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武懿)
德育教育·MORAL EDUCATION
·73巧用教材爱情课文 培养正确爱情三观曾顺军【重庆市渝高中学校,重庆 400000】摘要:社会经济发展,5G时代的到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普遍发育提前。早恋现象在中学阶段广泛存在,而课堂上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而现行教材中却有大量有关爱情的文章,利用课本内容,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三观,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中学生;教材;爱情;三观;课堂;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在满含期待眼神的学生面前“激扬文字”,和学生一起游走在唐诗宋词之间,与东坡赏月,和太白对酌,同易安同喜同乐……然而,几个学生的事情让我陷入了教学与教育的尴尬。“老师,我发现孩子浏览的网页记录中有黄色网站!”一位单亲妈妈曾无奈地在我面前说道。一天晚自习后,一个高个子男孩来到办公室,羞涩地说道,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却不知怎么办。于是他加了我QQ好友,晚上给我发了一首小诗:我在风声鹤唳的阴天里,遇上了一个晴天般的女孩……早恋、两性、情感或已成为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已成了教育,甚至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学生产生情感问题的成因分析(一)互联网时代不良信息的引导互联网的飞速发展,5G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给因物质充裕而提前发育的“花季”少年们提供了过多与爱和性接触的机会,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青春的萌动、心理的巨变,已经开始对爱情和两性产生兴趣和好奇。一些无底线的不良价值观念和错误的引导,使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三观,尝试去模仿成人谈情说爱而陷入早恋。(二)智能手机的普及割裂了人与人的交流智能手机在中学中的普及率极高,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机不离手,已成了一种时髦和习惯。而智能手机早已打破了只能通话的功能,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娱乐性,手游、网游、QQ、微信、微博使现代人的消遣方式越来越多,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友情、亲情越来越淡漠,闲暇时的空虚、寂寞无法排解,需要其他东西来充实,追剧、玩游戏、谈恋爱是其最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三)教材内容选编中不可回避的事实爱情是各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现行教材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取有大量古今中外有关爱情的篇章——从《氓》《孔雀东南飞》,到《我愿意是激流》《致橡树》,无不是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可改变,不能回避只有直面现实迎难而上。二、借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具体做法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三观?这是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不能谈爱色变、对性避而不谈,爱情不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禁区,爱情是根植于各民族文化深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爱情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该成为青春禁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情感教育特别重要。如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没有感情、不懂感情的人,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确实存在着某些“敏感”
74·德育教育·MORAL EDUCATION却不可回避的话题,这正是他们无知与求解的表现。如果把完整的人类情感知识割去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是人情、人性的本真反映,对于养成善的、美的、正确的情感意识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缺失、教育者的失职。这些缺失,可能造成一些孩子未来人生的缺失、空白或无知。因此,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该是青春禁忌,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爱的内涵、懂得爱的真谛、体会爱的温度……(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爱情的朦胧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中学生可能解为友情、爱情或本能的好感!有的同学大胆表达,有的付诸笔端,有的同学却将其深埋心底!无论是真诚的吐露,还是大胆的追求,都有一定的朦胧性。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青春期朦胧的爱,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学生要有正确的理解。如《静女》一诗,诗人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缠绵悱恻,“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过动作细节的刻画,寥寥数语展现男子不畏艰难、执着等待追求心中女子的快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正是这种似真似幻的朦胧性,思念真诚、含蓄、朦胧,又无怨无悔。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诗歌的精髓——“朦胧”,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品读、意境还原、画面展现,甚至同学表演式的情境再现来体会它的美,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要有“度”,超过了这个“度”,美的东西就会向其反面发展。对中学生来说,爱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绝不是可以效仿操作的现实;要让这种憧憬变为现实,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影响。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中的爱,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现实加工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内容,只可感受了解,不可简单仿效,这是中学生应该把握的“度”。(三)比较阅读,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爱情品位青春懵懂的少年喜欢爱,更渴望被爱的心理是正常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最本能的体现。但由于涉世未深,对爱的理解还很肤浅,不能在最美好的年华,因“爱”的困扰,而失去这个年华最美好、最重要的追求。这需要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引导他们理解爱情品位的差异性,树立高尚的爱情品位。对比秦观的《鹊桥仙》和毛泽东同志的《贺新郎》,不难发现秦观的《鹊桥仙》表达了才子佳人之间留恋难舍的惜别之情,让学生明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而是要建立纯正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哪怕是思念也是快乐。毛泽东的《贺新郎》,爱情品位更高,革命者因革命的需要与妻儿离别,固然有恋恋不舍的情绪,但革命最艰辛的年代正召唤着他,他把对妻儿的爱扩充为对革命事业的爱、对伟大民族的爱、对苦难民众的爱。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踏上征程还是义无反顾,这种爱得以升华,中学时代就应该树立家国情怀,才能正确理解无数英雄会在生死关头的果敢抉择。(四)培养中学生的爱情责任意识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如果能够在青春萌动时期,就对他们进行爱情道德观念的教育,那么一定有助于提升他们做人的品位,有助于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爱情并不是回眸一笑时的怦然心动,不是两个人的风花雪月;而是两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几代人的责任担当。没有责任的情感,没有正确道德观念的爱情,有些人会把它当作游戏来消遣,当作商品来交换,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资本。《卫风·氓》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而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告诉学生: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情,会付出一生或几代人的代价……《荷花淀》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革命战士爱情故事里,有因生活所逼的无奈,也有用生命和鲜血奏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让学生明了爱情故事表现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的精神。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爱情也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总之,中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善用教材中优美的篇章,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熏陶其情感,提升其品质。巧用教材中优秀的爱情经典篇目,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武懿)
德育教育·MORAL EDUCATION
·73巧用教材爱情课文 培养正确爱情三观曾顺军【重庆市渝高中学校,重庆 400000】摘要:社会经济发展,5G时代的到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普遍发育提前。早恋现象在中学阶段广泛存在,而课堂上却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而现行教材中却有大量有关爱情的文章,利用课本内容,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三观,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中学生;教材;爱情;三观;课堂;教师走上三尺讲台,在满含期待眼神的学生面前“激扬文字”,和学生一起游走在唐诗宋词之间,与东坡赏月,和太白对酌,同易安同喜同乐……然而,几个学生的事情让我陷入了教学与教育的尴尬。“老师,我发现孩子浏览的网页记录中有黄色网站!”一位单亲妈妈曾无奈地在我面前说道。一天晚自习后,一个高个子男孩来到办公室,羞涩地说道,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却不知怎么办。于是他加了我QQ好友,晚上给我发了一首小诗:我在风声鹤唳的阴天里,遇上了一个晴天般的女孩……早恋、两性、情感或已成为困扰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已成了教育,甚至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学生产生情感问题的成因分析(一)互联网时代不良信息的引导互联网的飞速发展,5G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给因物质充裕而提前发育的“花季”少年们提供了过多与爱和性接触的机会,面对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青春的萌动、心理的巨变,已经开始对爱情和两性产生兴趣和好奇。一些无底线的不良价值观念和错误的引导,使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三观,尝试去模仿成人谈情说爱而陷入早恋。(二)智能手机的普及割裂了人与人的交流智能手机在中学中的普及率极高,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机不离手,已成了一种时髦和习惯。而智能手机早已打破了只能通话的功能,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娱乐性,手游、网游、QQ、微信、微博使现代人的消遣方式越来越多,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友情、亲情越来越淡漠,闲暇时的空虚、寂寞无法排解,需要其他东西来充实,追剧、玩游戏、谈恋爱是其最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三)教材内容选编中不可回避的事实爱情是各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现行教材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取有大量古今中外有关爱情的篇章——从《氓》《孔雀东南飞》,到《我愿意是激流》《致橡树》,无不是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可改变,不能回避只有直面现实迎难而上。二、借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具体做法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爱情?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三观?这是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不能谈爱色变、对性避而不谈,爱情不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禁区,爱情是根植于各民族文化深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爱情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该成为青春禁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情感教育特别重要。如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没有感情、不懂感情的人,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学校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确实存在着某些“敏感”
74·德育教育·MORAL EDUCATION却不可回避的话题,这正是他们无知与求解的表现。如果把完整的人类情感知识割去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是人情、人性的本真反映,对于养成善的、美的、正确的情感意识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本身就是教育的缺失、教育者的失职。这些缺失,可能造成一些孩子未来人生的缺失、空白或无知。因此,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该是青春禁忌,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爱的内涵、懂得爱的真谛、体会爱的温度……(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爱情的朦胧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中学生可能解为友情、爱情或本能的好感!有的同学大胆表达,有的付诸笔端,有的同学却将其深埋心底!无论是真诚的吐露,还是大胆的追求,都有一定的朦胧性。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青春期朦胧的爱,我们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学生要有正确的理解。如《静女》一诗,诗人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缠绵悱恻,“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过动作细节的刻画,寥寥数语展现男子不畏艰难、执着等待追求心中女子的快乐。这首诗的绝妙之处正是这种似真似幻的朦胧性,思念真诚、含蓄、朦胧,又无怨无悔。老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诗歌的精髓——“朦胧”,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品读、意境还原、画面展现,甚至同学表演式的情境再现来体会它的美,告诉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要有“度”,超过了这个“度”,美的东西就会向其反面发展。对中学生来说,爱是一种美好的憧憬,绝不是可以效仿操作的现实;要让这种憧憬变为现实,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影响。告知学生文学作品中的爱,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现实加工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内容,只可感受了解,不可简单仿效,这是中学生应该把握的“度”。(三)比较阅读,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爱情品位青春懵懂的少年喜欢爱,更渴望被爱的心理是正常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最本能的体现。但由于涉世未深,对爱的理解还很肤浅,不能在最美好的年华,因“爱”的困扰,而失去这个年华最美好、最重要的追求。这需要语文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引导他们理解爱情品位的差异性,树立高尚的爱情品位。对比秦观的《鹊桥仙》和毛泽东同志的《贺新郎》,不难发现秦观的《鹊桥仙》表达了才子佳人之间留恋难舍的惜别之情,让学生明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而是要建立纯正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哪怕是思念也是快乐。毛泽东的《贺新郎》,爱情品位更高,革命者因革命的需要与妻儿离别,固然有恋恋不舍的情绪,但革命最艰辛的年代正召唤着他,他把对妻儿的爱扩充为对革命事业的爱、对伟大民族的爱、对苦难民众的爱。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踏上征程还是义无反顾,这种爱得以升华,中学时代就应该树立家国情怀,才能正确理解无数英雄会在生死关头的果敢抉择。(四)培养中学生的爱情责任意识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如果能够在青春萌动时期,就对他们进行爱情道德观念的教育,那么一定有助于提升他们做人的品位,有助于塑造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爱情并不是回眸一笑时的怦然心动,不是两个人的风花雪月;而是两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几代人的责任担当。没有责任的情感,没有正确道德观念的爱情,有些人会把它当作游戏来消遣,当作商品来交换,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资本。《卫风·氓》男子喜新厌旧、始爱终弃的丑恶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而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告诉学生: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爱情,会付出一生或几代人的代价……《荷花淀》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革命战士爱情故事里,有因生活所逼的无奈,也有用生命和鲜血奏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让学生明了爱情故事表现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的精神。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爱情的真正内涵:爱情也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总之,中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大。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善用教材中优美的篇章,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熏陶其情感,提升其品质。巧用教材中优秀的爱情经典篇目,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