示了一种新

的道德性,一种新的现实原则。这种新感性蕴含着一种新的自由社会。所以,新感性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技术统治的一维性的社会里,是一种政治力量,“审美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元素”。新感性预示了当代革命的

一种转折点,就是从外在的政治斗争转向感性本能的转换和改变,从面形成新的人格,构建新的社会形态。当新感性成为现实,艺术就可能失去自身的作用而死亡。

5.马尔库塞的美学核心之- ,是探索(新感性)与(政治解放)的问题。

+虽然美学学科的确立奠定了感性的合理存在,成为对抗性支配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审美感性被制度化,成为肯定资产阶级异化现实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文化中,美的绝对的价值理念接近形而上学的和逻辑学的抽象领域,成为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表现,艺术或感性成为肯定现实社会的文化,一种肯定性文化。这种感性是马尔库塞所批判的,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新感性”。

6.马尔库塞美学的突出贡献(P115第一段,P118最后一段)

马尔库塞一生著述丰富,如《爱欲与文明》、《单面人》、《审美之维》等。他的突出贡献是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对人的存在和解放进行精神分析,张扬从性欲到爱欲的转化的新感性,以之构成革命与解放的内在动力,形成人类美好的现实与生活方式。可以说,他的新感性美学搭建了心理学与政治学、美学之间的桥梁,表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视角和思想力量。

马尔库塞的美学是从心理学视野探索当代革命的可能性,思考人的当代异化这一存在境遇以及突围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开拓了空间,这不仅是为充分的认识现代主义艺术自律追求的政治意义,而且是为突破当代社会转型中外在革命之困境,寻找一条新的途径,这就是审美革命的道路,这是从日常生活和文化人格的塑造中实现社会转型或文化革命。但是这种美学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审美乌托邦的沉醉使得其美学知识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却很难真正地“改变世界”,最多也是想象地改变世界,但是异化的现实仍然在那里延伸。

九、巴赫金的文学话语分析(复调理论、狂欢化),结合(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分析,作品《长篇小说的话语》。(见笔记,可参考P170-172)

1.复调

复调小说是与独白小说全然不同的体裁类型。对话性和狂欢化是复调小说的体裁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和复调小说。

复调式叙述的声音的特点在于: 叙述者所体现的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与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冲突

人物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心理矛盾倾向。叙述者的声音与主人公的声音之间存在矛盾,主人公总是叛离叙述者的理性意图,按照自己的怪诞念头行动。作者把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这种对立表现了出来。

案例:鲁迅《伤逝》第一、巴赫金对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作了新的阐发。 在这里,主人公首先被看做由作者创造、但与作者地位平等、与作者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由人,他甚至可以起来反对作者的意见。 “观察世界的原则”:不是确立他人之“我”为客体,而是把他人当作另一个主体。主人公不与作者融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但又与作者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第二、把思想看作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创造了思想的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客体形象,而是一种价值十足的议论,是纯粹的声音。”主人公的形象“恰恰是主人公讲述自己和世界的议论”。在这个形象里,思想成了描写的对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是参与大型对话的人物。第三、是对话。

2.对话

“思想意识、一切受到意识光照的人的生活(因而多少有些联系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

对话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对作者来说,主人公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另一个货真价实的‘我’(“自在之你)。”

对话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

两种形式: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 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

双声语对话:暗辩性、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 案例:《罪与罚》

十、文学与意识形态

(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意识形志理论。(见笔记,资料参考P92~94)

1.作为否定性概念的意识形态

其一,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

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於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其二,意识形态总是掩蔽或扭曲现实的关系。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其三,共同利益的幻想 马克思在阐述这种思想的普遍性形式时,加了一个边注,这一边注的第4、第5点是:“4)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真实的,(5)意识形态家的欺骗和分工。

其四,社会普遍的虚伪

其五,意识形态主张“观念统治着世界”“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地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2.作为描述性概念的意识形态

《资本论》,在这里更多地使用了“精神生产”一词,这是一般概念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或者说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特意用它以便与前面分析特殊阶级社会中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或“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概念相区别。 这里的“精神生产,指的就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它包括“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即“意识形态的形式”,也包括“一般”“知识的形式”。 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意识形态又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经济基础相对应,因而文学艺术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构成“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这里,文学艺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表明了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仅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事实上,正是沿此思路,列宁强调意识形态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概念,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一个描述性概念

(二)(阿尔都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P81-86) )

十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见整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

1.艺术生产力

2.简述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

(1)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①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生产。

②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

③艺术创作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创作技巧来代表;而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①传统艺术“光晕”的丧失

②以展览价值为主

③向消遣性接受方式转变

④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政治功能

(3)“寓言”理论

①对象往往通过一种寓言作用直接地达到概念的高度,同时其方式又把这种概念化为一种寓言。

②把寓言看做一种优于象征的超越时代的审美形式。

十二、本雅明的美学现代性思想(见整理)

1.《机械 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光晕”的特征是:神秘性、模糊性、独特性和不可接近性。

(2)“光晕”的概念,原因

光晕:传统艺术由于不能大量复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即光晕。

消失的原因:

①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其变成了商品。现代的技术可以复制,使人们对原有艺术品的渴望被复制品代替。

②资本与技术合力,从而把现代艺术从膜拜引向复制(eg:电影)

③艺术生产力要依靠技术满足大众生活需求,这一种巨变,使艺术变成一种商业营运、政治工具、精神吗啡

*意识形态理论与艺术生产理论(见整理)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